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320&run=13

--1992年3月7日在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主任 王裕晏

各位代表:
我受省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2年
计划草案的安排意见,请审议。

一、1991年计划执行情况
1991年,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七届人大四次
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发展计划,围绕加强农业、提高效益、扩大出口创汇、
发展第三产业四件大事,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经过全省人民奋发努力,国
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整个经济形势进一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各项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566亿元, 完成计划的
102.6%,比上年增长9.8%;国民收入1360亿元,完成计划的105.2%,增长10.4%。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62亿元,完成
计划的108.2%,比上年增长12.7%。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粮食总产3916.9万吨,
完成计划的113.5%,比上年增产346.9万吨;棉花135.1万吨,完成计划的112.6%,
增产32.3万吨;花生232万吨,完成计划的110.5%,增产21.3万吨。林牧副渔各业均
有增长, 肉类261.4万吨,完成计划的124.5%,增产39.8万吨;水产品198.1万吨,
完成计划的116.5%, 增产30.5万吨; 果品283.7万吨, 完成计划的94.6%,增产
35.7万吨; 造林面积250.8万亩,完成计划的100.3%,增加65.8万亩。乡镇企业保
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工商建运四业总产值1368亿元,增长21.9%,其中乡村工业总
产值1145亿元, 增长26.8%。全年完成农业资金投入17亿元,超过计划1亿多元,农
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逐步好转。今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92亿元,完成计
划的106.5%,增长17.1%,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1820亿元,完成计划的105.2%,增
长13.7%。轻重工业发展比较协调,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速度加快,能源、交通、主
要原材料、农用产品和适销对路消费品有较大增长。原煤产量6053.9万吨,比上年增
长1%;发电量495.9亿千瓦小时,增长11.1%;交通货运量4.4亿吨,增长6.1%;邮
电业务总量10.4亿元,增长33%;钢材173.8万吨,增长12.8%;化肥143.3万吨,增
长0.2%;农药1.7万吨,增长18.2%,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限产压库措施见到
成效,纱、卷烟、缝纫机、录音机、罐头、金属切削机床等长线产品得到不同程度的
压缩。“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全年开发新产品5026项,投产率
为84.5%;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4.4%,优质品产值率23.6%;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1529亿元,增长19%,实现利税增长18.5%,全员劳动生
产率增长7.4%,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9.4%。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市场繁荣,物价平稳,居民收入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
重视,流通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市场规模扩大。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99亿元,
增长5%。 用于流通、服务设施建设的全民投资增长86.5%。全省建设商业服务设施
100多万平方米。商品供应充裕,居民购买心理稳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60.6亿
元, 完成计划的107.2%,增长15.8%。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4.7%,低于6%的计划
要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566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764元,
增长12.3%,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4.7%和9.4%。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外贸出口38.3亿美元,完成
计划的104.1%, 比上年增长10.2%。通过改革外贸体制,增强了外贸企业的活力,
加强了企业管理,出口换汇成本和费用水平下降,经济效益提高,加上汇率调整和综
合运筹,全行业实现当年扭亏并略有盈余。利用外资势头较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
设加快。 全省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187项,合同利用外资10.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
%;实际利用外资4.68亿美元,增长37%。
财政收支平衡, 信贷投向比较合理。 全年财政收入126.85亿元, 完成计划的
103.3%,比上年增长9.5%;财政当年支出128.45亿元,比上年增长6.84%。金融部
门积极组织信贷资金,优化贷款投向,重点支持工业生产、农副产品收购、重点建设
和技术改造, 促进了经济发展。年末全社会存款余额1171亿元,比年初增加236.4亿
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1.5亿元,增加1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23.5亿元,
增加252.2亿元,都达到了计划要求。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长,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得到加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3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9亿
元,增长21.6%。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全民基建66.1亿元,增长35.2%,地方全
民技改47.3亿元, 增长37.1%。大中型项目投资完成计划的101.4%。新增生产能力
主要有, 原油开采403万吨,原煤138万吨,发电装机102.5万千瓦,尿素27万吨,公
路通车里程1165公里,邮电长途电路4600路,市话20万门,城市日供水25万吨,城市
煤气20万立方米。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用于节约能源、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三废治
理的投资比上年增长62.2%。 城市商品房建设全年竣工33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37.4%。
科技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488项,比上年增
加37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7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50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奖30项, 国家发明奖14项,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40项,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
158项。 威海、济南、青岛、烟台、枣庄五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进展较好,基建投
资完成6.4亿元,新建各类设施9万多平方米,引进高新技术成果71项,开发高新技术
产品212项。 可以说去年是取得科技成果较多的一年。教育事业在提高中有新的发展,
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10.7万人,比上年增加130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53.6万
人, 增加2.3万人;小学在校生巩固率提高0.23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全省医院病床达到16.5万张,比上年增加5000张;卫生技术人员30.9万人,比去年增
加2000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广泛,专业运动队的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国内外
许多重大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8.86‰,低于控制在11.5‰之内
的计划要求。
各位代表!
