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134&run=13

综述

〔教育工作概况〕1991年山东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
一步提高。
1991年,全省共有幼儿园3.8万所,在园幼儿232万人,占适龄幼儿的33.8%;小
学6万处, 在校学生81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44%,巩固率为98.12%;初中
5660处, 在校学生324万人,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比率为78.9%;普通高中650处,在
校学生48.2万人。全省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19处,在校生53.7万人,其中普
通中专240处,在校生15.5万人,职业高中、职业中专500处,在校生25.9万人,技工
学校279处, 在校生12.3万人,各类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
比例为52.69%。 全省有普通高校51处,在校生10.9万人,其中省属高校39处,在校
生7.46万人。有成人高等学校54处,在校生10.46万人;有各类成人中等学校297处,
在校生8.46万人,成人初等学校21566处,在校生52.3万人,技术培训学校30914处,
在校生292.8万人。
1991年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结合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广泛开展
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了广大干部师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信念。普通高校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马克思主
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有重点地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教材进行了清理整顿。
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加强了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省政府颁发了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 ,全省建立了800多个
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各级各类教育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进一步明确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在全省范围内继续组织开展了学平度活动,加
强对县一级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使之共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
务, 评选表彰了17个学平度先进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由9个扩大到20个。烟
台、威海两个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分别制订了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加快了实施
步伐,教育改革的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省政府调查总结了平度、莱芜等市县实行农
科教结合的经验,明确了农科教结合的基本思路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搞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为依托和保证;
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
力、物力、财力得到综合利用,形成强大合力,取得最佳整体效益。实行农科教结合,
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加快了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改变了科技教
育与农村经济脱节的局面,使中央提出的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方针落到了实处, 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91年6月,国
家教委在泰安召开了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的外国专家认为山东的农村教育是一
种全民教育、社会教育、立足本地的教育,代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农村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扩大。惠民地区实行的以办学单位和教师
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改革,正在许多市地的
乡镇进行推广,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小学教学领域的各项改
革也取得显著成绩,诸城市“五四”学制改革已完成了第一轮实验任务,得到中央教
育科研部门的肯定。“五四”学制改革实验已扩大到全省8个市地、45个县市的238所
学校, 1694个教学班,共约8.7万名学生。许多县市围绕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试办了
职业初中,实行了初三分流、初四分流、“三加一”等改革措施,中小学课程、教材
和教学方法也都围绕减轻负担、开发智力、为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
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通过结构调整和治理整顿,层次结构、学科结构趋向合理,
进一步拓宽了专业面,增强了适应性,通过对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检查评估和验收,
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得到提高,全省评选出27个重点学科、15个重点实验室,进行重
点配备和支持,另外还评选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99项。各高校还积极组织科技力量进
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黄淮海平原农村开发、科技扶贫、扩大对外开放、发展高新技
术、兴办科技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1年,山东省继续对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
学生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方面起到较好作用。在基本普及初中的地方,取消重
点初中,实行小学毕业生划片就近升入初中,不再进行升学考试。对高中招生考试制
度,主要是改革单凭一次文化考试进行录取的办法,把录取名额同各乡镇初中的办学
总体水平挂钩,引导乡镇和学校由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从而提高了基础
教育的总体水平。高校的招生改革,除了继续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师范院校单
独录取外,这一年还把高考本科指标全部分配到各市地,使市地级教育部门摆脱了升
学率的束缚; 在农业院校试招有2年以上农村实践经验的高中回乡毕业生,打开了农
业院校毕业生通往农村的路子。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教育干部队伍的建设得到加强。重视开展了对教师的
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等学校把培养中青年
学术骨干、 学科带头人作为工作重点,共评选出100名中青年教师作为学术骨干、学
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针对全省高、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偏低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了
多种形式的在职教师培训,全省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已分别由1990年
的36.5%、35.9%、77.7%上升到39.5%、41.6%和85.2%。全省大部分地区兑现了
国家和省对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政策规定,民办教师的工资逐步提高,多数能按月
发放。教师节期间,全省表彰奖励了1000名省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20户优秀教
师世家。省里还加强了对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培训,制定了规划,开展了试点,总结了
经验,为今后全面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做了准备。
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教育事业费支出21.8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9.47%,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计划安排预算内教育基建投
资比去年也有所增长。 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数额为9.2亿元,比去年增长20%。城镇
中小学校舍改造有较大进展, 全省已有55个县、市、区和1个市直单位完成了城镇校
改任务,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建设速度加快, 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49万元,施工面积
8.3万平方米,年内竣工面积2.7万平方米。
1991年山东省各级各类教育在发展和改革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有许多
薄弱环节。教育思想、结构、规模、内容、方法等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
需要,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等师范学校规模效益低,办学条件
差;教育经费不足,尤其是国拨教育经费不足;教育科学研究力量薄弱,理论水平不
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与先进省市还有一定差距。这几个方面都需要在今后采取有
力措施加以改进。
(马钊)

