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60&run=13

〔“七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七五”期间,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
全省工业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
明显增强,“七五”计划的各项主要目标提前完成。
1990年, 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2197.66亿元,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为15
73.38亿元, 比1985年增长1.5倍, 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提前两年实现了翻番。
“六五”时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的地市仅青岛市。“七五”期间,济南、
淄博、潍坊、烟台4个市的年工业总产值都超过了百亿元,青岛市超过200亿元。原来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地区的工业比重也由“六五”期间的37%,提高到“七五”期间的
4 0.6%。 “七五”是继“一五”、“六五”之后,全省工业经济第三个高速增长时
期。轻重工业保持55∶45的比例协调发展,工业在全国的位次,由“六五”的第四位
上升为第二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部分达到或超过计划目标:发电量提前一年突
破400亿千瓦时的计划目标; 煤炭生产提前两年完成计划;轻纺工业继续保持了较高
的增长速度,纱、布产量提前三年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啤酒、白酒、罐头、原盐、食
油等消费品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10%以上。
“七五”期间,全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投资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投资重点开始
向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倾斜,集中力量保证了重点建设。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共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18.70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48个,新增固定资产321.40亿元,比
“六五”增长2倍。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油开采2187万吨,原煤开采1170万吨,
入洗原煤3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82亿千瓦,纯碱60万吨,烧碱20万吨,乙烯30万吨,
合成塑料47万吨,其他有机化工原料44万吨。胜利油田“七五”期间进入大规模开发
时期,年产量占全国年总产量的1/4;山东电网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14亿千瓦,已成为
全国六大电网之一;兖州、枣滕煤炭基地的开发将对缓和全省能源紧张局面起到积极
作用。
“七五”期间全省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3万多个,投资额202亿元。新增产值能
力368亿元, 利税82.57亿元,创节外汇12.78亿美元。在完成项目中,已建成国内先
进生产线1000多条,更新改造设备8万多余(套)。完成技术引进项目1000多项。其中,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设备550种,经消化吸收后能代替进口产品的有110多种。通过技
术改造、消化吸收和引进技术设备,开发出一批高水平、高效益的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新技术,如济南机床二厂开发的2000吨闭式四点双动压力机、浪潮集团公司开发的浪
潮0540D--20/25微机,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七五”期间,每年工业新增产值、
利税中,约有半数来自技术改造。
“七五” 是全省技术开发工作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5年累计完成技术开发项
目2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75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53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的3462项;填补省内空白的4221项。5年合计增加新产品产值299亿元,利税42亿元,
创节外汇5.2亿美元。新产品产值率“六五”为5.5%,“七五”提高到8.3%。
“七五” 期间,全省共有135种产品获得国家优质产品奖,其中金质奖34种,银
质奖101种; 1900多种产品获部优质产品称号;3883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优质
产品产值率达到21.5%, 比“六五” 提高8个百分点。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为
8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有近百种产品在国际大赛、世界招标中获奖、中标。
目前,全省行行有金、银牌产品,县县有优质产品。山东新华制药厂、莱州材料试验
机厂、青岛第五棉纺织厂、山东北墅石墨矿、枣庄橡胶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
等企业的主要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孔府家酒”被评为国家银质奖,实现
了山东粮食酒在国家级评比中“零”的突破。
自“七五”计划的第一年--1986年全省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
质”活动以来,已有11个企业获国家一级企业称号,467个企业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1900个企业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447项管理成果获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奖,
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 许多企业开发管理门路,积极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努力消
