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72&run=13

〔医药行业概况〕1990年,全省医药行业紧紧围绕稳定局势,发展生产,提高效益这
个中心,狠抓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和整顿
医药市场等工作,使全省医药经济得到了稳步增长。1990年全省完成医药工业总产值
17.39亿元, 比上年增长19.27%,医药商业纯销售完成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7%, 出口交货值完成1.57亿元,比上年增长59.47%,工商企业实现利税4.5亿元,
比上年增长27.2%。
1990年,为保证医药经济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稳定发展,全省各级
医药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调整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全省医药生产企
业在压缩了部分长线产品的同时,努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安乃近、氨基比林、
PSS、PPA、盐酸四环素、痢特灵、阿胶系列产品、一次性注射针等市场紧俏产品大幅
度增产。同时,开发投产了90项新产品,其中43项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空白,新产品创
产值1.4亿元, 利税1500万元。在抓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还注重了产品技术经济指
标的提高。通过开展技术交流、评比、竞赛、“双革”、采用“四新”,不断消化不
利因素,使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净增效益800万元。
二是发挥工商一体优势,抓销促产。1990年,全省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在生产和
经营活动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困扰企业的关键是市场,难点是资金。为此,全省各级
医药主管部门把疏通流通环节和解决资金难点作为重点,在工商企业中大讲联合协作
的道理,教育工商企业认清经济形势,注意协调诸如价格、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
的问题,发展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为了解决困扰工商企业的
“三角债”问题,在省工商银行的帮助下,两次进行了清欠,共清理三角债6000多万
元。
三是狠抓企业管理,向管理要速度、要质量、要效益。为逐步改变山东医药行业
存在的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状况,省医药管理局结合企业升级,狠抓了以班组管
理和标准化管理为重点的基础工作。并在山东新华制药厂召开了10年来规模最大的企
业管理现场会,在全省医药行业提出了“学新华、抓管理、创优质、上水平、增效益”
的口号,要求全省医药工商企业中已经进入省级和国家级先进企业行列的单位,对照
山东新华制药厂的经验,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的整体功能,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力
争在二、三年内使本单位的管理水平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要求具有一定管理基
础的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按照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标准要求,不断加强管理基础工
作,健全六大保证体系,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争取
用一、二年的时间,全面达到省级先进企业要求,再经过二、三年的努力,进入全国
先进企业行列;要求管理水平比较低、管理基础比较差的企业,要把重点放在抓基础
工作上,争取在一、二年内把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完善起来,加强专业管理,建立六
大保证体系,彻底改变管理落后的状况。
省医药管理局召开现场会后,国家医药管理局在山东新华制药厂召开了由全国各
省、市、区计划单列市医药管理局局长、企业管理处长和大型制药厂厂长参加的学习
山东新华制药厂企业管理经验现场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大大推动了山东医药行业的
管理工作。
〔“七五”期间山东医药工作取得十大成就〕“七五”期间,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根据
医药行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紧紧围绕实现医药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个目
标,狠抓“三投入”、“三提高”、“一争取”,即抓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全行业经
济规模;抓人才投入,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抓技术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实
力。积极争取解决有关政策问题,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了行业发展
后劲。使全行业在五年内取得了10项成就。
一、 医药经济五年超翻番,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总产值:1990年完成17.39
亿元,比1985年净增11亿元,增长172.9%,年平均递增22.2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出5.17个百分点。 工业产值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1位上升到第5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
到3.36亿元,比1985年增长66.34%,年平均递增10.71%。
商业纯销售: 1990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销售额21.54亿元,比1985年净增14亿
元, 增长181.33%,年平均递增22.98%,商业纯销售额居全国第一位。在全省医药
商业41个二级站中, 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由1985年的14个增加到31个;在111个县
医药(药材)公司中,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由1985年的39个增加到107个,超过1000万
元的由1个增加到68个。
出口交货值: 1990年全省医药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58亿元, 比1985年增长
257.62%,平均年递增29.02%。
经济效益: 1990年全省医药工商企业实现利税4.503亿元,比1985年增长184.29
%, 年平均递增23.24%,工商利税额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三位。其中工业企业实
现利税2.366亿元, 增长122.89%,年平均递增17.39%;医药商业企业实现利税2.1
4亿元,增长309.03%,平均年递增32.54%。“七五”期间,全省预算内国营医药工
商企业上交国家利税6.8亿元,比“六五”增长53.5%,仅上交税金一项就比“六五”
期间上交利税总额还多。
“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除用留利归还1.8亿元款外,留利总额达到4.9亿
元,企业后劲明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为提高,职工生活福利条件也明显改善。
二、固定资产投资五年超过建国以来35年总和。“七五”期间,特别是“七五”
