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195&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杜祥荣
副书记 韩新民 李书绅 时立军(女)*李延龄 李新泰 姜学敏 宋庆才*
中共市纪委书记 刘喜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庆照
副主任 柴金起 孙化梓 姜瑞芝(女) 顾安娜(女) 王秀 宋倬滨 李中亭
肖永蕃 洪立民 李咸信
市长 韩新民
副市长 孙立义 康寿美 (女) 王和先 曹钟书 宋鲁泉 王天瑞* 孙启明
市政协主席 牛良
副主席 秦永文 唐玉存 王裕民 王吉人 陈懋镇 洪立成 赵蔚芝 马保平
李庆萱 王守贞 任嗣薛 孙金玺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苏长荣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于润义

1992年,淄博市辖张店、博山、淄川、临淄、周村5区和桓台、高青、沂源3县,
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 总人口385.74万,比上年增加2.0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3.5
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5‰,比上年降低1.96个千分点。
年内,全市社会总产值4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26%;国民生产总值174.26亿
元, 比上年增长31.2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65亿元,增长46.39%,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2%上升为22.5%; 国民收入1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
9.5%。 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内淄博市被国务院批准
为“较大的市”,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市认真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进步步伐。全市农业总产值 (90年不变
价) 达到29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因受特大干旱影响,全年粮食总产149.09万
吨,比上年减产10.7%,棉花总产1.76万吨,减产45.5%;除粮棉生产外,林、牧、
副、 渔各业都有较大发展,其中,林业产值1.07亿元,比上年增长33.75%;副业产
值1.72亿元, 增长7.5%;牧业产值10.06亿元,增长25.8%。全年肉类总产量9万余
吨,比上年增长17.2%;禽蛋总产量10万余吨,增长19.8%;大牲畜存栏27万余头,
增长20.4%;羊存栏32万只,增长21.1%;生猪存栏60余万头,比上年减少1%。
年内,农用水利设施继续改善,新建一批地下渠防渗渠,进一步节约了耕地面积
和水资源。 全年又有28个乡镇、816个村的80万亩农田粮食产量达到或超过了亩产吨
粮,同时有60万亩农田平均亩产粮食过千公斤,收入过亿元。尤其是桓台县,继建成
江北地区第一个整建制的“双千县”(亩产粮食千公斤,收入超千元)。30万亩山旱田
开发, 已累计完成93.2万亩,平均亩产523公斤,单产、总产分别比开发前3年增长6
7.1%和40.2%。
工业生产登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 358.6亿元,比上年增
长29.3%,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245.3亿元,在全省各市地中位居第二,比
上17.9%;市以下工业企业完成237.39亿元,比上年增长38.3%输民所有制企业完成
167.3亿元, 比上年增长13.9%,集体所有制企业完成76.2亿元,增长26.2%;轻工
业完成67.1亿元, 重工业完成17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和18.4%。主要工
业产品产量大部分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全市独立核
算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8.7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实现利税29.0亿元,
增长16.6%,创净产值62.4亿元,增长25.0%,工业净产值率为25.1%与上年基本持
平。工业销售利税率为14.6%,资金利税率为12.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亏损企业亏
损额为2.8亿元, 比上年下降7.5%。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7%,居全省各
市地之首。
乡镇村办企业超常规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7.1%,
成为全市乡镇村办企业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 两年实现了翻番目标,提前3
年超额完成了了“八五”计划目标。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34.2%,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1200多家,其中32家发行了股票。
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全市完成出
口交货值20.24亿元, 比上年增长27.9%。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创汇水平不断提
高,化工、陶瓷、医药、轻纺、机电、建材等行业已形成一批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市
外贸总公司等8家企业先后取得自营出口权。出口创汇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发展到20家,
出口收购值过亿元的区县达到5个。年内新批“三资”企业397家,是历年总和的4.86
倍,合同利用外资3.22亿美元,是历年总数的4.51倍。至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
企业479家,145家已建成投产,完成产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24%。镭射全像、
万吨锦纶等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的利用外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利用外资的
领域已从生产开始向房地产开发、宾馆、饭店、旅游等第三产业方面扩展。境外办企
业达到8家,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等亦取得新进展。市及周村、博山、淄川、临
淄、桓台等区县的6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已经省政府批准,有一批项目已开始建设。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城乡市场活跃繁荣。年内相继建成82处专业批发市场,全市
城乡集贸市场已达470处,比上年增加26处,成交额达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1%,
其中专业批发市场城交额30.8亿元, 比上年增长3倍多。全市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1
个, 总数雄居全国之冠,其中淄川服装城成交额达12.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7,周村
纺织大世界和淄川建材市场分别达到6亿元。全市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93亿
元,比上年增长27.4%。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21项重点建设工程共投资8亿元。主要建设项目
中, 丙烯腈工程5月份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侯庄铁矿转入试生产,张店污水处理厂已
试运行, 焦化煤气工程安装用户1.5万户, 张辛公路拓宽工程全线通车, 腈纶工程
“八站一网”全部试运行,市博物馆已交付使用。
交通邮电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175.7公里,比上年增长5.5%,
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1515.5公里,比上年增长12.5%。全市全年公路货运量达
2761.7万吨,比上年增长13.0%,货物周转量14.0亿公里,增长13.6%;公路客运量
1168.2万人, 客运周转量81269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97%和9.67%。年末全
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11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500路,可与全国各地和120多个国
家和地区直拨通话。开通了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建成了市邮件处理中心。移动
电话达1356部,比上年增长2.14倍。年末电话机总量达9.35万部,增长6.1%。
财政、 金融形势喜人。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共完成10.33亿元,
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支出8.22亿元,11.4%,连续8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
余。金融部门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各项改革,大力组织存款,调整信贷结构,在
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12.9亿元,比上年
增长22.1%, 各项存款余额112.4亿元,增长21.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1亿
元,比上年初增长22.5%,其中城镇储蓄存款余额46.5亿元,农村储蓄存款余额21.6
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25.3%和17.0%。保险事业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保险类别,
保险费收入总额达1.96亿元,比上年增加48.0%,人身保险、运输工具保险、企业财
产保险均比上年有较大增加。 全年保险赔款支出8623万元,比上年增长114.4%,赔
款率为44.0%。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列为国家级开发区
加快了建设步伐。全年完成“火炬”、“攻关”、“星火”、“工业振兴”、“丰收
计划”等255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15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5项,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的124项, 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61项,填补国内空白的56项,省内空白的42项,
有161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优秀成果奖, 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多
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新格局。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已有76处乡镇实现了9年
制义务教育,走在全省前列。进一步加强了市容市貌整治和管理,大力搞好城市环境
美化绿化,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市计划生育率达到98.9%,计划生育工
作又一次获省人口目标责任一等奖,实现“三连冠”。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
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圆满承办了省第16届运动会,这是建国以来全市承办的规模最
大的运动会,并实现了“保第三,上水平,争取更大成绩”的参赛目标。全市全年共
举办市级以上运动会64项次。 在全国射箭锦标赛中,有1人打破男子射箭世界纪录并
得到国际箭联批准, 被确定为新的世界纪录。有6人打破20项次全省纪录。全年获省
以上比赛金牌84枚,为全市体育史上夺得金牌最多的一年。