〔山东省教育事业“八五”计划和10年规划〕根据全省“八五”计划和10年规划的要
求,1991年9月山东省教委制定完成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八五”计划和10年规划》。
“八五”计划总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落实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和“科教兴鲁”的战略决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
首位,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继续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
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控制高等教育,整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优先
发展师范教育;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健全评估督导体系,从严
治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八五”期间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标是:
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99%、98.1%、98.8%、分别比1990年提
高0.4%、0.2%、0.5%,在校生820万人。初中招生130万人,在校生达到380万人,
比1990年增加60万人, 平均年递增3.5%。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88%。全省70%的乡
镇实施9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招生16万人左右,在校生达到50万人。
职业中学招生12万人,在校生达到30万人,比1990年增加6.76万人,平均年递增
5.24%。 普通中专招生6万人,在校生达到18万人,比1990年增加3.15万人,平均年
递增3.92%。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5%。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1万人, 在校生12万人,比1990年增加1.21万人,平均年递
增2.15%。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3万人, 在校生12万人。成人中等教育招生8万人,在校生
22万人。专业证书和岗位培训5年共培训600万人次,扫除文盲100万人。
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扎扎实实推进9年制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
业技术教育;三是努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四是加强治理整顿,逐步完善成人教育体
系;五是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六是继续抓好师专重点建设,
努力完成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七是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切实加强经费管理;八是进
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九是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十是加强管理,从严治
校。
规划对我省今后10年教育发展总的要求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
现代化需要,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山东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
架。 全省实现9年义务教育,城市、县镇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
新增劳动力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持续稳步发展,形成适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完整体系;成人教育建立起面向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学科
门类齐全、服务范围广,适应能力强的培训体系,全省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教师队
伍都达到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教育经费建立起以国家拨款为主,渠道多样,稳
定可靠,满足需要的体制,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手段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
化。
规划还对今后10年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
(王景华)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贯彻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和
1991年国家教委工作会议精神, 1991年4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南郊宾馆
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同时省教委、省计委、省劳动局、省人事局、省财政厅联
合召开了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会上,副省长宋法棠作了“深入贯彻科教兴鲁战略方针,把我省教育提高到一个
新水平”的讲话;中顾委委员苏毅然作了“迎接职业技术教育新阶段”的报告;省委
副书记高昌礼作了会议的总结讲话;省委书记姜春云在听取了省教委关于会议情况的
汇报后,对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
会议以中央十三届七中全会和省委五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导, 认真研究讨论了
《山东省教育事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草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讨论稿〉》、《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
五”计划要点》和《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的意见》。会上,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
志分别部署了1991年的教育工作。还对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高校科研
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第二批城镇校舍改造验收合格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

〔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来山东视察〕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精神,
以全国人大常委、云南省人大副主任杨明为组长,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国家教委兼
职督学、黑龙江省教委副主任孙万良为副组长的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检查组
一行7人,于10月8~23日对山东《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检查组检查的重点是,从实际出发实施一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情况;小学、初中贯
彻教育方针的情况;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落实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检查组先后
听取了宋法棠副省长关于山东《义务教育法》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省人大教科文卫
委员会副主任李聚馨关于自查情况的汇报;并对全省5个市地、6个县市、11个乡镇、
53处学校进行了检查。
检查组对山东教育总的评价是,山东省在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工作中,坚
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了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模式
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学校德育工作明显加强,出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
方面对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各级政
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政策,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教育投
入,使义务教育所需经费逐步落实,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同时,大力加强中小学师资
队伍建设,使中小学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检查组还就山东在贯
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是:特殊教育
的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民办教师的比例过大,合格
初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听取情况介绍之后,表示今后一定采取更加完善的措施
抓教育。一是要继续提高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基础之基础的认识,进
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进一
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在设备、仪器等内部设施的配备方面要下大力气;三是进一
步端正办学方向,使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四是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
工作的首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德育工作
气氛;五是狠抓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做好“办好教育为人民”
的文章。

