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71&run=13

〔1990年的纺织工业〕1990年是“七五”建设时期的最后一年,山东纺织工业克服了
市场疲软、原料短缺、资金紧张、效益滑坡的困难,全系统紧紧围绕品种、质量这一
工作中心,按照“一要稳定,二要鼓劲”的要求,发动依靠群众,各项任务取得了比
预料要好的成绩。和前几个五年计划相比,整个“七五”期间,是山东纺织工业发展
速度最快、投资规模最大、产品翻新最广、出口创汇最多的时期。
199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9.3亿元, 比上年增长4.61%,比“六五”末增
长84%, “七五”期间平均年递增12.9%,比过去35年年均递增高出6.2个百分点;
比全国纺织工业同期年递增高出6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 棉纱完成64.3万吨;布完成21.6亿米,其中印染布8.4亿米;针
棉织品折用纱线量完成11.09万吨; 呢绒完成1960万米;化学纤维完成4.08万吨,除
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比上年减少5.34%外,其余分别比上年增长3.38%、6.4%、3.7
%、5.66%、和20.05%。
纺织工业受原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不畅的影响,全年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全
省预算内544个纺织企业利税仅实现5.8亿元, 比上年下降45.15%, 其中利润下降
69.95%。 在纺织品成本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全省预算内纺织企业“七五”时期累计
实现利税46.15亿元, 比“六五”时期增长33.57%,上交利税28.49亿元,为实现利
税总额的62%,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品种质量年活动〕1990年是纺织工业“品种质量年”,全省纺织系统在广泛发动群
众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学(青岛)五棉、练内功”,整顿企业现场管理和达标活动,
各级纺织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坚持执行质量否决权,从而加快了整改步伐,强化
了全员质量意识,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放松的现象得到扭转,质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
果。
以“三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取得进展。在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中,济南四棉
王静侠、青岛八棉刘月霞分别荣获细纱挡车工第一名和第五名;在六省市毛纺操作技
术十个单项比赛中,山东夺取5项第一;全国毛巾织机岗位操作比武,山东8名纺织工
人入选优秀操作能手,占全国入选名额的40%;在华东地区和全国化纤行业涤纶牵伸
丝操作比赛中,青岛化纤厂夺得团体第一名。在全面开展设备定级、升级工作的同时,
创优活动也取得好成绩,济南三棉在第三届全国设备管理创优中再次夺冠,从而实现
了“三连冠” ;有5个大中型企业获部级设备管理优秀企业称号。全年突出了从原棉
管理入手, 整顿加强了工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得到深化。有3个企业全面质量
管理通过验收达标, 有5个企业获部质量管理奖,有2个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有1 5
个企业获全省纺织系统质量管理奖,并有一大批小组分获各级质量管理优秀小组称号。
全年各项质量指标完成得较好, 十二大类纺织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1.67%,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为84.6%,省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为75.9%;纱一等一级以
上品率保持在99%, 纱断头合格率平均为83.1%,平均断头34.48根;布入库一等品
率保持在96.08%, 布下机一等品率平均为36.1%,漏验率平均为1.85%;纯棉布综
合出口合格率为78.24%,印染布出口合格率提高到79.28%。
〔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199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其中基建投资10亿元、技
