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01&run=13

中共县委书记 陈传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冯学训
县长 王可臣
县政协主席 曹日荣

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黄庄镇由沂源县划归莱芜市,1月1日正式交接。区划变
动后, 沂源县辖11个乡5个镇, 总面积1635.64平方公里, 耕地48.75万亩, 人口
53.76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4亿元,农业总产值
4.0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5.94%和5.96%。 粮食总产量达到16.19万吨, 比上
年增长14.20%, 创历史最好水平。财政总收入3754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城乡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7亿
元,比上年增长20.0%,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082.13万元,比上年增长44.3%。
教育事业又有新发展,全县完成捐资助学集资537万元,完成了1.1万平方米校改土建
工程,全年高考共录取大中专学生720名。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
沂源一期工程竣工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沂源一期工程主要以解决贫困地区人畜用水、改善生态环
境为目的。 该工程1987年德方开始立项考察,1988年5月中德双方签定协议正式实施,
1991年6月竣工, 经专家组验收全部合格,工程优质、优良率达95.7%,受到中外专
家的高度评价。整个工程完成总投资2175.5万元,德方投资957万元 (粮援资金645万
元,外汇资金312万元),国内配套资金296.2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22.3万元。在德
方投资总额中,援助的汽车、钻机等折款75万元,项目管理费36万元,实际投入工程
经费846万元。 沂源一期工程经过3年的实施,建成各类工程109处、6079项,其中建
人畜用水工程64项, 解决了3.38万人的吃水问题,有30个村、1.4万人吃上自来水;
修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23处, 增加灌溉面积1068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平方公
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造林绿化成绩突出
沂源县有宜林山滩及梯田隙地150万亩,人均3亩山。几年来,县委、县府遵循山
区自然规律, 制定“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1991年又提出“3年
育足苗,4年造完林,5年基本绿化”的目标,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水土保持、
整山造林为重点,大作山区造林绿化文章。到1991年底,全县林地面积、木材积蓄量、
果品总产量、林果业总收入等,都有大幅度增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其主要做法:
一、实行综合治理和“五段式”绿化模式。针对往年治山、水、林、路不配套的
状况,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山坡地、地堰、城镇空地等建设防护林、
用材林基地。按照“山顶栽松、山腰乔灌、山脚经济树,山下稳产田,山沟拦水坝”
这5个段式, 因地制宜,综合开发。至1991年底,共累计营造用材林16.5万亩,经济
林13.2万亩,建生物堰1443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6平方公里,增加地下蓄水850万
立方米。有4个乡成为林果乡,130个村达到“人均1亩经济林,50棵经济树”的目标,
34个村人均林果收入超千元。
二、采取多种形式治山造林。一是以乡镇为单位,按流域划片,统一规划、组织、
验收,实行“大兵团”作战。二是以村为单位,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将任务分解
到户到人,连续治理。三是将技术难度大、标准高、专业性强的任务,统一规划,限
定时间,承包给专业队治理。四是将荒山划分到户,在服从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稳定
承包关系,限定治理时间、分户或联户治理。至1991年底,共累计治理荒山滩35万亩,
造林28.7万亩,新修、维修各类水利工程1680处,扩大改善灌溉面积6.8万亩。
三、投入机制科学合理。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国家、银行、部门、乡镇、村、群
众各出一点的办法。在资金使用上,国家、地方投资及外资,主要用于购买治山造林
所需物品,采取拨物不拨款方法。利用外资、吸引群众投资累计1975万元,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38.5平方公里,新建水利项目6079项。在劳务投入上,实行劳动积累工政策。
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投入区开发建设的义务工、基建工不少于30个,不出工的以资代
劳。
四、保证措施有力。一是在组织上保证。主要着眼于选人用人,配备一个具有创
业精神的好班子,以保证造林绿化事业顺利进行。二是在制度上落实。县、乡、村制
定党政领导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状,实行三级党政一把手抓绿化点制
度,并把造林绿化实绩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李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