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2&run=13

〔自然地理概况〕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北段,地处黄河下游。境域介于北纬
34°25′~38°23′、东北114°36′~122°43′之间,大约跨4个纬度和8个经度。
极西点在东明县焦园西黄河河道,极东点在荣成市成山角,极南点在郯城县杨集南,
极北点在北隍城岛的北角。自北而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省接壤,海上
隔老铁山水道与辽宁省相望。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开发。从纬度位置看,山
东位于中纬度地带,气候为暖温带类型,光热充足,生长期长,有利于生活和生产。
从经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气候湿润,降水量比同纬度的内
陆地区为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临海的位置,使山东海域广阔,港湾众多,有
利于发展海上航运和海洋水产事业。山东地处东部沿海的中段,京沪铁路和京杭运河
纵贯省境,北连京津,南通沪宁,是南北陆上交通的咽喉和海上航运的中点。从军事
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半岛,向东伸入黄海渤海之间,隔海与辽东半岛
对峙,庙岛列岛屹立渤海海峡,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是北京防卫的南大门

地形。山东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鲁西北平
原区,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
/6。沿海有296个岛屿。
面积。山东土地总面积为15.67万平方公里。山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5%,丘
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占55%。
河流、湖泊。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或独流入海。山东三面
环海,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大
汶河、小清河、沂河、沭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
福河、洙赵新河等。山东湖泊分布在鲁西及小清河沿线低洼地带,总面积1494.6平方
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
湖)和东平湖。
气候。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型气候。
山东省境南部为春秋时期鲁国故地,故省名简称曰“鲁”。
〔行政区划调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县以上行政区划作了以下变更
: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以原蓬莱县的行政区域设立蓬莱市(县级);12月21日,撤
销招远县,以原招远县的行政区域设立招远市(县级)。
经省政府批准,乡镇一级行政区划作了部分调整:(1)1月14日,撤销胶南市海青
乡,设立海青镇;撤销胶南市小场乡,设立信阳镇;撤销崂山区红岛乡,设立红岛镇
;撤销崂山区河套乡,设立河套镇;撤销崂山区北宅乡,设立北宅镇;撤销临淄区大
武乡,设立大武镇;撤销陵县神头乡,设立神头镇;撤销临沂市九曲乡,设立九曲镇
;撤销临沂市白庄乡,设立盛庄镇。以上9乡撤乡设镇后,行政区域人民政府驻地不
变。(2)4月11日,撤销临淄区孙娄乡,设立孙娄镇,以孙娄乡的行政区域为孙娄镇的
行政区域。(3)7月22日,撤销博山区大街、城里两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博山区城东
街道办事处;撤销博山区税务街、西冶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博山区城西街道
办事处。(4)10月3日,撤销郓城县城郊、张营、郭屯、武安、玉皇庙、候咽集、程屯
等7个区。撤销枣庄市峄城区古邵乡,设立古邵镇;撤销滕州市东沙河乡,设立东沙
河镇;撤销滕州市龙阳乡,设立龙阳镇;撤销滕州市洪绪乡,设立洪绪镇;撤销滕州
市望冢乡,设立望庄镇;撤销枣庄市山亭区北庄乡,设立北庄镇;撤销枣庄市山亭区
桑村乡,设立桑村镇;撤销平度市三堤乡,设立三堤镇;撤销平度市云山乡,设立云
山镇;撤销平度市马戈庄乡,设立马戈庄镇。以上10个乡撤乡设镇后,行政区域和人
民政府驻地不变。(5)10月13日,撤销桓台县马桥乡,设立马桥镇,以原马桥乡的行
政区域为马桥镇的行政区域。(6)12月30日,撤销青州市石河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
弥河镇;撤销青州市孙旺乡、钓鱼台乡,将该两乡的行政区域划归王坟镇;撤销上庄
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庙子镇;撤销观音沟乡、莲花盆乡,将该两乡的行政区域划归
五里镇;撤销石家车马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普通乡;撤销苏闻乡,将其行政区域划
归高柳镇;撤销阳河乡,将其所辖的张高、双河、石家庄、大孙、张家河、吕村郇6
个自然村划归何官乡,其余村庄划归朱良镇;撤销徐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口埠镇
;撤销大王乡,将其所辖的西季、于林、马家园3个自然村划归东夏镇,侯庙、麻湾
两个自然村划归杨家庄乡,其余村庄划归王母宫乡;撤销苏屯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
东夏镇;撤销宋池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谭坊镇;撤销赵坡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郑
母镇;将杨集乡的东富旺、西富旺、南富旺、北富旺4个自然村划归庙子镇。
5月7日,经潍坊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寒亭区城区街道办事处。
截至1991年底,全省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
安、威海、日照11个地级市,德州、惠民、临沂、菏泽、聊城5个地区,25个县级市
,34个市辖区,74个县(35个市辖县),2个办事处,18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7个县辖
区,1531个乡,878个镇。
(刘静)

〔1991年人口增长形势和发展趋势〕1991年年底,全省总人口达8570.2万人,比
1990年增加77.6万人,在全国居第三位。出生人口为131.4万人,出生率为15.4‰,
自然增长率为8.86‰。1991年,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计划生育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
长,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人口形势依然严峻,1992年人口增长形势不容乐
观。
一、人口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1991年是山东实行人口目标责任制的第四年。连续三年的考核奖惩,在社会上引
起强烈反响,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下发以后,人大、政协
加强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检查监督,各个部门分别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地党
政一把手亲自靠上抓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了计划生育措施,加大了对早婚早育、计划
外生育现象的控制力度,使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
1.人口出生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较好地完成了人口计划。
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表明,1991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比年度计划分别低
了2.6和2.64个千分点,比1990年分别低了2.81和2.39个千分点,下降幅度之大、速
度之快是80年代以来少有的。据估算,1991年比计划少生了22.2万人。继1989、199
0年连续两年突破人口计划之后,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较好地完成了出生
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年度计划。
2.出生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
90年代初,山东省人口出生水平已处于较低水平,1990年出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
低2.85个千分点,在全国从低到高排列属第七位,1991年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又使其
提高至第六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8个千分点。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7
.43%下降到7.40%。
3.孩次构成发生变化,多孩率明显降低。
80年代后期,山东省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呈现一孩率低于二孩及多孩率的格局,
进入90年代,出生人口的孩次构成发生变化,一孩率上升,二孩及多孩率下降,199
1年一孩率继续上升到59.92%,比上年提高了6.75个百分点,多孩率已由上年的14.