1991年是实施“八五”计划的第一年,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八五”计划开局的形势是
好的。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省委、省政府所采取的
一系列措施是符合山东实际的。也是各级政府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支持下,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继续坚持把中央的方针
政策同山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因素,动员全省人民为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确定的总任务,实现“一高、一
低、一上”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继续坚持速度与效益、生产与市场相统一,把经济发
展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既积极争取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又集中领导,集中精力,
抓市场,抓调整,抓效益,致力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
围绕改善经济环境,增强经济活力,积极主动地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坚
持成绩面前找差距,注重加强薄弱环节,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坚持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不怕困难、不甘落后的良好精神状态,同尊重科学、深入扎
实的工作作风相结合,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推进各项工作;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
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坚定全省人民走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这些做法,是我们全面完成去年计划和各
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1991年也是治理整顿的最后一年。经过三年治理整顿,总量失衡的矛盾明显缓解,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基本恢复正常,市场供应充足,经济秩序明
显好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基础。但是,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
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结
构不合理仍然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基础设施薄弱,加工工业水平不高,本
省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流通不活,服务设施不足,以及开放意
识不强,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尽管几年来重视了经济效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由
于宏观环境、运行机制、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资金利税率、资金利润率仅比上年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
则比上年下降0.14和0.2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的回升很大程度上属恢复性质,困扰经
济发展的产品积压、资金拖欠和企业亏损等问题虽有好转,但尚未根本解决。乡及乡
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仍高达209亿元, 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亏
损面仍高达18.1%。还有不少企业消耗高,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
强。
第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杠杆的
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既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发展、调控乏力的问题,又存在生
产、建设、流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活力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
求得解决。
第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
斜,“一大三铁”、平均主义的现象仍较普遍。
上述问题,有些是在产品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转变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有
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也确有认识上、工作上的主观原因。我们将认真总结
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1992年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八五”计划的要求,我省1992年经济工作,要继
续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力争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得比去年更好。总的要求是:巩固和发展治理整顿的成果,
进一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围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狠抓结构调整,加快技术
进步,打一场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92年着重抓好六件事。一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稳住粮、
棉、油产量,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投入重点向水利建设倾斜,以科技进步为
先导,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向优质低耗、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二是积极推进
结构调整,在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加工工业的改组、改造和提
高,以产品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重点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创
汇产品倾斜。 三是努力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 狠抓政策落实,转换经营机制,打破
“一大三铁”、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四是狠抓科技进步,坚
持高起点、高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步伐,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五是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抓好流通,加快设施建设和市场发育,增强城乡社会化服务
