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75&run=13

〔1990年山东农业生产综述〕1990年,山东粮食播种面积12227.85万亩,比1989年增
加140.53万亩, 总产达到3570万吨,比1989年增产32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
播种面积2114万亩,比1989年增加129万亩,总产比1989年增加5万担;花生播种面积
1067万亩, 比1989年减少31万亩,总产211万吨,比1989年增加72万吨。全年果品实
际产量可达56亿斤,比1989年增3亿斤。全省农业总产值331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
1989年增加17亿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比1989年增加30元。
1990年,山东省农业形势好,粮、棉、油等农作物增产,除了降水较多,气候条
件有利外,主要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强化农业的一系列方
针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增粮上棉、全面发展”的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
施,积极开展各种增产活动。工作上突出抓了以下几点:
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主要负责同志都把农业生
产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生产上,并从政策措施和物资、资金投
入等方面向农业倾斜。 1990年, 全省实际向农业投资17.94亿元, 比计划投资高出
2.94亿元; 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比1989年增长8个百分点;发放农贷资金比1989
年增长4个百分点。 化肥、柴油、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也明显好于往年。化肥
生产比1989年增长了4%;农药增长了1.7%;农用塑料薄膜增长了21%。1990年全省
水利建设投资达18亿元, 比1989年增加9.43亿元;累计开工大小项目35.64万项,年
内增加15.64万项;增加蓄水能力1.73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313万亩;改善恢复灌
溉面积1271万亩。
二、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1990年,全省在
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方面,贯彻实施了省人大颁布的《农村集体经济承包管理合同条例》,
组织了承包合同大检查,制定和颁布了《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
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开展了仲裁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全省农业承
包合同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在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发展社会化服务方面,总
结推广了诸城、招远、莱芜、寿光、荣成等市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验,有
力地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1990年全省已有30%的县(市、区)形成了社区性
横向服务体系和专业化纵向服务体系相互联接的服务网络,“空壳村”所占比例由原
来的35%左右减少到25%左右。在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方面,继续开展了集体经
济内部的资金融通。 全省已有46%以上的乡镇开展了资金融通工作,融通资金6.5亿
元,投放资金5.2亿元。同时,还抓了《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
对农村会计人员普遍进行了培训。在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方面,建立了专门
机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有关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进行了审查和清理。
三、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年活动,落实科技兴农的具体措施。1990年,全省农业在
科技推广年活动中,一是抓了“丰收计划”的实施,“丰收计划”喜获丰收。全省实
施部、 省和市、县四级“丰收计划”项目195项,比1989年增加47项,实施面积1800
多万亩(不包括“特别丰收计划”项目),安排项目经费1185万元,比1989年增加1倍。
“丰收计划”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区增产粮食18.5亿斤,增产棉花43万担,
增产油料41万担, 增产蔬菜3013万斤,增产果品49万斤,新增效益7.1亿元。以“丰
收计划”为龙头,带动了全省农业“八大技术”的推广应用:①新品种的推广和提纯
复壮, 全省良种普及率达95%。1990年重点推广紧凑型玉米良种,播种面积达230 0
多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7%。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全省3500万亩玉米单产达到
674斤, 比1989年提高50斤。②推广了以间套复种为重点的立体种植。1990年全省农
田两熟制面积达5750万亩,复种指数达158.7%,比1989年提高1.5个百分点。③模式
化栽培技术, 已在3097万亩耕地推广,比1989年增加597万亩。④地膜覆盖技术。全
省各种作物和果树薄膜覆盖面积达895万亩, 比1989年增加297万亩, 其中地膜面积
725万亩,比上年增加231万亩。⑤配方施肥技术。全省已推广5230万亩,比上年增加
500万亩;秸杆还田4600万亩,比上年增加600万亩。⑥旱作栽培技术。在全省山区丘
陵地区推广了旱作配套增产技术,面积已达1500万亩。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省
40%的农田面积已进行了综合防治。⑧推广低产园改造和果品优质高产技术。二是抓
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在农业部和省财政的支持下,全省建立县农技推广中心6
6处,占农业县市区总数的52.2%;建乡镇综合服务站932处,占乡镇总数的45%。农
技推广体系建设投资少,效益显著。全省县农技推广中心,年推广科技成果3500多项,
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 年增加经济效益3亿元左右。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重