(唐乃兴)
中国首家投资基金获准设立
1992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淄博乡
镇企业投资基金; 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2]424号文批准于1992年12月15日起
公开发行基金证券, 总额3亿元。期限8年;首期发行1亿元已顺利完成,资金全部到
位。
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是以国际上通用的一种金融信托业务为模式,将投资者分
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有经验的专家为主体组成的基金公司代表投资者投资于乡镇企
业或企业股票,获益后再按投资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国内第一家投资基金。也是第一
个公司型基金,第一个以乡镇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专业基金,第一个经批准可异地
上市的基金。是一种有法律保障的规范化的投资基金。
基金公司的发起人是: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淄博市信托投资公司、交通
银行淄博支行、山东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山东信托投资股份公司。创立投资基金
的宗旨是:以新的金融方式支持乡镇企业发展,配合国务院批准的淄博乡镇企业股分
合作制试验区的体制改革试验,并为基金投资者谋求最大的投资利益。
由于淄博工业实力雄厚,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后劲足;乡镇企业的产值和利税增
幅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淄博市周村区又是我国最早进行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
试验区,试验范围已扩及全市,从而使乡镇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显示出市场化程
度高、产权关系明确,制度健全等突出特点,为设立投资基金开创了有利的环境,因
此能够保证投资基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的建立,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必将提高
全市的融资能力,加速全市乡镇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促进乡镇企业和全市经济的发展。

(吕明强)
荣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称号
1992年4月,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同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铁道部
等有关部委组成的城市卫生检查团进行了1992年度全国城市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检查
评比,12月21日公布了评比结果,淄博在全国149个地级市中被评为“十佳卫生城市”。
淄博市委、市政府一向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
重要措施,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摆正大卫生观念;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爱国卫生
和环境整治内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和严格执行各项责任制,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监督,重视立法执法,使全市的整体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城
市环境不断净化美化。
一、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1989年以来,先后投资2.68亿元,修建道路23条,
桥梁13座, 维修路面92.5万平方米,疏挖下水道156公里,硬化街巷153条;投资300
0万元用于园林绿化, 城区绿地达33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5%,街头空地基本建
成游园绿地; 投资2亿余元完成了城市中小学改造和体育馆等文化娱乐设施;投资近
千万元建成高标准水冲式公厕269座;城市保洁率达到100%,从而改善了城市面貌,
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
二、 以治理“三废”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投资5亿余元相继建成焦化煤
气厂、污水处理厂、张店热电厂和拉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基建项目“三同时”的执
行率达100%,从总体上控制了污染源的产生。
三、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严格食品卫生管理。全市食品行业就业培训率、
健康查体率、 五病调离率均达100%;投资近亿元对饮食单位和设施进行配套改造,
食品合格率达到90.42%,各类公共场所总合格率达到93.48%。
四、各类病煤虫害消杀工作和卫生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由于坚持开展灭鼠活
动和各类病煤虫害的消杀工作,鼠密度降低,淄博被山东省命名为无鼠害市;各种传
染病总发病率逐年下降。健康宣传教育普及,队伍健全,卫生知识水平提高,讲卫生
的良好风尚在全市逐步形成,促进了全市城乡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吕明强)
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1992年,淄博军民继往开来,双向拥爱,“双拥”共建活动向高层次发展,12月
4日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一、深化同舟共济思想,强化军民“双拥”观点。领导率先垂范,实施规范教育,
搞好全民发动, 形成教育网络,坚持舆论引导,注重典型激励4个方面开展宣传教育
活动,首先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推动“双拥”工作自上而下全方位地扎实进行。
二、 坚持5个原则,在双向奉献中不断加强军民关系。一是地方带头奉献原则,
二是特事特办原则,三是尽心尽力原则,四是把驻地当故乡原则,五是“双拥”不分
地域原则。地方广开绿灯,在燃料、电力、粮食、水源、交通等各方面优先为部队提
供方便,仅帮助驻军修路一项,1991年以来投资517万元;5年中妥善接收安排军队转
业干部、复员军人近万人;各区县均颁布了抚恤优待办法。部队视人民为父母、不分
昼夜,不顾安危,不分地域,在抗旱救灾、修路架桥、大地测绘、医疗保健和农田基
本建设中都有子弟兵洒下的汗水。
三、以提高“两力”为标准,在相互支援中兴淄强军。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
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促进地方和部队双向稳定和发展。军地坚持发挥自身优势,
办实事, 讲实效。近几年,地方划出2000余亩土地作为部队训练场地。提供600余亩
土地作为部队生产用地, 为部队提供生产设备17套,支援生产项目100多个,划拨生
产资料5400余吨,减免税收476万元,协助开办文化补习班200多期,培养军地两用人
才5000多名,从资金、技术、政策多方面支援了部队建设。驻淄各部队在建设淄博中
勇挑重担,几年来出动机械车辆15万台次,兵力40多万人次,支援了引黄济淄、济青
高速公路、 市区归城改造、开发区淄博化纤总厂、焦化煤气公司、崇山万亩绿化等1
50多项重点工程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地方举办文化夜校30多所,培养技术人才3000余
名。
四、军地齐抓共建、完善“双拥”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四个到位”。一是
领导到位,军地各级领导都把“双拥”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有目标有措施,分工负责。
二是组织到位,建立了遍及全市的“双拥”工作体系,构成军地密切结合、上下灵活
贯通的工作网络。三是制度到位,市委常委制定了议军制度、分析形势制度、督促检
查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四是联片共建到位,先后建起了军民、警民
共建点705个,其中受到省市表彰的先进单位601个。