14%降至10.24%,仅多孩一项,1991年比上年少了8.2万人,控制多孩生育已初见成
效。
4.后进转化工作成绩显著。
从1990年的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单位来看,1991年人口控制工作的突出表现是节育
措施落实得好。如抽样调查的济宁、菏泽、德州、聊城、临沂5市、地的14个抽中县
(市、区),1991年仅落实节育措施可使其出生率下降6.5‰。1990年全省20个计划生
育重点管理县,已有17个跳出了重点管理的范围。由于这些人口基数大,人口控制任
务重地区的出生水平有了大幅度下降,对全省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起了关键作用。
5.早婚、早育现象明显减少。
1991年各地普遍抓了晚婚晚育的控制工作,严格控制结婚年龄和初育年龄,凡不
符合晚婚晚育年龄(女23岁)的,不予结婚登记和不准生育。按育龄妇女年龄构成推算
,1991年进入婚龄(20~23岁)人数比上年增长2.5%,但从125个调查点了解的情况看
,1991年结婚妇女人数不但未增加,反而比上年减少了14%。据抽样调查推算,199
1年23岁前生育一孩的妇女人数有17.2万人,比上年少了6.7万人,早育比例也由上年
的15.52%下降至13.06%。
1991年人口控制工作的成效主要是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结果。但也不可否认,人
口出生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羊年”因素的影响。在山东省,部分地区
流传着“十羊九不全”的说法,影响了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特别在农村,这种旧观
念反映更为严重,出现了生育上有意避开“羊年”,提前或拖后的现象。从胶东5个
抽中县(市、区)6家医院了解的情况看,1991年医院接生婴儿数比上年减少了30%。
以此推算,受羊年影响地区出生人数的减少可使全省出生率下降1个千分点左右。
二、当前人口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1年人口控制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为
诱发人口自然增长再度回升的不利因素。
1.人口控制水平中等偏下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没有改观甚至出现后退现象。
1991年全省人口控制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观,后进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
较前有很大提高,但人口控制水平中等偏下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处在停止不前或后
退的状态。由于这些地区不属于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单位,面对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工
作存在麻痹思想,对工作的难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加大控制力度,落实具体措施方
面抓得不紧,出生率下降不明显或略有回升,大体形成了全省东部和西南部地区人口
出生率大幅度下降,西北部地区保持上年水平或略有回升的格局。在1991年7个重点
管理县中,其中有4个是当年新划入的县。
2.政策外生育仍占相当比重,抢生二孩现象略有回升。
1991年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经历了“前松、中紧、后稳”的过程。这一工作上的
波动造成了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但违反政策生育比例没有呈现明显地同步降低趋势,
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政策外出生人口。在全年131.4万出生人口中,政策外出生达59.6
万人,占45.4%,即有近1/2的婴儿属政策外出生。其中政策外二孩28.9万人,占二
孩出生人数的73.4%,比1989年79.2%仅降低了5.8个百分点,在二孩中仍占有相当
大的比重。其中头胎是女孩不到间隔时间抢生二孩的现象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违
反政策生育比例居高不下仍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3.部分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缺乏长远规划,方法欠妥当。
一部分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狠抓了计
划生育工作,但由于只注重眼前人口计划的完成情况,忽视人口增长的内在规律,不
是靠社会的综合治理,切实为群众解除少生孩子的顾虑等治本的方法控制人口的自然
增长,而是把大搞计划生育突击活动作为降低出生率的主要手段。还有部分地区在上
半年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当年出生人口计划的严峻人口形势下,实行了政策服从计划
的强制手段,虽然大大降低了当年出生率,完成了人口计划指标,但在群众中造成了
许多不良影响,并人为形成这些地区符合政策条件育龄妇女的堆积,如果1992年计划
生育工作稍有放松,势必波及到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的正常规律,形成全省人口发展
的非正常波动。
4.“羊年”影响对今后几年人口增长产生反弹。
在当前人口增长仍未摆脱60年代中后期生育高峰周期性影响的情况下,部分地区
“羊年”出生人口的骤降,同样也造成了部分符合政策条件育龄妇女的堆积,极易在
1992年或今后几年产生人口增长的反弹现象。如果只考虑1991年部分正常生育的推延
,1992年人口出生率将回升1个千分点左右,在客观上给今后几年的人口控制工作带
来了一定难度。
三、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呈回升态势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1991年山东省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
因素,特别不应忽视某些地区超常规控制的作用。1992年人口增长仍处于十年出生高
峰期内,加之羊年影响的反弹和符合政策条件育龄妇女的堆积,预计1992年人口自然
增长有再度回升的危险。
面对依然严峻的人口增长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各地的人口控制力度,平缓近一
两年的人口增长反弹现象,使人口发展适应当前经济进一步开放搞活的形势,为90年
代计划生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人口控制工作的重点之一。
(刘同星)
〔少数民族概况〕山东省是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省份。共有回族、满族、蒙古族
、壮族、朝鲜族、苗族等53个少数民族成份,503176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6%;其
中,回族近46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遍布全省133个县(市、
区)和各行各业,主要聚居在60个县(市、区)的740多个村庄、街道。全省有16个少数
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3个回族镇,4个回族乡,一个满族村,一个蒙
古族村。
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鲁西北四区和鲁中南山区,30多万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拥有
70多万亩耕地,4万多亩山林,1.5万亩水面。约15万余少数民族人口居住于城市,城
市中的少数民族个体经营民族传统商品较为普遍,但多系手工生产的小作坊和个体摊
贩,经营规模较小。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街道有50%赶上或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尚有10%的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生产、生活都较困难。
到1991年底,全省有少数民族干部6000多人,中共党员1.2万多人,共青团员4万
多人。在省、市(地)、县(市、区)三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中的少数民族代表、委
员2000余人。
(马银平)
〔自然灾害概况〕1991年山东省主要有三种自然灾害。一是5至9月,鲁西北、鲁
中南地区多次遭受大风、冰雹袭击,全省有93个县市区受灾;二是7月中下旬,鲁中
南的临沂、济宁、枣庄、泰安和鲁西北的聊城、德州等地区连降暴雨,致使山洪暴发
,平原积水,造成农田被淹,河流、水库出险,大批群众房屋被毁;三是从8月份开
始,东部的沿河北省交界一带地区出现旱情,并逐渐发展加重,造成了农作物生长关
键期的“卡脖子旱”。总的看,全省灾害虽发生频繁,但只有局部地区灾情严重,是
个中灾年。经年终核实,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共7240.54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952.8
5万亩,绝产面积590.79万亩;因灾减产粮食3746567吨、棉花308099吨、油料25548
2吨、烤烟30764吨;有749个村庄一度被水包围或进水,倒塌、损坏民房43万间,其
中倒塌10.07万间;倒折成材树木527万棵,各种输电、通讯线路3188杆公里;冲毁道
路149公里、桥涵闸961座、塘坝等1510座;受伤1867人,死亡98人;死伤大牲畜613
0头;有340家县、乡工厂企业因受淹一度停产。全省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9.