化增支减收因素,在向管理要效益方面做出了较好成绩。如青岛建新盐化厂把目标管
理、系统工程、经济责任制等方法融合提炼,创造了“菱型管理法”,年直接经济效
益300多万元。
(安勇坚)

〔1990年山东工业生产主要特点〕1990年,山东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稳
定局势、发展经济两大任务,抓内因、调结构、上水平、增效益,使整个工业生产形
势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其主要特点是:(1)工业生产逐步回升,增长速度趋于正常。
1990年,面对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既要稳定,又要鼓
劲,既要控制,又要发展,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导思想,动员各方面力
量,进行工业生产总体战,适时地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努力创造适合
工业生产发展的“小气候”,扭转了年初工业生产的被动状况,使全省工业生产逐季
回升,做到了全年工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2)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重点产品稳定
增长。1990年,全省轻工业产值完成5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9%;重工业产值完
成506.9亿元, 增长8.24%,轻重工业比例达到54∶46,保持了协调发展的好势头。
在主要产品中适销对路产品增长较大,长线产品得到控制;基础工业稳定增长,一般
加工工业有所下降。1990年,原煤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计划;原油保持了稳定高产,
比上年增产15万吨;发电量、纯碱、农药、钢、生铁、合成洗涤剂、塑料制品、电视
机等重要产品都有较大增长,供应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3) 工业出口增幅较大,创
汇比重有所增加。1990年,全省工业产品出口产值完成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有了新的突破,创汇3.2亿美元,同
上年相比增长25%,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9.4%。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数控机床、
推土机等已打入国际市场。三资企业的加工项目也有新进展。1990年新批准三资企业
589个,实际使用外资2.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11%。(4) 结构调整步伐加
快,重点企业的生产明显好于一般企业。1990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省里拟
定了工业调整结构方案,对大中型企业和生产短线产品、支农产品以及出口创汇的企
业实行倾斜政策,保证了重点,改善了产品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较好地发
挥了国家重点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为了给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
条件,省里先后召开了三次“双保”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只有搞好大中型企业,才
能稳定国民经济全局,使“双保”企业和重点企业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得
到了保证。(5) 抓流通促生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良性循环。针对市场疲软、产成品
资金大量增加,工业正常生产发展难以进行的问题,省里经常对产品的“畅、平、滞”
比重及市场前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经营战略。在抓好省内市
场的同时,积极开拓省外市场和国际市场。对供大于求的产品,省里采取了以销定产,
以销促产的措施,并下达了年内压缩产品库存20亿元的任务,同时将任务层层分解,
落到实处,使压缩任务更加目标化、具体化。这项工作收效甚大,不少企业因此走出
了困境。
1990年全省工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1) 市场销售回升缓慢,产品积压、产成
品资金占用呈上升趋势。最为突出的是,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仅完成110.24亿元,比
上年仅增长0.03%,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9%。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成品资金
比上年增加14.4亿元,主要是投资类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成品资金占用较大。(2) 全
民所有制企业负担过重,增长速度低于集体企业。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完
成570.5亿元, 比上年增长5.2%,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4.1个百分点。由于全民企
业产值增长速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启动。(3)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全年预算内地方国营企业实现利税比1989年下降29.41%;亏损户增长287户,亏损额
增加3.98倍;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减慢17.53天;成品资金占用59.16亿元,增长32.07
%;可比产品成本上升5.01%。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减收因素增多,利润
分流和转移不畅。另外经营管理不善,基础工作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 部分企
业缺乏调整产品结构的压力和动力,调整产品结构工作进展缓慢。这部分企业在市场
畅销时不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盲目乐观;市场疲软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
心。(5) 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国营商业对整个市场的调控能力比较薄弱,主渠道作用