视了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基层农技人员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支持
农业部门办服务性的经营实体,增强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和活力。三是抓
了科技承包活动。1990年,全省科、物、政承包面积已发展到3200万亩,参加承包人
员101万人。承包人数、面积和物资投入都比1989年明显增加。四是本着实际、实用、
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省农业厅直接培
训各类技术骨干1万多人,全省各级共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250万人次,对提高全省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的技术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显著效益。“七五”期间,农业部和地方联
合投资建设的一批农业商品基地,已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
商品基地的建设, 使项目区改善灌溉面积508万亩,增加除涝面积1234万亩。改造中
低产田1150万亩。二是提高了服务功能。近几年,全省各农业商品基地县共推广新技
术3480项, 面积达2828万亩;累计推广良种52亿斤,对200多万名农民进行了技术培
训。三是农村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全省各基地县建成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项
目22个, 贮藏加工产值达7910万元,实现利润358万元,提高了农业加工增值能力。
1990年,全省对已建成的基地进行了配套完善,制定了管理办法,加强了管理;对在
建基地项目加快了建设速度。并建立了农业商品基地项目库,为今后有计划地建设、
利用基地提供依据。
同时,全省的黄淮海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贫困山区和黄河滩涂开发,以及利
用世界银行款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款的综合开发项目,也都开始实施,并取得了
一定成效。 如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验项目,对荒地开发1年,水稻平均
亩产达到700斤以上, 棉花虽遭受了特大涝灾,亩产皮棉仍达80多斤。1990年,全省
吨粮田开发面积220万亩, 比1989年增加70万亩。桓台县吨粮田建设,3年任务1年完
成,亩产达到2040斤,成为国内北方第一个吨粮县。
五、积极开展抗灾夺丰收。1990年全省病虫害、风暴、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是洪涝和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危害程度之重,范围之广,是十几年所没有的。
全省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9540万亩次,成灾3345万亩次。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
下,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了抗灾斗争。如:针对夏粮生产病虫害危害严重的情况,
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充分发挥小麦顾问团的作用,实行分类指导。由于积极开展抗灾
斗争,终于夺得了全省夏粮空前大丰收,在上年增产的情况下,又增产16亿斤。

(陈英胜 丁希滨 宋民)
〔山东省“七五”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成就巨大〕建设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国务院作
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山东省从1985年开始,在国家的扶持下,先后安排投资6亿多元,
在16个市地90%的县(市区),建设了粮食基地75个,优质棉基地24个,优质农产品基
地14个,农副产品出口基地70个,畜牧基地29个,名特优项目36个。基地建设的成就,
主要有六个方面:(一)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5年共投资1.63亿元,续建配套小型水
库368座, 建设排灌站2680个。新打和修复机井10万多眼,整修渠道1155万公里,购
置排灌机械10万台, 改善灌溉面积508万亩,增加除涝面积123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
1150万亩。(二) 增强了科技服务功能。5年来,共投资2.65亿元,建设县级农技推广
中心58个,乡镇综合服务站709个,植保机防队800多个,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20万亩,
新增种子仓储能力1.1亿公斤, 新建粮、棉加工厂99个。目前,50%以上的基地县,
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三)加快了名特优产品开发步伐。先后投
资建设了36个开发项目,使主要名、特、优产品得到了大面积、深层次开发,形成了
规模商品优势,提高了竞争能力。(四)提高了农业出口创汇能力。先后安排投资1.16
亿元,建设棉花、花生、活牛、山羊板皮和蜂蜜等出口基地70个。1989年外贸出口收
购额达5.9亿元,创出一条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化的新路子。(五) 提高了农
产品加工增值能力。 5年来,共安排投资3420万元,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项目
22个。 1989年全省农业系统农副产品储藏、加工增值7910万元,实现利润358万元。
(六)促进了粮、棉、油、菜、果及畜牧业的发展。粮、棉基地分别新增生产能力14.5
亿公斤和0.7亿公斤。 果品基地县的产量、商品量比1986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等级
果率由60%提高到80%。蔬菜、畜牧等基地县的生产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投资
效益为1∶10左右。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经验是:
--加强组织领导,部门通力协作。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
究基地工作,制定有关政策,落实配套资金、物资等。1989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
省农业厅《关于加强农业基地建设管理意见》。各有关市地县党委、政府都把基地建
