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2&run=13

〔行政区划调整〕1990年,山东省行政区划作了部分调整:
1、 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12月18日批复,同意山东省新设两个县级市:①撤销
胶南县,以原胶南县的行政区域设立胶南市;②撤销莱西县,以原莱西县的行政区域
设立莱西市。
2、 经省政府批准,乡镇一级行政区划作了如下变动:①1月1日,高青县的旧镇
划归滨州市管辖;嘉祥县的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管辖;商河县的奎台乡划归乐陵市管
辖;济南市历城区桑梓店镇的油坊赵和大漠刘两村划归齐河县焦斌屯乡管辖。桑梓店
园林场地段,齐河县与历城区以李家岸干渠东坝顶中心线向东100米为界。②8月8日,
撤销淄博市临淄区朱台乡, 以原朱台乡的行政区域设立朱台镇。8月20日,将莱芜市
颜庄镇、 城子坡镇、里辛乡和新泰市寨子乡、沂源县黄庄镇等5个乡镇划归莱芜市钢
城办事处管辖。钢城办事处为莱芜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副县级)。
1990年底,全省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
威海、 日照11个地级市,德州、惠民、临沂、菏泽、聊城5个地区,23个县级市,34
个市辖区,76个县,14个县辖区(县的派出机构) ,857个镇,1566个乡,105555个自
然村。

(刘静)

〔少数民族概况〕山东省是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省份,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全省共有回、满、蒙古、壮、朝鲜、苗等53个少数民族成份,503176人,回族近46万,
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遍布全省各市(地)、县(市、区),主要聚
居在60个县(市、区) 的740多个村庄、街道。全省有3个回族镇、4个回族乡;还有一
个满族村和一个蒙古族村。
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鲁西北四区和鲁中南山区,有30多万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拥
有70多万亩耕地,4万多亩山林,1.5万亩水面。约15万少数民族居住于城市,城市中
的少数民族居民个体经营民族传统商品较为普遍,但多系手工生产的小作坊和个体摊
贩,经营规模较小。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街道约50%已赶上或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
平,尚有10%的村庄生产、生活仍较困难。
目前,全省有少数民族干部6000多人,中共党员1.2万多人,共青团员4万多人,
省、市(地)、县(市、区)三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中的少数民族代表、委员2000余
人。
截至1990年底, 全省共有回民中学19所,满族中学1所,民族高师班和民族中师
班各1处,回民小学76所,满族小学和蒙古族小学各1所。1990年度全省各级各类学校
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6万多人。

(鲁民)
〔自然灾害概况〕1990年,山东省先后遭受了病虫、洪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
尤以洪涝灾害为重,给全省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也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
来了极大的困难。 据核实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7522.7万亩;成灾面积4595.93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158.39万亩,经济作物1437.54万亩;在成灾面积中,绝产面积
1159.7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08.51万亩,经济作物451.23万亩。因灾减产粮食474万
吨, 减产棉花35.16万吨,减产油料16.51万吨,减产烤烟2.94万吨;倒塌民房48.59
万间, 损坏民房100.03万万人,重灾民759.66万人,轻灾民1466.72万人。被洪水冲
毁各种水利设施5513座,公路246余公里,桥涵闸1668座,毁坏各种电线杆65494根,
电线439万余米。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9.06亿元。
1990年灾情的特点,一是夏季小麦病虫害种类多,蔓延快,受灾面积大,危害程
度深。 春季由于雨水充足,小麦旺长,造成群体大,透光差。进入5月后,气温突然
升高,致使白粉病、全蚀病、条锈病、蚜虫、红蜘蛛等多种病虫害发生,并由南向北,
由西向东迅速蔓延, 严重影响了小麦扬花、授粉、灌浆,全省受害小麦面积达318 0
多万亩,尤以菏泽、济宁、聊城等地市为重。二是大风、冰雹灾害发生早,结束晚,
次数多, 范围广,局部损失严重。4月底发生海上暴风,比常年早一个月到来,荣成
等市县海上作业渔民22人遇难, 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12月21日海上暴风又袭击了荣
成、长岛两市县,有26人死亡,造成经济损失7000多万元。全年,风雹灾害共涉及到
16个市、 地的109个县、市、区,部分县、市多次受灾,损失惨重。三是暴雨频繁,
降雨集中,积水面积大,灾害程度深,是山东省1964年以来所没有的。尤其是6~8月,
全省连降暴雨,平均降雨量达592毫米,比历年同期多1.2倍。7月6~23日,全省连续
5次降大暴雨, 鲁北大部地区,鲁西南部分地区降雨都在500毫米以上,笼罩面达8万
多平方公里。同时局部地区出现了短历时高强度的特大暴雨,致使鲁北的惠民、德州、
东营大部,鲁西北的聊城、菏泽和鲁南的临沂等局部出现了严重洪涝灾害;有3300多
万亩农作物被淹, 有2691个村庄、14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20多万人无家可归,77
万群众吃饭、住宿、饮水发生了严重困难,有60多万间民房被水浸冲倒塌和损坏。灾
情较重的市、地有惠民、德州、东营、聊城、菏泽、泰安和临沂。受灾较重的县、市、
区有:阳信、惠民、无棣、沾化、滨州、垦利、河口区、东营区、利津、庆云、乐陵、
临邑、齐河、高唐、东阿、茌平、莘县、巨野、成武、单县、鄄城、苍山、郯城、临
沭、新泰、莱芜、商河和济阳。