改投资6亿元。“七五”期间系统内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17亿元,相当于建国以
来前35年总投资的3倍多。 199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2亿元,比“六五”末增长
1.4倍。主要生产能力已具有一定规模,1990年末设备安装数,棉纺锭513.1万枚、布
机9.6万台, 分别比“六五”末增加1.4倍和87%;毛纺锭21.85万枚,比“六五”末
增加1.4倍;麻纺锭7.2万枚,比“六五”末增加1.9倍;针棉织品折纱能力达16万吨,
比“六五”末增加1.8倍;化学纤维能力达到5.77万吨,比“六五”末增长4倍。
“七五”期间,纺织行业基本建设以发展化纤原料为主,规划建设了14万吨化纤
建设项目。其中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济南6.6万吨涤纶工程和淄博4.5万吨腈纶工程,将
于1991年建成投产, 或基本具备试运转条件。兴建化纤项目采用了国际最新水平的P
TA氧化、PET缩聚、干纺腈纶等生产技术和装置,建设了涤纶高速纺丝、拉伸变形丝、
空气变形丝、工业丝、帘帆布、丙纶膨体丝、针刺无纺布、锦纶细旦丝等具有国际八
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线。率先引进了氨给生产技术和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化纤
工业的发展,将为山东纺织工业解决原料缺口,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批高起点的技术改造项目得以实现。 “七五”期间,更新了30万旧纱锭和900
0多台老布机。新增苎麻纺3万锭,填补了省内空白。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装
备, 如气流纺8万头、新型织机1500多台、圆网印花机19套和各种先进的针织设备、
后整理设备等,为增强支柱行业的地位和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科研成果与产品开发〕 1990年,纺织系统完成科研23项、技术开发129项,实现新
产品产值和利税分别为6.2亿元、9170万元,节创外汇1530万美元。
“七五” 期间完成科研成果174项,其中获国际发明奖3项、国家发明奖7项、国
家科技进步奖5项、纺织部科技进步奖19项。部分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增加产值4亿
元、 利税5538万元、节创外汇1300万美元。新产品开发共计912项,其中有近60个产
品填补了国内空白,70多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产值26.3亿元,利税4.42亿
元,节约外汇1.2亿美元,创国优15个(金牌5、银牌10),部优260个,省优370个,优
质产品产值率达到24%。
科研与新产品开发,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善。
棉纱改细, 1990年平均支数达到27.7支;精梳纱比重由1985年的0.65%提高到8.3 1
%;化纤布、印染布比重也分别达到35.42%和41.65%;出口印染布占出口布的比重
达到37.62%;针棉织品折纱占纱的比重达16.1%。随着产品深、精加工的逐步延伸,
在增加国内外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方面也有较好的进展,如高密、高支、细薄、宽幅
产品;拉舍尔毛毯、牛仔系列产品;螺旋、缎档、割绒及经编产品;高档精纺、半精
纺、粗纺毛呢产品;纯棉精梳弹力衫裤和苎麻类产品,不但填补了省内空白,而且大
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1990年省内开发试产了FA251精梳机,并将其中24台装备了
省内企业,推动了棉纺织产品向细支精梳方向发展。毛纺产品厚改薄、纯改混;针织
产品改进款式,增加刺绣图案;印染布加大宽幅、网印比重;粘胶棉型纤维突破制造
和加工技术关;氨纶产品形成裸丝、包缠纱、包芯纱和合粘纱四大系列,引人注目。
此外,丙纶长丝及产品,腈纶高收缩纤维及产品,舒纶开发及产品,仿丝绸涤纶长丝
及产品的开发生产,都有一定进展。
〔外向型经济〕1990年,全省纺织系统外贸收购值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36.12亿元和6
亿美元,比“六五”末分别增长3.8倍和1.7倍,其年增长速度分别为“六五”期间的
36.7%和22%,均高出全国同期的年递增速度。“七五”期间累计创汇23亿美元,超
过前35年创汇总额。“七五”期间通过合资、合作、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租赁、国