设作为加快农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措施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农业
部门具体负责;从基地建设的大局出发,组织有关部门协同作战;按照基地建设的政
策规定,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物资,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进展。
--严格基地管理,保证投资效益。在商品基地建设中,大力推行行政领导责任制、
工程建设招标承包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增强约束力,狠抓开发,增产节约,严格按
计划进行建设,做到建设项目有检查、有督促、有验收,善始善终。对服务实体和加
工经营性项目,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引入竞争机制,确保基地建
成一个,巩固一个,见效一个。省农业厅制订了《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各地也都结合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细则。
--启动多方面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省、地、县在财政比较
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集体和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基地投资为龙头,以乡(镇)、村和
农民投资为基础的规模投资体系。全省45个“以工补农”粮食基地县在1986~1988年
3年间, 集体和群众集资达2亿多元用于基地建设,比国家和地方财政总投资还多200
0多万元。
--发挥地域优势, 优化项目布局。 山东省在农业商品基地项目布局上,突出了
“三化”。一是科学化。就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从市场
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出发,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制定总体规划。二是区
域化。按照农业区域,本着“适当集中、分类开发、发挥优势”的原则,粮、棉基地
主要安排在增产潜力较大的鲁西北地区;优质农产品和出口基地,主要安排名特优产
品生产历史悠久、开发前景广阔、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三是复合化。
从有利于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注重发挥相关效益出发,促使基地由单一化向复合化方
向发展。
--推行产值一体,增强基地活力。全省各地以基地为依托,以名特优农产品为突
破口,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一些经济实体,走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既帮助农民发
展了生产,又增强了农业部门自身的服务功能。

(王培泉)
〔山东省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村级集体经
济不断发展壮大。到1990年,全省村级集体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68.80亿元,比1985年
增长1.2倍。集体统一经营收入达到299.70亿元,比1985年增长3.4倍。占农村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达到28%,比1985年增加13.2个百分点。
山东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8年全省村级集体固定资产
原值82.46亿元。 在推行大包干责任制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工作中过多地强调
了“分”,集体积累受到一定影响。到1983年,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全省村
级集体固定资产原值保留下来的为73.13亿元, 比1978年减少11.3%。随着农村改革
的深化,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在充分启动集体经济内部活力,增强自
我发展能力的同时,给予适当扶持,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进了全省集体
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是管好用好原有资金,扩大再生产,用“滚雪球”的办法不断增加集体积累。
除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着重抓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建设。截止到199
0年底,全省已有40%的乡镇建立了合作基金会,从1984年以来,平均年聚集资金5.6
亿元,循环投放8亿元,为1万多个乡村企业解决了资金困难。
二是清理集体债权债务,挖掘沉淀资金。全省各地结合财务整顿,对各种集体债
权债务进行清理,回收起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兴办集体工副业项目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
产。对暂时不能回收的资金办理欠转手续,确保集体资金不受损失。
三是建立新的积累机制,增强村级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完善各业承包合同,
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在不突破农民负担提出比例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公积金数量。
同时,健全劳动积累工制度,充分利用农民义务工、基建工,开发荒山、荒滩、荒坡、
荒水,兴建有一定规模的渔场、林场、果园、苗圃等。
四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兴办集体工副业,扩大经济实力;
在条件差的地方,则利用集体闲置的场地、设备、资源,进行股份合作或租赁经营,
增加集体收入。省里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
五是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整体功
能。

(王洪海 林峰海)
〔1990年山东省科技兴农取得重大进展〕1990年初,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
步振兴山东农业的决定》下发后,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了对科技
兴农工作的领导。全省有9个市(地)成立了农业科技协调领导组织,114个县(市)选聘
