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87&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王渭田*
副书记 王久祜 张守业 李祥栋
中共地纪委书记 张杰文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刘兴武
副主任 于兴和 袁安珍* 孙成顺*
叶景茂 杨宝玺 高仁山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久祜
副专员 张怀三 高广田 冯登善
郝洪琪 张传林 綦敦祥
刘玉湘 房忠昌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王有明
副主任 支玉斌 侯曰田*
程彩霞(女) 丁甲同 宋德祥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怀三* 张敬清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刘广伦
1991年,全区人民在地委、行署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
省政府的指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重工、强农、兴商”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
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保持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经
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区国民生产总值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
算,下同)106亿元,比1990年增长10%;国民收入95亿元,增长9%;社会总产值240
亿元,增长11%。
农业在大灾之年仍获大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
区共完成农业总产值85.18亿元,比1990年增长6.5%。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经济作物明显好于去年。 其中粮食总产430.63万吨,比1990年增长5.2%;棉花产量
1.66万吨,增长97.6%;花生46.12万吨,增长2.1%;水果42.83万吨,增长3.4%。
林、 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区当年造林35.3万亩,比1990年增长6.2%。全年肉类总
产量35.04万吨,增长13.7%;各种家禽存养量3585.93万只,增长17.4%;禽蛋产量
16.71万吨, 增长20.9%;年末大牲畜存栏61.08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全区
淡水养殖面积增至36万亩,水产品产量达3.4万吨,比上年增长14.5%。
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生产条件有了新的改善。1991年,全区深入贯彻执
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下大力气狠抓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落
实。一是农业投入继续增加。全年地方财政支农资金0.93亿元,比1990年增长10.7%;
发放农业款12.14亿元, 增长6.2%;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10.62亿元,增长17.5
%。二是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深化农村
改革。 全区乡、村两级各类服务组织发展到3.6万个,比1990年增加1.65倍。集体经
济空壳村由1990年的2577个减少到1625个。三是继续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种植
业, 稳定花生、黄烟种植面积,压缩玉米、地瓜,扩种水稻、棉花。共扩种水稻4 2
万亩,棉花9万亩,使水稻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分别增至100万亩和27万亩。四是因地制
宜的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根据山区、丘陵、平原的不同特点,抓了“三个开发”,即
山区以小流域治理和林牧果业为主的综合开发,丘陵区以整岭造地为主的土地后备资
源开发,平原以粮油高产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黄淮海平原开发。共治理小流域面积
141平方公里,新增果园6万亩,开发沙石山和土地后备资源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0
万亩。五是狠抓了科技兴农措施的落实,大面积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六是坚持
不懈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丘地区重点抓了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被洪水冲
毁工程的修复配套,平原地区主要抓了河道疏浚和农田排灌工程建设。全区共投入劳
力275万人, 完成工日9613万个,投资1.19亿元,完成水利工程7363项,扩大和改善
有效灌溉面积64.47万亩,除涝面积2.8万亩。经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的
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年末,
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7万千瓦, 比1990年减少3.4%;全年化肥施用量105.9万
吨,增长5.5%;全年农村用电量5.8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
工业生产速度、效益同步增长。1991年,全区工业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结合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继续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深化改革的配套措