〔省教委省人事局决定对全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建国以来,山东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发展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
现了一大批辛勤耕耘、忘我工作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表彰先进、广泛宣传他
们的模范事迹和先进经验,1991年9月1日,省教委、省人事局联合发出文件,决定对
全省评选出的1000名同志予以表彰,对其分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
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和“山东省优秀中小学校长”荣誉称号,并
由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发给奖金。
文件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获得的光荣称号,再接再厉,为发展山东教育事业
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希望全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学习先进,积极创新,为培
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振兴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省政府表彰第二批学平度教育先进县〕 自1989年12月8日省政府表彰了第一批学平
度教育先进县以来,全省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增加了对教育的
投入,在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协调,促进
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又涌现出一批学习平度经验成绩显著的县
(市、区)。为表彰先进,推动学平度经验活动的进一步开展,1991年9月5日,省政府
做出决定,授予胶州市、莱西市、淄博市周村区、桓台县、滕州市、垦利县、烟台市
福山区、长岛县、青州市、五莲县、兖州县、文登市、邹平县、德州市、东阿县、东
明县、平邑县等17个县(市、区)“山东省学平度教育先进县”称号。
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办好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平
度现场会精神,加速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开展创建学平度教育先进县活动,为科教兴
鲁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景华)

〔举办全省大学生“党在我心中” 党史知识竞赛〕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
“七·一”前夕,省委高校工委等部门联合举办了全省大学生“党在我心中”党史知
识竞赛。全省66所普通和成人高校,10.8万名普通高校生和数万名成人高校在编生参
加了竞赛。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学院获电视竞赛团体一等奖,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等4所院校获团体二等将,青岛海洋大学等6所院校获团体三等奖。这次竞赛分校内竞
赛、 全省笔试、电视竞赛三个阶段进行,历时3个月。大学生人人学习党史,人人参
加竞赛,受到了一次广泛而深刻的党史知识教育。
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为竞赛题词,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里的老同
志谭启龙、赵林、高克亭、秦和珍、陈雷出席了电视公开赛。姜春云、谭启龙、高克
亭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在济的先进英模人物杨育才等同志也应邀参加了电视竞赛。

〔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省委高校工委成立后,根据全面高校党建工作
会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在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1年在全面考察
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厅局级干部68人,其中提拔42人(正职8人,副职34人) ,免职19人
(正职10人,副职9人),平级调整7人。全年共调整充实厅局级干部、党委委员、专科
学校副职、组织部长108人,涉及32所高校,考察谈话达1490人。在调整领导班子中,
坚持了以下几点:一是认真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始终把革
命化、 把德放在首位,严把政治关;二是严格按中发〔1986〕4号文件规定办事,严
格审批程序;三是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四是注意了班子、专业、知识、
年龄结构的改善。同时也贯彻了干部交流的原则。经过充实调整,党委的领导力量得
到了明显加强,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组织上进一步健全,结构有较大
改善,整个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高。
(刘增营张广尧)

