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84&run=13

——1991年4月16日在山东省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赵志浩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
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
见。
根据党中央确定的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省政府从1989年5月着手
研究制定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工作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利用了多年
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多次征求市地和部门的意见,向国家计委及有关
部委汇报,并召开专家咨询会进行了论证。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后,根据全会精神作
了修改,又征求了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经中共山东省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
并原则通过。最近,又与国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进行了衔接。《山东省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已印发各位代表,请一并
审议。
一、对过去10年及“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回顾
过去的10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
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团结
一致,艰苦奋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
了重大成就。在这10年里,我们消除了“文革”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解决了大量历史
遗留问题,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巩固和发展了安定
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使
各项事业都呈现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0年中,我们胜利完成了“六五”和“七五”两个五年计划,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9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1.62倍,年
均递增10.1%; 国民收入1118亿元, 增长1.64倍,年均递增10.2%;工农业总产值
2845亿元, 增长2.68倍,年均递增13.9%;地方财政收入115.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
长1.4倍,年均递增9.2%。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经济素质和人均占有水平也有较
大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48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6位前移到第11位。
10年中,农业和工业持续发展,流通不断扩大,重大比例关系逐步协调。农村经
济由单一经营转向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全面发展。1990年,全省农业总
产值达到647.5亿元,年均递增6.9%。粮食产量从238亿公斤增加到357亿公斤,上了
两个台阶;棉花、花生产量都有较大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
了很大贡献。 全省乡镇企业已安排农村劳动力944万人,总产值年均递增30%以上,
达到1122.5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930亿元,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2%。工业生产
稳步发展,轻重工业比例有所调整,内部结构趋向合理。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
原值达到1148亿元,全省工业总产值2197.7亿元,年均递增16.4%。流通渠道进一步
拓宽, 商品丰富,市场繁荣。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70.4亿元,年均递增14.5
%。 金融事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34.1亿元,贷
款余额1167.7亿元,保险事业迅速发展。
10年中,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积蓄了发展后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共完成2127亿元,其中“七五”完成1532亿元,超过前35年的总和,建成大中型项目
48个。新增一大批原煤、原油、发电、乙烯、纯碱等生产能力,铁路营运里程、公路
通车里程、港口吞吐能力和长途电路、市话交换机容量提高到新的水平,地方铁路和
航空有了良好开端,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有了新的改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10年累
计全民技改投资294亿元,完成2万多个项目,更新改造设备12.6万台套,建成先进生
产线1800多条,有60%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10年中,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取得明显成果。全省已有40%的面积和
人口划入半岛开放区,有20%的县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超过亿元。1990年,全省出口总
额达到34.8亿美元,年均递增7%。累计批准兴办“三资”企业934家、“三来一补”
项目1131个, 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利用国外贷款17.5亿美元。青岛、烟台经济
技术开发区开始发挥效益。全省已初步形成沿海开放城市--半岛开放区--内地多层次
的对外开放格局。
10年中,科技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进展。通过改革科技体
制, 落实科技“双放”政策,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共取得1.3万多项
重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得到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教育
投资增加,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结构得到调整,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为经济建设
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0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比1980年增长1.1倍,普通中专在校
生增长1.2倍,中等以上成人教育在校生增长5.3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文
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侨务、民族、宗教、民政、档案、史志、
老龄等事业和国防建设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0年中,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长期困扰我们的温饱问
题基本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开始向小康迈进。199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
1408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4倍和2.2倍。扣除物价因素,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提高5.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575.5亿元。人均居住
面积增加近1倍。城镇安置234.5万人就业。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计划生育、土地
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耕地净减少幅度下降,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1990年,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稳定局势、发展经济两件大事,认真治理整顿,继续
深化改革,落实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各项决议,遵照既要稳定、又要鼓劲,既要控
制、又要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克服种
种困难, 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与1989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3%;国民收
入增长5%;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9%;出口总额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9
%, 实现了收支平衡;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1.8%,涨幅比上年低15.3个百分点。至
此,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七五”计划的主要指标,除出口总额、花生产量等
指标外, 绝大多数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完成计划的108.4%,国民收入
完成108.3%,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49.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7%,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完成122.1%。
纵观80年代,我们不仅提前三年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而且为实现第
二步战略目标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这10年是各条战线取得丰硕成果的1
0年, 是生产力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建国以
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
