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55&run=13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支持企业搞活经营〕1991年山东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
挥职能作用,努力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在帮助企业搞活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引导企业搞活经营,使不少企业摆脱困境,增强了活力。全省各级工商行政
管理部门全年共为19600多户企业增加了经营范围;为8700多户企业调整了经营方式;
批准企业增设销售网点或分支机构、 划小核算单位及批准新开办企业23800多户;为
7100多户企业办理了一次性经营手续,这些企业一次性经营金额26.5亿元,其中从省
外购进12.5亿元紧俏物资,推销企业积压滞销商品及串换商品9.8亿元。
积极培育发展集贸市场,搞活商品流通,扩大商品销售。1991年,在各级党委、
政府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多种形式建设,掀起了集贸市场建设高潮。全省全年
投资7亿多元, 新建集贸市场400多处,其中各种专业批发市场210多处,到年底全省
集贸市场总数达到6900多处, 年总成交额达193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6%以上。各级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帮助国营、集体企业到集贸市场上设点经营,并组织举办各种
山会、 庙会、物资交流会,优先为他们安排摊位,全年共有3.8万多户国营、集体企
业到集贸市场上设点经销商品,销售额达11亿多元。
充分利用经济合同鉴证和仲裁手段,清理“三角债”,追讨拖欠款,帮助企业避
免和解决了大量债务纠纷。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年共鉴证各类经济合同40多万份,
金额140亿元, 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4.9亿元;共仲裁经济合同纠纷案件7.9万
多起,帮助企业追讨拖欠款3.8亿元。6月中旬,威海市物资贸易中心与外地签订了一
份589.6万元的橡胶购销合同, 货款结算采取银行承兑方式,合同到期后仍不见货。
威海市工商局得知后,立即成立专案小组,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经过5天奋战,
将货款全部追回,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赞扬。
指导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开展广告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年初,省工商局与省
经委联合召开了全省商标工作重点企业经验交流会, 在分类排队的基础上, 确定了
100户大中型企业作为全省商标工作重点企业, 促进了企业创名牌,保名牌。在1991
年“中国驰名商标”评选中,山东省有3种商标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有4种
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提名奖”。全年有3500多户企业新办理商标注册申请3800多件,
有7户企业到海外注册商标39件; 帮助1200多户企业到海外作广告5200多次;广告经
营额已达1.7亿多元,比上年增长51%以上。
积极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搞活国营、集体企业服务。充分发挥个
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的优势,为国营、集体企业代销、帮销商品。
济宁市工商局和个体劳协针对济宁市合成洗涤剂厂产品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出面
邀请了临沂、 聊城、德州3个地区的27个个体劳协联购分销单位到该厂参加销售座谈
会, 使该厂一次推销出洗衣粉310吨,价值84万多元。据统计,全省个体工商户、私
营企业全年共为国营、集体企业帮销、代销商品金额达27.2亿多元。

