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99&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刘洪仁
副书记 樊思宝 王玉柱 丁宗山
中共地纪委书记 齐泮扬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于法杰
副主任 张宝光 刘广新 吴倩之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玉柱
副专员 毕可文 阎世海 李明先
刘延谟 李玉祥 邢德茂
魏庆铭 张先平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樊思宝
副主任 邹学信 刘温如 李宝珊
黄爱菊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许修堂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王进宝
1991年,菏泽地区辖8县1市,253个乡镇,7497个行政村。总面积12153.6平方公
里,耕地面积1050万亩。年末总人口790.5万,其中农业人口726.8万人。全区人口出
生率13.2‰,死亡率4.9‰,自然增长率8.3‰。
1991年,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工作会议
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和“重工强农
兴商”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168亿元, 比上年增长23.6%,国民生产总值81亿元,比上年增
长20.5%,国民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各行各业的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业打破了近年来的徘徊局面,粮棉生产实现了新的突破。1991年,全区为了夺
取全年丰收、全面丰收和全区丰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积极完善双
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加快农业资源的综合开
发,努力增加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1年,全区在水利建设上投入资
金1.20亿元,开挖整修沟渠3500条、长4000公里,新建维修各类建筑物2984座,新打
机井9707眼,配套机井12399眼,维修旧井10126眼;完成土石方4667万立方米。新增
灌溉面积30.03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56.7万亩,改良盐碱地1.5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4.05万亩, 增加改善除涝面积23万亩,全区总灌溉面积达到687万亩,有效灌溉
面积占耕地的63.8%。农业机械总动力254.83万千瓦,平均每亩施化肥20公斤,比上
年增长6.7%。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199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7.40亿元,比上年增
长26.2%,是1984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打破了近年来农业徘徊的局面。粮食总产
达到328.39万吨,比上年增长20.1%,比全省增幅高10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总产29.95万吨,比上年增产34.9%,在全国地(市) 级中居第一位。曹县、巨野
两个县棉花收购均超百万担,占全国四个收购皮棉百万担县的二分之一。林业生产和
造林绿化工作又有新的发展。 1991年全区林地面积136万亩,当年造林8.71万亩,比
上年增长13.1%,树木蓄积量1128.8万立方米,年末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771.8万亩,
林业总产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畜牧业总产值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大牲畜年末存栏量107.58万头,比上年增长6.3%;肉猪出栏153.4万头,比上年增长
22.2%; 羊出栏数654.68万只,比上年增长6.8%;家禽年末存栏量2237万只,比上
年增长13.4%;禽蛋产量12.90万吨,比上年增长60.0%。渔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渔业总产值5989万元,比上年增长24.8%;水产品总量达1.61万吨,比上年增长21.3
%。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显著回升。1991年,工业以深化企业改革为
动力,狠抓管理,调整结构,确保速度,注重效益,深入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
年”活动,克服了资金短缺、市场疲软等严重困难,保证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工
业总产值完成75.40亿元, 比上年增长28.1%,增幅比全省平均高10.1个百分点,其
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49.40亿元,增长25.3%;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为25.64亿
元, 增长32.9%;城镇个体工业增长163.4%。县属以上纯工业实现利税1.35亿元,
利润2500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6.3%和130%。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
收入实现43.90亿元, 比上年增长19.3%,利润总额为1.38亿元,增长59.6%,实现
利税总额3.69亿元,增长29.1%。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增幅均在20%以上。主要工业
产品呢绒、化学纤维、卷烟、饮料酒、发电量、合成氨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毛线、机制纸、饮料酒等产品增幅均在30%以上。发电量1.5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
长268.3%。 全区外资企业发展较快,截至年底已有16家外商投资企业投产,占批准
总数的50%, 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1991年完成产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
28.9%; 出口创汇17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5%。新批“三资”企业10家,合同
利用外资660万美元,是上年利用外资额的6.5倍。全区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和监
督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3.5%和75%。全区食品工业有30个品种获荣誉称号,其中14
