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47&run=13

〔全省工交财贸经济态势分析〕1990年,全省工交财贸战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千方百计克服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等困难,
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 工业生产走出低谷,结构调整收到成效。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
573.4亿元,比上年增长9.2%。绝对值超过上海,列江苏、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三位。
加上村及村以下工业共完成2197.66亿元,增长13.4%,绝对值仍保持第二位。
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稳定增长,适销对路的日用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小型
拖拉机等农用产品增长幅度较大。自行车、缝纫机、录音机等长线产品均大幅度减产。
(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力加强,重点物资运输得到保障,运输紧张状况和运
输秩序有所好转。1990年,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89公里;港口泊位4个,吞吐能力
120万吨; 新增长途电话电路1900条,市话交换机容量5万门,农话1.5万门。全年货
运量完成3.34亿吨,营业性客运量2.65亿人。煤炭、原油、矿石、水泥等重点物资的
运输得到保证, 压港、压站现象明显减少。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9亿元,比上年
增长22.5%。
(三)市场供应充足,城乡市场渡过销售不畅的最困难时期并稳步回升。1990年,
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5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居民消费品增长6.5
%,社会集团消费品增长10.3%,农业生产资料增长0.03%。进入四季度以后,城市
市场趋于正常,农村市场开始启动,当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6%。
(四)财政收支平衡,银行存贷增加,金融形势比较稳定。1990年全省实现财政收
入1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6.88%,超额完成年度预算。财政支出130.29亿元,增长
8.32%,完成预算的97.8%。全省统算做到了收支平衡。
1990年末,全省各项存款余额934.06亿元,比年初增加209.89亿元,比上年末多
增76.58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5.47亿元,比年初增加146.40亿元,比
上年末多增45.45亿元。全省各项贷款余额1167.74亿元,比年初增加225.25亿元,比
上年末多增87.04亿元。
(五)安全生产好于往年,主要考核指标在三年连续下降的基础上,稳中有降。全
年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20866起,直接经济损失5035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和
35%。其中,县属以上企业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5.7%,职工千人死亡率为0.046,千
人重伤率为0.034,大大低于省政府下达的0.075‰和0.15‰的控制指标。
1990年经济生活中几个突出的矛盾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
到扭转;结构调整进展迟缓;国营商业对整个市场的调控能力比较薄弱,第三产业特
别是商业服务业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资金运用效果较差。
(王万杰)
〔改善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1990年山东省围绕稳定局势、发展经济两大任务,继
续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采取了启动市场、增加需求、调整结构等政
策措施,固定资产投资在继续控制在建总规模的同时,年度需求逐步回升,投资结构
改善,一批重点项目的骨干工程建成投产,建设战线取得显著成绩。
一、适度控制投资总量,投资需求逐步回升。
199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受市场结构性疲软和资金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
的投资总量基本维持1989年同期水平,下半年为了启动市场,国家适当增加了投资需
求,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回升。199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56亿元,
比1989年增长9.8%,扣除商品房投资,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9年增长6.8%,扣除价
格因素基本保持上年实际工作量。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85.45亿元,集体所有制
单位投资71.43亿元,私人投资78.68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4.3%、2.5%和7%。
商品房投资9.2亿元。
199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有以下特点:
--基本建设投资适度增长,技术改造投资略有增加。1990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
全年施工基本建设项目2948个, 比上年增加586项, 增长24%,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
95.21亿元, 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新建项目投资47.5亿元,增长26.9%,扩建项
目投资40.9亿元,下降3.8%,改建项目投资3.6亿元,增长50.9%。但是,基本建设
投资效果不够理想, 全年建成投产的1389个项目,投产率为47.1%,比上年下降3个
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72.66亿元,比上年减少7.8%,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仅达76.3