(曹玉龙)
〔第四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概况〕
一、全省人口状况。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84392827人 (山东省统计局1990年统计公报:据
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即常住人口为8492.64万人)。人口状况呈现如下特
点。
1、 总人口性别比呈缓慢上升趋势。全省总人口中,男性为42915180人,占50.8
5%; 女性为41477647人,占49.1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47,
比全国总人口性别比106.6低3.13。全省四次普查(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
的总人口性别比分别为98.97、 101.13、102.88、103.47。反映出全省总人口男性比
例呈缓慢上升趋势。
2、 家庭户规模缩小。全省共有家庭户21875315户,人口82112944人,占总人口
的97.30%。平均每个家庭户有3.75人。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以下简称1982年)
相比,规模缩小了0.45人,比全国家庭户规模3.96人少0.21人。
3、 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发生变化。总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与1982年相比,
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跨县、市流入人口 (已在本县、市常往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
外地和在本县、市居住不满一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 由350811人增加
到814444人,增长1.32倍,占总人口比重由0.47%上升到0.97%。二是户口待定人口
由400321人增加到71282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0.54%上升到0.84%。户口待定人口
大量增加,主要是近年来超生小孩不及时落户造成的。
4、 市、镇人口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市镇人口为23076729人,占总人
口的27.34%,略高于全国26.23%的水平,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中居第十一位。其
中市人口为16626643人,占总人口的19.70%,镇人口为6450086人,占7.64%。
5、 8年间总人口增加近1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46722人,相当于每年增加一
个平度市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58%,比同期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1.48%高
0.1%。同时,也高于1974年至1981年的8年平均1.24%的自然增长水平和1949年至今
1.5%的平均自然增长水平, 与1971年至1975年期间1.59%的平均自然增长率基本持
平。这反映了第三次生育高峰的影响。
6、 山东总人口居全国第三位,列四川、河南之后。与1982年相比位次不变。但
全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发生逆转,由1982年的7.38%上升到1990年的7.44%。
二、人口总量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增加(见表一)。
从市地之间看,临沂地区的人口总量最多,为1035.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3
%。最少的是日照市,为102.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全省99个县及县级市中,
总人口超过100万的有16个, 比1982年增加10个。按由多到少顺序依次为:临沂、滕
州、曹县、新泰、平度、菏泽、莱芜、沂水、苍山、安丘、单县、莒县、邹县、诸城、
即墨、 寿光。这16个县、市的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2.06%。人口总量最少的是长
岛县,总人口只有4.9万人。
全省人口密度为539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增加了53人,比这次普查的全国人口
密度118人/平方公里多421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的4.6倍,在27个省、自治区中,低于
江苏(654人/平方公里) 居第二位。省内枣庄市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701人;东
营市最低,每平方公里264人。
根据不同区域人口的密集程度, 可将全省划分为4个型区。一是高密集区。主要
包括青岛市区、德州市、济南市区、济宁市区、烟台市区、滕州市、临沂市、淄博市
区、菏泽市等。人口密度均在每平方公里800人以上,其中以青岛市区人口密度最高,
为每平方公里1780人。 这一区域人口总量占全省人口的15.6%,而面积只占8.4%。
二是人口稠密区。 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600人以上,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属于农业
人口稠密区。 三是人口稀疏区。这一区域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400人以下,面积
占全省的17.7%, 人口总量占10.3%。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的7个县、市,沂蒙山
区的五莲、沂源、蒙阴县及东营市区、利津、垦利县。其中垦利县每平方公里仅1 68
人,是全省人口最稀少的地方。四是人口较密区。其余的县市属于此类。
三、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山东省1989年出生人口169.7万人,出生率为20.36%,死亡人口50.1万人,死亡
率为6.01‰,自然增加人数119.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4.35‰。山东省“七五”计划
前四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986年12.62‰、1987年16.28‰、1988年11.50‰、
1989年14.35‰。 可以看出,“七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呈现不均衡性。1987年是实
行农村独女户有间隔生育二胎政策的第二年,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是出生人口猛增的主
要原因。1989年人口自然增长又回升到一个较高水平,则明显反映了60年代中、后期
生育高峰的周期性影响。
从表二反映的全省134个县、 市、区198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分类情况看,具有
几个明显特点:
1、第一、二类主要是城市市区和胶东地区的部分县(市、区) 。这些地区大部分
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控制能力较强。这两类共75个县、
市、区,占全省县、市、区的56%;42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0.4%。第三、四类
绝大多数分布在济宁、菏泽、德州、惠民、临沂、聊城、枣庄等市、地,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人口控制能力较差,或基本处于失控和半失控状态。这两类共59个县、市、
区,占全省的44%;人口418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9.6%。
2、 经济和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人口的控制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但在经济和文化水
平都比较落后的县、市,其人口的控制水平也有明显差距。这说明只要抓紧抓好计划
生育工作,人口增长也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
3、部分百万人口大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全省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前8个县(市)
中,100万人以上的县(市)就占了5个。
四、人口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普查资料显示,全省总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22606人,具
有高中(含中专) 文化程度的602576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1251916人,具有小学
文化程度的30600841人 (以上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分别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
和在校生,下同)。
与1982年比,全省每千人中拥有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3.5人增加到1990年的9.8
人, 平均每年增长14%;高中文化程度的由59人增加到71人,平均每年增长2%;初
中文化程度的由177人增加到252人,平均每年增长5%;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37人增加
到363人。
全省人口中, 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为1423.3万人,占总人口的16.87%。与
1982年相比, 文盲、半文盲人口减少622.2万人;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下
降了10.62%, 平均每年下降1.3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下降过程中,新
生文盲仍不断产生。据手工汇总资料,1990年,全省12~14岁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
11.5万人,这部分人有的是中途辍学,有的从未上过学,大部分将进入文盲、半文盲
行列(见表三)。
山东人口文化素质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每千人中拥有的大学文
化程度人口9.7人,比全国的14.2人少4.5人,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2位;
每千人拥有的高中文化程度人口71人,比全国的80人少9人,在全国居第20位。
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民族成份大量增加。
1、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自1953年开始至1990年前后进行的四次人口普查中,
山东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25.2万、29.5万、40.8万、50.3万。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
普查与1982年的第三次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9.5万人,增长23.44%,远远
高于同期总人口13.4%的增长幅度。其中有47个民族8年来人口增长1倍以上。
2、 少数民族成份大量增加,人口构成主要是回、满、壮三个民族。其中回族45
9597人,满族19244人,壮族4975人,共占全省少数民族总数的96.15%。在四次人口
普查中,少数民族成份数依次为16个、31个、38个、53个。1990年,山东的民族成份
仅比全国少2个, 即塔吉克族和裕固族。民族成份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山东良好的
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吸引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前来务工经商和一些边远省区的少数民
族女性通婚落户。
3、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全省134个县、市、区(含日照市)都居住着一定数量
的少数民族。回、满、壮3个民族居住相对集中。回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济南市 (8.5万
人)、泰安市(6.8万人)、德州地区(6.2万人)、菏泽地区(5.6万人)、聊城地区(4.8万
人)、济宁市(4.2万人)。满族主要居住在青岛市区、淄博市区、青州市和德州市,占
全省满族总人口的51%。壮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济宁市和菏泽地区。
(宋志申刘同星)

〔山东省统计局关于“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七五”计划时
期(1986~1990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立足山东实际,坚持改革、开
放、搞活的方针,克服种种困难,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进一步
增强,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国内市场繁荣,对外经济活跃,财政增收,居民生活不断
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事业有了新发展。“七五”时期,国民生产
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9.2%,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6.6%, 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的战略目标。但是
由于新旧体制交替和国家宏观调控中的某些失误,加之“六五”末期经济过热的滞后
影响和深层次矛盾的暴露,造成经济波动较大,曾一度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经过
后两年的治理整顿,经济运行趋于正常,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总量基本平衡。

表一 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
│地区别 │总人口(人) │人口密度(人/KM2)│市镇总人口占│
│ ├────┬────┬───┼───┬─────┤总人口的比重│
│ │1990年 │1982年 │增长%│1990年│1982年 │(%) │
├────┼────┼────┼───┼───┼─────┼──────┤
│总计 │84392827│74419054│13.40 │539 │486 │27.34 │
├────┼────┼────┼───┼───┼─────┼──────┤
│济南市 │5293314 │4729429 │11.92 │643 │575 │51.16 │
│青岛市 │6663980 │6096450 │9.31 │613 │561 │38.66 │
│淄博市 │3845488 │3522044 │9.18 │632 │579 │68.24 │
│枣庄市 │3191974 │2722503 │17.24 │701 │598 │61.68 │
│东营市 │1602204 │1355015 │18.24 │264 │224 │45.73 │
│烟台市 │6262556 │5761835 │8.69 │463 │426 │26.68 │
│潍坊市 │8571230 │7678655 │11.62 │499 │447 │22.53 │
│济宁市 │7267306 │6141894 │18.32 │645 │545 │22.85 │
│泰安市 │6347402 │5603441 │13.28 │646 │570 │38.40 │
│威海市 │2362947 │2220526 │6.41 │434 │408 │24.99 │
│日照市 │1027724 │919433 │11.78 │537 │480 │100.00 │
│惠民地区│3499437 │3212502 │8.93 │403 │370 │9.30 │
│德州地区│5068054 │4477877 │13.18 │492 │434 │10.82 │
│聊城地区│5226115 │4419904 │18.24 │605 │511 │12.47 │
│临沂地区│10356046│8958635 │15.60 │541 │468 │9.20 │
│菏泽地区│7807050 │6598911 │18.31 │639 │540 │8.59 │
└────┴────┴────┴───┴───┴─────┴──────┘

