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132&run=13

[科技事业] 一、全省科研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307个市地以上所属科研机构普遍
实行了技术合同制、 课题承包制,80%以上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1/3实
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有的已开始实行股份制。据对53个省属科研机构统计,已创办
经济实体122个,其中合资企业28个,实现营业额1.8亿元,创收5945万元,创汇55万
美元,使用贷款1.4亿多元,引进外资346万美元。省属开发型科研单位建设中试基地
34个,中试产品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纯收入600多万元。
二、民办科技机构发展迅速。1992年全省民办科技机构已达2520家,其中集体所
有制1638家、私营261家、个体588家、中外合资33个;从业人员3.72万多人,其中科
技人员1.78万多人;创产值13.4亿元,利税2.9亿元,出口创汇948万美元,引进外资
750万美元,利用贷款1.6亿元。民办科技机构已成为科技走向市场的一支最活跃的生
力军。
三、技术市场不断扩大。1992年全省各级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3380个;从业人员
4.2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0%。各级对技术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宏观调控,
重视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全年技术贸易成交额达8.3亿元,比上年增长76.6%,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
四、科技外事工作活跃。1992年,全省科技外事工作,加强了科技对外效流与合
作, 共派出科技考察、国外参展、短期进修团组65个、240人次,接待国外来访团组
36批、120人次;签定科技交流与技术贸易意向书58份;执行政府间合作项目10项。
五、 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形式多样。据对全省105个科技信息机构的统计,1992年
共进行科技信息联合开发项目80多个,接待技术、信息咨询40万人次,收集可供转让
的技术项目30万项。全省16个市地科技情报所已办信息咨询服务实体80多个。威海市
先后成立了科技信息检索中心、全国市场信息传真服务网,1992年向社会提供经济科
技信息30余万条,社会经济效益达3亿多元。
六、多元化投入机制正在形成。政府拨款不断增加,1992年省财政划拨省科委管
理的科技三项经费4471万元、科学事业费7137.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34%和12%;
科技贷款迅速扩大, 全省累计科技贷款10亿多元,其中经省科委办理的6亿元,比上
年翻了一番; 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继续增长, 全省1351个大中型企业共筹集开发经费
15.4亿元,为承担各类科技项目的生产企业减免税5000万元,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的
活力;在利用外资、实行股份制科技投入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一、“科技兴农”。1992年,坚持以大科技振兴大农业的指
导思想,围绕发展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做好农科教结合文章。
1.农业基础研究成绩喜人。1992年安排农业科技攻关项目534项(其中结转359项)。
选育出48个主要农作物、蔬菜新品种和一大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品系,增强了农业
发展的后劲。
2.“四加二”计划实施效益显著。吨粮田开发,在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谷
子、小麦地瓜等多种间作模式基础上向高产高效并重的双千田过渡。百万亩麦棉一体
化丰产技术开发, 小麦平均亩产367.08公斤,比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112.68公斤;16
0万亩带动田小麦平均亩产335.52公斤, 比开发前3年平均亩增89.62公斤。棉花开发
在抗干旱、灭虫灾情况下,平均亩产皮棉80.6公斤,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50万亩小
麦花生技术开发,小麦、花生分别单产391.58公斤、330.52公斤。主体农业开发,共
优选高产高效模式15种, 增加效益6.3亿元。生态农业试点,林木覆盖率平均达32.7
%,农牧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5.6%、24.2%,农产品商品率提高17.4%,农民人
均收入达1370多元。 百万亩苹果幼树综合技术开发,平均亩产698.8公斤,比上年增
长2.56倍;果品级果率达90%以上,增加效益17.5亿元。畜牧业技术开发,在平原、
山区和精种高产农区三种类型的开发试点,通过畜禽良种、秸杆氨化、人工受精、畜
产品加工等一条龙技术开发,共增加肉类5.2万吨,禽蛋2.3万吨,秸杆利用率60%以
上,总收益3.28亿元。
3. 星火计划向深层次发展。1992年全省共安排星火计划项目590项,比上年增加
58.6%;其中国家级67项,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预计可年新增产值39.2亿元,利税
8.4亿元,创节汇2.6亿美元。建立了14个星火产业集团和4个星火密集区、3个国家级
区域开发试点,培训农村星火人才20多万人次。
二、科技兴工。1.加强了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引导。1992年全省共选择30个不同类
型的工业企业作为省科技进步示范联系企业,其中20个已列入国家科委的示范联系企
业,在科研项目列项、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出国参展考察等方面提供服务。共向这
些企业安排科研项目60多项,争取国家科委贷款1000多万元。
2. “三○”工程顺利实施。1992年共安排十大攻关方面的谭题496项,补助经费
1618.2万元。通过科研攻关解决了模具加工、节能、能水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研
究开发了300余种新产品、新材料。
3. 厂办研究开发机构不断增加。全省1351个大中型企业中已有694家建立了厂办
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它们围绕企业上档次、上质量、增效益,开发新产品,引进新
技术,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一支骨干力量。
4. 国家级新产品的申报取得好效果。经组织申报,有116项列入国家级新产品,
居全国第二位。
三、“科技兴海”起步点高。根据建设“海上山东”的实际需要,制定了“科技
兴海”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使“科技兴海”高起
点起步。
1.增强海洋产业的发展后劲。围绕海洋农牧化、盐业和盐化工、水产品加工等方
面安排科研项目104项,其中新上40项,投入三项经费175万元,已有75%的项目按计
划通过了鉴定。
2. 海洋科技开发有了良好开端。 编制了首批34项海洋科技开发项目,落实贷款
1.54亿元、 周转金500万元,可新增产值近9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创节汇3500万
美元。
3.海洋基础性技术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海岸带调查、海洋功能工划圆满结束;投
资500万元、 由1000名科技工作者参加的海岛调查取得大量基础性资料和数据,并已
进入最后的资料整理阶段。本着边调查边开发的原则,对符合开发条件的海岛安排开
发计划。在长岛县安排开发项目3项,投入资金820万元,仅建设长岛县水产科技园就
贷款1500万元。
四、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
1. 组织实施了112项软科学计划项目,提出了解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重大
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
会效益。
2.科技信息工作。省科技情报所提交研究报告13万字,整理文献资料36万件、检
索谭题740个,更新数据30多万条,接待读者和咨询人员2万多人次,对外签订联合开
发、 技术转让合同或意向书246个,投资或意向投资额4亿多元,创经济和社会效益3
000多万元。
3.编制并组织实施了年度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科研项目。1992年共安排课题9个,
投入经费42万元。
4.1992年共安排节水方面的科研课题36项, 组织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
“华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5.1992年集中抓了5个重点扶贫县的扶贫试点乡镇, 安排扶贫项目31项,试点乡
人均收入比建点前提高80-100元。
五、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1992年,全省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通过舆论宣传、
规划计划、 政策法规、增加投入、扩大开放、组织领导6方面的工作,使建设高新技
术开发区、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1.9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投入资金40亿元, 协议开发面积24.6平方公
里,签给建筑面积648.5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建成厂房和附属设
施95.8万平方米,起步区已实现“七通一平”。
2.全省已认定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60多家。
3.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省内选择50个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制定下发了
实施方案,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4.全省共安排火炬计划项目158项,其中国家级21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137项。
落实火炬计划贷款2.09亿元, 比上年增长50%,可年新增产值30.8亿元、利税9.5亿
元、创节汇4.2亿美元。
5.全省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2家,实施高新技术项目325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342项,实现产值27.1亿元、利税5.6亿元、创汇1.05亿美元、节汇8150万美元。
六、科技兴市试点带起点。1992年1月27日,经国家科委批准,将山东省的济南、
淄博、潍坊、烟台、威海作为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带,以加快山东重点城市和区域的现
代化进程, 带动和辐射山东经济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共从国家科委1亿元科技
兴市专项贷款中争取到3700万元,安排了科技兴市贷款项目。同时,制定了《科技兴
市山东试点带实施方案》,报国家科委批准,省政府以鲁政发[1992]116号文下发,
为山东的科技兴市试点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科委系统自身建设]一、科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1992年,全省科委系统共有干
部、 职工9000多人。93%的乡镇建立了科委,87.87%的行政村配备了科技村主任,
从省到村的五级科技管理体系逐渐在完善,工作更加活跃。
二、大力创办服务实体,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全省科委系统共兴办科技开
发企业308个, 其中合资企业54个,从业人员3847人。利用贷款3587.8万元,引进外
资112万美元。 1992年创产值1.45亿元,创汇71万美元,使市县科委由过去的“软、
散、贫”逐步走上了富余型,办公、住房、交通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创办
实体也为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引入竞争机制,争创一流气氛浓厚。全省科委系统通过开展评先创优活动,
激发了大家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各级科委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努力工作,使
之真正成为科技参谋部。科技管理水平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省科委办公室)