%,比上年下降15.7个百分点。1990年,受市场疲软和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
改造投资在低速中增长。全民所有制更新改造投资全年完成45.01亿元,增长3%,全
年施工项目2742个,比上年增长11.1%。已建成投产项目1509个,增长13.6%,新增
固定资产40.8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1%,比1989年增加8.7个百分点。
--地方项目投资有所增长。199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完成投
资248.28亿元, 扣除商品房投资, 实际比1989年增长10.05%。 中央项目完成投资
87.28亿元,比1989年减少1.24%。全民所有制地方项目完成投资98.17亿元,比上年
增长32.6%, 其中基本建设地方项目增长25%,更新改造地方项目增长5.2%,全民
其他地方项目增长166.0%。
--国家预算内投资有所减少,预算外投资略有增加。分资金渠道看,全民所有制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全年累计投入的资金中, 国家预算内资金15.8亿元,比198
9年减少4.9%; 预算外资金122.1亿元,增长2.2%;其中,国内贷款37.04亿元,增
长13.3%,利用外资18.4亿元,减少25.1%,自筹及其他资金61.6亿元,增长5.1%。
二、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1990年山东认真贯彻国家投资政策,全省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有所增长。1990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
用于能源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36.02亿元,比1989年增长5.9%;其中,煤炭工业的投
资增长13.2%,电力工业的投资增长6.6%,石油工业的投资下降5.7%,炼焦工业的
投资增长1倍多。
文教、卫生方面的投资增长较快。1990年,用于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福利事业的
基本建设投资达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教育事业投资5.36亿元,卫生
事业投资1.33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3.8%和37.0%。
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方向有所调整。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更新改造投资中,
用于工业企业更新改造的投资35.67亿元, 比1989年增长4.1%, 所占比重由上年的
78.5%上升到79.2%。在技术改造资金使用方向上,重点倾斜于基础产业、优势产业
和创汇产业。其中,用于建材工业的投资1.50亿元,用于机械电子工业的投资5.58亿
元, 用于化学工业的投资9.2亿元,用于轻纺工业的投资14.1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
长53.1%、25.4%、19.0%和3.2%。
非生产性建设继续得到控制。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非生产
性建设投资20.3亿元,生产性建设投资74.9亿元,比1989年均增长11.3%,非生产性
与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重分别为21.3%和78.7%,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非生产性建
设投资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所占比重27.8%的水平,投资使用基本合理。
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有不合理之处。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投资偏低。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
资中,用于农林牧渔水利事业方面的投资仅2.16亿元,比1989年减少2.16亿元,下降
50%; 用于能源工业方面的投资虽然比上年略有增加,但投资比重偏低,由上年的3
9.7%下降为37.8%。运输邮电通讯业的基本建设投资8.16亿元,比1989年下降2.6%,
投资比重由上年的9.8%下降到8.5%。
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缓慢。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更新改造投资45.1亿元,比
1989年仅增长3%,扣除价格因素减少5%。技术改造任务重、难度大、欠帐多,增长
缓慢,不适应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重点建设得到加强。
1990年,山东省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使用资金,加强重点建设,取得
一定成果。全省在建的67个大中型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7.3亿元,完成年投资计
划98.4%。其中,12项国家重点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1亿元,均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年产60万吨纯碱的潍坊纯碱厂、齐鲁30万吨乙烯二期工程、烟台
港西港池一期工程6万吨级泊位等项工程建成, 并投入试生产。32项省定重点工程全
年完成投资20.02亿元, 完成年投资计划96.3%以上,多数项目达到计划进度。在省
重点工程中,黄台电厂六期工程30万千瓦发电机组,黄岛电厂二期工程四号21万千瓦
发电机组,鲁南水泥厂1条生产线,胜利油田扩建工程等7项重点工程建成,投入试生
产。 形成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192万吨,原油开采15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6
6万千瓦,纯碱60万吨,水泥130万吨,港口吞吐量2150万吨,胶济铁路复线铺轨11公
里。与此同时,选煤、发电、纯碱、化肥、石油、涤纶、腈纶、化工、水泥、制药等
行业新增固定资产37.1亿元,这批新增生产能力效益的发挥,对推动全省能源、重要
原材料、支农产品、出口产品、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宋伟 董文艳)