〔运用合同管理职能为企业服务〕一、加强合同鉴证工作。鉴证各类经济合同40.7万
份,金额140亿元,为企业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4.9亿元。一是全面审查合同双方当事
人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发出协查信函、电报和
派员调查45万余封(次),保证了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不少市地通过鉴证还为大
中型企业建立了用户档案。 二是帮助企业修改完善经济合同3万余份,依法解除无效
合同9000余份。三是重点抓了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和重要生产资料购销合同的鉴证。全
年共鉴证这两类合同10.1万份, 金额107.3亿元,分别占鉴证合同总份数的25%和总
金额的77%,较好地避免了因条款不完善而导致的合同纠纷。
二、深入企业检查已签订的合同。检查经济合同171.9万份,金额486.9亿元;监
督当地企业履行合同37.9万份,金额133.1亿元,帮助企业解决“三角债”5.1亿元。
一是加强了对经济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各地重点抓了县属以上企业合同履行情况的
检查,督促企业履行合同,提高了合同履约率。县属以上企业合同履约率比上年提高
13.5%。二是积极帮助企业清理“三角债”。在监督本地企业严格履行合同的同时,
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追讨拖欠, 全省共印发《督促履行合同通知书》近3万份,清理拖
欠款5.1亿元。 三是依法确认和查处无效经济合同。共确认查处无效和违法经济合同
案件977件,金额7923万元。
三、 狠抓经济合同仲裁工作。仲裁经济合同纠纷案件79794起,为企业和当事人
解决争议金额3.81亿元。一是发挥县以上仲裁机关的作用,狠抓重大案件的处理。县
以上仲裁机关全年共处结案件11022起,解决争议金额22678万元,分别占全省处结案
件总数和总争议金额的13.8%和47%,2928起万元以上的大案中,有95%以上是县以
上仲裁机关处理的。二是狠抓办案质量,提高案件的结案率和执行率。各地仲裁机关
坚持办一案成一案,保证了办案质量。全省案件结案率和执行率均在96%以上。三是
加强专业仲裁庭建设,积极为企业排扰解难。针对当前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的状况,
经过分析研究,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派出仲裁庭。一年来,全省共派出建筑、运输
等专业仲裁庭39处, 处理拖欠款案件700余起,解决拖欠款5000多万元,较好地保护
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外资企业发展呈现六个特点〕1991年山东省新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792户,其中,
中外合资企业655户, 中外合作企业50户,外商独资企业87户;投资总额12.6亿多美
元,注册资本8.8亿多美元,外方认缴出资额3.9亿多美元。
一、登记注册户数和协议资金额成倍增长。各市地工商局积极提供咨询服务,加
强投资方向引导,对出口创汇项目、先进技术项目、老企业嫁接外资的项目优先受理、
优先审核、优先发照。1991年新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的户数、投资总额、注册资本、
外方认缴出资额,分别是上年的2.37倍、3.1倍、2.7倍、2.8倍。
二、投产、营业户数大幅度增加。各地认真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
项目质量, 力争批准一个,办成一个,办好一个。目前,投资者共投入资本10.65亿
美元,1991年入资2.5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全省已有734家企业投产或开始营业,其
中1991年新开业383户,是上年的2.1倍。
三、投资结构趋向合理。新登记企业中,93%以上为生产型企业,其中工业生产
项目占92.8%。这些项目主要是属于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精、深、细加工的出口创汇企
业、先进技术企业和老企业嫁接外资的企业。
四、登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企业。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13户,投资总额为2.65
亿多美元, 分别占全年登记户数、投资总额的1.64%和21.03%。这13个企业分布在
纺织、造纸、盐业、塑胶、计算机等轻纺、电子和能源交通设施等行业。这些企业的
建成投产,将改善省内产业产品结构,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基
础。
五、外商独资企业有较大发展。1991年新登记注册外资企业87户,是上年度登记
外资企业户数的2.7倍。
六、投资国家(地区)增加。投资国家(地区)由上年的24个增加到29个,投资客商
主要来自香港、美国、台湾、日本、南朝鲜等,投资户数依次由500户、95户、52户、
89户、16户增加到880户、184户、180户、138户、93户。
到年底,全省累计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1662户,超过了北京、上海和辽宁,列
广东、福建、江苏和海南省之后,居全国第五位。

〔开展打击制销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违法活动〕1991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
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配合下,开展了一次全省范围的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农
业生产资料违法活动的专项斗争。共检查国营、集体企事业经营单位和私营、个体制
造销售点23049户,检查覆盖面占经营单位的70%以上。共查处假冒伪劣化肥10112.2
吨、 农药346.34吨、 种子374.87吨、 农膜89.65吨,查处违反专营政策经营的化肥
26502.31吨、 农药1400.63吨、种子1712.35吨、农膜243吨。从而有力地制止了制销
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不法分子的坑农活动。
检查发现,省内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渠道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制销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活动日益严重、屡禁不止。检查发现,有制造销售假
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行为的国营、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私营业户占被检查数的10
%以上,其中济南市达17%,青岛市12%。
(二)一些国营、集体单位违反国家专营政策规定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这类问题主
要存在于一些农业、物资、外贸部门,尤其是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和种子部门,
借技术服务之名, 大量经营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据枣庄市调查,该市156家
农(科)技服务站,90%有违反专营政策的问题。
(三)一些农资专营单位不按正常渠道进销农业生产资料。有的不是直接供应给用
户,而是搞批发、卖大户,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受价格影响,从非专营单位
大量购进农药、化肥,造成农资市场购销渠道的混乱。

