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79&run=13

〔渔业生产概况〕1990年,全省渔业生产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市场疲软等困难,继续
保持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产值等各项指标均比1989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一、 水产品产量:199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完成167.8万吨,比上年增加13.8
0万吨, 增长8.97%,继续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海产品产量完成152.24万
吨, 比1989年增加11.84万吨,增长8.43%,继续保持全国同行业首位;淡水产品产
量15.58万吨,比1989年增加1.93万吨,增长14.14%。全省水产品,除淄博和泰安两
市减产外,其余14个市地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其中产量增加最多的是烟台市,全年增
产6.63万吨; 增产幅度最大的是日照市,全年增长31.06%。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超过
万吨的县(市、区)达20个,其中荣成市产量完成43.03万吨,长岛县完成10.24万吨,
均比1989年有所增加。
二、产值:全省渔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达67亿元,比1989年增加7.62亿元,
增长12.84%,其中水产品产值为42.93亿元,比1989年增加3.66亿元,增长9.33%。
全省有13个县 (市、 区) 渔业产值超亿元。 全省水产工副业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为
24.08亿元,比1989年增加4.11亿元,增长20.58%。
三、 水产品构成:1、海水产品。鱼虾蟹贝类产品产量增加。其中鱼类产量70.4
8万吨, 增产13.60万吨, 增长23.91%, 增长幅度大于海捕产量增幅;虾蟹类产量
23.12万吨,增加0.47万吨,增长2.1%;贝类产量45.14万吨,增加0.46万吨,增长1.
03%;藻类产量12.73万吨,比1989年减产2.73万吨,减少17.66%。全年海捕优质产
品产量比1989年增加4.33万吨,增长13.8%,其中增加较多的是鲅鱼,增产3.41万吨,
梭鱼增产0.14万吨, 鲳鱼增产0.13万吨,鹰爪虾增产0.50万吨。2、淡水产品。鱼类
产量15.03万吨, 比1989年增加1.90万吨, 增长14.47%;虾蟹类产量0.44万吨,比
1989年减产0.24万吨,减少35.82%。
四、 渔船。 截止到1990年底, 全省机动渔船发展到35462艘、 472256总吨、
105.17万马力,分别比1989年增加2131艘、41011总吨、10.70万马力。
五、 渔业单位、劳动力、渔民收入。1990年全省有全民所有制渔业单位488个、
职工6.61万人;渔业乡镇48处,渔业村531个,渔户35.74万个,渔业人口121.35万人,
渔业劳动力47.61万人。 1990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1325元,比1989年增加61元,增
长4.82%;劳均纯收入3378元,比1989年增加424元,增长14.35%。
〔“七五”期间山东渔业发展综述〕“七五”期间,全省渔产业认真贯彻“以养为主,
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坚持深化改革,取得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主
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渔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七五”期间,
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5.6%, 增长速度比“六五” 高出11个百分点。从
1988年起,全省渔业总产量在全国渔业中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到1990年,全省水
产品总产量比1985年增加86.4万吨, 增长106.14%,其中海产品产量比1985年增加7
9.2万吨,增长108.5%,平均每年递增15.8%;淡水产品产量比1985增加7.15万吨,
增长84.60%, 平均每年递增13%。全省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85年的10.6公斤,19
90年增加到19.98公斤,全省“吃鱼难”问题得到缓解。
“七五”期间,全省渔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5年增加19.5亿元,