注:市总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总人口是
指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表三 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
│地区别 │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各种 │15周岁及15 │12周岁及12周岁以上 │
│ │文化程度人口(人) │周岁以上文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
│ │ │盲、半文盲人│人口比重(%) │
│ ├────┬───┬───┬───┤口占总人口的├───┬──────┤
│ │大专以上│高中 │初中 │小学 │比重(%) │1990年│1982年 │
├────┼────┼───┼───┼───┼──────┼───┼──────┤
│济南市 │3236 │11186 │26743 │32891 │14.91 │14.97 │22.64 │
│青岛市 │1858 │10253 │29275 │35441 │13.01 │13.05 │21.32 │
│淄博市 │1416 │11085 │29893 │34758 │13.07 │13.10 │21.76 │
│枣庄市 │688 │5549 │22347 │35049 │20.11 │20.28 │31.48 │
│东营市 │1982 │9281 │27794 │32840 │17.40 │17.45 │26.04 │
│烟台市 │1126 │9993 │32549 │33557 │11.47 │11.51 │16.27 │
│潍坊市 │710 │7358 │28237 │35682 │14.77 │14.83 │25.15 │
│济宁市 │760 │5634 │22951 │35179 │19.61 │19.79 │33.38 │
│泰安市 │900 │6725 │28288 │35400 │15.36 │15.63 │27.49 │
│威海市 │745 │9538 │33580 │33821 │11.79 │11.84 │15.44 │
│日照市 │464 │6454 │26410 │38340 │16.78 │16.83 │33.07 │
│惠民地区│657 │5804 │23458 │41254 │16.74 │16.83 │28.00 │
│德州地区│542 │5334 │23442 │42320 │15.12 │15.19 │27.68 │
│聊城地区│543 │5332 │20439 │37841 │19.77 │20.03 │31.40 │
│临沂地区│410 │4894 │20746 │39821 │18.31 │18.45 │37.20 │
│菏泽地区│421 │4544 │17480 │34199 │25.92 │26.47 │38.66 │
└────┴────┴───┴───┴───┴──────┴───┴──────┘

(宋志申 刘同星)

一、农业
“七五”时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受到了各地的普遍重视。农田水
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落实了“科技兴农”的一系列措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
展。 1990年农业总产值647.49亿元, 比1985年增长19.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
5.7%, 林业产值下降13.5%,牧业产值增长60.0%,副业产值增长77.3%,渔业产
值增长1.3倍。
在种植业中,粮食突破徘徊的局面,1990年创历史最高产量,达到3570万吨。棉
花、烤烟、黄红麻受播种面积的减少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六五”时期下降,其他
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主要农产品平均年产量如下(万吨):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增长%
粮食 3337.74 2713.06 23.0
其中:小麦 1543.72 1133.74 36.2
棉花 106.44 112.94 -5.8
油料 200.36 177.28 13.0
其中:花生 197.64 174.22 13.4
烤烟 20.56 25.18 -18.3
黄红麻 3.75 9.09 -58.7
蚕茧 1.42 1.24 14.5
水果 241.21 188.54 27.9

林业和绿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七五”时期造林面积1164.2万亩,比“六五”
时期增长46.5%,主要林产品核桃年均增长2.2%,板栗年均增长8.8%。
畜牧业持续发展,大牲畜和羊超过了“七五”计划,肉类生产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基本上满足了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
主要畜产品平均年产量和牲畜出存栏情况如下: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增长%
肉类总产量 174.59 103.76 68.2
(万吨) 其中:
猪肉 131.92 94.75 39.2
牛羊肉 21.49 7.16 200.2
禽蛋(万吨) 97.1 47.92 102.6
肉猪出栏 1719.25 1287.15 33.6
(万头)
羊出栏 1189.56 535.20 122.3
(万只)
大牲畜存栏 609.73 388.52 56.9
(万头)
猪年末存栏 1710.87 1736.87 -1.5
(万头)
羊年末存栏 1676.45 890.81 88.2
(万只)

渔业生产高速增长。“七五”时期,全省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15.6%;其中:海
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15.8%;淡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13.1%。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1990年末农村生产性固定资
产原值达453.8亿元, 比1985年增长17.2%; 农业机械总动力3215.8万千瓦, 增长
39.8%; 农用拖拉机64.0万台,增长67.4%;农用汽车4.6万辆,增长35.3%;农村
用电量达75.71亿千瓦小时,增长78.1%;化肥施用量245.5万吨,增长32.2%;农用
排灌机械总动力1309.6万千瓦, 增长33.2%;增加灌溉面积313万亩,改善和恢复灌
溉面积1270.5万亩,增强了农业的后劲。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1769.97亿元,比1985年增长1.5
倍, 平均每年增长19.8%, 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总产值
1122.48亿元,比1985年增长2.9%,所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1.8%上
升到63.4%。
二、工业
“七五” 时期,我省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但出现波动。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
197.66亿元,比1985年增长1.6倍,平均增长20.9%,是继“一五”、“六五”之后,
第三个高速增长时期,但各年发展不平稳,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前三年在“六五”后
期经济过热的惯性影响下,以年均24.4%的速度增长;后两年进行治理整顿和总量紧
缩,一度出现市场销售不畅,工业生产速度减缓,年均增长15.7%;乡及乡以上工业
产值“七五”时期年均增长15.3%,轻工业年均增长15.0%,重工业年均增长15.7%。
从所有制看,全民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11.1%,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20.8%,其中,
乡办工业年均增长34.5%。
“七五”时期,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基本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并有一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列入“七五”计划考核的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如下: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增长%
电视机 57.42 20.82 175.8
(万台)
家用电冰箱 15.81 0.41 37.6
(万台)
家用洗衣机 56.54 19.54 189.4
(万台)
电风扇 136.28 44.23 208.1
(万台)
棉纱(万吨) 44.89 27.41 63.8
布(亿米) 18.43 12.09 52.4
啤酒(万吨) 63.66 17.20 270.1
机制纸及纸 94.01 43.68 115.2
板(万吨)
原煤(万吨) 5533.32 4451.46 24.3
原油(万吨) 3225.43 2017.64 59.5
发电量 375.51 222.94 68.4
(亿千瓦小时)
生铁(万吨) 240.96 134.75 78.8
钢(万吨) 186.79 102.26 82.7
钢材(万吨) 136.12 84.73 60.6
纯碱(万吨) 45.07 13.24 240.4
烧碱(万吨) 27.41 22.84 20.0
水泥(万吨) 1730.21 829.34 108.6
金属切削 13116 7763 69.0
机床(台)
汽车(辆) 11137 10569 5.4

