枣庄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196&run=13

市委书记 孙淑义*郭振山
副书记 秦尧基 段振方 王允琳 孟繁成 林兆义 李忠林
市纪委书记 徐广景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翟文孝
副主任 孙洪业 刘本基 李国发 梁绍堂 王希文 孙庆传 寻玉超
市长 秦尧基
副市长 王允琳 王玉章 诸庆方 汪纪戎(女) 李仲孚 孙凤山
市政协主席 王海一
副主席 郑维善 龙育道 孙维林 兰新聚 沈怀义 李安贵 刘亚三 杭世泉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李德蓉(女)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曹友林

1992年,枣庄市国民生产总值7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国民收入68.31亿
元,增长26.7%;工农业总产值162.38亿元,增长29.0%;财政收入3.96亿元,增长
19%。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均比1980年翻了两番。农业全面增长,在稳定粮食生
产的前提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年农
业总产值34.68亿元, 比上年增长12.4%;农业增加值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6%。种植业产值18.63亿元,增长9.7%。粮食生产虽然遇到严
重自然灾害,仍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达162.2万吨,比上年增长8.1%。林业产值
1.11亿元, 比上年增长4.3%;当年造林面积30.1万亩,增长97.3%,平原绿化达到
部颁标准。 牧业产值1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牧产品产量和畜牧存栏量大幅
度增长,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73.1%。副业产值1.54亿元,比上年增
长12.1%; 渔业产值5200万元,增长39.2%;水产品产量1万吨,增长39.3%。农业
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92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89.95万千瓦,农村用电量5.14亿千瓦
小时,有效灌溉面积201万亩,比上年增长5.6%。
工业实力增强, 速度效益稳步提高。1992年工业总产值1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3
4.5%,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84.68亿元,增长28.41%;销售产值78.32亿元,增长
29%。 农村工业总产值1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0%。结构调整取得新进
展, 国有工业产值4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销售产值40.3亿元,增长17%。
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42.28亿元,增长41.8%;销售产值1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
值的57.0%。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国有工业产值4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销售产值40.3亿元, 增长17%。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42.28亿元,增长41.8%;销售
产值37.52亿元, 增长42.6%。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
业企业实同利税6.13亿元,比上年增长62.99%;实现利润2.19亿元,增长3倍;资金
利税率9.08%, 增长31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3.95%,寺长3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
7610元/人,增长26.2%;流动资金周转天数200天,比上年加快12天。
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城乡市场活跃。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7.86亿
元,比上年增长60.9%,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8.2%上升到23.2%,提
高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市地方交通运输货运周转量12.15亿吨公里,比
上年增长8.4%; 港口吞吐量153.3万吨,增加194万吨。年末公路里程1331.5公里,
比上年增加295公里;好路率94.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邮电业务总量4719万元,
比上年增长62.7%;年末市话程控电话6655部,国际直拨119部。
流通领域活跃, 金融保险快速发展。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62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 城乡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75处,交易额10.5亿元。年
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5.32亿元, 比上年增长26.2%;各项贷款余额50.4亿元,增长
18.3%。保险事业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全市保险业务总收入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
68.2%。其中,国内财产保险收入4500万元,增长62.9%;人身保险收入3100万元,
增长65.4%; 涉外保险收入157万元,增长46.3%。保险业务总支出2300万元,比上
年增长38.4%。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4亿元,比上年增
长61.9%。其中地方完成20.2亿元,增长89.3%。完成了一大批农业、基础工业、基
础设施和技术改造项目,按设计能力计算,可新增产值50亿元,新增利税4.2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积极改善投资环
境,大力吸引和利用国外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了多
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1992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0.25亿元,比上年
增长104.8%。新批三资企业114家,实际使用外资915万美元;承包国外工程3项,合
同金额340万美元。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
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加速农工商一体人经、城乡一体化的进
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放权搞活,逐
步把企业推向市场。 1992年,全市实行三项制度改革的企业259家,实行股份制的区
(市) 属以上企业19家,乡镇企业200余家。通过联合兼并,全市已组建了30个企业集
团。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了价格、住房、医疗,土地使用、金融体制和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坚持“科技兴市”的方针,积极推进科技进
步,大力加强教育,加快人才培养,使经济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索质的
轨道。1992年,全市完成科技成果262项,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获省科技
进步奖,全市73%的乡镇配上了科技副乡长,8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厂科研开
发机构,87%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创产值2.27亿元,利税5800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力更生起步, 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基础设
施和项目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入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外合资项目47个。教育事业
在改革中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92年,全市小学在校生34.8万人,比上年增长
6.5%; 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在校学生巩固率小学为98.3%、初中为97%,小学
毕业升学率83.9%。普通中学在校生14.46万人,比上年增长4.5%;中等专业学校在
校生6265人。 高等学校在校生1713人,职工学校在校生5289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1
万人。自费兴办联合大学,培养毕业生1589人。全面完成了城镇中心学校舍改造任务,
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校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农村了生工作得到加强。1992年,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
430处,比上年增加7处;病床851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5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取
得显著成效。1992年人口出生率13.08‰,死亡率5.42‰,自然增长率766‰。年末全
市人口326.74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52.39万人。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1992年枣
庄市运动员在全国性比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4枚,破2项全国纪录。在省16届运动会
上,获金牌23枚、银牌22枚,破一项亚洲纪录。有三个区(市)跨入全国体育先进行列。
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广播电视发展迅速,全市有电视转播台17座,电视覆盖率达
89.37%,农村广播覆盖率达92.36%。新闻出版,老龄托幼、社会福利、史志档案、
人防地震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城市面貌发生了显
著变化, 继续保持了全国卫生城的荣誉称号。城市综合开发和旧城改造成果显著,1
99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9.6平方公里。用于商品房建设投资1.86亿元,比上年增长4
倍; 竣工面积27.2万平方米; 用于商品住宅投资1.02亿元,增长1.8倍,竣工面积2
5.2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9.7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3平方米,城
市供水已形成多水源系统,新建了张庄水厂,改造了供水管网。煤气三期工程和集中
供热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气化率和热化率分别达到67%和17.9%。环境保护工作有了
新的突破,全市新建项目“三同时”执行率95.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9%,上升
了3个百分点。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2年,全市上下深
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坚定人民群众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的信心。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推动廉政
建设,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坚持打防并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发
案率减少。全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1992年,城市居民人均
生活费收入1604元,比上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886元,比上年增长14.1%。
市场物价基本平稳,全市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7%,实现了市政府的控价目标。