增长163.90%,其中水产品产值比1985年增加9.7亿元,增长134.7%。渔业总产值在
全省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4.5%, 提高到1990年的10.5%。渔业经济在农
村经济中的地位从原来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
二、渔业结构调整获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领域进一步拓宽。“七五”期间,全省
海洋捕捞业转变单纯依靠近海渔场作业的生产方法,在外海新渔场和远洋渔业开发上
有了新进展。省内国营渔轮首批到南非和北太平洋海域从事捕捞生产,群众性渔业生
产已开始向南海渔场拓展。 1990年,全省外海远洋捕捞产量达16.90万吨,占海洋捕
捞产量的16%。 以荒滩荒水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开发获得重大进展,5年间开发面积达
300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已达105万亩,比“六五”期末扩大了一倍多,浅海养殖
区域从负5米推进到负30米以下, 实行了立体综合养殖。全省淡水渔业在连年干旱的
情况下,池塘养鱼、大中水面的网箱、网围、网栏养鱼面积均有扩大。海水增殖业也
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5年累计放流增殖对虾苗55亿多尾,其中仅黄海放流就达41亿
尾,累计回捕对虾8100多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此外,还进
行了梭鱼、贝类等增殖,使水产品增殖的品种规模日益增加和扩大。
三、渔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七五”期间,全省机动渔船发展到3.5万艘,
105万马力, 其中200马力以上的渔船达到357艘,作业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渔业配套
设施目前已发展渔港113处, 码头总长近万米;供油、供水、供冰设施基本齐全;发
展饲料加工厂(车间)400处,年生产能力14万吨;各类育苗场461个,年生产能力4 23
亿尾(株) ;水产冷藏加工厂500多个,冷藏能力16万吨,均比“六五”末有了较大发
展。
四、外向型渔业蓬勃发展。“七五”期间,全省水产系统共引进外资1亿多美元,
兴办外商投资企业67家,累计出口创汇7200万美元。全省5年间累计出口水产品3万多
吨,创汇6亿多美元,比“六五”末翻了一番多。
“七五”期间,山东省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1、各级党委、政府把开发水域、
发展水产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办。省委、省政府把开发国土资源,发展渔业生产作为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发动,
并多次作出了关于发展山东水产业的决议和指示,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水产业发展的重
要政策。全省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在全省范围内掀
起了大力发展水产业的热潮。 2、因地制宜调整水产生产结构。在保持捕捞业稳步发
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全省浅海、滩涂水域面积广阔的优势,把增加海、淡水养殖作为
发展重点,实行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七五”期间,全省对虾、扇贝
养殖生产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而保证了全省渔业生产的稳步发展。3、科技进步推
动了全省水产业的振兴。“七五”期间,通过贯彻落实“科技双放”政策,组织有关
科研、技术推广单位解决了一些水产养殖品种的育苗、养成、饵料和鱼病防治等重要
技术课题。 全省共有124项水产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部级、省级成果奖
励71项,有19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对全省水产业的
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水产业的投入。“七五”期间,全
省渔业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原则,广辟资金来源,
保证了渔业生产的稳步发展。5年内,全省水产业总投入32.4亿元,是“六五”的2倍。
其中基建投资2.3亿元, 财政扶持1.3亿元,银行贷款13.2亿元,利用外资2.1亿元,
群众集资投劳13.5亿元,群众集资投劳占总投入的41.67%。
“七五”期间全省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产开发意识不够强,已被开
