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7&rec=119&run=13

[199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1992年,山东省各级财政部门全面完成了各项财税
工作任务。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支出得到有效控制,较好地保障了改革开放、经济
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1992年全省财政收入预算134.71亿元,决算收入140.04亿元,占预算的103.96%,
比上年增长10.36%。不含青岛的收入预算107.9亿元,决算收入111.91亿元,占预算
的103.71%,比上年增长10.85%。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工商税收96.37亿元,
占预算的103.02%,增长13.38%。企业收入 (含企业亏损拨补) 1.4亿元,占预算的
105.57%,下降17.99%。农业各税5.52亿元,占预算的116.31%,增长11.77%。能
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地方分成2.16亿元, 占预算的80.28%, 下降
26.69%。 这两项基金没有完成预算,主要是国家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部分大中
型企业的折旧实行了减免政策。排污、水资源收费2.42亿元,占预算的101.11%,增
长11.84%。其他收入2.33亿元,占预算的151.15%,下降11.93%。
1992年全省支出预算的157.6亿元, 决算支出158.52亿元,占预算的100.58%,
其中当年支出145.7亿元,增长13.3%,结转下年支出12.82亿元。不含青岛市的支出
为134.39亿元,加上中央追加的专款指标和部分市地用超收安排的支出,最后调整为
140.08亿元。执行结果,决算支出140.99亿元,占预算的100.65%。其中,当年实际
支出1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9%;结转下年使用的资金11.36亿元。在当年支出
中: 基本建设支出6.7亿元, 与上年基本持平。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35亿元,增长
16.25%。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业事业费13.57亿元, 增长18.31%。 城市维护费
6.92亿元, 增长7.79%。环保、水资源支出2.3亿元,增长6.85%。文教卫生事业费
40.9 6亿元, 增长17.35%,其中教育经费25.73亿元,增长20.34%。科技三项费用
和科学事业费2.52亿元, 增长16.69%。抚恤和社会救济费5亿元,增长9.4%。行政
管理费12.68亿元, 增长16.46%。公检法支出5.44亿元,增长12.53%。价格补贴支
出11.6 8亿元,增长1.48%。
按现行财政体制全省统算,收支相抵,当年结余866万元。至此,全省已连续6年
保持了财政收支平衡。

(许希民 于国安 张思功)

[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1992年,全省财政税收工作是在矛盾多、
困难大的情况下度过的。一方面,为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国家和省对企
业采取了若干优惠政策措施,财政相应少收1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预算执行过程中,
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奖金和补贴,提高了差旅费、会议费等开支标
准, 全年预算以外政策性增支约4亿元,财政收支出现较大缺口。对财政面临的严峻
形势,各级财政税务部门统一认识,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克服财政困难。从年初开始,
坚持增收节支抓重点, 抓关键,一环扣一环,紧抓不放。年初全省计划会,3月全省
改革开放会,5月兴办经济实体会,7月企业财务工作会议,都反复研究部署增收节支
保平衡的措施。 7月份,针对财政收入进度慢,个别地方对实现全年平衡信心不足的
问题,省财政厅党组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写了《关于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增收
节支保平衡的报告》 ,明确提出“立足超收、确保平衡”的目标要求。8月份,在全
省财政税务工作会议上作了具体部署,要求各地加在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平衡,不能
为下届政府留包袱。11月份,又召开市长专员会议,专题研究财政平衡问题,分析财
政经济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增收节支保平衡的任务。12月份,在组织收
入的关键时刻,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动员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攻难关,集中力量把收
入搞上去。省财政厅和省税务局的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全省16个市地,了解平衡情况,
共商平衡措施。各级财税部门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加大征管措施,坚持依法治税,
认真开展税收、财务检查,保证财政收入及时入库、稳定增长;严格控制支出,通过
精兵简政、压缩会议、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等办法,大力压
缩非生产性开支,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全省16个市地全部做到了当年平衡有余。

(许希民 于国安 李秋生)

[预算外资金收支继续增长]1992年,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达到137.01亿元,比上年
增加23.94亿元, 增长21.17%。其中,全省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6.9
7亿元,比上年增长2.49亿元,增长55.58%。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在总收入中
所占的比重为5.09%, 比上年增长55.58%。全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53.7
8亿元, 比上年增加10.64亿元,增长了24.66%。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占全省预
算外资金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38.15%,上升到39.26%。全省国有企业及其主管
部门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达到7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了18.66%。国有
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占全省预算外资金总收入的比重, 由上年的
57.88%,下降到55.65%。
1992年, 全省预算外资金支出总额达131.55亿元,比上年增加19.65亿元,增长
了17.56%。 其中,用于生产建设性支出达92.3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8.96亿元,增
长了26%。生产建设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65.55%,提高到70.17%。消
费性支出为16.8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0.54亿元,增长了3.3%,占总支出的比重,由
上年的14.59%下降到12.82%。上缴国家部分共计7.89亿元,比上年减少2.23亿元,
下降了22.03%,上缴国家部分占总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9.04%下降到6%。其它支
出14.48亿元, 比上年增加2.37亿元,增长了19.57%,占总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1
0.82%,上升到11.01%。
全年收支相抵,结余5.64亿元,实现了预算外资金当年平衡有余。

