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61&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李文全
副书记 吴隆江 臧海强 王日銮
中共市纪委书记 王炳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太启
副主任 张崇德 门兆英 姜成玺
马守德 孙传平
市长 臧海强
副市长 王大海 张锦超 李同轩
邵恒斋 由学志
市政协主席 李文全
副主席 桂占山 李仕恩 张春璞
王金田 邱铁凯 戚遵烈
张锦升 李耀辉 于国本
李宗科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华义明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世俊
威海市辖荣成市、 文登市、 乳山县和环翠区, 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 总人口
238.6万。其中市区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26万。
1991年,威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
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9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国民收
入达8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工农业总产值达2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农业。全市粮食总产达124.4万吨,连续3年创历史最好水平;花生总产25.9万吨,
创建市以来最高水平。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1.8%,居全省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9.1个百分点。 以“胶东苹果” 为主体的果品生产已形成较大规模,果品总产量达
24.5万吨。 有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380万亩,其中已开发的养殖面积37万亩;有机动
渔船8833艘, 其中400马力以上的70艘。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76.7万吨,渔业总产值
达39.8亿元,继续在全国地级市居第一位。乡村企业方兴未艾,总产值达80亿元,比
上年增长37.45%;农村经济总收入(不含乡村企业)达116亿元,增长16%。
工业。全市拥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1200个,主要定型产品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
级企业3个,二级企业44个,省级先进企业97个,有540多种产品获国家和省、部优质
产品称号,优质产品产值率达25.5%,并有300多种工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91年,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52.7亿元, 比上年增长27.8%;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
现利税9.19亿元,增长30.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幅度、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及全
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度电创利税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对外开放。 全年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09项,合同外资额4748.3万美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137%和126%, 兴办三资企业83个,累计达172个。至年底全市已建立起花
生、 果品、水产、畜牧等10大出口生产基地;出口产品有15大类、380多个品种,销
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1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12.6亿元,比上年增
长11.7%。与南朝鲜开通海上客货运输航线的一年间,经威海市出入境的中外客人达
8万多人次, 进出口货物总量达2000多个标准集装箱,有力地带动了山东半岛乃至东
北地区与南朝鲜的经贸往来。一年中,全市兴办与南朝鲜三资企业36家,合同外资额
1636.4万美元,分别占当年兴办三资企业总数和利用外资总额的43%和44%。
基础设施。通过倾斜投入,加快建设,城市的现代化综合功能日趋完善。市域公
路四通八达,联结市区与三县市的公路已形成网络,威海市境内通往青岛、烟台方向
的高等级全封闭汽车专用路,1992年底可以通车。长途汽车可直达全省各市地。威海
机场开通了至北京、济南、广州的航线,近期扩建改造后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机。
威海港新区万吨级通用码头、煤码头和旅游码头已开工建设。开通了直达香港的货运
航线。 邮电通讯长途电路增加到700多条,长途传输和市内交换实现了数字化,国际
国内长途电话实现了程控直拨。全市90%的行政村通上了电话,80%的乡镇实现了电
话拨号自动化。桃(村)威(海)铁路正在加紧建设,1993年可全线贯通投入运营。威海
电厂工程已完成了“三通一平”,1994年发电装机容量可达25万千瓦。
财贸金融。全市现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2794个,从业人员1.79万人。
拥有各类集贸市场126处。市内兴建了“商业街”和全国第一家花生批发市场。19 91
年,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8.1亿元,增长24.5%。市区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5.6
个百分点。 完成财政收入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5年保持了财政收支平
衡。 全市银信各项存款达53.97亿元,比年初增加10.54亿元,各项贷款65.09亿元,
比年初增加11.78亿元。全年各类财产险承保总额87亿元,增长22.5%。
科教卫生等各项事业。 全市现有各类学校1959处,其中高等学校7处,中等专业
技术学校50处。小学“四率”达99%以上,小学和初中升学率、高考及格率都在全省
名列前茅。 拥有各类科研机构8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7万多人。1991年,共组织实施
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77项, 其中星火计划27项,火炬计划21项;取得科技成果88项,
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0项。 全市现有各类医院、诊所385家,每千人拥有医护人
员3.3人,病床2.2张;村级医疗所普及率达98%。农村幼儿园普及率达98%以上。晚
婚率、晚育率和计划生育率分别达到85%、97%和99.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6‰。
1991年,威海市被评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
人民生活。 1991年,全市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995元,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