发利用的地区忽视了内涵潜力的挖掘;近海资源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捕捞强度与资源
量不相适应;渔船等渔业设施老化,制约着生产发展;养殖业能源物资、流动资金短
缺,税费负担过重,生产成本增大。此外,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科技力量储备
不足。
〔山东省海洋捕捞迈上新台阶〕1990年全省海洋捕捞生产获得新突破,捕捞总产量首
次突破100万吨大关, 达到103.27万吨,比1989年增加13.34万吨,增长14.8%,比1
985年增产50.07万吨,增长91.4%。
海洋捕捞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一、海洋渔业资源好于上年。除大黄鱼、比目鱼等
品种略有减产外,鲅鱼、鲳鱼、梭鱼和虾蟹资源均比1989年有所增加,产量有不同程
度回升。其中优质鱼虾类增产幅度更大。二、大力开发利用新资源、新渔场。全省各
地针对近海渔业资源偏好的特点,及时调整渔具渔法,充分利用地方性资源。1990年,
全省鱼产量1.55万吨,沙丁鱼产量0.55万吨,魁蚶产量2.75万吨。青鳞鱼、小白鱼、
海鲫鱼等品种累计产量达3.3万吨。 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全省积极发展外海捕捞生
产,外海捕捞产量达16.92万吨,比1989年增长10.6%,作业范围拓展到舟外、江外、
沙外等渔场。远洋捕捞生产进程加快。1990年全省7艘鱼船被派往外海进行捕鱼作业,
捕鱼9259吨。 三、扩大近海渔业资源增殖。全年共向黄渤海区放流对虾苗1 2亿尾,
回捕对虾2500余吨,此外,还进行了海参、鲍鱼、梭鱼、乌贼、梭子蟹增殖试验。
〔海水养殖向效益型转变〕 1990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105.01万亩, 比1989年增加
1.27万亩;总产量48.94万吨,比1989年减产1.47万吨,减少2.9%。尽管海水养殖产
量减少,但总体效益水平比1989年大幅度提高。按现行价格计算,1990年全省海水养
殖业总产值达15.96亿元,比1989年增加2.42亿元,增长17.87%,其中对虾养殖纯收
入达1.46亿元,比亏损的1989年增加1.92亿元。
海水养殖业减产增收的主要原因是:一、自然灾害造成大宗品种减产。全省海带、
贻贝主要产区的荣成、蓬莱、长岛等县市,因风灾减产,造成全省海带减产2.75万吨,
贻贝减产1.38万吨。此外风灾涝灾还造成养虾池污染,使对虾池大面积绝产。二、稳
定对虾养殖,努力提高养虾效益。针对1989年国内外对虾市场疲软,造成亏损的局面,
1990年,全省从降低养虾成本入手,加强经营管理,调整养虾布局,并从亲虾越冬、
育苗、放苗到养成加工等各个技术环节严格措施管理,提高了对虾成活率,大大降低
了生产成本。1990年全省平均斤虾苗种费用降低了14.8%,饲料费用降低了2 1.3%,
斤虾成本降低了11.9%。 三、 扩大滩涂贝类养殖。1990年全省贝类护养面积发展到
12.68万亩,比1989年增加1.8万亩,增产2.24万吨,产值增加近1亿元。
〔淡水养鱼全面发展〕1990年全省淡水养殖出现转机。下半年降水充沛,池塘、水库
及大中型水面蓄水量充足, 给发展淡水养鱼创造了条件。全年淡水养鱼面积达168.5
1万亩, 比1989年增加25.51万亩,淡水产品总产量15.59万吨,比1989年增加1.93万
吨, 增长14.2%。仅淡水鱼产量即达12.44万吨,比1989年增产1.46万吨。其中,池
塘养殖64.1万亩, 产量9.71万吨;湖泊养殖4.31万亩,产量0.29万吨;河沟养殖6.4
9万亩,产量0.39万吨;水库养殖91.74万亩,产量1.92万吨;其他养殖1.87万亩,产
量0.13万吨。
淡水养殖全面发展的关键,除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外,一是狠抓了科技兴渔,努力
提高养鱼水平。1990年全省水产行业推广了一批“丰收计划”先进成果,取得显著效
果。如聊城地区全面推广大面积池塘低产变中产和高产技术、“三网”养鱼技术、大
规格鱼种高产技术等, 全区淡水养鱼平均亩产达174公斤,比1989年提高了15公斤,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0公斤。 二是健全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临
沂地区在全市26处宜渔乡镇配备了渔技乡长,在30个乡镇设立水产技术推广站,并成
立了农民水产研究会,形成了以市级渔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水产站和村级养
鱼技术员为基础的较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为渔业技术推广创造了前提。三是引进繁
育优良品种,增加大规格鱼种生产。1990年全省引进了淡水白鲳、罗氏沼虾,美国斑
点叉尾等一批优良品种, 并开始在全省各地推广。1990年全省共生产鱼苗17.28亿
尾,鱼种4.65亿尾,其中大规格鱼种1.45亿尾,比上年增加近4000万尾。还发展了鱼