[粮食企业财务当年平衡有余]从1985年粮食财务体制下放以后,由于连续多次提高
粮油定购价格,以及调高银行贷款利率等,致使粮食亏损和补贴不断增加。到1991年
底,全省粮食财务挂帐累计已达17.24亿元。1992年底,全省各市(地) 、县(市、区)
全部放开了粮油销价。这一措施,把粮食企业推向了市场,为解决粮食财务挂帐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围绕着制止粮食企业财务新挂帐, 逐步消化老挂帐问题。1992年国务院第193次
总理办公会议提出了制止1992年新增粮食财务挂帐的意见, 并随之下发了国发[199
2] 43号《国务院关于解决财政欠拨、欠补、欠退和企业挂帐问题的通知》,根据国
务院通知精神,财政部与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财政厅(局)签署了制止1992年
新增粮食财务挂帐责任书。山东省财政厅也与各市人民政府(或行署)、财政局签署了
制止1992年新增粮食财务挂帐责任书,其中与滨州地区、东营市、潍坊市、威海市签
署了解决部分历年老挂帐的责任书。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1992年全省首次做到了
当年不增加粮食财务新挂帐,并解决历年挂帐1.41亿元。分市地情况看,全省16个市
地(泰安含莱芜)均实现了当年不新增挂帐的目标,并不同程度解决了部分历年挂帐,
其中滨州地区解决历年挂帐2777万元,潍坊市解决历年挂帐2613万元。分县(市、区)
情况看,全省共有15个县(市、区)做到了累计不挂帐,比上年增加6个,增长66.67%。

(许希民 于国安 王晶)

[大力支持发展外向型经济]1992年,省财政厅制定了14条支持外向型经济、服务于
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精神是:政策上,总的指导思想是,对老企业实行管紧
税收、放活利润,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对利用国内外各种形式借
款,新投产的独立核算的国营、集体企业在还贷上给予特殊照顾,使其尽快甩掉负债
包袱,加速发展;对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新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
税收政策作了适当放宽。资金上,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财路,全方位、多渠道筹集
资金,并重点向外向型经济倾斜。财政支农资金,优先安排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
出口加工项目;支持企业的周转金和技措贷款,重点用于老企业的嫁接改造,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开发和出口创汇产品的生产;同时,尽可能多的筹集一些资
金,加大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投入,逐步增加改善投资环境和发展
第三产业的资金。工作上,适应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增强为发展外向
型经济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了会计事务、税务咨询和资产评估业务,为
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发展“三资企业”,提供了有效服务。积极创造条件,面
向社会,通过各级财税院校和会计事务所,采取了举办短训班、函授班以及委托代培
等方式,为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培养财会人才,特别是着重培养了外经、外贸
管理人才,较好地支持了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许希民 于国安 王彤宇)

[积极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1992年,省财政在转变职能、下放权力、搞好服务等
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1、 进一步下放权力, 使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
《条例》涉及财税方面的条款,做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主要内容有:对技改任务重,
贷款科额较大的企业,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用税前利润还贷。对经济效益好,
承受能力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按销售收入1%提取补充流动资金,提取1%的新产
品开发基金与0.5%的技术开发费。 结承担国家、省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的企业和技术
进步先进企业, 可按销售收入2%提取技术开发费,并免征“两金”。同时,又选择
了10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了加速折旧办法, 不得强令企业以折旧、大修理费
补交利润及无偿调拨企业留用资金。修订了与《条例》不相符合的有关规定,使企业
对一般固定资产可以自主决定出租、抵押或有偿转让,享有生产处置权。
2、 理顺分配机制,逐步推行税利分流。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机制,对
承包到期的企业,逐步推行以税利分流、税后还贷、按资分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办法。
同时规定对实行税利分流的企业,可免征“两金”,对企业用留利进行生产性建设和
补充流动资金的,经批准,可退还企业已缴纳所得税的40%用于企业再投资。这一办
法,对改善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促使企业公平竞争,提高投资效益,增强企业发
展后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 认真搞好资产评估和清产核资工作,加快股份制试点进程。为使企业尽快适
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各级财政以资产评估和清产核资为突破口,支持企
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同时,选择了部分企业进行试点,以推动改革步伐。并与有关部
门制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与《〈股份制试点企业办法〉实
施意见》,使企业的股利收缴,股份管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4、 进一步转变职能,为企业搞好服务。省财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把监督管
理寓于服务之中,一是建立考核制度,要求财税人员深入基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
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积极筹集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发
展生产、培植财源,引导企业资金合理流向。三是利用函授、培训等多种形式,多渠
道、多层次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财会人才。四是开展会计事务、税务咨询等业务,及
时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五是遵照“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方便企业”的
原则,对企业的事情不拖、不等、不靠,高效率,快节奏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尽快转
换机制,走向市场,搞好服务、创造条件。

