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194&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俞正声
副书记刘镇*张惠来*杨在茂
秦家浩 杨延森 徐长聚 徐世甫
中共市纪委书记 徐长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今吾
副主任 李延令 李乃久 孙炳岳
施稼声 李逵道 徐国轩
马延农 宋修业 王垂泰
邢智友
市长 俞正声
副市长 秦家浩 徐世甫 程友新
张先平 王增荣 李乃胜
刘延谟(挂职) 严敦善(挂职)
市政协主席 牟周
副主席 许善义 宋玉珉 赵蓝田
王玉成 马绪涛 张永耀
孙喜茂 翁维权 左克智
王桂浑 杨延甫 邓仁爱
张晦庵 孙鸿正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殷康生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冠升

1992年,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
口、黄岛、崂山7区1102平方公里) ,代管胶南、莱西、胶州、平度、即墨5市9552平
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673.11万人, 比上年增加2.18万人, 增长0.33%。 其中市区
209.28万人, 增长0.99%;5市463.83万人,增长0.03%。全市人口出生率9.18‰死
亡率6.75‰,自然增长率2.43‰。
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活跃期。1992年青岛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劝民收入
分别达到247亿元、 647亿元和200亿元,比1991年增长21.1%、17%和19.9%。全市
工业总产值达到491.33亿元, 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331.27亿元,销售产值311.4
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7%、16.9%和18.3%,产销率达到94%,比上年提高1.8
个百分点。 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94.68%,全年实现利税30.01亿元,利润6.3亿元,
效益增长幅度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工业的生产、技术、装备、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
高。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展。年内在遭受百年未遇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青岛
市采取有力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全市粮食总产仍达到26.75亿公斤,
水产、畜牧等业也取得了较好收成。乡镇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完
成264亿元,比1987年增长335.4%。截至1992年,郊区5市已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
行列,标志着青岛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提高到新的水平。199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
73亿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4亿元,比
1987年增长91.5%。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加紧建设,全市商业设施的落
后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国家从1992年开始对青岛市实行分税民干的财政体制,使全市
地方财政的活力明显增强,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达到
15亿元。金融业务日益扩大,吸引外来资金、聚集本地资金的能力日益增强。1992年
末全市银行存款余额达206亿元,贷款余额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多增21亿元和12亿元。
1992年青岛市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全市经济显示出新的生机。
对外经贸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外贸出口总额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据青岛海关统计:1992年青岛口
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8.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出口总额35.02亿美
元,进口总额23.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24.4%。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
目1100项, 比上年增长2.17倍;合同外资金额12.44亿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7倍;
实际利用外资343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5倍。客商直接投资项目761个,比上年增
长4.44倍,合同外资金额11.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倍。截至1992年末,全市共有
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1020家,其中:中外合资633家,中外合作130家,外商独资
257家; 已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275家,其中:中外合资174家,中外合作37家,
外商独资64家。
横向经济联合继续扩大,协作领域继续拓宽。1992年末,青岛市与全国28个省、
市、 自治区和116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全年
共达成经济技术协议495项,引进外地资金4.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年内举办了第二届青岛国际啤酒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各有
特色的旅游活动和经贸洽谈及技术文化交流活动,使来青岛市观光游览及从事各项交
流活动的国内外宾客大幅度增加。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20.23万人,比上年增长24.5
%。在国内外游客中,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10.83万人,比上年增长30.5%,
其中台胞2.39万人,增长27.8%。全市旅游外汇收入2.41亿元外汇人民币,比上年增
长26.9%。
城市建设和基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92年,市政府确定年内在城市建设和改善
人民生活方面要办的12件实事全面实现。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市级行政中
心东移进展顺利,城区格局重大调整全面展开,青岛市城市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
展时期。1992年青岛市被国家评为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最佳投资环境40优城市。
城市供水: 供水量1549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平均每天供水42.3万吨,比
上年增长22.3%。 实际用水量14462万吨,比上年增长19.6%。其中生产用水8466万
吨,生活用水549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30.5%。
城市供气: 年末全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达26.1万户,比上年增加1.8
万户。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2.0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供应煤制气总量3824万立
方米,比上年增加385.4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60.04%。
供电:全市年发电量58.63亿千瓦小时(含小发电机组),比上年增长7.4%。实际
用电量49.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用电36.1亿千瓦小时,生活用
电6.8亿千瓦小时,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27.9%。
公共交通: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50条,总长911.4公里,比上年增加2条,
增加长度66.4公里。全市共有营运的公共汽、电车894辆,比上年增加89辆。全年汽、
电车客运量7.19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8.1%。平均日客运量196.46万人次。年内新增
加专线车60辆,出租汽车200辆,但市内交通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年内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3亿元,比上年增
长671%。 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52.0亿元,增长65.3%;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
6.3亿元, 增长82.9%。 在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中, 基本建设投资24.2亿元,增长
52.9%;更新改造投资19.6亿元,增长67.3%;商品房建设投资8.1亿元,增长139.2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42.1亿元,增长63.9
%,其中基础产业投资23.8亿元,增长95.1%;非生产性投资16.2亿元,增长75.7%,
其中住宅投资8.4亿元,增长61.6%。全年新开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61项,比上年
减少22项;全市施工项目1403项。竣工项目739项,竣工率52.7%。
市政府确定的15项重点工程已完成投资11.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东方贸易
大厦工程按期竣工试营业, 青岛炭黑厂等3个亚行贷款工业项目已接近收尾,环胶州
湾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邮电事业继续发展。 年内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12亿元,比1991年增长44.86%。
平度、崂、山、即墨、胶州、胶南等5个市(区) 邮电局的业务总量突破了1000万元。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 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4亿元。全市净增程控市话交
换机5万门,接近年计划的200%。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
74处(不包括民办) 。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7万人,比上年增长6.1%。全年取得
重要科研成果659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93项,国内先进和国内首创的347项,省内
先进和省内首创的76项。
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成交技术合现项目4453项,成交额8519万元,比
上年增长10.2%。全年授权专利343件,比上年增加91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14所,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
校学生165万人, 比上年增长6.32%。共有中等学校554处,其中普通中学419处,在
校学生30.79万人, 比上年增长3.13%。 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35处,在校学生
5.96万人, 比上年增长8.63%, 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已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
55.7%。 共有小学2338处, 小学教学点1139处; 在校学生58.54万人,比上年下降
4.47%。各类成人教育在校学生59.91万人,比上年增长17.07%。托幼教育和特殊教
育都有新发展。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扩建改造小学19所,中学15所。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200处,其中影剧院108处,电
影队634个,文化馆(站)233处,博物馆5处,公共图书馆9处。全年出版各类图书、刊
物、 报纸505种,出版总量分别为2050.97万册和11958万份。文艺创作活跃。全市共
创作小说81部,戏剧剧本21部,电影剧本3部,电视剧本13部。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62处,
其中医院236处、疗养院29处、门诊部(所) 1227处、卫生防疫站16处,妇幼保健站12
处。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83万人,比上年增长1.92%。医疗床位2.48万张,比上
年增长4.37%。个体行医者630人,比上年增长14.55%。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1992年青岛市运动员共打破全国纪录2项、省纪录16项。
共获金牌180枚,银牌108枚,铜牌95枚。其中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22枚金牌,20枚银
牌,13枚铜牌。在省级比赛中获158枚金牌,88枚银牌,82枚铜牌。青岛市4名运动员
参加了第25届奥运会, 并获得银牌1枚;在山东省第16届运动会上,青岛市体育代表
团获金牌数、奖牌数、破纪录数、总分数4个第一,共打破12项纪录,获金牌105枚。
山东经贸委(青岛) 足球队在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中,以10胜1平的成绩荣获冠军并普升
甲级队。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10个,队员146人。重点体校9所,学员600人。业
余体校18所,学员1500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据抽校调查,1992年市内5区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2138元, 比上年增长15.2%,扣除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4%,生活费
支出1956元, 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1029元,比上年增长0.8%。生活
费用支出722元, 增长1.2%。据抽样调查,市内5区每百户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
年末拥有量分别为: 电风扇85台,洗衣机73台,电视机123台,其中彩电81台,立体
声收录机46台,照相机39架,电冰箱83台,录像机22台。农村每百户农民家庭高档耐
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 电冰箱7.5台,电风扇61.7台,电视机84.4台,其中彩
电19.7台,洗衣机5.4台,收录机26.5%台。
城镇就业增加。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为108.1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全民所
有制单位合同制职工20.1万人,比上年增长26.5%。年末城镇个体从业人员及私营企
业从业者3.6万人,比上年增长33.3%。1992年人市安置待业人员1.9万人,年末待业
率为1.4%。
职工工资继续增加。全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职工
平均工资2975元,增长16.6%。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7%。
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年末居民储蓄余额104.4亿元,比年初增加21.97亿元,
增长26.7%。其中城镇81.91亿元,增长30.0%;农村22.51亿元,增长15.9%。
城乡居住条件又有改善, 住房解困工程又有新进展。1992年城镇新建住宅139万
平方米,安置特困户4107户。居民区各项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
住面积达到7.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1.9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1992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床位8375张,收养7724人。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2年,省委、省政府确定青岛市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国家先后批准青
岛市设立保税区、国家级度假旅游区,兴办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的商业零售业,
向国外开放青岛民航机场。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确定了以“一园三区三线 (石
老人高科技工业园;黄岛新经济区、前湾保税区、石老人度假旅游区;) ”为基本框
架,展开布局,全面启动,整体开放,形成一个各有侧重、优势互补、梯次拓展、合
力并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并制订了调整开放布局、突出工作重点、实现
8个突破、办好4件实事的具体措施,使全市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外资
大幅度增长, 1992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100个,合同外资金额115千万美元,实
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分别是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总和的129%、76%和84%。吸引外商
投资兴办生产性、技术性、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比重明显增加,
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92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
达8.4亿美元, 相当于开始自营进出口业务的1988年的3倍, 其中自营出口贸易达到
6.5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2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正在扩大,到年底已发展境外企业
10家,劳务合作、工程承包取得明显进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实行了体制
合一,在拓展引进领域、加快引进速度和实现内联企业与外资嫁接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1992年全区共批准外引内联项目329个,相当于前7年总和的1.2倍,兴办“三资企业”
项目52个, 比1987年增长4.2倍。高科技工业园建设开始起步,当年批准高新科技开
发项目24个, 投资额1.1亿元,沿烟青、济青、环第三条公路已有一批工业小区开工
建设。旅游业加快发展,通过举办第二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展多种形式有特色的旅
游活动, 全市接待海外宾客首次突破10万人次,旅游外汇人民币收入突破2亿元。一
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在全市工始形成。