种产品获省优质称号,14种产品获省优良称号。鄄城县酒厂生产的亘古泉老窖和单县
面粉厂生产的特一粉获部优质称号。特别是白酒,以上榜数量第一、名次第一而跃居
全省同行业之首, 实现了县县有酒厂、厂厂有省优。全区开发新产品156个,创省以
上优质产品34个,新产品产值率和优质产品产值率分别达到8.1%和8.2%,均创历史
最好水平。 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570万吨,比上年增长0.2%,周转量实现63908万吨
公里, 增长0.1%;完成旅客运输量1388万人,比上年增长7.0%,周转量实现10.22
亿人公里,增长12.4%。国家重点工程--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基
桩工程已胜利告捷。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区邮电业务总量达2973万元,比上年
增长13.9%。工业和重点建设得到加强。199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0亿元,
比上年增长92.1%。 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60亿元,增长130.0%,
全民所有制单位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72亿元,增长38.4%。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完成
4457万元,增长110.4%。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菏泽发电厂于12月2日并网发电,改善了
菏泽地区严重缺电的局面。6000门程控电话、东明黄河公路大桥、菏泽等级面粉厂、
菏泽电厂2号机组、 菏泽刨花板厂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东明炼油厂二期工程、
菏泽化工总厂氰化钠工程、菏泽农药厂倍硫磷工程、鄄城万吨玉米淀粉等技改项目相
继投产,为菏泽经济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财政收入增长,金融信贷增加。1991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2.90亿元,比上年增长
13.8%, 财政总支出6.10亿元,比上年增长5.0%。通过增收节支,实现了当年灶内
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金融部门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大力组织存款,灵活运用资金,
有力支持了经济建设。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1.64亿元,比年初增加9.73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2.87亿元, 比年初增加7.31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为
65.28亿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元。在信用规模扩大的同时,现金收支数量大有增加。
全年现金收入102.28亿元, 比上年增长16.0%;现金支出1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
16.9%。 全年向社会投放货币1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1.5%。保险事业蓬勃发展。
1991年开办险种由上年的46个增加到53个, 承保金额达到75.9亿元, 业务收入
达6187.5万元, 比上年增长60.83%。 全区发生各类赔案27564起,国内外业务共支
出2797.4万元,综合赔付率45.79%。
城乡市场繁荣,物价基本稳定。1991年,全区商业发挥和扩大了国合商业的主渠
道作用,加强了市场整顿和管理。全区投建网点31处,总投资3500万元;扩建集贸市
场37处,改造11处,总投资1554.4万元,大大增强了服务功能。康庄服装市场改建后,
扩大面积3.5万平方米,成为全省四大服装市场之一。国合商业还通过组织“大蓬车”、
“行商队”送货下乡,扩大了商品销售。1991年全区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 6.87亿
元,比上年增长14.7%,剔除价格变化因素,实际增长10.2%。其中售于居民的消费
品17.70亿元,增长15.4%。售给社会的消费品1.07亿元,增长1.1%,售给农民的农
业生产资料8.10亿元, 增长了15.1%。全区农副产品收购总值31.42亿元,比上年增
长34.4%。全年收购粮食73万吨,比上年增长35.5%;收购棉花27.4万吨,比上年增
长49.8%。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7.23亿元,增长7%。全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完成4.20亿元, 比上年下降2.5%;出口供货总值完成3.7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场物价比较平稳, 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5.5%, 仍低于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幅度,消费品价格
指数上升5.2%,服务项目费用价格指数上升8.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科技、 教育、卫生、体育又有新发展。1991年,全区共取得科技成果103项,其
中国际先进水平2项, 国内领先水平16项。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190人,比年初
增加2502人。 高等院校年底在校生2618人,比上年增加624人;中等专业学校年底在
校生7684人; 普通中学在校生27.77万人, 比年初增加3000人, 其中初中在校生
24.35万人,比年初增加6000人。小学生在校人数94.3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适
龄儿童入学率达97.6%。 全区在校学前班和托幼园所儿童达18万人。 1991年筹款
2377.16万元, 新建校舍5.4万平方米,使部分学校面貌改观,城镇入学难问题也得
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641所,卫生技术人员1.64万人。
其中县以上医院43所, 乡镇卫生院209所,全区医疗单位共有病床9996张,比年初增
加575张,全区建卫生室7355个,并建立了档案和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规范化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起步。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传染病和多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全年实施多种节育措施54万例,比上年增加16万例,全
区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112.9万人,节育率达89%。
体育事业受到各界重视, 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1991年,全区业余体校
26所, 社会各界主办体育运动会245场次,参加山东省“希望杯”、“振兴杯”等10
