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15&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陈建国
副书记 杜世成 周训德
巴忠鼎 王军民
中共市纪委书记 滕文林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传周
副主任 栾聚茂 王效 王书臣
李世文 姜德华 陈朴先(女)
王宝祥 杨静之 宋存平
高吉儒 杨连政
市长 杜世成
副市长 周训德 刘国栋 杨金镜
王树建 王学刚 王曙光
毛晓矛 唐臻德
市政协主席 曲元显
副主席 许善文 刘延凤(女) 虞俊鹤
李皆荣 王仲哲 郑开友
刘菩按 史百祥 姚孟彝
方广威 王正麟 任永泰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英春(女)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庆才

1991年,烟台全市辖芝罘、福山2区,莱州、龙口、莱阳、蓬莱4市,招远、栖霞、
海阳、 牟平、长岛5县。总面积1350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34平方公里。年末
总人口628.47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是10年来人口增加最少的1年。总人口中农
业人口536.06万人,非农业人口92.41万人。
1991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三届七中、八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精神,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和“科技进步年”活动,治理
整顿、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157.6亿元, 比上年增长15.8%,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5.8和8.8个百
分点; 国民收入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工农业总产值378.23亿元,比上年
增长21.9%。
工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全市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6.4和9.7个百分点。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90.94亿元,比
上年增长18.2%。工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四个具体特点是:(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骨干
作用有所增强,年末全市大中企业数量由126个增至155个,产值达73.4亿元,比上年
增长23.9%。(二) 全民工业增长幅度明显提高,全年完成产值86.05亿元,比上年增
长13%,增幅高于上年7个百分点。(三) 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
主要推动力,全年完成产值156.79亿元,增长31.8%,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
50.3%上升到52%。(四)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重点考核的5 0
种主要产品, 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42种,其中载重汽车增长126.6%,交流电动机增
长63.6%,原盐增长51.3%,丝增长42.3%,电风扇增长32.2%,轮胎外胎增长38.3
%,内燃机增长34.4%,印染布增长29.8%,硫酸增长29.3%。
工业生产增长的内在原因是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基础工业得到加
强。 全市乡镇及以上工业中基础工业产值3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二是重工
业继续得到加强, 在乡镇及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达89.93亿元,增长19.8%,所
占比重由上年的46.47%上升到47.1%。 三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给经济注入了活力。
全年乡镇及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产品产值28.69亿元, 增长13.4%,出口产品产值率达
15%。四是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乡镇及以上工业推出新产
品、新品种677种,新产品产值率达10.1%。全市又有8个产品获国优称号,其中隆海
牌涂布白纸板获国家金奖;167个产品获省优称号。全年优质产品产值50.35亿元,优
质品率26.4%,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5.92%,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产品结构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主导产业未形
成优势,产品缺乏广泛的市场和引导消费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效益的提高。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前两年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民和城
镇县以上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81亿元, 增长30.8%,其中全民基本建设投
资9.30亿元,增长23.7%;全民更改措施投资5.40亿元,增长27.8%;城镇集体单位
投资3.74亿元,增长35.4%。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投资0.67亿元和7.91亿元,分
别增长42.5%和37.2%; 基础工业投资7.44亿元, 增长118.5%; 运输邮电业投资
1.76亿元。 增长21.8%;非生产性投资5.98亿元,增长51.0%,新增固定资产14.95
亿元。全市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在省“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竞赛中,市区以总分
第一获地级市第一名,莱州市夺得第三小组第一名,龙口市成为新的夺杯城市,栖霞、
蓬莱获得县城齐鲁杯,莱阳市继续保持先进城市称号,招远和长岛县被评为先进县。