〔横向经济联合全方位发展〕“七五”期间,山东省横向联合取得显著成绩。据不完
全统计,五年来,实际执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2785项;引进资金46.19亿元;协进物
资总金额153亿元; 人才交流14万余人次。其中1990年实际执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2
23项; 引进资金12.08亿元;人才交流14153人次;协进物资总金额38.77亿元,主要
协进钢材49万吨, 木材51万立方米,煤炭660万吨。“七五”期间横向联合的主要成
果表现在:
一、省际间联合不断扩大。在山东省倡导下,成立了“沿黄河八省区经济协作带”;
全省有13个市地分别参加了“中原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协作区”、“陇兰经济
地带”和“环渤海15市地联席会”等区域性联合组织,共达成经济技术合作项目6000
多项,引进新技术、新工艺4000多项。198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出访考察了16
个省市区, 与8个省市签定了建立长期稳定经济合作关系的协议,与全国25个省市的
109个市地县结成145对姊妹城市和友好市地县。沿黄协作带成立两年多来,共签订经
济技术合作项目2000余项, 物资协作总金额21亿元,商品成交额8亿多元,相互拆借
资金4亿多元, 人才交流4000多人次,组建了轻工、机械、硅酸盐、外经贸、水产、
纺织、商业、化工、冶金、军工、旅游、社科联等12个行业联席会。在青岛、泰安、
日照等地举办了5次较大型的对外经贸洽谈会、 经济技术协作会和商品交易会,还两
次召开了“沿黄协作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发表论文30余篇。
二、东西部联合稳步发展。东部沿海5市与鲁西北5地区的联合与协作,“七五”
以来, 实施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122项,年新增产值8.9亿元,利税1.67亿元。在技术
协作方面,青岛市对西部地区近百个企业进行了技术指导、成果转让,新上29个工业
项目,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0余个,开发新产品100余种;菏泽地区通过技术引进,有9
种产品填补地区空白, 6种产品获省优称号。在人才协作方面,仅青岛、烟台两市为
西部地区代培技术管理人员6000余人,定向招收大中专学生187人。在科技合作方面,
东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通过联合办学、科技咨询、成果转让,为西部企业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 济宁市有10个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及300多个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了
合作关系。1990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62项,开发新产品32项。在结构调整方面,省
二轻系统针对西部地区资源和劳力丰富的特点,有计划的将工艺美术、服装鞋帽、家
具、 五金制品、皮革等行业向西部转移和扩散,双方企业有协作关系的达200家,各
地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据统计,近几年,临沂、德州、菏泽、聊城等
地区二轻工业产值增长均在35%左右,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三、对口支援逐步深入。在济南、青岛等6市对口支援沂蒙山区7个贫困县的基础
上,1990年初又新增了对苍山、高青、博兴等县的对口支援。
“七五” 期间,6市与7县累计签定对口支援项目634项,实际执行459项,可为7
县新增产值2.1亿元, 利税4810万元。同时,6市还派往7县各类工程技术人员3000人
次;为7县代培专业人员6139人次;劳务输出、就地安排劳力8.5万人;优惠支援钢材、
化肥、 汽柴油等物资1.73万吨, 各种机械设备72台套, 提供扶贫资金33.7万元。1
989年7个贫困县工业总产值比1988年增长20.6%,财政收入增长13.3%。
四、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乡镇经济全面发展,
各市采取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择优组合的方法,促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物
资等经济要素逐步移向乡镇。1990年,青岛市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向企业转让技
术项目288项,济南市城乡达成协作合同和意向490项;淄博市城乡实现经济协作项目
177项。
五、科研生产紧密结合。为贯彻“科技兴鲁”方针,五年中,仅省和市地两级召
开大型经济技术洽谈会、项目发布会百余次,洽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8000余项,促使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之间,军工企事业与民用企业之间,通过技术指导、
成果转让、科技咨询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合作,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
的转化。
六、企业集团成长壮大。随着企业间协作关系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突破
地区和部门界限,逐步组建起一批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到年底,全省经市地以上政
府批准成立的企业集团105个, 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企业集团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
点。在联合的形式上,由单一经营上的联合,向深层次的资产联合发展。不少企业集
团开始探索从产权上理顺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在经营战略上,由内向型向外向型
发展。北极星钟表集团、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已开始到国外办厂,向跨国公司迈出
步子。在生产、经营范围上,由单一品种向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青岛红星电器
集团,在巩固洗衣机生产的前提下,开发了电磁灶、吸尘器、厨房用具等家用电器系
列产品。在联合的内容上,由产品配套加工、生产经营向重点搞科研和开发新技术发
