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32&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陈延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延明(兼)
市长 黄存福
市政协主席 李宗友
1991年,诸城市辖15个镇、12个乡,总面积21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31万
亩。总人口103.9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81‰。全年完
成工农业总产值41.62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9.8%。工业总产值28.57亿
元, 比上年增长24.9%。市直工业产值13.74亿元,乡镇工业产值5.58亿元,村户工
业产值9.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27.4%、42.0%。农业总产值13.05亿元,
比上年增10.0%;农业商品产值(现行价)9.17亿元,农业商品率达67.0%,比上年提
高2.5个百分点。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7.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4%。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外贸出口交货值4.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农
民人均净收入92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61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6.5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实际增长5.6%、1.0%。

积极探索高效农业之路
近几年,特别是1990年以来,诸城市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
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决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初步摸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
为中心,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强化社会化服
务为保证,促进科技、改革、生产紧密结合,走农工商贸科运一体化的路子,全面提
高农村经济综合效益”的发展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全市农村社区经济开始从根本上摆
脱传统农业格局和模式的制约,进入科技兴农,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
效益同步发展的崭新阶段。199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8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农
业总收入达18.2亿元,与1989年相比,分别增长20%、28%;农产品加工量占农产品
总量的70%, 加工转化增值率达100%,农业商品率达67%,比1989年分别增长17、
16、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比1989年增加167元。
诸城市在探索高效农业之路的实践中,把握住了发展高效农业的四条基本途径。
一是推广多种形式的立体种植, 全市优选出粮粮、粮棉、粮油、粮烟、粮果、粮菜6
大类20余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1991年,全市有60万亩耕地实现三作三收,有10余万
亩耕地实现四作四收或五作五收, 复种指数达200%,比1989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等于增加了30万亩播种面积。吕标乡的“851”(每亩地8作种植,收入5000元,产粮1
吨) 立体种植试验,周年实现小麦、玉米、平菇、木耳、莴苣、土豆、白菜、菠菜八
作八收, 亩产粮食1吨多,收入达5000多元。通过粮食作物同经济作物间作,互为主
次,收到了“两扩、两增”的效果,1991年,经济作物扩大到81万亩,比1989年扩大
20万亩, 两年增收1.6亿元;相应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扩大了10万亩,两年增加产
量10.3万吨。由于与改革耕作制度相配套,大面积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全市棉花、
花生、瓜菜地膜覆盖面积达30万亩,年增加收入达5000多万元。这种田园式的立体种
植,使土地、光、热、水、气、肥等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作物之间互补、
互促,提高了产出率,展示了黄土地的美好前景。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选择
商品率高、市场容量大、易于组织的畜牧业为突破口,采取龙头加工企业扶持,集体
积累、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投资方法,以集体建厂分户承包、联合体、专业户三种形式
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1991年,全市有各类专业饲养场达2000多处,饲养大户1.5万多
个,实行规模饲养的禽畜10余种,规模饲养比重达60%以上,近几年,畜牧业收入以
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比例上升到23.3%。种植业,在
不改变分户经营的前提下,实行良种、技术、机械、灌溉、肥料、防治病虫害等主要
环节上的市乡村三级服务。规模经营,便利了科技推广,增加了农业整体的技术含量,
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三是开发区域经济。诸城市注
重发挥市内区域的综合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进行战略开发和循环利用,
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理自然优势,统一
规划,合理布局,实行区域化种植,在潍河、渠河沿岸平原主种粮食,西北涝洼粘土
地带发展棉花,南部山区发展果品、花生,丘陵地带种植黄烟,在城镇区域发展商品
菜。1991年,全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的粮食生产方11个,千亩以上的棉花生产方13个,
千亩以上的黄烟基地21个。基本形成区域性、专业化生产为主的高效农业框架和区域
性、松散型的生产经营集团格局,相应地完成了全市农业内部产业的合理调整。四是
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根据全市农业资源分布,统筹安排、布点,实施政策倾斜,
引导市、乡、村、户一齐上,逐步建立起与资源产出相适应的畜禽、粮食、棉麻、烟
草、果品、蔬菜、花生、丝绸、农作物秸杆等加工经营体系。近5年内投资4亿多元,
完成技改项目200多个, 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果品冷储保鲜、蔬菜脱水、
饲料生产、禽畜、粮油等加工生产线26条,专用设备300多台(套) 。1991年,全市农
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发展到800余家,固定资产逾5亿元,从业人员10万多人,农副产
品综合加工能力达80多万吨,70%的农副产品就地得到加工转化。累计开发10大系列
460种新产品,其中66种获国家和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4种在国际评优中获奖。农副
产品系列化的加工、转化增值,使农业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诸城市探索高效益农业之路的基本做法, 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 李鹏总理在
1991年11月视察诸城工作时曾题词:“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农业”。

(周升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