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95&run=13

〔“七五”期间村镇建设工作概况〕“七五”期间,山东村镇建设认真贯彻“全面规
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坚持把提高质
量、水平、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国家建设部的表彰。
一、调整完善村镇规划,逐步做到布局合理,节约土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放任自
流、盲目发展的状况。“七五”期间,全省各地对村镇粗线条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
截止到1990年底,全省已有1393个集镇,3.43万个村庄调整完善了规划,分别占集镇
和村庄总数的59%和33%。全省31.8%的集镇编制了区域规划;所有集镇和90.6%的
村庄有了近期建设详细规划,对农村建房起到了指导作用。这些规划实现后,可节约
土地100万亩左右。
二、农村住宅建设发展较快,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986~1990年的5年间,
全省又有371.44万户农民迁入新居。全省新建、改建、翻建农民住宅2.8亿多平方米,
总投资达208亿元。 新建住宅中楼房建筑面积达1163万平方米,全省农民人均居住面
积由1979年的7.7平方米左右增加到1990年的12.5平方米。
三、加强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过去那种人畜混居,泥井土路,设施简陋
的状况。 “七五” 期间,全省共建乡村道路28万多公里,其中铺装水泥、沥青路面
4.8万公里,基本上达到了乡(镇) 相通,村相连。农村供水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农民
的吃水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七五”期间全省已有1550个乡镇和1.85万个村庄用上了
自来水,分别占乡镇和村庄总数的67%和18%,自来水受益人口1843万人,占全省村
镇总人口的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供电发展较快,“七五”期间全省有2312
个乡镇全部通了电,通电村庄达7.84万个,占村庄总数的80%。
四、集镇建设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新型乡镇。“七五”期间,全省各地认真贯
彻“以集镇建设为重点, 带动整个乡村建设”的方针,重点抓了270个集镇的规划建
设,其中省建委抓了21个,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辐射能力的新型集镇,促进了全省农
村经济的发展。如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临沂市罗庄镇、栖霞县桃村镇、桓台县唐山
镇等,已建设得初具规模,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开店、办厂、做买卖,从事工业、
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的条件,成为他们的聚集地和蓄水池,成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的基地。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接近全省工业总产值。
5年来,山东省摸索和积累了许多村镇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
一是要把村镇建设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七
五”期间,全省省、市(地)、县(市、区)各级政府都明确一位领导人分管村镇建设,
并建立了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522人,其中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24人;乡镇设
立村镇建设办公室、村镇建设委员会的有2169个,配备专职、兼职管理人员6285人;
大多数市(地)建立了三级管理网,普遍加强了村镇建设的管理。村镇建设“无领导、
无机构、无人员”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
二是要认真抓好试点,坚持典型引路,分类指导。为适应村镇建设量大面广,自
然地理、经济条件差异大,建设情况复杂的状况,全省各地层层抓了规划建设试点,
以点带面, 分类指导,保证了村镇建设的稳步发展。据统计,全省共抓各类试点819
个,其中省级试点21个。这些试点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三是要加强法规建设, 实施宏观调控。为使村镇建设走上管理有序的轨道,198
8年,省政府通过对9个市(地)、30个县(市、区)、48个乡镇、60多个村庄的调查,制
定颁发了《关于加强集镇和村庄建设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村镇建设的体
制工作。 据统计,截止到1990年底,各市地制定村镇建设法规性文件、规章已达700
多个,使全省村镇建设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正确轨道。

1990年山东省村镇建设情况表

┌──┬────────────┬──────────────────────┬──────────┐
│ │新建房户 │新增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已修订提高规划数(个)│
│ ├─────┬──────┼───┬───┬────┬────┬────┼──┬───────┤
│ │户数(万户)│占总农户(%)│合计 │住宅 │其中楼房│公共建筑│生产建筑│集镇│村庄 │
├──┼─────┼──────┼───┼───┼────┼────┼────┼──┼───────┤
│合计│49.4 │2.6 │4886.9│3986.1│179.4 │488.9 │411.9 │242 │21694 │
├──┼─────┼──────┼───┼───┼────┼────┼────┼──┼───────┤
│济南│2.9 │3.1 │308.1 │253.5 │10 │31.3 │23.3 │6 │337 │
├──┼─────┼──────┼───┼───┼────┼────┼────┼──┼───────┤
│青岛│3.2 │2.4 │303.8 │224.2 │9.4 │48.6 │31 │9 │1736 │
├──┼─────┼──────┼───┼───┼────┼────┼────┼──┼───────┤
│淄博│1.8 │2 │279.7 │181.2 │36.1 │39.4 │59.1 │21 │1208 │
├──┼─────┼──────┼───┼───┼────┼────┼────┼──┼───────┤