〔棉花市场管理秩序井然〕1991年新棉上市之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
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棉花市场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维护棉花收购秩序,
认真整顿棉花市场,各地棉花收购市场出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良好秩序。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强化棉花市场管理力度。9月1日的全省棉花工作会议
之后,省工商局在菏泽市召开了由重点产棉区工商局长和市管科长参加的棉花市场管
理紧急会议,肯定、推广了济宁市局介绍的“在重点地区分区划片,定岗定人,排查
摸底,事前教育”的市场管理经验,要求重点产棉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有倒卖棉花
“前科”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摸底排队,提前向他们宣传今年棉花收购政策,以便有
的放矢地做好当年棉花市场管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主要产棉区共抽调4500
多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棉花稽查队595个,投入机动车辆696部,其中县局长以
上主要领导96人靠上抓这项工作,增强了棉花市场管理力度。
二、广泛宣传棉花市场管理规定,引导棉农按政策交售棉花。为使广大棉农了解
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申棉
花是国家计划商品,除供销社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经营。新棉上市期间,
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共印发张帖各种宣传材料35.59万份, 出动宣传车辆4000多台
次,播放电视讲话80多篇,有些县市还专门在电视台设置了棉花市场管理专题节目。
提高了棉农按合同售棉的自觉性。
三、加强棉花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稳定棉花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进厂
进站或巡回检查,依法监督棉花经营单位守法经营,取缔无证照棉花收购点。主渠道
的稳定,奠定了整个棉花市场全面稳定的基础。
四、采取果断措施,严肃查处倒卖棉花的违法行为。新棉上市后,全省各级工商
行政管理机关首先把清理非法经营渠道和关闭棉花市场的重点放在打击黑市交易上,
在县乡村层层设立举报员,公开举报电话,在全省形成了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棉花
市场管理网络。截至年底,全省共查处各类倒卖棉花案件1014起,查获棉花619.45万
公斤,违法金额3542.67万元,罚没金额157.32万元,有效地遏制了倒卖棉花的势头。
在与外省接壤地区,为避免出现“边界大战”,经省政府同意,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重
新设立了35处临时棉花检查站。对那些收购量不大,但走街串巷,穿梭于田间地头,
扰乱收购秩序,影响群众售棉情绪的小棉贩子,也采取了严厉措施,查获的棉花全部
没收,对屡教不改者,并处以罚款。在村办、个体小轧花厂较多的地区,则集中力量,
登记查封,保证了单一经营渠道的基本稳定。

〔重大经济违法活动的特点和查处对策〕1991年,省工商局共审批各市地上报的大要
案65起,违法经营总额7788万元,其中罚没款10万元至20万元的10起,占15.4%;20
万元至50万元的13起,占20%;50万元以上的3起,占4.6%。经分析,目前省内重大
经济违法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违法主体多是全民和集体企业。在这65起案件中,全民、集体企业违法的有
61起,占93.8%;违法经营额7711.8万元,占违法经营总额的99%;罚没款1225.8万
元,占罚没款总数的94.1%。全民和集体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非法牟取暴利的行
为呈增长势头,1991年比1990年增长19.6%,1991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增长18.7%。
二、违法经营重要生产资料问题严重。65起案件中,非法经营生产资料的50起,
占76.9%。 其中有汽车127辆,棉花2207吨,煤炭57266吨,钢材659.1吨,汽油4789
吨, 农药7.8吨。六项累计违法经营额6382.8万元,占罚没款总额的83.2%。这类案
件违法金额大、牟利多,危害严重。
三、倒卖走私物品和国家限制进口商品活动猖獗。65起案件中,非法倒卖走私物
品和国家限制进口商品的46起, 占70.7%。其中汽车案件35起,录放机6起,彩电、
空调机、照相机、复印机各1起,6项累计违法经营额达3633.7万元,占违法经营总额
的46.7%; 累计罚没款457.1万元,占罚没款总额的35.1%。35起倒卖汽车案件,共
查处汽车127辆, 其中属单位购车自用的79辆;属非法倒卖,从中牟利的48辆。与上
年相比, 汽车案件数增加了5.8倍,违法经营额增加了9.6倍,罚没款增加了2.6倍。
一些政府机关也非法购置走私汽车。
针对以上三个特点,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拟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在当前支持搞
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中,进一步强化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创造良好的
外部环境。二是加重对倒卖走私进口汽车违法活动的经济处罚。倒卖走私进口汽车活
动势头有增无减,主要原因是处罚偏轻。三是要继续把查处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国家
限制进口商品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

