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82&run=13

〔农机化发展概述〕1991年,山东省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主要特点是:
(一)农业机械发展速度加快。到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305万千瓦,比199
0年增加9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66.5万台,当年新增12.15万台,扣除报废等因素,比
1990年增长3.9%;排灌动力机械168万台,增长7.8%;农机总值达到125亿元,增长
9.7%,占农村固定资产总值的40%以上。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机结构调整
取得较大进展。全省链轨拖拉机发展到1.84万台,比1990年增长5.1%。联合收获机
999台,增长41%。大型推土机、挖掘机2109台,增长50%。机引田间作业机械94万
台(件),增长17.5%,拖拉机机具配套比增加到1∶1.4。从全省来看,农业机械特别
是大中型机械、配套机具的发展速度,是近几年来最快的一年。
(二)集体拥有的农业机械全面增加。1991年,集体所有的农机总值达到36.8亿元
,占全省农机总值的29.5%,当年新增4.43亿元,增长14%。乡村集体拥有拖拉机6
.67万台,占全省拖拉机总台数的10%,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23万台,占全省大
中型拖拉机总数的39.1%。枣庄、烟台、威海3市和24个县集体所有的农机比重超过
50%。
(三)农机田间作业量大幅度增长。通过强化管理,加强作业组织协调,机具利用
率明显提高,主要作业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完成机耕面积8043万亩,比199
0年增加2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机播面积4459万亩,增长12.6%。其中小麦
机播4063万亩,占种麦面积的64%,增长8.4%;机收3232万亩,增长23.4%;机械
植保2081万亩,增长93%;机械秸秆还田330万亩,增长42%;农田灌溉、农业运输
、粮食脱粒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机工程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由农机部门
为主完成的工程开发项目240多个,土方工程量1.65亿立方米,比1990年增长30%,
约占农业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作业量的1/4以上,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和资金投
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中切实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作用,
为夺取农业的全面丰收、全年丰收、全省丰收做出了较大贡献。
(四)农机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农机化逐步确立了新的运行机制,开始走上
按商品经济原则开展社会化服务、讲求效益的轨道。1991年,全省农机经营服务总收
入(不含销售)达到60.7亿元,比1990年增长9.1%;实现利润24.6亿元,增长7%。其
中上交国家税费3.63亿元,集体提留1.19亿元,农机经营服务单位所得19.8亿元。经
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农机部门已经成为一个
重要的产业部门。全省农机经营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渔业产值的2/3,牧业产
值的1/3,分别是林业、农村副业产值的3倍。
(五)农机化工作又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
工作的决定及省委的实施意见,都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国务院和省政府专门
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省政府调整充实了农机化领导小组,明确了一
系列发展农机化的政策措施。省里确定,全省5000万亩旱作农业开发由农机部门为主
,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农机监理标志服问题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参照有关部门的做
法暂缓清理。在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下,省劳动、人事部门为乡镇农机站解决了600
个临时工转合同制指标。为进一步推动农机化工作,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铁
牛杯”竞赛活动。各地也都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增加了资金和物资投入。据统计,
1991年全省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总计达22.8亿元,比1990年增长35.6%;省拨农
机事业费、周转金1015万元,增长26%;安排各项农业开发和粮专农机资金3697万元
,增长28.9%。
全省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个体机械多,集
体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农业生产需要、
农民欢迎的机具,在品种和数量上不能满足要求,现有机具相当一部分质量比较差。
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比较低,实体建设特别是县以上实体的建设进展迟缓。地区间农