体系功能。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增加出口创汇,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
技术,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出发, 考虑到与十年规划和 “八五” 计划相衔接,
1992年主要计划指标初步安排如下: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
--国民收入增长6.5%;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3%;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
--财政收入增长6.2%,不含青岛为7%;
--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47.7亿元,比去年年初计划增加15.6亿元;
--出口总额增长10%;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3%;
--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幅度控制在6%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5‰以内。

三、1992年计划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重点
(一)农业立足抗灾夺丰收,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齐心协力奔小康为强大
动力,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靠流通,加速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力争再夺今年农业丰收。 计划安排粮食播种面积12100万亩,总产3650万吨;棉花播
种面积2100万亩, 总产120万吨;花生播种面积1100万亩,总产215万吨;造林面积
250万亩, 肉类总产量265万吨,水产品产量205万吨。去年农业增长12.7%,是多年
难得的丰收年景,粮棉油全面丰收,增幅大,基数高,今年种植业计划是按平年安排
的,粮棉油指标都低于去年实际,在计划执行中争取超过,林牧副渔各业都要有新的
增长,整个农业争取仍达到“八五”计划要求的平均增长水平。主要措施是:
大力发展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投入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建立和
完善高产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节水灌溉,扩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模式化栽培
面积。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业、
林果业、水产业,有计划地引导创汇农业的发展。狠抓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
大力发展包装、保鲜、加工、储运业。安排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省里从基建基
金中专项安排1500万元,扶持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发展。
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安排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60个,重点加快黄淮
海三大流域主要河道的治理和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搞好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
水利建设。抓紧疏浚徒骇河、德惠新河、洙水河等卡脖子河段;加快建设沂沭泗河洪
水东调南下工程,打通韩庄运河,解决南四湖洪水出路问题;抓好黄河大堤险工险段
的整修加固; 搞好20座大中型险库的加固工程建设。省预算内安排水利投资11550万
元,比去年增加500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水利投入,并调动全社会力量,
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继续搞好农业的综合开发。省计划安排农业投入18亿元,比去年计划增加2亿元,
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水利建设。继续搞好黄淮海平原、黄河三角洲等七大综合开发项目,
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10.1亿元,占农业投入的56.1%。抓紧组织实施建设“海上山东”
的战略,抓好近海养殖,努力提高单产,加快发展远洋捕捞和海洋运输,积极开发新
的海洋产业。 建设40个质量高、 效益好的农业商品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基地。抓好
100个吨粮乡镇的建设,新增吨粮田200万亩。
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 安排化学农药产量1.7万吨,增加紧缺、优质、
高效农药的生产; 化肥产量146.2万吨,其中高浓度肥54.9万吨,增加18万吨;农用
物资进口用汇3.14亿美元,增加5900万美元。对农用产品生产继续给予扶持,完善农
业生产资料专营办法。继续抓好农电建设,增加农业用电供应,确保抗旱、排涝和农
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营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流通设施的建设,通过有偿服务和
兴办经济实体,进一步完善各种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在济南建设
大型综合性农贸商场,其他城市也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综合和专业农贸市场。在粮油集
中产区建设一批专业粮油批发市场,争取建成50万吨粮食仓储设施。
(二)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效益。总的要求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狠抓技术
进步和市场开拓,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保持生产稳定增长,
力争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2%,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增长
10%,销售收入增长13%,实现利税增长8%,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加快5天,工业全员
劳动生产率提高5%,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0%以上。主要产品产量,计划安排
原煤6100万吨,原油3360万吨,发电量525亿千瓦小时,钢材175万吨,其中优质钢材
比重要求提高到70%以上, 原盐450万吨,纯碱80万吨,水泥2000万吨,适当压缩小
水泥生产,化学纤维7.9万吨,纱、布产量将适当控制,交通货运量增长8%,邮电业
务总量增长18.8%。
第一,集中财力、物力搞好产品结构调整。除继续抓好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生
产和建设外,重点是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围绕形成最终产品优势,搞好升级换代,
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纺织工业,要从整个行业的系统性、联动性和对市场需求
的敏感性出发,对纺、织、染、整、服装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目前我省棉纺能力过
大,东部老棉纺基地要通过淘汰旧设备,压缩纺纱能力,腾出厂房搞深加工;西部地
区也不再增加纺纱能力,主要搞好存量调整,优化组合,达到经济规模,提高产品档