际金融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等各种形式, 共兴办各种外资项目145个,累计吸引外资
1.82亿美元, 其中已营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58个,总投资2.2亿美元,外商投资占
注册资本的41%。
〔面临的矛盾及今后设想〕“七五”期间,山东纺织工业主要面临着浅表性和深层性
两大类矛盾,从而制约了全省纺织工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浅表性矛盾表现为:原料短
缺、市场疲软、资金紧张、产品销价不到位、效益下滑等。上述问题,1990年集中反
映为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企业负债经营日趋加剧。一方面原料短缺,尤其棉
花供应价上调27%后,纺织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市场销售疲软,产成品积压
增多,工业产成品资金已达15.4亿元,加上纺织品新价格不到位,导致四季度连续出
现全行业亏损。目前,销售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由“六五”末的15.85%和14.15%,
下降到4.99%和6.23%,资金利税率由1986年的21.4%,下降到5.53%。负债经营的
局面愈来愈突出。1990年末流动资金占用余额为62.2亿元,专用资金款29.1亿元,
以上两项相加达91.3亿元。而预算内国营、集体纺织企业现有国拨和自有流动资金近
5亿元, 仅占全部流动资金的10%左右。企业归还款能力很脆弱,包袱愈背愈重。
以国营企业专项还为例, 1990年底累计款余额20.9亿元,而年还款能力只有3.6
亿元左右。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出现生产
靠银行、吃饭靠财政的局面。
纺织工业浅表性矛盾,随着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相对而
言比较好解决。然而深层性矛盾的解决,则需要一段艰苦努力的过程。尤其是产品的
技术含量低,专业化的协作水平低;行业的规模效益低,这“三低”集中反映了整个
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工艺、装备陈旧落后,有相当多的
技术装备陈旧落后以至严重的超期服役,使产品水平难以提高;生产经营方式,既粗
放又分散,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和达到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管理落后,
体制不顺,行业行为远远达不到规范化程度。今后山东的纺织工业,应当努力转变投
入多、产出少、自然推进的传统发展战略,坚定地实施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地实现
四个转变:在行业素质上,由产值数量型为主逐步向技术质量型为主转变;在发展途
径上,由外延型扩大为主逐步向内涵型增长为主转变;在技术层次上,由中低级技术
为主逐步向中高级技术为主转变;在生产方式上,由粗放式、分散性为主逐步向集约
式、专业化为主转变。
(訾德祯)
〔1990年的丝绸工业〕1990年,山东丝绸行业紧紧围绕稳定和发展两大任务,深
入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品种质量年”活动,治理
整顿、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丝绸生产和出口继续稳定协调发展。在多灾之年蚕桑
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0年,全省桑蚕茧生产1.3万吨,比上年增长12.4%,收购
1.22万吨, 增长11.66%。柞蚕茧收购2460吨。1989年冬至1990年春建成新桑园11.9
2万亩,使年末桑园总面积达到30.12万亩。文登等12个县(市)的蚕茧基地建设初具规
模。蚕种生产,育母种原种1.3万蛾,原种1.4万张,一代杂交种59万张,其中农村合
作育种20多万张。
丝绸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主要产品产量计划完成较好。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
值8.09亿元(80年不变价) ,占年计划7.69亿元的105.24%,比上年增长14.23%。丝
类产量完成2434吨, 占年计划2080吨的117.02%,比上年增长15.14%。丝绸品产量
完成8652.61万米, 占年计划的108.16%, 比上年增长1.16%, 其中系统内完成
6632.56万米,乡镇企业完成2020.05万米。
外贸收购、出口大幅度增长。完成收购总值 (80年不变价) 1.98亿元,占年计划