74亿元。成灾人口2513.72万人,其中特重灾民239.58万人,重灾民622.57万人,轻
灾民1651.56万人;因灾缺粮人口1042.62万人,共缺粮561722吨。受灾较重的有平邑
、蒙阴、费县、苍山、沂南、沂水、阳谷、冠县、莘县、聊城市、临清、东阿、东平
、泗水、济阳、峄城、山亭、齐河、夏津、单县、曹县等21个县(市、区)。
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省的救灾工作,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省委
、省政府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和紧急电话会议,部署救灾工作。省地有关部门下拨
了大批救灾物资和资金(先后下拨救灾款5725万元,捐助款1106万元)。各重灾地区党
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顽强的抗灾救灾斗争,临时抢救、安置、转移灾民
约10万人,及时发放了救灾款和统销粮,救济灾民422万人(次),帮助灾民尽快地恢
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妥善安排了生活,保持了灾区人民安定、社会稳定。
(朱思胜 马建华)
〔199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概述〕1991年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
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从总体看,社会供求基本平衡,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市
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全省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国民收入1350亿元,增长12.6%。
1991年的发展成就,标志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为实施十年规划及“
八五”计划目标,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创造了有
利条件。
一、社会总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在总量正常增长条件下保持了基本平衡
1.从供给看:总供给不断增加,商品充裕,市场繁荣,买方市场初露端倪。
农业。1991年,省政府在加强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了对粮棉油
特别是棉花生产的领导,大搞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综合开发,全省上
下把水利建设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年完成农业资金投入17亿元,从而使农业基
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3304.7万千瓦,农用排灌
机械总动力1346.7万千瓦,均比上年增长2.8%;农村用电量84.2亿千瓦小时,增长
11.2%;有效灌溉面积455.23万公顷,增长2%;全年共动工兴建和维修水利工程25
.2万处,完成土石方11.15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01万公顷。农业基础设施的加
强,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91年全省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供给能力进
一步提高。农业总产值达到79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远远高于全国增长3%
的速度。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3916.9万吨,比上年增长9.7%;棉花13
5.08万吨,增长38.5%;油料233.07万吨,增长9.9%,其中,花生231.98万吨,增
长10.1%;全年造林面积16.72万公顷,增长35.6%;果品总产281.57万吨,增产35
.3万吨;肉类总产261.4万吨,增产39.8万吨;水产品总量198.1万吨,增产30.3万吨
。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建筑、运输、商业、饮食业总产
值达1368亿元,增长21.9%,其中乡村工业总产值1145亿元,增长26.8%。
工业。1991年,在工业战线上,全省上下在改善企业素质,加快结构调整,提高
经济效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工业生产发展较快,效益逐步回升,供给大量增加。全
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59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其中乡
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827.66亿元,增长13.7%。轻重工业发展比较协调,分别比上年
增长13.4%和14.9%,重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并高于轻工业生产。重点能源、原材料、
支农产品和适销对路消费品有了较大增长,原煤产量达6053.93万吨,比上年增长1%
;发电量达到496.40亿千瓦小时,增长11.21%;钢252.12万吨,增长10%;水泥23
48.01万吨,增长21%;汽车11992辆,增长20.83%;拖拉机(混合台)28.07万台,增
长33.2%。1991年,全省工业企业扎扎实实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取得
丰硕成果。全省重点考核的3470种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4.43%,比上年提高
1.72个百分点;全年开发新产品5026个,新产品投产率达到84.5%,优质品产值率达
到23.95%,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省乡及乡以上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1529.01亿元,增长19%;全年实现利润42.34亿
元,比上年增加8.93亿元,增长26.7%;利税合计157.61亿元,增长18.5%;全员劳
动生产率增长7.4%;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9.4%。
商业和物资供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城乡市场繁荣
。1991年全省轻工业产值达9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各类商业企业的工业品
收购总值达到443.6亿元,增长17.7%。多数主要工业品的收购量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其中,增长幅度在10~30%的有酒、棉花、自行车、服装、煤油、化肥等;增长3
0%以上的商品有食糖、彩电、录像机、电冰箱、农膜等。随着农业生产的丰收,商
业部门的农副产品收购大幅度增长,1991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到247.1亿元,比上
年增长27.9%。城乡集市贸易持续活跃,成交额达1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
外经外贸。1991年是山东省实行经贸合一和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运行机制的第
一年,全省外贸出口额38.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省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1
87项,合同利用外资10.23亿美元,实际利用4.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37
%。全省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105项,合同金额5622万美元,实际完成
营业额265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5%和55.3%。利用外国政府款新签合同1
5项,合同金额6601万美元,实际使用6358万美元。全年旅游创汇收入2.71亿元(外汇
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6.6%。
2.从需求看。全省需求回升相对平稳,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在供给总量增加的前
提下,1991年,山东省适时把握有利时机,有计划地调整了部分农产品和基础工业产
品价格,放开了121种(类)商品价格。物价的调整、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4.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城镇上升6.1%,农村上升3.6%,物价总体没有大的波动。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66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6%。城
市和农村市场全面回升,城市零售额增长20.6%,农村增长14.3%。全省居民消费品
零售额485.95亿元,增长16.6%;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50.08亿元,增长15.5%;
全省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8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1991年全省实现生活消费品
零售额为53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食品增长16.7%,衣着类增长16.2%
,日用品增长15.1%。同时,全民所有制商业较好地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全省国营商
业企业的商品零售额达192.2亿元,增长20.5%,比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高4.
7个百分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8%上升为29.1%。在生产发展、
市场繁荣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继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91年全省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566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764元,增长
12.3%,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分别增长4.7%和9.4%。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同步增
长,199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407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613元,分别
比上年增长14.5%和12.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1.52亿元,比年初增加1
46.04亿元。其中,城镇475.37亿元,增加110.09亿元,农村246.15亿元,增加35.9
5亿元。居民购买的各种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也明显增多。
1991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适当松动,投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基础设
施、基础产业投资需求更加旺盛,资金供应不足。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全面回升,全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5.5亿元,比上年增加59.94亿元,增长17.9%。其中,地
方项目投资增长快于中央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投资301.9亿元
,增长21.6%,中央项目完成93.6亿元,增长7.2%;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快于基本建
设,全年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1.97亿元,增长17.6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2.57亿元
,增长39.03%。大中型项目和限额以上项目完成计划较好,全年施工的基建大中型
项目64个,完成投资58.31亿元,完成计划的101.4%。全年商品房建设投资完成15.