发挥不够。在开拓市场方面,农村市场和国外市场仍然是个薄弱环节。
(徐华东)
〔工业结构调整〕1990年,山东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把调整工业结构作为
组织工业生产的重心,立足现有企业,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龙头,以存量资产调整为重
点,实行“五个结合”、“三个配套”,并充分运用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
杠杆和行政手段,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工业速度稳步回升,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改
善了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重要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日用
消费品保持了稳定增长。为搞好工业结构调整,主要抓了以下工作:(1) 依据国家产
业政策, 制定了《关于一九九0年全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为工业结构
调整起了导向作用。(2)加强结构调整情况的调度工作。全省从上到下建立了以市地、
部门为主的网络机构,层层抓落实。(3) 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调整,把有限的
资金、物资集中用于重点产品和企业的调整。(4) 依靠技术进步,强化调整手段。把
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5) 加强政府正确引导,大规模地推动存量资产
优化组合。 由省经委等9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省工业企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若
干规定》,出台了11条政策,促进了工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6)
抓住新一轮承包的契机,把调整任务纳入承包合同,调动了企业调整的积极性。 (7)
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企业集团。重点抓了全省近百个企业集团的调整重组工
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1990年工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调整仍处于浅层次阶段,深层次的调
整尚未破题。从1990年开始,搞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八五”及20世纪后10年工业
经济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为此,省内制定了《山东省“八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规划》。
总的要做到“六个坚持”:(1) 坚持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总战略,使开放与开发相
结合。(2)坚持产业政策区域化,避免新的区域雷同。(3)坚持科技兴工,培植新兴产
业的生长点。(4)坚持市场第一的观点,逐步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
(5)坚持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发展企业集团。(6)坚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继续把发
展乡镇工业作为战略重点。

(陈康生)
〔技术改造工作〕1990年,全省技术改造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共安排技术改造项
目3612个,当年计划投资额52.4亿元。完成财务支出47.8亿元,工作量45.7亿元,分
别比1989年增长40%和34%。有2089个项目当年竣工,累计投资46.4亿元,全部达产
后可新增产值90.3亿元, 利税23.3亿元,创节外汇3亿多美元。这些竣工项目共建成
先进生产线42条,更新改造陈旧设备3.65万台(套) ,发展名优产品130种,开发省以
上新产品336种。按企业性质分,全民企业在建项目1621个,当年完成投资24.9亿元,
较上年增长15%;集体企业在建项目1465个,当年完成投资13.7亿元,较上年增长33
%。 按建设性质分,扩建项目139个,当年完成投资2.4亿元,占全年完成的6.2%;
改造项目2947个,当年完成投资36.2亿元,占全年应完成投资的93.8%。按资金投向
分, 节约能源及原材料项目230个,当年完成投资3.3亿元,较上年增长118%;提高
质量、增产短线产品项目1630个,当年完成投资22.5亿元,较上年增长40%;更新设
备、翻建危房项目751个,当年完成投资7亿元,较上年增长25%;环境劳动保护项目
122个,当年完成投资0.9亿元,较上年增长10%。按行业分,轻纺在建项目1243个,
当年完成投资15亿元, 较上年增长94%;机械、电子在建项目482个,当年完成投资
6.2亿元, 较上年增长46%;化工、医药在建项目395个,当年完成投资8亿元,较上
年增长24%; 冶金在建项目82个,当年完成投资2.7亿元,较上年增长13%;其他行
业和乡镇企业在建项目425个,当年完成投资4.7亿元,较上年增长62% (以上均不含
青岛市)。
1990年技术改造工作的主要特点是:(1) 根据产业政策调整投资方向。在安排技
术改造项目上做到有保有压,对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产品严格控制,不符合发展
方向的坚决停止。一年来,共淘汰、压缩这类项目近30个,压缩投资5亿多元。(2)遵
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安排东部地区项目重点是
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技术先进的外向型经济。如高速传真机、石英振子、微机照
排印刷系统、微型计算机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西部地区则重点发
挥综合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原材料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启动工业经济的内在活力,
加速产业政策区域化调整步伐。(3) 按照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要求,重点支持大中
型企业(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建设。如:潍坊拖拉机内燃机集团成立后,通过技术改造
使这个集团的拖拉机产品迅速形成优势,1990年该集团的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夺得产