加快商业网点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枣庄市是以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生
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近几年来,特别是1992年,枣庄市政府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实现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战略要求,狠抓产业结
构调整,强化发展第三产业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以流通、交通、和
资金融通为重点,从抓商业网点建设入手,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
的协调发展。 截止1992年底,全市商业服务网点发展到10.33万个,集贸市场和各类
专业和批发市场275处。 形成了布局合理,独具特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大中小
网点配套的新格局。出现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繁荣,风味早点兴旺,夜市灯火通明的
新景象。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
17.1%增加到1992年的22.8%;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1.6万人增加到25.8万人,占社
会劳动者的比重由9.5上升到15.5%。
主要做法:(1) 合理布局,把商业网点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本思路是:合
理布局、适当集中、大店为主、行业配套,形成购游吃住一体的新型商业格局。在市
驻地建成了大观园、文化路、亚细亚三个商业新区,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东方大厦、
百汇大厦、华联商厦善园商场、薛国大酒店等功能齐全、规模较大的商业服务网点相
继建成开业。在网点建设的总量、布局和层次上,强调掌握“三性”:一是保持总量
上的适应性。 在新城开发和建设中,拿出7%的面积作为商业服务网点设施;在老城
改造中,坚持“谁拆谁补、拆一补一”;对新兴行业,短项服务门类,大力提倡兴建,
使商业网点总量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二是布局的协调性。做到新区开发与老区改造
相结合,在市内居民区及文化区选准地段,兴建大型骨干网点,带动发展了三个新的
商业群。同时在建设中,注重综合性网点与专业商店相结合,达到功能齐全。行业配
套,形成游吃住一体、经文并茂的特色。三是坚持新建网点档次超前性。要求国合商
业的网点建设做到“大、高新”。即网点规模大,服务质量高,经营方式新。建成已
开业的十几处大型商业网点,营业布告百万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滚动电梯和中央空
调,商品门类多、品种全、款式新,使消费者既能买到称心的商品,又能在装饰新颖
的购物环境中得到享受。(2) 多方共建,促进商品市场发展。坚持国营、集体、个体
一起上的方针,在和类网点建设方面,确定了“多形式筹集资金,多余径落实场地,
多家共建,共同受益”的指导思想,彩取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有钱的出钱,有地的
出地,有人的出人,出现了市、区(市)、乡镇、村居、部队、学校、厂矿、个体联办
市场的局面。 截至92年底,已投资6000多万元,共建各类市场214处,集体、个体商
业户已达5.0万户,比上年增长11%。(3)放宽政策,为网点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放水养鱼”,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支持。对国合商业新建及改造网点,实行利润
3年不上交, 统筹还贷、税前还贷的办法;对市场建设适当减免城市建设维护税、基
础设施配套费。市场建成后一年内免收市场管理费和批发环节营业税。二是放权还权,
启动企业活动。下放国合商业企业商品购销、人事、资金使用、劳动管理、物价管理、
资金分配等权力。三是信贷优先,在建设资金上给予支持,在国营商业投资的8500多
万元中,有6000万元是枣庄市几家银行想方设法给予解决的。四是高效服务,为网点
建设开绿灯。市政府有关部门在网点规划、筹项、征地等方面实行一条龙服务。做到
了立项快、规划快、征地快、审批快,减少了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发展商业
网点,不仅拓宽了流通渠道,丰富方便了城乡人民生活,扩大了就业门路,而且促进
了全市邮电通讯、金融、房地产、咨询、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市政府确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再用二、三年的时间,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
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形成“二、三、一”的经济格局。到1995年,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5以上。2000年达到35%以上。