机化发展仍不平衡。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1991年10月10~17日,全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交流会在山东省召开。与会代表经过多点实地考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山东省农
机服务体系建设方向正、路子宽、标准高、规模大、范围广、效益好,确实走在了全
国前列。
近年来特别是1988年以来,山东省农机部门不断适应深化改革的要求,本着提高
县一级、强化乡一级、重点发展村一级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兴办
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和经济实体。到1991年底,全省县以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已
发展到685个;乡镇一级普遍建立健全了农机管理服务站,共拥有大型机械和设备50
00多台(套),固定资产6亿多元。其中80%的乡镇农机站初步实行了管理、服务、经
营一体化,开始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壮大、自我发展”的轨道。全年乡
镇农机站经营服务收入4.87亿元,比1990年增长47%,站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结合
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4.3万个村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农机组织,1.4万个村有
了农机大院,其中当年新建3000多个。全省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县级服务为导向、乡
镇服务为骨干、村级服务为主体的格局,农机供应、维修、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安
全监督、工程开发6条服务线日臻完善。山东省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
基本经验是:
一、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重点总结推广了3种模式。一是
龙口模式。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以村级集体服务为主体,建立以农机为龙头,农机
大院为阵地,融农机、水电、科技、生资供应、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为一体的农业综合
服务队;二是安丘模式。在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地区,把乡镇农机站作为农机服务
的中坚,实行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提倡大中型机械由乡镇统一经营使用,跨区
跨村作业;三是桓台模式。以县乡农机组织为依托,组织带动集体及个体机械,围绕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行统一服务。
二、突出农字,兴办实体。充分利用各自的地理、人员和设备优势,大力发展以
服务为目的的多种经营项目,实行有偿服务,滚动发展。全省确定了4个发展重点:
以代耕、代种、代收为主的农田作业;以油料、机具、配件经营为主的供应服务;以
农机包修为主的维修服务;以参与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为主的工程开发服务。有的还
立足当地资源和条件,发展了一些“高精尖”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三、建章立制,达标升级。省农机局相继以省政府名义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加强我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乡村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暂行规定
》等文件,落实了若干扶持和优惠政策。省农机部门制定了近20项标准,把各级各类
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化、指标化、规范化。全省还广泛开展了达标升级活动,建立
了以强化服务功能为目标的管理、激励和竞争机制。各级各类服务组织对照标准缺项
补齐、弱项强化,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山东省组建农机工程开发服务联合体〕为适应大规模机械化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的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1991年5月由省农机工程开发服务总站牵头,组织东营
、广饶、惠民、无棣、沾化、曹县、单县、临清、台儿庄、安丘、莱阳、蒙阴、新泰
、鱼台、庆云等15个县、市、区成立了农机工程开发服务联合体。联合体的成立,标
志着我省农机工程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由点到面、由省内向省外扩展
,由单项作业、小规模施工向集团承包、联片治理、全方位全工期机械化施工迈进。
农机工程开发服务联合体是依据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由省和部分县、市、
区农机开发组织合资经营的经济实体。联合体章程规定,有关方面可以资金、机械、
物资,燃料等方式进行合资经营,根据投入、工程效益等情况,合理协商分配开发利
益。其经营服务的范围是:负责农机工程开发的统筹规划,技术指导,组织引进国内
外农业工程开发机械并进行示范、试验;开展工程开发技术咨询和论证服务;组织指
导和协调各类农机开发组织和社会机械,在农业区域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更好
地发挥作用。
到1991年底,省农机工程开发服务联合体已拥有大型施工机械300余台(套),固
定资产2000多万元,全年联合承包农业开发和水利建设项目30多个,完成土石方567
万立方米,机械化开发荒山、荒水、荒地、荒滩31.5万亩,当年新增社会效益4725万
元,节约工程投资1700多万元,联合体直接经济收入近千万元。

