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80&run=13

〔农机化发展概况〕1990年,全省农机化事业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获得新进展,全省农
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大中型拖拉机台数、机耕面积、农机购销总额等12项主要指标
居全国第一。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 农机装备结构趋于优化。到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215.8万千瓦,比1
989年增长1.7%;农用拖拉机64万台、机引田间作业机械80万台(件) ,分别增长2.3
%和10.7%;排灌机械、场间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农机
总值发展到113.9亿元,比1989年增长5.2%,平均每个村12.7万元。集体机械、大型
机械和配套机具在经历多年徘徊后全面回升。1990年全省新增大型机械4600多台,其
中农机公司系统销售链轨拖拉机2130台,比1989年增加1074台。乡村集体农机资产达
到32.4亿元, 占农机总值的28.4%,比上年提高7%。机具配套比由1989年的1∶1.1
6增加到1∶1.25。
二、农机化水平全面提高。全省机耕面积达到7787.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6
%, 比1989年增长1.5%; 机播3961.2万亩,增长13.6%;机收2618.6万亩,增长3
9.9%; 小麦机脱达到90%;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的
广泛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夺
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农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全省大力加强了农机供应、维修、教育培训、科
技推广和安全监理、 工程开发等6条服务线和乡村农机站队的建设,从事农机管理服
务的人员达到280万人。 全省各级各类农机组织在搞好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的同时,
逐步向棉花、油料作物、林牧副渔和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开发等领域扩展,为农业生
产和农村经济提供了全方位、系列化服务。1990年,全省各级农机公司广泛开展了以
“三优一全”(优质产品、优惠价格、优良服务、品种齐全)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活
动,采取多种措施启动开拓市场,扩大了服务幅射面,在市场疲软、竞争激烈的情况
下, 完成销售额16.86亿元,继续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全省各级农机维修网点通过
技术改造和内部挖潜, 提高了维修服务能力。全年共修理农机274万台,维修产值达
3.86亿元,比1989年增长22.5%;全省124所市地县农机化学校,有37所达到“四有”
标准,53所纳入成人教育管理,为农村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41万多人;乡镇一级普
遍建立了农机管理服务站,其中78%的实行了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具备机具供
应、维修、检测、推广和农田作业等6项以上功能的达350个,乡镇站经营服务纯收入
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全省7.25万个村建立了农机组织或配备了农机管理员,
其中实体型农机队达到1.6万个。
四、农机管理得到加强。一是围绕提高机械效益,强化了农机作业的组织协调,
普遍推行了农机作业“九统一”、合同制和大规模、远距离的跨县跨乡联片作业,提
高了农机特别是户营农机的组织化程度和机具利用率。二是改进完善了农用柴油的分
配管理,实行机、油、田三挂钩,全省按农田作业量供油的面已达70%以上。三是加
强了技术监督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农机安全监理体制,办理了60多万台农用拖拉机的
委托交接工作, 开展了对农业机械的全面监理,全年审验各类农用机械171万台次。
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经过审查验收,取得了从事农机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定地位,本着公
正、科学、准确、快速的宗旨,对省内100多个厂家的206种产品进行了试验鉴定和抽
查,严把了农机产品质量关。
五、农机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农机化工作
的领导,普遍把农机工作列入工作日程,把加强农机化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为农业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省政府于1990年2月18~
20日召开了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三夏前以鲁政办发〔1990年〕49号文批转了省农机
局“关于充分发挥农机作用夺取夏粮丰产丰收意见的报告”,省人大农经委11月30日
专门听取了全省农机工作汇报,对加快农机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全省14个
市地113个县(市、区) 恢复了农机管理局,有的还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
