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196&run=13

中共区委书记 傅景鸿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景鸿(兼)
区长 陈家金
区政协主席 王世忠

1991年淄川区辖9镇14乡, 人口64.9万,总面积999.065平方公里,耕地35.25万
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全区工农业总产值32.03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
中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农业总产值3.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9%和15.3%;粮
食总产达到1.67亿公斤,果品总产3500万公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10年来规模最大、
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一年,夺取了全省“鲁水杯”竞赛金杯奖;财政收入1.1亿元,
比上年增长11.66%, 跨入全国财政百强县行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89亿元,比上
年增长33.0%;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61.8%;城镇职工年平均工
资1880元,比上年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942元,比上年增加85元。五大单创活
动成效显著,分别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首批社会文化先进区”、“山东省农
村党建先进区”、“双拥模范区”、“省级卫生市区”光荣称号,城镇校舍改造提前
1年达到省“五达标”要求。

旱作农业开发成效显著
淄川区地处丘陵,山旱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0%,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对促进全区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全区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
一系列旱作农业开发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科技为先导,以高效旱作农业为目标,以改善生产条件为重点,充分利用
自然条件,大搞科学种田,在改良土、肥、种和种植方式上有新的突破。重点推广了
旱沟麦和旱田玉米开发,积极选用良种,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良种良法配套、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全区小麦、玉米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98%以上,并做到了种植
区域化,管理规范化。
二是加大农机投入,让农机唱主角。在农机具研制、深耕细作、增加蓄水能力上
下功夫。曾先后研制与引进了耕整机、玉米套种耧、旱沟麦播种机等13种农业机械,
推广应用了与之相配套的14种新机具。根据全区山旱田面积大及土、肥、水、光、温
等条件较好的特点,全面推广了旱田小沟麦播种机,一次可完成开沟、扶垄、施肥、
播种、 覆土、镇压6道工序,旱田机耕面积达75%以上,提高工效40多倍。几年来共
生产旱沟麦播种机1000余台, 全区基本实现旱田小麦机械沟播化,共推广沟播面积
47万亩, 增产2350万公斤。旱沟麦机种技术已向全国推广。另外,还实行了玉米深
松覆盖麦穗技术。几年来,共推广使用玉米深松机400台,深松覆盖面积为8万亩,试
验田比对照田增产68%。年内,全区总动力已达到24.5万千瓦,平均每亩0.64千瓦,
小麦、玉米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由原来的50%提高
到80%,机械化旱作农业名列全省前茅,为省内唯一的示范区。
三是实行配方施肥。采取稳氮、增磷、施锌硼等微肥的施肥方针,重施磷肥,增
施有机肥,并推行穴施入坑、条施入沟的办法和种衣剂、保水剂、增产菌等现代技术,
提高肥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肥能力。为了调动群众的施肥积极性,区按照
购货发票每吨补助50元。每亩施过磷酸钙50~100公斤,土杂肥4000~5000公斤。在6
万亩样板田里,推广施用小麦专用肥3000吨、玉米专用肥5000吨。
四是对旱作栽培技术进行攻关,采用地膜覆盖、轮作换茬、立体栽培、秸杆还田
的抗旱措施,推行蓄墒、节墒、保墒的“三墒”种植法,培肥地力,提高地温,减少
水分消耗。对小麦实行统一机械播种,冬前增育壮苗,对玉米播种合理加大密度,用
玉米套种耧抢墒播种,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五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全区先后建立了科技、农机、生资供应、农业经营管理
四大服务体系,强化了集体服务意识。有关乡镇努力增加对旱作农业开发的投资,不
断改善生产条件。特别是西河镇,领导重视,真抓实干,实行了科、物、政有机结合,
万亩山旱开发田平均亩产663公斤,比开发前亩增385公斤,投入产出比为1∶7.9,实
现了高产高效。经农业部、省、市有关专家、教授鉴定,该镇的山旱田高产高效综合
技术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经验已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年内, 全区旱作农业开发被列为全省试点区。10万亩旱作开发田粮食产量亩增
109公斤, 为农业的综合开发创出了新路子,是“权力十智力十实力=生产力”的充
分例证。 1991年9月2~3日,全省旱作农业会议在淄川召开,会议肯定并推广了淄川
的经验。

黄家铺乡社会化供水为全省首例
淄川区黄家铺乡位于淄博市面南, 丘陵占全乡面积的2/3,水资源稀缺。该乡党
委、政府自1989年10月始,调集主要力量,会同水利专家,经过周密调查,多方论证,
组织群众先后建设了引水、吃水、补源和矿水利用开发工程,从而形成了4大供水源、
2处供水场、4处加压站、7路供水管网的较为完善的科学一体化供水体系。总投资435
万元,投工日6万个,搬动土石方6.1万立方米,日供水量可达2000立方米,使6300户
村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系列供水工程建成后,乡党委、政府狠抓了供水管理工作,提出了“象节粮一样
节水,象管理企业一样管理供水”的方针。乡政府成立了供水站,并建立了一整套严
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自建、自管、自用、自养的管理机制和工作体制。全乡供水实
现了统一收费价格、统一供水时间、统一核定水量水质、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装
表计量、 统一编号挂牌管理, 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社会化供水的乡镇,年利润可达
4.4万元,节水6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投资减少40%,节约电力设备费用75万元。
1991年5月,该乡被市政府命名为“供水社会化第一乡”。5月18日全国政协副主
席、 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视察了该乡的供水工程,并给予高度评价。10月5日,全省
社会化供水现场会在黄家铺乡召开,与会代表对该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乡镇供
水社会化新路子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孙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