(王冰)

实施东部开发战略,市级行政中心东移
开发建设中的东部新区,西连青岛市区中心,东接正在开发中的石老人国家旅游
度假区,北依市工业区,南濒大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气候宜人,年平均气
温12.2℃, 年平均降水量702.4毫米。1992年春,青岛市决定加快东部的开发建设,
争取3年内建成一个新的市级政治、 经贸、文化中心,并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建设和
发展。
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范围,近期主要是西起山东路,东至燕儿岛路,北自闽江路,
南至海岸,全部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远期向东、向北扩展到小白干路、错埠领、
浮山以南,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以西,全部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形平缓开阔,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近期主要建设内容有:市级政治中心,金融贸易中心,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娱
乐、旅游中心和高级公寓、别墅区。同时,还将在上述区域附近建设高水准的医院、
中学、小学、体育场馆等,并着力于沿海一线的绿化、美化。
远期开发建设的范围,要求在5-10年的时间内,向东沿海一线建成一部分科研机
构、疗(休)养院、度假村,专供港台胞,海外侨胞和外国人使用的低层别墅和公寓,
海上游乐场、天然公园等;向北在进一步建设完善现有的居住小区、高等教育区、中
专教育区的同时,建设一部分各类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舒适、生活方便的居住
区,为正在建设和即将兴建的高、中等教育区、高科技工业园提供稳固的后方生活基
地。
近期开发建设总用地为112.44公顷, 合1686亩,其中可开发出让的用地面积为8
90亩。目前,可供出让的土地已基本出让完毕。
市政治中心东移的重点工程已于1992年8月7日奠基,正式开工建设,至年底已建
至主体10层。近期开发建设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规划设计,福州路、山
东路的暗渠等工程已开工建设,有两个外商投资建设的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为了加快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东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
下设指挥部。指挥部具有行政管理和经营开发的双重职能,一方面负责统一指挥和管
理开发建设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设立经营部门,经营房地产和其他业
务,筹集资金,自我滚动发展,为开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青岛市首次重奖科技人员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
道上来的战略决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青岛市的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于1992年4月30日颁发了《青岛市奖励研制应用
科技成果项献突出人才暂行办法》 ,并于5月30日召开奖励表彰新闻发布会。对研制
应用科技成果贡献突出的9名科技人员和6名有功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公一工奖励和表
彰。
奖励成果有4项:
1.青岛海洋大学与第三制药厂联合研制的“PSS藻酸双酯钠”共获奖金59.9万元。
主要研制人员管华诗(17.97万元) 、车景(8.985万元)、李桂玲(8.985万元)共得60%
的奖金。其余40%奖金23.96万元由项目合作人员所得。
2.青岛缝纫机厂与北京轻工研究所联合研制“多头电脑刺绣机”。共获奖金23.5
万元。主要研制应用人员郑建辊(2.826万元)、黄顺赤(7.065万元)、刘炳焕(4.239万
元)共得60%的奖金。其余40%奖金14.13万元由项目合作人员所得。
3.城阳化工厂的“粒状氧化铅”,共获奖金7.95万元,主要研制应用人员杨有林
(477万元)得60%的奖金。其余40%的奖金3.18万元由项目合作人员所得。
获奖励的有功单位负责同志共6人,(海大校长施正铿、北京一轻研究所所长丛树
华、市缝纫机厂厂长马作礼、市第三制药厂厂长张锦福、市城阳化工厂三长杨有林、
市农科所顿宝祥),每人奖励人民币4000元。
青岛市奖励科技人员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既奖本地人才、也奖外地人才;既
奖研制人才,也奖应用人才,同时还奖励有功单位及单位负责人,《中国商报》为此
发表评论文章,青岛奖励工作有特点--“重科技、觅人才为我青岛,不拒外、外来客
领功受奖“赞誉青岛市重奖外地科技人才的做法好。

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青岛保税区
1992年,中共山东省委、青岛市委相继作出了建立青岛保税区和将青岛开发区扩
展到黄岛全区,要求国务院赋予类似上海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争取用二、三十年的
时间建成一个新青岛的重要决定。黄岛区管委会及时抽调力量组建了保税区筹建办公
室,加强对保税区筹建工作的领导。在积极向上做工作,争取国务院早日批准的同时,
保税区筹建工作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的原则,全面展开,多方推进。至
年末, 2.5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设计已初步确定,一期0.8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设计
已初步确定,一期0.8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化工作已经结束,二期填海工程已全面展开,
4.6公里的隔离设施工程全部完成。 保税区的管理条例及有关的配套政策法规草案已
经出台。招商引资工作也初见成效,已批准从事出口加工、仓储、转口贸易的项目20
多家,协议投资总额0.8亿美元。1992年11月19日青岛保税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