〔山东省命名首批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506户〕1991年4月19日至20日,省政府
隆重召开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命名表彰大会,命名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胜利
石油管理局、兖州矿务局等506户企业为全省首批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自1985年以来,山东省在企业中广泛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参加活动的
企业逐年增多,获得称号的企业不断增加。1985年全省仅有各级“重合同、守信用企
业”246户,1990年已达1.1万户,占全省企业法人总数的11%。
省工商局对首次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评定工作十分重视,提出了“坚
持标准、严格考核、确保质量”的指导原则,并经过企业自查申报,市、地县 (市、
区) 工商局至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全面考核,省工商局全面审查等严格程序,保证了这
次评定活动的质量。

〔清退不合格协管员2076名〕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开展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
风工作中,根据本系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聘请的市场协管员进行了整顿,
将其中不合格的2076名协管员予以辞退。
这项工作自1990年上半年开始进行,各市地工商局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专
门会议,普遍采取了“查、议、考”的方法对协管员进行综合考查。“查”就是各基
层所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协管员打分排队;“议”就是集体对协管员工作进
行评议;“考”是对协管员进行有关市场管理和职业道德方面的业务知识考核。经过
综合全面考查, 到1991年7月基本结束。对合格的7516名协管员继续聘用,对不合格
的2076名协管员坚决辞退。其中菏泽地区全部清退完毕,彻底解决了“雇人执法”的
问题。
对重新聘用的协管员, 进行了岗前培训、 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辞退的
2076名协管员,都参照有关规定做好了善后工作,没有留下“后遗症”。

〔私营企业发展迅速〕1991年,山东省私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年底,总数达6868
户,从业人员11.7万人,注册资金5.5亿元。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 增长幅度大。与上年底相比,户数增加1620户,从业人员增加2.1万人,注
册资金增加1.5亿元,增长幅度分别为30.9%、22.1%和36.7%。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私营企业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五位升为第四位。其原因一是私营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日
趋改善,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卓有成效的工作,私营企业者的思想
顾虑进一步消除,安心经营;二是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市场由淡变旺以及一些政策
的放宽等,增加了私营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因素;三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引
导,提供服务。
二、城镇发展快于农村。由于城镇信息快,人才集中,发展私营企业的条件优于
农村,加上城镇离退休职工、停产半停产或亏损企业的职工从事私营企业的增多,使
城镇私营企业发展速度快于农村。 全省城镇私营企业比上年底增加676户,增长76.7
%;农村私营企业比上年增加944户,增长21.6%。
三、独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迅猛,合伙企业发展缓慢。与上年相比,独资
企业增长45.8%, 有限责任公司增长37.2%;而合伙企业仅增长4%,大大低于平均
水平。
四、商业、饮食业发展较快,工业仍是发展重点。与上年相比,商业增加210户,
增长33.2%; 饮食业增加125户,增长65.1%;工业增加1124户,增长30.7%。其原
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消费需求增加,粮油供应好转,议价粮油价格回落,促进了
商业、饮食业的发展;二是由于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泰安等城市,兴建
专业批发市场,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了商业饮食业的发展,新登记的商业饮食业户中,
70%以上集中在这些城市。
五、科技型、外向型私营企业崭露头角。到年底,科技型私营企业发展到50户;
直接出口创汇的企业24户,全年出口创汇额折合人民币1517万元,比上年增长2.2倍。
“济南历下三特计算机服务部” 被省政府确定为济南市高技术开发区首批6家科技企
业之一。 济南市北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全年组织国际信用调查5笔,发布国外投资
信息70多条,还于12月出席了意大利国际咨询经验交流会。