展。潍坊计算机公司和北京大学联合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具有80年代世界
先进水平,获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在联合的领域上,由工业企业向商业、外贸、科
技、交通、建材、农牧渔业等各行业发展。据对省内88个企业集团调查,1989年这些
集团的核心层及紧密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2.2亿元, 实现利税37.5亿元,出口创汇
5.1亿美元,成为全省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七、 物资协作日趋活跃。据统计,“七五”期间,生产资料协作总额为188.3亿
元, 生活资料协作总额为53.8亿元。平均每年协进钢材42万吨,煤炭546万吨,木材
55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年度资源缺口的30~50%。1990年,在青岛召开的华东物资
协作会,成交总金额为3.5亿元,签订协作项目152项。不少市地以建立协作基地为突
破口,购进紧缺的原材料和销售地方产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烟台市1990年新建原
材料基地1128个,信息基地1511个,地产品销售基地1710个,通过这些基地购进原材
料22亿多元,提供经济技术信息2.5万多条,销售地产品25.56亿元。
山东省横向经济联合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认识不高,“万事不求人”、“小而全”、
“大而全”的旧思想、旧观念仍然存在。二是横向联合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经济手段
和相应的政策。开展工作只靠牵线搭桥,协调服务,已不能适应横向联合工作的深入
开展。尤其是东西部联合和对口支援工作,在项目管理、资金、信贷、物资、税收等
方面缺少必要的经济手段和配套政策。
(宋志伟 杨自力)
〔全省企业新一轮承包〕全省90%以上的企业第一轮承包都在1990年底到期,并将转
入新的一轮承包。 为了搞好新一轮承包,5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治理整顿中进
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通知》(鲁政发〔1990〕71号),明确了坚持、完善承包经营责任
制、厂长(经理) 负责制的方向。8月,省政府召开全省企业承包工作会议,部署新一
轮承包工作。高昌礼副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搞好新一轮承包工作应遵循的七
条原则,会后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搞好新一轮企业承包工作的通知》 (鲁政发〔19
90〕131号),就承包的形式、期限、承包基数的合理确定,完善考核体系,健全约束
机制,抓好内部分配等十几个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到12月底,全省企业新一轮承包
工作基本结束, 有12727户县属以上企业签订了新一轮承包合同,占实行新一轮承包
企业的95.2%。其中,工交企业已包4987户,占同类应包企业的92.1%;商业、粮食、
供销企业已包6123户,占96%;基建企业已包324户,占94%;物资企业已包836户,
占93.2%; 农、 林、水企业已包356户,占91.7%;科技、外贸企业已包111户,占
90.2%。
全省企业新一轮承包工作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按照“稳定、充实、调整、改善”
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合理确定承包基数,解决“死基数与活市场”的矛盾。按照省委提出的正确
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实现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后劲和职工收入“三
增加”,并体现产业政策、考虑发展预期效益的要求,各地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办法。
一是因厂制宜。针对企业实际,采取基数逐厂测算,一厂一率的办法。二是横向比较。
测定基数时,不仅纵向比较,而且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参考全省同行业资金利税率,
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三是“长包短核”。对市场变化影响较大的企业,
采取一包三至五年,一年一核算基数。四是企业自主选择承包目标。淄博市采取“基
数分档分级,企业自选进档”的办法,把实现利润、还贷和奖惩等项指标分成五个档
次,档次越高,条件越优惠,企业可从自己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得失,自己选择目标,
增强企业的主动性。五是建立动态调节机制,“死包活调”。即客观条件在合同规定
范围内变化,基数不能随意改动,但是,如果由此引起经济效益波动超出合同规定部
分,可以对基数进行适当调整。
在承包期限上,新一轮承包根据企业规模和行业特点,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不
搞一刀切,有的与治理整顿的时间相一致,有的与厂长任期、企业发展规划、重大技
术改造项目周期相适应。全省企业新一轮承包期限在三年以上的占82%;承包一至二
年的占18%。
二、明确发包主体和发包方责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新一轮承包由过去的
十几个部门多头对企业发包改为以企业主管部门和财税部门为主发包。同时,强化发
包主体的责任,明确其义务。这种方法有利于经济综合部门摆脱具体事务,超脱部门
利益,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枣庄市台儿庄区在企业承包
后,由财政、税务、银行、供电、工商、环保、公安等十几个职能部门又分别与企业
签订了资金、原材料、能源及其它服务保障的“双向”承包合同。
三、健全承包指标体系,正确处理企业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长远利益
和眼前利益关系上,既有效益指标,又有后劲指标,还有管理指标;在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上,既有微观的经济效益指标,又设置了保国家计划,保市场供应等社会效益
指标,经营者奖惩与承包指标挂钩,使其树立起企业长远发展的观点和采取增强企业
后劲的措施。
四、完善承包企业领导体制。在新一轮承包中,有95%以上的企业由原来的个人
承包、团伙承包转为由党政工领导集体承包或全员承包。如何正确处理集体承包与实
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关系,是完善企业新一轮承包领导体制的关键。德州地区对新一