各位代表,过去10年我省经济和社会事业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充分显示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全省人民认真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
结果。在这不平凡的十年里,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无论是在政治
风波中,还是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保持不怕困难、不甘落后的昂扬精神,兢兢业业,
埋头苦干,作出了积极的奉献。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山东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
在保卫国家安全和支援地方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各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做了大量工作。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为改革和建设献计献策。港澳
台同胞、海外侨胞热情关注和支持家乡建设。在这里,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山东
的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并对政府工作给予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全省各族人民、社会
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
的总结概括,完全符合我省的情况。过去10年,为了更好地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
山东实际相结合,全省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
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前进了一步。
我们制定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和“科教兴鲁”的战略方
针,提出了强化人均意识、“两种生产”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实行了从实际出发、扬
长避短、发挥优势、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这些凝聚着全省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
战略和具体路子,对于加快富民兴鲁进程已经和正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需要我们
认真总结并在今后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把农业放在首位,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全局稳。这些年我省经济、
政治、社会能够比较稳定,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省上下抓住农业不放松,启动各方面的
力量大办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转变,保持了稳定发展。经
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在改革的推动下,正确处理农村经济中三个关系,努力实现
三个层次良性循环的路子。在种植业内部,正确处理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关系,在确保
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以粮食生产保经济作物,以经济作物促
粮食生产。在农业内部,正确处理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促进了各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农
促牧,以牧养农。在农村经济中,正确处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把乡镇企业作为
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实行乡镇、村、户、联合体“四个轮子”一起转,农、工、
商、运、建五业并举,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扬长避短发展工业,改善经济结构。我们冲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大而全”、
“小而全”自成体系的思想观念,从省情出发,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走出了发展工业的五条路子。集中人财物力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基础
工业和基础设施,改善了基础产业薄弱的状况,增强了工业生产的综合配套能力和经
济发展后劲;调整工业结构,“以重保轻、以轻养重”,加快轻工业发展,增加市场
商品供应和资金积累,使轻重工业走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轨道;狠抓技术进步,
强调靠技术改造、内涵挖潜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使工业发展建立在新的技术起点上;
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和辐射功能,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使城
市工业集中力量上水平、上档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乡村工业以城市为依托,“借
水行舟”,加快发展;合理调整生产力区域布局,发挥各地优势,注意改变历史上形
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全省经济布局的合理化。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我们坚定不移
地把改革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通过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生产
力的发展。过去10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得益于改革开放。农村普遍实行了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发展集体经济,建立社会化
服务体系, 推行农工商一体化。 城市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坚持并完善厂长
(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配套改革。当出现一些波动的时候,及时宣
布行之有效的基本政策和重要改革措施“不变不收”。注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适
当下放权力,调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适宜地区经济发展的良
好环境。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既向国外开放,又向省
外开放,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对外宣传,开展同兄弟省市区的横向联合,利用国际国
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求稳定。保持稳定和发
展,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我们把政治、
社会和人心的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把发展经济作为稳定政治和社会的重要
基础,强调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注意处理速度与效益、宏观管理与微观搞活、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关系。在
解决经济过热问题时,按照中央的部署,一方面坚决适时调整,进行治理整顿,另一
方面保持适度增长,注意避免急刹车造成经济的过度起伏。努力克服急于求成的偏向
和短期行为,强调将当前的发展同增强后劲结合起来,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五)团结一致,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
力量。过去10年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资金、能源、重要原材料供应不
足,物价上涨过猛、商品短缺和市场疲软的问题先后出现。克服这些困难靠什么?很
重要的是靠全省人民发扬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矛盾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低
头,奋发进取,协力而干。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新老同志齐心协力,几大班子团结一
致,党政军民同心同德,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形成了富民兴鲁的强大
合力。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我省比较重视
这个问题,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来,我们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大力加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全省各级先后开展了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学焦裕禄、学铁人等活动,弘扬
沂蒙精神。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文化
阵地。去冬开展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社会主义觉
悟,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
(七)依法治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和发展都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
会环境。全省上下把依法治理作为稳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深入
进行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和地方立法工作。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
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努力办好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重视处理人民来
信来访,实行政务公开。1990年,全省政府系统开展了“依法行政年”活动,全省人
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治省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几年来,我们坚持依
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开展大规