自费兴办联合大学
自1987年开始,枣庄市政府依托山东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上海交大等9所高校,
自费创办了枣庄联合大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地方高等
教育、 多快好省培养当地经济速设急需人才的新路子。学校开办5年来,已毕业学生
1589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枣庄市人才紧缺的矛盾。1992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
省委书记姜春云同志视察了该校,他指出:枣庄联合大学的路子是对的,效果也是好
的。
枣庄联合大学在办学方式上,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与高校签订办学合同,由高
校负责申报国家普通高校委培招生计划指标,制定教学计划及各专业教学大纲,安排
授课、辅导、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签辩等教学环节,达到与院校本部同专业教学
班相同的质量水平,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枣庄市负责投资建校,提供办学条件、思
想政治教育,生活行政管理、承担办学经费和毕业生分配。学员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
一招生录取,招收本市的考生;毕业生分配本市范围内的企业和基层单位工作,享受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或本科毕业生待遇。在专业设置上,根据枣庄市人才需求,随时调
整,需要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需要多少就培养多少。
既专业对口,又学以致用。在学校管理上,发挥联合双方的积极性,保证了办学
质量。建立了校务、科技管理协调委员会,由一名副市长兼任校长、党委书记、配备
2名专职副校长、 选配73名教务人员。联合院校选派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
联大任教。五年来到联大任教的教师718人次,其中教授50人次,副教授207人次。毕
业四届学生合格率为99.4%。在教学企业实习操作,请技术人员、老工人讲课,让学
生接触生产实际。几年来组织各专业教学班4200多人次到10多个企业实习,培养了学
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在合作领域上,坚持多层次培养人才。
除办全国制普通大专班外,还利用联合办学的形式和高校的师资,开办业余大学、函
授夜大、高校自考大专班等,培养在职青年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以提高其管
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由单一的联合办学向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方向发展,已显
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收到显著效果。

(王家友)

市中区
中共区委书记 田玉茂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传玖
区长 高惠民
区政协主席 高文彬