施,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狠抓技术开发和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销售,克
服重重困难,使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区实现工业
总产值132.86亿元, 比1990年增长21.7%,其中,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55.28亿元,
比1990年增长29.8%; 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77.58亿元,增长16.5%,其中全民所有
制工业产值38.98亿元,增长10.8%;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36.99亿元,增长22.2%。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 地属以下工业产值74.08亿元,比1990年增长17.3%。在乡及乡
以上工业产值中,轻工业产值5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重工业产值25.82亿元,
增长20.7%。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90年的67.9∶32.1变为66.7∶33.3。在增长速度上,
集体工业快于全民工业,村及村以下工业快于乡及乡以上工业,重工业快于轻工业。
工业产品结构有所改善,具有地方优势的机械、建材工业产品一直保持较旺的增
长势头。在2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去年增长的有15种,占60%。其中,小拖拉
机产量2.84万台, 比上年增长76.4%;机床2271台,增长21%;水泥246.7万吨,增
长42.7%。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53亿元,是治理整顿以来投入最多
的一年。 共审批立项技改项目455个,当年完工316个。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129个,
新产品投产率达80%, 完成新产品产值4.4亿元。在新开发产品中,有10项填补了国
内空白,40项填补了省内空白。重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4.2%,优质产品
率为19.6%,有57种产品分别获省以上优质品奖。
工业经济效益好转。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3.7亿元,经上年
增长19.7%;实现利税总额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利润总额1.93亿元,
增长99%。 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0.92个百分点。资金
周转天数115天,比上年加快2天。亏损企业由1990年的380个减少到276个。全民所有
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994元/人,比上年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重点建设得到加强。1991年,全区在投资领域,坚持增加总
量、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重点建设进展
情况良好, 技术改造明显加快。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2
%。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7.13亿元,比上年增长71.9%;城镇集体投资1.03亿元,
增长67.3%;乡村集体投资2.87亿元,增长48.7%;个人投资9.24亿元,增长11.3%。
投资重点为基础产业和更新改造项目。全年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3亿元,
比上年增长37.5%, 其中生产性投资1.86亿元,非生产性投资1.76亿元。199 1年,
全区更新改造投资2.79亿元, 比上年增长1.7倍。建筑业生产有所增长。全区县以上
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78亿元, 比上年增长31.13%。其中,全民建筑施工企业完
成产值1.57亿元, 增长13.2%;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9亿元,增长50.8%。城市建设
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绩。全区完成综合开发投资7380.4万元,新开工面积19.2万平方
米,竣工面积12.9万平方米。新建城市道路38公里,面积71.7万平方米,平均道路硬
化率达74%。 全区新增年供水量396万吨。新增公共绿地12.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达26%,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投入环保治理基金460万元,安排废水治理能力
321万吨, 废气处理能力16568万标准立方米,废渣处理能力259万吨,综合利用价值
224.4万元。 在全省“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考核中,临沂市被评为全省县级先
进城市,沂水、沂南、费县被评为先进县城。
重点建设工程速度块、 质量好。临沂发电厂2×5万千瓦机组工程一号机组9月17
日正式并网满负荷发电,比合同工期提前100天。郯城化肥厂4万吨尿素生产线工程,
8月底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比合同期提前40天。国家投资1600万元的327国道费县至平
邑段老油路改造工程提前50天建成通车,该工程被省评为公路建设质量、安全、速度、
效益4个第一。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区县乡公路路基改造完成55公里,油路铺筑125公里。完
成货运量1204万吨, 比上年下降8.8%;货运周转量90077万吨公里,增长4.4%;完
成客运量2000万人,比上年增长4.5%;客运周转量152115万人公里,增长6.6%。邮
电通讯事业继续发展。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435万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信
函2231万件,减少6.5%;电报127万份,增长1.7%;长途电话434万张,增长62.3%;
