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53&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王建功* 胡建学
副书记 胡建学* 曲进贤 张敬茂
中共市纪委书记 赵祉善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海涛* 薛允志
副主任 薛允志* 许希亮 蒋先明
郑建栋 郑洪超 王锡禄
刘振健 王文元 乙恩波
周兴礼* 李志甲 周传贵
市长 胡建学* 张敬茂(代)
副市长 张仁敬 宋广吉 杨庆蔚
仲崇高 李主其
市政协主席 崔建文
副主席 盛钊 喻衡 平继元
高淑源 张逸芳(女)
林光 麦加滕 张国骏
李永昌 於益民 刘廉堂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赵风启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单德环
1991年,泰安市辖泰山、郊区2个区,肥城、宁阳、东平3个县,代管新泰、莱芜
2个县级市, 137个乡 (镇、 办事处) (1990年底从临沂地区划入黄庄镇) ,面积为
9938.14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650.13万人,比上年增加11.67万人,增长1.83%。其
中非农业人口99.36万人,比上年增加4.11万人,增长4.3%。人口密度为654人/平方
公里。 据抽样调查,199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51‰,死亡率5.71‰,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6.8‰。
1991年,泰安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上,扩
大对外开放,搞活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重点建设的步伐,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
经济效益,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全面完成了市委、市
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为顺利实施“八五”计划和10年规划创造了良好开端。初
步统计, 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9%;实现社会总产
值220亿元,增长12.6%;国民收入79亿元,增长8.5%;工农业总产值190.61亿元,
增长18.8%。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1年,全市各级政府坚持不懈
地抓了以治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95万处,扩大灌溉
面积19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
了农村科技网络,全市137个乡镇(办事处) 已配备126名科技副乡镇长和198名科技专
职干部, 配备科技网长521名,科技村主任4571名;建立科技示范乡镇44个,示范村
1062个, 示范队1460个,示范户9.3万户。各级充分发挥科技网络的作用,多形式、
多层次培训人才,使25万名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并较大面积地推广了15项农
业实用技术,完成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14项;30万亩吨粮田、3个吨粮镇、102个
吨粮村的开发任务全面完成; 250万亩中低产田和淡季菜开发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继
续推广莱芜“放权到乡镇、服务到村户”的经验,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兴
办服务实体, 县、乡、村各类服务组织达到3.4万个,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范围
不断扩大。 1991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2.7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1%;
拖拉机3.96万台, 上升2.3%;排灌机械总动力87.19万千瓦,增长2.8%;全年化肥
施用量(折纯) 16.58万吨,增长20.3%。全年农村用电量7.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18.6%。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兴农”措施的实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
立健全,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
50.0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产值28.24亿元,增长6.6%;
林业产值1.68亿元, 增长3%;牧业产值13.22亿元,增长6%;副业产值1.55亿元,
下降2%; 渔业产值0.41亿元,增长10.9%。粮食总产达到262.31万吨,比上年增长
4.7%, 单产、 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1.7万吨,增长1.43倍;花生总产
12.42万吨,增长7%。蔬菜总产110.04万吨,增长21.0%。林业生产,全市当年造林
面积24.33万亩, 比上年增长57.4%。森林覆盖率达到21.7%。主要林产品产量有所
增加, 板栗产量3932吨,比上年增长63.4%;核桃产量757吨,增长34.9%;花椒产
量2099吨,增长7.8%。畜牧业生产,肉类总产量达到24.03吨,比上年增长19.1%;
奶类产量0.97万吨, 增长5.4%; 禽蛋产量1.50万吨, 增长15.2%; 羊年末存栏
206.54万头、出栏126.16万头,分别增长8.1%、25.1%;大牲畜年末存栏27.02万头,
增长9.8%。 渔业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9397吨,比上年增长65.5%。其中淡水产品
83 27吨, 增长77.2%。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乡村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初步测算, 1991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农村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产值88亿元, 增长17.9%;占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62.2%上升到63.8%。
工交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经济效益回升。199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
值14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94.8亿元,增长13.4%。
结构调整有所进展。从所有制结构看,集体工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全民工业