1908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40.38亿元,人均1704元。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9.1
平方米, 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8.2平方米。1991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111
台,其中彩电84台,电冰箱84台,洗衣机82台;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94台,电
冰箱5台,洗衣机17台。人们衣、食、住、用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努力开拓市场工业生产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七五”期间,威海市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7.5%,乡镇办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年
均递增20%,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大幅度同步增长。进入“八五”以来,威海市审时度
势,从本市国营企业少、集体和乡镇企业多、企业生存对市场依赖性强的自身特点出
发,及时调整发展对策,努力开拓市场、驾驶市场、超前引导市场,使工业生产在新
的经济环境下, 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1991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52.7亿
元,乡镇以上工业实现利税9.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8%和30.2%,发展速度和
效益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在开发市场、强化销售方面主要抓了三条:
1.着力增强工业企业自销能力。组织工业企业研究制定自己的市场开发和建设规
划,尽快建立起产销配套的工业自销体系,实现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引
导企业通过广设办事处、代销商店、代销厂家等,不断增加销售网点,完善销售网络;
指导企业以内部调整、外部招聘等多种办法,进一步充实加强营销队伍;采取扶持和
督导政策,鼓励企业眼睛向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到1991年末,全市工业品销售网
点发展到6万多个,销售人员增加到1.6万人,工业产品自销量占全部产品销量的比重
和工业品出口额在外贸出口收购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上升到60%和80%以上。
2.着力强化联动营销机制。一方面冲破企业与企业、系统与系统、县与县之间的
界限,把各企业、各系统的销售人员组织起来,将全市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
等汇编成册,实行销售人员“一手托百家,外出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变一人一厂
一品种式的单兵作战,为一人多厂多品种式的团体作战。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工商联销
活动,充分发挥流通部门的优势,积极帮助生产企业“消涨减压”。各流通部门普遍
建立了地产品档案,开设地产品专柜和展销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推销活动。1991年
全市商业、供销、物资系统推销地产品近20亿元,约占地产品总销量的12%。
3.着力提高产品适销水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和
加强质量管理为主要手段,千方百计加快产品结构优化的进程。在保证技改资金适度
向产品开发倾斜的前提下,全市绝大多数县属以上企业建立了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管
理科、室、部,落实了“三定一联”产品开发责任制,推行了产品质量否决权制度。
1991年, 在资金十分短缺情况下,全市企业自筹资金1.3亿多元用于新产品开发,共
开发新产品300多种, 增加新花色近2万个,新产品产值率和利税率分别达到7.9%和
8.1%, 优质产品产值率提高到25%,畅销品由年初的30%上升到34%。产品质量的
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为整个工业生产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奠定了
可靠的基础。

蓬勃发展的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威海
市人民政府共同兴办的首批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自1991年初破土动工
以来,按照“既高又外”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个同步,两个结合”的开发方针,使
开发区建设迅速起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中完成基建工程量近亿元,
1.1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基本具备了生产条件。已批准进区建设
的各类项目达52个,其中产业项目20个。这些项目投产后,年可完成产值14亿元,实
现利税3.5亿元。 至年底,起步区项目安排已经饱和,第二小区的开发也进入了实质
性阶段。
一、项目引进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正确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项目建设
的关系,坚持抓好项目促基础,建好基础上项目,为解决“设施建设投入多、产出慢”
的老问题,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开发区在千方百计扩大项目引进领域,增加项目引
进数量的同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把进区项目质量关。经过严格筛选的20个进
区项目,均达到了国内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其中感热记录头已通过国家鉴定,填补
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的几个自行研制开发此种产品的国家之一。进区生
产经营项目的快速引进,大大缩短了开发区的投产周期,预计到1992年底绝大多数进
区项目可建成投产。
二、整体规划与“综合组团式”开发相结合。在坚持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的前提下,编制了开发区长远发展总体规划。然后,将6.25平方公里整体建设区划分
为6个小区, 根据一个时期财力和物力的可能,分步骤地实施“综合组团式”开发。
在每个小区中建设科研生产、居住等配套机构与设施,形成相对独立的综合体。这样,
既符合了区内功能合理分布的要求,又可实现“集中配套开发,缩短投入产出周期”
的目标。
三、政府投资与多渠道投入相结合。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所供资金远不能满足
开发的实际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威海市政府提出了“市内开展大会战,市外多渠道
搞联合”的筹资开发对策,经过积极争取,多方努力,形成了市内有钱出钱、有力出
力和国内、 国外多方面参与的“小气候” 。 到1991年底,开发区共筹集建设资金
1.82亿元, 其中香港招商局和中银集团联合投资约占40%;已完成投资9000万元,
其中三级政府投资仅占1/6。
(赵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