(许希民 于国安 李栋林)

[财政补贴县和亿元县建设取得新的成绩]1992年,在各补贴县编报实现财政自给规
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补贴县实现财政自给规划,重新修定或签定了达标合同,进
一步落实有关部门“同步倾斜、综合扶持”的政策措施,继续从政策、资金、工作等
多方面支持补贴县发挥优势,搞好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保证了新上项目,在国家
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扶持一个,成功一个。使这些县经济发展较快,财政自给能力明
显提高, 到1992年底, 已有1766个项目投资见效, 累计实现产值64.97亿元,利润
9.57亿元, 上交财政3.54亿元。全省48个补贴县财政收入达12.26亿元,比1985年增
长2.6倍, 超过了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补贴县的财政收入占其全部财力的比重, 由
1987年的66.03%提高到74.07%,国家补贴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得由1985年的47.3%
下降到15.7%。与此同时,对经济基础较好、潜力较大批强县,省财政围绕国家的产
业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措施促使这些县发挥优势多创收。农业方面,扶持建设了一
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工业方面,支持上了一批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
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有着重点、有选择地支持这些地区发展服务业、
房地产开发、旅游娱乐等方面的建设,使这些地区加快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
低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步伐。到年底,全省财政收入亿元县已发展到28个,比上年增
5个,使山东省成为全国亿元县最多的省份。这28个亿元县,占全省133个县级单位的
21.8%,而财政收入由占全省县级财政收入的47%。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7%以上,
对全省财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许希民 于国安 沙永利 王彤宇)

[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成效明显]多年来,公费医疗经费连年超支,平均每年以30%左
右的幅度递增, 其中省级增长40%以上,损失浪费严重。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从1
992年4月份开始,省实行了以医院为主,多方参与,综合治理,医疗费适当与个人挂
钩的公费医疗改革。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截止到年底,全省146个市地、县,已
有134个进行了改革,改革面高达91.8%,效果比较明显。
1992年全省公费医疗经费开支由前几年的年增长30%左右降为8.7%, 实际开支
比上年增加3424万元。其中,省级公费医疗开支比上年同期下降31.4%。往年医院包
干经费每年都超支, 1992年改革后不但没有超支,而且节余225万元,全部留给了医
院单位发展卫生事业。公费医疗制度改革不仅缓解了财政困难,而且进一步支持了卫
生事业的发展。

(许希民 于国安 李栋林)

[积极促进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职能]为了保证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职能,
兴办实体等方面的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省财政厅及时组织召开了全省行政
事业单位转变职能、兴办实体、服务创收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莱芜、阳信、昌邑等
地实行“小机构、大服务”的经验,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加以
正确引导。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职能、兴办实体、服务创收的方向,
总的是要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兴办
的实体,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不得兼有行政管理职能,机关干部不得兼任实体
职务;必须立足服务搞创收,不能挤企业,更不能挖企业;必须与精简机构结合起来,
防止新的机构扩张和人员膨胀,真正做到职能转变、机构“消肿”,减轻财政负担;
同时还要选准经营方向,做到依法经营,靠诚实劳动搞服务创收。
为了促进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财政部门积极从政策上、资金上、工作上对行政事
业单位转变职能、兴办实体、服务创收予以正确引导、有效支持。政策上,对新办的
经济实体, 实现利润可3年全留,流转税按新办企业有关政策给予优惠,其原属的企
业和实体性生产经营单位,仍执行现行财税政策;兴办实体、精简人员相应节减的政
策经费,财政在一定时期内不予减少(最长不超过3年) 。资金上,对精简机构、人员
措施得力,在兴办实体初期确有临时性困难的,财政部门视财力情况,借给部分周转
金;利用外资兴办的外向型经济实体,给予优先扶持。工作上,强化服务,加强对实
体单位的财务指导和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年底,全省已有半数以上的县、乡进行了以转变职能、兴
办实体、 服务创收为目标的机构改革。全省县以上单位兴办经济实体10858个,在这
些实体中,有一些是由商业、粮食、外贸、物资、农业等经济管理部门成建制改办组
建的。全省约有3.26万人转入经济实体,减少财政支出近亿元。