1992年, 市中区辖9个乡、2个镇,设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0.2万人,总面积
375平方公里, 耕地16.08万亩。全区国民生产总值6.87亿元,国民收入5.5亿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35.8%, 其中工业总产值14.96亿元,农业总产值2.15亿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43.1%和10.2%; 粮食总产量9.13万吨,比上年增长6.2%;财政总收入5046
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农民人均收入1006元,比上年增长18.6%。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事业
市中区坚持以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为突破口,不断拓展社会区服务领域,
基本形成了以区办服务设施和福利企业为龙头,以街道、居委会服务设施为基础,以
个体服务点为补充的社会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街居自力、厂街联办、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
在网络建设上,这个区根据群众实际需要和服务承受能力,确定了以民政对象为
重点,适当延伸,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围绕居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
嫁娶等开展服务,建立了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服务、便民服务、扶贫服务、
婚丧服务、少儿服务、民调服务、帮教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10大服务系列,服务项
目已达近万个;建立区、街、居三级服务中心、服务站(室) 575个;直接从事服务的
人员近万人, 直接受益的居民达到9万多人。在老年人服务方面,区里建设了城市敬
老院和老年公寓;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设立了老年活动站(室)60处,康复医疗保健
站34处,老年学校11处,老年婚姻介绍所5处。在残疾人服务方面,建起了福利厂(店)
35个,安置残疾人就业2020人,占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92%;组织残疾人服务包户组
43个。 在拥军优属方面,组建拥军优属服务组119个,设立服务网69个。在便民利民
服务方面,建立各种服务网点1124个,基本上满足了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需要。
在设施建设上,一是狠抓了“龙头”服务中心建设。在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投资450万元, 建设了一处多功能、高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该中心占地15亩,建筑
面积4100平方米设有拥军优属、 老年人、残疾人、婚丧、便民利民等5大类25个服务
项目。该中心已于1992年8月1日正式开业。中央军委总参谋长迟浩田为中心题名,民
政部原副部长和省民政厅的领导为中心开业剪彩,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等领
导先后考察了中心的活动情况。二是狠抓了街道、居委会一级的设施建设。各街道办
事处,居委会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采取本身收入投一点、发动群众捐一点、
动员企事业单位支持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300多万元, 建起服务中心19处。三是大力
倡导和认真组织居民互助活动。全区79个居委会全部建立了居民互助协会,发展会员
5000多人, 共开展各类服务30多类120多项,受益群众达10万多人次,使社会服务进
入了千家万户。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密切了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关系,方便了群众,
化解了社会矛盾,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刘义光)

山亭区
中共区委书记 赵政民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曾保汉
区长 褚庆观
区政协主席 张承永

山亭区辖5镇9乡,539个行政村,856个自然村,人口43万人。总面积1017.8平方
公里, 其中山地丘陵占88.6%,水面占2.4%,耕地39万亩。1992年全区国民生产总
值达到6.96亿元,国民收入6.2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2.84亿元,财政收入2034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72.5元, 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6%、37%、29%、43%、20%。农业
生产按照稳定粮油、大上林果、狠抓畜牧,主攻瓜菜的指导思想,努力调整、优化农
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99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86亿元,
粮食总产达到18.19万吨。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常抓不懈,全年完成各类工程62项,投
工867万个, 投资2280万元,动用土石700万立方,新打机井200眼,扩大和改善灌溉
面积3.5万亩,开发沙石山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林业生产,大搞荒山
绿化和果树基地开发, 造林面积12.04万亩,基本实现了“八五”绿化达标。建成了
黄梨、 樱桃、花椒等10大林果基地,果树保有量达到2.3亿株,林业总产值达到4869
万元。 畜牧业生产,坚持“稳鸡猪,上牛羊,开发鹅、鱼、蜂”的方针,建成了5大
畜牧养殖业生产基地,被国家列为青山羊基地县;畜牧业总产值1.91亿元,占农业总
产值的39.4%。全区农业由传统农业开始向精细农业、商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
业转变。
工业生产,立足资源办企业、新上技改并举,外向内躺齐抓。区、乡属企业发展
到125家, 初步形成了煤炭、建材、加工、轻纺、机械、食品、皮革等门类齐全的工
业体系, 工业企业固定资产8亿元。199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98亿元,比上年增
长35.7%, 外向型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全区出口创汇农业和“三资”企业发展到2
5家,累计投资3194.94万美元,吸收利用外资1334.65万美元,产品销往日本、美国、
独联体、韩国、港澳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共有集贸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9处。1992年,全
区集体市商品成交额达到405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
值达到1.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7%。山亭新城建设,累计投资1.5亿元,竣工
工程138项, 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开通了17条土路共17.9公里,基本完成了机关搬
迁任务,正逐步形成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兴建了邮电自动电话大楼,实现
了市话用户与枣庄市内电话的等位拨号。新修乡村道路172条600公里,全区公路密度
达46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
社会事业。建立健全了“官民结合、三网合一”的科技服务网络,狠抓了10大科
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共取得科技成果10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2项,省内空白12项。
全区中小学338处,在校学生6.4万人。公民办教师3500人。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全面
彻底改造,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的“六配套”和城镇中小学的“五达标”。全区适龄儿
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95%以上。全区有卫生机构19个,卫生专业技术
人员6000人,农村甲级卫生室达到50%。1992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5‰以
内。