“七五” 时期,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全省有11家国家一级企业,有467
家国家二级企业, 有1900家省级先进企业。有135个产品获国家级优质产品奖,有38
83个产品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
工业生产能力扩大,技术水平提高。到1990年底,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
定资产原值1148.62亿元,比1985年增长1.8倍,建成一批重要工业基础设施,一些重
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逐步扩大,通过技术引进和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我省的工业生产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下降。五年来,物耗率由
1985年的55.5%上升到1990年的63.3%,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值提供利
润由1985年的10.1元下降到4.24元,每百元销售收入提供利润由1985年的11.4元下降
到3.20元,工业资金利税率由1985年的19.6%下降到12.8%。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七五”时期,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31.77
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936.23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817.55亿元,增
加528.01亿元; 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363.92亿元,增加233.77亿元;个人投资350.3
0亿元,增加174.46亿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七五”时期,基本
建设投资419.32亿元,比“六五”增加267.32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323.79亿元,
增加220.89亿元;非生产性投资95.53亿元,增加46.43亿元。在重点倾斜政策的支持
下, 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六五”时期增长77.8%,电力工业增长3.2倍,文教
卫生科研部门增长1.6倍。
重点建设步伐加快。“七五”时期,全省施工的大中型重点项目92个,完成投资
264.05亿元, 其中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1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9亿元,已
建成投产或部分建成投产的项目11个,主要有:兖州矿区鲍店立井、东滩立井、杨村
立井、鲍店洗煤厂、枣滕矿区蒋庄立井、田陈立井、石横电厂、邹县电厂、烟台港和
潍坊碱厂等。
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增加了经济发展后劲。“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新
增固定资产647.90亿元, 比“六五”增加2.1倍,全民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生产
能力有:煤炭开采能力1385万吨,石油开采能力829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72万千瓦,
化肥生产能力29万吨,纯碱80万吨,乙烯30.2万吨,炼钢能力35万吨,新建铁路87公
里,新改建公路973公里,新扩建港口吞吐能力911万吨。
建筑业施工力量加强, 工程质量提高。1990年全省建筑施工队伍200万人,比19
85年增长54.1%,全民所有制和县以上城镇集体建筑施工单位完成建筑业产值58.9亿
元, 比1985年增长88.8%, 建筑安装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5435元, 比1985年增长
99.3%,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都有新的突破,但建筑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
扭转。
地质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七五”时期,全省地质部门完成机械岩心钻探进尺
86.75万米,新发现矿产地69处,新增矿产储量28种,提交各类正式地质报告264份。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七五”时期,全省共完成铁路客运量1.99亿人,比“六五”
时期增长3.6%; 旅客周转量788.59亿人公里,增长67.6%;货运量3.71亿吨,增长
28.8%; 货物周转量2647.41亿吨公里,增长69.4%;公路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2.1 3
亿人, 增长1.3倍;旅客周转量679.63亿人公里,增长1.4倍;货运量15.56亿吨,增
长81.8%;货运周转量869.56亿吨公里,增长2倍。
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七五”时期,全省新建改建公路路面688公里,桥梁
1731座, 其中一、二级路和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均居全国前列。新增港口3处,泊
位20个,吞吐能力550万吨。
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 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990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
3.94亿元,比198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5%。全省16个市地全部开通直拨电话,
87个市县区也开通了长话业务自动半自动接续,所占长话业务的比重由1985年的13%
上升到1990年的50.7%,长途直拨有权用户达2.69万户,其中有2636户可以直拨国际
及港澳地区用户。年末城市电话用户数达26.48万户,比1985年增加14.39万户,农村
电话用户数7.30万户,比1985年增加2.07万户,传真、用户电报、特快专递等新兴邮
电业务成倍增加。
五、商业、物价
“七五”时期,由于受前三年经济过热的影响,我省市场起伏较大,经过后两年
的治理整顿, 产品销售趋于平稳。199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70.36亿元,比198
5年增长1倍多, 年均增长15.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7%,其中:消费品
零售额460.12亿元,年均增长15.2%。;农业生产资料110.24亿元,年均增长15.4%。
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年均增长15.7%,
集体所有制企业年均增长13.3%,合营企业年均增长15.4%,个体企业年均增长16.2
%,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年均增长27.7%。
城乡集市贸易持续繁荣活跃, 1990年全省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53.16亿元,比1
98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4%,其中:城市成交额47.45亿元,年均增长57.1%,
农村成交额105.71亿元,年均增长22.1%。
六、外经外贸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七五”时期,全省外贸部门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83.32亿
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4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76.02亿美元,增长70.7%,其中:
出口总额146.30亿美元,增长41.9%;进口总额29.72亿美元,增长2.4倍。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绩显著。“七五”时期我省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承包
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 全省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253项,合同金额71
68万美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6%;实际完成营业额5574万美元,增长1.8倍。
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七五”时期,全省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1960项,合
同外资金额18.98亿美元,比“六五”时期增长6.7倍;实际利用外资9.00亿美元,增
长3.6倍;外商直接投资3.66亿美元,增长14.6倍。
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七五”时期,全省共接待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参观访
问及各项经济贸易和交流活动的人数55.17万人次,比“六五”时期增长1.4倍,旅游
外汇收入(外汇人民币)达5.20亿元,增长7.3倍。
随着物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物资销售市场扩大。1990年全省物资系统销售的
各种生产资料243.3亿元,比198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5%。销售钢材275.08万
吨, 比1985年增长99.0%, 煤炭销售3788万吨, 比1985年增长53.2%, 木材销售
229.44万立方米,比1985年增长2.8%。
市场物价受经济过热和市场销售过旺影响,前几年持续上升。随着后两年紧缩措
施基本到位,1990年市场物价相对平稳。
“七五”时期各年物价变动如下(以上年为100)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社会商品零售物价 104.2 108.0 118.3 117.1 101.8
总指数
其中:城镇 104.9 109.4 121.2 115.2 101.6
农村 103.8 107.1 116.5 118.4 102.0
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104.5 108.2 118.7 117.3 103.4
其中:城镇 105.0 109.1 120.6 115.7 102.6
农村 104.1 107.4 117.0 118.9 104.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2.1 105.8 114.7 118.2 103.2

