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93&run=13

中共县委书记 魏本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万青枝
县长 鲁东涛
县政协主席 宋志友
1991年,临沭县辖6镇14乡,年末总人口58.1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9730人。有耕
地78.83万亩,比上年减少0.24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15亿元 (1990不变价,以
下数字相同),比上年增长19.7%,比全区平均增长速度高4.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总
产值为6.46亿元,增长25.2%。增长速度居全区第二位;农业总产值4.69亿元,增长
13%,增长幅度居全区第一位。粮食总产量为24.44万吨,增长8%,比全区平均增长
幅度高3个百分点。花生总产6.1万吨,单产241公斤,分别比去年增长11%和16.4%,
农民人均纯收入535元,比去年增加57元。全县财政总收入2730万元,支出2903万元,
分别增长7.4%和7.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出口商品
收购额7916万元,增长19.4%。其中柳制品出口额3000余万元,居全国县市级第一位。

基本建设稳步发展
1991年是临沭县基本建设发展的高峰年。 全年共实施基建项目29个, 总投资
2834.4万元, 是1990年的两倍多。重点项目有:电子材料厂、沭南 (县城至南古镇)
路面硬化、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人民商场、干门自动电话、县城至苍马山公路、王
场公路和在建设中的南古大桥以及凌山头水库供水工程等。
在安排基本建设项目时,突出了重点项目的建设,本着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
则,优先建设了那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设施和效益显著的生产性项目。如南
古大桥的兴建可以解决沭河两岸群众的交通困难,使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夙愿得偿;
凌山头水库供水工程完成后,可以解决县城居民长期吃水难、饮用污染水的问题;电
子材料厂、人民商场、千门程控电话机等项目,都将为县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大
的作用。
为确保基建项目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县政府对每项工程都细心组织实施,对
重点工程均确定一名副县长分工负责,并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同时进一步完善加强
了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招标承包的办法,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和
速度。电子材料厂、人民商场等工程都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设计、当年建设、当年
投产见效,被省、地有关领导和专家誉为“临沭速度”。

农田水利工作成绩斐然
临沭县境低山丘陵、平源涝洼兼有,沭河之水纵横南北。历史上是旱涝交加、灾
害频仍的重灾区。解放后,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该地区的治涝工作。建国初期全国最
早进行的闻名遐迩的导沭整沂主体工程以及70年代动工的沂沭河洪水东调枢纽工程都
在临沭县境内。临沭人民经过40多年的治水、整山、改土、植林、修梯田、建蓄水排
灌工程, 使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至1991年全县共修建水库、塘坝608座;提水排
灌工程154座;开挖、疏浚中型排水沟10条,共长110公里;打大口井、机井1289眼;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1.6万亩, 其中修梯田34.7万亩;除涝23.81万亩。为农业生产的
稳步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益。
在数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水利建设曾几次出
现低谷,特别是80年代前期水利经费汇集面窄,来源少,加之人们对水利设施缺乏管
理意识,一度造成水利工程失修、老化,有的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条件受
到很大威胁。80年代后期,县水利部门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政
策和科学调动群众兴建水利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聚集资金,本着以治水
改土为重点,抗旱与治涝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连片会战的
方针。对原有工程进行了扩建、续建、改建与维修、挖潜相配套的实施方案,自此农
田水利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1991年,共铺工800处,投资768万元,投工428万个,搬
运土石方733万方; 新建、维修塘坝50座,蓄水谷坊26座,扬水站30座;打大口井、
机井300眼;修石渠9.67万米,土渠12.42万米,铺设地下管道4.41万米;治理小流域
面积28平方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63万亩。
该县还总结多年来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克服以往重建轻管的思想,强调建是基
础,管是关键,一建即管,建管并重,建一处成一处,管好用好一处。并按照谁建、
谁管、谁用的原则,分级管理,层层建立责任制,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进行了确权发证,
保证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刘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