(王延奎 冯仰军)

台儿庄区
中共区委书记 徐以铭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德文
区长 党同方
区政协主席 高自清

1992年,台儿计区辖10个乡镇,343个行政村,人口26.13万。总面积5338平方公
里, 其中耕地40.83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7‰。1992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3.9
2亿元, 比1991年增长28.5%,其中工业总产值9.79亿元,比1991年增长37.1%;农
业总产值4.13亿元, 比1991年增长14.5%。粮食总产量20.92万吨。农民人均收入84
5元,比1991年增加60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亿元。财政收入2903万元。

台儿庄区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台儿庄区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振兴体育作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
部分,自1988年以来,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大打体育总体战,并把争创全国体育先
进县,列入“八五”计划。1991年作为全区十件大事之一,进一步强化“争创”措施,
建立“争创”机构,增加经费投入,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全区共建立各级体育工作领
导小组51个,并相继成立了中华体育总会台儿庄分会及老年人、职工、农民、气功、
乒乓球和棋类7个单项体育协会。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8.4万人。占全区总
人口的35.5%。 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全区4万多名中小学生,80%达到《国家体育锻
炼标准》 。职工体育普及深入。在1.4万名职工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达60.2%。
农村体育十分活跃。各乡镇经常利用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在全区21.7万农业人口中,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达15.2%。老年人活动项目由198 8
年的5项发展到12项,每年举办比赛20多项次。残疾人体育成绩显著。A级残肢运动员
田家胜,1988年以来,两次参加省赛,夺7项第一;两次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5枚。
银、铜牌各1枚,有4项破全国记录。群众性武术活动形成特色,1991年被命名为全省
“武术之乡”。业余训练成绩逐年提高。全区共设置15个传统项目学校,形成了业余
训练网络。 自1988年以来,全区业体有231人次参加市级比赛,获15项团体莞军,获
奖牌327枚。81人次参加省比赛,获将牌74枚。9人次参加全国比赛,获将牌21枚。向
省体工队和省、市体校输送优秀队员27名。体育设施建设加快。近年来,区政府投资
110万元, 建起了体育活动中心,配有田径场、综合训练房、乒乓球训练房、武术训
练房、 举重训练房、旅游池和看台等。全区10个乡镇、176个村和百人以上的企事业
单位均建起文体活动室及篮球场。全区竞赛形成制度,每年举办大型体育竞赛10余次,
参赛人数达3500多人。1992年经国家体委验收,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

(李华)

峄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杜学平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焕文
区长 牛家义
区政协主席 张延功

