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6&rec=125&run=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课题研究〕1991年该所还有“七五”期间延续
的20个课题在进行试验研究,由于科技人员的努力,大部分课题都进展顺利,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使该所承担的“七五”计划期间的全部课题都圆满结束。
“中国对虾综合养殖防病技术的研究”对试验池水源的生物及理化指标进行了定
期、定性、定量监测,对养殖阶段对虾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由于措
施得当,使养殖生态环境基本正常,没有发生病害。
“对虾大面积综合养殖技术开发研究” 在莱州市10365亩养虾面积中,进行高产
开发试验, 获得平均亩产116.7公斤的好成绩。每公斤虾收入20.29元,成本为15.52
元,亩效益为556.45元,虾的体长平均为12.2厘米,饵料系数为3.08。山东省科委已
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现场验收。
“浅海多元化立体养殖试验研究”布置了1∶1、2∶1和3∶1的不同比例混养扇贝、
海带试验,总面积为6亩;另外还布置了100亩比例为3∶1的扇贝、海带混养试验。对
1990年布置的海参、扇贝混合笼养试验,每月测量生长,每天测量水温,对主要滤食
性扇贝贻贝和附着物的滤水率进行了测定。
“山东北部养殖斑节对虾试验”已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这是首次在北纬
37°室外土池试养成功, 亩产量达100公斤以上,对虾体长达12厘米以上,在我国北
方完成斑节对虾全人工繁殖,试验证明斑节对虾在山东地区有发展潜力。
“西北地区盐湖卤虫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初步完成了新疆、青海、山西等盐湖的
卤虫资源的摸底调查,对我国卤虫资源的分布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行了卤虫卵冷藏、
冷冻、光照刺激、快中子照射等试验,其孵化率均比对照组提高10%左右;新疆卤虫
卵和美国卤虫卵的孵化率都是65%,而天津汉沽卤虫卵的孵化率为85%。
“黄海深水贝类(魁蚶) 资源增殖的试验”9月份在烟台港务局大坝外进行了地播
放流试验, 在约70亩水域中共播撒壳长1.5cm苗50万粒。上年10月份在桑沟湾地播
放的魁蚶苗, 1月份取样测量平均壳长为3.0cm,10月份测量平均壳长为3.5cm,
长势良好,增殖效果明显。
“白令海狭鳕资源信息网络生物学特征的调查研究”收集了白令海狭鳕1100余尾
生物学测定资料,完成了资料的整理和年龄鉴定工作;建立了白令海13条船生产狭鳕
捕捞信息传递网络,编制了“白令海渔捞数据统计处理程序”,具有按国际交换资料
的要求进行统计等功能,将远洋生产的渔捞记录资料整理绘制成图表75张,为我国参
加白令海狭鳕渔业国际会议提供了资料和咨询意见。
“胶州湾鱼、虾、贝体内石油污染监测”进行了鱼、虾、贝对矿物油的蓄积速率、
富集平衡时间实验研究,受试生物为海螺、贻贝、真鲷;石油烃浓度组为300ppb、
600ppb和1000ppb,染毒时间分别为1、3、7、14、21和30天,用荧光光度法测
定受试生物体内总烃,结果表明富集量随染毒剂量和时间而增加。
“北方600马力渔轮拖网工况参数测试和网型改进研究” 在水槽模型试验的基础
上, 筛选确定了600马力渔轮拖网型,完成了拖网的备料和扎制工作,将于明年进行
海上试验。
“海产贝类保活技术的研究” 取得了蛤仔的保活期可延长7天以上,魁蚶在最适
条件下可存活两周以上,并对蛤仔和魁蚶进行了各种方法麻醉试验,解决了贝类检活
的方法。

〔1991年9项成果获奖〕 “鱼资源、渔场调整及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获农业
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胶囊增溶(增敏)综合体
系的高效液相色谱研究”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鱼海上保鲜和
综合利用”、“菲律宾蛤仔增殖技术”、“海湾扇贝大规模工厂化高密度人工育苗技
术”、“盐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刺参增殖技术”和“几种海洋微藻的营养成分
分配饵料效果的研究”等7项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全年接待了来自挪威、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与地
区的国际科技组织的官员、 专家和学者50批约240余人,是近几年来比较多的,同时
派往美国、日本、挪威、古巴、智利、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进行考察、参观、
访问、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的有20多人,较好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该所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1991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中加海水养殖研究项目有“浅海多元养殖和池塘多元养殖”两个课题。浅海多元
养殖课题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 4月份加方派专家来该所实地考察了课题执行情况,
并研讨了双方今后合作计划; 池溏多元养殖课题提交了一篇阶段性工作报告。6月份
该所在青岛举办了首期国际经济海藻养殖与利用培训班, 来自亚州和拉丁美州9个国
家的13名外籍学员接受了培训。讲授课程为江篱、石花菜、海带、裙带菜、紫菜和麒
麟菜等海藻生物学特征、育苗、养殖与加工利用等。培训班办得比较成功,项目官员
和学员都比较满意。
中挪“北斗号” 项目4月份在青岛市召开了第七次年会,双方认真评估总结了该
项目的执行情况,讨论和签署了延长项目的新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挪威1991~
1993年再为该项目提供500万挪威克朗的援助, 并为该所培养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
士研究生。
1991年是中日“小麦岛项目” 实施计划的第一年。中日两国专家于4月份在青岛
的小麦岛增殖基地举行了项目设施建成剪彩仪式后,合作进行真鲷苗种放流的研究工
作。由于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共育出规格为30~59毫米的真鲷苗51.8万尾,超过了
原计划指标的5倍。 11月份双方在青岛举行了该项目的第二次年会,会议高度评价了
两国专家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超额完成了年度研究计划,并决定今后继续加强合作,
进一步完善设施,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争取更好的成绩。
亚太地区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海水养殖示范项目”1991年5月到6月在该所举
办了一期国际海参扇贝育苗养殖示范培训班。来自亚州地区11个国家的28名学员接受
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使学员们初步掌握了海参、扇贝的育苗和养殖技术,大家对在
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收获感到非常满意。

〔确立新的研究课题〕1991年该所在圆满完成了“七五”计划期间承担各项研究课题
的同时,还争取到了一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央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各类纵、
横向研究课题。这些项目有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
“渤海对虾放流技术” 、 “渤海主要经济鱼类、棱子蟹,海蜇等放流增殖技术”。
“对虾病害防治” 和“对虾营养生理和饵料配制技术”等5个专题、12个子专题;农
业部重点课题“海产饵料微藻的分离、筛选及保种的研究”等10个课题;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有“刺参夏眠习性的研究” 等2个课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海产贝
类保活技术”等3个课题;山东省科委的有“巨藻筏式养殖技术的研究”等2个课题。
以上课题都已完成了立项手续,签订了合同,安排配备了所需的科技人员,有的已经
开始了部分工作。
(葛相安)

〔FZF1-1B型海洋资料浮标平台系统〕 由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成功,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系统由海洋浮标体和岸站接收两个子系统组成,可
长期定点、连续、自动收集浮标所在海域的综合性水文气象资料,并以遥测方式及时
向陆地接收站发送实时观测数据。该系统设计合理,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系统
的先进水平, 最长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达325天,是我国大型浮标无故障运行时间较
长的系统之一,投入运行以来已为我国海洋矿产、海上石油开发、海洋科学研究、海
上交通运输、海水养殖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等,提供了大量的实时现场资料和宝贵的
长期、连续海洋资料。
(姜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