〔烟台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烟台市是全国第一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自1985年确
定实施规划、实验项目和实验范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实施了“科教兴烟”的发展战略,实行三教统筹,探索经科教结合的运行机制,
走出了一条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新路子,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
地方教育体系,为山东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形成人民办教育的格局。在农村,
全面实行了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和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在城镇,探索学
校与社会相互沟通,相互依存,实行共建共管共育的社区教育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
成效,打破了教育由国家包办的传统做法,调动了方方面面的办学积极性。几年来,
全市投资4480万元, 创办了烟台大学;投资2.5亿元,对4600多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
改造,实现了“六配套”;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内部设施配套,使50%的城镇
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仪器设备达到了国颁二类标准; 城镇校舍改造也已完成了1.3亿
元的工程。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市投资1000万元帮助烟台师院进行扩建,使其专
科规模达到了在校生2000人; 投资750万元,完成了教育学院配套建设,使学校规模
由350人扩大到1000人; 投资960万元,使4处中等师范学校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
具备了年培养1100名小学教师的能力。基本形成了上有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中有师
范学校,下有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乡镇师资培训站的三级四层教师培养、培训网
络。
二、以“五四”学制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进行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
烟台市1987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目前,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小学毕业
生升学率95%, 高中入学率达到45%。全市有104处初中进行了“五四”学制试点。
学制改革牵动了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综合改革。从1986年开
始,烟台市在招远县进行了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海阳县开展了中小学德育序列化
实验;在福山区进行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在龙口市进行了教学目标管理和单
元教学调控实验。烟台市还进行了幼、小、中连续教育一条龙、初中劳动技术教育、
高中现代教学工程改革等实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成果已在全省推广。莱阳
市穴坊中学生物教师李克运实验的教学与科技推广和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被中央教科所誉为中国STS教育3种模式之一。
三、深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
服务的能力。 首先建立健全了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 1984年开始实行
“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规定初高中毕业生一律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后方能上岗;
职业学校毕业生享受技工学校工资待遇。为促进社会联办职业学校,规定谁办学谁优
先录用毕业生,并允许按比例招收本系统、本单位的职工子女入学,从而推动了职业
技术教育的发展。1985年以来,职业教育在校生每年平均以13.9%的速度递增,1991
年达到5.4万人, 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为56%,平均每万人口职业学校在校生87
人。 专业设置由4大门类10个专业发展到10大门类53个专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
专业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积极探索经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路子,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服务落到实处。在农村,全面实施了“燎原计划”,以农村经济建设中新技术、新
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项目为突破口,以人才培训为结合点,以乡镇为主战
场, 政府搭台,部门唱戏。几年来,烟台市重点抓了3个县、62处乡镇实施“燎原计
划”的典型示范。同时,围绕50万亩吨粮田建设、10大农业技术开发和43项农业科技
推广项目的开发,市、县、乡组建了讲师团,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城
镇把提高岗位职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职工教育纳入了企业承包的必包指标体系,引导
和推动企业走“科教兴厂、科教兴商”的路子。年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教兴
烟” 的决定, 并建立了以院校为主体,部分科研部门参加的“经济技术参事制”和
“科技开发联谊制”,从高层次上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的结合,对促进全市经济发
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景华)

〔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泰安市召开〕由国家教委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农
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于1991年6月18~24日在泰安市召开。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我国主办的规格较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教育盛会,是
贯彻1990年3月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精神的一项重大措施。出席这次
研讨会的有:来自五大洲23个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和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我国有关部委,各省、市、自
治区的观察员近140人。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马约尔,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滕藤、
王明达出席了会议。宋法棠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向大会表示祝贺并介绍了山东经济和教
育发展情况。
这次会议围绕如何发挥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之间的积极促进作用、
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开展农村教育的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
广泛地交流了各国的经验和做法,实地考察了莱芜市杨庄镇、寨里镇、牛泉镇、高庄
镇、 城区办事处等5个乡镇和市区的幼儿园、中小学、职业中专和农民成人培训中心
等。配合会议中心议题,还举办了反映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成就的图片展览,进
行了农村教育电视录相展播。大会共收到国内外论文近90篇。
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个国家
振兴和繁荣的基础工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
多数, 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巨大进步,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迅速提高8亿农民的科学
文化素质,是中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发展农村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经过改革,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中根本一点,是希望通过发展教育事业给农
村的人民带来幸福。近10年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仍
然比较落后。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的交流和研讨,能够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
功经验,并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农村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马约尔在会议开幕式上说,中国非常重视农村教育,在扫除
文盲、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中等技术人才以及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
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会主席、 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会议闭幕式上讲了话。他说,目前世界上
58%的人口在农村,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提高农
村教育水平对于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非常重要。农村教育要和农
村的发展相结合,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门要和其它部门密切合作,
共同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有较大的差异,在发
展农村教育的具体做法上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措施,但也要注
意吸收他国有益的经验。通过广泛交流和研讨,代表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世界农村
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看了莱芜的农村教育,深受启发和鼓舞,对今后农村教育改
革的路子看得更清晰了。
会议期间,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省教委主任吕可英等同志陪同下,还视察了
泰安郊区的农民文化中心、幼儿园和成人教育学校。
(郭思民)

