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189&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战德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明顺
市长 王寿志
市政协主席 孙植正

1991年,胶南市辖12镇12乡,85万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8.58‰;全市社会总产
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44.2亿元、14亿元、15.3亿元和
42.7亿元,均居全省第十五位之前;财政收入8758万元,居全省第十八位;工业总产
值达到30.2亿元, 居全省17位; 农业总产值12.5亿元, 居全省第九位; 粮食总产
48.44万吨,夏粮和全年粮食生产分别受到国务院表彰;油料生产突破9万吨,居全省
第四位、 全国第7位;水产品总量居青岛市第二位,其中海湾扇贝养殖面积过万亩,
总产3.3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新兴办“三资”企业4家,1991年全市“三资”企
业出口创汇额占青岛市总额的20%以上;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9亿元,居全省第
三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5.56亿元;完成工商税收8574万元;保险事业跨入全省、
全国的先进行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2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7元。

综合开发山区资源迅速发展山区经济
胶南市地处山东省东南沿海,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0%以上。
1991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以铁橛山、藏马山为龙头,全面开发山区”的总
体规划, 拉开了90年代胶南市大规模、 高水平开发建设山区的序幕。 全市共开工
4121个建设项目,工程量为1465.5万立方米,总投资达828.5万元,投工1140.5万个,
修路2044条、 2246公里,整地改土6.97万亩,新建水库塘坝68座、谷坊397座、大口
井和机井233眼、 扬水站20座、新修防渗渠77条、40.55公里,治河75条、96.25公里,
新建桥涵793座,完成小流域治理61平方公里,植树1.19万亩。具体措施是:
一、高标准、高水平统一规划路、水、土三项基本建设。按照社会效益、经济效
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了山区综合开发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先
行展开了路、水、土三项基本建设。在1991年确定的“两山、两岭、一条线”的总体
规划方案中,路的规划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总计划筑路340公里,已经完成173公里
环山路工程。以增加蓄水、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把地上的水蓄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使水资源发挥出了最
大效益。从保持水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着眼,根据坡度大小,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
法。1991年全市投入路、水、土三项基本建设的资金达800万元,工日达1000万个。
二、因地制宜开展种、养、采、加、销五类产业开发。根据山区特点,调整种植
业内部结构,压缩了粮田和花生面积,扩大林、果、茶、桑、黄烟、药材、瓜菜七大
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作物布局上,山顶以植树为主,山腰实行乔灌草结合,山下分
流域栽植经济作物,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作物集中种植区。1991年实行区域种植的黄烟、
药材亩收入一般在千元左右。调整畜群结构,积极推广青贮氨化饲草技术,大力发展
了食草畜禽。引进畜禽良种,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改造传统饲养业,因地制宜建立各
种畜禽生产基地,发展专业村和专业大户,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畜禽产品商品率
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先后配套建立了肉制品、冷藏、乳品、果类、
草制品等加工厂,引进了花生、玉米、地瓜、蔬菜等先进加工设备,加速了资源综合
利用,提高了综合开发效益。充分发挥国合商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建起了
具有山区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鼓励山区人民积极参
与流通,发展运销业,加快了山区商品流通,带动了山区开发建设。
三、发挥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把山区综合开发作为战略重点列
入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二是重视智力开发,在加强山区基层干部科技
教育和全民科普教育的同时,鼓励知识分子致力山区建设,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
三是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鼓励市直部门、乡镇企业、干部群众投资入股,参与山区
开发。四是从领导、科技、资金、物资的调配上,优先考虑山区的需要,凡适合山区
开发的生产经营项目优先安排乡镇,并在税收上适当照顾。在统一规划、规模开发的
同时,对适合家庭经营的项目,坚持实行家庭承包,并适当延长承包期,使农民牢固
树立长期建设、长期经营、长期发展的思想。
(冯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