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
1992年, 青岛市加快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步伐。4月份,全市选择了11个机关、团
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房改模拟试点工作。 5月19日,青岛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
会议审议了青岛市改实施方案,决定对方案再充实完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经全市
模拟运转后实施。6月25日,山东省房改领导小组正式批复青岛市房改实施方案。7月
1日起, 在全市模拟运转。通过房改模拟运转后,各项工作关系验证了青岛市房改方
案的可行性。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1992年8月1日起在全市正式实施《青岛市城镇
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其中主要内容是:(一)分步提租发补贴:1991年6月1日起
含维修费和管理费两项因素定,全市平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0.530元,(以后分
步提租),住房补贴按工资基数的5%计算;(二)租住公房买债券;新分配或调整分配
的公有新、旧住房(包括拆迁安置的住房)的住户,必须一次性认购债券后才能获得住
房的承租权、新分配住房按不同区域不同房屋类别,按使用面积认购不同额度的债券;
已租成套住房一律为每平方米使用面积10元;按银行利率利息5年后一次偿还。 (三)
实行住房公积金,这是一种义务性的长期储金,职工个人和单位按月缴存比例1992年
均为5%,以后随着住房建设资金和个人收入变化分别进行调整;(四) 买房适当给优
惠,各单位分配住房时实行先卖后租的原则,符合分房条件的职工要按优惠办法购买
面积在限额标准以内的自住房每户限购一套,其价格按新建住宅单方造价加征地、拆
迁补偿费作标准价,(砖混二等成本住宅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992年标准为265元)。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到黄岛全区
1992年,省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结束后,黄岛区管委会积极稳妥地做了开发区向
黄岛全区(159平方公里) 扩展工作。按照青岛市的要求,及时研究制订了《开发区扩
展到黄岛全区并赋予浦东开放区优惠政策的方案》,同黄岛区共同研究制定了《黄岛
区委、开发区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
决定》和《黄岛新经济区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调整意见》等有重要指导作用
的文件,为开发区向黄岛全区顺利扩展奠定了基础。黄岛新经济区新的工委班子已经
青岛市委批准成立。新经济区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重新进行了调整,按照省市
的要求,提出了用二、三十年时间把黄岛新经济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面
向21世纪,集商贸、港口、工业、旅游为一体,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际性、综合性、
现代化的新青岛的构想。总体布局姿态以保税区和开发区的起步区为龙头,按照“一
港、一城、四区、三线”展开,实行分片开发,联片成网的开发模式。

(王冰)

市南区
中共区委书记 黄绍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曹登宝
区长 王宝琪
区政协主席 黄绍美

1992年市南区总面积为27.8平方公里,设14个街道办事处。35万人口。1992年全
区工业总产值完成近3亿元, 比上年增长6.32%;工商实现利润4393万元,完成年度
计划112.65%, 比上年度增长10.76%。上述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财政
收入5222.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7.9%,比上年增长13.1%。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1992年,市南区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战略来抓,形成国营、集体、个人互为
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改善了市南区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总规模达到
9.3亿元,营业收入48780万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2.14%,比上年增长22.25%;完
成利润1734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63%。全区综合贸易市场11处。其中,投资24
00万元,建成的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楼层式云霄商品交易市场已投入使用。集贸市场
商品成交额达1.5亿元,比上年增加25%,商业网点9426处,比上年增长1倍,其中:
大中型网点1295处,季节性临时摊点1037处,个体私营网点5584处,从业人员7389人,
社会办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2亿元, 比上年增长19%,全区每千人拥有商业网点
2.9处。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全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共兴办
“三资” 37家,合同外资金额53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5.5%。完成出口产品交货
值1898万元比上年增长77.5%。

城区建设管理工作
1992年,完成和正在施工中的工程总建筑面积68.364万平方米。大港山村旧城改
造工程被列入市重点项目。四川路新广场,新市场棚户区已开工改造,从根本上改善
了32600多户居民的居住条件, 区政府先后整顿改造和完善了挪庄、浮山二小区、云
霄路联建片、 辛家庄二小区等5个居民住宅新区,达到了国家规定小区容貌标准,浮
山一小区被誉为山东省一流小区。 全区绿化植树9.2万株,新辟绿地12.8万平方米,
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41%。

计划生育工作
1992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区政府建立和完善了街居计划生育专门机
构和网络, 保证了各项人口控制目标的全面完成,计划生育率达到99.97%,晚婚率
达到98.65%, 晚育率达到99.79%,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7.15‰和1.8
6‰。在全省县(市、区) 计划生育肛作检查评比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评为全国
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张丽那 王德江)

市北区
中共区委书记 于锦初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乐舜
区长 王国
区政协主席 姜锡光

1992年, 市北区面积7.09平方公里,人口18.2万,设10个街道办事处、116个居
民委员会。 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完成出口交货值472
5万元, 比上年增长170%;完成商品销售额50903万元,比上年增长15%;集贸市场
成交额27487万元,比上年增长3.8%;集体工商企业实现利润1794万元,比上年增长
12.6%;完成财政收入29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3‰。

第三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近几年,市北区委、区政府凭借地理优势,坚持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振兴市
北的战略重点,取得了明显成绩。1992年,全区第三产业总收入达10.4亿元,比上年
增长了18.1%; 新增网点627个,使全区网点总数达到4082个,平均每千人占有网点
22.4个。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 确定
目标, 坚持高起点。早在1991年9月,区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在确定全区第三产
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时,明确提出“把市北区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行业配套、门类
齐全、服务优质的商业中心区;”。为此,区委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
定》,区政府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区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的决议》,还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全区上下形成了齐
心协力抓落实的局面。(2) 理清思路,找准启动点。针对老城区发展第三产业遇到的
场地狭小、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以城区综合开发为启动力,
集中抓好两个商业小区和一条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形成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区的商
业中心带,并以此带动全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占地32万平
方米的辽宁路片区级商业中心和占地37.6万平方米的胶州路片市级商业中心规划已经
完成;规划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青岛科技街,以“创建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科技市
场” 为目标,现已完成前期工程,引进了56户高新技术企业;规划面积3.3万平方米
的青岛市人防地下中心商业街已于1992年6月开工, 预计1993年打通毛洞,1995年建
成。 另外,还有3个万平方米以上的网点和10个千平方米以上的网点正在或即将开工
建设。(3) 精心实施,选好立足点。在实施过程中,区委、驱政府始终坚持把立足点
放在发动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上,区内、区外相结合,驻区、区属一齐动,国营、集
体、个体一起上,区、街、居3个层次一齐干,形成了齐心协力大办第三产业的局面。
据统计, 1992年街居便民利民服务项目达173个,工业企业办的商业服务项目达13 1
个,全区集贸市场达到8个,早、夜市和食品摊点达到36个。(4)强化服务,抓好推动
点。区机关各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抓好落实的推动点。区政府对过去的规范文
件认真进行了清理,废止了不利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关条款,并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通知》,着手建立城
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1992年,区劳动人事部门先后为企业牵线搭桥引
进人才210多人, 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外经部门为企业牵线引进技术项目17个,
兴办三资企业18个; 物价部门为25个企业担任了价格顾问,向280多家企业提供有价
值的信息1100多条; 司法部门帮助企业处理经济纠纷200多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
150多万元。