七、教育、科技、文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1990年,省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21.12亿元,比1985年
增长1.1倍; 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得到调整,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七五”时
期,全省共培养研究生3337人,比“六五”时期增长3.1倍;共招本专科学生16.82万
人,增长56.6%;毕业学生14.68万人,增长90.6%。成人高校共招生18.88万人,增
长76.9%;毕业学生14.47万人,增长2.5倍。
中等教育结构继续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1990年,全省相当于高中的各
类中等技术教育学校比1985年增加200所,在校学生比1985年增加23.48万人,全省普
通中学比1985年减少2339所,在校学生比1985年增加10.98万人。
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 1990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6%,比198
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小学在校学生比1985年减少75.85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增加
53.87万人, 到1990年末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89个,在校学生8157人,比1985年
增加5593人,增长2.2倍。
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省平均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
化程度的人口由1982年的35人增加到1990年的97人, 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588人增
加到714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770人增加到2518人。全省文盲半文盲率由28.0
%下降到17.0%。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显著。1990年末,全省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科研
所和技术开发机构达412家, 比1985年增加22家。“七五”时期,全省共取得重要科
研成果8717项, 比“六五”时期增加4111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70项,增加
418项;国内先进水平的4746项,增加288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40项,增加51项,
国家发明奖50项,增加22项。
专利工作发展迅速, 技术市场日益旺盛。“七五”时期,全省受理专利申请875
7件,批准3704件。期内实施专利584项,新增产值15.9亿元。全省共签订各种技术合
同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
科学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七五”时期,我省建立了以济南为中心的地震通讯网,
为地震的监测预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气象部门提供了较准确气象资料,人工降雨增
雨34.2亿立方米,受益面积70万平方公里。测绘部门绘制各种比例尺地图4677幅,新
编地图2635幅,完成48万项测绘工作量,超国家计划31.4%,向社会提供各种比例尺
地图22.73万张, 航空相片16.79万张。 标准计量部门修订省级地方标准4136项,对
1763个采用国际标准和外国先进标准的产品组织生产并验收合格,其中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的279个。
文化事业在调整中发展。“七五”时期,全省公共图书馆增加17个,博物馆增加
19个,档案馆增加2个,馆藏数量增加178.09万卷(册) 。广播电台、中短波广播发射
转播台增加56座和3座; 电视台、电视发射转播台增加23座和195座。共制作广播剧1
14部, 比“六五”时期增加49部;电视剧253部,增加173部。广播人口覆盖率由198
5年的85%提高到1990年的86%,电视人口覆盖率由70%提高到82%。“七五”时期,
共出版各类图书8744种, 17.45亿册;杂志788种,26966万份;报纸313种,40.53亿
份。
八、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0年全省卫生机构比1985年增加7
36个,医院病床增加2.2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增加3.6万人,其中,医生2.7万人,
均达到了计划目标。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新成效。到1990年,全省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
达到92.6%,超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85%的目标,但城市住
院难和农村医疗条件差的现象依然存在。
体育事业取得好成绩。“七五”时期,我省体育健儿团结一致,奋力拚搏,在第
六届全运会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在第一届农民运动会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5个世界冠军,35个亚洲冠军,149个全国冠军;有4人
6次打破或超过4项世界记录,有12人19次打破或超过14项亚洲记录,有46人69次打破
或超过45项全国纪录。 全省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5万次,参加人数398万人,有236
8万人达到了《全国体育锻炼标准》 。到1990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1万个,比1
985年增加1万多个。
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污染治理成效显著。1990年同1985年相比,工业废水排放
量下降16.2%,外排工程废水达标率由32%上升到42%,生产工艺废气净化率由52%
上升到64%。“七五”时期建成的城市噪声达标区42.49公里,城市烟尘控制区390平
方公里。
九、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收入增加。 199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408.09元,比1985
年增长1倍多,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5%, 年均递增4.2%。 农民人均纯收入
680.18元,比1985年增长6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年均递增3.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199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
活费支出1229.28元, 比1985年增长84.3%,年均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2.4%;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15.76元,比1985年增长60.2%,年均增长9.9%,扣除
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6%。吃、穿、用高档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比1985年增加2.6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3.3平方米。
城乡就业进一步扩大, 职工工资有较大提高。“七五”时期,共安置待业人员1
42.3万人,全省职工人数净增147.8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增加115.6
万人,全民合同制职工人数增加92.9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增加11.6万人。1990年,
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161.96亿元, 比198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2%;全部职工
平均工资由1985年的1099元提高到2149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1990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5.47亿元,
比1985年末增加445.34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存款365.27亿元,增加314.90亿元,农
村居民存款210.20亿元,增加130.44亿元。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 有力支援了生产建设。1990年,全省承担保险责任253
9.3亿元,比1985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2%。“七五”时期,参加企业财产保险
2.6万个,家庭财产保险的有543万户,各种人身保险达1706万人次。1990年,全省国
内外业务总收入12.81亿元,比1985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1.4%。国内外业务共支
付赔款5.68亿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5%。
十、人口
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1990年末全省总人口8492.6万人,比1985年增加781.7万
人,年均增加156.3万人。
注: 1、公报所列各项总产值指标,都按当年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
入和各项总产值指标的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 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全部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村集体和个体工业、建筑业、运
输业和商业产值。
3、公报所列各项指标的对比基期均为《山东统计年鉴》发表的正式数。
〔山东省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0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稳定局势、
发展经济两大任务,积极进行治理整顿,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克服种种困难,国民经
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据初步测算,1990年全省社会总产
值3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比上年增长8.7%;国民生产总值1307亿元,
比上年增长5.3%;国民收入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保持总量基本平衡。但由于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经济运行中暴露了许
多新的问题,经济效益下降幅度较大,结构调整进展不快,潜在的市场压力依然存在
等,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克服解决。
一、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990年农业总产值638.70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
种植业产值404.82亿元, 增长4.2%; 林业产值21.39亿元, 增长0.6%;副业产值
20.95亿元, 增长11.3%;牧业产值146.29亿元,增长7.6%;渔业产值45.25亿元,
增长5.3%。
在种植业中,粮食获得大丰收,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也有较大幅度增产。
棉花生产在政策措施的推动下, 播种面积增加较大,但由于受涝灾影响,绝产200多
万亩,单产、总产量均比上年下降。烤烟、水果有所减产。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减%
粮食 3570.0万吨 9.8
其中:小麦 1661.4万吨 5.1
棉花 97.5万吨 -4.9
油料 212.1万吨 41.4
其中:花生 210.7万吨 42.1
烤烟 21.4万吨 -5.3
黄红麻 2.0万吨 0
蔬菜 1401.2万吨 -1.7
蚕茧 1.6万吨 9.7
水果 246.3万吨 -3.8

林业生产扭转下降局面,全省年造林面积185.2万亩,比上年增长7.4%。林产品
核桃产量3669吨,比上年增长27.0%,板栗13684吨,增长16.7%。
畜牧业持续发展,肉类生产可满足市场需求。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出存栏情况
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减%
肉类总产量 221.9万吨 12.6
其中:猪肉 154.0万吨 5.7
牛羊肉 33.4万吨 23.5
牛奶 7.0万吨 17.1
羊毛 2.4万吨 0.8
禽蛋 124.3万吨 13.6
肉猪出栏 1940.6万头 5.2
羊出栏 1762.2万只 17.1
大牲畜年末存栏 725.8万头 6.3
猪年末存栏 1810.9万头 2.9
羊年末存栏 2076.4万只 -0.6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67.6万吨,比上年增长8.8%,为历史最
高水平。其中,海水产品152.0万吨,增长8.3%,淡水产品15.6万吨,增长14.2%。
农业基础条件有所改善。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21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
农用拖拉机64.0万台,增长2.3%;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1309.6万千瓦,增长4.8%;
农村用电量达75.71亿千瓦小时,增长3.1%;化肥施用量(折纯)245.5万吨,增长7.9
%;有效灌溉面积6695.5万亩,增长2.5%。
农村经济活跃, 乡镇企业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1760.68
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总产值达
11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二、工业
工业生产克服市场销售不畅、资金紧张等困难,采取多种启动措施,保持了稳定
增长。 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21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不包括村及村以
下工业产值为1573.38亿元, 增长9.2%。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4.8%;集体所
有制工业增长12.9%;其中乡镇办工业产值304.82亿元,增长18.5%;以“三资企业”
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发挥面向国际市场的优势,增长60.0%。
轻重工业发展基本协调。全省乡及乡以上轻工业产值完成814.07亿元,比上年增
长10.2%,重工业产值完成759.30亿元,比上年增长8.2%。
适应市场变化需要,轻纺企业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取得一定进展,适销产
品持续增长。在重点考核的90种主要产品中,有51种产量上升,39种产量下降。主要
能源、原材料产品保持稳定增长。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减%
表 554.48万只 4.1
照相机 14.70万架 3.3
电视机 75.70万部 7.9
其中:彩电 25.08万部 -12.2
收音机 21.62万部 164.3
家用洗衣机 64.95万台 0.2
电风扇 178.24万台 20.2
家用电冰箱 27.40万台 25.9
化学纤维 3.64万吨 7.4
纱 61.20万吨 0.1
布 21.54亿米 6.2
服装 1.43亿件 -24.6
啤酒 81.43万吨 7.5
白酒 71.98万吨 0.9
机制纸及纸板 100.89万吨 4.8
合成洗涤剂 12.88万吨 11.0
原煤 5978.44万吨 3.2
原油 3350.62万吨 0.5
发电量 444.84亿千瓦小时 6.0
铁矿石 454.25万吨 47.5
生铁 272.75万吨 4.2
钢 226.61万吨 7.7
钢材 154.11万吨 2.5
纯碱 75.44万吨 51.0
烧碱 39.55万吨 6.8
化肥 142.93万吨 -0.2
化学农药 1.36万吨 15.2
农用薄膜 3.81万吨 27.0
合成橡胶 10.47万吨 22.5
水泥 1892.14万吨 -2.6
金属切削机床 8804台 -35.2
汽车 9918辆 -23.2
拖拉机 6167台 -14.8
小型拖拉机 20.71万台 6.4