轮承包在坚持厂长负责制的前提下,明确承包领导班子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承
包企业领导班子中,厂长是主要承包者,负有主要责任,承包领导班子成员按具体分
工承担责任,分口分级签订责任书。威海市强调在集体承包中,一人挑头,厂长享有
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烟台、 临沂等市地,在签订承包合同后,厂长还与工会签订
“双包”合同,党委书记与上级党组织签订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书。明确党政工的责任
和职权,理顺了三者关系。
五、建立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新一轮承包把完善企业约束机制当做完善承
包制和搞好治理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从法规上约束,加强对承包企业的审计监
督,建立三级审计制度,不经审计不能签订承包合同,不能兑现承包合同;二是利益
分配上约束,合理使用企业留利,增加企业生产发展基金比例;三是利用风险机制约
束, 全省新一轮承包共交纳个人风险抵押金7亿元。建立企业承包风险制度,承包企
业每年从留利中提取10%专户储存,用于抵补因发生亏损或未能完成计划上交利润指
标欠交部分;四是强化民主监督。新一轮承包企业普遍建立了民主测评制度,实行企
业内部分配公开制度,理顺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
六、搞好“两个结合”,推进企业改革深入发展。首先,承包与强化企业管理、
推进技术进步相结合。在新一轮承包中,增加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指标,
全省新一轮承包计划技改投资额比上轮增长16.4%。其次承包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截
至1990年底, 全省已有527户优势企业兼并592户企业,仅在新一轮承包中,就有4 7
户企业兼并了52户企业。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以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
及企业兼并、租赁和企业承包企业为主要形式的资产联合,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
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紧密地联合起来,建立融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生产与科研
相结合,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开始形成规模经济。 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有企业集团
105个, 参加联合的单位5300个,取得外贸进出口权的已有十几家,仅在新一轮承包
中,就新发展企业集团5家。

(段虎 马和平)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第一个周期计划基本完成〕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1988年经国
家正式立项,每三年为一个开发周期。
山东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涉及济南、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
日照、惠民、德州、聊城、临沂、菏泽等13个市地、83个县(市、区)。开发区土地总
面积1.48亿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3.2%;耕地面积7124万亩,占全省的68.6%。在
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6000万亩,其中中产田3200万亩,低产田2800万亩;开发区还有
宜林、宜农、宜牧荒地荒滩1500万亩。
国家在三年开发周期内,每年安排财政拨款资金800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回收
周转金各占一半, 国家农行总行每年安排贷款8000万元。按照拨款资金国家与省内1
∶1配套的要求, 省财政每年配套资金2000万元,其中有偿无偿资金各占一半;市地
县两级配套600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至少占一半。这样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每年安排
各级财政资金1.6亿元,国家贷款8000万元,共计2.4亿元。为了加快开发步伐,山东
省还适当安排了一部分县以下自筹资金。
1988~1990年,山东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计划安排改造治理中低产田800万亩,
开垦荒地150万亩(其中开垦宜农荒地、林地、草场各50万亩) ,计划安排投资8.16亿
元。 其中各级财政拨款4.56亿元,农行贷款2.8亿元,县以下自筹资金8000万元,共
安排了1031个开发项目。 1988年的开发项目于1990年6月底验收完毕,1989年的开发
项目1991年3月底验收,1990年的开发项目,已完成80%左右。省里要求1991年4月底
全部完成任务。 7月份国家进行总验收。从掌握了解的情况看,三年开发计划完成情
况是好的,基本完成了预期开发目标和任务。据1990年底统计,全省共完成开发项目
819个, 占三年计划总数的79.4%,完成投资9.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11.2%。其中
完成中央和省投资2.17亿元,占计划的76.1%;市地县配套资金1.63亿元,占计划的
92.5%; 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3.7亿元, 为计划的4.6倍;贷款1.64亿元,为计划的
58.7%。 另外还有劳务折资3.9亿元。完成的这些投资,共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1000
万亩, 改善除涝面积454万亩,连同林业、畜牧、农业机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其
它措施, 初步改造治理中低产田70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88万亩,改良草场13万亩,
新开林地65.5万亩(折实)。尽管尚未全部完成开发任务,但完成的这些开发项目,已
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100万吨,棉花8万吨,花生4万吨,肉类3万吨,基本
接近或超过原定“七五”期末粮食总产增加150万吨、棉花总产增加2.5万吨、油料总