(吕明强)
淄博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淄博市为省辖市,地处鲁中,城市格局呈“组群式”。辖5区3县,总面积5938平
方公里,总人口385.74万,其中市区人口249.83万,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2位。1988年
曾应邀出席联合国在西班牙召开的“人口与城市未来”会议,淄博为我国出席会议的
12个城市之一;1990年应邀出席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大城市会议,淄博市为
我国出席大会的4个城市之一。
淄博历史悠久,位置适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境内已发现有55种矿藏。其中
铝钒土储量占全省的90%,耐火粘土占45.9%,铁富矿占25%。有胶济铁路和济青、
王潍公路贯通东西,辛泰、张八、张东铁路和庆淄、博沂、辛孤等公路贯通南北。市
内公路全长2175.7公里,大小火车站35个。是山东中部铁路、公路交会点和鲁中重要
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
淄博经济发达,工业实力雄厚。社会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居全省第三位。农业生
产基础条件较好,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70%,居全国前列。工业生产以基础和
原材料工业、传统工业、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为支柱,包括门类齐全的近40个行业。
其中陶瓷、琉璃、丝绸历史悠久,享誉世界;氧化铝、交流电机、石化产品的产量在
全国举足轻重;电解铝、农药、化纤、建材产品等产量列全省之首。第三产业、内外
贸易、城市建设、科技、文教等各项事业都有长足发展。已被列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
50强之一。
1992年7月25日,国务院以国函(1992) 89号文正式批准淄博市为“较大的市”。
该市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有
关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吕明强)
技术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2年,淄博市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措施,狠抓技术改造,取得突破成绩。全年
全市地方企业共安排技术改造项目857项,项目总投资23.96亿元 (年度内完成投资额
14.46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88.91%和128.59%,创该市技术改造历史上的最高纪
录。 全市地方企业年度内技术改造投资完成额,相当于“七·五”期间5年的总和。
从总体上看,有以下5个特点:
一是规模大效益好。 在安排的全部技改项目中,年内已有640个项目完工,完工
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9亿元, 是上年的113%。这些项目在全部投产达产后,预计每
年可新增产值41.77亿元,新增利税7.9亿元,创汇、节汇3729万美元,具有较好的经
济效益。
二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992年,确定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具有
较高技术水平和效益。续建项目20项,新开项目20项,争取部、省专项项目10个,项
目总投资共计11.41亿元。这些项目全部投产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21.13亿元,
新增利税5.74亿元,创汇、节汇1亿多美元。
三是融资渠道趋向多元化。除银行贷款外,企业内部集资、发行债券、委托贷款、
股票等融资方式悄然兴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国内资金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为企业技术
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全市以集资、
债券、内部股票等方式直接融资达8.2亿元,这些资金大部分用在了企业技术改造上。
四是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异军突起。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达
9.65亿元,年度内实际完成投资额6.78亿元,分别占全市技改项目总投资和投资完成
额的40.27%和46.89%,已形成“半壁江山”之势。
五是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发展迅速。一年内,市、区(县)两级经委会同
经贸委审批利用外资“嫁接” 改造老企业项目2972项,项目总44621万美元,其中合
同利用外资14023万美元,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项目452项,利用外资6025万美元,
大中型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项目占全部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总投资的44.5%。

(孟宪玉)
张店区
中共区委书记 梁文生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玉浦
区长 王振升
区政协主席 李万修