机化领导小组。1990年全省用于农机化的资金总计达19亿元,其中省里明确的各项资
金5000多万元,比1989年增长66%;市地县投资7500万元,增长40%。全省农业规模
经营单位发展到1500多个,为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
全省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农机组织基础设施简陋,集体服务实力
比较薄弱;农机化水平与机械拥有量不够协调;东西部地区间农机化的差距有扩大趋
势。
〔农机开发大有可为〕山东是全国农业重点开发区,农业开发为农机化提供了广阔的
用武之地。1990年,省农机部门把发挥机械优势,参与农业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作
为开创农机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开
发服务组织。经省编委批准,组建了省农业机械工程开发服务总站,主要负责全省农
机工程开发的统筹规划,技术指导,统一承接荒地开垦、农田水利建设、引黄清淤、
土壤改良等工程项目,协调全省农机开发组织和社会机械在农业开发、农田基本建设
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在开发任务较重的地区,以现有农机组织为依托,建立了
250多个开发服务实体, 其中县一级58个。二是分析论证,争取立项。围绕农业区域
开发总体部署,制定了农机开发服务规划,狠抓了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考察、论
证和立项。 1988~1990年,各级农机部门共争得开发工程项目240多个,利用开发投
资添置拖拉机、推土机、挖掘机等开发机械2.13万台。三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在
高产开发中,围绕吨粮田和百公斤皮棉田建设,狠抓了农机化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综合运用机械深耕、精播、套播和秸秆还田、植保、地膜覆盖等技术措施,挖掘农业
内部潜力,促进了粮棉大幅度增产。1990年,共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19种40多
万台(件),累计完成作业面积8000万亩,约计增产粮食15亿公斤;在黄淮海平原和黄
河三角洲开发中,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和荒地开垦,重点抓了机械引黄清淤、深耕改土、
垦荒植棉种稻和滩涂治理,坚持机械化半机械化并举,常规作业和科技开发并重,人
机结合, 以机为主,区域开发,综合治理。其中省农机局与财政厅联合在4个县进行
的20万亩小麦、玉米中低产田综合机械化技术开发,增加产量3500万公斤,平均每亩
增产175公斤;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重视发挥了机械的作用,采取上下结合、外
引内联等多种形式,长年不断,冬春大干,注重质量,讲求实效,集中开展了一批库
塘建设、筑堤轧坝和疏通沟渠等水利工程的机械施工。四是发挥优势,集团承包。以
开发服务实体为龙头,以现有农机组织为骨干,组织和带动社会机械投入开发主战场,
统一承揽施工项目、统一供应油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作业,实行联合集团承
包,开展机械化施工大会战,提高了农业区域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机械化程度和规
模效益。济宁市梁济运河二期治理工程,一改过去千军万马齐上阵,车拉肩挑人抬的
传统做法,在长达42.1公里的土地上,由11个县市组织的机械化施工队伍,实行全工
期、全工段、全工作内容、全方位机械化施工,仅用55天就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不
仅节省了大量的劳力,而且还节约投资6274万元。1990年,全省共组织20多万台机械
上阵, 承担了各项农业开发和农田基本建设近1/4的土方工程量,充分展示了农机开
发的广阔前景。
〔村农机大院建设〕山东省围绕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机社
会化服务水平的工作目标,扎扎实实开展村级农机大院建设。到1990年底,全省已有
1.12万多个村建立了农机大院,占总村数的12.5%,其中当年新建农机大院3000多个。
在建设村级农机大院过程中,主要采取了4项措施。
一、树立典型,全面发动。针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遗留下来的农
机统分关系处理不当和全省有相当一部分村农机服务组织解体等制约全省农业发展、
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省农机部门经过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龙口、张店、淄川、
五莲等县(市、区)通过建设村级农机大院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并分
区召开现场会,在全省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部署,对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收到良好效果。淄博市各级政府把农机大院建设列入任期目标,当作为农民办实事的
重要内容,市县乡三级政府分别签订责任状,落实配套措施,促进了农机大院建设工
作的开展,全市一年新建农机大院221个。
二、制定规划,明确标准。为加强对全省农机大院建设工作的领导,省农机部门
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村级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凡集体经济基础好、
工副业收入比重大、领导班子比较强、集体机械多的村,都要率先建立农机服务队,