报刊累计发行量9574万份,增长13.5%。年末全区城市电话用户1.83万户,比上年增
长47.96%;农村电话7095户,增长8.6%。
市场商品丰富,消费回升。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其中, 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3.7亿元,增长11.2%;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2.1亿元,
与上年持平;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0.6亿元,增长17.8%。在全部商品零售总额中,
全民所有制商业零售额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供销社零售额12.9亿元,增长
17.2%;个体商业零售额10.3亿元,增长6.2%;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2.5亿元,
增长38.8%。全年新增集贸市场25个,共达889个。加强了对集贸市场的管理,有3处
达到国家级文明市场标准,28处达到省级标准。全年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13亿元,比
上年增长4.3%。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新的成就。 全区共完成外贸收购总值12.5亿元, 比上年增长
7.3%。 绝对值列青岛、烟台、潍坊之后,在全省16个地市中居第四位。全年共签订
利用外资合同、协议35个,协议合同外资额1755万美元。其中已正式签订合同并经批
准利用外资项目32个,利用外资1076万美元。新成立“三资”企业21家,全区“三资”
企业累计达46家,其中已正式投产的14家,1991年完成产值2.2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
实现利税1716万元,出口创汇1590万美元。
财政收支平衡,银行存、款增加。地区各级狠抓了增收节支工作,共完成财政
收入5.07亿元, 比1990年增长12.5%,其中工商税收4.2亿元,增长10.2%。财政支
出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加上财政定额补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全区金融
部门不断深化改革,采取各种形式筹集、融通资金,支持了生产的发展。全区银行信
用社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年末款余额66.69亿元,增
长17.8%。全区共注入启动资金7787万元,清理“三角债”2.01亿元。1991年末,全
区共开办国内保险37种, 承保金额148亿元,保险费收入8504万元,比上年增长18.2
%。
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地区重新修订了到本世纪末的扶贫规划,继续加强力量,
地、 县、乡三级共派出5000多人,到1800个贫困村包点扶贫,全年又有126个村通了
电,202个村通了车,107个村解决了人畜吃水困难,370个村人均收入超过了200元。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坚持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的原则,围绕科技兴工、兴农、扶贫等,重点抓了科技项目攻关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
用。 共完成科技攻关项目33项,占年计划的94%。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3项,比上年
增加26项。其中有30项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全区共筹集资金8177万元,继续开展
城镇国办中小学的校舍改造工作, 完成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新增中小学生席位
15543个。 全区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473人,比1990年增长33.4%;中等专
业学校在校学生11661人, 增长5.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12778人,减少1.4%;小
学在校学生964327人, 增长1.4%。全区年末共有中小学教师77081人,比上年增加
1450人, 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353处,比上年增加
45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813个,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708人, 医疗床位1.34万张。农村普遍加强了卫生室的
建设,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年底,已有6828个村卫生室完成整建任务,达到甲级卫生
室标准。1991年,全区各级领导痛下决心,狠抓了计划生育工作。层层落实了严格的
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坚持宣传教育和行政、经济手段相结合,严格执行奖罚政策,
狠抓了各种措施的落实。 共做4种节育手术72万例,比上年增加20%。人口出生率为
13.5 7‰,比上年下降7.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8.19‰,下降6.71个千分点,初
步扭转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落后局面。体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抓好群众体育
的基础上,重视了专业化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地区运动员在东京举行的亚洲赛艇
锦标赛中获金牌1枚;在国家级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10枚、铜牌6枚,其他奖牌4枚;
在省级比赛中获奖牌115枚,其中金牌9枚。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地委、行署在全区城乡深入开
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地区向县市、县市向乡镇派驻了巡视组,县乡两级向994个