1992年,张店区辖11个乡镇,设4个办事处,总面积349.1平方公里,总人口54.2
万, 耕地24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29.07亿元,比上年增长43.27%,其中工业总产值
26.45亿元, 比上年增长46.66%;农业总产值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3%。财政
总收入2.76亿元, 比上年增长8.8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53亿元, 比上年增长
36.13%。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2334.5元,比上年增长21.19%。农民人均纯收入1468
元,比上年增长17.06%。城乡居民储蓄达13.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51%。
优化城市计划生育管理
张店区系淄博市委、市府驻地,是淄博市5区3县的中心区,总人口达54万,城市
人口占32万。其中育龄妇女占14万;已婚育龄妇女占10.5万。
张店驻地企业人口占全区总人数的78%,对城区计划生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为此,张店区计划生育委员会,针对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经营机制的转换,及
城市人口剧增的实际,及时地分析形势,把握时机,确立新的计生工作思路;以优化
城区的计生工作管理,带农村计生工作的转化。
城区各办事处在与企业法人签订的计划生育责任状中,主要包括两大指标,即人
口与计生指标和计生工作指标,每项指标又分解为若干项小指标。依据省、市的计生
条例和有关具体规定,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奖罚标准系数。为把责任状的指标落到实处,
法人代表通过行政手段,一级抓一级,层层分解。人人身上有指标;同时,由区委宣
传部、区政府督查科、区计委牵头和有关部门的考察组,对全区各乡镇、各办事处、
各企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考核,区计生委还抽出专人进行不定期督查。在综合评选活动
中, 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进行离职审计,跟踪奖惩。自1990年以来,有8个单位
因为计生工作指标完成不好, 被摘掉了“精神文明”的牌子;有2个单位被撤销了先
进单位,扣发了全年奖金。与此同时,区里每年召开一次“双先”表彰大会,一次性
发放奖金4万元, 用以奖励各先进单位。为促进计生工作,还提拔重用了十几名计生
干部,有的镇党委书记被提升为区委常委;有的镇计生办主任被提升为副镇长,全家
农转非。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因地制宜,把全区的计生工作变单纯的行政管理为科学管理,
在淄博列车段, 倡导他们采取了IQC管理法;在沣水镇,采取了微机管理,建成了育
龄妇女婚育数据库。 区政府为了推动科学化管理的进程,还投资1万元,使50%的乡
镇用上了微机。
近几年,张店的流动人口日趋增长,由1991年的1.7万增加到1992年的2.3万。其
中育龄妇女占60%以上,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此,张店区成立了
由计生委、公安、工商、税务、城建、房管、居委会、劳动街道等部门组成的专门领
导小组和办公室,采取分片包干、条块结合,实行在哪片、归哪管、谁用工、谁管理,
归口把关,各司其责。
几年来,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1970年的29‰下降到1992年的5.18‰。2
0年间累计少生17万人。
1992年该区荣获“全国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率先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张店区委、区政府狠抓了全
面贯彻落实工作,并针对本区的现状、制定了一系列贯彻实施的规定和措施,使义务
教育的实施和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区教育部门按照上级和区委区府的有关规定,首先动员社会各方面了解义务教育,
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实施工作。连年组织宣传周、宣传月活动。
公1991~1992年间,区和乡镇就印发宣传材料35万余份,书写永久性的标语近千条,
临时性的标语1.5万条,分发各种宣传手册6000多册,宣传车巡回宣传计188天。区电
视台还进行实况报道4次,专题报道8次。
工作中抓点带面。先是配合省教委在南定镇进行试点,张店区对该镇进行重点指
导。1988年该镇即达到了省定“良好”的标准,受到省教委评估组的好评。为把南定
镇的经验在全区推开,区委、区政府召开表彰大会,发放奖金2万元,并于1988年7月
起,在全区全面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典型的带动下,1989年,马尚镇、沣水镇
和湖田镇,也提前1年达标,区政府各发奖金1万元。几年来,区政府先后共拿出24万
元奖金,对11处乡镇及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分管乡镇长、教委办主任等岗位,进行了
奖励兑现。 1992年教师节,区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了150名自1986年以来为教育工
作做出贡献的各乡镇、村的优秀领导干部、模范教职工以及有关的各界人士。与此同
时, 还在全区开展了评选“区级教育家”的活动,对首批评出的6名教育家,每人奖
励人民币1万元。这在全省还是首列,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全区的中小学基本配齐了音、体、
美器材实验仪器,配备了电教设备。各乡镇为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采取了“乡镇财政
出一点、教育附加费挤一点、社会集一点、上级财政补一点”办法,统筹资金。乡镇
每建一处公办教师住房,区财政补贴10万元,区教育局补贴5万元。全区的11处乡镇,
已有10处乡镇落实了教师宿舍,其中9处为单元楼房。
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对在农村工作的中小学公办教师实行滚动上浮工资制。
农村国办学校的公办教师上浮一级工资,公办教师在本区农村中小学任职期间,累计
每满6年上浮一级工资。凡是具有大中专学历(含在职进修学历)且在农村工作的教师,
每月另增一定额度的生活补贴费。凡年满30年教龄的教师,退休后可享受百分之百的
工资待遇。
对于教师的医疗经费规定:教龄满30年者每人每月增10元;满20年者每人每月增
8元;20年以下者每人每月增5元。资金统一包干拨到学校,统筹调剂使用。所增经费
来源,由财政拨30%,教育附加费出30%,学校勤工俭学出40%。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几年来,区教师进修学校利用函授班、脱产班,先后培训
中师毕业生1121名,利用音像教育,培养大学生39名。使全区的教师合格率,在小学
达92.3%,在初中达73.6%。在各级义务教育执法督导小组的督导下,使农村适龄儿
童的入学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9.9%。
区政府自1987年起,还投资80万元,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弱智儿童辅读学校教学
楼,成立辅读班,形成招生序列,把残疾儿童的教育纳入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的轨道。
辅读学校实行“教育教学、康复医疗、劳技训练、就业指导”四位一体的办学宗旨。
对此,国家教委、省教委及特教专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92年7月上旬, 经过省政府初级中等义务教育评估验收组的评估,张店区达到
了“良好”的标准,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县区。