7亿元,比上年增长70.7%;竣工面积331.88万平方米,增长37.4%。商品房建设速
度大大加快。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从所有制结构看,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增速加快,全年
增长9.1%,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增长19.1%,其中乡
镇办工业产值增长27.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增长70.1%。全民和乡及乡以上集
体所有制工业占69.6%。乡村工业进一步发展,产值近114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
为4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结构看,重工业增长加快,全省乡及乡
以上重工业产值88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比重由48.4%上升为48.6%。轻工
业产值932.02亿元,增长13.2%,占的比重由上年的51.6%下降为51.4%。从产品结
构看,为适应市场需求,对部分轻工产品采取了限产压库措施,能源、主要原材料工
业、支农产品和出口产品得到加强,一般加工工业发展速度放慢。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基础产业得到加强,农林、水利、运
输邮电和文教卫生事业投资比重上升。在基建、更新改造完成投资中,用于农林水利
业投资3.88亿元,比重由上年的1.6%上升为2.3%;运输邮电业投资16.39亿元,比
重由上年的8.3%上升为9.5%;文教卫生事业投资11.48亿元,比重由上年的5.3%上
升为6.7%。更新改造投资重点突出,其中用于改建项目投资30.2亿元,增长43.6%
,比重由上年的46.7%上升为49.5%;用于节约能源、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产量
和三废治理投资18.8亿元,增长62.2%,比重由上年的25.8%上升为30.8%。
1991年全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保持基本协调。积累与消费比例相对稳定,农
轻重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生产与使用比较协调,社会库存增长。
三、财金形势相对平稳
1991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4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当年财政支出141.9
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金融工作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大力组
织存款,优化资金投向,重点支持适销对路工业品的生产、农副产品收购、重点建设
项目和技术改造,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1991年全社会存款余额达到1170.72亿元
,比年初增加236.4亿元;各项款余额达到1423.5亿元,比年初增加252.2亿元。
款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地促进了最终需求的增长。在银行、信用社各项款增加额
中,流动资金款比重由上年的74.3%下降为71.64%;固定资产款所占比重则由
11.10%提高到12.28%。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回升,货币投放规模扩大。
四、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科技事业取得新发展。1991年全省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488项,比上年增加378项
,其中有17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有1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获奖数量在
全国省、市、自治区中名列首位;30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居全国第三位;11项
成果获国家星火计划奖,居全国第四位;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山东省历史
上实现这项大奖零的突破。1991年全省受理专利申请3348件,批准1569件,分别比上
年增长31.1%和23.3%。年内实施专利995项,新增产值11.5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
业迅速发展,全年引进高新技术成果71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12项,实现利税2.26
亿元,创汇4385万美元。
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有所改善。全省普通
高校在校生比上年增加130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增加2.3万人,适龄儿童入
学率达98.4%,初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1.9%。大中专学生的分配和招生进展比
较顺利,分配到市地以下的毕业生占86.6%。
文化、体育、卫生等项社会事业也都有新的发展。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
.86‰。
五、改革开放迈出了更大步伐
1991年全省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在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不断完
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在外部经济环境
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深化企业改革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
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得到改善,增加了活力。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完善,
企业横向联合和兼并有新的发展,新组建企业集团29家。在物价改革方面,陆续出台
的能源、原材料、铁路货运、粮食等调价措施,缓解了基础产业价格偏低的矛盾,促
进了基础产业的发展,减轻了财政补贴的负担。对部分商业企业进行了“四放开”改
革试点,在50多个县市区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县级综合改革、农民养老保险
和劳动工资等改革试点,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在加强宏观调控体系、证券市场试点的
改革等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抓紧了外经外贸体制改革,初步理顺了省级经贸管理
体制。调整了汇率,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调整了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了出口商品
基地建设,提高了出口效益,当年扭亏转盈,出口创汇大幅度增加。
六、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进展缓慢,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
的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1991年全省第三产业仅比上
年增长4.5%,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0.4%下降到19.3%,比全国低7个百
分点。一般加工工业档次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
汇产品少,本省产品市场占有率有下降趋势。1991年省商业厅和全省供销社系统工业
品购进总值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向省外购进65亿元,比上年增长91
.8%,占工业品购进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1%上升到37.5%。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
,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
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虽然近几年增加了农业投资,但农田水
利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部分河道和大中型水库存在不少隐患。农村社会化服务体
系不完善,买难卖难,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业比较利益低,部分地方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负担较重。
由于结构不合理,政策措施不落实,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内部经营机制转换较
难,企业活力仍不足,使国营大中型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调整结构的任务最终要靠企业自身来承担,许多企业自有资金不足
,运用信资金又缺乏承受能力,这种情况使结构调整任务很难落实。
2.经济效益上升缓慢,导致财政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成本上升,再是治理整顿
前重复建设、盲目引进带来的“后遗症”尚未消除,不少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生产能
力大量闲置,使规模效益受到很大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非国营经济发展迅速,但由
于前一时期国家对非国营经济的减税、低税、免税等优惠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宏观调
控机制不健全,税收等手段不力,使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同步增长,
从而加剧了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反差,加上国营企业经济效益低,也影响
财政收入。
1991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和资金利润率仅比上
年提高0.1%和0.2%;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则比上年下降0.14%和0.25%,亏损面高
达18.1%。年末,全省亏损企业2445个,亏损面占11.4%,虽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改
观不大。另外,产品积压比较严重,产成品资金占用达209亿元,其中,属不合理的
产品库存达60亿元,占全部新增工业产值的25%,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增长3.4%,
定额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比上年减缓2天。
3.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分配格局不合理。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局面的形成,加上分配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分配关系而言,国家所占比重不断降低,企业所占比重
有所提高,收入分配明显向个人倾斜。除了政策方面因素,分配格局不合理的主要原
因是,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出现国家让利给企业、企业又通过各种手段使收入
流入个人手中。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应通过财政、税收、银行、物价等再分配的手
段和渠道来缓解。
4.科技投入不足,科研手段落后,高新技术开发力量薄弱,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教育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需加快人才培养,
调整教育结构。
5.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需尽快建立、健全起来,各种经济
杠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体系不健全,宏观调控乏力,经济活力不够。
以上存在的问题,既是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现实困难,也是长期困扰山东经济健
康发展的老问题。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必须逐步解决面临的这些难题。
(吴德让 潘青)
〔治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从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
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到1991年底已三年有余。三年来,山东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治理整顿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入开展了
治理整顿工作,基本完成了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奠
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过热得到控制,趋向稳定增长
经过三年治理整顿,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趋向稳定。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
长4%,1990年比上年增长5.3%,1991年比上年增长9.8%,三年平均增长6.3%。1
989~1991年,工业总产值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8.04%、13.06%和17.1%,三年
平均增长16.1%。经济增长速度已基本上恢复到与现有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水
平,达到了治理整顿的目标。
二、供求关系逐步趋向平衡,市场供应充足,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在三年治理整
顿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压缩投资规模、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紧缩信、加强税收
、保值储蓄等一系列强力紧缩需求措施,有力地遏制了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另一
方面,努力扩大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供求关系迅速得到改善。1989~1991年,全省
连续三年供求差率保持在±2%左右,基本达到了供求平衡。1991年,在社会总需求
中,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为4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1.0%,比1988年增长19.9%,平
均年增长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比1988年增长3
5.1%,平均年增长10.6%。
从市场发展方面看,与治理整顿前相比,全省城乡市场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
第一,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市场商品花色品种大量增加,供应充裕,消
费者的选择余地不断扩大,逐步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买方市场。第二,居民消费心理
趋向稳定,盲目抢购现象已很少见。三年中,市场销售经历了由过热转入疲软,又从
疲软趋向基本正常的过程。1988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幅达31.03%,19
89年降到10.2%,1990年跌入低谷,降到5.4%,1991年逐步增长到10.6%,进入正
常范围。第三,市场及流通秩序明显好转,服务态度大有改善。在流通领域从事倒买
倒卖的公司已基本上得到清理,大多数公司已与国家行政机关脱钩,实行企业化管理
,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从物价变化方面看,经过治理整顿,物价由飞涨转为正常,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全省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的涨幅,1989年回落17.1%,1990年大幅度跌落到1.8%
,1991年为4.7%,已进入各方面可承受的范围,达到了治理整顿的要求。
三、基础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在三年治理整顿期间,山东省一方面狠抓经济大环境的治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
展,另一方面注重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日益得到重视,
基础产业得到加强。
在基础产业发展方面,农业、能源、交通邮电、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部门投入不断
增加,发展不断加快。1991年和1988年相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增长19.9%
,而基础产业的投资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其中,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原
材料等基础部门投资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1.农业。1988年全省粮食总产3225万吨,棉花总产113.7万吨,花生总产194.7万
吨,分别比1987年减少168.7万吨、10.7万吨和35.1万吨,这是自1979年以来,粮棉
油第一次减产,使省内已经缓和的农副产品供求关系再度趋紧。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
面临新的徘徊局面。经过三年治理整顿,农业稳步增长,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
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到1991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793.03亿元,比1988年增长21.