1.67亿元的118.2%,比上年增长13.79%;出口创汇完成7688万美元,为省计划7200
万美元的106.78%, 比上年增长18.26%。泰安丝绸厂和乳山制丝厂生产的高品位白
厂丝首次出口西欧600包(36吨)。各大类产品出口创汇与上年相比,丝增长18.37%,
绸缎增长10.45%,服装制品增长23.88%,并占创汇总额的27.7%。1990年引进先进
技改项目3个,签定补偿贸易项目两个,共利用外资1485万美元。
经济效益提高。丝绸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24%,完
成利税7438.5万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国营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6.74亿
元,增长43.21%,利税总额5096.7万元,增长10.25%。县丝绸公司商业经营实现利
润561.9万元, 比上年增长28.26%。全系统职工人均工资收入达到2158.79元,比上
年增长20.6%。
科技进步,推动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1990年共开发新产品、新品种、
新花色285个, 投产246个,新产品产值率8.69%,获省经委优秀新产品一等奖6项,
二等奖4项, 获全国第二届“佳丽斯”产品大赛综合大奖1项;最佳效果奖2项,开发
奖8项。 列入纺织部、省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的真丝绸防缩双绉、真丝西服面料、提花
丝绒等39个项目,已完成38个。农业上开展科技兴茧,推广了袋接体建园、小蚕共育、
方格簇等14项栽桑养蚕技术。
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1990年全面质量管理又有5个企业达标,至此全省丝
绸业主要工业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都已达标。临朐缫丝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淄博
丝织一厂、 淄博制丝厂、青岛丝线厂、牟平丝绸厂、临沂进出口支公司等5家企业晋
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到年底全行业已有16家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
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技术改造工作加强。1990年按省计委下达的基建计划,
实际完成投资997万元, 其中有12个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企业技术改造上年结
转和当年新开项目19个,总投资3834.6万元,到年底已竣工投产11个项目。
〔广泛开展“品种质量年”活动〕1990年,省丝绸公司按照纺织工业部的部署,把开
展“品种质量年”活动作为启动市场,摆脱困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
先后召开了5次全省市(地) 公司企业经理、厂长会议,反复进行质量意识教育,着重
克服质量起点低,满足于质量有所提高和安于现状的自满情绪,引导企业抓内因,练
内功,强化基础管理,在提高企业素质上下功夫,落实品种质量年措施。省公司首先
从蚕茧基础抓起,狠抓一条龙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重点强化原料、工艺、操作、设备、
空调等五项基础管理。并建立质量月调度分析制度,加强质量监督,运用行政和经济
的手段在全行业实行产品质量否决权制度, 在承包经营、出口生产、效益工资、3%
职工晋级、企业升级、先进称号评比等方面,都严格执行质量否决权。淄博丝织二厂
实行质量否决权, 在抓“严、细、狠”方面有3个突破,一是实行了厂长和中层干部
的浮动工资、奖金与产品质量挂钩;二是实行了挡车工一等品质量计件工资;三是实
行了操作等级手工资。从而使全员质量意识增强,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品种质量年” 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全省丝绸产品实物质量的稳定提高。1
990年全省桑丝正品率达到99.71%,比上年提高0.04%;白厂丝平均等级达到3A23,
比上年提高20个级分; 桑绢丝一等品率达到98.66%,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达
到83.57%, 织造一等品率达到87.96%,出口合格率达到90.99%,均稳定在上年水
平上。工业优质产品产值率13.4%,比上年增长3.08个百分点。1990年是创优质产品
最多的一年,共创国优1个,部优10个,省优9个。文登丝绸工业(集团)“崂泉”牌柞