(罗光洲)
临淄区
中共区委书记 杨汝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洪祥
区长 韩家华
区政协主席 周振山

1992年全区辖18个乡镇,总面积668平方公里,年末耕地53.86万亩,比上年减少
9813亩。人口为54.65万人,比上年增加5393人。全区社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12
7.91亿元, 比上年增长23.93%。 国民生产总值 (1990年可比价) 39.12亿元,增长
13.91%。 国民收入34.66亿元, 增长14.49%。 工业总产值完成22.34亿元, 增长
45.60%。 农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7.75%,粮食总产量3.19亿公斤,单产达836公
斤。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23亿元,增长13.32%,出口商品总值1.51亿元,增长
36.13%, 全区财政总收入17377万元, 增长13.67%, 财政总支出7869万元,增长
18.17%,全区年底存款余额21.69亿元,比年初增加4.04亿元。职工人均收入2303元,
年增加39 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9元,增加231元。

(刘绍华 刘桂林)
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区
1992年,全区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年投保人数突破14万人,
收取保费621万元。全区基本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到国家民政部的表彰,
被授予“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区” 称号。年内突出抓了4项工作:一是切实把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制定方案,组建机构,积极稳
妥地进行试点。区政府在基本冻结事业单位编制,精减人员的情况下,破格组建了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为副局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乡(镇) 成立了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所, 定编3人。同时核拨了足够的业务经费。该区还本着“积极
慎重、稳妥”的原则,配合市民政局在大武镇上庄村成功地进行了试点,召开了全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现场会,推广了该区的经验。三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整
个收费工作既快又好。分管区长带领机关干部下基层,包乡(镇) ,并3次召开乡(镇)
长会议交流情况、 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和措施督促落实。永流乡仅用7天就收取保费
120万元,路山乡侯家屯村从宣传发动到收费结束仅用3天时间,投保率即达90%;四
是健全制度,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该区建立了《临淄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
理试行办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所)职责》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
业管理处(所)会计职责》等各项制度,保证了整个工作沿着制度化、程序的轨道运行。
举办了两期保险基金管理人员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运筹、建帐、管帐、
会计制度等知识,保证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科学化管理。

(刘桂林 田刚昌)
《临淄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1992年4月28日, 《淄博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了由农业部环能司原司
长、研究员张文庆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张象枢,山
东农业大学教授胡永庆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省农业厅、淄博农业局9个单位的有关领导、教授及专家组成的论证
委员会的论证。
依此,临淄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区(县)之一。
制订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是区(县)级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对今后10年全
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城郊型农业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
经验和样板。该规划9月9日已经临淄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实施。

(刘桂林 颜廷海)
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纪念碑落成
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创建遗址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1937年10月,
临淄爱国进步人士李人凤、陈梅川、崔栋生等,在中共党员李曦的协助下,在县立西
关小学筹建起120人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 1938年1月5日,在矮槐树村、合顺
店一带伏击东犯的日军先遗分队,打响了清河平原抗日战争的第一枪。1938年7月7日,
这支抗日武装奉命编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三支队第十团”,成为清河区的主力部队
之一,驰聘于抗日战场,立下了不朽功勋。1992年10月,临淄区人民政府为使这支抗
日武装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并教育后代继承其光荣传统,在齐都镇西关小学,为临
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建立了纪念碑。

(张玉波 荣梓桐)
淄川区
中共区委书记 傅景鸿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景鸿(兼)
区长 陈家金
区政协主席 王世忠