后三年,全省各级医药主管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上,把改造老企业
的生产条件作为重点,在偿还欠帐的同时,努力实现扩大再生产。并有计划地对部分
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实行投资倾斜,努力使这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能力,提高
竞争实力。集中财力改造了一批商业经营设施、仓库和网点,改善了运输条件。
“七五” 期间,全省医药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达6.5亿元,超过了建国以来35
年全省医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共有95个基建、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全省医药工
业固定资产原值由3.1亿元增加到8.65亿元。 从技术装备状况看,到“七五”末,达
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已占装备总数的50%,处于落后水平的技术装备下降到
20%,都较“七五”前有明显变化。从医药商业情况看,除款和国家、行业投资外,
“七五”期间全省各医药商业企业从企业留利中拿出6500多万元用于仓库和营业网点
的改造以及购置运输工具。到“七五”末,全省新增仓储面积22万平方米,基本消灭
了露天货垛,新增经营网点400多个,新增营业面积7万多平方米,医药商业固定资产
原值由0.47亿元增加到2.66亿元,医药行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实力显著增强。
三、医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七五”期间,省医药管理局在对全省医
药产品结构状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省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对全省医
药产品结构调整工作提出了鼓励发展和严格限制的方案,并认真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走老企业挖潜改造的路子,对重点企业的重点产品进行系统改造。通过
改进生产工艺、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使青霉素、土霉素、Vc、PPA、布洛芬、
阿胶、饮片剂加工等生产能力成倍增长,安乃近、氨基比林、扑热息痛等产品生产能
力明显增加,一次性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设备、电子医疗仪器等生产水平也明显提高,
一批老企业已逐步走上了大型化、专业化的轨道。
二是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截止到1990年底,全省已形成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抗
菌素类、阿胶系列、三鞭系列、注射穿刺器和手术器械等较大的生产基地和一批大中
型企业,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到亿元的企业由3个增加到10个,超过亿元的企业由1个
增加到3个。
通过“七五” 期间的调整,全省抗感染类药物产量由1985年的1145吨上升到199
0年的2415吨, 五年增长110.9%,占化学药品总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17.29%上升到
1990年的26.72%, 并且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全国领先
地位的优势产品,从而使全省医药行业长期以来大吨位、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生产格
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四、科技进步呈现新的生机,科研开发能力明显增强。“七五”期间,全省各级
医药主管部门“一手抓新产品开发,一手抓老产品上水平”,充分发挥了厂办科研机
构的作用。 截止到1990年底,全省共建立厂办科研所60处,五年共完成科研课题405
个。“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共投入科研资金6700万元。全省依靠社会力量开发
研制的科研新产品达174项, 绝大多数投入生产发挥了效益。省医药管理局还狠抓了
专业研究所的建设, 省医药工业研究所、省医疗器械研究所、青岛海洋药物研究所3
个专业研究所在“六五” 筹建的基础上,“七五”期间投入900多万元,加强了基础
性建设, 使这3个研究所的科研设施和手段进一步完善,科研力量进一步充实。到19
90年,这3个研究所已建立专业研究室17个,有专业研究人员310名,其中高级专业研
究人员45名。 到“七五”末,全省医药行业各专业研究所共完成科研课题105项,获
各种科技进步奖20多项。
由于重视了科研工作, “七五”期间,全省共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579项,
比“六五”期间增长26.14%,已投入生产437项,比“六五”期间增长37%,新产品
创产值4.23亿元, 利税8700万元,分别比“六五”期间增长405.68%和832.3%,新
产品产值率达到6.81%, 比“六五”期间上升3.43个百分点。在科研新产品中,有9
个新产品获国际奖,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7项成果获部级奖励,115项成果获
省科技进步奖。
五、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围绕强化质量意识,提高
产品质量,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工业企业中狠抓了现场质量管理,在商业企业
中严把“三关”,并通过全面开展QC小组活动,使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山东新华
制药厂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全行业有3个企业荣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2个企业获部
级质量管理奖,10个企业获省医药管理局质量管理奖。
通过开展评优创优和达标升级工作, “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创省优产品1
54个, 部优产品13个,国优产品3个,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42%,比“六五”期间提
高12个百分点。 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的茶碱和咖啡因等达到了美国FDA标准。全行业
还有3个企业获得国家一级计量企业称号, 19个企业获得国家二级计量企业称号,除
少数几个企业外,多数工业企业达到了国家三级计量企业标准。
六、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共组团20多个,近百人
次到国外进行了考察和业务洽谈, 接待国外和港澳台客商150多人次,签订合作协议
和意向30多项。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如山东新华制药厂的阿斯匹林精制设备、水杨
酸设备、济宁抗生素厂的青霉素关键设备、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的一次性注射针生产
设备以及一些分装、包装设备等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七、企业管理得到加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医药行业在“六五”全面整顿
的基础上,“七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
积极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活动,使企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