│枣庄│1.2 │1.8 │143.7 │107.5 │30.1 │19.7 │16.5 │34 │1839 │
├──┼─────┼──────┼───┼───┼────┼────┼────┼──┼───────┤
│东营│1.6 │5 │152.1 │125.7 │1.6 │18.8 │7.6 │5 │72 │
├──┼─────┼──────┼───┼───┼────┼────┼────┼──┼───────┤
│烟台│2.7 │1.7 │256 │183.5 │8.3 │30.2 │42.3 │29 │3445 │
├──┼─────┼──────┼───┼───┼────┼────┼────┼──┼───────┤
│潍坊│5 │2.6 │554.7 │447.8 │13 │60.4 │46.5 │29 │2364 │
├──┼─────┼──────┼───┼───┼────┼────┼────┼──┼───────┤
│济宁│4.4 │2.9 │447.8 │395.7 │42.7 │25 │27.1 │- │431 │
├──┼─────┼──────┼───┼───┼────┼────┼────┼──┼───────┤
│泰安│2.3 │1.6 │304.4 │226.4 │2.9 │56 │22 │- │2330 │
├──┼─────┼──────┼───┼───┼────┼────┼────┼──┼───────┤
│惠民│4.2 │4.9 │500.6 │434.5 │1.2 │44.1 │22 │6 │1073 │
├──┼─────┼──────┼───┼───┼────┼────┼────┼──┼───────┤
│德州│4.3 │3.8 │446.6 │384.6 │2.1 │24.9 │37.1 │6 │- │
├──┼─────┼──────┼───┼───┼────┼────┼────┼──┼───────┤
│聊城│2.7 │2.3 │193.4 │175.8 │1.7 │9.2 │8.4 │26 │2981 │
├──┼─────┼──────┼───┼───┼────┼────┼────┼──┼───────┤
│临沂│5.6 │2.3 │508.4 │399.8 │15 │61.9 │46.7 │69 │2284 │
├──┼─────┼──────┼───┼───┼────┼────┼────┼──┼───────┤
│菏泽│5.2 │3.3 │288.4 │267.5 │1.7 │8.9 │12 │- │- │
├──┼─────┼──────┼───┼───┼────┼────┼────┼──┼───────┤
│威海│1.1 │1.6 │106.1 │90.6 │1.8 │7.5 │8 │2 │1524 │
├──┼─────┼──────┼───┼───┼────┼────┼────┼──┼───────┤
│日照│1.2 │4.8 │93.1 │87.8 │1.8 │3 │2.3 │- │70 │
└──┴─────┴──────┴───┴───┴────┴────┴────┴──┴───────┘

〔评选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 1990年3月,山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全省范
围内组织开展了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这次评选活动,是自1979年
全省开展村镇建设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各地按照山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的村镇建
设先进单位7条标准、先进个人5条标准,共评选出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57个,先
进个人203名。这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共同特点是:(1)积极宣传,坚决贯彻执行
中央及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村镇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本地区、本部门的规
章制度健全,能以法管理村镇建设。(2)领导重视,管理机构健全,助理员配备齐全,
管理人员相对稳定。(3) 乡(镇)、村的规划具有一定深度,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起
指导建设的作用。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节约土地成绩显著。(4) 秉公执法,不循私
情,自觉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
〔山东省有3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单位〕 在199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村镇建
设会议上,山东省淄博市建委、临沂市罗庄镇政府、威海市黄泥沟村,被评为全国村
镇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建设部的表彰。
山东省淄博市建委,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村
镇建设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严格依法管理村镇建设。市、区县全部设立了村镇建设
管理机构,123个乡镇全部配备了专职村镇建设助理员,共配备管理人员350名,并有
42名和26名同志分别定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对村镇规划建设实行程序化管理,推
行住宅建筑标准化、楼房化,开展村容镇貌达标活动,改变了村镇脏、乱、差的面貌,
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新村镇。
临沂市罗庄镇,始终把村镇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上,促进了乡
村经济的发展。几年来,他们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共投资4500多万元,修筑了通往
镇区的道路45条,硬化路面54公里,建设了供水、排水工程、自来水厂、发电厂、邮
电大楼、农贸市场、商业街、影剧院、三星级宾馆、公园、动物园、旱冰场等设施,
为罗庄镇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镇内有16个外向型企业、269个村镇办企业、
2126个户办、 联户办企业。 1990年,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8.15亿元,人均纯收入1
200元,比1979年的人均69元增加了17倍。
威海市黄泥沟村,从1987年就开始编制依山就势的新村规划,并按规划以五种不
同类型的楼房图纸进行建设,现已建成了造型多样、美观适用、设施配套、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的花园式村庄,实现了乡村城市化的目标。