1990年全省共开发新产品4300多个,有45个产品获得国家级优质产品金、银奖,
有883个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在产销失衡的矛盾下,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重工业企业、全
民所有制企业效益下降更为突出。全省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比上年增长2.8%。 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0.20亿元,比上年下降29.41
%,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4.24元,下降55.8%,每百元销售收入提供利润3.20元,下
降55.1%,可比产品成本上升5.0%,产成品资金占用59.1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29.1天,比上年减慢17.5天,企业亏损面比上年增大1.9倍,亏损
额增大4倍。 由于改革不配套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企业缺乏经济效益的激励机制,结
构调整进展不快,尚未建立企业速度与效益的良好匹配关系。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紧缩力度松动,投资需求回升。1990年为启动市场,促进生产回升,国家适当增
加投资需求, 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
格因素,基本保持上年实际工作量。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182.52亿元,增长12.5%,
集体所有制投资71.44亿元,增长2.5%,个人投资79.39亿元,增长7.9%。
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有所调整。1990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
资完成95.21亿元, 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用于新建项目的投资增长26.9%,投
资比重由上年的43.8%上升到49.9%; 用于扩建改建项目的投资下降0.9%,投资比
重由上年的52.5%下降到46.8%。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重分别为78.7%和
21.3%。在重点倾斜政策的支持下,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3.2%,电力工业增
长6.6%,文教卫生广播福利等事业增长12.3%。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较快。1990年全省在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67个,完成投资57.3
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8.4%。其中,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12个重点项目完成
投资31.0亿元,均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缓慢,但投资方向日趋合理。1990年全省全民所有制更新改造
投资完成44.30亿元,比上年仅增长1.5%,比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11个百分点。
在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节约能源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4.13亿元,比上年增长65.0
%,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7%上升到9.2%。
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新增一批生产能力,主要有:煤炭开采60万吨,
原油开采150万吨, 发电装机总容量56万千瓦,纯碱60万吨,水泥65万吨,港口吞吐
量460万吨,胶济铁路铺轨11.4公里,日供水30万吨。
建筑业施工任务不足,经济效益持续下降。1990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和县以上城镇
集体建筑施工单位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9亿元, 比上年增长8.5%; 完成施工产值
56.2亿元, 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2.9%。
房屋施工面积1545.9万平方米,下降0.2%,房屋竣工率为48.7%,比上年减少6.3个
百分点。
地质勘探工作取得新进展。 1990年地质系统完成钻探进尺12.53万米,探明重要
矿产地2处,提交地质报告54份。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地方交通运输稳步发展,运输紧张状况和运输秩序有所好转。1990年,全省共完
成营业性客运量2.65亿人, 旅客周转量153亿人公里,货运量3.34亿吨,货物周转量
193亿吨公里。沿海地方港口吞吐量818万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的成绩。 全年新建改建沥青路面2032公里,桥梁306
座,新增通车里程989公里,其中一、二级路和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均居全国前列。
今年新增港口一处,泊位4个,吞吐能力120万吨;年内汽车站新建31处,年底竣工17
处。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业务量有新的提高。1990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9
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年末城市电话用户达26.48万户,农村电话增至7.30万户。
五、商业、物价
市场商品丰富,销售渐趋正常。1990年全省城乡市场渡过销售不畅的最困难时期,
稳步回升。 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3.5%。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4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6.5%;社会集团
消费品零售额43.34亿元, 比上年增长10.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10.24亿元,比
上年仅增长0.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9%。
随着启动市场的各项措施的陆续出台,国内市场总量疲软的状况虽已改变,但结
构性疲软依然存在。在列入考核的40种主要社会商品中,有14种销量增长,有26种销
量下降。
主要社会商品销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减%
粮食 529.66万吨 -1.5
食用植物油 30.15万吨 4.5
猪和猪肉 333.19万头 20.4
鲜蛋 1.86万吨 0
水产品 15.38万吨 -7.7
棉布 32011.23万米 -5.0
各种服装 4039.13万件 -6.2
缝纫机 45.62万架 -17.2
自行车 198.59万辆 -9.3
电视机 118.92万架 16.3
其中:彩电 39.86万架 81.1
电风扇 216.02万台 28.1
洗衣机 16.03万台 -16.2
电冰箱 27.06万台 11.8
照相机 4.03万架 -4.5

城乡集市贸易持续活跃。 1990年全省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53.2亿元,比上年
增长10.6%。由于农业丰收,粮食、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市场供应比较
充裕,价格稳中有降。
物资市场受生产启动的影响,主要生产资料销售有所回升。全省物资系统销售各
种生产资料242.4亿元, 比上年增长0.5%。物资系统销售钢材274.1万吨,比上年增
长8.3%;煤炭3778万吨,增长3.0%;木材229.2万立方米,下降10.2%。
零售物价平稳,涨幅比上年大幅度回落。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
1.8%, 涨幅比上年低15.3个百分点,成为自1985年物价改革以来涨幅最低的一年。
其中,城镇上升1.6%,农村上升2.0%。
同上年相比,八大类商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变化如下:

1990年 1989年
食品类 1.0 11.9
其中:粮食 -7.2 10.3
肉禽蛋 -1.2 11.3
鲜菜 6.6 -7.7
水产品 3.0 14.7
衣着类 7.4 19.4
日用品类 2.1 16.5
文化娱乐用品类 -3.5 18.2
书报杂志类 5.7 102.7
药及医疗用品类 4.0 24.7
建筑材料类 -5.2 29.4
燃料类 10.5 16.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3.2 18.2

