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77&run=13

〔山东农业获得“三个丰收”〕1991年,全省各级、各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广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
业“三个丰收”。一是全年丰收。粮食夏增、秋增、全年增,总产达到3916.9万吨,
比1990年增长9.7%,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1890.8万吨,增长13.7%,秋粮20
26.1万吨,增长6.2%。棉花总产135.1万吨,油料总产233.1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
长38.5%和9.9%,均为历史第二个高产年。二是全面丰收。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
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和渔业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11.2%、6.6%、18
.9%和21.1%。三是全省丰收。全省16个市地农林牧副渔业普遍比1990年有所增长。
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793.04亿元,比1990年增长13.6%,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20%
以上的有东营、菏泽、惠民和日照四市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64元,比1990年增
长12.3%。
全省农业实现“三个丰收”的经验,主要有五条: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
济搞上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夺取全年丰收、全面丰收、全省丰收的目标,
动员和组织全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
思想上到工作上,真正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
决小农经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稳
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
从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到政府职能转变,从而把经济体制改革与上层建筑领域改革紧密
地结合起来,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坚持大搞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使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
了很大提高,不仅在当年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业的长远发展积蓄了
后劲。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组织上上下下做中央指标与山东实际相结合的文
章,做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意研究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农
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总结新经验,不断把农村改革和发展引向深
入。
(五)坚持全党办农业,动员组织各行各业各部门,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
,坚持“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大合唱,创造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
气候和社会环境。

(省农委办公室 王刚 刘玉明)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第一期项目全部完成〕省第一期(1988-1990年)黄淮海平原农
业综合开发,从1988年2月开始搞实施计划,7月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正式签
定开发协议书,10月下达1988年年度计划。共涉及13个市地、83个县(市、区)的100
0个乡镇、2.98万个行政村、2308万人,耕地面积3960万亩。共安排838个开发项目,
计划总投资8.3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4亿元),计划改造中低产田800万亩,开
垦宜农荒地、林地、草场各50万亩。
截至1991年6月底,实际完成投资11.91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42.5%。另外还有
劳务折资4.3亿元。共完成扩大灌溉面积5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0万亩,增加改善
除涝面积355万亩;改造治理盐碱地58.6万亩;新建扩建良种基地121.4万亩,良种仓
库3万平方米,晒场6.5万平方米;购置种子加工机械551台,购置农技推广仪器设备
1.2万台件;新建良种苗圃3.7万亩,农田林网537万亩,农林间作92万亩,新开林地
56.6万亩;新建畜禽良种场74处,增养种畜1.76万头,种禽34万只,建饲料加工厂(
车间)48处,年加工能力4.7万吨,开发改良草场36万亩;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推土机
、挖掘机、铲运机752台,购置地膜覆盖机、收割机、播种机1.9万台件;新增农产品
加工能力1.97万吨,贮存能力1.23万吨;扩建改建鱼种场56处,新建改造鱼塘2.85万
亩,建设饵料车间19处,年加工饵料能力3.3万吨。上述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为
:初步改造治理中低产田777万亩,占计划的97.1%;开垦宜农荒地64.8万亩,占计
划的129.6%,新开林场56.6万亩,占计划的113.2%。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
食9.05亿公斤,棉花160万担,油料80万担,肉类4.3万吨,淡水鱼0.8万吨,禽蛋15
0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达45.43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3.86。开发项目区的田间面
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林木覆盖率普遍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不少地方已基本形成了田成
方、沟渠成网、排灌结合、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许
多昔日杂草丛生、景象荒凉的沙荒、盐碱、涝洼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良田,生态效益
非常可观。从社会效益看,开发不但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强
化了农业基础,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开发项目区科技兴农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促进了开发项目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强化了乡镇一级的服务功能。全省
共改建扩建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服务站330个。更重要的是,开发密切了
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搞社会主义大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1991年9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
组的总验收。验收结论是:“山东省比较好地完成了1988~1990年黄淮海平原农业综
合开发任务和投资计划,效益比较显著,工程建设质量良好,运行管理责任落实,符
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验收标准,达到优良水平”。
为了全面按期完成第一期开发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搞好思想发动。在认识上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提高和加深
了对农业综合开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各级部门都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农业的一
项战略措施抓了起来。二是提高了对农业综合开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认识,使各
地紧紧围绕着改造中低产田、增产粮棉油这个中心,择优安排开发项目。三是提高了
对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按国家规定标准综合治理的认识,确保开发项目的治理标准

二、坚持统一规划,抓好重点开发。为了统筹安排,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省地县
编制了开发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在制定规划和计划时,特别强调了
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在开发区域上,重点突出了中低产田和荒地面积集中、增产潜
力大的鲁西北5市地;在项目安排上,重点突出了集中连片的7大灌区和5大片综合治
理项目;在治理措施上,重点突出了农田水利、整地改土和农业科技推广。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了取得最佳效益,根据黄淮海地区农业资源状况和
特点,因地制宜地研究探索了引黄灌区中低产田、井灌区中低产田、沙荒地、内陆盐
碱地、滨海盐碱地、低湿涝洼地等6种不同类型的开发治理模式,以这些模式作为示
范样板,带动面上的综合开发。
四、坚持自力更生为主,调动各方力量搞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把国家投资
作为“引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建立健全了乡村集体资金积
累制度和劳动积累制度,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初步建立了国家、地方、社会、集
体和农民五位一体,以地方和集体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
五、组织科技会战,提高开发水平。一是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参与开发
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和推广了“科物政”三结合的科技开发运行新机制。三是推广先
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新成果。
六、制定规章制度,强化项目管理。一是抓了制度管理,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项
目、资金管理办法和细则。二是严格程序管理,重点抓了项目的考察、论证、评估、
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三是搞好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使其长期发挥效益。四是
强化资金管理,合理安排使用开发资金,狠抓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加强开发资金使
用的检查、监督。五是田间设标、室内建档,搞好档案管理。
七、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开拓性事业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省地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开发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同志
亲自过问。各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抽调得力人员组成办事机构。各有关部门之间通
力合作,共同为农业开发工作尽职尽责。