了192名科技副县长(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5%) ,1431个乡(镇)选聘了科技副乡(镇)
长(占全省乡镇总数的58%),大部分村配备了科技副村长。菏泽、德州、惠民等地区
还聘请专家教授,成立了科技兴农顾问团。
1990年全省科技兴农的主要特点是:
一、成果推广、科技开发蓬勃展开,成效显著。一是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
广了农作物及畜禽优良品种、农作物模式化高产栽培、配方施肥、青贮氨化饲料、地
膜覆盖、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如枣庄推广16项科技成果,增产粮食9000万公斤,
增产肉蛋830万公斤, 增产果品250万公斤,节水428万方,总效益达1.57亿元。二是
精心组织实施高产开发。全省吨粮田开发由1989年的150万亩扩大到220万亩,亩产达
到1015公斤,比1989年亩增95.8公斤,总增2.1亿公斤;40万亩百公斤皮棉高产开发,
达标面积由1989年的28万亩增加到33.93万亩, 比1989年增加5.93万亩;百万亩花生
综合增产技术开发, 1990年开始实施,平均亩产达221公斤,比1989年平均单产提高
12.5%; 桓台县吨粮县建设工程1990年开始实施,全县39.4万亩粮田,亩产达102 0
公斤, 比1989年亩增179公斤。三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贫困山区开发,都把科技
开发做为重要内容。仅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中,科技开发投资就达2193万元,新建
和配套良种基地41万亩,晒场3.36万平方米,仓库1.73万平方米,购置种子加工机械
184台; 作物增产技术开发面积832万亩,增产粮食2.23亿公斤,棉花58万担,花生9
50万公斤。
二、农业科研取得新成果。经过全省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努力,1990年全省有
25个农作物新品系在生产上应用; 审定了鲁麦14号、15号,鲁玉11号,鲁棉9号、10
号等10个产量高、 质量好、抗逆性强的作物良种;试验研究出了亩产100公斤皮棉、
200公斤大豆、 400公斤花生等配套栽培技术规程。有133项农业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
奖励。
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科技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从机构、队伍、机制、
制度等方面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专群结合的农技
推广服务网络。 1990年全省农、林、牧、渔、水利、农机等各类专业推广机构达1.1
3万个,推广人员达4.73万人,均比1989年有较大增加。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级9
个, 294人;地、县级1154个,1.19万人;乡镇级1.01万个,3.51万人。全省57%的
行政村配备了2~3名农民技术员。全省群众性的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达1.12万个,
会员达35万人。其中县级302个,乡镇级6133个,村级4766个,涉及农村种植、养殖、
加工等各个行业。
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技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一是把
竞争机制引入科技管理,政府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有所改变。全省大部分
农业科技组织实行了站、所长负责制,普遍实行了课题承包制;二是实行有偿服务,
使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机构由过去靠国家拨款的单一模式,转向多渠道、多形式筹集
资金,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壮大、自我发展的路子;三是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
行多种形式的承包,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科、物、政”三结合的集团承包,在
更大范围推行,参加人员达5万多人。
五、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省种植业系统拨专款40万元,用于科技培训。全省
培训科技骨干150多万人次。林业、水利、水产、农机等系统也都举办了多期培训班,
对在职科技人员进行了培训。聊城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全区共培训农
业技术人员和农民88万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350多万份。

(姚传芳)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990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把强化农村社会
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来抓,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大加
快了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一个以国营企事业单位为主导,社区性服务
组织为基础,农民自我服务组织为补充,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配套,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已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形成。
1990年底, 全省各级各类服务组织发展到55.1万多个。其中,县一级举办的500
0多个, 平均每县约40个;乡镇一级举办的2.4万多个,平均每个乡镇9.7个;村级举
办的17万多个, 平均每个行政村1.9个;农民个体服务专业户27万多个;联户办服务
组织近8万个,共35万多个,平均每个行政村3.9个。省市两级服务体系建设也开始探
索起步。
与1989年相比,1990年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
是乡村集体服务组织大幅度增加,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有所减少。1990年全省乡、
村两级举办的服务组织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49.94%和22.37%,而农民自办、联办服
务组织分别减少了5.4%和8.8%。二是专业性、实体型服务组织的比重增加。县办服
务组织中, 专业性的占62%, 实体型的占59.68%; 乡办服务组织中,专业性的占