开始改变徘徊状态,生产发展较快。全民工业实现产值61.4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增幅比上年增长3.4个百分点, 新增产值占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46.8%,比上年提
高9.6个百分点,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集体工业产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其中乡镇工业产值21.57亿元,增长30.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
轻工业产值30.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8.9%;重工业产值64.28亿元,增长1 0.9%;
轻重工业比例由30∶70变为32∶68。从隶属关系看,市属工业增长13.3%,扭转了上
年徘徊局面。县(市、区)属工业增长9.5%,增幅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省属以上
工业增长7.1%。 从产品产量看,原材料工业保持增长,能源工业保持上年水平,主
要轻纺产品中,受市场需求调节,畅销产品保持增长,滞销产品下降。主要产品产量
如拖拉机增长172.3%, 水泥、啤酒分别增长38.2%、41.4%,呢绒、白酒、内然机
等增长都在15%以上。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能源消耗继续下降。市重点考核的产品质
量稳定提高率为95.8%。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回升,但仍不理想。1991年,全市乡以上
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利税5.20亿元,增长17.9
%。产值利税率为5.89%,销售收入利税率6.99%,资金利税率为6.95%。与上年相
比,产值利税率增加0.1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资金利税率分别下降0.07和0.23个百
分点; 库存积压减缓,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84.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产成
品占用资金7.92亿元, 比上年上升1.5%,产成品资金占定额流动资金的比重由上年
的42.1%下降到36.7%。工业企业库存在上年过高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县以上工业企
业年末库存比上年增长5.3%。 1991年,全市年末通车里程达2709公里,比上年增加
31公里。泰莱公路建设超额完成进度计划,为1992年全面通车奠定了基础。全市公路
运输从根本上扭转了上年全面下降的局面, 共完成客运量2930.2万人, 客运周转量
12048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12.5%;完成货运量2642.4万吨,货运周
转量103119万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7%。其中,地方交通部门完成客运
量2122.8万人,客运周转量103822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和12.3%;完成
货运量284.0万吨,货运周转24878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8.4%。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1991年,全市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09万元,
比上年增长26.9%。市区、莱芜、新泰、肥城相继开通了程控电话业务,可直拨全国
700多个城市和国际长途电话。年末城市电话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35208门,其中:程
控交换机容量达18768门, 农村电话用户6133户,比上年增长17.1%。邮政快件、传
真用户、电报特快专递业务迅速增加。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上升,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全年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9.04亿元,比上年增加3.46亿元,增长62.1%,其中地方投资完成7.02亿元,
增加2.83亿元,增长67.4%。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全民单位投资完成8.07亿元,比上
年增长56.1%;城镇集体投资0.97亿元,增长1.37倍。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建国以来的
最高年份,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建安工作量尚未达到1988年投资水平。在固定资产投
资总量增加的同时,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向重点行业倾斜。1991年全民所有制单
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78亿元, 比上年增长57.8%, 其中用于新建项目的投资增长
4.9倍, 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3.8%上升到30.8%; 用于改建、 扩建项目的投资增长
98.3%,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6.8%下降到57.5%。基础产业投资上升,在全民单位投
资中, 原材料、能源、运输、邮电等基础产业投资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所
占比重由上年的33.9%,上升到45.7%,提高11.8个百分点。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
投向重点突出。1991年全市全民更改投资2.3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用于节约
能源、增加花色品种、产品质量和三废治理的投资0.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倍。
财贸工作发展加快,城乡集市贸易更加活跃。1991年,实现财政收入5.87亿元,
按可比口径增长10.8%, 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47亿
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城市市场增长26.1%,农村市场增长16.5%。在总额中,
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2.53亿元,
增长24.5%;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7.09亿元,增长18.6%。商业零售额中,国营和供
销社零售额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高4.5个百分