(省农委农业开发办公室)

〔沂蒙山区开发百万亩沙石山〕省政府决定“八五”期间在沂蒙山区开发百万亩沙石
山,建设优质果品、花生基地,这是为加快沂蒙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步伐采取的一项重
大措施。沂蒙山区百万亩沙石山开发工程涉及沂水、沂南、沂源、平邑、蒙阴、费县
、临朐、山亭等10个贫困县(区)和新泰市属沂蒙山区的部分乡镇。目前,沂蒙山区有
待开发的沙石山面积400多万亩。沙石山即成土云母质火成岩,群众称为片麻岩,质
地松散,容易风化,土壤均为中性,含矿物磷、钾丰富,适宜多种落叶果树和花生生
长,具备生产优质果品、花生的生态条件,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七五”期间开
发的沙石山,一般都是花生与果树间作,堤堰栽金银花或用三条护坡,形成立体种植
。开发后,当年种上花生,亩产可达500斤左右,扣除开发投入和生产成本,纯收入
可达50元,翌年纯收入可达200元以上。5年后,果树亩收入就可达千元以上,开发效
益十分可观。据专家测算,沂蒙山区百万亩优质果品、花生基地发挥效益后,仅花生
、果品两项年收入就可达15亿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7。这一开发既能够改善和提
高水土保持面积1000平方公里,又能保证整个开发区内的近百万群众稳定地脱贫和较
快地奔向小康。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991年,沂蒙山区百万亩沙石山开发工程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采取的主要措
施有:
一、组建办事机构。省里成立了由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
民银行、省农业银行、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科委、省经贸委、省粮食
局、省供销社、省农机局、省农科院等单位组成的优质果品、花生基地建设领导协调
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临沂地区和各开发县也成立了相应机
构,负责组织协调开发计划、资金、物资、技术、产品收购、加工、出口等项工作。
二、制定开发规划。各开发县按省分配的开发任务和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连片开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制定了开发规划。在此基础上,省里制定了“沂蒙山区开发建设百万亩优质果品花
生基地规划纲要”和“沂蒙山区百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三、落实资金、物资。基地开发建设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建立国家、集体
、农民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八五”期间,省里每年安排有偿无偿资金1800万元、
化肥5000吨、农膜800吨、柴油2000吨,用于扶持开发建设沙石山,并实行项目管理
。为此,省贫困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与有关资金、物资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沂蒙山区
开发建设百万亩优质果品、花生基地扶持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意见”。
四、加强科技投入。以省果树所为依托搞好基地开发的各项技术服务。省果树所
派出11名果树技术人员对各开发县进行技术指导,每年组织培训果农2000名,指导各
开发县建立优质果树苗木基地,提高了开发质量和水平。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基层干部群众热情高、干劲大,沙石山的开发建
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其特点:一是规模大。各县按照省里下达的1991年开发
计划,做到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全面配套,最大的片有5000多亩,最
小的片也在1000亩以上。二是质量高。各县的梯田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山水林
田路综合治理,并普遍制定了严格的检查验收标准,开发一片,组织验收一片,切实
保证了开发质量。三是进度快。各开发县把任务层层分解到乡、村、户,实行目标管
理责任制,掀起了沙石山开发热潮。一些县、乡干部吃住在工地,昼夜与群众一起奋
战,各县每天上阵劳力在20万人以上。到1991年底,各县已完成了省下达的沙石山开
发基础工程的任务。
(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山东省农村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
、省政府关于稳定政策,深化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示精神
,省农委、省财政厅从全省选择部分市县进行农村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1991年9
月在淄博市淄川区召开会议作了部署。各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这次试点
确定枣庄、日照为市(地)级试点单位。其他14个市地,各选定了1个有代表性的县(市
)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县(市)是文登、蓬莱、安丘、淄川、广饶、邹平、临邑、茌平
、定陶、兖州、东平、莒南、章丘、即墨。
开展这次试点的目的是通过试点,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配套、完善、充实
、提高。探索不同经济类型地区不同的社会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模式。探索适应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原则、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
。通过实践探索,上升到理论并形成我省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规章制度,引导全省农村
社会化服务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推动全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试点单位的任务是按照省《试点方案》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议书,经
省试点办公室批准,组织实施。试点工作从1991年开始,到1993年结束,共3年。每
年进行检查、考核,最后验收。
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
行试点,要求达到以下目标:(1)服务组织网络化。县(市)有专业龙头服务组织,乡
镇有骨干服务组织,村有综合服务组织、户有自我服务组织,形成以县市级为主导、
乡镇级为枢纽、村级为基础、户和联户为补充、上下贯通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
2)服务内容系列化。农民所需要的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上的服务都有相应的服
务组织承担,形成系列化服务。(3)服务形式实体化。县(市)、乡(镇)、村实体性服
务组织逐步达到同级服务组织总数的60%以上,或更多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工
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全程服务实体。(4)服务管理制度化。对不同类型服务组
织分别制定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服务组织内部也要建立必要的管
理制度。(5)试点单位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有显著提高,农民
收入和对国家的贡献要有较大增长,走在全省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前列。
为做好这项试点工作,省里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了资金,并分级举办培训
班,培训干部。建立了检查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要求各试点单位要深入实际,搞好
调查研究,注意总结推广经验,以推动全省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张永森 魏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