6%,三年平均增长6.7%。粮食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3916.94万吨,棉花总产
量135.08万吨、油料总产量233.07万吨、花生总产量231.98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
21.5%、18.8%、17.8%和19.2%,三年平均增长6.7%、5.9%、5.6%和6.02%。
棉花、油料均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三年治理整顿使全省农业摆脱了徘徊局面,登
上了新的台阶。
2.能源。1991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9269.98万吨标准燃料,比1988年增长3.
9%,三年平均增长1.3%。1991年,原煤产量达6053.93万吨,原油产量达3355.19万
吨,天然气达14.38亿立方米,发电量达495.92亿千瓦小时,原煤产量比1988年增长
52.5%,三年平均增长15.1%。到1990年,山东煤、原油、电力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
六位、第二位和第一位。从生产与消费量来看,全省电力基本平衡,煤炭、原油供应
紧张的矛盾有所缓解。
3.交通邮电。1989~1991年,山东省加快了公路交通建设步伐,运输条件不断改
善,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到1991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41937公里,比1988年
增加3178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25596公里,比1988年增加4429公里。19
91年,全省完成货运量43872万吨,比1988年增长10.0%;三年平均增长3.2%。其中
,铁路货运量8100万吨、公路货运量34586万吨、水路货运量1185.8万吨,比1988年
分别增长10.6%、9.2%和35.7%,三年平均增长3.4%、3.0%和10.7%。全省完成
客运量3.2亿人,其中铁路客运量0.3亿人,公路客运量2.86亿人,水路客运量0.04亿
人,总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比1988年分别增长10.2%和17.8%。1991年,全省邮电业
务总量达10.4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比1988年增长2.8倍,三年平均增长56.5
%。全省已有76个县市区开通了国内直拨长途电话业务,其中有25个市县开通国际直
拨长途电话业务。1991年末城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54.01万门,自动交换机容量达
35.12万门,农村电话用户总数达8.11万户,比1988年分别增长73.2%、31.4%和26
.7%,三年平均增长20.1%、9.5%和8.2%。邮政快件、传真用户电报、特快专递业
务迅猛增加。
在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从1988年下半年起,采取了合理调整产业结
构的措施,到1991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略有降低,第三产业有所提高,从总
体上看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协调、合理发展。山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及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1988年以后均有所提高,呈现可喜的发展趋向。
四、财政信三年保持收支平衡
1989~1991年,与全国连续三年财政赤字相反,山东省连续三年保持了财政信
收支基本平衡。
1988年全省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86.4亿元,总支出97.8亿元,财政赤字为11.4亿
元,三年治理整顿,由于采取了加强税收管理等增收措施,1988年以后财政收入稳定
增长,1989~1991年三年平均增长18.3%。198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0.9亿元,总支
出113.7亿元,199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9.1亿元,总支出123.9亿元,1991年完成财
政收入142.97亿元,支出141.95亿元。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治理整顿使国内过强的社会需求得到了有效抑制,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产品相对充裕,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上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和连续
调整汇率,为出口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1988年全省商品出口总额达29.8亿美
元,1989年突破30亿美元,1990年、1991年分别达到34.8亿美元和38.3亿美元,年平
均增长8.7%。同时出口成本不断下降,外贸企业长期亏损的局面开始扭转。三年中
,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了步伐。1989~1991年,全省新签利用外
资合同2346项,合同利用外资2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分别为前10年
的1.7倍、1.5倍和1.6倍。另外,三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407家,外商直接投
资合同外资金额为10.7亿美元,实际使用额为4.6亿美元,分别为前10年的4.3倍、2
.6倍和4.3倍。
六、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经过三年治理整顿,社会安定,经济稳步发展,全省城乡居民继续不断得到实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566元,比1988年增长44.3%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0.3%,三年平均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764元,比1
988年增长30.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6%,三年平均增长1.8%。城乡居民实
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大有改善。199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40
7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613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37.1%和27.1%,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16.2%和3.2%,三年平均分别增长5.1%和1.1%。据全省抽样调查计算,
1991年,城镇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为10.47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9平方米,比
1988年分别增加0.85平方米和0.99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到1991年
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1.52亿元,比1988年增长120.9%,三年平均增长30.3
%。其中城镇475.37亿元,农村246.15亿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158.8%和72.4%,
三年平均分别增长37.3%和19.9%。
总起来看,山东省三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主要目标基本达到,在全省范围内
为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上,三年治理整顿工作,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吴德让 孔峻岩)
〔全省工交财贸经济态势分析〕1991年,全省工交财贸经济出现了全面回升的局
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品销售逐步看好,经济效益开始回升。全年新口径工
业总产值完成2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1857亿元,增
长13.75%。全年工业生产增长平稳适度,各月份比较均衡,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全
省主要工业产品畅销、平销、滞销比例由年初的27∶48∶25变为33∶50∶17。地方预
算内工业销售收入与工业总产值之比是逐步回升趋势,由一季度的80%,四季度提高
到108%,全年达91%。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529亿元,比上年增
长19%,实现利润4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利税合计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
18.5%;亏损企业亏损额28.2亿元,比上年减亏9.4%;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加速2天;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3.4%。
二、国内市场转入正常发展,物价比较稳定。1991年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比较明
显:(1)市场比较平稳,发展均衡。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660亿元,比上年增长
15.8%。其中1~4季度分别增长17.7%、15.6%、16.8%和9.9%,呈现中速均衡增
长走势,与上年市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2)淡旺季节变化规律明显
,春节、元旦、仲秋节、国庆节等节日市场旺季突出。(3)新兴商品和耐用消费品走
俏,摩托车、录像机、淋浴器、吸排油烟机、室内装饰品销售增长幅度较大。(3)城
市市场销售好于农村市场。全省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9%,而县级以下增
长12.4%。(5)集体购买力有所抑制。全年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5%,比居
民消费品零售增幅低1.4个百分点。(6)物价平稳,消费心理稳定。1991年国家先后调
整了原油、成品油、钢铁、货运、粮油统销价格,放开食糖零售价格,地方也出台了
部分调价项目。这些调价措施,特别是5月份调整居民粮油统销价格,虽然动作大,