次和经济效益。化纤工业,重点围绕涤纶、腈纶、锦纶、丙纶原料,进行深加工系列
开发。轻工业,主要抓好钟表、造纸、啤酒、玩具、日用陶瓷、家用电器等重点产品、
重点行业的改组改造,扩大优质名牌产品的经济规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
培植出口体系,扩大市场覆盖面。围绕30万吨乙烯原料的利用和刨花板的生产,抓好
家具、塑料制品的开发和深加工,提高日用工业、建筑行业和室内装修业的水平和能
力。机械工业,以工程机械、精密数控机床、优势基础件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名优产
品,拉长短线,促进联合,扩大出口。电子工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开发的路子,
继续抓好元器件和消费类产品,重点抓好投资类产品,加快运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的步伐。
切实加强结构调整的领导。认真搞好规划,制定分行业的实施意见,确定阶段性
目标,分解落实到企业。在工作指导上,坚持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与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相结合,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多渠道增加结构调整的投入,省里从基建
基金中安排3亿元, 用于开发“四高”产品;在新增贷款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专
项用于结构调整。组建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推动生产要素的合
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大力启动和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工业生产。对畅销产品,
积极给予支持,增加生产,扩大销售。对平销产品,着力改进花色品种,搞好升级换
代。对滞销产品,继续严格限产、促销,采取压挂钩、控制流动资金款、核减原
材料分配等办法,促其转产适销对路产品。对需要加快开发的新产品给予扶持,争取
尽早投产。全方位开拓城市、农村、省外、国外市场,充分发挥国合商业、物资企业
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国合商业在农村集镇建立批零网点,引导农村集体和个体以多种
方式进入流通领域,支持工商企业在省外设立销售窗口,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大中型
企业和东部沿海地区以更大的精力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努力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认真抓好企业法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
步改善外部环境,重点搞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
步伐,打破“一大三铁”,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企业职工以效益高低定收
入,以技能和效率定岗位,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
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监督,抓好定
额、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严格执行会
计法、统计法,切实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和集体财产不断增值。要继续解决
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和乱评比问题,为企业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四,积极引导乡镇工业搞好结构调整。乡镇工业既要发展,又要提高,重点放
在优化结构、改善素质、提高效益上,按照产业政策,走高标准发展的路子。西部地
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效益好、起点高的项目,在发展中提高。
已有相当规模的东部沿海地区要把更多的产品打到国外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在兴办三资企业、发展“三来一补”上争取有大的作为。对生产“四高”产品的乡镇
工业,在资金、能源、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同大工业一样对待。通过信息咨询、技术服
务、人员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乡镇工业的服务和指导,引导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 促进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近几年,按照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方针,省里在农业、能源、交通、
原材料工业的地区布局上作了适当调整,东西部地区之间相互支援,促进了全省经济
的协调发展。今后,要继续拓宽东西部联合的路子,切实把技术、资金、资源优势结
合起来。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农产品、矿产品资源丰富和水资源条件较好的优势,搞
好能源、交通、原材料建设,积极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经验积极向西部扩散。完善促进东西部联合协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
的界限和“三不变”的制约,鼓励东部到西部投资办厂,开发资源,建立原材料基地,
鼓励西部到沿海开放区设立窗口,外引内联,扩大对外开放。对东西部联合协作的好
项目,经过论证,优先安排建设,积极给予扶持。继续搞好扶贫工作,尽量安排一些
投资省、见效快的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
(四)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国家年初计划安排我省地方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47.7亿元, 比去年年初计划增长6.7%,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
93.7亿元, 集体所有制投资77亿元, 个体投资77亿元。 在全民投资中,基建投资
28.2亿元, 技改投资43亿元,商品房投资15.5亿元,其他投资7亿元,比去年都有增
加。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贯彻少新建、多改造的原则,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投资结
构,优化资金投向。基本建设,集中力量保重点、保续建、保当年投产项目。加强农
业、交通、能源、重要原材料的建设,以水利、流通设施和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分
行业排出序列,按序列优先给予保证。抓紧重点工程建设,尽快完成黄台电厂六期、
华鲁电厂一期、聊城电厂和临沂电厂的收尾工程,加快菏泽电厂、潍坊电厂、威海电
厂、胜利油田电厂、华鲁电厂二期的建设,争取龙口电厂三期、邹县电厂三期开工建
设,年内新增装机容量40万千瓦。加快济青公路和桃威铁路建设进度,抓紧济南机场
建设,保证按期通航。完成京宁光缆山东段的敷设任务和烟台至大连微波、青岛卫星
地球站建设,争取建成青烟威、济南至德州、济宁至菏泽三条数字微波通信,做好济
青光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新增长途电路3675路,长途自动交换机10000路端,市内
电话交换机20万门。争取国家批准尽快开工建设山东复合肥料厂,同时做好14万吨乙
烯、日照木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技术改造,坚持高起点,尽力采用先进
技术,重点安排新产品开发、节能降耗、提高质量、综合利用、治理污染和出口创汇