〔山东省农科教结合情况综述〕近年来,山东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过程中,着力解
决了农业、科技、教育相互脱节的问题,狠抓“农科教结合”,使农业、科技、教育
部门的人财物力得到了综合利用,形成强大合力,从而取得了比较高的整体效益。在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大体经历了“科技兴农”、“科教兴农”、“农科教
结合”三个阶段。1987年,实行“科技兴农”战略方针,各地都把科技兴农作为打破
农业徘徊被动局面,使农业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干部、群众的科技兴农
意识普遍增强,基本形成了各行各业支持科技兴农,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的热潮。
1988年,实施“燎原计划”,教育进一步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农村职业技术教
育、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在改变农村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
大的作用,出现了“科教兴农”的新局面。在此基础上,部分地区积极探索农科教紧
密结合的路子,潍坊、淄博、惠民等地还制定了农科教结合实施方案,全省涌现出了
一批认识自觉、领导得力、运行机制健全、成效明显的先进县市。综合各地创造出来
的典型经验,全省农科教结合在具体做法上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4种模式:
(一)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实行结合的平度模式。平度市根据当地资源优势,
划分5个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即:南粮、北果、东油、西棉、中间菜) ,然后根据区域
经济特点和人才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市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
7所职业中学为主体,以成人教育为补充,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相互衔接,农、
工、商专业兼备的职业教育网络。各类职业学校坚持面向农村、农户和联合体的生产
需要设置专业,实行定向招生、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第一线培养有技术的劳
动者和经营者,并将教学试验示范、科技推广、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向农村进行技术
辐射。目前,全市职业教育已发展到14个专业,在校生4500多人。以职业教育为中心,
带动全市45处乡镇、1600多个村都建立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学习
的青壮年23.7万人,占全市青壮年总人数的52%。
(二)以成人教育为主体实行结合的莱芜模式。莱芜市在抓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的同时,突出抓了成人教育。市里设立了成人教育局,并办起了成人技术教育学校,
主要为乡、村两级培训农技师资,沟通与上级科研、教学单位和市级部门的联系;乡
镇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8处, 村级农民文化技术业校879处,与此同时,农业部门办
起了农业技校,林业部门办起了流动林校,畜牧部门办起了养猪、养兔培训班,各企
业也都结合实际办起青工岗位培训班,还有众多的自办、联办成人学校和培训班,目
前全市社会力量所办成人教育学校已达190个。 另外,全市还建有卫星电视转播地面
接收站42个, 建立固定放像网点465处,定期将卫星转播的有关农业科技教育录像向
广大农民播放, 1991年累计收视人数达210万人次。全市42万名青壮年劳动力,普遍
参加了技术培训, 其中80%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有1.5万名农民技术骨干获得了
资格证书。
(三)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依托实行结合的诸城模式。诸城市在农科教结合工作
中,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成了技术力量集中,培训、检测设施完善,科技试验、示
范、推广有机结合,技术物资供应配套的新型综合服务实体。全市以市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为龙头,在各乡镇和村,普遍建起了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或农业科技服务大
院,集中农业、科技、教育、物资等各部门的人财物力,把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融为
一体,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中促进农科教结合,使全市向高效农业的方向发展。
(四)以科物政集团承包为基础实行结合的禹城模式。实行这类结合的县市,主要
是围绕农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实行科物政(科技、物资、行政领导)集团承包,带动人
才培训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禹城县从1988年开始,实行科物政集团承包,共
组建27个承包集团,分别承包了27个项目,承包各种开发面积累计达80多万亩,覆盖
19个乡镇,涉及500多个村和6万多个农户,分别占全县村户的50%和60%。这些承包
集团围绕开发项目的实施,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物资供应为基础,以行政领导做保
证,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技术培训,促进了农科教的紧密结合。近几年
先后有43个国家及省地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的400多名科研人员、专家教授到该县承
担科研项目和举办农业科技讲座,传授农科技术,县乡两级共举办农民技术员培训班
110期, 农民受训人数每年达24万多人次。全县先后培养出农民技术员1300多名,达
到了村村有农民技术员, 每村有5~10个科技示范户,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省、地驻
禹城科技人员为指导,以当地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为主体、以科技示范户为补
充的“土洋”结合的科技队伍。
(王景华)