1992年,峄城区辖4镇11乡,458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3万亩,总人口32.2万。全
区国民生产总值7亿元,国民收入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15.4%。农业总产
值达到5亿元, 比上年增长10.9%;工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比上年增长51.4%。第
三产业增加值达1.5亿元, 比上年增长89.9%。财政收入达到2005万元,按可比口径
比上年增长19%。

以蔬菜生产为突破口,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峄城区有悠久的蔬菜生产历史,枣庄市政府确定的蔬菜生产基地。1992年,区委、
区政府围绕农村奔小康这一目标,立足优势求发展,在高产高效上作文章,进一步调
整种植业结构,以蔬菜生产为突破口,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
益。
峄城区蔬菜生产起步较早,但规模小,产量低,效益不高,一度被视为种植业中
的副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确立了“稳粮、扩菜、抓
转化”的调整方针,把蔬菜生产作为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摆上了们置,并以此为
突破口,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首次把蔬菜生产作为一项指标列入全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中。
在认真抓好蔬菜生产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的抓蔬菜基地建设,使其形成一定
规模。全区建造一万亩塑料大棚,开发一万亩芸豆和一万亩土豆种植基地,全区蔬菜
种植面积已由1991年的5万亩扩大到1992年的10万亩, 涌现出一大批蔬菜基地乡镇和
蔬菜基地村,正逐渐发展成为鲁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为适应蔬菜生产技术的需要,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区政府先后组织近5
000人次到天津、 沈阳、寿光等地学习;高薪聘请了50多名技术员现场指导。经过各
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培养技术骨干1100余人。“村村户户懂技术,一棚一个技术员”,
菜农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的转变。一是栽培方式由露地和保
护地栽培为主转向大棚栽培为主;二是在品种选用上,引进和选用新品种,实施以细
为主,粗细结合;三是在栽培技术上大量推广了嫁接技术,黄瓜和南瓜嫁接,解决了
重茬问题,提高了抗病能力,延长了生产周期,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
峄城区把农业翻番的重点放在蔬菜生产上,对发展蔬菜生产实行了优惠政策。区
政府联系发放专项贷款1000万元,各乡镇均制订了不同形式的鼓励政策。全区扶持资
金累计达3000万元, 物资折款100万元,并在全区开展蔬菜生产竞赛活动,对完成种
植任务的乡镇给予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除进行经济处罚外,给以通报批评。为
解决蔬菜销售问题,区里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一座占地40亩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成
立了蔬菜销售服务办公室,负责对蔬菜生产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组织有关部
门外出联络,帮助菜农销售,有力地促进了蔬菜生产。
在总结推广传统生产经济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科学技术,种植巧安排,“春提前,
秋后迟” ,使蔬菜生产淡季不淡,旺季不滥,产量和效益增加。1992年总产量达6亿
公斤,总产值2.8亿元,人均增加收入300元。平均每亩大棚蔬菜收入在万元以上,菜
园与粮田均收和比例为10∶1。 目前蔬菜生产已成为合区农业上的一大优势,成为基
地群众的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政府办公室)

薛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光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继泉
区长 吴承鉴(代)
区政协主席 王守让

