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67&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赵林山
副书记 马荣珂* 袁文光* 莫振奎
中共地纪委书记 孙培友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吴振齐
副主任 王晓华 盛玉振 杨振成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马荣珂*
副专员 徐会三 许红峰 王维义
蔺善宝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许志玉
副主任 侯淑华 冯宝童 张国祯*
周基勋* 张兆荣 肖金森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厚富勇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李宝善
1991年是全面实施“八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的关键一
年。德州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八中全会和
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全区经济建
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现价) 73亿元,国民收入
(现价) 6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7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
和15.3%。
以棉花为重点,切实搞好农业生产。为扭转棉花生产滑坡的局面,地委、行署提
出把打好棉花翻身仗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地县都成立了棉花生产领导小组,
地区五大班子的领导同志每人包一个县市,各县市负责人每人包一个乡镇,各乡镇负
责人和脱产干部分片包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根据德州地区实际制定了《关于大力发
展棉花生产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乡镇、村基层干部和棉农的奖惩措施。在收购
中,以质量为中心,认真坚持“一试五定”等规章制度,把解决棉花收购秩序问题作
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来抓,收购质量和秩序明显好于往年,受到国务院、
省政府棉花工作组的好评。棉花总产21.5万吨,比上年增长52.3%。注重抓良种的普
及推广、各项常规增产措施的落实和病虫害的防治,使夏粮、秋粮和粮食总产均创历
史最好水平,小麦总产160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全区一季超额完成18万吨的全年
定购任务。秋粮总产127万吨,比上年增长21.8%。粮食总产287万吨,比上年增长13
%。为搞好以防汛排涝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区加强了对水利建设的合理规
划和组织领导。 先后进行了春、冬两季水利工程大会战。共投入劳力170万个,投资
1.2亿元, 完成各种水利工程8900项, 新增灌溉面积25.2万亩, 改善恢复灌溉面积
77.8万亩, 新增水土保持面积50平方公里。在“鲁水杯”竞赛中,有5项得奖,得奖
总数在全省名列第一。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集中力量进行了黄淮海平原第一轮开发
项目的实施,狠抓了国家和省安排20万亩吨粮田开发及7个商品棉基地县、2个商品粮
基地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区新建农田林网400万亩,植树3500万株,又有5个县
林网达标, 其余4个县1992年可望达标。林牧副渔各业稳步发展,全年大牲畜存栏量
达108万头, 生猪存栏140万头,羊存栏178万只,都比上年有一定增长。多种经营总
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8.7%。
以抓好县以上骨干企业为重点,集中精力搞好工业生产。对产品销路好、效益高
的县以上骨干企业,在资金、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实行了重点倾斜,特别是各家银行,
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清理“三角债”,筹措融通资金,使县以上全民所有制工业得以
稳步发展。地区重点调度的40处企业完成产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重点调
度的30种产品,比上年增长的有21种。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
活动, 不断进行产品结构的开发性和适应性调整,收到了明显成效。开发新产品6 5
项, 新产品投产率达80%;全区优质产品产值率为9.1%,比上年提高1.15%。德州
玻璃厂通过技术改造生产的2毫米薄玻璃被定为烟台北极星钟表和济南康巴丝石英钟
的专用玻璃。德州无线电三厂新开发的彩电回扫变压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家机
电部规定,凡部优电视机必须用该厂原件。
以抓市场流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利用组织各县市长、地直部门的
主要负责同志到淄博、诸城、招远等地学习参观和召开发展第三产业工作会议等形式,
进行了全区性的宣传发动。二是参照外地经验,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
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第三产业的积极性。
到年底, 全区各类服务网点已发展到4.5万个,个体工商户5.9万个,从业人员1 0.9
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7%、8.2%和4.6%。三是突出重点,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充
分发挥本区优越的交通条件,积极着手在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建设有地方
特色、覆盖面广的棉纺、果品、蔬菜等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到1991年底,全区集贸
市场达到462处, 专业批发市场65处,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集市贸易成交额7.39
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27.7%。
以引进资金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工作。先后组织31批经贸团组到美国、
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考察,接待71批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德州进行技术交流,
参加了国内9次较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洽谈会, 从而拓宽了对外交流渠道,加速了对外
开放步伐, 提高了德州知名度。全区利用外贸新签合同16项,合同外资金额197 7万
美元, 比上年增长1.6倍。为扩大对外开放“窗口”,充实加强了驻北京办事处,新
建了驻上海、深圳办事处,在积极争取多口岸出口的同时,努力开辟组织区内外出口
货源,目前的货源渠道遍布全国20个省市,与全国17个口岸建立了联系,新开辟了国
际投标和委托代理新业务, 产值960万元。在保持和巩固原有经营项目和品种的基础
上,又开发出口新产品29种,更新花色品种上百种,新增产值2000万元。
以推广普及科技成果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教兴德”战略。农业上,重点组织了
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科技体系的健全完善工作,逐步普及了农作物良种提纯复壮、培肥
地力及立体种植、高产模式化栽培等十个方面的技术。全区麦棉套种面积由1990年的
98.1万亩发展到169.1万亩; 21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科工委,有626个管区设立了科技
网长,8198个村选配了科技副主任,村村选配了农民技术员;全区共组织78个承包集