[省科学院荣获“科教兴鲁”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12月29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
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教兴鲁先进集体”称号。
省科学院1979年建立, 现拥有10个专业研究所、3个院直属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和
35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科技开发公司(其中7个中外合资公司) 。近几年来,该院进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出了一条新的工作思路:以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兴
建自己的高新技术“孵化器”--中试基地,通过产业的发展,稳定创收渠道,增强全
院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能力,最终形成“科研开发--生产经营
--创收投入”的良性循环。根据这个思路,该院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关键工作:1.理顺
管理机制,制定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明确科技成果,权益归属,为创办产业提供良
好的内部环境。2.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品生
命周期长、符合产业政策、原材料易于平衡、经济效益高、在社会上难以转化的项目。
3.积极筹措资金,敢于负债经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4.实行科技、设计、金融
三位一体的转化模式,把成熟的技术、完整的设计、畅通的资金渠道作为一个整体向
社会转让,实现“交钥匙工程”。5.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合,使
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的条件优势得以互补。6.创办合资实体,通过合资公
司特别是境外注册公司,培养高科技和管理经营人才,熟悉国际行情,使更多的科技
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7.在建设高技术生产性企业的同时,建立中试车间,随着产业
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一个多专业的中试基地。8.用创收资金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以
1991年为基数,年递增幅度分别为20%和30%。
1992年该院共承担院级以上计划课题133项,承担横向技术开发合同279项。获得
国家发明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另
有3个高技术产业项目被批准立项。

(省科学院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