1992年, 淄川区辖10镇13乡,人口65.1万,总面积999.065平方公里,耕地35.0
3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8‰。工业总产值4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年内
由于遇特大干旱,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比上年下降10.2%;粮食总产量1.18亿公
斤,比上年减少0.49亿公斤;果品总产量3万吨;财政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8.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第三产业增加值7.5亿元,比
上年增长67.4%,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39.8
%。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比上年增长9.26%,职工平均工资2231元,比上年增长
18.67%。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有16项产品在墨西哥获金、银奖。乡镇企业产值突破
40亿元大关,被列为全省26经济强县之一。
鲁中商城建设规模空前
1992年,淄川区实施商城带动战略,以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骨干网点为龙头,
以若干网点密集各具特色的商业街为骨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城建设规模空前。
年内地下商场、服装城四期工程、华联商厦、东方商厦、大钟街商业街、西关商业街、
淄川副食品街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共新建、扩建各类专业市场10处,建设
商业街6条,使全区市场总数达82处,商业零售和饮食服务网点达13540个,从业人员
达4万多人。 鲁中商城两大中心--西关商业区的生活资料购买中心和立交桥的生产资
料交易中心初步形成。1992年全区商品物资流通总额实现45亿元,其中社会商品零售
额达10.4亿元。优化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旅游和饮食服务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大的突
破,在繁华的西关商业区建起了长达数千米的孝妇河风景区,毗邻杜坡山工业开发区
建起了占地360亩的杜坡山游乐园和般阳山庄, 还建设了聊斋宫、普照寺、街心公园
等旅游景点。省委书记姜春云视察淄川时指出:“淄川大力开发第三产业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就,在全省带了一个好头,在全省达到了一流水平。”
在兴建商城中,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推投资、推所有、推受益”的决策,调动
了国家、集体、个体社会各界建设鲁中商城的积极性。城区内的城一、城二、西关一、
西关二、公义等村都争相投资,兴建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场、点,昆仑镇的奎三村投
资3000万元兴建杜坡山游乐园,区商业局和区供销社分别投资3500万元和2500万元兴
建了华联商厦和东方商厦,年内用于商城建设的资金达2.5亿元
乡镇工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大关
年内,淄川区的工业生产以主攻乡镇企业为主,推动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管理上水平,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全区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41.5亿元,比上
年增长53.9%, 其中乡镇办工业完成9.6亿元,比上年增长37.3%;村办工业完成30
亿元,比上年增长57.7%。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56亿元,其中工业总收入达到34.5亿
元。
淄川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做法:一是解放思想。确立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的指导思想,发扬了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二是保重点、抓骨干。全年全区工业
产值过亿元乡镇达15个,过亿元村2个,过2000万元企业13个。黄家铺、二里、双沟3
个乡工业小区被正式批准投入运转,从国外引进的11条高档建材生产线如期建设。三
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全年共新办三资企业61家,三资企业总
数达到69家; 完成出口产品收购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出口企业发展到24
家;出口产品达到68种;出口渠道由原来单一的山东口岸发展到深圳、天津、大连等
10个口岸。 四是投入大,技改、新上项目多、快、好、发展后劲足。年内投入4.5亿
元, 用于技改、新上、扩建项目300多个,其中产值超2000万元的大项目14个。这些
项目投产后,可增加产值8亿元,增加利税6000多万元。

(孙学珍 张绪传 杜华)

博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邹大民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永恒
区长 贺连春
区政协主席 王贵珍

1992年,博山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耕地161433亩,比上年增加2112亩,辖3乡
12镇, 设2个办事处,总人口47.0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0.0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26‰。
全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达60.7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区属及乡村工业总产值完
成26.12亿元(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55.1%,地区工业总产值达45亿元,为1989年的
2.76倍;农业总产值(不变价) 1.85亿元,比上年增长9.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3
9元, 比上年增加166元。全区有45个村、32485户达到小康水平。全区利用外资项目
亦有所突破,“三资”企业已发展到54家,合同利用外资总额达2606万美元。财政收
入达到1.47亿万元较上年增长12.4%。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7.9亿元,比上年增
长24.21%。 各项贷款余额达11.8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7.8亿元,较上年增长35
%。

(杨长瀛)

设立“共产党员振兴博山发展基金”
为了充分发挥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区经济振兴,1992年
区委、区政府作出在全区共产党员中设立“共产党员振兴博山发展基金”的决定。于
8月7日召开全区党员干部大会进行发动和部署,并专门成立了由12位常委组成的领导
小组,下设“基金”管理办公室。
自8月8日开始, 全区党员干部踊跃交纳,截至9月29日,征收“基金”达8951.0
5万元, 交款总人数达到16764人。其中党员交款人数达到12640人,交纳“基金”72
1.43万元,人均571元;一般干部群众交款达4220人,交款额229.62万元,人均544元。

(李力)

中美合资万杰医院试开诊
经国家卫生部、 经贸部批准,我国首家农甩办综合性中外合资医院,1992年9月
15日在博山区岜山村落成试开诊。
医院由博山万通达总公司与美国杰歇尔国际贸易公司合资兴办, 总投资900万美
元,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250张床位。以影像诊断、神经科和肿瘤科为重点医科,
聘请了国内知名神经、心脑、肿瘤等医科权威、专家、教授长期在医院应诊,并承担
各医科业务工作。
该院内部设施完善,仪器先进。有从美国引进的超导磁共振、惠、普新1000彩色
多普勒、址线加速器、生化仪、日本东芝CT、瑞典世界最新伽玛射线手术刀等一流诊
疗仪器;具备中央空调、中心供氧、吸引和屏幕临控、电子报警等现代化设施。设立
了中国癌症基金会岜山防治中心,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淄博分院,淄博肿瘤医院。目
标是建成医疗、科研、教学、制药、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
该院自1992年9月15日试开诊以来平均每天有300人左右前往应诊。

(李力)

周村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存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沈旭东
区长 吕凤强
区政协主席 梁岱诚

1992年,周村区辖6镇5乡,设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63平方公里,人口28.8万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3‰。全区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工业总产
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52.6%。粮食总产10.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元,比上
年增长18.8%;职工平均工资2206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区财政收入8942万元,
比上年增长23.84%;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1%。

(王松声)