建筑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名,实现了“五连冠”。全年县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施
工产值4.17亿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9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8.4%和16.7%。全
行业实现利税1.4亿元,提高40.3%。
全市环保工作成绩显著。共完成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项目196项,实现投资2.7亿
元。11个县市区所在地和4个镇驻地建成区全部建成了烟尘控制区,总面积145.9平方
公里,总覆盖率达99.3%,11个城镇饮用水源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夹河、庵里水库、
罗山河、抹直口湾等4个流域综合整治提前实现市政府规划目标。在全省省、市 (地)
环境保护责任制考核中, 烟台市再次夺得总分第一名。市环保工作共获得4项全国先
进、7项全省第一。
农业及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54.62亿元,比上年增长
20.2%。 农业总产值为76.42亿元,增长14.9%。粮食总产达291.1万吨,单产623公
斤, 分别增长5.2%和4.7%,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花生总产38.4万吨,增长5.1%;
水果总产51.2万吨,增长10.4%;水产品总产量54.4万吨,增长18%,创历史最高水
平。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5%上升到50.1%,首次超过种
植业。
全市完成粮田管灌面积208万亩,果园滴灌面积101万亩,浆砌渠道3508公里,水
的利用率提高到60%。 林业提前1年完成省、市两级绿化责任状任务,全年造林面积
17.02万亩, 增长6.4%;新增封山育林11.6万亩,育苗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8
%。 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国肉类总产量达16.82万吨,比上年增长24.1%;牛羊
奶总产量4.71万吨, 增长15.2%; 禽蛋产量11.16万吨,增长15.9%;年末猪存栏
115.01万头, 增长11.1%;大牲畜年末存栏25.98万头,增长11.1%,其中肉蛋奶产
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年末实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3.06万千瓦时,增长2.8%;
全年机收面积200.93万亩, 增长18%;农村用电量11.01亿元千瓦小时,增长10.9%;
农用化肥(折纯)19.14万吨,增长7.6%。
乡镇企业各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87亿元,利
税18.6亿元,出口商品交货值达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8%、19.4%和38.5%,
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7%, 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9.6%, 占全市外贸收购额的
41.4%。年内涌现了15个产值超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村庄和企业。但农业基础某些
方面仍较薄弱,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
年内全市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市公路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4008.1万元,公路
通车里程达4234.3公里。 其中一级公路增至180.5公里,占全省的24.6%。综合养护
好路率达93%,创历史最高水平,比全省平均高出14.5个百分点。烟台港西港池一期
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于年内正式兴建,老港区改造等重点技术项目进展顺利。龙口
港吞吐量突破500万吨大关。 烟台市轮船运输公司“奇山”轮首航香港成功。龙口--
秦皇岛客、车滚装运输航线开通。蓝烟铁路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70余万元。1.3万
平方米的烟台铁道大厦工程竣工。至年底,全区铁路已连续2400天无行车重大、大事
故, 连续701天无职工死亡事故。烟台工务段连续1700天无行车一切事故。民航烟台
站候机楼,航管楼于7月1日竣工,站内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共改建、新建邮电局、
支局、 所14处。新增邮点9个。烟台局长途1000路已投入使用。牟平、蓬莱、龙口、
黄城、 招远5点各3000门市话程控交换机和微波电路已开通。烟台市话21局新建和24
局扩容已完成。全年全市货物运输量(发送量) 为3039.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
中铁路505.4万吨, 增长14.8%;公路2388.1万吨,增长3.4%;水运145.9万吨,增
长85.2%;空运8676吨,增长20.2%。客运量(发送量)3727.2万人,增长20.6%。其
中铁路222.9万人,增长6.5%;公路3232.9万人,增长9.9%;水运265.0万人,增长
54.6%; 空运6.4万人,增长45.5%。沿海港口吞吐量1423万吨,增长27.1%。其中
出口726万吨,增长44.8%;进口697万吨,增长12.8%。邮电业务总量1.36亿元,增
长40.0%。年末电话机达到4.31万户,增长17.2%。其中城市3.34万户,增长20.0%;
农村0.97万户,增长8.6%。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1.36亿元, 占年度预算的103.17%,比上年增长9.75%。财
政支出9.2亿元, 占预算的96.2%,比上年增长2.27%。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收支
相抵,当年结余88万元。全年完成各项税收13.17亿元。其中工商税收入库11.04亿元,
扣除不可比因素入库数为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4%,增收1.06亿元。全市金融
部门宏观调控适度,全年增加贷款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至年末,各项存款