团, 承包粮棉440万亩,一个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以科技服务为重点、县级服务为
中心、乡村服务为骨干、村级服务为基础、农户自我服务为补充的服务网络已经初步
形成。工业上,重点推广了棉纺、机械、电子关键技术,能源、建材新技术五项技术
措施, 完成科研课题28项, 开发新产品91种,新增产值2021万元、利税204万元。
1991年, 共取得县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50项,其中有12项达到国际水平、29项达到国
内先进水平。在11月份北京举行的“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全区10项参
加项目全部获奖,其中金奖3项,银奖5项。教育事业上,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强基
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继续坚持全
民办教育的方针,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区共筹集校改资金5102万
元,新建校舍1701万平方米, 有5个县基本完成了城镇校改任务,通过省级验收。以
落实基本国策为重点,努力搞好各项社会事业。(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90年全区5
个县市因人口增长过快而被列入省重点管理范围。严峻的人口形势,进一步增强了各
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地委、行署首先充实加强了地区计划生育领
导小组和计生委领导班子,先后六次召开由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参加的计划生育工作
会议,对被列为省重点管理的5个县市, 由地委、行署的负责同志分片包干。连续开
展了三次大规模的集中活动, 全年共做四种节育手术26.5万例,是上年的1.6倍。据
抽样调查推算,全区年出生75700人,比上年少生26500人,比省下达的任务少生7300
人。(2)坚持抓好社会治安。始终把稳定政治局势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加强了敌情、
社情、政情控制,开展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重点组织了“打拐”和
“打击盗窃犯罪”等专项斗争,适时开展了“五月治安安全月”活动。全年共立各类
刑事案件3969起,及时破获2222起,破案率比上年提高27.5%,缴获赃款及赃物折款
15.7万元,从而保证了全区政治局势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3) 切实抓好城镇建设。
广泛开展了“齐鲁杯”三上活动,把疏通城镇道路出口、增加供水量作为城镇的基础
工作来抓,用于城市建设的经费达6666万元,比上年增长13.5%。新建扩建城区道路
18条,供水普及率提高了8%。新增公共绿地2.8万平方米。依法加强了土地管理和环
境保护工作,抢占、滥占耕地的现象得到了有效制止。
以搞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开
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反和平演变的教育,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跟党走、干社会主
义的劲头,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心,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许多干
部自觉对照焦裕禄找差距,做好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30多万名党员干部主动帮
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受到了群众赞扬,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同时坚持抓了廉政建设,对用公款请客送礼、拖欠公款、截留“三挂钩”物资等群众
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查处, 废止了161项收罚款项目,共查处涉及干部的各类
案件751起,给予政纪处分的761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98万元,受到了基层群众
的欢迎和好评。文体卫生、广播电视、邮电通讯、劳动人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
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德州行署调研室综合科)

全区夏粮连续三年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1年,经过全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战胜了严重干旱、病虫、风雹、阴雨等自然
灾害, 夏粮生产在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458.7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350
公斤,总产160.56万吨,分别比大丰收的上年增长7.1%和2.4%,又创历史最好水平。
主要特点是,乡镇普遍增产,县市平衡增产,高产单位持续增产,低产单位大幅度增
产。 全区有三个县平均单产超过400公斤,其中德州市平均单产达到441.5公斤;有7
个县增产幅度在10%以上,其中乐陵市增产22.6%。其主要增产措施是:
一、认真贯彻科教兴农方针,积极搞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各级党委、
政府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于3月份开展了科技推
广宣传月活动,在全区干部群众中掀起了学技术、用技术,靠科技增收的热潮。在推
广新技术中,坚持搞好常规技术与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小麦种植上,既抓了精播高产
新技术的推广,又注重足墒足肥播种,全区普遍做到了底墒好,农家肥足,机耕和机
播面积大,播期适时,整个小麦播种基础好于往年。麦田管理上,全面实施了“四·
三·二·一”模式化管理,即:浇四水(拔节水、挑旗水、灌浆水、麦黄水)、施好三
肥(拔节肥、孕穗肥、叶面喷肥)、防治好两病(白粉病、锈病)一虫(麦蚜)。特别是在
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上,打了一仗漂亮的人民战争,据推算,仅此一项,全区可
挽回小麦损失10多万吨。
二、狠抓科技开发,促进了大面积大幅度均衡增产。在实施全区小麦生产的科技
开发上,狠抓了以高产技术开发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和“丰收计划”三大开发,始终
坚持了以开发区带带动区,以带动区带全区,从而促进全区农业增产。据统计,全区
268万亩国家亿亩小麦“丰收计划”项目,单产达377.83公斤,比上年亩增29.2公斤,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88.8公斤;3万亩小麦高产开发,平均单产达515.2公斤,比上
年增加39.3公斤; 20万亩麦棉两熟丰产技术开发,小麦单产达374.5公斤。为提高广
大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广泛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培训农民达30余万人次,实现了
每村1~2名农民技术员,每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大大加速
了新技术新成果的广泛应用,为夺取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行“科、物、政”集团承包。为搞好小麦生产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各级狠抓了以村级服务为基础,乡级服务为骨干,县
级服务为中心,农民自我服务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区50%的乡镇, 1/3的村庄已实行了小麦生产中的技术指导、良种供应、病虫防治
以及机械耕、播、脱、浇等关键生产环节的统一服务。如在机械防治上,全区建立植
保机防队2400个, 统一防治面积达320多万亩,在白粉病、锈病大发生期间,用3~5
天的时间就能普防一遍。据统计,全区共组建各种形式的承包集团90多个,参加科、
物、政人员3100多人,签定小麦承包合同面积216万亩,增产小麦2.4万吨。
(张长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