重点村派出工作队员1.06万人。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扬九间棚、罗庄
镇等弘扬沂蒙精神的典型,重点开展了形势教育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科学文化知识、
新思想、新道德,弘扬沂蒙精神,民主与法制等方面的教育。还开展了城市创“三优”、
农村评“三户”以及“美在农家”活动。1991年中,又命名了14个省级文明单位,60
个地级文明单位,全区五好家庭累计达75万户。同时,在全区广泛开展了移风易俗、
禁止赌博和“扫黄”斗争,并狠抓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后开展了打击“车匪路霸”、
盗窃自行车、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和清理收缴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等专项斗争。全区刑
事案件发案率比1990年下降36.2%,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人民收入不断增加, 生活继续得到改善。199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17元,
比1990年增长6.93%。 年末,县以上单位全部职工43.7万人,工资总额8.4亿元,比
上年增长10.2%;年人均工资1936元,比上年增加82元。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33.5万
人, 年人均工资2062元,增加77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2.85亿元,比上年末增
长20.6%。 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23.85亿元,增长30.4%;农村居民存款19亿元,
增长10.3%。 年末全区社会福利单位352处,共安置5061名残疾人就业。城乡敬老院
517处,收养老人9313人。
(赵建峰)

临沂地区战胜特大洪涝灾害
自1991年5月下旬始,全区普降大雨。苍山、郯城、临沂3县、市遭受暴雨、大风
袭击,最大降雨点达220毫米。6月10日晚至11日晨,费县、平邑、沂南、莒县、临沂、
莒南6县、市遭暴风雨袭击,平均降雨112.6毫米,共毁坏房屋4499间,农作物受灾面
积193.6万亩。 6月28日,沂水、莒县、蒙阴、莒南、沂南、临沂6县、市遭暴风雨和
冰雹袭击,农田受灾56万亩,毁坏房屋2.1万间,6人死亡,近700人受伤。7月23日晚
至7月24日晨, 平邑、蒙阴、沂南等县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平均降雨量
132毫米,其中平邑县北部14个乡镇平均降雨量达389毫米。一时山洪暴发,河道横溢,
全区500多万亩农田被淹,40多万亩绝产;4万多间房屋倒塌,12万名群众被洪水围困;
100多处企业被迫停产;交通、电力、通讯设施严重毁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元。
灾情发生后,各级领导十分关注,对临沂地区的抗洪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水利部长杨振怀亲自了解情况,并作了明确指示。省委书记姜
春云、省长赵志浩,省委副书记高昌礼,副省长宋法棠、张瑞凤,省委常委、省总工
会主席王怀远等领导同志深入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群众,指挥救灾。临沂地委书记
王渭田,行署专员王久祜,副书记张守业、李祥栋,人大工委主任刘兴武,副专员张
怀三、高广田、冯登善、郝洪琪、张传林、綦敦祥,军分区政委郭祥等地区领导和县
市负责同志也都分赴抗洪救灾第一线,查看灾情,商定抢险方案,亲自组织指挥并同
群众一起投入抢险救灾斗争。他们的模范行为,使灾区群众有了主心骨,增强了战胜
自然灾害的信心。
在抗洪救灾的紧要关头,人民解放军发挥了中坚作用。临沂驻军出动大批官兵,
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情最严重的乡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一一
救出;在危险地段,冒着高温挥汗打桩、加固堤坝;有的跳入激流,用身体堵住决口
的洪水,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和家园。他们还为受灾群众搭起了简易棚,帮助群众生产
自救、重建家园。
全省各地、全区上下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省直各部门、各地市、部
队共向灾区捐款200多万元, 捐赠物资折款814万元,各类衣物220万件。地区内捐款
179万元。省拨自然灾害救济款1335万元。
临沂地委、行署对抗洪救灾工作作了周密部署。灾情发生后,交通、邮电、电力
等部门冒雨出动,全力抢修水毁设施。商业、粮食、物资等部门积极筹备救灾物资,
顶风冒雨送往灾区。保险部门登门理赔补偿。卫生部门派出医疗队为灾区群众治病、
防疫。民政部门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各行各业在地委、行署的统一指挥下,使调洪防
汛、接发物资、维护治安、防疫防病、房屋建设、恢复生产以及新闻宣传报道等项工
作紧密配合,进展有序。灾区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
神, 积极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至11月底,全区共建新房47018间,10万多间被部分
毁坏的房屋也全部得到修缮,新年前夕受灾群众全部住进新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
了妥善安排,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顺利实现了省委提出的“不饿着一个人,不冻着
一个人,不发生流行疫情,不出现外出讨荒要饭”的要求。
(孔祥广)

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1991年,临沂地区乡镇企业在连续多年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达102.2亿元, 比1990年增长26%,比
1980年增长22.3倍;乡镇工业总产值78.2亿元,比1990年增长29%,占全区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达58.9%; 实现利税总额10.66亿元, 比1990年增长22.6%, 比1980年增
长23.6倍。其中乡村两级企业上交税金1.02亿元,占全区地方税收总额的20%。至年