人民调解工作成效明显
1992年,市北区把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建设、保证改革开放的一件大
事来抓, 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各类民间纠纷比上年下降了40%,纠纷调处率为100
%, 调处成功率达94.1%,防止纠纷激化45起,避免非正常死亡案6起,司法局被省
司法厅记集体二等功。主要做法是:(1) 抓好组织网络建设。先后在工商企业和街道
居民委员会建立调解委员会520个, 聘请调解员2980名,调解信息员3024名,法制宣
传员2820名,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工作网络、信息反馈网络和法制
宣传网络。(2) 建立调解工作制度。在工作中,先后从实际出发,建立了人员培训、
干部例会、 纠纷排查、大案会诊和社情报告等5项工作制度,使调解工作开始走上规
范管理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培训调解人员5409名,召开调解干部例会17次,
集中进行大范围的纠纷排查12次, 查出各类纠纷苗头245起,并责任到人,及时进行
了调处。(3) 开展综合治理工作。一是按照《市北区基层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标准》,
在全区520个基层调委会中,开展了达标竞赛活动,涌现出一类调委会261个,二类调
委会249个。 二是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居民邻里间开展了签订“相邻公约”
活动,有60%的居民参与,进一步加强了邻里团结。三是遵循《市北区依法治区规划》,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 培养了依法治街、依法治厂、依法治校的3 2个
先进典型,并在全区进行推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于庆顺)

台东区
中共区委书记 辛毓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复才
区长 王爱国
区政协主席 于兴昌

1992年,台东区设10个街道办事处,167个居(家) 委会,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2
1.82万。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047万元,比上年增长6.6%;完成商业营业收入284
73万元, 比上年增长23%;实现工商利润总额2104万元,比上年增长9%;完成出口
交货值2433万元, 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305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地方财政收入1290万元,灶内支出1284万元,基本实现收
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
在城市建设方面,完成了占地58.3公顷的台东商业中心暨威海路两侧旧城改造规
划、青岛电视塔外围配套设施及榉林游乐中心规划,台东商业中心一期工程启动建设,
建筑面积4万平米的台东商厦重点项目及附属居民住宅全面开工。 完成了大陆市场商
业城网点建设1.5万平米, 住宅1.3万平米。新铺和翻建10条柏油路1.7万平米,车行
道和人行道硬化率分别达到88.3%和92%, 均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全年植树5.64
万株, 新建2条国槐路和樱花路,人均绿地3.6平米。在城市管理方面,完成了总计9
万平米的历史违章建筑调查;完成土地权属调查,发放土地证8360个,结合迎接全国
卫生复查, 查处“双违”案件74起,对全区9个小区工程配套设施建设进行了调查并
签订责任书,解决了市政设施不全等给居民生活和城市管理带来不便的问题。整顿居
民楼院60个,其中10个市级达标。重点抓了市长环保责任书和区长责任制目标的落实,
新建了0.9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和1.5平方公里的噪声达标区,使两“小区”覆盖率
分别达到92%和37.3%,全年征收排污费468万元,为环境治理积累了资金。
全区小学生入学、 普及、巩固、毕业率均保持达到100%,体育达标率97.1%。
为使全区小学校改“五达标”,区政府动员社会集资200多万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总共投资800万元, 扩建改造了14所小学校,以校校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省级验收。体
育工作取得好成绩,小学生田径队荣获市比赛第二名,足球、游泳及五项联赛第三;
老年人代表队获市运动会第一。文化工作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
活,举办了’92台东“清溪庵”萝卜会和第三届艺术节及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性
各类文化活动140余场次。 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在全区组织开展了“爱
国卫生流动杯”卫生竞赛评比活动,灭蟑、降低蚊蝇密度、巩固无鼠害成果及环境卫
生水平有了新提高,全区食品卫生工作圆满达标。区医院在深化内部改革,完善基础
建设过程中, 积极争创“二级甲等”医院水平,投资150万元,购置设备,扩建门诊
楼,改善医疗条件,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事业和保障工作有新进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军民共建行动,涌现“双拥”
先进单位48个, 先进个人23人。为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和定期补助7.2万元,临时救
济款6300多元。切实做好孤老户的供养,共发放社救户生活费2.24万元,临时救济及
医疗费6800多元。积极做好过去就业、合同签证和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以及待业
保险金的收缴与发放。 发放合同制工人及临时工养老金1.6万余元,待业保险金及医
疗补助8.8万多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评出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标兵
单位14个, 市级文明单位49个,区级文明单位136个,文明楼院57个及“十佳文明市
民”,全区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建设先进区。

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
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计划生育座谈会精神,深入开
展争创“三为主”文明达标上水平活动,管理工作发生两个明显转变:基层基础工作
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由孕前型向婚前型管理迈进。具体抓了4个方面的工作: (一)
强化宣传教育,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在宣传形式上,结合纪念性活动、节日喜庆活动,
狠抓了环境声势和入户宣传,创建了计划生育宣传活动一条街,加大了宣传力度和深
度、入户教育面达95%以上,收到明显效果。(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实现规范化管
理。 制订了宣传教育、网络系统、规章制度、育龄妇女、药肯服务、法制管理6个方
面的规范标准, 开展了“三为主”文明达标活动,有140个单位年底达标。开展了大
规模的婚育调查,共入户77497户(含流动户),与44867名育龄妇女直接见面,摸清了
底数,为建档立簿、实行规范化管理积累了翔实的资料。(三)由孕前型转向婚前型管
理。 对20岁以下待业青年实行合同管理,在办理待业证的同时与822名待业青年签订
晚婚晚育合同;对20岁以上的待业女青年建档立册,纳入育龄妇女档管理,在办理结
婚和出生证的同时实行交纳售誉金,此餐,还与7166名育龄妇女签订了计生俣同,其
中包括拆迁户437份,租房户199份。(四)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刘齐抓共管。工商部门
在办理个体营业执照时,同时查难入市经营特别是农民进城经商者的计生证明;城建
开发部门在安置回迁户时,对落实计生合同者能办理分房手续;公安部门积极配合加
强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人事部门则将计生管理纳入干部的调出调入,录用提升考
核内容;宣传、文化、体育等部门则把计划生育教育作为新时期的重要内容与各项专
项工作紧密结合。
1992年, 全区人口出生率为0.92‰, 晚婚晚育和计划生育率分别为96.4%、
99.68%和100%。区计生委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

街居民工作成绩斐然
各街道办事处坚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注重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在完善居委会
建设,发展经济,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各街道办事处在选派充实居
委会干部的基础上,制订了创建示范居委会活动规划,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创建示范活
动,至年底,有19个居委会率先达到示范标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待道注重从自
身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效目。全年共实现工业产值131
8万元,营业收入10780万元,利润575万元,分别占全区的6.6%、38%和27%。街道
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加大, 在全区所上比重较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各街
道办事处因地制宜兴办多种便民利民项目,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全区开办便民利民服
务项目的居(家)委会由上年的87个增加到110个,便民项目达134个,取得了较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玉胜 陈新化)

四方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奎珍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玉虎
区长 于冲
区政协主席 赵希贤