69.1%, 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实体型的达到50.8%;村办服务组织中,专业性
的占63.1%,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三是市(地) 、县、乡农业系统兴办服务实体
初见成效。 1990年全省市地以下农业系统兴办经营服务实体1.12万个, 经营总额
57.18亿元, 经营服务利润4.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1.48倍和1.25倍。其
中,市(地)办个数增加23.9%,经营额增加3.24倍,利润增加2.72倍;县办个数增加
59.2%,经营额增加1.44倍,利润增加1.2倍;乡办个数增加5.2%,经营额增加1.39
倍,利润增加1.2倍。目前,全省127个有农业的县(市、区)中,已初步建成比较完备
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的约占30%,一般的占50%,较差的占20%。
各地生产力水平、产业特点不同,社会化服务体系类型也不同。山东主要有以下
6种类型: ①贸工农一体化型。即围绕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以外贸为龙头,组织服
务实体,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把农村商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连结起来。公司对
农户生产从良种供应、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收购、销售实行系列化服务,
公司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自我调节利益,同舟共济。②农商合作型。即以供销、
商业部门为依托,按产品、行业组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串联乡村,组建专业合
作社和新的商社组织,将生产者与流通部门结合起来,对农村商品生产进行系列服务。
③市场牵动型。即围绕当地优势产品,从流通服务入手,培育市场机制,促进有计划
商品经济发展。由市场牵动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化服务网络。④乡镇服务实
体型。即通过简政放权,把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根据不同情况下放权力,
由乡镇管理;以这些部门为依托兴办服务实体,强化服务手段,形成服务网络。⑤区
域种植、统一服务型。即在家庭承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对土地实行区域化联片种植,
由县乡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科技、良种、农机、农田建设和产品购销等主要生产环节
上的系列化服务,并逐步形成服务规范。⑥集团承包型。即由各级几个相关联的部门
及有关人员组织承包集团,对重点农业开发项目或大宗农产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进行
单项或综合承包。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是:①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将由单纯生产环节
服务向产前、产后系列化服务发展,由种植业服务向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发展,
由农机耕作、资金物资供应向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加工、贮运、销售全方位系
列化服务发展;②服务方式将由单纯的等价交换向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方向发展;③服务组织形式将由松散型和单纯服务型向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经营服
务相结合的实体型发展;④服务的层次将由县、乡、村向市(地)、省和更高层次延伸,
以适应农业社会化、现代化的需要。

(王明钢 林峰海)
〔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理论研讨会〕省农委、省农经学会联合召开的山东省农业社
会化服务理论研讨会, 于1990年6月16日至20日在牟平县养马岛举行。省委常委、秘
书长马仲才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
会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为指针,对农业社会化服
务体系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意见
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中心环节。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稳定完善农业双层经营新体制的需要。农业家庭承
包经营是党领导下群众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新发展,它把家庭经
营引入合作经济,建立起“土地公有、家庭承包、统分结合、合作服务”的双层经营
新体制。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一方面,要搞好服务,充分发挥家庭经营这个层次的潜
力;另一方面,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从强化服务功能入手,逐步壮大集
体经济,这是完善双层经营合作制的正确道路。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商品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正
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但是基础设施不足,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体系
不健全,储藏、加工、运输能力低,技术落后,信息来源少等问题,又严重制约着商
品生产的发展。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健全社会
化服务体系,才能确保农村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组织社会化服务,本身就是组织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因素。社会化
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把分散的小生产纳入到社会主
义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中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计划指导,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组
织化程度。