但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好转,调整时机适宜,市场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全省零售物价总
指数比上年上升4.8%,其中城市上升5.5%,农村上升3.9%,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
6%的计划目标之内。
1991年国家对外贸企业取消亏损补贴,实行自负盈亏新机制,促进了外贸出口的
发展。全省出口创汇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7亿美元,增
长16%。
三、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信结构有所优化。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26.85亿元,比
上年增长9.51%,超预算3.3%;财政支出127.87亿元,增长6.35%,基本控制在预
算水平。
1991年末,全社会存款余额达1170亿元,比上年增加236亿元,增长25.3%。其
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721亿元,比上年增加146亿元,增长21%。全省款余额达
1423亿元,比上年增加252亿元,增长21.5%。其中农业款增加19亿元,增长20.3
%;技术改造款增加15.4亿元,增长24.6%,当年新增款是上年的1.85倍;基建
款23.8亿元,增长47.7%;工业款增加53亿元,增长17.4%;商业款增加65亿
元,增长15.6%。货币发放基本适度,全省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55亿元,比上年多投
放12亿元,主要是农副产品收购增加,流通领域拓宽,增加了市场货币容量。
四、交通邮电业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铁路客货周转量分别比上年
增长6.7%和1.4%。 公路客货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7.3%。航空旅客发送
人数完成30.09万人次,增长43.35%。全省邮电业务量完成10.33亿元,增长33.08%。
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6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825.4万吨,长话线路4100条,市话、
农话交换机总量分别增加10.76万门和3.9万门。
1991年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的状况没有大的改观。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品竞争能力差,企业专业化、系
列化、集团化水平低,规模效益差的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经济效益仍不理想,上半年
仍处于下滑状态,尤其是县以上大集体企业效益更差;有40%的企业存在潜亏问题。
三是市场观念淡薄、出口后劲不足,省外市场、国际市场开拓缓慢。
(王万杰)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1991年,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许
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制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20
条)》,在落实企业各项自主权和各种配套政策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外部环境
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为搞好企业提供了政策依据。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
力,扭转效益下降的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1991年,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还组织力量,并由省级领导带队对《企业法》的贯彻
落实进行了全面检查,找到了《企业法》落实不到位的症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推动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厂。
企业集团稳步发展。1991年新组建了29家企业集团,全省已有134家。企业集团
的发展开始突破“三不变”的格局,由松散联合到紧密联合,由“强弱”联合到“强
强”联合,并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发展。9月份,又召开了全省企业集团工作
会议,讨论制定了《进一步促进企业集团发展的若干意见(30条)》,明确了企业集团
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结构形式以及审批程序等,对企业集团的健康
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普遍推行了企业内部分配公开制度。滕州市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率先
实行企业内部分配公开制度,取得明显效果。5月初,省体改委会同省总工会、省委
研究室召开现场会,交流推广了该市企业内部分配公开的经验。会议之后,全省80%
以上的企业普遍推行,并将公开的内容由工资、奖金等福利的分配,拓展到住房、招
工、干部人事管理以及企业的重大厂务、政务活动等方面。分配公开的推行,充分体
现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起到了“解疑、避嫌、顺气、鼓劲”的作用,提高了职工的
民主管理意识,强化了内部约束,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廉政建设。这项改革
得到了国家体改委、全国总工会的高度重视。
推行了“双向承包”责任制。枣主市台儿庄区政府在全省首先与企业签订双向承
包合同。企业向政府承包,保证完成下达任务;政府及部门向企业承包,保证为企业
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服务,并以合同形式规定下来,实行双向考核。这
种做法在全省大部分县市得到推广。实践证明,双向承包较好地规范了政府行为,强
化了为企业的服务,促进了政府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相
互保证,双向制约的机制。
建立了经贸合一的新体制。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省委、省政府决定,改变经贸分
设的体制,将省外经委和外贸局合并,组建了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从体制上理
顺了经贸关系,初步形成了以贸带经、以经促贸、内外结合、形成合力的新机制,使
外经、外贸优势互补,更好地适应了外贸自负盈亏新体制和全方位开放的要求,促进
了外经外贸工作的战略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粮食体制改革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粮食销售价格严重扭曲
、财政负担过重的状况。按照国务院统一规定,对全省城镇居民口粮销价进行了较大
幅度的调整。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省没有发生抢购粮食的现象,顺
利突破了这个25年来一直不敢动的“禁区”。同时,济宁、枣庄等市在全市范围内实
行粮食经营盈亏两条线的试点,逐步建立起平价粮油统一经营,亏损集中反映,议价
粮油放开搞活,经济效益与职工收入挂钩的体制,为进一步解决粮价倒挂问题提供了
新的经验。
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起步。按照省里建立十大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各
市地都积极进行了调查研究、规划论证。发展较快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市,
以服务于企业为重点,初步建立了以区为龙头、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功能
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和网络,在企业和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实现计划经济
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探索了路子。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通过贯彻落实全国农村工作
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全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各种农业服务
组织已发展到56.5万个,诸城、莱芜、牟平、龙口、桓台等县、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环
节已基本实现了系列化服务。一大批县、乡级经济技术管理单位,开始转变为经济实
体,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教和兴办村级企业,大搞开发性经营
,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等办法,使村级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全省农村集体固定
资产已突破200亿元,比1983年增长1.6倍。在县级综合改革试点方面,继诸城、莱芜
、莱西县级改革经验之后,昌邑县在改革县级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又取得重大突破。他
们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围绕生产力发展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
大胆将政府的14个企业主管部门转变为经济实体,实现了政企分开,理顺了政府与企
业的关系,强化了服务,促进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初步形成了“小政府、大服务
”的县级经济管理机制。7月份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经学会、山东省体改研究会等
单位在昌邑县召开的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一致认为,这是县级经济管理体制改
革的一项重大突破。
房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自烟台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房改试点城市进行房改以来,
全省又有莱阳、海阳、滕州等县(市)和250多个县(市、区)的部分单位相继进行了不