量、产值、利税、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5项冠军。(4)积极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
编选了600多个改造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含外汇15亿美元) ,作为今后5年利用外资
的项目库。
(郑兴业)
〔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990年,全省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进步的
方针政策,强化技术开发意识,技术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指标较上年都有
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年共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项目4739项,
比上年增加326项。 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8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77项,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的952项,填补省内空白的891项。新产品项目投产率达到84.6%,比上年提高
了2.6个百分点, 实现新产品产值92.1亿元,利税12.4亿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9.6%
和14%;新产品产值率达8.3%(老口径),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节创外汇1.62
亿美元。
开发出一批高水平、高效益新产品,如济南第二机床厂开发的国内吨位最大、性
能最先进的2000吨闭式四点双动拉深压力机,达到国际80年代末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浪潮集团公司开发的浪潮0540D--20/25微型计算机,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威海印
刷机械厂消化吸收日本技术,研制的YPSIA3多功能小型胶印机和Y1A3单面小型胶印机,
整机国产化率达到100%; 山东棉麻机械厂研制的棉花轧花成套设备,对引进的设备
和工艺做了重大改进和创新,单位能耗比引进设备降低了40%,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
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微电子技术、应用调频技术在改造工业锅炉、
控制风机水泵、造纸、印染水处理等方面已进行了示范;稀土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
新进展,钕铁硼在稀土永磁制品中的应用已达4吨,稀土节能灯年产量达300万支,施
用稀土的农田已达25万亩;热喷涂电刷镀技术在“双增双节”中效益显著,全年修复
和预保护各种零部件4.6万件, 挽回报废损失1655万元;综合节能技术在小化肥、小
水泥方面的推广应用已推开, 全省8.8万吨水泥机立窑实现全线控制的已达20%。通
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初步计算,年内可节约标准煤2.4万吨,综合经济效益4665万
元。
(邢世胄 林治泽)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七五”期间,全省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取得显
著成绩, 5年累计完成成龙配套项目8条、单机项目500项。重大项目有:玻璃制瓶机
成套设备、石材加工成套设备、棉花加工成套设备、石油开采专用设备以及全自动滚
筒洗衣机、R100柴油机、彩电、冰箱、照相机国产化生产线和大型机械压力机、
数控加工中心、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纺织机械、造纸机械的制造等。其中对原
技术有发展创新的有80多项,有206种产品可以替代进口,累计节约外汇11.3亿美元。
1990年完成消化吸收项目88项,主要有:棉花轧花成套设备、石油钻井泵、大型机械
压力机、SD系列压滤机、高精度称重传感器、小型胶印机等。消化吸收的装备类替代
进口产品,年节汇近3亿美元,其中有60个产品节汇额在100万美元以上。

(邢世胄 朱今羽)
〔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 1990年,全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共6348个,有987个
企业经验收达到原国家经委提出的质量管理8条基本要求, 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蓬
勃开展。全省常年坚持开展活动的质量管理小组有4.02万个,取得成果2.48万项,直
接经济效益6.983亿元。有27个小组获国家“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185个小组获
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共评选出93名省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和79名质量标兵。
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涌现出一些成绩显著的企业。山东新华制药厂、青
岛电冰箱总厂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济南柴油机厂国家质量管理奖重评合格。济南衡
器厂等30个企业荣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为了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省
质量管理协会举办了GB/T10300系列标准研讨班及师资培训班、企业领导干部学习班、
质量管理咨询培训班, 共有347人参加学习,组织了全省47万多名职工学习“全面质
量管理基本知识”,并进行了统一考试。
全省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并有新的提高。 1990年,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8
4.7%,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8个百分点。省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81.4%,比198
9年提高3.04个百分点。 国家和省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整改合格率由1989年底的40%
提高到67.7%。 全省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验收合格471种。有45种产品被评为国家优