1992年,四方区设13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2.4平方公里,人口25.8万人,自然增
长率为0.83‰。 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26亿元, 比1991年增长9.52%;商品销售额
2.84亿元, 增长25.67%; 实现利润2000.8万元,增长45.09%;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1.15亿元,增长10.58%;出口交货值4121万元,增长26.53%;乡镇企业总收入1.80
亿元,增长20.07%;财政收入4157.6万元,增长12.55%。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民情民谷旅游线日趋形成。 1992年,在进一步加强现有5处文化旅游设施管理、
狠抓内部挖潜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发掘新的旅游资源,在区文化馆开设了全省第一家
夜总会,开工建设了“中医魂”雕塑公园、地下狩猎探险乐园等,使由西向东贯穿全
区的民情民俗旅游线更加完善。“中国神话洞”边营业,边改造,到年底已接待国内
外游客55万人,收入达325万元,并被岛城人民评为青岛10大景观之一。
市场建设发展迅速。1992年,四方区以建设山东路市级商品批发中心为主要目标,
加快了市场建设步伐。 现有各类市场14处,摊点群9处。其中宣化路和鞍山路、人民
路市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集贸市场。 全区市场成交量87672吨, 成交额
1.5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35.4%和82.6%。在进一步完善集贸市场设施、方便人
民生活的同时,还在山东路和温州路规划建设了穿戴大世界、四方商厦、化工大厦、
电子城等高档次综合市场,其中海云庵商城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列入青岛市12件大事
的穿戴大世界(轻纺产品批发市场)四方商厦也已开工,从而结束了四方区无高档次市
场的历史。
商业网点布局日趋合理。结合旧城改造,四方区十分重视商业网点建设,完成了
杭州路河覆盖和1.1万平方米网点工程, 人民路商业一条街建设进展顺利,开业面积
达3万平方米。 到年底,全区各类商业网点4358处,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平均每千
人占有网点16.8处、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
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四方区充分发近优势。走以地生财、以财招商的路子,将房
地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050万元,
增长150%, 其中住宅投资4689万元,增长150%,施工面积23.89万平方米,竣工面
积8.36万平方米。 仅区城建开发公司就竣工楼座23个,面积6万平方米,工程总量50
07万元,相当于前6年的总和。
个体、私营和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四方区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
制定了《关于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冲破所有制界限,大力发展个
体、 私营经济。到年底私营企业达38家,注册资金416万元;个体业户3696家,从业
人数4963人,自有资金1890万元,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进
展, 一年中菜批准“三资”企业23个,投资总额1045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165万
美元,分别是以往历年的3.3倍、30倍和21倍。
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1922年区政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使社区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 到年底,全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达600多个,各类服务
设施3700多处。 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康复医疗等8个服务系列日趋完善,以街
道办事处为主体、以居(家)委会为依托,以街居经济为基础,面向居民群众和企业的
社区服务系列已基本形成。

城市建设和管理成绩显著
1992年,四方工继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针,努力提
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年新辅沥青路面8888平方米、人行道板9759平方米,修补
路面1890平方米, 清理雨水斗3185个,植树29581株,新辟绿地8623平方米,栽绿篱
4106米, 攀绿植物12479墩,新铺草皮5488平方米,建成了小白干路和宜昌路两条达
标路,垃圾日产日清,道路和厕所保洁保持较高水平。车行道和人行道硬化率达90%
和85%以上, 人均占有绿地4.39平方米,烟尘控制区达19.4平方公里,覆盖率为100
%。城区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为巩固青岛市“卫生城市”称号做出了积极贡献,在
“琴岛杯”城市“三上”(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台阶)活动中,第三次获得“琴
岛杯”。

(宫殿荣)

沧口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芝咸※王沦诚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维璞
区长 夏国洪
区政协主席 于守臣

1992年,沧口区设13个办事处,辖1个乡(楼山乡)。总人口26.77万(按户籍统计),
其中非农业人口25.5万。总面积46.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8公顷。
1992年,沧口区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经市场为导向,坚持稳定发展
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为珠工作方针,加大了全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加速科技
进步,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生产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的同时,以发展
商业饮食服务业、市场、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为重点,加快了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步
伐。199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值4.8亿元,比1991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4043万元,
比1991年增长11.5%; 完成区管社会商业营业额5.4亿元,比1991年增长43%;实现
财政收入4396万元,比1991年增长6.18%;全区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呈现出稳定、
协调、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直接利用外资增势迅速
为抓住机遇,促进全区经济大跨度、超常规发展,沧口区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调整对外开放布局以楼山乡为龙头,以“一线、二园、三区”为主要阵地,以发
展同韩国、 香港、台湾的经贸合作为重点,加快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1年来,
全区制定了外经政策,确定了22个对外开放的重点项目,成立了区外经委、外贸公司、
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以及区外贸企业物资公司,建立了全区合资项目库,编写了《沧口
区外商投资指南》,从组织上,工作上,机构上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全区加大措施,进一步拓宽对外联络渠道,广泛招商引资,积极“筑巢引凤”,先后
派出3个经贸团组出国考察培训和洽谈,邀请接待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近300人来
沧口区洽谈经贸业务,并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国内重大经贸活动,促进了全
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92年全区直接利用外资增势迅速,全年新批“三资”项目27
个,合同利用外资922.83万美元,分别是全区往年总和的3.9倍和3.2倍,项目总投资
额达到1579.3万美元,首次突破了一千万美元大关,并有10家外资企业投产见效。在
工业性项目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利用
外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专业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沧口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忆分展第三产为珠决定》,针对全区市
场设施落后、交易条件差以及人群众对改善市场条件呼声强烈的实际情况,把加快市
场建设作为突破口, 带动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1年来,本着近期就地改造,
远期退路进室的市场建设方针,共投资1852万元,对全区集贸市场进行了新建、改建
和维修。其中,面积为1.13万平方米且以批发生产资料为主的楼山商城和以零售为主
的永安商场以及商后路室内市场,西流庄综合批发市场已正式开业,就地改建的南丰
路和开平路大棚市场已交付使用,面积为4320平方米且造型新颖的洛阳路室内市场已
完成主体工程,青岛市粮油交易市场正在完善之中,全区专业集贸市场建设逐步由过
去单一,简陋的马路市场向综合、专业、永久性室内市场发展。在大跨度加强市场建
设的同时, 集贸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3处市场通过市级以上文明市场验收,永
定路市场连续6年保持了全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1992年全区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8816
万元,比1989年增长了1.2倍。

落实了区政府要办的11件实事
1992年,沧口区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
确定了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11件实事。 经1年的共同努力,已全面付诸实
施。 一是完成了沧口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并建成了400米标准跑道的简易田径场。
二是兴山路临字号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并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三是沧台路棚户区改造
工程已拉开帷幕, 于8月份开工建设。四是建成了郑州路省达标路。五是建成了5.31
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在全区实现了烟尘控制,并完成了1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
区的建设任务。 六是开工建设了面积为2.7万平方米的商业大厦。七是建成了楼山商
城,并交付使用。完成了洛阳路市场的主体工程建设,超额完成商业服务业网点发展
任务。八是基本建成沧口区社区服务中心。九是完成了沧口区高科技工业园的一期工
程建设。十是建成了沧口机动车入市冲洗厂,并投入试运行。十一是每个办事处创建
一个文明楼院的任务基本完成。

(沧口区政府办公室)

黄岛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沦诚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彭清玉
区长 程绍田
区政协主席 刘承源

