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09&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陆人杰
副书记 李殿魁 赵芳清 张庆黎
中共市纪委书记 丁恩海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生海
副主任 唐恩来 刘怿 高树林
郭洪涛 魏广修 刘家祥
市长 李殿魁
副市长 耿佃杰 郝敦典 张万湖
李吉祥 滕化迎 关美华
李来付(挂职) 由学智(挂职)
李莉(挂职)
市政协主席 赵芳清
副主席 梁树 鞠庆初 赵正修
周自力 卢爱珠 刘希圣
上官正昌 刘存吉 李煜良
关美华(兼) 王效书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闻祥德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长君

1991年,东营市辖2区3县57个乡镇。年末总人口158.52万人。总面积7418平方公
里,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7‰。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70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2%;国民收入59.20亿元,增长4%;工农业总产
值126.84亿元,增长5.7%,其中地方工农业总产值33.76亿元,增长20.1%。主要工
农业产品产量有了较多的增加。 石油年产量达到3355.1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天
然气工业产量完成14.38亿立方米,完成国家计划的102.7%;粮食总产量82.28万吨,
比上年增长31.6%,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量4.98万吨,增长67.8%;发电量、
烧碱、 机制纸、 标准件、抽油机等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7.6个百分点。全市职工
工资总额增长18.6%; 农民人均纯收入731元,增长28.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达到19.54亿元,比年初增加4.46亿元。
农业开发成效显著。1991年,全市通过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和黄淮海平原农业开
发,投资8000多万元,完成了一大批水利建设工程。新开发高产田20万亩,改造中低
产田6万亩, 开垦荒碱地31.10万亩,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
%;乡镇企业总产值18亿元,增长27.8%。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991年全市工业总产
值完成1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地方工业完成17.02亿元,增长14.9%。
石油工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局面。胜利油田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地方工业深入开展
“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市重点考核的主要产品质量稳定
提高率达到92.2%。完成技术开发项目28项,新产品产值达到7320万元,新产品产值
率按可比口径达到12.1%。 县属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
12.5%、 14%和11.2%。年技改投资首次突破亿元,完成项目125个,投产达标后可
新增生产能力2.10亿元、利税7600万元。
交通、邮电事业有新发展。新建扩建了一批干线公路,全市公路密度达到32.4公
里/百平方公里, 居全省前列。广饶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村村通柏油路县。东营火车站
正式开办全国零担业务, 并开通了东营至济南的铁路客运快车。新增港口吞吐能力
30万吨; 东营~大连客货滚装船航线已经交通部批准。1991年,城区新开公交线路
10条, 新增班次72个。全市公共汽车达到197辆,全年客运量完成2142万人次。交通
客、货运输量和周转量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市话7000门程控电话扩容和张
店~东营480路数字微波工程已开通运行, 使东营市长途电话进入了国际国内直拨
网。《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城市综合开发事业逐步展开。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加6.43亿元和12.12亿元;
各类保险总额108.5亿元, 比上年增长21.7%,保险业务收入6266万元,比上年增长
22.9%。 全市完成工商税收12.03亿元, 其中市级收入2.7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11.3%和12.9%。 财政收入完成3.04亿元,增长19.1%;财政支出3.7亿元,其中灶
内支出3.03亿元,增长12.4%,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搞好企业的22条政策,各县区也制定了相
应的政策。工商企业进行了劳动用工、工效挂钩、内部分配等方面深化改革的试点。
粮食企业实行了“盈亏统算、总额承包”,取消行业用粮,征收补粮基金,为解决粮
食挂帐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金融系统建立了以短期资金拆借和证券交易业务为主的
金融市场。
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 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93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出口创汇2897万美元, 增长47.5%;工业品出口比重增长7个百分点。新批利用外资
项目7项,合同外资金额771万美元。累计批准“三资”企业9家,已有4家开业投产。
同国内25个省市的89个市地建立了协作关系,落实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9项,引进资金
4510万元,物资协作总额1.70亿元。
加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1991年,对推动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
展至关重要的14万吨乙烯工程,已经国家批准立项。国家计委下达的“黄河口入海流
路规划”已通过国家评审。“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项目”第一期已通过国家
级验收,第二期工程已列入国家计划。东营市外向型资源开发区的研究、把东营建设
成为全国石油工业服务基地的研究、黄河三角洲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都取得重要进
展。同时,编制了《黄河三角洲油洲加绿洲建设规划纲要》。
“扫黄”、“除六害”、反内盗、反盗窃和“打拐”斗争成绩显著。全市共破获
年内立案的现行案件1198起,其中重大案件408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1700余人。
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70余起, 摧毁犯罪团伙8个,抓获人贩子和触犯刑律的买主83
名,达到了省委提出的年底基本解决问题的要求,保证了社会稳定。
科技教育及社会事业有新发展。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3%,小学毕业生升
学率达到92.4%。 公办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已发展到
110多家, 从事技术贸易的专、 兼职人员达到8000多人。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
148项, 其中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级奖6项;省
部级奖37项。 1991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05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510人,床
位4851张。 市电视台建成并开播,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共获省
级以上体育运动奖牌54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12枚、铜牌33枚。
(魏滋生)