项体育竞赛,荣获奖牌108枚,其中金牌26枚、银牌19枚。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成绩显著。1991年,全区有文化馆9处,艺术馆1处,博
物馆1处, 电影放映队628支,艺术表演团体10个,电视台1座,各县市都建有电视差
转台共9座,全区253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活跃
城乡文化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文艺创作取得了新成绩。创作中长篇小说和戏剧剧本
28部, 其中菏泽市大平调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张三李四》参加山东省第三届艺术节,
被省确定为晋京演出剧目。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199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在职职工年工资收入1846元,比
上年增加113元,提高6.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44元,比上年增加160元,提高33%。
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15元, 比上年增加90元,提高27.7%。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年
生活消费支出393.34元, 比上年增加60元, 提高1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仍提高
11.9%。

(李顺广 马涛 张煜 王宪军)

棉花产量跃居全国地市之首
菏泽地区是山东省棉花生产基地之一。1991年,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
力,精种细管,战胜了春季低温多雨、夏季风雹病虫、秋季干旱早霜等多种自然灾害,
棉花总产达到29.95万吨, 比上年增产34.9%;收购量突破27.5万吨,比上年增长46
%。超额完成了省分配的生产、收购任务,总产和收购量跃居全国地(市)级首位。曹
县棉花收购再次超过百万担,成为全国第一个连续两年交售皮棉超百万担的县。巨野
县棉花总产107万担, 曹县、巨野成为全省1991年仅有的两个总产超百万担皮棉县。
成武、 定陶、巨野三个县人均贡献皮棉超过50公斤。全区有20个乡镇总产皮棉在5万
担以上,有239个行政村单产皮棉在90公斤以上,有110个单产皮棉百公斤以上的千亩
丰产方,有695个地块单产皮棉在125公斤以上,有户均20亩以上的植棉大户422户。
在棉花生产中,菏泽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抓好棉花生产,首先是层层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
地委书记、行署专员亲自抓,关键环节靠上抓。各县、市成立了有主要领导和分管领
导同志参加的棉花生产指挥部,多数县的书记、县长担任了指挥部的政委、指挥长,
形成了强有力的棉花生产领导体系。其次是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全区九县、市都制
订了明确的奖罚规定,把棉花面积、总产量、收购量和调出量等都以责任状的形式规
定下来,并制订了严格的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把棉花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做为考核干部
政绩的一个重要条件。 地县乡三级还抽调10541名国家干部,组成棉花生产工作队,
深入基层,逐级承包,使全区7316个植棉行政村都有国家干部负责。
二、制订优惠政策,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一是认真落实上年的棉花政策,对上
年制订的奖惩规定,逐一进行了清理兑现,取信于民。二是制订了1991年的优惠扶持
措施,各县市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奖励政策,主要有植棉面积奖,地膜覆盖、营养钵育
苗奖,高产奖,收购奖等。另外,全区拿出棉花生产扶持补贴金985.9万元。
三、科技兴棉、提高植棉技术水平。全区共实施农业部、省棉办和各科研单位的
高产开发、 丰收计划项目六项,实施面积181.6万亩。其中巨野县承担的中棉所主持
的黄淮地区棉花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理基金项目, 2万亩示范区、30万亩辐射
区,三年任务一年到位,受到了中棉所专家的好评。全区科学植棉水平达到了良种布
局合理,套行规格提高,栽培方式先进、播种时间适宜,种植密度增加,管理水平提
高。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为棉农排忧解难。一是搞好技术服务。地区成立了棉花技
术专家顾问组,协助棉办做好技术指导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全区共举办县级
培训班40次, 培训4.5万人次,乡镇级培训班971人次,培训17.35万人次,技术讲座
233次,听讲648.2万人次,印发宣传材料673万份。全区还招聘了602名棉花技术员,
分赴各乡镇走村串户帮助工作。二是搞好物资服务。为搞好全区棉花生产,地县各有
关部门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形成棉花生产大合唱。据统计,县、市财政
共拿出366万元作良种补贴, 拿出188.2万元作地膜补贴,拿出126.7万元改制大制钵
器, 拿出305万元作奖励资金。全区组建机防队1138个,拥有弥雾机9336部,办庄稼
医院192个。 三是集中全力狠抓收购。供销棉麻部门克服了资金短缺、设施不足、人
手较少等困难,集中全力,加班加点,千方百计积极收购、全力收购并坚持按合同收
购,严格执行价格和返还政策。

(张煜 王宪军)

菏泽电厂并网发电
山东菏泽发电厂是国家、省、地三方合资建设的大中型工程,规划容量为85万千
瓦。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12.5万千瓦,总投资为6亿元,占地4185亩。两台机组投
产后,年供电量15亿度,创社会工业产值70亿元,从根本上解决了菏泽地区严重缺电
的局面。
菏泽电厂自1984年9月进行可行性研究,1988年8月完成了初步设计并通过了审查,
1990年5月列入当年全国大中型新开工项目。1990年7月25日电厂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山东电建一、二公司数千名建设者克服了资金紧张,设备到货晚,工期短等种种困难,
精心施工,精心安装,精心调试,经过16个月的团结战斗,第一台机组顺利完成了96
小时试运, 于10月31日并网发电,比国家规定的考核工期提前8个月,创全国同类机
组新纪录。
1991年12月2日菏泽电厂隆重举行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剪彩仪式。 菏泽电厂并网
发电,满足了菏泽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用电需要,改善了菏泽地区投资环境,促进了
菏泽地区经济的发展。从此,结束了菏泽地区严重缺电的历史。
菏泽电厂二期工程列入“95”计划,投产发电后,年发电量达50亿度,创社会工
业产值240亿元, 将为菏泽经济振兴提供强大动力,为山东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做出
更大贡献。
(张煜王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