类混养、轮养等多品种养殖方法。四是注重了大中水面“三网”养鱼和小水库精养高
产及沿黄地区渔业综合开发。
(丁志习)
〔水产品加工质量提高〕1990年,全省水产业注重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加
工生产厂库,使全省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截止到1990年底,
全省拥有冷冻冷藏厂450多个,食品加工厂100余家,罐头厂、制碘厂、海带制品厂、
综合加工厂50多处, 固定资产投资已逾8亿元,形成了完整的冷冻冷藏、食品加工、
海藻工业、综合利用等水产加工体系。
一、产量、产值、利税全面增长。1990年全省水产品加工品总量达50多万吨,其
中冷冻品42万吨,腌干制品1万吨,罐头、鱼糜制品1000吨,海藻制品9万吨。加工总
值达12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二、精加工、深加工有新发展,创出一批名优产品。1990年全省水产业加工冷冻
品小包装14.6万吨, 比1989年增加近2万吨。其中单冻凤尾虾、燕尾虾、鹰爪虾、针
鱼片、鲅鱼片等小包装冻品直接销往日本超级市场;烤鱼片、鱼香肠还被作为亚运会
标志食品。一批加工品获得部省级优质产品奖。到1990年全行业获奖产品已达50余个,
其中1990年获奖的有海燕牌琼胶、金扇牌280克五香鱼罐头、龙宫牌海蜇皮、银帆牌、
仰口牌、 海燕牌、结晶牌印染级褐藻酸钠,大乐牌和海尔乐牌对虾养成饵料等9种产
品,五岛牌海带丝分别被农业部和山东省授予优质产品称号。
三、海藻工业在国内率先实现扭亏增盈。1990年,水产行业归口管理的10个制碘
厂年生产碘97.54吨, 褐藻酸钠5308吨,甘露醇1798吨,均比1985年增长80%以上。
出口褐藻酸钠4104吨,创汇2462万美元,全省海藻工业不仅取消了国家补贴,还实现
利税1897万元。
四、外向型加工业带动了全省水产加工水平的提高,1990年全省水产行业共发展
外资水产加工企业40余处,主要进行鲜活、冰鲜、冷冻、模拟食品加工。其中鳕鱼片、
模拟蟹肉、鲜薄嫩海带系列食品加工居国内领先水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此外,还
首次开通了山东至日本的包机水产品运输业务,向日本出口河豚、真鲷、牙鲜、贝类
等鲜活水产品。
(高金城)
〔水产品销售〕1990年,全省水产品市场供应继续得到改善,水产品流通总量达60万
吨, 比1989年增加10万吨,增长20%。其中全省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量18.5万吨,比1
989年增加3.2万吨,增长22.7%;国营水产供销企业经营量13.1万吨,比1989年减少
0.8万吨, 减幅5.76%;其他国营商业和集体、个体经营量28.4万吨,比1989年增加
7.6万吨,增长36.54%。1990年全省水产品流通的特点是:
一、国营水产供销企业经营难问题突出。1990年全省59处国营水产供销企业完成
利税1339万元,比1989年减少61%,其中有13家企业亏损,亏损额达1377.3万元,占
全部企业亏损总额的25.5%。 国营企业经营比重仅占水产品流通总量的30.83%,比
1989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 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经营机制和不平等竞争是导致
国营企业经营难的主要原因。
二、品种结构销售有差别。海水产品对虾和扇贝柱等产品的销售由滞转畅,国际
市场对虾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度上涨,出口成品虾收购价比1989年平均上涨了25%以
上。如31~40(头/磅) 规格,每吨收购价由1989年的3.65万元上涨到4.70万元,上涨
了28.77%; 扇贝柱收购价从1989年的每公斤16元上升到32元,增长一倍。海味品销
售则继续疲软。
三、积极拓宽国内市场销售渠道。1990年省水产行业组织了不同规模的水产品展
销,为开拓水产品市场作了有益尝试。此外,决定在济南、寿光两地组建两处水产品
批发市场,以沟通水产品流通渠道。

(王瑷)
〔水产科研与技术推广〕1990年,全省各级水产科研教育部门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科研承包制度,推动了生产发展。
一、 科研项目:全年安排科研计划项目59项,落实科研补助经费109.9万元,所
有项目均已完成年度计划。全年通过验收的项目26项,其中12项通过技术鉴定。
二、科研成果:1990年科研成果有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
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其中突出成果有:“胶州湾水产开发技术研究”、“鲤鱼全
价配合饲料的研究”、“淡水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水库网箱养鱼配套
技术开发”、“中子幅照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黑鲷池塘养殖技术”、