1992年,薛城区辖5镇8乡,358个行政村,总面积510平方公里,耕地2.40万公顷,
人口40.3万人。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其中,工业总产
值12.93亿元, 比上年增长56.7%;农业总产值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财政
收入完成4791万元, 比上年增长8.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4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2%。职工人均年工资2025元,比上年增加183元;农民人均收入917元,比上年增
长17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57亿元。比年初加长8871万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近年来,薛城区各级始终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把带领导农民奔小康
作为农村工作的总目标,继续落实向农业倾斜的各项政策,按照“以发展优质高产高
效农业为重点,以增加科技含量为途径,以强化社会化服务为保证,稳定粮棉油狠抓
林果菜,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强化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
展。 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14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
长37.1%和559%;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7元,比1989年增加261元,粮食生产打破
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连续两年亩增百斤以上, 平均单产达到367.3公斤, 总产实现
20.8万吨, 连续3年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粮油定购任务;棉花生产克服诸多不利因
素, 发展较快, 总产达到1758吨,林牧业3年迈了3大步,总产值达到1.54亿元,比
1989年增长150%。具体工作特点:
一是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逐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责任制,
告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动员
全区农村干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灌溉条件大为改善。突出抓了张桥橡
胶坝、潘庄电灌站、金河水源回灌、世行项目和黄淮海项目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
与配套。 全区3年共投工2721万个,投资3828万元,建成各类水利设施3420项,新增
长改善灌溉面积9.7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19.2平方公里。三是以科技兴农为重点,积
极推进科技进步。主要抓了科学种植养殖、良种引进培育、间作套种、配方施肥等规
范化生产和技术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 3年共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25项,引进培
育优良品种21个,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推动了“两高一化”农业的发展。
四是狠抓了综合开发和基地建设。 先后完成了6.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薛城、夏庄两
个乡镇建成了吨粮乡镇。在基地建设上,主要抓了饲养、果园和蔬菜基地建设,全区
大牲畜存养量2.17万头、猪9.52万头、羊845万只、兔177.86万只、家禽125.57万只,
果园面积达到564公顷,果品产量2858吨,分别比1989年增长49.8%和86.18%;蔬菜
种植达到1238公顷,新建塑料大棚500个。林业以平原绿化和荒山绿化为重点,连续3
年打硬仗, 平原林网绿化经省验收实现达标,全区林木覆盖率比1989年提高了5%,
将提前一年完成“八五”绿化任务。农机保有量继续增加,3年新增1200台(部) ,农
业区划和农村能源工作取得新成绩,连年受省、市表彰。

(韩耀东)

滕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林兆义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良志
市长 张昭
市政协主席 朱锡光

1992年,滕州市辖22个乡镇,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17万亩,人口
143.96万。国民生产总值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国民收入25.63亿元,比上
年增长28.1%; 工农业总产值5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工业总产值38.8
3亿元,农业总产值13.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6%和10%。粮食总产70.88万吨,
比上年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1026元,比上年增长13.9%。财政收入1.28亿元。
比上年增长18.4%。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49.8%。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取得显著成绩
滕州市到1992年,共开发吨粮田28.6万亩,高值田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
并建成了农业、畜牧、果品、庭院经济四大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万吨,
畜产品15.28万吨,干鲜果1.9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业总产值,分别平均每年增
加2.5亿元和2.02亿元。
在具体工作中,滕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实行农业综合开
发,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在东部山区,采取各种措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
成片发展林果牧业。干鲜果基地发展到4个,果品年收入达4000万元。中部平原地区,
以发展粮棉油为重点,改革种植制度,实行间套、混作,提高复种指数。推广了粮粮、
粮油、 粮菜、粮棉等7种间套模式。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由原来的7.5∶2.5提
高到6.5∶3.5。西部滨湖地区以发展水面网箱养鱼为重点,建立水产品养殖开发区,
兼种蒲苇、 藕、菱和微山湖特产鸡头米等,开发利用湖水面达到2万亩,水产品年收
入1000万元。畜牧生产,全市建立了7个畜牧生产基地,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万多户,
畜牧业产值达到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
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使全市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农业生产条
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水利
化。二是农机化水平大大提高。全市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村总动力28.4千瓦,机耕率达
到95%,机播率提高到87%。三是社会化服务功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市基本形成了
市、乡镇、村三级综合服务网络,实现了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

举办首届国际墨学研讨会
滕州是墨学的创始人--墨翟的故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杰出的思想家、科
学家,被称为平民圣人。为了继承发扬墨学这份宝贵的遗产,1992年10月6-10日,滕
州市举办了首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前来参加。与会人
员围绕墨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墨家学说与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墨经所涉
及的范畴以及墨学研究的方法等4个方面, 广泛展开了学术交流。会议期间,还举办
了经贸洽谈会、大型金秋灯展,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滕州附近的文物古迹。整个会议
开得隆重、热烈、圆满、成功。这次会议,不仅弘扬了墨学精华和民族传统文化,而
且在向国内外展示滕州市市情市貌,宣传滕州,振兴滕州,促进滕州经济的繁荣和发
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侯贺启 刘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