〔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被列为全国村镇建设试点镇〕1990年,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被
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12个村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这也是山东省唯一的一个村镇建设试
点镇。
近几年来,仲宫镇政府根据中央关于重点开发小城镇的指示精神,本着人民城镇
人民建和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带领全镇人民,把仲宫镇建设成了一个规划合
理、设计新颖、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集镇。先后修筑
了长达26公里的沥青道路7条, 建成了电影院、加油站、电视转播台等二层以上楼房
30多座,还建成一个集、市、场三位一体的商业贸易服务中心,吸引着省内外务工经
商户600多家。1990年全镇工农业总收入达1.2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9400多万元,
财政税收213万元,人均收入820元。仲宫镇的建设,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
效益,走出了一条农村山区建设开发小城镇的新路。
仲宫镇作为试点镇的发展趋势是:以强化发展经济为中心,继续坚持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以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把仲宫镇建
设成为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的小城镇。
〔全省首次评定村镇建设人员技术职称〕1990年,省建委根据中国科协、建设部 (19
89)科协发普字第237号文《关于颁发〈村镇建设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试行通则〉
的通知》和山东省职称改革办公室鲁职改办字(1989)25号文精神,首次在全省村镇建
设系统开展了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村镇建设技术人员职称定为:村镇建设技术员、
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评定范围是:凡在村镇建设工作岗位上,从事村镇规划、设计、
施工、科研、勘测和管理等工作两年以上的技术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考核。职称评定
工作以工作实绩、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从事
本专业工作的资历。
全省村镇建设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由各县(市、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
导,并与各县(市、区)建委共同组织考试、考核及审批工作。1990年,全省共评定聘
用村镇建设工程师52名,助理工程师1076名,技术员826名。
今后将根据国家和山东省的有关规定,每隔两年晋升一次。
〔张店区开展村镇容貌达标活动〕淄博市张店区从1989年开始,连续两年开展村镇容
貌达标活动,要求全区每年每个乡镇创建一个达标村,每村创建一条达标路。截止到
1990年, 全区投资20万元,对11个乡镇规划全部进行了修订完善,还修订完善了181
个村庄及7个城郊村庄的规划;投资3129万元,出义务工125万个,修建了24条连结乡
镇的道路,271条连结村庄的道路,331条连结街巷户的道路,其中铺装水泥、沥青道
路长204公里, 路面133万平方米; 修筑排水管道99.8公里,安装路灯1618盏,植树
5.7万株,粉饰房屋立面24.6万平方米,清理土堆、柴堆、粪堆、垃圾堆4万多立方米;
拆除违犯村镇规划的房屋1.62万间,建筑面积达32万多平方米。截止到1990年,全区
共创建达标村26个, 达标路378条,杜绝了滥占土地、乱建房屋的现象,改变了村镇
“脏、 乱、差”的面貌,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953 7
万元,乡镇企业产值达9.1亿元,是张店区“七五”期间工农业生产发展最快的一年。
全区有4个乡镇工业产值超亿元,10个村庄超千万元。
〔曹县切实加强村镇建设工作〕1990年,曹县县政府十分重视村镇建设工作,以曹政
发(1990)18号文,对全县村镇建设工作作了规定,通过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
现在:
一、各乡镇政府都成立了以分管乡镇长为组长,由土管、司法、民政、公安等部
门参加的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解决有关村镇规划建设中的重大
问题。
二、全县31个乡镇全部设立了“村镇建设委员会”,对配备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进行了上岗培训。还为全县各行政村配备了房管员,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管理
网络。
二、组织集镇建设综合开发试点。在全县推广了济商市仲宫镇“综合开发”的经
验,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征地、统一建设、统一配套,按规划建了6幢商品楼,
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分别被39户群众购买,每户平均用地43.5平方米,比当地农户
自建房屋节约土地100多平方米,提高土地利用率二倍以上。
四、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据在该县梁堤头镇祝口行政村调查,该村原宅基地总
面积为750亩, 户均宅基地679.5平方米,人均占地180平方米。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
后, 全村宅基地面积减少到300亩,共退出土地450亩,其中退耕还田150亩,还有30
0亩村头荒地、废地,可满足全村三十年内新增人口建房的需要。
五、对各乡镇的农民建筑队伍,按照有关规定统一登记、报审,同时对农村建材
市场也进行了整顿,把农村建筑队伍和建材市场都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徐集镇以法管理村镇建设〕梁山县徐集镇坚持宣传、贯彻《城市规划法》、《土地
管理法》,严格按照“两法”管理村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0年,他们把宣传贯彻《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作为镇政府的头等大
事来抓,深入农村宣讲《两法》40多场,有1.50万多人次接受了教育。此外他们还采