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3.8%上升到66.9%,国营和供销社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较
好的发挥。其他集体商业零售额3.05亿元,下降14.3%;个体商业零售额6.56亿元,
增长25.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2.54亿元,增长10.4%。各类商品普遍有较大
增长。 1991年全市实现生活消费品零售额33.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食
品增长23.1%,衣着增长16.2%,日用品增长22.0%。全市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由上年
的514个发展到532个,成交额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城镇4.0亿元,
增长27.8%;农村8.13亿元,增长13.7%。生产资料市场转旺。随着投资需求的增加,
生产资料市场回升加快。 全年全市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14.27亿元, 比上年增长
25.7%; 煤炭413.37万吨,增长1.8%;钢材22.93万吨,增长53.4%;木材6.6 2万
立方米,增长13.6%。市场物价比较平稳,全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
5.5%。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取得较大进展。1991年,泰安市动员全市人民,
积极参加“齐鲁杯”三上活动,集中力量,加强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以
及综合服务功能的健全完善、环境的绿化美化和污染的治理。泰城的旧城改造步伐加
快,新建住宅20.8万平方米,住房困难户、特困户全部解困;2365户搬迁居民实现了
当年拆搬,当年回迁新居。泰城气化率达到53%;加强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
作,市及莱芜市获“齐鲁杯”,肥城县获“齐鲁杯”三上优胜县城称号。泰山景区的
管理, 又上了新水平,泰山以排名第8荣登中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进一步增强了泰
山的吸引力。以泰城为中心的程控电话和光缆、微波传输的通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积极推广型煤和先进炉具,加强了烟尘污染重点单位的治理,使泰城烟尘控制区覆盖
率达到了55%。各县(市、区)的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环境
保护得到加强。 1991年,全市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41个,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
19.3平方公里, 建成噪声达标区3.5平方公里。“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
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外排工业废水处理率分别达到44.2%和52.1%,比上年
高0.54和10.57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39.5%,提高16个百分点。泰
安市各级部门有计划地北上南下,东拓西进,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先后派遣77个团
组382人次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和经贸洽谈活动, 举办了深圳、哈尔滨经济
贸易技术洽谈会、第五届泰山国际登山节和泰山庙会,参加了青岛小交会,承办了全
国、全省性的商品展销订货会,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1年新批准利用外资
项目12项, 合同外资金额387.3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97.3万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
投资93.3万美元; 完成各类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15项,协进资金3692万元;协进、串
换物资总额4.8亿元。 全年完成外贸收购总值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工
业品3.2亿元, 增长11.4%。出口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50户,出口商品达到16大类
280个品种。 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1991年,全市共接待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参
观、访问以及各项经济贸易和交流活动的人数达19021人次,其中外国人12473人次,
比上年增长36.0%, 港澳台胞和华侨6548人次, 增长到73.9%。 旅游外汇收入
433.71万元(外汇人民币),增长77.9%。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在改革中健康发展。1991年,取得重要科技
成果24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9项,填补国内空白35项。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8万人,其
中获中级以上职称的有2.79万人。全市5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万多人,16所中等专业
学校在校学生1万多人。中学教育结构有所调整,农职业中学增加。全市普通中学509
处,比上年减少21处,在校学生30.68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农职业中学发展到
41所, 增加13所,在校学生20652人,增加4807人。小学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教学
质量进一步提高。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9.74%,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 4%,
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托幼事业和特殊教育也有新的发展,全市在园幼儿总数17.74万
人, 比上年增加2.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6处,在校学生429人。全市共有各类
电影放映单位694个,有县以上图书馆7个,藏书51.6万册。档案事业有新的发展。全
市拥有市、 县综合档案馆8个,馆藏量25.15万卷。全市各级广播电台发展到7座,电
视台4座,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3%。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4万
人, 比上年增加535人。其中医生8072人,护师、护士4918人。全市拥有病床1.41万
