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56&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汪明培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何心振
市长 孟昭章
市政协主席 王锦峰
1991年,莱芜市辖30个乡镇(办事处) ,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人口118万。1991
年,全市完成出口交货值1.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5.13亿元(包括省、地驻莱厂
矿) , 财政收入从1989年开始连续3年突破亿元,1991年达到1.22亿元,比上年增长
10.2%。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行全方位整体式开放。
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争取外贸出口的主动权,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
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经济结构上,由内向型经济向内外结合型转
变;在产品出口上,由以农副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转变;在农副产品出口上,
由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为主转变,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内外兼
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
以发展创汇农业为目标,以加强农副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林果业、畜牧业,
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努力实现农副产品的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目前,全市已
形成畜牧、林果、生姜、大蒜、花生等五大农副产品基地,总面积15万亩,建有农副
产品加工厂125处,采用先进技术对出口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使产品向多品种、
系列化发展。年加工能力10万吨,产品品种已发展到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三大类,
80多个品种。仅莱芜名产--生姜出口一项,就先后开发出姜芽、姜酒、姜片、姜脯、
腌制姜块等10多个品种。另外,草编、柳编、苇编也成为莱芜对外出口的主要项目。
1991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6869.57万元,占出口总额的49%。
(二)加强出口专厂专车间建设,提高工业品出口创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莱芜
市工业异军突起, 发展迅猛,1991年,仅市属工业总产值达到21.54亿元,占工农业
总产值的68.2%。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扩大工业品出口创造了条件。莱芜市审时度势,
及时调转架子,把出口重点逐渐转到工业产品为主上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
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企业。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
备,建成了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2条生产线,即:意大利地毯生产线、德国短
纤维生产线、美国无水柠檬酸生产线、日本花岗石板材生产线、意大利大理石加工生
产线、奥地利塑料管材生产线、意大利鞋楦模胎生产线、英国聚氨脂生产线,以及引
进国外部分关键设备建立的皮鞋生产线、西服生产线和工作服出口加工生产线。建成
了具有国内80年代先进水平的3万吨合成氨生产线、年产100万条凸轮轴生产线、罗马
尼亚万吨啤酒灌装线、万台棉毛辅机生产线,市铁厂环式烧结机、凸轮轴检测设备与
技术、二纺机精密制齿等大型机加设备八条生产线。全市机加能力达到2万吨。目前,
全市出口专厂专车间发展到35个,工业品出口由1985年前的空白发展到机械、化工、
纺织、 服装、轻工、五金、矿产、食品、畜产等8大类,50多个品种。1991年,全市
工业产品出口额达7055.9万元,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51%。
(三)努力拓宽外经外贸渠道,加强国际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近几年,通过各种渠
道,不断派人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莱芜洽谈业务、传
授技术和管理方法,大大加强了莱芜市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与合作。并采取
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发展“三来一补”项目 (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组装、补
偿贸易)和“三资企业”(独资、合资、合作经营),引进利用外资550万美元,建成合
资企业7个,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二、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为全方位开放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完善政策、加强领导、搞好城市建设、
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发展外向型经
济的合力。
一是完善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客商来莱芜投资办企业。近几年,结合莱芜
实际,市里先后制定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关于
引进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的暂行规定》 、《关于鼓励发展工业企业的暂行规定》、
《关于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关于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加速经济建设
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搞活经济的文件,欢迎国内外企业界、商业界人士及各行业专
家来莱芜创办、领办、联办或承包、租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来者可以利
用技术、信息或资金参股入股,可以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技术咨询、
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对来莱芜工作的国内专家、学者,在报酬、住房、子女入学、
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对来莱芜投资办企业的,在场址选定、土地征用、信贷
税收、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照顾和扶持。
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莱城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自1986年以来,市里
共投资5000万元用于城市建设。背靠雅麓山,面临大汶河,风景秀丽的莱芜城目前已
发展到20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高标准现代化的莱芜宾馆,周到优质的服务,接待
了众多国内外宾客;招待所、旅馆、饭店、酒楼、餐厅,集膳食、住宿、娱乐于一体,
每天能客纳上万人;城市街道宽阔,路面平坦,绿地、丛林比比皆是,公园设施齐全,
为游人之乐园; 小街小巷路面硬化、整洁、水道、电通。4000门程控电话和120线长
途程控设备组成的多功能、现代化通讯网络,可与国内外各大城市直接通话;到1991
年,莱城连续2年夺得山东省城市规模、建设、管理第1名。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已初
具规模,1991年6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等,
组织28个国家的140多名代表对莱芜的农村教育及整个工作进行了考察, 给予很高的
评价。
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全方位搞活商品流通。自1991年以来,莱芜市进一步深化国
合商业企业和外贸企业改革,改善外部经营环境,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全面推行“四
放开”,即:放开经营范围,放开价格,放开工资奖金分配,放开用工。组织开展大
跨度、多层次横向联合,开展“两头在外”的购销业务,“两头在外”购销额占整个
商品经营额的20%以上。同时,加强市场和网点建设,提高商品交易和集散能力,自
1990年以来, 全市在原有100多个农村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布鞋批发市场、
商业街工业品批发市场、高庄生姜批发市场、嘶马河蔬菜批发市场和牛泉兔毛市场等
五大批发市场和商业大厦、粮贸中心、工业品大厦、供销大楼、汶河大酒店等五大购
物中心,全市逐步形成了高效、畅通、多层次、多成分、全方位、开放式流通体制。
(刘曰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