东营14万吨乙烯工程立项
1991年10月23日,国家计委以计原材(1991)1624号文正式批准山东东营14万吨乙
烯工程立项。该项目是建国以来山东省与中央合资建设的最大的地方工业项目,整个
项目由山东省、东营市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合资建设并经营。预
算项目总投资34.78亿人民币,其中含外汇3.23亿美元。主要生产装置有:14万吨/年
乙烯裂解装置;1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6万吨/年环氧乙烷和4万吨/年乙二醇装置;5
万吨/年丙烯腈装置;3万吨/年腈纶装置。以上装置拟从6个国家的13个公司考察筛选
后引进。工程建设工期计划4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向社会提供塑料、化纤、
化工原料及产品31.82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15.2亿元,年创利税7.2亿元。静态投资
回收期4年零10个月;动态投资回收期10年零8个月。

(李卫 国东志)

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试验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
由国家计委审批立项的东营市第一期“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项目”,1991年
11月通过国家级验收。11月2日至4日,山东省计委受国家计委委托,邀请中国农科院、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农业厅、水利厅、畜牧局、农村投资公司、东营市科
委、农委等单位的17位专家、教授组成的验收鉴定委员会,通过系统地听取农业综合
开发试验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实地考察黄河农场2万亩草场开发项目区、垦利县6万亩
水稻开发项目区、 利津县明集3万亩棉花开发项目区,观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项目纪
实录像、影集、查阅有关项目文件档案资料,认为该项目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原定3年
的建设任务, 实际开发荒碱地20.63万亩, 新增耕地面积15.71万亩, 完成投资
6923.4万元, 其中劳务投入2823.4万元。新增生产能力:稻谷4943万公斤,棉花195
万公斤,干牧草536万公斤,饲料粮100万公斤。达到了“一出效益、二出经验”的目
的要求。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获
省优秀工程称号
1991年9月, 东营市“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通过竣工验收,被省和国家项目验
收组授予“优秀工程”称号。
东营市自1988年确定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以来,3年实际完成投资6852万元,
是计划投资4938万元的139.8%, 其中中央和省拨款1674万元,是计划的96.5%;市
配套投资1383万元,是计划的243.5%;县区配套投资1081万元,是计划的219.7%;
县以下自筹资金1123万元, 是计划的245.7%;贷款1134万元,是计划的67.2%。共
安排农业开发项目42项,先后开发建设了麻湾水源工程、广饶三干渠修复工程、垦利
下镇分干工程、王庄渠首治理及二干拓宽工程等水利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使东营
市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框架基本形成, 为开发荒碱地和改造中低产田创造了条件。3年
共开荒种稻20.47万亩, 是计划的2.65倍,累计增收稻谷1.78亿公斤;改造中低产田
32.4万亩;科技开发41万亩;另外,还安排了部分畜牧、水产、农机、林业等开发性
项目。 累计新增效益: 粮食2.66亿公斤, 棉花402万公斤,肉类1083万公斤,蛋类
17.5万公斤;累计完成产值2.92亿元,利润874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4.26。

(魏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