城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2.6%, 比上年下降13.1个百分点;农民生活费
用价格指数上升4.0%,比上年下降14.9个百分点。
六、外经外贸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 进出口保持顺差。 1990年全省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
112.9亿元, 比上年增长12.6%。外贸进出口总额39.7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
其中, 出口总额34.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外贸出口总额中,地方承包自营
商品出口2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
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90年全省新签利用外资合同674项,合同外资金额
5.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1亿美元,其中,客商直接投资1.51亿美元,增长15.0
%。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开展。全省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70项,合同
金额9512.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1倍;全年实际完成营业额7260.3万美
元,比上年增长42.2%。
随着国家安定和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召开,旅游业出现新的转机。1990年全省共接
待来自国外和港、 澳、台地区的参观、访问以及各项经济贸易和交流活动的人数达1
2.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旅游外汇收入(外汇人民币) 达1.73亿元,比上年增
长43.0%。
七、教育、科技、文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条件有所改善。1990年我省教育经费继续增加,省财政
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20.48亿元,比上年增长9.0%。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得到调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49所,在校研究生2039人,在校本
专科学生10.58万人, 比上年增长1.8%;毕业学生3.31万人,增长4.1%;招收学生
3.50万人,增长2.1%。全省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11.77万人,比上年增长1.6%。
中等教育结构继续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加强。1990年,全省相当于高中的各
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012所, 比上年减少44所,在校学生49.95万人,比上年增
加4.05万人, 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比重为51.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普
通中学6699所,比上年减少298所,在校学生367.30万人,比上年增加3.56万人。
初等教育取得新成绩。 1990年, 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比上年提高
0.3个百分点, 小学在校学生818.21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211.75万人。特殊教育有
较大发展, 1990年全省盲聋哑弱智教育学校为89个, 在校学生8157人,比上年增加
786人。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取得新成果。1990年末全省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
科研所和技术开发机构达412家; 民办科研机构900多家。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
112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50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14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奖26项,国家发明奖112项。
专利工作发展迅速,技术市场日益兴旺。1990年全省受理专利申请2553件,批准
127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1.9%和15.6%。年内实施专利591项,新增产值6.37亿元。
全省共签订各种技术合同12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3亿元。
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工作又有新进展。全省111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设立专门技
术开发机构797个,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42591人,完成和正在进行 (累计经费支
出总额在1万元以上)的技术开发项目3278项。
科学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气象、地震部门比较准确、及时地预告了各种灾害,为
生产、建设和生活提供了服务。1990年气象部门为社会提供各种气象资料创造经济效
益8亿元,人工降雨增雨20亿立方米。测绘部门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图808幅,新编地图
243幅, 向社会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图2.80万张,航空相片9158张,大地成果5880点。
标准计量部门制修订省级地方标准68项, 对471个采用国际标准的产品进行验收;19
90年对计量标准器的考核共420项,其中,省属企业最高标准器210项,有1105个企业
计量工作定级升级。
文化事业在调整中前进。 全省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1112个,其中,农村9953
个。 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13个,公共图书馆116个,文化馆141个,博物馆42个,档案
馆175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50个,馆藏总数853.39亿卷(册) ,其中档案276.5
4万卷。 全省共有广播电台6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座;电视台32座,电
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千瓦以上) 64座。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6%和82
%。 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2331种, 3.32亿册; 杂志164种,4100万份;报纸55种,
6.84亿份。
八、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0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医院2818个,
比上年增加22个; 医院病床15.96万张,比上年增长2.8%;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11
万人,增长3.0%;其中,医生10.7万人,增长3.5%;护师(士) 6.8万人,增长17.2
%。卫生医疗设施的改善,提高了我省计划免疫工作的水平,1990年,全省儿童四苗
全程接种率达92.6%,超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提出的85%
的目标,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 1990年全省有2人2次超过两项世界少年射击记录,有4
人6次打破和超过5项亚洲记录, 8人9次打破6项全国记录,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
得金牌62枚,银牌58枚,铜牌44枚。体育设施有所改善,到1990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
地3.1万个, 比上年增加65个。 全省共举办乡 (镇) 以上运动会10389次,参加人数
220.88万人。到年末又有570.66万人达到了《全国体育锻炼标准》。截止到1990年底,
我省有33个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居全国之首。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40.8%,比上年提高3.2个百
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33%,提高2.1个百分点。小清河、南四湖流域重
点污染源治理项目完成27个, 解决严重污染区15.9万人饮水。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3
90平方公里。 城市噪音达标区42.49平方公里。大中型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
92%。
九、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199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408.08元,比上
年增加154元,增长12.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680.18元,
增加49.6元,增长7.9%,扣除物价因素增长2.3%。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1229.28元, 比上年增长5.9%;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47.05元,增长6.6%。据抽样
调查推算,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8.48平方米。
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耐用品情况如下:

城镇 农村
电视机(部) 115.04 54.91
其中:彩电(部) 61.46 6.29
录音机(台) 73.08 14.90
家用电冰箱(台) 46.85 0.83
洗衣机(台) 76.59 3.95
电风扇(台) 149.99 42.83
照相机(架) 15.95 0.62

城镇就业继续增加, 职工工资有较大提高。1990年末全省职工人数765.7万人,
比上年增加26.2万人。 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551.8万人,比上年增18.4万人。由于调
整工资全年职工工资总额达160.5亿元, 比上年增长15%,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
124.9亿元, 增长14.8%;全部职工平均工资2138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全民
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2298元,增长11.2%。年末城镇个体劳动者19.7万人,比上年增
加1.3万人。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199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5.47亿元,比
年初增加146.40亿元, 其中城镇居民365.27亿元,增加106.67亿元,农村居民210.2
0亿元,增加39.73亿元。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 有力支援了生产建设。1990年全省承担保险责任达253
9.3亿元, 比上年增长22.8%,参加家庭财产保险的有542.96万户,各种人身保险达
1378.7万人次, 保费收入12.81亿元, 比上年增长28.7%。 国内外业务共支付赔款
5.68亿元,其中,国内财产保险处理案12.2万件,支付赔款3.74亿元,人身保险赔付
1 6.79万人次,赔付金额4957万元,涉外业务支付赔款2752万美元 (折人民币1.44亿
元),使受灾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及时恢复生产经营和重建家园。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 1990年末有乡镇集体办敬老院4652个,收养6.3万人。
城乡福利事业单位供养孤、老、残、幼人员达11.8万人。全年发放救灾扶贫款7874万
元,扶持贫困户75万户,其中,有28万户脱业3775个,安置5.8万残疾人就业。
十、人口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 199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8.21‰,死亡率为6.96‰,人口
自然增长率11.25‰。推算年末全省总人口(常住人口)为8492.64万人。
注:1、公报所列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各项总产值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国家抽样调查推算数。
3、 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为年快报数或预计数,如与实际数字不符,以《山东统
计年鉴-1991》为准。

1990年山东省主要经济指标及在全国位次

┌───────┬───┬────┬───┐
│指标名称 │单位 │1990年 │居全国│
│ │ │实际数 │位次 │
├───────┼───┼────┼───┤
│人口 │万人 │8493 │3 │
│社会总产值 │亿元 │3248.86 │2 │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2848.34 │2 │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1332.13 │2 │
│第一产业产值 │亿元 │425.29 │1 │
│第二产业产值 │亿元 │635.98 │2 │
│第三产业产值 │亿元 │272.29 │3 │
│国民收入 │亿元 │1144.22 │1 │
│农业 │亿元 │422.04 │1 │
│工业 │亿元 │570.69 │2 │
│建筑业 │亿元 │62.14 │3 │
│运输邮电业 │亿元 │31.15 │5 │
│商饮业 │亿元 │58.20 │8 │
│农村社会总产值│亿元 │1769.97 │2 │
│农业总产值 │亿元 │647.49 │1 │
│种植业 │亿元 │397.85 │1 │
│林业 │亿元 │20.85 │6 │
│牧业 │亿元 │151.87 │3 │
│副业 │亿元 │21.71 │8 │
│渔业 │亿元 │55.61 │2 │
│年末耕地面积 │万亩 │10278.9 │3 │
│粮食产量 │万吨 │3570.0 │2 │
│棉花产量 │万吨 │102.75 │1 │
│油料产量 │万吨 │212.10 │1 │
│猪牛羊肉产量 │万吨 │187.0 │3 │
│水果产量 │万吨 │246.30 │2 │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67.80 │2 │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3215.8 │1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2200.85 │2 │
│轻工业总产值 │亿元 │1118.43 │3 │
│重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82.42 │2 │
│钢 │万吨 │226.98 │10 │
│原煤 │万吨 │5995.43 │6 │
│原油 │万吨 │3350.62 │2 │
│发电量 │亿千瓦│446.37 │1 │
│纯碱 │万吨 │76.56 │1 │
│烧碱 │万吨 │38.65 │1 │
│硫酸 │万吨 │73.90 │6 │
└───────┴───┴────┴───┘
┌───────────┬──┬────┬─┐
│化肥 │万吨│142.93 │3 │
│化学农药 │万吨│1.44 │6 │
│水泥 │万吨│1940.30 │2 │
│平板玻璃 │万重│402.69 │7 │
│小型拖拉机 │万台│20.46 │1 │
│纱 │万吨│64.28 │2 │
│布 │亿米│21.63 │2 │
│机制纸及纸版 │万吨│116.11 │2 │
│原盐 │万吨│308.43 │1 │
│卷烟 │万吨│236.12 │4 │
│电视机 │万部│76.29 │10│
│啤酒 │万吨│84.04 │1 │
│家用电冰箱 │万台│27.41 │6 │
│电风扇 │万台│181.15 │5 │
│家用洗衣机 │万台│64.95 │3 │
│合成洗涤剂 │万吨│12.89 │2 │
│缝纫机 │万架│34.72 │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335.66 │3 │
│基本建设投资额 │亿元│95.21 │4 │
│社会住宅建设投资 │亿元│79.18 │4 │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亿元│570.36 │3 │
│居民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416.78 │4 │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 │亿元│110.24 │1 │
│全部职工人数 │万人│767.5 │6 │
│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亿元│161.9 │5 │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元 │1408.09 │9 │
└───────────┴──┴────┴─┘