1992年全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7亿元,社会部产值13亿元,国民收入3.4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2.1%、18.2%和13.3%。工业生产实现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
完成工业总产值6.01亿元, 比上年增长36.1%,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
53.8%。实现利税4320万元,其中利润298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6%和17.8%。
全年实施技改新建项目74个,批准投资额2.9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
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值12亿元,利税1.7亿元,创汇6000万美元的能力。
全区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企业已达14家。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3%, 优质产品产值达到12%,比上年提高2%,利用外
资进一步扩大,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全区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1个,总投资2841
万美元, 合同利用外资1448万美元,项目全部达产扣,可形成年产值58295万元,利
税5460万元。创汇4190万美元的生产能力。对外贸易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132 07万元,
出口创汇229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3%和64.7%,出口品种达29种。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较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其中生产性投资占70%,
非生产性投资占30%。建筑建材业得到较大发展,完成建安产值1.86亿元,实现利润
910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02.9%和112.6%;建安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三级以上
的企业5家。 农业生产在遇到特大干旱和16号风暴潮侵害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的成
绩。 完成农业总产值2.3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5%和
52.2%; 粮食产量1902.4万公斤,花生产量228.7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减产33.3%和
45%; 果品产量131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5%;全区林业覆盖率达到22%,比上年
增长2%;水产品总产量44368吨。比上年增长41.2%;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年初确定
的城市建设10件实事如期完成,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房地产开发企业11家,出让宗地
61幅, 1394亩,合同金额2.1亿元,商业贸易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9亿元,比上
年增长11.9%;鱼肉蛋等副食品以及其他敏感商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全区现
有大型商业网点13处,33680平方米,各类商业网点2180处,集贸市场9处,个体私营
业户达到1706家。 行政事业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62家,注册资金480万元,年创收入
200多万元。交通运输完成货运量259万吨。货物周转量462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
长25.1%和81.5%; 客运量完成154.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完成1910万人公里,分别
比上年增长1%和3%。邮电通信完成业务总量532万元,比上年增长112%;通讯实现
程控,包括农话在内一举并入全国通讯网,成为全省第二家电话程控化的市辖区。保
险业务投入726万元, 比上年增长60.6%。全区完成工商税收2841万元,比上年增长
10.1%。财政收入3129万元,财政支出275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10.6%,
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78亿元。年末城乡储蓄余额达2.18亿
元。 人均2075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117万元和283元。全区职工平均工资2324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1295元, 分别比上年增加388元和177元。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8.47平方米。全区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科技研究、开发和推广
进一步加强,取得科研成果12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科技市场更加
活跃,开展了科技有偿服务、咨询、转让等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年制义务教育迅速普及,黄岛镇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市政府检查验收,各项指标达
到优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区考入各级各类大中专学生189人,比上年增加52人;
教育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全区现有职业高中2处,在校学生占全
区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0%,在全区逐步推行了“双证制”,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安置
率达90%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全区农村卫生室普及率提高到
96%,甲级卫生室达到70%;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辛安医院门诊楼、区医院干部病
房相继建成, 全区医疗床位增加到280多个,比上年增加20%。计划生育基础工作更
加扎实有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均好于去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8‰,人口出
生率为8.38‰,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晚婚率达到80%,晚育率达到85%。
双拥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被市政府命名为双拥模范区。

(王连生 薛新刚)

调整布局,加快开放
1992年,黄岛区审地度势,抓住机遇,调整布局,加快开放,制订了“突出一个
重点,做好两篇文章,实现三个突破”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以“一线、一片、七区”
为开发建设重点的思路。
突出一个重点:即房地产开发。按照“一线 (沿环海公路黄岛段两侧,搞好通用
厂房、住宅的开发)、一片(黄岛西海滩回填造地)、七区(新街口工业区、乳山别墅区、
新街口北侧农民住宅区和各镇的四个工业开发小区) ”的开发决策,重点抓了通用厂
房、 商品住宅、别墅、商业网点的开发建设。全年共开工建设工业标准厂房8万平方
米, 竣工4.6万平方米。筹资3200多万元,建设了乳山别墅区、新街口农民住宅区和
金岛商城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公寓和网点设施。
做好两篇文章;一是做好外商投资办厂的文章。重点抓了新街口工业区和各镇工
业小区的开发建设, 投资200多万元,对新街口工业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热、供电
进行了配套建设, 增强了对外吸引力。全年该工业区共兴办各类项目7个,总投资64
00多万元,开工建设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有3个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各镇工业小区
也都在完成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加快开发建设步伐。二是用足用活政策,做好
结合文章。从领导干部抓起,采取多种形式,注意学习政策,熟悉政策,灵活执行政
策;修订完善了关于发展经济的有关政策,制订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规
定》,把发展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与奖金分配、户口迁移、职务晋升挂起钩来,调
动了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
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在出口创汇和引进外资上实现了新突破,1992年,全区出口
商品交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达到1.32亿元,创汇229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
9.3%和64.7%。 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1个,总投资2841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
1448万美元,开发了信息纸、塑料门、高档系列服装等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二
是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先后采取集中授课、现场示范及邀请省市专家
教授办讲座等形式,对企业经济管理、外经外贸、外事等领导干部、业务骨干进行了
综合培训,共举办培训班10期,参加培训人员900多人;投资200万元,开工建设了乡
镇企业培训中心。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引进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
行重奖,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上实现了新突
破。投资2700多万元,对各工业区内的道路、供排水、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
配套建设,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宋云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1992年,黄岛区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编制完成了新
街口工业区详细规划、薛家岛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城市风貌规划、新街口农民新村
详细规划,分区规划覆盖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46%。全年投入资金达2700万元,
硬化道路总长8.4公里,25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1.3万吨;完成了新街口集中供
热站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全年新增绿地5.8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
上年增加1.1%和0.11平方米。 交通、通讯、供电事业都有较大发展。房地产开发取
得显著成绩, 新注册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14个,引进房地产开发资金近3亿元。全面
完成了房改调查、测算和方案制定工作。同时,在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
生活方面重点办了十件实事:一是完成了北海公园大门和部分围墙、儿童乐园的部分
建设工程;二是完成了海滨公园生肖雕塑园建设工程;三是新建1200平方米的保健病
房楼;四是新建3600平方米的机关职工宿舍楼;五是完成了崇明岛东路和刘公岛路东
段2.14公里的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六是建成了区图书馆;七是完成了辛安拦河截流、
回灌补源工程; 八是完成了澎湖岛街和水小路总长5.3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九是完
成了黄辛公路黄岛至新街口路灯、隔离墩安装工程;十是完成了新街口工业区给排水、
供热、道路、通讯等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孙茂廉)
崂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志圣*宁经谋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知斗
区长 李华瑞
区政协主席 黄守诚