“海湾扇贝海上保苗技术研究”、“天然浮游动物在海产鱼类苗种生产中应用技术研
究”、“山东近海渔业资源调查及合理利用研究”等。
1990年省水产系统又有44项先进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深水流网代替拖网捕虾
技术研究及接虾兜推广” 等4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黄盖鲽人工育苗技术”、“沿
海育苗设施的利用”和“石花菜孢子育苗技术的研究”等25项成果获部省级奖励,有
15项成果获地市级奖励。
三、技术推广。1990年,全省水产系统进一步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推广
力量,组织推广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0年全省
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发展到135处, 其中省级1处。市地级9处,县市级90处,乡镇级35
处,职工142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余人。
1990年,全省安排推广水产技术项目20个,经过一年的实施,已有“育苗室综合
利用技术” 等3项成果提前完成了推广计划。1989年结转项目有10项已完成并通过验
收鉴定。
1990年,全省安排推广了5个“丰收计划”项目,落实经费57万元,当年完成2项。
这些项目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长岛、蓬莱6000亩栉孔扇贝养殖高
产综合技术推广”和“梁山县1万亩中低产塘平均亩产300公斤鱼技术推广”项目分别
获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胶南县、黄岛区2000亩扇贝养殖高产技术推
广” 获省“丰收奖”一等奖。“对虾养殖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全省推广面积1.5 2
万亩,总产对虾2006.3吨,总产值4345万元,为全省养虾生产向高效益发展奠定了技
术基础。
(辛荣民 刘士章)

〔积极发展外向型渔业经济〕“七五”期间,全省外向型渔业经济取得很大进展。截
止到1990年末,全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举办利用外资项目84个,利用外资金额
达1.05亿元。 其中,承接“三来一补”项目13个,世界银行款项目2个,联合国世
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项目2个。 外商投资企业达67家,仅1990年省内外商投资企业
发展到32家,利用外资967.61万美元。截止到1990年末,全省水产系统外商投资企业
累计出口水产品1.8万吨,创汇达7195.78万美元,其中1990年出口水产品9203.72吨,
创汇达4200万美元,创汇额占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创汇总额的30.7%。
截止到1990年,共有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89批、522人次的团组到山
东水产系统进行考察访问和洽谈业务。其中,1990年省水产系统接待来访团组26批,
110人次, 包括台湾水产界首次来大陆的考察访问团。“七五”期间,山东水产行业
也加强了对外渔业交流。从1984年到1990年,共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访问考察团
组50批、240多人次,其中1990年派出6批、12人次。
1990年,全省水产系统继续发展创汇渔业基地建设,组织多种水产品出口,出口
产品种类数量均比1989年有较大增加。全年共出口水产品3.5万吨,创汇1.5亿美元,
分别比1989年增加1万吨和0.5亿美元。
(张虹丽)
〔海洋渔业安全生产〕1990年,全省为加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主要作了下列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强化防大风和避
风措施。三是精心组织了安全生产百日竞赛活动。四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船员素质。
五是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安全措施。
全年共发生各类海损事故294起, 比上年减少15.7%,但恶性事故增多。全年沉
船82艘, 死亡、失踪渔民151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7艘和109人,直接经济损失588.4
万元,比1989年增加了93.5%。在上述事故中,风灾事故14起,死亡渔民64人;操作
事故6起,死亡渔民6人;落水事故8起,死亡渔民8人;碰撞事故7起,死亡渔民9人;
其他事故2起,死亡渔民6人。