〔城乡个体工商业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继续坚
持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方针,采取“教育、引导、管理、扶持”并举的
措施,促进了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继1988年第二次发展高潮以后的第三次发
展高潮。
一、个体工商户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年底,全省城乡个体工商户 (含个人
合伙,下同) 达132.4万户,249.4万人,拥有资金35.1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加10.2
万户、22.9万人、3.4亿元,增长幅度分别为8.4%、10.1%和10.7%。比历史最高水
平的1988年分别多3.4万户、30.2万人和9.6亿元。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提高
到2.9%。个体工商业户数继续在全国保持第二位,从业人员保持第一位。
二、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扩大,素质提高。1991年,全省城乡个体工商户户均从
业人员1.88人,户均资金264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0.03人,57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个体工商户素质提高主要表现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据历城区对290
名从业人员的调查, 从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下的257人,占88.6%;从文化程度上,
初中以上的239人,占82.4%;从个人身份上,农村知识青年174人,占60%,复退军
人58人,占20%,原村干部49人,占17%,离退休工人9人,占3%。全年城乡个体工
商户户均产值2.6万元,营业额1.5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0.2万元、0.21万元。
三、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发展较快。1991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
增加了9.1万户,增幅为8.5%,比从事第二产业的分别多8万户和1.3个百分点。其中
个体商业、服务网点占到社会服务网点总数的80%以上,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生产和城
乡人民生活的需要。第三产业中增加较快的有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分别比上年增长12.1%、9.1%、8.7%和11.6%。
四、经营效益明显提高。1991年个体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总产值达82.4亿
元,较上年增长15.9%。其中工业产值33.6亿元,较上年增长15%,占全省工业总产
值的1.8%。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和其他行业的营业额达153.4亿元,较上
年增长25.5%。产值、营业额的增长幅度均超过户数、人数和资金的增长。全年个体
工商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34.3亿元, 较上年增长25.5%,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20.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上缴国家税收13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

〔山东个体私营企业名优产品在穗展销成交额居全国第三位〕首届全国个体私营企业
产品展销会于6月25日至7月1日在广州举行。山东参展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337
家,1247个花色品种,产品主要是出口创汇品,获部级省级荣誉证书以及获专利的产
品,工艺、手工艺品和名、优、新、土特产品。展销会上,山东产品倍受青睐,成交
额达980多万元, 居各省市前三位。其中烟台的花蕊被新加坡客商一次订购额50多万
元;淄博的仿古陶,展销会第一天就与外商签订了30多万元的联营合同。潍坊风筝、
德州扒鸡、临沂的金银花茶、泰安的玛瑙项链、各地生产的草柳编制品以及美术工艺
品和廉价实用的小五金制品均是展销会上的抢手货。

〔改革开放以来的商标管理工作〕一、集中力量对重点行业的商标进行了整顿。1987
年以来,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连续三年对使用商标问题突出的酒类行业,逐个企业、
逐件商标、逐种标识进行了清理、整顿。目前,全省酒类生产企业使用的商标基本上
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初步扭转了商标使用中违法多、侵权多、别名多、钮扣式商标多
的状况。
二、查处了一批商标违法案件,有效地保护了注册商标专用权。据不完全统计,
仅1986年至1990年,全省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699件,累计罚款303.07万元;
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464件, 累计罚款351.64万元;没收销毁商标标识12774万张
(套)。
三、加强了对企业商标工作的指导。1990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工商局和
省经委联合排出了省内100家商标工作重点企业。 同时,帮助、指导、督促企业及时
注册商标、正确使用商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并帮助企业切磋商标策略,逐项
落实商标管理任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申请商标注册的积极性,依法使用商标和
保护商标专用权的自觉性。
四、广泛深入地宣传了商标法规。几年来,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把宣传商标法规
作为加强商标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
动。
富有成效的商标管理,对全省的商标工作起到了有力地保护和推动作用,收到了
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 企业申请商标注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商标注册数量迅速增加。1950年至
1979年全省累计有效注册商标仅有1219件,占全国同期有效注册商标32589件的3.8%;
从《商标法》实施之后至1990年,全省注册商标每年平均增加1740件;截至1990年底,
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数已达17278件,10年增加了16059件,是1979年的14倍,占同期
国内有效注册商标237300件的7.28%。这标志着全省广大企业商标意识和市场观念不
断增强。
二、涌现了一批产品质量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信誉的名牌商标。如“青
岛” 、“趵突泉”啤酒,“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北极星”、“康巴丝”石英
钟, “华光” 、“浪潮”计算机,“新华”药品,“东阿”阿胶,“金龙”电扇,
“友爱”铅笔,“金羊”、“孚德”皮鞋,“轻骑”摩托车,“小鸭”洗衣机,“将
军”、“青州”烟,“华光”、“佳丽”肥皂,“崂山”饮料,“塔”牌粉丝,“三
环”锁,“雄狮”钢窗,“德州”扒鸡,“昆嵛山”奶粉,“三角”轮胎,“双星”
旅游鞋,“张裕”葡萄酒,“青岛”电视机,“趵突泉”桔子汁,“孔府家”、“坊
子”、“泰山”、“景芝”、“兰陵”、“御思”白酒等等。