的项目,坚决压缩产品水平低、单纯扩大能力的项目。
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管理。要切实管住投资总规模,搞好综合平衡,
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严格控制长线行业和产品的新建项目,棉纺、啤酒、造纸、
轮胎、小塑料、小化肥、小水泥、小炼油、小化纤等,不再扩大能力,主要是对现有
生产能力进行改造和提高。对长线产品项目,不论基建技改,审批权限都集中到中央
和省一级。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的前期论证工作,切实搞好市场调查和项目评估,确
保项目建成后产品有销路,经济效益好。安排项目时,要打足投资、不留缺口。加强
对投资及工程概算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推行招标、投标,节省建设投资。继续实行
项目责任制,确保工程按期投产达产。
在基本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珍惜土地,保护环境。坚持按计划审批建设用地,对建
设项目用地实行分级管理,严格控制用地总量。全省建设用地计划控制在32万亩以内,
开发土地42万亩。继续抓紧污染源的治理,列入计划的济南、淄博、泰安、威海四市
污水处理厂和其他环保项目按计划抓紧组织建设。提高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和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69%、75.5%和59%。
(五)扩大对外开放,大力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整体开
放意识,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计划安排全省出口总值42.1亿美元,增长10%。外
汇支出13亿美元,比去年计划增长26.2%。外汇的使用优先保证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
引进技术、引进良种用汇,严格限制消费品和一般机电产品进口。
继续巩固外贸体制改革成果,努力扩大出口创汇。今年,地县级外贸企业财务关
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劳动工资等下放到地县管理,经贸行政机构实行经贸合一;
出口商品供货实行直线发运,直线结算。通过改革,调动各级政府发展外贸的积极性,
增强外贸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完善承包制,重点搞好外贸公司内部承包。积极推行外
贸出口代理制,在贸贸、工贸、商贸之间推行各种形式的代理出口办法。争取国家批
准更多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贯彻以质取胜的战略,努力完善
出口生产体系,培植和开辟新的出口货源。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出口产品结构调整
和商品基地建设,安排一批高技术、高创汇的工业项目和优质、高效的农业创汇项目。
加强出口经营秩序的综合管理,切实解决乱争货源、乱拉客户、抬价抢购、低价竞销
的问题。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出口市场,努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逐步建立国际信息
网络、促销网络、技术引进网络、经济合作网络。强化驻外经贸机构建设,发展海外
企业,进一步拓宽经贸渠道。
积极有效大胆地利用外资。要以列入“八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重点技改项目为
主,在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款的同时,广泛开展同国际大财团、大商
社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更多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重点用于农业、能源、交通、通信、
重要原材料项目和出口创汇项目。要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与利用外资嫁接先进技术
结合起来,选择一批企业,多种形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一大批
老企业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以沿海城市
为前沿,依托半岛开放区,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在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上
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其窗口和示范作用。加强对外
商投资企业的管理,狠抓三资企业的出口创汇和经营效益,监督企业严格履行合同章
程,依法经营。加快交通、通信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同时用好各项政策,简政
放权,提高办事效率,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山东投资。
(六) 搞好财政增收节支,用活用好信贷资金。计划安排财政收入134.7亿元,增
长6.2%, 财政支出136.7亿元,增长6.4%,积极培植和扩大财源,提高企业盈利水
平,严格财税法规,强化征收管理。切实管紧管严财政支出,控制行政经费和机关事
业单位人员的增长,大力压缩会议,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充分发挥金融的宏观调节作用。 年末存款余额达到1400亿元,比年初增加230亿
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2亿元,增加130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675亿元,增加
252亿元。大力组织存款,增加信贷资金来源。继续清理“三角债”,搞好限产压库,
盘活资金存量,加速资金周转。按计划搞好债券发行,筹集必要的生产建设资金。根
据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应调整信结构,重点增加农业款和大中型企业贷款,支持
外贸出口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的资金需要。
(七)以搞活流通为重点,加快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八五”计划的要
求,进一步放宽政策,加大投入,争取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更大的进展。计划
安排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一步疏通商品流通渠
道, 加快流通设施建设。计划利用银行贷款5亿元,主要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大型商
业网点由省安排专项计划,争取建成20万平方米。量大面广的小型网点和设施,主要
依靠社会力量来办。但要防止以流通和服务设施建设为名,搞楼堂馆所。进一步完善
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各类社会服务业和旅游业。广开就业门路,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就
业50万人,待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八)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观念,以更大的精力抓好科技进步。计划安排实施科技项目1394项,其中科学技术
研究652项,“火炬计划”134项,“星火计划”400项,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208项。
安排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35项,工业技术开发项目1300项。围绕解决
生产关键技术组织攻关,重点抓好良种选育、种养业优质高产,农副产品储运、保鲜、
加工,新工艺、新材料,机电仪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技术的研究与开