1992年,崂山区辖13个镇,70.27万人,总面积858.2平方公里,有耕28万亩。全
区社会总产值6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23亿元,国民收入21.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
分别比上年增长20.85%、21%和18.59%。工农业总产值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农业总产值13.32亿元, 比上年增长26%; 农业总收入达到31.7亿元, 比上年增长
10.5%。粮食生产在耕地减少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总产量仍达到8.48万,吨
完成计划的87.4%。 全区商品菜总产量达到33.6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水产品
总产量9.27万吨,比上年增长29.3%;年末大牲畜3193头,比上年增长13.7%。全区
工业总产值52.71亿元, 比上年增长31%。 其中, 区属工业产值达6.75亿元,增长
11.8%;镇办工业产值达到10.7亿元,增长32.3%;村办工业产值达到23.4亿元,增
长3 0.2%;其它工业产值达到3.83亿元,增长206.1%。1992年,全区出口商品收购
总值完成3.23亿元,比上年增长47.8%;财政总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9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548元,
比上年增长13.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7元,比上年增长7.8%,人口自然增长
率达到4.4‰。计划生育率达到99.81%。
崂山区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崂山区委、区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人口增长得
到有效控制,完成了市政府与崂山区签订的1992《人口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指标。
人口出生率10.16‰, 比市下达的指标低6.59个千分点;晚育率89.7%,比市指标高
9.7个百分点; 晚婚率88.6%,比市指标高13.6个百分点,各项数据的统计合格率达
98%以上,达到市定标准。1992年,崂山区被评为全国城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
体。
一、强化领导保障机制。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党政一把手对计划生育工作要亲
自抓、负总责。各单位要有专人分管计划生育工作。至1992年底,全区三分之二的镇
计生办主任升格为副镇级。全区进一步建立了计划生育制约机制,全面推行了人口目
标责任管理,实行计划生育审计制度,落实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奖惩兑现。
二、宣传教育与法制管理相结合。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利用元旦、春节、世界人口
日、春秋两季大普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1992年,崂山区共出动宣传车65辆次、张贴
宣传标语11850幅,出黑板报900余期。镇、村利用“人口学校”和服务阵地,对80%
的育龄妇女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全区逐步推行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
1992年共查处计划生育信访案件52人次, 受理复议案件3起,法院公开审理违法抱养
孩子案件1起。
三、加强基层基础知识工作,抓好对育龄妇女的科学管理。区计划生育办公室,
利用春秋两季计划生育大普查, 清理了自1982年以来计划生育遗留的问题2690件,8
0%已进行了处理。 全区各镇还开展了村级计划生育“三为主”规范化分级管理。19
92年,崂山区签订各类育龄妇女合同2万余份,有158个村达到规范化管理甲村标准,
110个村达到乙级村标准。
四、狠抓服务站(室)建设,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经省计生委验收,崂山区计
划生育站达到了规定标准。有8个镇和226个村分别达到优秀站(室)标准。1992年,崂
山区共做计划生育手术9580例,其中各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开展的手术达7055例,
占全区手术总量垢73.6%,手术合格率100%,药具总有效率达99%以上。。

(陈爱德)
胶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崔锡柱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厚杰
市长 孙百刚
市政协主席 郝承德

1992年,胶州市辖8镇、9乡,设4个街道办事处,818个行政村,49个街道居委会。
土地面积1210平方公里, 年末总人口72.49万人,比1991年增加2763人,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2.82‰。
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88亿元,比1991年(下同) 增长27.2%;社会总
产值64.06亿元,增长23.4%;国民收入17.65亿元,增长23.4%。工农业总产值55.8
亿元,增长21.6%。
经济综合实力年初被列为全国农村百强县(市)之一,并有李格庄镇和阜安街道办
事处被列为全省百强乡镇之中。 全市农业增加值5.17亿元;总产值8.35亿元,增长4
%;粮食癖产量3.43亿公斤,减产19.4%;农民人均纯收入1006元,略有下降。工业
生产全年增加值8.88亿元;总产值47.41亿元,增长25.2%;实现利税2.8亿元,增长
22.8%。 社会商品零售决额8.18亿元,增长11.3%。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8.5亿元,
增长107%。全年市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91亿元,增长13.9%。财政收入9251万元,
增长9.1%;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6亿元,增长30.3%。全年货运量490万吨,增
长10.8%;客运量565万人次,增长0.2%。邮电业务癖额1183万元,增长87.8%;自
动电话用户增至6517户。 城乡建设夺得省、 青岛市城市“三上”活动“齐鲁杯”和
“琴岛杯”,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3万人,其中有中级
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144人;10月下旬召开了规模隆重的胶州首届秧歌会,历时10年编
纂、 出版、发行了150万字的《胶州市志》,繁荣丰富了全市的文化生活;教育、卫
生、体育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全市精神文明
建设出现新局面。
全方位开放,外向型经济有新突破
1992年,胶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制定了“全面开放、
重点突破、 梯次推进, 加快发展”的总体设想,在胶城东部迅速兴建了规划面积为
9.7平方公里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并从交通、邮电、服务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不
断优化投资环境, 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全年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8.5亿元,
比1991年增长107.3%;批准“三资”企业54家,其中合资企业34家,合作企业10家,
独资企业10家,合同利用外资5149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4.3倍;“三来一补”项目9
个,合同金额94万美元;外贸出口口岸发展到10多个,出口供货单位达50多家,出口
商品品种260个, 分别增长5%、12%和86%;完成边境贸易货额600多万瑞士法郎;
劳力输出收入10多万美元。
狠抓薄弱环节,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先后制定实施《胶州市“八五” 期间发展第三产业实施方案》 和《胶州市第三产业
“八五”及十年发展目标措施》。抓好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税赋、信贷、筹
集资金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和政策保证,调动发展第三产业的积极性,1992年,全市
第三产业增加值4.95亿元,比1991年增长80.1%,占国民生产总值24.9%;全市个体
工商业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5175个,从业人员6.7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16.8%。
新辟建了胶州商埠等集贸市场8处, 开工建设商业、供销大厦等商业网点7处;全市7
0个集贸市场完成贸易成交额3.3亿元, 物资销售总值4.6亿元, 分别增长22.6%和
33.8%,居青岛市首位。大力推行房地产综合开发,全年开发总面积18万平方米,是
1 991年的2倍。同时重视了金融、保险事业的发展,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
伐。

(李进玉)
即墨市
中共市委书记 孟广耀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蓝维瑞
市长 曲修珂*杨广昌
市政协主席 姜显博

1992年, 即墨市辖14乡16镇设1个城区管理处,1030个行政村和12个城区居民委
员会,103.83万人。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03%,
粮田面积6.6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35%。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
产值分别达到24.5亿元、22.05亿元、73.33亿元,毗上年增长19%、22%、23%;工
农业总产值65.6亿元, 比上年增长22.7%,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全省2 6
强县之列。
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6.52%,农民人均收入924元,
比上年减少74元, 粮食癖产量45.34万吨,比上年减少16.83万吨,降低27.07%,花
生总产量4.95万吨,比上年减少1.99万吨,降低26.7%。果园面积和果品产量,分别
达到7.5万亩和2.26万吨,比上年增长0.36%和17.1%;蚕茧产量542吨,比上年增长
49.72%;水产品总产量4.96万吨,比上年增长54.04%,其中对虾养殖受灾害影响比
上年减少18.21%。 畜牧业比较稳定,生猪出栏25.9万头;新造林7200亩,新建林网
2713亩。
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53.02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市属工业完成11.73亿
元, 乡村工业完成41.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30.5%;村以上工业销售收
入完成26.38亿元, 比上年增长31%;村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2.32亿元,比上年增
长26.2%。 老企业技术嫁接改造,完成技改投入1.5亿元,优质产品的产值率达到28
%。
1992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22.9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
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13亿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8.9亿元, 分别比年增长
19.6%和32.64%。 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财政支出为9189
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实现了收支平衡。
即墨市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确定了“一片三线十区”的开放布局,已建成市区工
业开发区和10处乡镇的工业工发小区, 有3处乡镇已与外商达成包片开发意向。外贸
出口持续大幅度增长。完成出口收购值10.09亿元(结算价) ,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
增长62.88%。出口品种达到263个,比上年增长88个。出口格局向多元化、多渠道发。
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8个。 利用外资金额达到4714万美元,是上年的5.2倍。投资领域
由单纯的加工业向旅游、娱乐、商业、房地产发展。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 比上年增长23.49%,其中,市属投资1.3亿元,农
村集体投资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140%,农村集体投资2.2亿元,分别比上
年增长8%和140%。 完成窑头桥闸改造、6条街道拓修、市区集中供热、建成氧化塘
等项目。 邮电通讯大楼进行完善和配套,开通了5000门程控电话,6处乡镇开通了自
动电话。房地产开发建设了4.29万平方米的商品房。
全年共推广应用103项科技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9亿元。全市向国家输送大
中专学生1782人。 各类成人教育、职工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4.86万人。市中医院建成
开诊, 计划生育率达到99.6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8‰以内。有线电视建成
开播。
即墨外贸出口突破10亿大关
即墨市树立大外贸观念,实施多品种、多基地、多渠道的“三多”战术,外贸出
口额在1991年4.08亿的基础上,1992年实现出口交货总值10.09亿元(结算价) ,按可
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2.88%。
1992年即墨市外贸出口额猛增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增加出口品种。在巩固扩
大地毯、发制品、服装、锚链、阀门、索具、锁等传统产品出口量的同时,以国际市
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出口新领域,增加出口花色品种。1992年全市出口商品品种
达到263个, 比上年增加88个,集装箱、二极管、织机、针纺织品等新品种出口额完
成1亿多元。 二是广建出口基地。1992年全市出口额过千万元的企业在上年不到10个
的基础上增加到20个,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70家。在培育本市出口基地扩大企业出
口能力的同时,还把收购触角伸展到外地,建立起遍布省内外的货源收购基地网络,
易地贸易,增加出口量。已在东北三省、青海、内蒙、河南、广东等12个省建起出口
货源收购基地。 1992年组织畜产品、农副产品、工业制成品等外地货源1亿元,交货
额是上年外地货源的3倍。 三是多辟出口口岸,往年全市出口单纯依赖青岛港,出口
渠道狭窄。1992年在立足青岛港的同时,先后在大连、南京、天津、海口、深圳、北
京等13个海陆口岸建立出口业务,全市通过新增口岸的交货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