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是风暴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全年海上共发生7-8级大风10
4次, 比上年增加8次;9-10级大风28次,增加7次;11-12级大风3次。此外,还有海
水养殖区域扩大,海捕渔民新成份的增加,渔船失修严重等原因。主观原因是少数单
位安全生产观念不强,忽视对船员的安全教育。
〔强台风给山东半岛沿海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后果〕1990年5月1日,山东半岛沿海遭受
强台风袭击,最大风力11级,给沿海渔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中荣成市、蓬
莱县和长岛县共死亡渔民22人, 毁坏渔船300余艘,大面积海带、扇贝等养殖品种受
灾绝产, 10几处渔业码头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其中仅荣成市就死亡
渔民22人,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全省因此造成海带减产近3万吨,进而影响了整个
海水养殖生产。
风灾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紧急组织抢险救灾,安抚死亡渔民家属,
迅速恢复生产,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农业部也为此专门发了慰问电。

(丁志习)
〔加籍华人教授葛云山赴鲁讲学〕 1990年5月,应山东省水产学会等部门的邀请,加
拿大渔业海洋部部长技术顾问、纽芬兰大学生物化学博士葛云山教授来山东济南、烟
台、 青岛等地向300余名水产管理和科技人员作了题为《世界水产动态和加拿大渔政
管理》、《水产加工》、《水产品与人体保健》的学术报告。葛氏此次讲学在全省水
产界引起较大反响,特别是他的“关于渔政管理要从生产开发型向生产管理型转变”
的论点和对水产加工发展趋势的论述,对全省水产生产管理和科研都有很大启发,为
制定全省水产发展战略规划开拓了思路。
(张峰)
〔山东省水产企业集团总公司〕1990年总公司在市场持续疲软、资金严重短缺、原材
料涨价等困难环境中,勇于拼博,开拓进取,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1990年总公司出口水产品1710吨, 创汇1012万美元,比1989年增加514万美元,
增长103%, 上交外汇676万美元,比1989年增加257万美元,增长61%。总公司被评
为全省自营进出口企业先进单位,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1990年,总公司对外贸易取得如此成绩,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狠抓了货源
基地的建设,把有限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力量投入到条件好、信誉高的生产、加工企
业,帮助这些单位搞好以对虾为主的出口产品的生产,为保证出口货源的供应奠定了
基础;二是充分利用山东省水产资源丰富的条件,进行多种经营。在抓好对虾这一大
宗产品收购的同时,重视了鱼类、贝类和其他小水产品的经营;三是坚持“信誉第一、
质量第一”的原则,在经营中严把加工质量和商品检验关,严格执行出口产品质量标
准, 在出口合同中,没出现一笔索赔,收汇率高达100%;四是用足用好省政府赋予
的进出口权,组织集团成员企业,打好出口“团体战”。总公司在积极组织货源出口
的同时,广泛开展与成员企业协作自营出口业务,既为成员企业创造了进入国际市场
竞争的机会, 又为总公司增加了外汇收入。一年来,协作自营出口水产品300多吨,
创汇120多万美元。
1990年,总公司从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入手,致力于拓宽企业生产经营路子,克服
“纯生产”或“纯经营”的单一模式,坚持产销结合、产销并重。主要特点有:一是
对以捕捞生产为主的企业,强化了经营观念。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在完成生产计划的同
时,加大了销售环节的工作,在完成加工销售本公司生产的鱼货的同时,还从国内其
他渔区购进6.89万吨鱼货,充实省内市场和调出省外销售。二是对以流通为主的经营
型企业,积极开辟进销渠道,开展联营联销,不仅扩大了本省水产品的销售,还在国
内其他省市设立了销售网点,增加了销售量,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1990年总公
司及直属企业销售水产品7.4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其中,省内销售6.39万
吨,调往省外7900多吨,出口2836吨。三是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重视了产品
结构的调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本年度计划内生产的26种产品的产量有
18种增加,与1989年实际比较的28种产品有16种增加。该厂所属的合资企业生产的高