蚕水缫丝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10个部优产品是:乳山制丝厂LB“梅花”牌白厂丝;
日照丝绸厂LB“梅花” 牌白厂丝;临朐缫丝厂LE“梅花”牌白厂丝,淄博制丝厂L A
“鲁梅”牌双宫丝;乳山经纶丝绸厂“崂泉”牌柞蚕水缫丝;文登丝绸工业(集团)公
司“崂泉”牌柞蚕水缫丝;淄博丝织二厂、淄博丝绸印染厂“月宫”牌13481双宫绸;
淄博丝织三厂、 淄博丝绸印染厂“月宫”牌13482绢宫绸,“月宫”牌13582--1和服
丝;烟台丝绸印染厂、昌邑丝织厂、乳山经纶丝绸厂“皇后”牌涤纶仿真丝绸。1990
年蚕茧质量稳定提高, 生产上茧率为81%,茧丝长1049米,解舒丝长708.7米,每公
担干茧价3096.71元。
在“品种质量年”活动中,全省丝绸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省公司依
靠自身拥有的贸工农一体化、国际信息反馈快、领导决策快、工贸统一认识快、计划
衔接快、产品调头快的优势,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外贸为龙头,优化产品结构,
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 从而使市场急需的原料性产品增幅较大, 桑蚕丝增长1
8.35%,其中白厂丝增长24.75%,绢细丝增长25.31%。与此相适应的丝织品结构也
发生了变化, 桑丝织品产量增长25.5%,其中纯桑丝织品增长46.08%,桑丝织品比
例由上年的20.72%,提高到24.54%,合纤丝织品也由于开发内销涤纶仿真丝绸及醋
酸丝产品形成了“小气候” ,增长4%。深加工产品有所突破,印花绸年产量达到79
3万米,比上年增长28.78%;砂洗绸首次试制20多种面料;丝绸服装产量159.19万件;
丝针织41.8吨。
〔加速全行业技术改造步伐〕省丝绸公司从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出发,重点对老企业、
出口骨干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七五”期间,企业技术改造共完成68个项目,投资
总额1.8亿元,等于“六五”技改投资总额的3倍。对危险厂房进行了改造,缫丝企业
淘汰了老的缫丝设备,丝绸企业基本更新了铁木机,一批小卷装并拈设备改为大卷装,
增强了山东丝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七五”期间采取合资经营、补
偿贸易、外国政府款等方式,利用外资2670万美元,先后引进了部分具有国外八十
年代先进技术工艺的设备,如:具有剑杆喷水等功能的无梭织机、电子提花机、电脑
纹版系统、 电脑刺绣、印染后整理、缝纫整烫等。全行业已建成年出口创汇300万美
元以上的出口骨干企业14个, 使白厂丝、绢丝、双绉、电力纺、466生纺和服绸、绢
宫绸、劳动绸、丝绸服装、制品等10大类品种成为国际市场适销的山东丝绸出口拳头
产品。全省初步建立了从蚕桑到丝绸成品加工的比较完整、基本平衡、协调发展的生
产体系。淄博丝织一厂引进24台剑杆织机,1990年正式生产电力纺,一等品率保持在
97%以上, 年创汇达300万美元;淄博丝织二厂在全国首家引进了电脑纹版系统,使
提花机纹版制作实现自动化,提高工效40倍。印染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改
善了丝绸印染后整理的薄弱环节。服装业引进丝绸服装制品生产线10条,使丝绸服装
制品加工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他们还开发了真丝针织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
〔蚕茧市场进一步稳定〕1990年,山东蚕茧生产遭受霜冻雹灾、高温多湿、蚕病暴发
等严重自然灾害,但经过各级政府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不仅蚕茧生产、收
购创建国后最高水平,蚕茧市场也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实际收购鲜茧1.22万吨,完
成收购计划1.3万吨的94.22%,比上年增加11.66%。
1990年5月省政府在临沂召开蚕茧产区分管县(市) 长参加的全省蚕茧收购工作会
议,马世忠副省长到会并讲话。会议在总结加强蚕茧市场管理的基础上,强调各级政
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蚕茧收购和市场管理早抓、早治、早管,抓重点。
会议后,主要蚕茧产区的县(市)都调整充实了蚕茧收购领导小组,有主要领导同志参
加。收购期间,省直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分赴重点产区检查督促工作,发现问题,
就地解决;省监察厅、工商局、物价局等部门的所属各级机构,密切配合,发挥各自