股份合作制改革进程加快
周村区于1987年6月和1988年4月分别被省委和国务院批准为农村股份合作制试验
区。 经过5年控索,1992年,该区在城乡企业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企业由
原来的811家发展到1097家, 增长35%。乡村办集体企业489家,实行股份合作制的4
82家,占98.6%,比上年增长51%;城区国有和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由26家发
展到138家,增长了4.3倍,占企业总数的86.7%。以股份制的形式融集资金5.48亿元;
全区4万名职工, 入股者近3.9万人。占97.1%,人均入股2230元;与400多家大专院
校、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股份合作关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
十几家新闻单位对此进行了报道。 年内有28个省、市、区的334批团体分别到周村学
习。
其主要做法是:教育引导、政策激励、行政推进三管齐下。具体操作分四步进行:
清产核资,资产评估;明晰产权,确立股权;招股扩股,募集资金;建间立制,召开
股东创立大会。

(王荣修 韩其永)

引进人才居全省第一位
周村区1992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110人, 其中大中专毕业生612人,专业技术人才
498人,均居全省各县、区第一位。
周村区在引进人才工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相继
制定了《周桩区关于引进人才的政策规定》、《周村区关于大学生来本区工作的优惠
政策》等一系列文件。对引进人才的工资、住房、家属安排、子女上学和就业等问题
作了具体规定。(二)走出本区,广招人才。区里先后派出180人分赴8省50个科研单位
和高等院校招聘人才。(三)搞好服务,留住人才。对首次来联系工作的学生派专车接
站,免费住宿,并送给每人50元“落脚费”。对留下来工作的,尽量做到专业对口。
9月份大中专毕业生集中到来阶段, 出现了百家单位争抢人才的动人场面。仅南阎镇
东塘村就引进46名大学生。

(王荣修 王允信)

桓台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杜承祥*吴效儒(代)
县长 吴明君
县政协主席 徐学汉

1992年, 全县辖7镇6乡, 总面积509.53平方公里, 人口47.14万人。粮食总产
3.74亿公斤, 37.72万亩粮田平均亩产1048.6公斤,耕田亩均收入1020元,实现了由
“吨粮”到“双千”的跨越。工业总产值24.78亿元,办成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301
家,融聚资金1.07亿元,兴办三资企业42家,利用外资1720万美元。年末城经秀储蓄
余额7.9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5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44亿元。

由“吨粮县”跨到“双千县”
1990年全县建成“吨粮县”后,粮食的丰收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带领全县人民,把农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向高产、
高效转轨, 提出了3年建成“双千县”的目标。1992年,全县围绕市场经济做了大量
工作。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种植模式,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首先,
积极进行土地调整,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全县蔬菜、桑蚕、林果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
积达到12.28万亩。使种植业形成了粮食、棉花、蔬菜、桑蚕4个主要生产区,实现了
规模生产、 规模经营。其次,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县乡两级先后拿出100万元用于鼓
励蔬菜生产,在种植面积、高新技术应用和效益方面取得了突破。全年蔬菜总产量达
到了3.9亿公斤,总收入达到1.75多亿元,仅此一项,亩均收入即达350元。全县小拱
棚、 小阳畦发展到10394亩,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1036个。第三,进一步优化种植模
式,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提高种植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全县复种指数经
199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二、领先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商产优质高效。年内,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科技组织
体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全县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干部
326人, 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93人,农民技术员达到820人,培养科技示范户5500
户; 全年举办培训班60们期,培训人员6000余名,发放明白纸110万份。全县还大面
积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在作物栽
培方面, 重点推广应用了秸杆还田、深耕、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100余项新技术、
新成果,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唐山镇的“651”工程(即六作六收耕亩收入5000元,
耕亩产量千公斤)和马桥镇的麦、棉、油、菜四作四收等套作模式均取得成功。
三、围绕市场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增值。县里适时引导兴办了食品加工、畜禽加
工、化工、棉花等加工企业,年创产值1.6亿元,实现利税1030万元。
四、放开搞活,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全县规定除完成国家合同定购任务外,其他
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全面放开,允许自由上市。同时,进一步完善落实了补
农强农、资金扶持、补贴和奖励,优先提供服务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得力, 1992年全县37.72万亩粮田,平均亩产1048.6公斤,耕
田亩均收入1020元,实现了从“吨粮”到“双千”的跨越。

依法行政跨入全省前列
1992年,桓台县荣获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称号,法制工作跨入全省前列。
其的主要做法:一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的需要,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工作。
重新制定了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和审查原则,为规范性文件向法制化转化创造了条件。
先后制了《农民负担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农民进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若干规
定》等规范性文件。同时,还坚持“立、改、变”相结合的原则。对规范性文件定期
进行清理。二是全方位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县长依法行政联系点19个,联系
人19人,全年召开联系点(人)座谈会4次,征求意见和建议204条。建立人大代表检查、
政协委员议政座谈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全年召开座谈会2次,收集了6
个方面计57条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处理情况书面签复给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三是搞好法律咨询,为经济建设服务。建立了“周五”法律咨询日,解答企事业单位
和群众疑问59个。对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经济法规培训,举办涉外去规类培训班21期,
培训2300人次。四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政府工作普遍增强了法律意识,政府行政
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牛 廷)

高青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致臣*明子夫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芦秀超
县长 邢建
县政协主席 任光亮

1992年, 高青县辖4镇6乡,总面积830平方公里,耕地66.2万亩,比1991年减少
5000亩,人口34.95万人,比1991年减少1400人。工农业总产值812亿元,比1991年减
少1400人。工农业总产值8.12亿元,比1991年增长5.21%,财政收入2014万元。职工
平均工资2266元,农民人均收入712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3.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1.86亿元。