做到机具齐全,“三库一间”设施配套。据此,全省各地进行了认真地分类排队,制
定了农机大院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张店区180个村计划用3-5年时间全部建立农
机大院,1990年已建成100个。五莲县162个条件基本成熟的村,准备分两期建起农机
大院,第一期已建成50个,第二期1991年计划完成112个。
三、因地制宜,多种形式。为把全省农机大院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省农机局从一
开始就提出,建设村级农机大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在实际工作中,
主要采取了3种形式:1、综合型农机大院。以农机为龙头,集农机、水电、生产资料
供应、 技术指导、农副产品运销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开展系列化综合配套服务。2、
专业型农机大院。 主要从事农田机械作业等以农机为主的服务活动。3、合作型农机
大院。集体负责建院,个人带机入院,机具统一存放,油料统一供应,农忙统一作业,
农闲自主经营。
村级农机大院建设的资金来源,一是集体投资;二是收回挪作他用的农机场所或
作有偿转让处理,并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将合同期满、个人承包的集体机械收回,
由村统一经营管理;三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民集资建院或农
机户带机入股联营;四是财政扶持。龙口市1990年财政拨款60万元,从农业发展基金
中拿出30万元, 专门用于发展村办机械和村级农机服务设施,全市在原来基础上,1
990年又新建农机大院50多个。诸城市乡村集体1989~1990年投资500余万元,建设村
级农机大院259个。
四、建管并重,讲求效益。全省在加强农机大院基础建设的同时,普遍重视了内
部管理,健全了领导班子,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了经营管理责任制,实行以机
为主,有偿服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0年,全省村级农机大院服务经营总收入
达到3.48亿元, 固定资产发展到9亿元,90%的村基本实现了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
化,管理规范化。通过农机大院的建设,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机化水平,对全
省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推行农机包修制〕1990年,全省有1206个乡镇实行了农机包修制,共为农机户包修
拖拉机15.9万台,柴油机23.7万台,其它机具5.1万台。
农机包修制即由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与农机户签订包修合同,实施合同规定内容
的修理,农机户一次或分期向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交纳一定数额的包修费周转使用,
年终多退少补。实行农机包修制,保证了对农机及时进行修理,提高了机具的完好率
和出勤率。据聊城市调查,三夏、三秋全市拖拉机完好率由包修前的65%提高到90%
以上,出勤率由包修前的75%提高到95%,并且降低修理费30%左右。
〔省农机化发展基金〕为增强农机化发展的后劲和活力,1990年山东省建立了农机化
发展基金。基金主要在农机管理服务系统从事农机作业的单位和农机户中,以交纳农
机管理费的形式征集。收费标准按其所使用农用动力机械的种类和额定功率收取:轮
式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每马力每年1元;链轨拖拉机每马力每年0.3元;油机每马力每
年0.2元。 基金主要由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负责收取,提留和解交比例4∶4∶1∶1,
即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和县农机局各40%,市地和省农机部门各10%。农机化发展基
金的使用范围:①农机新技术新农具的试验、示范、推广补助费。②改善服务手段所
需的基础设施、机具仪器等项购置和大型农机具更新补贴。③表彰、奖励农机服务先
进单位和个人。④农机系统各类人员的培训补助。⑤农机服务单位的有偿扶持。农机
化发展基金由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单独立户,专款专用,有关财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按
财政部门现行规定办理。据测算,全省每年可收取农机化发展基金1800万元。
〔州城镇农机“私头公尾”配套服务法〕东平县州城镇位于东平湖畔,经济基础比较
薄弱。 1990年全镇农用拖拉机发展到233台,但多数是农户经营,没有相应的配套机
具,农机“头”、“尾”比例失调,致使拖拉机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机管理服
务站经镇政府批准,决定实行“私头公尾”配套服务办法,即由镇、村集体负责购置
农机具,与户营拖拉机配套使用,农忙由镇、村统一调动、统一供油、统一收费、收
益分成。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投资购买了7台小麦精播机,分别与6个户营拖拉机手签订
了用机合同, 联合承包了8个村2000多亩粮田的机械作业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全镇通过实行农机“私头公尾”服务,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减少了重
复购置,减轻了农民负担,为经济薄弱地区搞好农机服务创出了一条新路。

(韩山盛 韩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