档仿生水产食品--人造蟹肉,1990年生产442吨,95%的产品出口,创汇106万美元,
创产值1267万人民币,实现税利40.24万元人民币,人均产值31万元,创汇2.7万美元。
增加生产投入, 远洋开发有了新进展。 1990年1月, 总公司向省政府申请,在
“八五”期间,从国外购进三艘三千吨级旧拖网生产加工船和一艘大型冷藏运输船,
并准备于1990年首先购进一艘拖网船。 此项计划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重视, 省政府以
(90)鲁政函42号文正式批准这项购船计划。在省政府和省计委、财政厅、农行、水产
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总公司投资3600多万元,从德国购进了一艘具有80年代
国际先进水平的3100吨级拖网生产加工渔轮,赵志浩省长为该渔轮题写了船名--“泰
和”号。这艘大型渔轮的购进把山东省远洋渔业作业能力提高了一大步。为了开辟建
立远洋渔业基地,1990年春,总公司派出考察组赴印度尼西亚进行渔业考察,并与印
尼渔业部门就合作开发印尼渔业资源,建立南太平洋远洋渔业基地签订了协议,已经
国家经贸部批准实施。总公司下属的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派往冈比亚的捕捞船队,经过
几年的奋战,全面掌握了当地的生产情况,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0年两艘船共生产
鱼货920吨, 创产值127万美元。 与苏联合作捕渔项目继续实施,1990年向国内运回
400多吨鳕鱼,丰富了省内市场。
开展综合服务,集团企业间相互关系进一步密切。1990年总公司坚持“面向基层、
服务生产”的宗旨,与80多家成员企业在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积极开展互助协作,
搞好综合服务。总公司为解决部分养虾企业育苗难问题,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到企业进
行具体指导,保证了这部分企业育苗工作顺利进行;针对一些企业出口产品加工质量
差、档次低的问题,举办了对虾加工培训班,为养殖加工企业培训了技术骨干,提高
了这些企业产品的合格率和出成品率;为适应发展远洋渔业的需要,总公司举办了部
分沿海渔区远洋船员培训班,为今后把沿海群众渔业船只带出去搞远洋渔业作业打下
基础。 1990年公司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调剂资金1.2亿元,化肥1300吨,柴油3600吨,
进口渔粉3000吨, 支援成员企业发展生产,并为各地成员企业发送信息100多条。此
外,还协调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关怀、支持成员企业发展生产、搞好区域协
作。总公司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集团企业的共同发展,吸引了更多的
企业向集团靠拢。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公司1990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已经
完成或超额完成。但因受市场疲软、资金紧张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1990年度
的部分指标不如1989年完成的好。
一、 对外贸易:1990年总公司出口水产品1710吨,出口额980万美元,超计划45
9万美元, 比1989年增加362万美元,增长59%;收汇额1012万美元,超计划519万美
元,比1989年增加514万美元,增长103%;上交外汇676万美元,比1989年增加257万
美元,增长61%。
二、工业产值:1990年总公司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计算) 8638.7万元,比198
9年减少195.1万元,降低2.2%。
三、 捕捞产量:1990年总公司完成5.20万吨,比计划45500吨超产14.25%,比1
989年减少3731吨,下降6.7%。
四、 销售收入: 1990年总公司完成2.47亿元,比1989年减少2321.6万元,降低
8.6%。
五、实现利润:1990年总公司实现利润581.3万元,比1989年减少1657.93万元,
降低74%。
造成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1、1990年全省海水鱼产量比1989年减少3731吨,减少利润101.1万元。
2、 1990年海水鱼的每吨售价由1989年的1377.08元下降到1261.06元,每吨减少
收入116.02元,减少利润500多万元。
3、由于网具材料、船用柴油、机油提价和职工增资、银行款利息提高等因素,
使单位产品成本提高,致使利润减少745.5万元。
4、 因受市场疲软的影响和处理积压残次商品,造成毛利率低,费用上升,使全
省渔业供销企业1990年比1989年增亏455.4万元。
(刘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