张,比上年增加593张。防病治病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染病发病率由上年的1.5 4‰下
降到1.23‰。全市1~2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炎、百白破、麻疹等四种疫苗预防接种率
分别达到97.6%、95.0%、92.5%和92.1%。全年共组队先后参加了全省15项次体育
比赛, 其中获6项团体总分冠军。共夺得金牌72枚、银牌56枚、铜牌48枚,2人打破2
项亚洲纪录,2人打破2项全省少年纪录。泰安市运动员李明才被评为全国十佳田径运
动员,张霞、王根英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体育明星。
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1991年,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实际消费水平有所
提高。 据对10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1991年,泰城居民人均生产费收入1615元,比
上年增长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7%;人均生活费支出1407元,比上年增
长4.9%;据农村驻户调查,农民人均收入720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费支
出561元,增长9.6%。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城镇、农村居民年末拥
有电视机分别为119台、72.9台,其中彩电分别为74台、4.5台;收录机85台、20台;
电风扇152台、64台;洗衣机74台、2.3台;照像机21架、0.6架。城镇就业继续增加,
全市城镇安置待业人员4.63万人。 年末职工人数为58.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7%。
其中合同制职工15.3万人, 增长21.4%。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3.72亿元,比上年增长
14.3%;职工年平均工资2403元,增长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19 91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93亿元, 比年初增长24.2%。 其中, 城镇居民存款
26.01亿元,增长26.4%;农民存款13.93亿元,增长21.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
步改善。 据抽样调查,1991年,泰城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82平方米,与上年持
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7.6平方米,增长3.5%。
(刘斌范 董树平)

泰安市在深圳举行对外经济贸易首次新闻发布会

在省有关部门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泰安市第一次大规模在市外举行的对
外经济贸易新闻发布会于3月21日至23日在深圳举行。会议期间,共接待客商720人,
其中外商190人; 出口商品3632万元,待签出口合同8644万元,内销合同1043万元;
利用外资项目合同协议7项,外资额673万美元;达成意向22项,外资额2030万美元;
国内外60多家新闻单位报道了会议盛况及介绍泰安的文章,对于宣传山东、泰安,提
高山东、泰安的知名度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五届泰山国际登山节盛况空前
第五届泰山国际登山节,于9月6~16日在泰安市举行。这届登山节,隆重热烈,
安全顺利,盛况空前,成效显著,超过了历届。通过举办这届登山节,进一步提高了
泰安、泰山的知名度,达到了“广交四海朋友,振兴泰安经济”的目的。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内外来宾数量多、规格高。这次登山节国内外来宾达3000多人。
其中, 司局级以上领导396位,比去年增加174位;国外来宾、客商及港、澳、台胞
500多人, 比去年增加25%。②登山竞赛创出了新水平。参加本届登山邀请赛的共86
个代表队、 684名运动员。其中,国外参赛的37个国家、195名运动员,比上届增加8
个国家、 69名运动员。经过激烈角逐,有4名运动员打破国际、国内登山竞赛纪录。
③文娱活动获得了巨大成功。 开幕式上,有近3000人参加的5场大型文艺表演,构思
新颖,意境独特,气势宏大,阵容壮观。其它各项文娱活动,也丰富多采,各具特色。
省、市政协举办的泰山画展、全国“泰山杯”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展等,多系名家作品,
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泰山风光”和“外国人看泰山,泰安人看世界”摄影艺术展、
泰山石文化展、文物珍品展、帝王封禅雕塑展、广告设计作品展、根雕盆景展,仿宋
代帝王封禅仪式表演、中央广播艺术团的精彩演出,都深受广大来宾、游客的欢迎。
大型灯会和焰火晚会,引起人们极大兴趣。④宣传工作上了新台阶。整个节日期间,
在继续加强对内宣传的同时,扩大了对外的宣传报道。香港《文汇报》为祝贺第五届
泰山国际登山节发了特刊, 《北京周报》用5种文版介绍了“泰山脚下的开放城市~
泰安”,中新社编发了登山节经贸洽谈的通稿,《中国画报》用16种文版向世界各国
发了一组专题彩色照片“世界自然遗产~泰山”。节日期间,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82家新闻单位的186名中外记者前
来采访,不仅大量报道了节日期间的各项活动,而且采访了泰安市54家企业单位,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泰安市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投资环境、社会治安、山城建设等方
面的成就, 总计发稿929篇,大大超过了历届。⑤经贸、科技、人才交流交易活动成
效空前。 这次登山节经贸展有20个展团、160个系列、4500个品种参加经贸展销,成
交总额达到了2.85亿元,比上届的2.14亿元增加7100万元。科技、人才交流交易会由
北京、 上海和泰安市联合举办,签订协议207项,交易额2500万元,其中有11项签订
了合同; 并为泰安市70个单位选定了涉及22个专业的人才219名。这些活动,不仅为
泰安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密切泰安市与经济技术发达地区的交往,
疏通了渠道,架起了“桥梁”。⑥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市建委在突击完成开幕式会场
改建扩建的同时, 粉刷装饰沿街墙壁9.96万平方米, 改造围墙2328米,折除旧围墙
4190米, 铺道板4650平方米,新增绿地1.15万平方米,清除建筑垃圾200万立方;在
12座高层建筑上安装了彩色光束和广告灯,在火车站和市委门口安装了光照彩色喷泉,
主要街道和承担活动的重点部位,都挂上了彩带、横幅和垂幅标语。⑦商品广告有了
重大突破。 登山活动期间共征集广告68家、76条,其中,气艇广告2条、气球广告13
条、布帘广告16条、牌匾广告45条。本届登山节制作广告的数量和水平都是空前的。
⑧各方赞助显著增加。市直各部门、各单位,泰安驻军,泰城中小学,都直接或间接
地给本届登山节以有力支持。市内有32个单位为登山节提供了资金和物资赞助;外地
有8家企业找上门来主动为登山节提供赞助。
(宋锡军朱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