深化县级机关机构改革
1992年,高青县从创办经济服务实体为重点,结合组建专业公司,事业单位改企
业化管理和精简机构人员,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全
面发展。
兴办实体、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全县10个乡镇新办经济实体41个,县直机关事
业单位创办实体42个, 实体注册资金691万元,就业人员387人,全年累计营业额923
万元,实现利税88.4万元;实行政企分开,首先将商业局、粮食局、物资局、县供销
合作社联合社、 电业局、外贸6个企业主管部门改建成企业集体总公司,共减少行政
管理人员154人; 加强事业单位改革,变部分事业单位为企业性质,放宽经营,增加
收入,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在抓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19个
经济基础较好的事业单位直接改为企业性质, 取消了351名事业人员的财政拨款,让
他们自己组织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努力推进
乡镇综合体制改革。通过撤、并、兼、转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简机构和人员。年底全县
除政改企、事改企的505人外,已有216名行政事业人员到实体或企业工作。

土地管理工作4项成果
1992年, 高青县土地管理局从抓各项工作制度入手,落实岗位责任制,创出4项
成果。 一是《高表地县1990年至2000年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此项工作自1
991年7月开始, 至1992年7月结束,历时12个月,经国家土管局、省土管局、淄博市
科委、 山东农业大学等7个单位的专家、教授的技术鉴定,认为:“此规划是高青建
国以来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成果,居全
国同类地区成果的先进水平” 。二是《高青县城区地籍调查》。该项工作自1992年5
月开始, 历时6个月,于1992年11月由省验收组进行了技术鉴定,并经省级验收组再
次复核,认为:“地籍调查成果是高表地县建国以来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地籍资料,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资料翔实可靠”,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樯
半地籍调查》。1991年11月开始,至1992年11月结束,1992年11月经省级鉴定认为:
资料完整、系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由省土管局向国
家土管局推荐报奖。四是《档案管理工作》。1992年11月经省档案主管部门的检查验
收,达到了省三级档案标准并由省档案局颁发了省级先进单位证书。

(魏兴英 张忠业)

沂源县
中共县委书记 陈传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冯学训
县长 陈留泉
县政协主席 曹曰荣

1992年,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重工强农兴商,科教兴县的战略,国民经
济稳定增长。 社会总产值达到1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国民生产总值7.09亿
元,增长12.4%;国民收入6.33亿元,增长16.1%;农业总值产5.19亿元 (1990年不
变价,下同) ,增长22%;粮食总产13.18万吨,减少18.6%;工业总产值8.2亿元,
增长28.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亿元,增长16.7%,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3.5亿
元,增长18.7%;保险费收入1005万元,增长63.7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47元,
增长18.6%。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1992年,县政府以外向带动战略为中心,增强整体开放意识,对外开放了有较大
突破。
一、全民动员,增强开放意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等
大型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气候。二、走出山门,学
习先进经验。县委、县府领导带领各部门负责人60余人,到全国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
地区,部分人去韩国、俄罗斯参观、考察、增强了“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三、积极
参与涉外经贸活动。先后参加了香港展销会、哈尔滨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涉外经贸活动
十几次, 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合同多项,并在深圳等9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引
进外资2000万元。四、制订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制订了《沂源县关于鼓励发展
外向型经济的暂行规定》,投资3600万元,扩建了境内公路;投资1800万元,筹建长
途光缆传输系统和市内程控电话,新建了高档宾馆,举办了涉外经贸业务和外语培训
班子。
1992年,全县外向型经济有了突破性进展。共接待外商团组50余个;正式签合同
19个, 其中批准“三资”企业17家,合同投资总规模4912.6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
557万美元;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收购值876.3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创建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
沂源县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初开始筹建,至年底,已有较大进展。该
开发区位于县东南部, 总面积20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93
人, 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87.6%。开发区跨东里、梭背岭、金星3乡镇,有23个行
政村。 区内牧草、矿产等资源丰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乡镇村企业有8
5个, 1991年产值达9327万元,利税1939万元。其中裘皮革加工业产值在3000万元,
产品出口14个国家和地区。其他工业门类也具一定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投资200万元的民族贸易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程控电话楼
已交付使用,商业街两座楼已基本建成。项目实施方面:年内早请建设的12个工商业
和技改项目中当年投产或交付使用的有10个,主要有东里镇第一、三皮毛厂,梭背岭
多彩涂料厂、压力容器厂、金星乡福利皮毛厂等。在兴办三次企业方面,分别与韩国、
香港合资办起了淀粉、 蔬果脆片和建筑装饰3家合资企业。其中淀粉项目综合大楼已
建起2层。 东里镇第一皮毛厂在黑龙江黑河、绥芬河设立了办事处,主营边贸。东里
东村与澳大利亚达成了联合开发果品的协议。在创办实体方面:根据国家民委经济司
的指标(开发区在国家民委支持与帮助下筹建),创办了半紧密型经济实体--沂源民族
企业联合开发公司。 公司自办民族中药厂、民族风味食品厂和打字复印服务部3个实
体。民族中药厂项目已与天津市医学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意
向书,准备与日本合资建厂。民族风味食品厂项目已与山东远大实业公司达成了生产
和技术服务意向。该公司发行企业债券300万元,债券资金即将到位。

(尹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