同形式的试点。全国第二次房改工作会议之后,省里修定了全省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提出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以及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任务。同时通过各种渠道,
广泛宣传住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1992年全面推开房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体改委实行委员会制。为加强对全省改革的组织领导,提高改革工作宏观指导
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省委、省政府决定,省体改委实行委员会制。10月30日上午,省
体改委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体改委主任李春亭主持会议并
讲话。
省体改委是省政府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综合职能机构。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省体改委承担的统筹、协调、综合任务越来越重,许多重
大改革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协商。省体改委实行委员会制,吸收省直有关部门的
负责同志参加委员会的工作,共同对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为
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这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我省经济体制改革所采
取的一项战略措施。
(石建军 季向军)
〔横向经济联合概述〕1991年,全省经济协作系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据初步
统计,共实施经济技术协作项目3780项;引进资金10.5亿元;人才交流2.3万人次;
物资协作总金额60亿元。在科研与生产结合、商品交流、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了新的
突破。主要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1.突出技术协作,为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全省经协系统围绕省里提出的“科技兴鲁”方针,加强了技术协作和人才交流,
多次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洽谈会。如全省召开的“科技成果转让和企业技术难题
招标洽谈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签订科技转让合同70项、协议217项
,其中41%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签订的70项合同,只需投资600
0万元,实施后预计可年新增产值4.1亿元,利税6300万元,一些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
难题在洽谈会上得到解决。济南市经协办牵头召开的“济南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
签订技术协作合同279项,其中78%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其余均达到省内先进水
平或填补省内空白,共需投资2.32亿元,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0.8亿元
,利税2.4亿元。对上述项目,经协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落实措施,实行跟踪服务
,逐项进行协调,促进了项目的建设进度。不少市地通过在省内外聘请科技人员挂职
,组织人才培训等形式,加快了人才的交流和培养。1991年,山东省为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省和新疆建设兵团安排挂职干部318人。
2.扩大区域联合的领域,为省际间的进一步合作服务。
沿黄河经济协作带的工作在8省区共同努力下,有了新的发展。山东省与沿黄省
区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60多项,已落实81项;商品成交额约12亿元,引进资金3亿
多元;人才交流1300余人次。1991年,山东为沿黄协作带的发展作了两项重要工作。
一是促成了由三省一市联合举办,沿黄省区共同参加的“中国青岛对外经贸洽谈会”
,出口成交额达3.7亿元,签订了近百项以技术协作为主的内联项目。二是在多次征
求各省区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沿黄河经济协作带经济技术合作“八五”及十年总
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在协作带省区负责人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印发试行。
由市地组成的毗邻经济协作区,工作开展的也十分活跃。1991年,“中原经济协
作区”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500余项,融通资金25亿元,物资协作总金额15亿元,
传递信息1万余条。“淮海经济协作区”、“环渤海15市地市长、专员座谈会”、“
冀鲁毗邻协作区”、“上海、沂蒙山区经济开发联谊会”等跨省区联合组织,也都积
极开展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3.推动省内东西部联合与对口支援稳步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服务。
据初步统计,1991年,东西部之间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80项,实际执行190项。
各对口协作市地都积极进行双向考察,制订计划措施,拓展协作领域。济南市与德州
地区在双方经协部门和挂职干部的协调下, 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38项,其中60%
属技术协作。到年底,两市地已签订了经济技术协作协议书,为双方的进一步全面合
作奠定了基础。青岛市经协办组织全市10个行业26个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分别对
菏泽地区的8县1市进行考察,达成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合同46项,涉及到轻工、外经
贸、物资、机械等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年来,有关市地对对口支援沂蒙山区7个贫困县(苍山、沂水、沂南、蒙阴、平
邑、费县、临朐)的工作十分重视。六市(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市)
经协部门牵头组织市县行业、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先后组成45个团组,对受
援县进行考察和洽谈,达成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50项,代培各类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
,安排就业及劳力输出1000余人。济南市发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与蒙阴、费县签
订技术支援项目30项,并确定济钢、铁道部济南机车厂等6个大中型企业支援蒙阴6个
乡镇,机械局等3个部门支援费县3个贫困村。临沂地区发生灾情后,青岛、济南、淄
博等市马上组织慰问,支援资金、物资和生活用品,缓解了灾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急
需。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青岛“第七届城乡一体化洽谈会
”,邀请了北京、江苏、河北、山东等省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推出1200余
项新技术,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协议184项。淄博市城乡挂网联实现合作项目180项
,可新增产值2.7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
4.积极开展物资协作,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支援全省经济建设服务。
产品积压滞销和部分原材料紧缺,是当前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省
经协系统积极疏通协作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推销地方产品,协进紧缺的原材料,
为企业排忧解难。据1991年统计,年生产资料协作总额47亿元,生活资料协作总额1
3亿元。协进煤炭670万吨,木材55万立方米,钢材50万吨。烟台市经协委加强了协作
基地建设,新建经济技术信息基地2000多个,获取各类经济信息13000余条;新建物
资协作基地1800多个,协作物资12亿多元;新建地产品销售基地2080个,销售本地产
品19.5亿多元。潍坊市经协办牵头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大型边贸代表团,赴哈尔滨
参加“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贸洽谈会”,展出的产品吸引大量外宾,商品成交额
3亿多元,并达成1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3085万元。威海、烟台等市也都开展了大量
边贸活动。各级经协公司以综合服务为宗旨,积极主动开局工作,为当地经济建设作
出了较大贡献。淄博市经协公司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资金,投入淄博铝厂、潍坊碱厂
联合开发资源,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潍坊经协公司为潍坊发电厂新建工程、化纤
厂扩建工程和碱厂的生产急需项目协进大批原材料,解决了大中企业的燃眉之急,有
力地支持了重点工程的建设。
(杨自力)
〔全省企业稳步健康发展〕1991年,全省企业稳步发展。截至年底,全省已登记
注册企业30.8万户,从业人员1224.1万人,拥有资金达1394.6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
长9.4%、4.5%和7.1%。
一、企业发展恢复到正常状态。从发展速度看,1987、1988年,国民经济持续升
温,速度超常发展,全省企业由32.5万户升到36.6万户;1989年开始治理整顿,国家
紧缩银根,压缩基建规模,清理整顿公司,再加上全面审核换发营业执照,清理出一
些“水份”,全省企业下降到26.5万户,跌入低谷;1990年,治理整顿初见成效,经
济政策开始松动,全省企业恢复到28.1万户;1991年,治理整顿的目标基本实现,全
省企业发展到30.8万户,发展速度比1987年、1988年慢,比1990年稍快,开始步入正
常发展状态。从法人企业与营业性单位增加的比例看,二者实现了同步增长。与上年
底相比,法人企业增长9.6%,营业性单位增长9.3%,略慢于法人企业,改变了过去
营业性单位增长过快的现象。从开业与歇业的比例关系看,开业比例增大,注销比例
减小,全年新开业41539户,比上年增长13.9%;注销企业15071户,比上年下降27.