职能作用,为维护市场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各级政府把管好蚕茧市场当做治理整顿的
主要任务来抓。临沂、潍坊、青岛、泰安等市(地)政府,在春茧上市前都专门召开了
蚕茧收购工作会议,制定稳定市场,搞好蚕茧收购秩序的具体措施。莒南县为了扭转
蚕茧市场混乱局面,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等5大班子统一思想认识,先后6次召开会
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强蚕茧收购工作的措施,发布市场管理通告,加强对群众的政策
法制教育,层层实行市场管理责任制以及蚕农交售合同制,维护了正常收购秩序,有
效地制止了蚕茧外流,完成收购计划的95.1%,比上年增收10%。1990年全省各级丝
绸公司为提高茧质,认真做好蚕茧生产和收烘基础管理工作以及蚕茧收购服务工作,
积极主动地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优质服务;并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和
收购标准,实行收购政策、价格标准、收购程序“三公开一监督”,收到良好效果。
许多产区还实行了预约收购,解决了蚕农售茧难的问题。省丝绸公司还在省农行、省
工商行的大力支持下,千方百计调剂收购资金和化肥,做到随收茧,随兑现茧款和换
购化肥,保证了蚕茧收购不打白条,干茧如期入库。
〔省政府完善蚕茧收购奖励办法〕省政府自1988年对蚕茧收购实行奖罚以来,对保证
完成蚕茧收购计划,稳定蚕茧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个别地区人为
地出售潮茧、 毛脚茧,影响了蚕茧质量和收购秩序。为此,省政府1990年9月17日发
出传真电报,完善桑蚕鲜茧收购奖励办法。将原办法规定鲜茧收购完成计划100%(含)
以上的,按收购总值奖励5%;完成计划95%(含)以上的,奖励4%,改为以完成鲜茧
收购计划为基准, 以干茧调拨进厂数量计奖。 具体奖励标准是:完成鲜茧收购计划
100%(含)以上的,调拨进厂干茧每公担奖励100元;完成鲜茧收购计划95%(含)以上
的,调拨进厂干茧每公担奖励80元;其中下脚茧每公担奖励60元。鉴于1990年灾情较
为严重,为支持各地发展蚕茧生产,将新的奖励标准暂调整为完成鲜茧收购计划95%
(含) 以上的, 按100%的标准奖励,每公担干茧奖励100元;完成鲜茧收购计划90%
(含)以上的,按95%的标准奖励,每公担奖励80元。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不予奖励。全
省51个县(市、区)蚕茧产地,1990年共有33个县受奖,奖励金额430万元。
〔发展农村合作育种解决蚕种供需矛盾〕1990年,全省桑园发展较快,现有蚕种场的
制种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桑蚕生产的需要。发展农村合作育种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见
效快的特点,是缓解蚕种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山东省丝绸公司制订了关
于发展农村合作育种点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试行),并选择了11个土质、水浇条件较
好,桑园较为集中,具有一定饲养技术的县作为合作育种点。在农村合作育种点的实
施过程中,首先由蚕种场与当地县公司协商同意,并与村、户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承
担的义务和权力,由所在地县公司或茧站协助并监督执行。育种期间由蚕场做好合作
育种点的养蚕、栽桑方面的技术服务,并定期对蚕农举办原蚕饲育技术培训。在种茧
价格方面规定凡符合种茧质量要求的,参照桑鲜上茧实际价格加价50%计算。化肥及
其他奖励与丝茧相同。1990年,全省合作育种桑园面积1200亩,收茧10万公斤,制种
20万张,制种量占全省制种量的1/3。
〔蚕茧补偿贸易项目〕 1990年9月1日, 山东省丝绸公司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日本
(株)国际纤维工程,在青岛正式签订了蚕茧补偿贸易总合同。这是国内首次利用外资
和技术发展蚕桑生产,是全国丝绸行业利用外资较多的一个补偿贸易项目。该项目补
偿期为5年(1990~1994年) ,日方投资1000万美元,用于购置植桑养蚕专用物资、设
备等, 我方负责新开发2万亩高标准桑园。新桑园分布在莱阳市、海阳县、诸城市、
文登市、 莒县。新桑园生产的桑干茧分5年返销日本1500吨。该项目的实施,对促进
全省蚕茧基地县建设、发展丝绸生产和出口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杨企新 张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