搞好服务工作,是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关系的需要。从抓服务工作入手,加强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并以此推动机构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经济基础
服务,是加强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措施。
二、社会化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所有经济领域和党政部门。要建立
它需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纵横交叉、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从层次上说,需要村级、
乡镇级、县级、地市级、省级直至中央的各个层次互相衔接与配合。县以下的服务已
有了很多好典型,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省市各部门怎么服务,需要做什么工作,还
没有破题,需要研究。从经济成份上分,包括对国营企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的合作
组织、农民自愿联合的各种协会、联合体及农户提供的服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
资源,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根据现实需要和发展状况,进行改革
和优化组合,积极培育、扶持新的服务组织。但不能一哄而起,应根据生产发展的客
观要求循序渐进。
三、正确处理服务中的经济关系。
总的来说,服务应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成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单位或
部门之间,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各自的利益追求。服务对象的客观需求与服务主体利
益追求,既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只有等价交换,兼顾各方的利益,才
能顺利发展。但由于各服务部门的性质不同,经济来源不同,服务内容不同,应该提
倡有偿、低偿、无偿、补偿服务相结合,合作组织对社员提供服务,应是不以盈利为
目的的自我服务。国营企事业部门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服务,在主要农产品不完全体
现等价交换的条件下,应以低偿甚至无偿的服务为主。
四、要抓住当前社会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服务力量,这是个根基。二是重视流通领
域的服务。建议采取“生产者拿一点、经营者拿一点、国家财政拿一点”的办法进行
试点,逐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三是建立市场风险基金,解决好部门分割与一体化服
务的矛盾。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使机构设置、职能及分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林峰海 张日峰)
〔“七五”期间山东省实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成绩显著〕“七五”期间,山东省
共承担农牧渔业“丰收计划” 项目384项, 其中部级“丰收计划” 项目41项,省级
“丰收计划”项目71项,市(地) 、县级272项。共投资4.6亿元(包括集体、农民个人
投资),投入化肥266.54万吨、农药2.88万吨、农用薄膜1.69万吨,有3.2万名农业科
技人员和7.1万名农民技术员参加了“丰收计划” 的实施工作。据统计,全省种植业
技术推广覆盖面积达14439.8万亩。 其中模式化栽培4930.5万亩, 优化配方施肥
7704.2万亩,先进农机具作业1116.24万亩;生产瘦肉型猪150万头,优良肉牛1513.4
万头, 优良蛋、肉鸡3500万只,水产养殖3.6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277.8万吨,棉花
10.8万吨, 油料13.3万吨,蔬菜31.6万吨,畜产品2.78万吨,水产品5.1万公斤,新
增农业总产值34.4亿元。
为保证“丰收计划”的顺利实施,山东省专门成立了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指导
小组和“丰收计划”办公室,各市地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承担部、省计划项目的县
普遍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县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农行、物资、供销、科协等部门
负责人参加的“丰收计划”项目领导小组和以县农业局科技人员为主的技术指导小组,
从而加强了对“丰收计划”的组织协调和统一领导。
(张平)
〔山东省农业对外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
东省农业对外交流与技术经济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七五”期间,取得了
显著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1978年以前,山东省农业对外交往的国家只有10多个,
到1990年,已扩大到60多个。其中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苏联、东欧以及发展中国家,
既有政府渠道,又有民间渠道。全省农业系统10年间累计接待国外来访的农业官员、
专家、 学者以及专业人员2850多人次。其中“七五”期间接待近900人次。山东省已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妇女发
展基金会、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统计局、国际劳工组织
等联合国系统的机构开展了交流与经济合作;同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国际水稻
研究中心、国际半干旱作物所等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进行了学术和人员交流。山东省农
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与国外对口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交流关系。
二、引进动植物品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0年底,山东省已从亚洲、
北美、欧洲、澳洲等有关国家引进小麦、大麦、玉米、花生、豆类、棉花等农作物品
种、 资料200多份,牧草品种50多份,瓜菜品种近百份,苹果、梨、桃、葡萄、草莓