(许希民 于国安 张思功)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92年,全省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围绕着产权
管理,积极开展了资产评估、产权登记、清产核资以及股份制试点等工作,取得了显
著的成绩。
1、国有资产存量有了较大增长。1992年度国有资产总量为1023.62亿元,比上年
787.87亿元增加235.75亿元, 增长29.92%,其中:企业国有资产654.88亿元,占国
有资产总量的63.98%。 在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中,工业部门国有资产323.54亿元,铁
路、 交通、 邮电部门38.51亿元, 商业、粮食、贸易部门106.25亿元,农林水部门
16.05亿元,城市房产和城建开发企业73.20亿元,建筑工程企业7.73亿元,金融企业
1 7.55亿元。这些国有资产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 资产评估工作进展迅速,成效明显。一是加强了评估机构建设。全省国有资
产评估机构发展到102个。评估工作人员已有929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
70%以上。二是认真搞好评估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了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和业务操作能
力, 省局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培训人员520人次,对开展国有资产评估业务起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严把立项、确认关。全省已完成评估立项659个,
确认项目545个, 资产净值40.2亿元,评估立项后资产价值为57.1亿元,平均增值率
42%,其中:中外合资项目344个,评估前净值10.4亿元,评估后增值9.2亿元,增值
率88.46%。
3、 产权登记逐步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按国家《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
试行办法》,省国资局与省工商局联合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由单一的年度登记改
为初始、 变更、注销登记和年度检查制度。1992年度对12738户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
单位进行了年检登记, 登记资产总额1584.6亿元,国有资产474.6亿元,国有资本金
450.4亿元。开办登记企业6014户,登记国有资产总额51.4亿元。变动登记企业384户,
登记国有资产12.83亿元。 注销产权登记76户,评估后处置资产价值2.88亿元。通过
产权登记,初步掌握了全省国有资产存量、结构和管理状况,增强了社会的产权观念,
对保障资产所有权,落实企业经营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4、 清产核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年初,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清查登记试点方
案》,各地选择了一个县或一个行业进行试点。郓城县、滕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清查
登记被纳入了国家试点单位。东营市、潍坊市、临沂地区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清查登记
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为了保证全省清产核资工作顺利进行,12月28日,
省政府成立了清产核资领导小组,李春亭副省长任组长、体改委、工商局、建委、工
商银行、物质局、物价局、统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财政厅。
5、 国有资产机构有了较在的发展。省级机构逐步健全,设立了办公室、评估中
心。12月,成立了资产评估事务所。同时,成立了山东省闲置资产调剂服务公司,该
公司挂靠省经委、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具
有法人资格。市地机构发展也较快,17个市地全部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其中,
11个市地建立了副县级机构。 县级机构由53个发展到100多个。淄博市、潍坊市、东
营市还成立资产评估中心。 淄博市的6个县、区成立了资产评估公司。年底,全省已
有编558人,实际到位462人。

[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成立]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山东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于
1992年1月29日正式成立。 公司为正厅级单位,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
支,挂靠山东省财政厅。公司的宗旨是遵照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发展
经济的要求,合理安排、科学使用财政有偿资金,筹措社会资金进行经济开发,为全
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公司成立后,对省财政有偿资金进行了统一管理,按照性质、使用范围不变的原
则,制定投向计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督。1992年全年通过投资公司发放的各项扶持
生产和事业发展的资金共达10多亿元,其中用于高科技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2.5亿元,
占投放总额的25%; 用于农业综合开发2.3亿元,占投放总额的23%;用于流通和社
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6亿元, 占投放总额的16%;用于文化科学卫生事业发展3052万
元,占投放总额的3%;用于企业短期周转和其它借款3.2亿元,占投放总额的33%。
同时,还有全省建立了财政有偿资金融资网,组织各地互通有无,调剂资金余缺,对
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2年公司向社会有关方面筹资融资和通过各种办法筹借资金4亿多元, 并通过
参股、入股等形式,吸引各方面的资金用于经济开发。同时,还利用部分投资间歇资
金,在系统内作短期借款,帮助各地解决一些在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急需问题,对缓解
资金紧张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年投资参与实业性开发项目20个,兴办实业性公
司10家,各项净收入为3060万元。投资公司的建立和业务的开展,为扩大筹集资金渠
道,支持经济开发和改革开放,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财政生产建设功能,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许希民 于国安 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