产增加6万吨的开发目标, 为推动全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1989年和1990年遇到历史上少有的严重干旱和水涝灾害的情况下,开发项目
发挥了显著作用。 项目开发区开发以来,累计增产粮食185万吨、棉花15.5万吨、花
生13万吨、肉类2.2万吨、蛋类1.4万吨、淡水鱼9400吨,按市场价格折算,直接经济
效益24.25亿元,为三年总投资的2.64倍。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涉及东营市的全部和惠民地区的无棣、
沾化两县,共计7个县(市、区)。开发区土地总面积1741万亩,耕地面积590万亩,人
均占有2.65亩,超过全省人均1.28亩的1.2倍;盐碱荒地550万亩,人均占有2.46亩。
另外,黄河入海口处每年还新淤土地3.6万亩,是我国东部唯一土地增长地区。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比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立项和实施晚了一年。1989~1990年
两年计划投资588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7万亩,开垦荒地15.4万亩。截至1990年底统
计,共完成开发项目19个,完成投资4961万元,占计划的84.4%。其中完成中央和省
投资2819万元,占计划的86.6%,市地县配套资金1472万元,占计划的84.1%。另外
集体和农民自筹110万元,劳务折资859万元。完成的这些投资共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
101万亩, 改善除涝面积34万亩,开垦宜农荒地8万亩,农林间作2万亩。开发以来,
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3亿公斤,棉花0.5万吨。

(董廷之)
〔扶贫开发工作又有新进展〕1990年是国务院提出“七五”期间解决贫困地区大多数
群众温饱问题的最后一年。山东省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重
点抓了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龙头项目的扩展和山区综合治理开发,把扶贫开发工作
推向了一个新水平,也为“八五”期间的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抓好龙头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兴办扶贫经济实体,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
发的有效途径。 1990年,国务院和省对贫困县共投放各种扶贫资金1.25亿元、钢材2
157吨、木材2923立方米、水泥9650吨、化肥44500吨、柴油9600吨、煤炭2800吨,结
合本地资源,帮助贫困县建龙头企业,帮助贫困村设置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点,安排贫
困户劳力发展生产。全省15个贫困县先后兴办扶贫经济实体3644个,新增产值6.44亿
元, 利税7292.2万元,安置贫困户劳力11.7万人,使13.3万户贫困户脱贫。沂源县1
990年扶持县工艺美术公司40万元, 帮助发展出口创汇的刺绣项目,在贫困乡村设立
了14个产品加工点,安排劳力570余人,刺绣工人均年收入都在1300元以上。
二、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1990年,15个贫困县发扬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完善义务工、基建工制度,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扩大水
浇地55.5万亩,治理小流域144条、2153平方公里,营造防风林306万亩,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577平方公里,治理荒山、荒滩面积54万亩,新增耕地面积5.3万亩,新增果园
面积27万亩;新架输电线路696公里,333个村庄通了电;新修公路491.3公里,201个
村庄通了车;新打机井4955眼、大口井2105眼,修水渠191.11万米,解决了404个村、
22.9万人吃水难的问题。1990年平邑县在全县大规模开发荒山,整造地10万亩,完成
工程5400余项,开挖建成高标准石砌渠80万米。全省15个贫困县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
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均纯收入达到469.53元,比1989年增加54.5元。人均2 00
元以下的贫困农民由1989年的99.2万人减少到43万人, 基本上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
“七五”期间解决贫困地区大多数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三、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密切干群关系。1990年,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
把加强基层班子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于某些不适应扶贫开发需
要的班子进行调整、充实。把一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文化,能带领千家万户
脱贫致富的中青年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沂蒙山区创造了“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
建个好支部”的经验。1990年,15个贫困县一类党支部由1984年扶贫工作开展以前的
26%提高到57%, 三类支部由42%下降到7%,大大提高了基层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
力,党群关系也日益密切。
四、开展横向联合,发展商品经济。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的战略措施。省里把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纳入“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
同发展”的总体战略。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包扶贫困县,组织济南、青岛、淄博、潍坊、
烟台、威海六市对口支援沂蒙山区七个贫困县,使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由低层次向高层
次发展。1990年,六市与七县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58项,新增产值2195万元,利