等水果品种近百种;畜牧方面引进了高产奶牛、种羊、瘦肉型猪、长毛兔、肉兔、种
禽等良种。上述品种有的已被直接用于生产推广,有的作为育种材料加以利用。利用
国外引进的杂交玉米培育出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已在全国26个省市区推广种植,年
种植面积超过千万亩,增产粮食百亿斤,增加产值20多亿元。从国外引进的苹果新品
种的推广种植面积已占全省苹果栽培面积的34%。引进的畜禽品种都在繁殖推广利用,
其中全省蛋鸡、肉鸡品种基本完成了更新换代。
三、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从1980年以来,山东省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地膜覆盖栽培、
果树脱毒、牛胚胎移植、畜禽饲养及疫病防治、草莓和蔬菜保护栽培、配合饲料、配
方施肥等新技术,绝大多数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八十年代初引进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截止到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320 0多
万亩,增加社会效益达10亿多元,已成为全省农业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同国外
合作进行农药试验,引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新农药和使用技术,逐步淘汰了高残留、
毒副作用大的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引进智力和人才。山东省农业系统利用各种渠道派出4000多人次出国进行访
问考察、进修和实习培训,其中省农业厅派出的进修实习人员达50多名,分别赴日本、
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农作物、蔬菜、果树
的育种、栽培,学习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畜禽饲养及疫病防治、果品和蔬菜保鲜、
贮藏等。全省农业系统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国外聘请了50多名专家到农业院校、
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及技术咨询。
五、引进机械设备。“七五”期间,济南、莱阳、威海、诸城、蓬莱、临沂等市
县的农业部门,先后从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美国等国家购进了饲料
加工、肉鸡饲养、屠宰、酿酒以及低温库等十几套机械设备。济南浓缩饲料厂利用引
进的饲料加工设备,生产出的产品有3项创部优和省优水平。
六、外商直接投资开办合资企业。“七五”期间,外商同山东省农业系统有关单
位开办了6家合资企业,这6家企业是:齐鲁制药厂平阴分厂、汇丰农药分装有限公司、
新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烟台畜牧开发公司、东营加美养狐公司、青岛中日种苗公司,
合计利用外资金额1000万美元。
七、 与国外合作制种。山东省农业系统从1983年开始为外商承担制种,截止到1
990年, 已有美国、日本、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十几家种子公司同山东省建立
了合作制种关系,为外商繁殖蕃茄、大葱、甜椒等蔬菜杂交种,累计创汇近百万美元。

(赵贵新 丁希滨)
〔省农垦经济又有新发展〕1990年山东省有农垦企业19处,其中农业企业18处,工业
企业1处;土地总面积65.9万亩,其中耕地18.9万亩;全省农垦总人口2.3万人,职工
0.95万人。 1990年全省农垦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4540万元,比198
5年增长52%, 平均每年递增8.7%。其中农业产值2758万元,比1985年增长7.2%,
年增3.2%; 工业产值1782万元, 比1985年增长1.8倍,年增22.8%。粮豆总产达到
2.73万吨,比1985年增长42%,年增7.2%;棉花2679吨,比1985年增24%,年增4.3
%。 牛奶、禽蛋、水产、果品也有较大增长。1986年至1990年5年累计实现利润1580
万元,年均316万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2倍。广北、南阳湖、胶河、章丘、归昌
5处农场被评为1990年度全省农垦系统先进企业。
1990年山东农垦的主要工作:(一)深化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全省多数农场
在巩固壮大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大农场
的优势和职工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在统分关系上,做到了统分适度;在分配问题上,
做到了职工个人利益和国家、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二)强化农业,增加农业投入,
坚持科技兴农。 1990年,全省农垦投资374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配套和农
业机械的更新换代, 这两项工作的投资分别比1989年增长20.9%和9.5%。新增灌溉
面积4250亩; 新增大中型拖拉机22台,联合收割机6台,机引农具53台,为农业的丰
产丰收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如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
学除草、施用增产菌等,施用面积均比1989年增加20%以上。此外,还实施了省里安
排的“丰收计划”。据专家验收,增产粮棉660吨,增加收入232万元。(三)工业生产
在市场销售疲软的情况下,注意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供销
工作。主要产品麻袋、奶粉、饮料酒、葡萄酒等的产量都比1989年有所增长,保持了
较好的盈利水平。油、棉加工、电镀等的经济效益都比1989年有较大增长,油、棉加
工利润比1989年增长10%,电镀利润比1989年增长36%。
(郑祖鑫 王永才)

〔山东省农业厅举办首届农业影视片评奖〕为了进一步鼓励山东省农业影视创作,不
断提高创作水平和质量,山东省农业厅于1990年10月中旬邀请省内外电影、电视、农
业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委会,对山东农业影视1987年以来摄制的电影、电视片进行评
奖。其中,科教片《苹果矮密栽培》和纪录片《山东农业四十年》获山东省农业影视
评比电影片一等奖;科教片《小麦配方施肥》、《毛白杨》、《科学使用除草剂》获
电影片二等奖;科教片《生态农业》、《立体种植》获电影片三等奖;科教片《湖泊
网围养鱼》、纪录片《禹城改碱试验区系列片》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系列片》
获电视片二等奖。
(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