质产品, 其中金奖15种,银奖30种,获奖数名列全国第四位。获部优产品637项,有
883种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21.5%。为进一步加强宏观质量
管理工作,建立了质量调度例会制度,在评优工作中加强了质量否决权,对22个产品
质量不合格的企业进行了通报;制订了《关于在全省商业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意
见》;召开了全省生产许可证工作会议并布置了查处工作。

(成森 李韶南)
〔企业升级工作〕1990年,山东省围绕治理整顿的目标和任务,把企业升级工作与深
化改革、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相结合,引导企业把升级的积极性和工作重点放到眼睛向
内,练内功、挖内潜、向管理要效益上来,使企业升级工作健康发展。1990年全省企
业升级工作的特点是:(1)企业升级的标准进一步完善,重点更加明确。(2)升级对象
主要是大中型企业、省重点支持的885个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3)考核评审办法
有所改进,更加科学化。(4) 对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和现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19
90年, 全省又有7个企业获国家一级企业称号,162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505
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根据企业升级非终身制的原则,对已升级企业进行了复
查。撤销了济宁麻纺织厂国家二级企业称号,撤销了新汶矿务局、山东造纸总厂东厂
省级先进企业称号。到1990年底,全省累计共有11家企业获国家一级企业称号,它们
是:山东新华制药厂、威海地毯一厂、山东化工厂、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济南
第一机床厂、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烟台冷冻机总厂、莱阳动力机械总厂、威
海地毯毛纺厂、 青岛电冰箱总厂、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有467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
级企业,1900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邱青森)
〔企业管理现代化〕1990年,全省在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又有新进展,
在省经委、 省企协组织的第四届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评审中,共有104项成
果获奖, 其中一等奖10项, 二等奖27项,三等奖67项,获奖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达
1.49亿元。至此,自1986年开展评审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工作以来,共评出
4批447项省级优秀成果, 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评审工作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的轨道。
近年来,全省工交财贸企业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的原则,日益重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推广应用工作,一大批企业在开拓市场、研究发
展战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系统地配套应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较
好地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不少企业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
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青岛建新盐化厂把目标管理、系统工程、经济责任制
等方法融合提炼, 创造了“菱型管理法”,年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济南市机械
局创造的“管理效益法”,经过应用,一年即获管理效益4418万元。
从全省评选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管理方法来看,有以下共同特点:(1) 着眼于内部
挖潜。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工时利用率等,力求提高企业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讲求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从抓质量、成本、生产现场、局
部管理优化,到抓整个管理系统优化,力求从根本上实现对生产经营各要素的优化组
合,达到高效率、高效益的目的。(3)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建设两个文明
高度出发,开发群体智慧,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4) 推行和创新相结合,不少企
业在推行目标管理、系统工程、厂内银行、价值工程、经济责任制等管理方法中,根
据自己的需要,综合应用,并探索出了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管理办法。(5) 生产现场规
范化管理。实现了劳动和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增强了现场管理 (人、机、物和环
境)的科学性,达到从严治厂、提高工效的目的。
(韩晓军)

〔全省推行管理效益考核办法〕为推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开发管理资源,把向
管理要效益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从1990年起,在全省工业企业范围内推行了管理效
益考核办法。
为了促进管理效益考核工作顺利开展,1990年进行了以下工作:(1) 对济南市机
械局1989年在本系统开展管理效益考核的做法进行了总结,组织有关人员对管理效益
的含义、理论依据、统计和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论证,使之进一步完善提高。(2)
组成讲师团,先后在14个市(地) 、县进行了管理效益考核办法巡回演讲,有近400 0