(顾玉义)
平度市
中共市委书记 魏景瑞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永昶
市长 曲修珂
市政协主席 任福堂

1992年,全市共完成社会总产值74.3亿元,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9.3亿元,国民收
入25.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7.4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5.7%、12.3%、12.5%、
13.9%。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较快。 1992年全市开发“五荒”面积9万亩,新发展枣粮
间作面积24万亩,开发中低产田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全市亩纯收
入千元以上的高产高效田达到80万亩,其中两千元以上的40万亩,还出现了6000亩万
元田,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80%。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09元,比1991年增加65元。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7.7亿元,农业总收入33.5亿元,
分别比1991年增长-2.7%、10.3%。
工业生产实现速度效益同步增长。199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9.7亿元,实现利
税3.02亿元, 分别比1991年增长21.1%和11.5%。万吨石墨矿、扩大5.4万吨啤酒生
产能力、 2.7万吨玻璃生产线等一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已经竣工
或正在按计划进行,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
政策和措施,大力拓宽涉外渠道,积极开展招商引商。1992年全市共批准利用外资项
目42个,总投资4480万美元,合同外资24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71万美元,分别
是1991年3.5倍、 3.7倍、5.3倍和5.8倍。全市外贸出口收购总值达到6.5亿元,比19
91年增长85.7%。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平渡贸易地、千佛阁步行商业街、平度商厦、现河
污水处理工程和平度公园二期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已经竣工或正在加快进
行。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8.36%。社会主义新型乡镇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建设容貌
有较大改观,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城市。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继续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两乡两级与十
几所高校联合办学,开设了20多个专业的大专培训班,进一步巩固了与德国赛德尔基
金会合作建立的“双元制” 农业职业培训中心,筹资100万元开建了平度市教育电视
台。1992年经青岛市评估验收,有19处乡镇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徐文松 王富)
胶南市
中共市委书记 王寿志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明顺
市长 李增勇
市政协主席 孙植正

全市辖11处乡, 13处镇,85万人口,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
海岸线长150公里。 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
产值分别达到56.1亿元、19.7亿元、16.9亿元、52.3亿元,财政收入9500万元,分别
比1991年增长27%、28.5%、21%、22.4%和8.5%。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胶南市在全面推行耕作制度改革, 实现粮油生产连年大幅度递增的同时, 按照
“主攻水产,开发山区,抓好林果,大兴畜牧”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城
郊经济、沿海经济、山区经济和平原经济。1992年在特大干旱和风暴潮双灾并发的情
况下,全市农业总产值仍完成12.86亿元,其中渔业产值5亿元,林业产值3888万元,
牧业产值2.6亿元, 农业产品商品率达到69.2%,经国务院批准的商品瘦肉型猪生产
和出口基地、奶山羊基地、扇贝出口基地、全国经济林名优特商生产基地已成为农村
经济的重要支柱,整个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创汇农业转变。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胶南市注重产品和企业结构调整,坚持市属工业与乡镇工业并重,科技与管理并
举,生产与效益同步的原则,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使工业由稳步回升转入较快增长,
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迅速提高。199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9.4亿元,比
1991年增长30.4%,全市266家乡 (镇) 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6亿元,净值
6.3亿元,拥有工业产品400余种,其中有58种被评为国家、部、省和青岛市优质产品。
对外开放实现突破性进展
1992年胶南市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贸易关系,出口商品收购总
值达8.63亿元,居全省第3位;建成“三资”企业57家,投资总额达1.014亿美元,合
同外资6908.5万美元,其中,1992年批准兴办“三资”企业51家,投资总额8335万美
元, 合同外资5080万美元,分别是1991年底前的5.1倍、2.6倍和3.2倍。1992年销售
收入1.4亿元,实现利润1198万元。新开辟的8平方公里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已进入实质
性建设阶段。
科技教育、交通、通讯和城乡基础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92年全市科
技推广应用率达95.4%以上,24处乡镇全部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5000门程控电话
开通使用, 广播有线无线混合覆盖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1992年被
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办公室)
莱西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成堂*丁瑞云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生世鉴
市长 丁瑞云*姜秀华(代)
市政协主席 左尚元

1992年, 莱西市辖8镇14乡,861个行政村,71.01万人。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
耕地6.94万公顷。工农业总产值42.38亿元,比1991年增长19.30%,其中工业总产值
33.07亿元,比1991年增长25.3%;农业总产值9.31亿元,比1991年增长1.7%。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6.53亿元, 比1991年增长11.0%; 外贸出口稳定增加,全年收购总值
3.02亿元,比1991年增长47.0%;争取利用外资项目30个,比1991年增加22个,增长
2.75倍; 外商投产的企业达13家,出口创汇530万美元,全年利用外资额是改革开放
以来累计总数的2.14倍。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6.8亿元,比1991年增长19.9%;职
工人均收入2169元, 农民人均收入932元。199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
强县(市)之一,1992年又被山东省列为全省26个强县(市)之一。4000门程控电话投入
使用,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和移动电话。1992年全市有30个单位受到青岛市以上的
表彰奖励。其中保险公司和能源办公室分别获得“全国保险先进市”和“全国农村能
源综合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
建设中的莱西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6月, 莱西市委、市政府在市区东南部、蓝烟铁路以北,烟青一级公路以
东地带划出8.88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一期工程占地1.68平
方公里,已投资6800万元。至1992年底已开通了100门程控电话,架设了150千伏安的
供电专线, 铺设了给排水管道,日供水能力达1500吨,铺筑了宽30米的水泥路3条,
全长达6000多米。区内达到了通讯、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五通”和地面平整。
莱西经济技术开发区较其它开发区具有特殊的优惠政策。从企业联络到正常生产
实行一印章办理手续的一条龙服务。1992年12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将莱西经济技术
开发区确定为省级“外向型工业加工区”,享有同级人民政府审批项目的管理权限。
截至1992年12月底, 开发区已与美、法、韩、日、香港、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
内外客商签订了各种意向书、协议书、合同书50多份;外方投资达2000万美元;10个
中外合资企业正在兴建, 3个合资企业已申领了营业执照。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主要营建综合办公楼、公寓楼和娱乐服务设施的配套工程,为中外客商提供国际化、
系列化、动态化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