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转变的轨道。
首先,加强了以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基础工作,制订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和技术标准等,为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积极推广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全省医药行业各工商企业普遍
推行了方针目标管理、内部经济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量本利分析
法、 ABC管理法、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电子计算机在生产控制和企
业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
第三,充分运用企业升级机制推动企业管理工作,涌现了一批先进企业和优秀企
业家。自开展企业升级活动以来,全省医药企业练内功,打基础,抓管理,上等级,
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34个企业晋升为市地先进企业,4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和国
家级先进企业。 其中,山东新华制药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8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
级企业。山东新华制药厂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济宁抗生素厂、山东新华医疗器械
厂、 东阿阿胶厂等5个企业获省或部企业管理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锻炼了一批
优秀企业家,山东新华制药厂厂长贺端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行业有4名厂长、
经理被评为省或部优秀企业家。
八、深化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促使山东医药行业加
快了经济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现:
一是积极争取颁定行业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省医药管理局在总
结“六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七五”期间,特别是“七五”中后期,在争取行业
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经过省委、省政府批准,全省医药行业实行了一定
4年不变的上交利润递增包干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0年又争取到了顺延承包到1992年
的政策,同时,还争取到了建立医药商业储备基金等政策,为医药行业的发展增添了
后劲。
二是进行了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各工商企业广泛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形
成了以厂长、经理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指挥体系,以书记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
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体系。各级干部实行了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考核
制,建立了考德、考能、考勤、考绩的干部考核体系。并把对干部的考核同干部的选
拔、升降、奖惩结合起来,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无人负责、无法负责的状况,使企业
领导机制出现了新的生机。
三是进行了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改变了过去那种“铁饭碗、铁交椅、铁拐杖”
的用人制度。干部实行聘任制,用工实行合同制,鼓励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企业内
部实行优化劳动组合,从而使企业的劳动制度逐步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较好地调
动了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搞活了分配制度,过去工资管理中存在的“低、平、乱、死”的状况得到了
根本改变。实行了工效挂钩,把企业利益直接和经营成果联系起来。企业内部实行了
收入同工作成绩、工作责任、工作质量挂钩。并广泛采用了工资和奖金相结合,浮动
工资和滚动定级相结合的比较灵活的分配形式,逐步消除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
弊端。
五是进一步完善了全省医药行业各企业的经营机制,改变了过去生产和流通相脱
节的经营机制,使企业逐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成为具有自我激励、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组织。
九、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各工
商企业始终把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取得了较好成绩。
首先抓了学校教育。在“六五”开办省医药工业学校、省药材技工学校和省医疗
器械技工学校的基础上, “七五”期间,省医药管理局注意抓了上述3所学校的规范
化建设, 投资1250万元扩建了校舍、实验室,改善了教师、学生待遇。五年招生259
5人, 输送毕业生2085人。同时,又投资开办了光明中药函授学院和医药开放大学,
已有1100名学员毕业。
其次, 狠抓了岗位培训。 “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的厂长、经理、书记、
“三总师”有61.5%参加了培训或继续教育。县属科级以上企业的厂长、经理有98%
的进行了统考培训。五年来,有8655名中层干部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对4000
多名班组长普遍培训一遍,对1万多名职工进行了中级工培训,6.4万人次参加了各种
不同类型的岗位培训。通过“五大”学习,3271名在职职工获得了大中专毕业文凭。
通过狠抓学校教育和职工培训,全行业干部职工的素质明显提高。在干部队伍中,
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85年的1834人增加到1990年的3149人,占干部总数的
33%,达到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由1985年的3360人增加到1990年的4786人,占干
部总数的50%。
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七五”期间,全省医药行业广泛深入地进行
了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为中心内容的爱党、爱国、爱社会
主义教育,形势任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制订了医药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自上而下
不同岗位的实施细则,大力开展了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四
职”教育活动,开展“学先进、讲奉献、树新风”活动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全省医
药行业50%以上的单位被评为省、市(地)、县级文明单位。
(安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