〔十大“中国驰名商标”评选揭晓山东三个商标榜上有名〕由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大力
支持,法制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消费者报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驰名商标”消
费者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于1991年9月揭晓,全国300多家企业的337个商标参加了评
选, 近8万名消费者参加投票, 山东省青岛啤酒厂的“青岛”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
“琴岛-利勃海尔” 、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公司的“北极星”三个商标,得票数分别
列第三、四、六位。山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的“康巴丝”商标获甲级提名奖;烟
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张裕”商标获乙级提名奖;国营青岛汽水厂的“崂山”商标,
国营青岛电视机厂的“青岛”商标获丙级提名奖。
这次驰名商标评选活动,是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国际公约和国际上
评选驰名商标的惯例,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的,具有权威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特
点。

〔广告经营单位增加营业额大幅度增长〕 1991年底,全省共有广告经营单位535个,
比上年的489个增加了46个; 从业人员6667人,比上年的5441人增长了22.5%;营业
额达17335万元,比上年的11337万元增长52.9%。
一、电视、报纸和广告公司成为广告经营的三大支柱。1991年,全省39家兼营广
告的电视台营业额达5998万元,比上年增加1918万元;84户广告公司营业额达4528万
元,比上年增加1769万元;54家报社比上年增加1424万元,达到3732万元。上述三种
广告经营单位营业额共计14258万元, 占全省广告总营业额的82%; 共增加营业额
5111万元,占全省广告营业额增加总数的85.2%。
二、新的广告媒体不断增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广告媒体不断涌现,许
多市地的广告经营单位新增加了大型电子屏幕、气艇、彩色气球、磁翻转牌、光导纤
维灯箱、电脑计时霓虹灯、灯箱加铜字等广告。如淄博市在陶瓷琉璃艺术节期间所有
广告牌全部翻新,新增广告路牌2660平方米,并调试成功山东省最大的电子广告屏幕
(40平方米) ,促进了该市广告业的发展。仅在艺术节期间广告经营额增加了近400万
元。1991年全省共发布各类广告203395条。
三、农村广告业有较大发展。针对农村广告比较薄弱的情况,各级工商行政管理
机关积极促进发展农村广告事业,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省工商局与省乡镇企业局在
泰安市召开了农村广告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泰安市郊区山口镇广告一条街和肥城
县在几个乡镇以及主要交通路口建立12处路牌广告群的经验,带动了农村广告业的发
展。
四、生产资料广告营业额大幅度上升。1991年生产资料广告营业额为6367万元,
比上年的3049万元增加了1.1倍。 其中农业生产资料广告,特别是各种农业机械、化
肥、农药、地膜等广告,受到农民的欢迎。如山东潍坊拖拉机厂花去80万元广告费,
在电视台作小四轮拖拉机广告,使企业1991年生产、销售拖拉机近10万台,完成产值
5亿元,利税实现15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72%。

(省工商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