税196万元, 就地安排劳力5963人,带动5728个贫困户脱贫致富。1990年,15个贫困
县已与20多个省市的200多个企业、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达成协作项目156项,引进资金1771.3万元,引进技术人才178人。
五、实行优惠政策,加快脱贫步子。1990年,按照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
小组的要求,省里会同有关部门,对贫困地区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减免粮食定购任务
957.5万公斤,其中贫困村263.2万公斤;安排统销粮8781万公斤,其中贫困村4286万
公斤; 减免农业税195.3万元,其中贫困村78.5万元;减免企业产品税1300.8万元、
营业税48万元、所得税537万元;减免国库券168.5万元。
六、推行科技扶贫,实现科技致富。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1990年
15个贫困县重点抓了种植业的高技术开发,认真推广了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科研项
目。1990年分别在沂蒙山区贫困县实施地膜玉米丰产10万亩,中低产粮田开发50万亩。
并在5个贫困县搞了10万亩“叶面宝”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试验,分别对小麦、玉米、
花生、地瓜、蔬菜、果品进行了喷施试验,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抓好农业科技
推广的同时,还注意了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各县、乡普遍建立了农、林、牧技术培
训中心, 其中县级46个,乡级302个,举办培训班5522期,培训农民92.3万人次;建
立农民技术协会2991个,发展会员9.12万名。通过培训,绝大多数贫困户都能掌握一、
两项致富技能。
1990年底,全省15个贫困县还有11万户、43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些户
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自身发展能力差的库区、人蓄饮水困难区和黄河滩区,扶
贫难度更大。因此,要彻底改变全省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
力。

(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取得新成绩〕1990年,全省共节约能源181.87万吨标准煤,
节约钢材4万吨,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5.3亿元,利润1.3亿元,工业固
体废物利用量1337万吨。推广散装水泥349万吨,节约代用木材56.51万立方米。综合
节能率达到3%。1990年全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领导重视。省政府召开了第五次节能办公会和第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领导小组
会;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1990年山东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要点》,对推
动全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二、节能管理工作又上新台阶。制定印发了《山东省企业节约能源管理标准》和
《山东省省级节能企业定级办法》 ;发布实施了9个省地方能源利用监测标准,组织
制定并试行了《山东省能源利用监测供用热设备简化计算浪费能源量方法》和《山东
省能源利用监测收费标准》;修订和补充了21个行业,703种产品,913个单耗指标。
1990年, 全省有69个企业被定为国家一级节能企业,383个企业被定为国家二级节能
企业,达到国家标准的企业,其数量居各省市前列;制定印发了《山东省资源综合利
用发展基金收取管理实施细则的补充规定》、《关于实行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包装原材
料节约单项奖办法》 ,有516个企业被定为省级节能企业,还评选出20个省节材先进
企业,20个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72个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先进单位。
三、组织编制了《山东省“八五”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划》。提出了“八五”期
间全省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和技术组织措施。
四、全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取得明显的成效。1990年,全省共落实实施
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示范专项改造项目14项,总投资2130万元,改造低效锅炉240台、
电阻炉110台,更新改造风机1700台、电机7.7万台、变压器1640台、泵4100台、“四
车三机” 5424辆;推广柴油节油添加剂500余吨,金属清洗剂2100吨,高效长寿日光
灯5万支; 11个化肥厂实现了蒸汽自给技术,共形成的节能能力约50多万吨标准煤;
组织评选出21种省优秀节能产品; 省经委、 省计委、省科委、省建委还联合印发了
《近期重点推广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88项。
五、根据国家计委的部署,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节能条例》、《资源综合
利用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情况大检查。张瑞凤副省长在大检查开始前作了专题
电视讲话进行动员,许多市地的市长、专员也亲自动员和部署,广泛深入地宣传资源
节约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对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收到了一定效果。
六、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会议。张瑞凤副省长作了报
告, 省经委、省计委、省科委、省建委负责人在大会上发了言,济宁市政府等9个市
地、部门和企业作了经验介绍。为配合开好会议,省经委、省建委还联合举办了“山
东省十年节能、节水成果展览”。
(栾绍珑 徐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