底,全区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3.57万处, 固定资产原值28.83亿元,从业人员120多万
人。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达28个, 超千万元的乡镇200个。全年乡村两级企
业提供以工补农资金1187万元, 用于农村教育、 福利等项社会事业投资3736万元。
1991年, 全区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纯收入13.7亿元,人均1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的22.4%。事实证明,乡镇企业已成为临沂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收入
的重要来源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地区乡镇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切实加
强了对乡镇企业的领导。1991年,行署与各县、市签订了乡镇企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将产值、利税、固定资产投入、从业人员等作为硬性指标,实行百分考核。县、市与
各乡镇也签订了责任状。提高了各级对抓好乡镇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
和紧迫感。各级普遍注意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并协调有关部门抓了对乡镇企业
的政策、资金、技术、项目考察论证等方面的服务,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保
证和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靠产品质量开拓市场,是临沂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在“质量、品种、
效益年”活动中,全区乡镇企业加强管理,狠抓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使主要工业
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0.1%。 全年有5种产品创优,11种产品创省优,20种产品
创省局和地区优良产品。省以上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12%。
技术进步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1991年全区乡镇企业共投资2.1亿
元, 对383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投资3100万元,开发了37项新产品,其中属国内空
白的11项,省内空白的13项,地区空白的13项。在全区乡村工业新增产值中,技术进
步贡献率达到59%。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到1991年底,全区生产出
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已达1605家。 新发展利用外资项目10个,其中合资项目6个。合同
签约金额1745万美元, 合同外资额785万美元。完成出口交货值3.47亿元,比上年增
长21%。
加强企业管理,一批企业管理标兵脱颖而出。在狠抓面上管理的同时,对重点企
业进行强化管理。 1991年全区有1个企业升为部级先进企业,18个企业升为省系统级
先进企业,66个企业升为地区系统级先进企业。有70个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基础管理工
作达标企业。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分别比1990年减少40.4%和54.3%。在企业管理中,
重视了人员素质的提高,突出抓了领导干部岗位培训和职工专业培训,全区共举办各
种类型的培训班1300期, 培训7.1万人次,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素质,增强了企业发
展后劲。

(张玫 张学兰)

山东兰陵美酒厂产值利税持续大幅度增长

兰陵美酒厂是全民所有制大型工业企业。该厂自1987年以来,经济效益持续大幅
度增长, 5年翻了3番。199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36万元,比1990年增长62.6%;
实现利税6756万元, 增长67.73%。利税总额连续三年居全省同行业首位,并跻身于
全国同行业“八强” ,居“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319位。该厂的产品,先后
有5种酒7次获国际金奖, 14种酒获各类博览会金奖;有3种产品被评为部优,13种产
品被评为省优。他们的基本经验是:要善于适应、赢得、扩大、培育市场。
一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快速适应市场。该厂自1987年来,根据市场变化,先后
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 首先是1987年,针对企业产品单一、档次低、销售不畅、效益
滑坡的状况,进行了第一次调整。确定了“优质、高档、低度”的发展方向。调整后
优质产品率由19%上升到53.6%,年增经济效益1061万元。第二次是1988年下半年,
针对治理整顿、消费降温的市场变化情况,果断地制订了“控高扩普、以销定产、以
变应变” 的调整方案。3个月完成调整,使企业经受住了“降温”的考验,保持了稳
定发展。第三次是在1990年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进行的超前调整,确定了“以普促
优、 以优带普、提优增高”的调整方向,新开发了不同档次的多种产品,形成了4大
系列、3个档次、43个品种的合理结构,增强了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是强化质量管理,靠货硬赢得市场。厂内设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车间、班组
配备了质量监督员和评酒员,并采用电视监控,工艺员跟踪和质量、效益、工资挂钩
等措施,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形成了“狠、严、细”的质量管理风格,
使产品出厂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 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了微波陈储、色谱分析、
