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12&run=13

中共县委书记 王丁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金星
县长 姜振邦
县政协主席 王永德

1991年,垦利县总面积20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万亩(包括新开发稻田3万
亩)。辖1个镇,11个乡,1个渔业管理站(乡级)和垦东办事处(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
正科级单位)。总人口20.9万,其中农业人口18.54万,非农业人口2.35万。完成工农
业总产值4.89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工业总产值2.61亿元,
比上年增长6.8%; 农业总产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
1.06亿公斤,比上年增产40%,首次突破亿公斤大关,再次跨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行列。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3.19万亩,虽然后期虫害严重,
总产稻谷仍达到3.6万吨。 棉花总产量达到11.8万担,比上年增长1.58倍,创历史最
高水平。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收入2125万元,比上
年增长12%; 财政支出3323万元, 比上年增长7%。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1286元,比上年增加15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634元,
比上年增长38.7%。 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63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企业职
工1923元,增长10.8%;机关事业职工2025元,比上年增长6.6%。

三年人均增加一亩田
垦利县依法管理土地, 注重“开源”“节流”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3年来,
节约土地1065亩, 垦复土地6.13万亩,开发稻田12万亩,开荒植棉2万亩,使该县一
跃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1991年11月,又被授予“全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先进
县”称号。
黄河从恳利入海,垦利是全国唯一能“造地”的县,人均占有土地15亩以上。长
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珍惜土地节约耕地”观念的同时,一手
抓“节流”,一手抓“开源”。一方面,依照《土地管理法》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土地
使用审批制度,在全县251个行政村中推行了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1991年有237户退
出多占宅基地,145户停建,节约土地198亩,收取有偿使用费22.9万元。县土地局发
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建设用地的前期论证。仅1989年胜利油田郝纯北路延伸和永莘
路垦利线段展宽两项工程, 就少占良田401.3亩。另一方面,县里成立了土地开发指
挥部,制定了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使全县土地开发得以合理、健康发展。
截至1991年底, 全县近19万农村人口,平均每人新增良田1亩。仅此一项,全县农民
人均纯收入较1990年增加100多元,人均粮食增加了167公斤。

抓流通促开发
1991年,垦利县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黄河三角洲大
米贸易市场”。
历史上垦利县土地高度盐碱,长期靠吃国库粮过日子。自1985年以来,全县开始
大搞以稻田开发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1991年,全县
粮食首次突破1亿公斤大关。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后,群众手里还有大批粮食。1989年,
县里成立了农产品流通领导小组,进京津、奔东北、下云南、赴四川,考察市场,联
系适合基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的技术和项目。 全县先后建起4个农产品贸易公司,12个
乡镇分别设立了农产品收购站,还鼓励集体、个人参与农产品流通工作。国营、集体、
个人一齐上,生产、加工、运销一条龙,全县在省内外建立20多处销售点。199 1年,
全县仅粮食一项外销达2000万公斤,并出口日本、南朝鲜等国。全县建立大型冷藏、
加工生产线3条,建立粮食加工点30多处。
流通的开展,为全县农民带来了很大实惠。仅粮食加工运销一项,每年就为农民
增收300多万元。在农业开发热潮的带动下,全县出现种地30亩以上、养牛10头以上、
养羊百只以上、 售粮5千公斤以上的种养大户近千个。全县粮食产量每年以20%以上
速度递增, 牲畜存养量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90年
46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634元,从而摘掉了贫困帽子。
(李长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