发。认真组织实施“腾飞”计划,重点抓好50个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试点,
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抓好一批中试和工业性试验
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省预算内科技基建投资安排3000万元,比去年
增长81.8%, 其中用于重大科技攻关700万元;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事业费安排2.46
亿元, 增长12.55%。为了扶持科技事业的发展,专项安排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投资
3000万元,比去年增加2000万元。市地、部门也要积极增加科技投入。
教育事业,重点抓好高等教育的充实整顿工作,调整专业设置,扩大社会急需专
业的招生人数。 计划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69万人,增长1.5%。职业技术教育,
继续拓宽办学路子,扩大服务范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8万人,增长1.7%。成
人教育,以提高广大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
实用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基础教育,再继续加快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预算内教
育基本建设投资安排9588万元, 增加100万元; 教育事业费安排22.87亿元, 增长
7.86%。
积极支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农村三级医疗
卫生网,努力改变缺医少药的局面。抓紧省立医院、山医第二附属医院、千佛山医院、
省中医附院等重点医院扩建及配套工程建设。全省计划新增医院病床4510张。办好图
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场所,年内建成省博物馆。支持企事业单位和
个人投资兴办群众性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建成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室内
田径训练馆,争取开工建设省体育科技训练馆。抓紧建设电视地球卫星上行站,提高
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推行人口目标责任制,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确保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5‰之内。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计划要求城镇职工工资总
额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四、深化计划体制改革,转变计划工作职能
今年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一年。为了适应深化农村和城市改革,特别是
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需要,计划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
新观念,转变职能,积极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以
指导性计划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改进计划管理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总量平衡制度,
搞好全社会的宏观调控和平衡,在计划体制改革上迈出新的步子。
(一)减少指令性计划,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对一些供大于求
或供求基本平衡的产品,包括部分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必需品,逐步减少和取消指令
性计划。今年,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减少纯碱、烧碱、硫酸、生铁、轮胎、水泥等
产品的指令性任务,着重减少承担统配任务重的大中型企业的指令性生产计划。对省
管的化纤浆粕、布、丝、合成洗涤剂、肥皂、火柴等产品的指令性生产计划,改为实
行指导性计划或市场调节,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行安排生产,自主确定产品价
格。市场需求量大的可以多生产,需求量小的可以少生产,市场不需要的尽快转产。
(二)缩减统配物资的数量和品种。对省指令性计划分配的钢材,除保留10万吨用
于救灾等需要外,其余实行指导性计划。对省属煤矿指令性煤炭计划缩减20%,并相
应减少省统配煤炭的分配数量。对新投产的国营大中型企业,一般不再安排指令性调
拨计划,需统一分配的产品,实行定向定量不定价分配。改进统配物资的供应方式,
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定点定量直达供应的范围和比例。对批量较大的重要物资,引导
和鼓励产需双方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培育和发展物资流通市场,促使企业面向
市场组织产品供应和销售。
(三)下放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权限。实行按产业政策确定投资审批权并建立相应的
管理制度,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原来由省审批的限额以下建设项目,下放到市地计
委审批,省里主要是通过发放投资许可证、控制项目开工、实施必要的否决权和加强
检查监督,搞好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三来一补”项目的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县
和省外(工)贸公司管理。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兴办“三资企业”,凡项目审批权已下放
给市地,或市地已下放给县的,委托市地或县代行发证。
(四)配合打破“一大三铁”、转换企业内部机制,改进劳动工资计划管理。在搞
好工资总额管理的前提下,减少企业用工的指令性计划,落实企业用工自主权,除了
必须统一安排的转业复员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以外,其他用工由企业自主决定。完善
工效挂钩的审批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内部分配的自主权,由企业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
自行决定企业工资奖金的分配形式和办法。
(五)转变职能,搞好协调服务。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都要转变职能,
面向基层,搞好服务。计划部门是综合部门,应首先实现这种转变。要改进工作方法,
一方面要着重管好重大比例关系,搞好生产力布局和重点项目的建设,研究制定重要
经济技术政策;另一方面要增强服务观念,寓调控、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减少直接管
理,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导向,搞好间接管理,凡是下面能办的事情,尽量放
给下面去办,凡是市场可以更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尽量由市场调节,以充分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尽快把企业推向市场。努力提高计划部门的自身素质,加强廉洁勤政建
设,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为基层排忧解难,确保各项计划的完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