名厂长经理和企业管理工作者听取了管理效益考核的介绍。(3) 为了便于各个市(地)
搞好宣传发动和培训业务骨干, 省经委与济南市机械局共同编印教材4万册,同时省
经委还在年底召开的全省企业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将管理效益考核试点单位的经验进
行了交流。(4) 对1991年全面推行管理效益考核工作做了部署。总的目标是,把开发
管理资源,向管理要效益推向更深层次,实现管理项目500项,管理效益2亿元。进一
步做好宣传发动,抓好管理项目立项工作和先进企业“帮带”后进企业工作,使管理
效益考核成为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崔向荣)
〔省经委和省统计局联合公布全省104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单〕1990年底,省经委、
省统计局联合公布了全省104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单。连同以前国家公布的大中型企
业, 截止到1990年底,全省共有大中型企业1116个,其中特大型企业7个,大一型企
业40个, 大二型企业179个,中一型企业296个,中二型企业594个。这次划分企业类
型工作是按照国家统一制订颁发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进行的。首先进行
了调查摸底,对山东境内的全民、集体、乡镇工业企业依据1989年度统计年报和划型
标准,确定参与划型的企业名单;其次,各市地、各部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基
本达到标准的企业,组织填写《申报表》和有关统计资料,提出推荐申报意见;最后,
由省经委、统计局会同省有关部门,对申报推荐的企业,逐个进行审查核实,确定企
业的规模类型名单。这次企业类型的划分,为对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加强宏观管理提
供了依据。
今后企业类型划分工作将纳入正常轨道,对达到标准的企业,每年集中一段时间
进行申报和认定。
(郑莉)
〔安全生产〕 1990年,全省安全生产主要考核指标,在3年连续下降的基础上,仍稳
中有降,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2.09万起,直接经济损失5035万元,分别比上年下
降6%和35%。 县属以上企业因工死亡337人,重伤341人,职工千人死亡率和千人重
伤率分别为0.046和0.034(不含煤炭工业和黄金工业) ,均低于省下达的千分之0.075
和千分之0.15的控制指标。 火灾事故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全省共发生火灾事故2
830起,死亡91人,经济损失1669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3%、3%和65%。共发生道
路交通事故1.58万起, 死亡3458人,万车死亡率为5.18,比省政府下达的6.4的控制
指标低19.1%。为做好1990年安全生产工作,狠抓了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行安全生
产目标管理,开展安全无事故承包,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查处整改重大
事故隐患;大力整顿道路交通秩序,促进交通秩序好转;从企业班组安全建设抓起,
加强安全基础工作;抓重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冬春百日防火竞赛,组织防汛工作和煤
矿安全大检查,把火灾和重大事故隐患情况建立档案,落实责任,定期检查。
(张玲)
〔省优秀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优秀奖评选和企业管理的培训工作〕省经委、省城乡建设
委、省总工会、省企业管理协会、省企业家协会联合组织了第二届山东省优秀企业家
评选活动。济南钟表厂厂长于万彬等64名同志被授予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这64名
优秀企业家,是从全省工业、交通、财贸、城乡建设系统的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和集
体所有制现职厂长(经理) 中优选出来的。在1990年4月召开的省企协第五次年会、省
企业家协会第一次年会上,对获得省优秀企业家称号的64名厂长(经理)进行了表彰。
省委、省顾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向他们颁奖。
按照山东省企业管理协会鲁企协(1989)37号文关于评选“企业管理优秀奖”的规
定,经过各地区、部门推荐,在征求省直有关主管厅局(公司)意见的基础上,经省企
业管理优秀奖评选委员会审核、评定,授予济南衡器厂、青岛电视机厂、莱阳动力机
械总厂、威海地毯毛纺厂、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寿光化肥厂、山东济宁毛纺织厂、
山东菏泽第二毛纺织厂、日照水泵厂、山东东阿阿胶厂、德州机床厂、山东滨州活塞
总厂、济南铁路局、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胜利石油管理局油建一公司、山东省
生建八三厂、枣庄矿务局八一煤矿等17个企业1989年度“企业管理优秀奖”。
1990年,省企业协会共组织培训活动17次,培训企业领导和管理干部2800多人次,
重点抓了企管科(室)干部岗位培训,组织编写了120万字的教材,培训了200余名师资,
计划在2~3年内将全省县属以上工业企业近2万名企管科(室) 干部轮训一遍。国家生
产委和中国企业协会肯定了山东省企业协会的做法和经验,确定“八五”期间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企管科(室)干部岗位培训工作。
(王庆和 侯永杰)
〔山东省饲料工业“七五”期间迅速发展〕“七五”以来,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
行国务院颁发的《一九八四年~二○○○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 (试行草案) 》和
《山东省一九八四年~一九九○年饲料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全省饲料工业得
到了迅速发展,已基本达到发展纲要中对起步阶段的要求,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一
个新兴的独立行业。到1990年底,全省已建成年单班生产能力2000吨以上的饲料加工
厂300余处,总加工能力270万吨,其中,年班产万吨以上的企业35个。全行业职工人
数发展到2.21万人。1990年在资金紧缺,市场疲软的困难情况下,完成工业总产值18
亿元, 比上年增加38%;配混合饲料产量达到250万吨,比1989年增长2.66%,再创
历史最好水平; 配混合饲料产量5年平均递增12.8%,在全国名列第三,成为全国配
混合饲料年产量超200万吨的五大省份之一, 一个包括饲料原料、饲料加工、饲料添
加剂和饲料机械在内的饲料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