余额达145.6亿元,比年初增加30.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达到26.1亿元;增加6.1
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7.5亿元,增加22.5亿元;发行债券1.35亿元;市
场证券交易额3629万元; 外汇调剂总额4.07亿美元,增长15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
1720元,跻身全国地级市前列。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幅分别高于全省、
全国1.9和4.7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长11.5%,增幅仍分别高于全省、全国
1.0和1.6个百分点。 各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其中消费品零售额57.21亿元,增长
17.9%;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2.5亿元, 增长17.6%。 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
21.72亿元, 增长28.8%。 国合商业全年商品销售额108亿元, 增长8%,利税总额
2.29亿元(补贴前),增长5%;平均每一职工销售15.8万元,增长19%。市百货大楼、
华联商厦、 对外供应总公司跻身于全国100家最大百货商店行列。全年城市零售物价
上涨5.7%。 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5.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4.1
%。
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4.02亿元, 增长11.3%;外贸出口商品总值1.32亿
美元,增长34.1%。烟台海关进出口总额11.85亿美元,增长7.8%。全年利用外资新
签协议(合同)243项,其中三资企业186项,分别增长50%和1.27倍;协议(合同)外资
额2.08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1.86亿美元,分别增长1.29倍和1.88倍;全市实际利用
外资7383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5291万美元,分别增长38.7%和75.3%。全年对外承
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443万美元,增长57.7%;完成营业额188万美元,增
长19.8%。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累计9.3亿元;新签外引内
联生产项目49个,累计174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分别为25个和81个;协议(合同) 总
额折5378万美元,累计3.64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分别为1299万美元和8973万美
元;新投产企业19家,累计80家,其中外商投资项目分别为14家和35家;全年完成工
业总产值4.21亿元,增长87.5%;全部企业出口6482万美元,增长24.9%;全开发区
实现利税总额5259万元,增长34.2%,累计1.50亿元。
全市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99万人次, 增长92.6%;旅游外汇增长70%,人民
币收入1634万元。
全年取得科技成果310项,比上年增加1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项,填补
国内空白的45项。获得国家、省科技成果奖励50项,是历史上出成果最多的一年。推
广科技成果175项,新增产值6.23亿元,利税1.16亿元。当年专利申请368件,比上年
增长21%。引进外国专家17人,派出5人。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登记技术合同536项,
技术交易额1975.89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40%。情报信息微机处理系统实现
了与国际联机。培训“星火”及各类人才10万多人。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
所占比重达到41.8%,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教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小学入学率达99.6%以上,初中段教育普及率达97%,
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47.7%。普教与职教双轨并行局面初步形成,招生比达1∶1。高
等教育稳步发展,当年招收本科生4423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7168人。成人高教招生
1302人,比上年下降62.3%。全市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网络,脱盲率达
99%。教改步伐进一步加快,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广,初中四年制教育扩大到
81个乡镇的199处学校,占全市初中总数的45%。全市有8个课题被列入国家“八五”
教育科研计划,4个课题被列入省“八五”教研计划。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 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
档案馆12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发射台3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9座,各类电影
放映单位1318个。 全市共出版市级以上报纸2415.5万份,各类杂志11.5万册,图书
75万册 (张) ,全年发表,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100余篇,
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近10部。举办了全市专业剧团新创作剧目调演、建党70周
年文艺庆祝会与书画展览、中共胶东党史展览等。美术、音乐、舞蹈、剪纸等获全国
奖18项、 省级奖56项、大区奖2项。市京剧演员王晓燕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大赛青
衣花旦组最佳表演奖。莱州、长岛被命名为省首批社会文化先进县,莱州市还被评为
全国文化先进地区。
年末卫生机构共有病床位1.34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7万人;全年共完成门