9%。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快于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与上年底
相比,全民所有制企业增长13.5%,集体所有制企业增长8.2%,比全民所有制企业
少5.3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是国家重视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主导地位,新开办了一
些企业,特别是为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投资。二是支持搞活国营大
中型企业,增设分支机构或销售网点,划小核算单位,及时办理登记手续。一些规模
较大的工厂、公司、商业批发站,其分支机构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三是一些原
来没有登记的行业,现根据有关政策纳入了登记范围。如邮电通讯业,全省新登记9
85户。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总的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如威海、烟台、济
南等,增长都较快;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较慢,如菏泽、聊城、德州、惠民等,个别地
区甚至基本没有发展。兴办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受信息、人才、交通、技术、管理
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条件相对优越。
三、第一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随着国家对农
业的日益重视,大批为农业生产配套服务的企业,如种子公司、技术推广站、动植物
检疫站等大量增加。与上年相比,农、林、牧、渔、水利业增加900多户,增长26%
,居三大产业之首。工业、建筑业发展平稳,工业比上年增长8.5%,低于全省企业
增长平均水平。建筑业比上年增长10%,略高于全省企业发展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
上年增加1.7万户,增长9.5%。其中作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增长17.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
业增长12.3%。另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增长28.1%,教育、文化、艺术和
广播电视事业增长20.1%,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55.8%,金融保险业因国
家调整金融政策增长趋缓,比上年增长4%,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四、支持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搞活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取得明显成效。1
991年,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为2.8万户企业调整了经营范围和方式;为2.4万户
企业增设销售网点或分支机构、划小核算单位及时办理登记手续;为7191户企业出具
了一次性证明,经营额达26.5亿元,其中从省外引进紧俏物资12.5亿元,推销积压滞
销产品或串换商品9.8亿元;为3.8万户国营集体企业到集贸市场上优先安排了摊位,
销售额11亿多元,;批准停工、半停工企业职工推销本企业积压产品和“以物顶薪”
产品17万人(次)。
五、企业法律意识增强,违犯《条例》现象减少。全年共查处违犯《企业法人登
记管理条例》企业7941户,罚没款637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9.8%和6.2%。1991年
,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宣传工商法规,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3000多期,培训人员
近20万人(次),其中8万名厂长、经理和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了考试。
六、公司由降转升,且出现了较快增长的势头。截至年底,法人公司16337户(其
中集团公司118户),比上年底增加2036户,增长14.2%,超过企业总数平均增长幅度
4.8个百分点。
(省工商局办公室)
〔省内产品质量优劣悬殊〕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省标准计
量局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全年共抽查了1175个企业的1330个产品,合格的
1096种,抽样合格率为82.14%,比1990年、1989年提高了0.97和4.41个百分点,其
中优质名牌产品238个,抽样合格率达96.2%,产品质量明显高于一般产品的平均水
平。
1991年第四季度,省经委和省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了省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公报,
1991年第四季度共抽查了383个企业的64种(类)414个产品,合格的329个,合格率为
79.4%。其中抽查了12个大型企业的13个产品,合格率为100%;抽查了获省、部优
以上称号的产品49个,合格的46个,合格率为93.88%;获生产许可证的93个企业的
96个产品,合格88个,合格率为91.67%;乡镇企业抽查了115个企业的121个产品,
合格率为74.38%。在不合格的81个企业的85个产品中,有30个不合格产品为首次抽
查。
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偷工减料,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二是一些
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的质量意识差;三是管理部门对某些近年投产的新产品的质量未
给予足够重视,监督抽查不够。
〔全省排出100家最大零售商店〕山东省统计局贸易外经处依据1991年全省243家
商品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店的资料排序,
进入全省前100名的零售商店,商品销售额共实现46.45亿元,实现利税额2.65亿元,
人均销货额达到11.79万元。这些零售商店在全省零售商业企业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按商品销售额排序,名列100家最大经营规模前10位的零售商店依次是:济南市
人民商场、烟台市百货大楼、济南市百货大楼、济南市大观园商场、烟台市华联商厦
、山东三联电子公司济南经营部、青岛市第一百货商店、烟台对外供应公司、淄博市
百货大楼、烟台振华百货商店。它们的销售额都超过7300万元,其中前八名均突破亿
元大关。位居第一的济南市人民商场达20218万元,超过100家最大零售商店平均水平
的3.4倍。
按实现利税额排序,位居100家利税大户前10名的零售商店依次是:济南市人民
商场、烟台市百货大楼、济南市百货大楼、济南市大观园商场、烟台市华联商厦、青
岛市第一百货商店、山东三联电子公司济南经营部、临沂鲁南商业大厦,潍坊市百货
大楼、烟台振华百货商店。这些商店实现利税额都在530万元以上,最多的济南市人
民商场达1483万元,高出100家最大零售商店平均水平的4.6倍。
按劳动效率排序,跃居100家人均销货额最多的前10位零售商店依次是:山东三
联电子公司济南经营部、昌邑县农机服务公司、济南迅达电子商场、青岛市国货公司
、济南市华夏五交化公司、青岛市第一百货商店、龙口市第一百货商店、烟台对外供
应公司、潍坊诸城市人民商场、济南市供销社装饰公司。它们的年人均销货额都在2
0万元以上,劳动效率最高的山东三联电子公司济南经营部达到52.5万元,位居榜首

据有关资料分析,这些零售商店之所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共同特点是,积
极开拓经营,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发挥店大面广信誉高的优势,重视市场分析,根据
消费需求组织货源,突出名优新特产品经营,以优质服务取胜。
〔“昔日山东北大荒”形成40万亩稻田〕东营市充分利用荒碱地多和黄河水资源
丰富的优势,大搞稻田开发。1991年全市已开荒种稻40万亩,年产稻谷15万吨,成为
长江以北又一个水稻生产基地。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由于濒临渤海,土地碱化严重,素有“山东北大荒”之
称。该地区有待开发利用的土地600多万亩,每年有420亿立方米黄河水流经这里注入
渤海,并携带12亿吨泥沙填海造陆3.6万亩。面对这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1988年
东营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优势,确定以“旱改水”作
为农业开发的突破口,提出了“以水定稻、稳步发展”的水稻开发新思路。之后,国
家把黄河三角洲列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重点地区和全国八大商品粮棉基地之一。东
营市紧紧抓住这一开发机遇,采取“国家投一点、集体筹一点、农民出一点”的投资
方式和“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在黄河两岸二区二县相继实施了40万亩水稻开发计
划。为了多、快、好、省地实施这一计划,该市和县区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鼓励
开发措施。在水稻开发中,该市还十分重视科技投入,相继实施了滨海盐碱地水稻生
产技术和水稻优质高产节水栽培技术。经国家和省级验收,6个项目试验片的7.5万亩
水稻,创出平均亩产462公斤稻谷的新纪录,比试验计划指标提高了15.5%。
自1988年以来,东营市开发新稻田和改造老稻田已达40万亩;4年累计产稻谷5亿
多公斤,稻谷年产量已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24.5%。这里所生产的黄河大米也因蛋白
质含量高和糯性大而成为北京、天津等地的抢手货,并被联合国卫生组织评为无公害
食品,走上了亚运会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