为了进一步拓宽饲料原料的领域,充分利用省内的饲料资源,全省配合饲料资源
的调查现已完成,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近几年已开发出沸石、麦饭石、膨润土
等矿物饲料资源及贻贝蛋白、浆水蛋白、皮革蛋白、羽毛粉、饲料酵母、发酵血粉、
复合氨基酸、肉骨粉等蛋白资源,年产能力达15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物蛋白
供应不足的局面。饲料添加剂厂已有30余家,除畜禽用的各种微量元素、氯化胆碱和
抗菌素等已能满足省内需求外,1990年又有碘酸钙、磷酸氢钙和病虾灵等新品种相继
投产。全省现有饲料加工机械厂8家,每年可提供生产设备2000套(台) ,基本可以满
足省内建设中小型饲料加工厂的需要。 青岛大华机器厂生产的FFC型粉碎机获国家银
奖,产品远销国外,年创汇100多万美元。
五年来,国家向饲料工业投资近3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2套,建成合资企业3
家。 与此同时,相应制定、颁布了省地级饲料工业产品质量标准7个,使饲料产品的
质量监督达到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在1990年全国配混饲料产品统检中,山东省的
产品统检合格率达到88.5%, 在全国名列第二位,其中优质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全省累计有25个企业的30个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2个产品获部优质产品称号。淄
博兽药厂1989年在全省饲料工业中率先进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目前已有15个饲料企
业被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饲料技术进步也取得显著成效。黄海水产研究所、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对虾配
合饵料的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生物研究所利用玉米下脚料生产的饲
料酵母项目获国家科委全国第二届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文登兽药厂、齐鲁饲料
添加剂厂生产的对虾饵料添加剂在全国对虾养殖对比试验中并列第一。中草药饲料添
加剂、大蒜饲料添加剂、对虾微型饵料、杨树皮类脂饲料添加剂的研制成功,填补了
省内国内空白,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
(程显荣)
〔全国第三届设备管理奖评选山东获国优奖并列全国第一〕按照国家计委《全国设备
管理优秀单位评选办法》的要求,省经委、省设备管理协会组织了全省企业参加全国
第三届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推荐活动。全省从达到省设备管理标准二级以上的、为
山东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中推荐出20个企业参加评选。
1990年4月国家计委公布了《关于授予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等224个单位为第三届全
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通知》,山东省有20个企业获国家设备管理优秀奖,获奖数与
辽宁省并列全国第一。他们是:济南钢铁总厂、济南第二机床厂、青岛碱厂、济南第
三棉纺织厂、烟台港务局、潍坊柴油机厂、国营青岛卷烟厂、济南柴油机厂、胜利石
油管理局河口采油厂、山东招远金矿、山东新华制药厂、淄博市博山水泥厂、山东济
南生建电机厂、山东省生建八三厂、青岛远洋运输公司、交通部烟台海上救助打捞局、
青岛电冰箱总厂、机械工业部第四砂轮厂、兖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山东邹县发电厂。

(姜铁军)
〔制定棉花收购管理法规〕为依法管理棉花收购工作,保证正确执行棉花收购政策,
建立良好的收购秩序,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经委等7部门《关于棉花收购工作中违
法违纪行为查处细则》,成为我省棉花收购工作中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行政
法规。查处细则规定:
一、除供销社棉花经营单位外,其他用棉单位非法抢购、套购棉花的,将其抢购、
套购的棉花交当地棉花经营部门重新验级收购,并处以货值20%以下的罚款;倒买倒
卖棉花的,没收其全部倒买倒卖的棉花或销货款,没收的棉花,全部交当地棉花经营
部门重新验级收购,执行国家牌价,罚没收入,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以牵线搭桥
及提供其他方便条件参与非法棉花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没收其全部非法所得,构
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棉花经营部门抬价收购棉花的,按其抬价金额,由物价检查机构处以三倍以
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经上一级物价检查机构批准,处以三倍以上、十倍以下
的罚款,并建议主管部门,对其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压级收购棉花的,除责令
其格非法所得退还棉农外,可由物价检查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有非法所得的价
格违法单位,以及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员,视其非法所得金额的多少和情节轻重
处以罚款;还可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三、棉花经营单位超越收购范围争购棉花的,由上一级供销社及棉麻公司监督其
退还给负责收购棉花的经营单位,由接收方重新验级收购;有争购行为的上一级主管
部门,扣发争购单位的代购手续费、加价款和奖售物资指标,造成严重后果的,同时
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四、对在棉花收购现场打架斗殴,阻碍交通,寻衅闹事,影响棉花收购,偷盗、
冒领国家钱物,哄抢国家财产,阻碍工商、物价、标准计量(技术监督)、公安、供销
等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和其他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棉花收购场(站)不符合消防安
全规定,有携带火种进入棉花收购、储存现场经批评不改,蓄意纵火或过失造成火灾、
危及国家财产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陈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