诊量1010万人次,收治病人28万人次,业务总收入2.34亿元。11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
继续下降。 全市行政村卫生室建室率达100%,其中甲级率达70.5%。市卫生局、莱
州市妇幼保健站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8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
体。
全年共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后备体育人才43名,输送数列全省各市、地之首。
市运动员共获国际比赛金牌3枚、银牌5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2枚、银牌17枚,获全省
比赛金牌92枚,武玉华破1500米蹼泳和800米器泳2项世界纪录。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市职工工资总额达16.59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
增长10.7%。 职工年平均工资2228元,比上年增加91元,增长4.2%。据抽样调查,
农民年货币收入达1410元,增长10.5%,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908元,增长8.1%,其
中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的户由上年的22.8%提高到23.4%,城市人均居住面积8.02
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1.81平方米,农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22.38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 年末城镇福利院收养160人,农村敬老院收养4688人,
SOS儿童村有儿童110人。 全市福利企业328个, 比上年增加35个,安排残疾人就业
6778人。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1年, 烟台市粮食生产打破了持续7年之久的徘徊局面,在土地面积比1983年
减少50多万亩,年内持续干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到29.1亿公斤,比历史最高水平
的1988年增加3000多万公斤;单产达到623公斤,比1983年增加104公斤。粮食总产、
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429万亩小麦总产达12.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11亿公
斤;单产286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全市粮食生产获得大面积丰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一抓先导,以加速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走“科教兴农”之路。(1) 狠抓农技服
务体系建设,使全市73%的乡镇建立了农技综合服务组织。80%的村建立了农机服务
组织,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推广网络;(2) 注重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
素质。通过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便全市87.2%的农民接受了科技培训,做到了家家
都有“明白人”,户户都有“明白纸”。据统计,年内10大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
7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增收粮食1.05亿公斤以上。(3) 深入细致地实施了
各级农业丰收计划, 使粮油生产10大技术落到了实处。实施总面积达870多万亩,占
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5%,共增产粮食2.3亿公斤。
二抓投入,以治水为中心,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内继续坚持拦蓄为主、补
源为主、节水为主的“三为主”治水方针,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至年底,
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设施项目42216项,改善和恢复水浇地202.7万亩,使地表拦水能
力,水的有效利用率地下水位等都有较大的提高。
三抓开发,挖掘了各种资源潜力,不断提高农业产出能力。主要从吨粮乡镇建设、
中低产田改造和玉米千斤市等3方面入手, 进行重点突破。全市35处吨粮乡镇的88万
亩粮田,平均单产861公斤,总产7.1亿公斤。
四抓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市、县、乡三级无偿投入资金418万元,贴息贷款170万
元, 用于发展农机事业。至年底,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到12.57亿元,比上
年增加8400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333.06万千瓦,比上年增加9.02万千瓦。其中集体
机械迅速增加,全市集体新购拖拉机1312台,2.63万千瓦,分别占新购数的19.5%和
35.4%。全市集体无机村共减少159个,减少9.2%。个体无机村减少41个,减少35%。
全年共完成机耕5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7.57%;小麦机播367.08万亩,小麦机收
198.4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0.42%和17.31%。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农业全面丰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乡储蓄存款突破百亿元
1991年,全市金融部门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方针,认真贯彻
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截至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达107.5亿元。人均1720元,是全省、全国人均存款的2倍,跻身于全国地级市前列。
其中定期储蓄98.12亿元,占91.3%;活期储蓄9.33亿元,占8.7%。