〔农机供应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1991年,山东省农机供应系统完成商品纯销售2
2.8亿元,比1990年增长35.6%,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实现利润2756万元,增长1.7倍
。全省139个县以上农机供应企业,有128个盈余,亏损单位由1990年的36个减少到1
1个。
全省围绕提高农机供应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采取了4项措施:一是狠抓企业内
部经营机制的转换。进一步完善了经理负责制,广泛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
制,破除“一大三铁”,能者上,庸者下,职工收入允许拉开档次;二是内联外引,
深购远销,广辟货源,多渠道开拓市场。全年购进农机商品20.2亿元,比1990年增长
32.4%。大部分农机商品货源充足,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三是大力开发了
以“三优一全”(优质产品、优惠价格、优良服务、品种齐全)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
活动,增设服务网点,延长营业时间,实行电话预约、送货上门、服务到田间,扩大
了服务覆盖面;四是加强了系统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狠抓了“双增双
节”和内部挖潜,企业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到1991年底,全省有2个公司晋升为国
家二级企业,5个公司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1个公司先后被机电部、物资部评为“
优质服务先进单位”,104个公司被各级政府授予“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称号。

〔强化农机管理〕为充分发挥现有机械效益,山东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社会机械
的管理。
(一)农机监理。进一步理顺了农机监理体制,落实了农用拖拉机的委托管理,组
织了年检、年审和技术检测,改善了机具的技术状态。全省拖拉机挂牌率达到95.6%
,驾驶员发证率达到90%,检测拖拉机、柴油机87.5万台次,调修41.7万台次,恢复
功率40多万千瓦。在1991年全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评比中,山东省获总分第一,受到
农业部的表彰奖励。
(二)油料管理。坚持上级分配数量,本级分配原则,对下分配方案三公开,严格
农用柴油分配制度和使用范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农机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
做好农用柴油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正确、合理利用油料杠杆,以油管机、促机务农
等政策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配合农村成品油市场整顿,按照“合理化布
局、标准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要求,重视了农机供油点的建设和管
理。到1991年底,全省农机供油点发展到931处,占乡镇总数的38%。德州地区和一
部分县已有9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机供油点。
(三)组织协调。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农机作业“几统一”、合同制、联合体、农机
服务市场等形式,组织4900个服务队,开展跨区联片作业,提高了农机作业的组织化
程度和机具利用率。
(四)试验鉴定。继续坚持完善了农机推广许可证制度,狠抓了农机产品的质量监
督。全年完成试验鉴定和质量检验项目242个,抽查流通领域农机产品414批次。

〔农机化与科技教育相结合〕1991年,全省坚持实用技术研究与“软件”研究并重,
使农机化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共完成科技项目70多个,其中省以上科技项目18个。有
13项获得部、省级奖励。犁底施肥机研究及应用、小麦沟播技术推广、农机检测节能
等9个科研项目被授予1991年度山东省农机化科技进步奖。
充分发挥农机化的载体作用,通过划区分类、现场示范、政策引导、课题承包、
跟踪服务等措施,加速了农机化增产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1991年全省共推广
各类增产新技术、新机具17项44万台(件),累计完成作业面积9000多万亩,比1990年
增长15%。其中机械深耕3814万亩,增长19.4%;小麦精少量播种2123万亩,增长2
6.3%;旱田沟麦机播640万亩,增长16%;化肥机械深施127万亩。有八个推广项目
通过了鉴定验收,其中小麦沟播机械化技术经专家评审,主要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70万亩小麦、玉米机械化丰收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增产机械化技术
推广获省丰收计划一等奖。
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把人才培养和提高人员素质作为重点来抓,
加强了各级农机化学校的正规化建设,开展了评估活动,提倡以长养短、长短结合、
分级培训、多层次办学。1991年全省133所农机化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和常训班)
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43.5万人,其中专业机手30.3万人,新训拖拉机汽车驾驶员7.3
9万人,农机化管理干部1274人。有73所学校纳入了成人教育管理,86所达到“四有
”(有独立配套的培训基地、有一支素质好数量足的师资队伍、有比较先进的教学设
备、有办学经费并财务独立)标准。20所学校试办了农机专业长班,设置专业11个,
在校生2000多人。省农机化学校通过加强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顺利地通过了省教委统一组织的合格评估。各级农机化学校有偿服务收入1912万元
,比1990年增长12.5%。

〔农机联合包修〕针对农机作业流动性大、维修服务要求高的实际情况,长清县以县
拖拉机站和11处乡镇农机站为依托,建立了12处“农机医院”,率先实行联合包修,
有效地解决了农机修理难问题。农机联合包修的具体做法是,有机户凭牌证到所在乡
镇农机站办理联包手续,签订包修合同,一次或分季交足一年的包修费(按省农机、
物价部门核定的修理价格低限),由农机站发给联合包修证,有机户凭包修证可在全
县范围内的12处联包点维修车辆,随到随修,免交修理工时费,包修费年终结算,多
退少补或转入下年使用。1991年,全县共入包机械4283台,其中农用拖拉机3122台、
汽车214辆,分别占总数的62%和66%,联合包修各类机械9950余台次。实行联合包
修既方便了群众,又减轻了有机户负担,提高了维修水平,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全县机械完好率由联包前的80%上升到95%,作业上阵率由85%提高到98%。该县
实行农机联合包修的做法得到农业部和省农机局的充分肯定,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
内进行推广。
1991年,全省农机维修网点发展到1.66万个,其中一级点97个,二级点1018个;
农机修理工达到4.3万人;有1426个乡镇实行了农机包修制,共包修各类机械70多万
台(件),完成旧机节能改造6.7万台;农机修理产值4.7亿元,比1990年增长21.4%;
县国营拖拉机站(拖修厂)经营服务总收入1.34亿元,比1990年增长21%。有67个站(
厂)在扭亏增盈活动中达标,其中14个被评为全省扭亏增盈达标先进单位。
(韩山盛 韩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