微机勾兑、 冷风凉渣、 人工窑泥培养等新技术。仅人工窑泥培养一项就提高出酒率
4.7%。
三是发挥规模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他们突出抓了两点:其一,抢时机加快技术
改造步伐。自1987年以来,先后投入2430万元,更新改造了部分老厂房、老设备,改
进了工艺技术。新建了1000吨优质粮食酒和1500吨普优酒车间等,使该厂生产能力增
长了5.7倍, 产值增长6.5倍。省内覆盖率在100%。其二,积极吸引外资,实行集团
化经营。该厂已上中港合资2万吨玉米酒精和2万吨颗粒饲料、中外合资彩印厂等项目。
10万吨果汁饮料等扩建工程正在兴建中,并将在此基础上,组建企业集团总公司,壮
大企业实力,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四是制订正确的营销策略,努力培育市场。该厂在经营中,一是让利商业,稳定
主渠道, 坚持“工商利益共享”的原则,先后联系省内外140余家国营批发企业为定
点销售处,从供货和价格上给予适当优惠,确保其利益稳定,主渠道畅通。二是重合
同守信用,赢得客户。他们强化合同管理,严格履约,保证供货,并实行了“质量不
合格包退,包装不合格包换,产品不适销包调”和“按用户要求服务上门”的“三包
一服务”制度,增强了客户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三是抓宣传、树形象。在省电视台作
系列广告,并在1991年中先后举办了“兰陵杯”体育国手、省手邀请赛等。通过多种
形式,宣传、树立兰陵酒“质量高、价格低、包装美”的良好形象,扩大了销路,对
开拓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厂四大系列43个产品品种畅销于国内23个省市及9个国
家和地区。
(陶博 战玉勇)

科技兴农获得丰硕成果
1991年,临沂地区继续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
全民的科技意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
术,促进了全区农业的发展。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430.63万
吨,比1990年增长5.2%,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85.18亿
元,比1990年增长6.5%。地委、行署在科技兴农方面,重点抓了三条。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服务体系。1991年,地委、行署作出了《关于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的决定》,尔后行署又作出了《关于组织实施我区农业科技开
发“三一工程”规划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各县市、乡
镇也都根据地委、行署决定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科技兴农的具体计划,并切
实加强了领导。首先是建立健全了管理、服务体系。1991年,全区11个县市聘用科技
副县(市) 长12人;有37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122个乡镇建立了科委,占乡
镇总数的39.7%,已配专职科委主任96名;设科技网长(管区) 239人;科技村委副主
任5128人; 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组织13854个,科技示范户13.4万户。形成了从上到下
比较完整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二、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9月份,
全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 “科技兴农宣传月” 活动。 参加这次活动的农业科技人员
1440人, 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报告会1852期次,出动宣传车70余辆,印发科技
资料150余万份。 除面上的宣传外,全年还重点抓了基层的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全
区共有农业中等专业学校3处,农业职业高中35处。另有199个乡镇成立了农民成人教
育中心,其中11所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各县市还采取开设广播电视讲座,召开现场
会, 印发“明白纸” 、“病虫防治情报”等多种形式,向农民进行科技宣传。据统
计, 1991年全区共培训农民173.6万人次,增强了他们的科技意识,激发了农民科学
种田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1991年,
全区共获科研成果103项, 其中农业41项。在新成果、新技术推广中,地区一方面抓
了黄淮海平原开发、“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蒙阴山区科技开发、“三一工程”
等大面积、综合性的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另一方面,注意从最基本的生产环节抓起,
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生产技术。 在种植业中,地膜覆盖面积达166万亩,比1990年增加
76万亩, 新增产值532万元;小麦精播半精播45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农作物
新优品种推广1100万亩,使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6%。林果业中,完成劣质果
树高接换头改造5.5万亩; 容器袋育苗2178万株;果树穴贮肥水、覆膜压草50万亩。
畜牧业中, 青贮氨化饲料达12.64亿斤,比上年增长5.3倍,有6个县超亿斤,达到了
部颁标准; 暖圈养猪发展到6万间、30多万头。渔业生产中,推广水库精养高产养鱼
水面4万亩; 池塘培育大规格鱼种2000万尾以上。农业气象方面,全区新安装气象警
报发射机11台, 接收机700多部。以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
少了投入,增加了产出,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和促进今后全区
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汉杰曹淑增徐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