〔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为加强对全省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1991年2月1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鲁政办发〔1991〕10号文《关于成立山东省语言文字
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省政府管理全省语言文字工作的职能部门,它的任务是:
1.贯彻执行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令;2.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
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加强社会用字管理,重视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3.结合我省语
言文字工作实际情况,制订有关条例和措施,与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商业、公
交财贸及地名用字管理等部门积极配合,实行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调动各方面的积
极性,使语言文字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副省长宋法棠任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普通话大奖赛〕为迎接全国第二届普通话大赛,山东省教委于1991年10月19日举行
选拔赛决赛, 这次活动报名参赛的达600余人,采取参赛者寄送盒式录音带,由语言
文字专家审听的方式进行初赛。从600余名参赛者中选拔52名来济南参加复赛、决赛。
比赛结果:13名选手获一等奖,17名选手获二等奖,22名选手获三等奖,均颁发获奖
证书。 在获一等奖的13名选手中,最后选出2名最佳者参加全国第二届普通话大赛,
他们取得了好成绩,山东省语委办获竞赛组织奖。
本次大赛的特点是:发动时间短,报名参赛人数多,参赛者积极性高,宣传影响
面大。参赛者来自全省16个市、地,他们都是自费专程赶来参赛的,这充分反映了群
众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和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省里的语言文字专家、教授殷焕先、葛本仪及国家一级演员薛中锐等担任了本次
大赛评委。
这次普通话大赛得到了省领导同志的重视支持,省人大主任林萍,省政府副秘书
长兼办公厅主任、省语委副主任于德普、省教委副主任滕昭庆等领导同志观看比赛,
并颁奖。
(张家芝)

〔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现场会在山东召开〕1991年5月8~12日,国家教委在莱芜市召
开了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
局)的分管主任(厅局长)、师范处长,部分计划单列市教委(教育局)的分管主任(局长),
部分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部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试点市、县的代表和
部分中小学校长代表共120多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书记何东昌,副
主任邹时炎,山东省副省长宋法棠,省教委主任吕可英、副主任滕昭庆、王恩大和泰
安市、莱芜市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国家
教委1991年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1年来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试点工作和加强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政治、业务、思想、
作风建设的有关问题,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了
国家教委领导何东昌、邹时炎的讲话,实地考察了莱芜市校长培训试点的现场,交流
了校长培训和校长队伍建设的经验。山东省教委主任吕可英在会上发言,介绍了山东
省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经验。
山东省副省长宋法棠在会上讲了话,全面介绍了山东教育工作的状况。

〔临沂地区狠抓学校常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在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完成以后,临沂
地区把教育工作的重点及时转到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学校常规管理
为突破口,带动了全区教育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具体工作中,他们重点抓了四个
环节:
一是制定标准。根据省教委的要求,他们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本着便于记忆、便
于实践的原则,制定了各项管理标准。对学校五室 (教室、寝室、仪器室、实验室、
图书室) 四化(绿化、美化、经济化、路面硬化),对教师的备课、教课、辅导、作业
批改等教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等学的各个
环节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量化标准。
二是开展了学规范、用规范的活动。他们首先抓了“知”,要求教师、学校干部
人人懂规范;学生人人会背常规要求,现在已有8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背下常规要求。
再就是狠抓了“行”。在学、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严格训
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是定期分项检查落实。前一个时期他们重点查校容、校貌、校风、校纪等表层、
中层的管理。1991年又重点查了学生的学用常规、师生思想工作和优化教育、教学过
程等深层次的管理。
四是开展评比活动。他们按所定标准、要求,严格检查,逐项划分,然后加以综
合评估, 评出各级规范化学校。目前已评出地区级规范化学校139处,县级规范化学
校496处,地区予以挂牌命名表彰。
通过近两年的工作,临沂地区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一部分学校开始形成了自
己的管理风格和特色。临沂一中全面打基础,因材施教培育人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成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去该校视察,亲笔题写
了“教育得法,管理有方”的题词。
(王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