取其他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家喻户晓。结合宣传贯彻《两法》制定了《徐集镇村镇
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规定》,按照规定要求,补充完善了44个行政村及镇驻地规划。
全镇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共节约土地900亩,其中复耕86亩,垫坑填洼造宅基地83亩。
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后, 全镇有175户退出多占宅基地36.5亩,清理空闲宅基地21.9
亩,进一步节约了土地。同时加强了镇驻地的建设,增强了集镇的辐射能力。镇驻地
新建各类建筑3万多平方米, 拓宽、铺设柏油、混疑土主次干道13条,铺设排水管道
4500米,新建了1.3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和1250平方米的中心百货楼,有180户农民进
镇务工经商。 1990年全镇工农业总收入由1987年的769万元增长到939万元, 税收由
4.6万元增长到8万元,人均收入由285元增长到431元。
〔平度市古岘镇〕 古岘镇位于平度市以东60华里处,镇区1.6平方公里,1.34万人。
自古以来就是胶州、莱州、莱西、即墨等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为了适应
农村改革的需要,古岘镇政府决定,按照“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建设镇驻地,
并于1987年成立了古岘镇综合开发公司,配备工作人员11名。几年来,先后配套建设
了农副产品市场两个,工业产品批发市场一个,百货商场一个,共占地22万平方米,
设摊位一万个,外省、县、乡镇前来经商办店的达1000多人,其中进镇落户的有1 62
户,410人。目前每天上市人数达15万人左右,集市日成交额40多万元。1988、19 89
年,古岘镇被评为“青岛市文明集市”,1990年又被评为“山东省文明集市”。
古岘镇还投资400多万元, 配套建设了文化教育中心、工副业区、居民区,建筑
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 拓宽镇内道路11条,总长3240米,修涵洞7条,70米;修排水
管道5条,300米。全镇有4条道路全部安装了路灯,美化绿化主干道6条,植树6000多
棵。集镇的建设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镇上先后办起了芦笋罐头厂、工艺品厂等十
多个企业, 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00多人,有20多种产品畅销日本、德国、香港等国
家和地区,每年出口创汇额达600多万元。
〔新型村庄的模式--西单村〕西单村位于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全村285户,1099人。
多年来, 该村一直是有名的贫困村,1977年还吃返销粮1万多公斤。从1983年开始,
他们把新村规划建设与庭院经济相结合,使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村庄和山东省生态农业试点单位,被淄博市政府誉为社会
主义新型村庄--“西单模式”。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结合村庄规划建设,狠抓庭院经济开发。规定每户宅基
面积200平方米,院前藕池156平方米,院内种葡萄,葡萄架下养猪,猪舍上面养鸡。
截止到1990年底全村已有275户迁入新居, 占总户数的96%;新村规模基本形成,与
旧村址相比,可节约土地90.5亩。
二、注重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全村共投资63万元,修建了村委办公
室、招待所、青年民兵之家、文化活动室、敬老院等,建筑面积达1850平方米。户户
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全部硬化了村内道路和停车场,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
全部美化、 绿化了大街小巷及村内空闲地。村里还投资30多万元建了容积为250立方
米的4个沼气发酵罐, 户户铺设沼气管道,总长6500米,供全部村民做饭、取暖及照
明。粪便渣出罐后,再加工成有机肥,形成了良性循环,解决了“三大堆” (粪堆、
草堆、土堆),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面貌,促进了文明村庄的建设。
三、狠抓工副业生产,振兴乡村经济。他们先后办起了饲料厂、榨油厂、肉联厂、
恒温库、冷库、面粉加工厂、养牛场、养猪厂、养鸡厂,组建了运输队,走出了一条
种养、加工、储存、运销成龙配套的振兴乡村经济之路。全村实现了“五化”--农业
机械化、水利喷灌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村庄花园化。1990年该村集体固定
资产达900万元,工农业总收入1481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
〔潍城区李家村〕李家村位于潍坊市郊区。由于村庄规划建设得好,村容村貌整洁卫
生, 经济发展迅速,连续5年被评为区级文明村和村镇建设先进单位,1989年被建设
部评为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
李家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村里建起了11处厂店,1990年全村
经济总收入达3200万元, 比1978年增长了53倍;人均收入1650元,比1978年增长7.5
倍; 全村300多户都住上了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楼,村内道路全部铺装混凝土路面,
主要道路已全部绿化并安装了路灯,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修有排水管道。村内建了
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综合办公楼等设施;安装了程控电话交换机,全村有84户家
中有了电话;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闭路电视并配有电视摄像机;建了村民澡堂,
今明两年还准备实行集中供暖和管道煤气。村里成立了卫生清洁队,负责清扫道路和
各类公共场所,所有村民和村办工副业全部实行“门前三包”和“门内达标”责任制,
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李家村无论在住宅楼建设,还是工厂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中,始终坚持先规划后
建设的原则,并注重节约用地,全村户均占用宅基地由过去0.4亩下降到0.2亩。
(黄福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