全省分市地工农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顺序

┌────┬────────┬────────┐
│ │1990年 │1990年为1989年%│
├────┼────┬───┼───┬────┤
│ │绝对数 │居全省│绝对数│居全省 │
│ │(亿元) │位置 │(%) │位置 │
├────┼────┼───┼───┼────┤
│全省总计│2848.34 │ │111.7 │ │
│济南市 │259.56 │4 │109.22│12 │
│青岛市 │415.17 │1 │111.08│10 │
│淄博市 │244.88 │5 │112.93│6 │
│枣庄市 │103.21 │14 │112.90│7 │
│东营市 │104.62 │13 │101.58│16 │
│烟台市 │313.60 │3 │116.92│3 │
│潍坊市 │316.53 │2 │112.02│9 │
│济宁市 │187.96 │6 │110.65│11 │
│泰安市 │160.44 │8 │126.18│1 │
│威海市 │160.03 │9 │119.78│2 │
│日照市 │25.53 │16 │115.13│5 │
│惠民地区│74.53 │15 │105.80│15 │
│德州地区│146.94 │10 │106.88│14 │
│聊城地区│121.21 │11 │108.89│13 │
│临沂地区│180.19 │7 │112.09│8 │
│菏泽地区│117.86 │12 │115.29│4 │
└────┴────┴───┴───┴────┘

全省分市地工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顺序

┌────┬────────┬────────┐
│ │1990年 │1990年为1989年%│
├────┼────┬───┼───┬────┤
│ │绝对数 │居全省│绝对数│居全省 │
│ │(亿元) │位置 │(%) │位置 │
├────┼────┼───┼───┼────┤
│全省总计│2200.85 │ │113.06│ │
│济南市 │222.63 │4 │109.54│15 │
│青岛市 │357.18 │1 │111.60│14 │
│淄博市 │219.14 │5 │112.95│10 │
│枣庄市 │78.19 │12 │114.38│7 │
│东营市 │92.30 │11 │102.50│16 │
│烟台市 │242.97 │2 │116.00│4 │
│潍坊市 │234.28 │3 │112.74│11 │
│济宁市 │127.32 │6 │112.55│12 │
│泰安市 │117.33 │7 │115.62│5 │
│威海市 │116.99 │8 │122.73│1 │
│日照市 │14.01 │16 │118.07│3 │
│惠民地区│45.64 │15 │114.23│8 │
│德州地区│96.70 │10 │114.19│9 │
│聊城地区│67.84 │13 │111.75│13 │
│临沂地区│107.06 │9 │114.40│6 │
│菏泽地区│61.23 │14 │122.41│2 │
└────┴────┴───┴───┴────┘

全省分市地农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顺序

┌────┬───────┬────────┐
│ │1990年 │1990年为1989年%│
├────┼───┬───┼───┬────┤
│ │绝对数│居全省│绝对数│居全省 │
│ │(亿元)│位置 │(%) │位置 │
├────┼───┼───┼───┼────┤
│全省总计│647.49│ │105.56│ │
│济南市 │36.92 │11 │106.22│10 │
│青岛市 │57.99 │5 │106.14│11 │
│淄博市 │25.74 │13 │112.63│3 │
│枣庄市 │25.02 │14 │106.81│7 │
│东营市 │12.32 │15 │94.72 │14 │
│烟台市 │70.64 │3 │123.21│2 │
│潍坊市 │82.25 │1 │109.00│5 │
│济宁市 │60.64 │4 │105.38│12 │
│泰安市 │43.11 │9 │167.22│1 │
│威海市 │43.04 │10 │106.73│8 │
│日照市 │11.52 │16 │109.08│4 │
│惠民地区│28.90 │12 │91.34 │15 │
│德州地区│50.24 │8 │89.50 │16 │
│聊城地区│53.37 │7 │104.38│13 │
│临沂地区│73.13 │2 │107.57│6 │
│菏泽地区│56.62 │6 │106.25│9 │
└────┴───┴───┴───┴────┘

全省分市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顺序

┌────┬───────┬────────┐
│ │1990年 │1990年为1989年%│
├────┼───┬───┼───┬────┤
│ │绝对数│居全省│绝对数│居全省 │
│ │(亿元)│位置 │(%) │位置 │
├────┼───┼───┼───┼────┤
│全省总计│680.18│ │102.25│ │
│济南市 │731.07│7 │101.98│12 │
│青岛市 │952.38│2 │102.23│11 │
│淄博市 │884.95│3 │104.85│5 │
│枣庄市 │708.64│8 │100.18│14 │
│东营市 │568.86│13 │106.71│2 │
│烟台市 │840.45│4 │102.62│9 │
│潍坊市 │764.43│6 │106.56│3 │
│济宁市 │633.25│11 │102.36│10 │
│泰安市 │650.52│10 │104.10│6 │
│威海市 │995.65│1 │101.61│13 │
│日照市 │837.62│5 │105.56│4 │
│惠民地区│495.62│15 │81.76 │16 │
│德州地区│563.06│14 │89.60 │15 │
│聊城地区│660.24│9 │103.99│7 │
│临沂地区│570.28│12 │102.64│8 │
│菏泽地区│483.66│16 │108.79│1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前十名的县、市、区

┌──────┬─────┬─────┐
│名称 │农民人均 │居全省位置│
│ │纯收入(元)│ │
├──────┼─────┼─────┤
│威海市环翠区│1583 │1 │
│烟台市长岛县│1582 │2 │
│济南市天桥区│1453 │3 │
│青岛市沧口区│1343 │4 │
│烟台市芝罘区│1302 │5 │
│威海市荣成市│1180 │6 │
│济南市历下区│1137 │7 │
│淄博市张店区│1126 │8 │
│济宁市市中区│1096 │9 │
│青岛市崂山区│1086 │10 │
└──────┴─────┴─────┘

(山东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