为加强储蓄存款业务,市工商银行全面推行储蓄专业目标化管理,制定了《储蓄
所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强化了内部建设,广泛采用电脑技术,开办了代发工资业务,
并成立了信用卡业务部, 对外开办牡丹信用卡业务。 市农业银行在工作指导上实行
“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狠抓城镇储蓄所管理,狠抓信用代办站的整顿,巩固了
农村储蓄阵地,理顺了行社存款结构,广泛推行了营业门市规范化管理办法,全面开
展“争创文明储蓄所”、“争当优秀储蓄员”活动,逐步推行农村信用代办点养老补
贴保险制度,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建设银行烟台市分行、
中国银行烟台分行、交通银行烟台支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和烟台市信托投资公司等
金融部门也都加大措施,积极吸收储蓄存款,从而使全市储蓄存款登上了新台阶。

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
1990年5月,烟台市政府做出在经济开发区兴办烟台科技园的决定,同年7月,山
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烟台市科技园为省高级技术产业开发区。当年便进入实施阶段。科
技园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 首期兴办一个面积为10万平方米的科技试验区,科技园以
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技术等为重点发展领域。开发区对科
技园内的企业,在税收、场地使用费、监管、保税和工资奖金等方面实行更加优惠的
政策。当年就先后认定乐泰(中国)厌氧密封胶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加入了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信息网络,及时得到了国家科委的业务指导,参加了在北
京举行的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展览会。1991年,科技园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先
后制定和完善了《烟台科技园“八五”发展规划》、《烟台科技园暂行管理办法》、
《烟台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
企业7家,累计达到18家;各类科研、科技开发机构达到11家。开发了卫星通讯设备、
移动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及外围设备、智能化仪表、飞机刹车盘等一批重点产品。
采取“借水行舟,借帅出征、借梯登楼“的”“三借”方针,分别同国防科工委、机
电部、中科院、电子总公司、航天部、山东省教委等部门单位签约。确定在国区内划
片开发400亩,引入重大开发项目20多个。3月20日举行了多功能科技大厦奠基仪式。
该大厦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预计1992年9月竣工,建成后将成为园区内开展学术
研究、信息检索、专利发布、开发服务、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高科技活动中心。

利用外资突破两亿美元
1991年, 烟台全市共利用外资项目243个,总投资4.05亿美元,合同外资额2.08
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0%、164.9%和128.6%。其中三资企业项目186个,合同
成交额3.83亿美元, 合同外资额1.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8%、202.5%和
187.6%; 补偿贸易6项, 合同外资额47.34万美元; 国际租赁3项, 合同外资额
298.47万美元; 加工装配项目40个,工缴费收入95万美元;国外贷款项目8个,合同
成交额1762.8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7383.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在全年利
用外资工作中,一是主动出击,进一步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
在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项目上,主动走出去,联络客户,加紧与日本、南朝鲜、香港、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强与日本三菱、三井,韩国三星,香港中银等12个大商
社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参加了国内外举办的青岛洽谈会、厦门洽谈会及德国慕尼黑、
美国旧金山展览会等6个大型经贸洽谈会。二是突出重点抓大中骨干项目。市5大班子
分工负责,对全市重点项目从洽谈到建设一抓到底,使白卡纸、百万吨盐场等项目顺
利成交,华润锦纶、黄海热电等在建骨干项目进展顺利。三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完成了莱山机场配套工程、 市区程控电话增容,5点联网等项建设。同时,还进一步
完善法规政策,提高涉外服务水平。四是进一步强化三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重点抓了省《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若干问题的
暂行规定》的落实,优化对三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通过以上措施,使全年利
用外资工作出现了新特点:三资企业项目数占全部利用外资形式的76.6%,合同外资
额占全部利用外资额的89.4%,成交大中骨干项目取得进展,共批准成交总投资千万
美元以上的大项目4个, 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占全年三资企业合同外资额的56.4%;
引进台湾、 南朝鲜资金步伐加快,共举办台资项目22项,台资额1011.35万美元,南
朝鲜投资项目21项,外资718.17万美元,均比上年成倍增长;引进项目质量明显提高,
在批准成立的183家三资企业中, 生产性项目占95%以上,老企业嫁接占66.7%,引
进了一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外资的国别增
加,与国外大商社的合作取得成效,香港、日本、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到烟台投资,
其中香港最多达1.46亿美元。全市已同17家国外著名大商社、大财团、大跨国公司建
立合作关系。
(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