模的“扫黄”、“除六害”斗争,巩固和发展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八)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些年来,全省各级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
究,发现总结群众和基层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创造,推广了诸城、莱芜、郯城、昌乐、
招远、荣成、寿光、莱西、禹城、平度等地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商品经济、加强廉政
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等一系列先进经验,靠典型引路,推动了两
个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作风,先后派出大批干
部深入基层,向群众和基层学习,努力提高决策水平,为群众和基层排忧解难,挂职
包点,在第一线锻炼。重视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总结表彰先进典型,
惩治腐败现象,严肃查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案件。通过提高政府自身素
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10年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总结经
验,有利于鼓舞斗志,坚定信心,继续前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离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省人民的要求,同兄弟省市区相比,都还有差距,工作中还有不
少缺点,前进中还有许多困难。突出的表现,一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抗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储运等流通环节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二是经济效益差,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进
展不快,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明显好转,产成品积压过
多、经济循环受阻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三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流通不畅,科技
教育水平不高,第三产业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四是对外开放步子不快,
措施不够有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利用外资规模不大,引进技术
的起点还不高;五是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制约着我省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六是经济发展中曾出现过热现象,财力物力分散,浪费现象严重,宏
观调控乏力和微观经济活力不足的现象并存,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七是一度存
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活跃,
旧的习俗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某些丑恶现象死灰复燃,社会上仍有一些不安定因素。
产生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受客观条件和大环境影响外,从政府工作
自身检查,主要是:在由传统的产品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转换过程中,思想解放不
够,改革创新意识、整体开放意识、效益和质量意识不强,经济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
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仍然存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意识还没有普遍树立起来。
工作指导上,布置多检查少,抓落实不够,对国家给予的某些政策没有结合实际用足
用好,农民负担和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解决不够得力。会议多、文件多的问题还没有
得到有效解决,工作中仍存在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自由主
义现象,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执行法纪尚有不严之处,某些腐败现象仍然存在,
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切实纠正。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在实施十
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过程中,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今后10年及“八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
90年代,是在经济总量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素质、实现第二
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时期,也是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基础的决定
性时期。明确10年的主要任务,制定出鼓舞全省人民奋发进取的蓝图,集中力量把国
民经济搞上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富民兴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立足山东的现实基础,今后10年我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任务是: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提
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力争经济发展速度和效
益的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全国的现
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历史发展情况和现有基础分析,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纲要(草案)》对十年
规划和“八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建议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8%,农业总产值
年均递增3~4%, 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10%,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1%,地
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6~7%,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出口总额年均递增9
~11%,现有企业50%以上的生产设备得到改造,60%的主要工业产品经济技术指标
达到八十年代的国际水平,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综
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3%, 资金利税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年
均递增4%。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将使我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布
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有新的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
献增大,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
高,出现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的崭新局面。
我们把今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定为7~8%,高于全国的水平,经过
了反复论证,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完成这个计划,就可以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
李鹏总理指出, 今后10年从全国看平均每年增长6%的速度是比较适当的,有的地区
可以高一些,有的地区可以低一些。我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应该也有条件
对全国经济发展作出较多的贡献。 建国40年,我省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9%,工业
总产值年均递增13.8%,国民收入年均递增8.6%,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以上,
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1%。从经济增长的态势分析,今后10年的
发展也不会太慢。但为了不使各方面的安排绷得太紧,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
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上来,经济增长定得低于前10年和40年的平均速度,是必要的。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按净产值计算的。它的发展速度,既取决于
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也取决于技术进步、物质消耗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因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今后10年经济的发展, 不仅总量上要有增长, 更重要的是效益要有较大提高。
《纲要(草案)》提出,全省经济效益的增长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为了使经济发展
建立在少投入、多产出的基础上,走向良性循环。如果经济效益上不去,经济增长速
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在全省人民中强化效益观念,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努力,加强经济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切实把经济工作转到以
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实现《纲要(草案)》提出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
《纲要(草案)》强调提高人均占有水平,这是因为小康目标本身就包含人均的概
念,用人均占有指标来衡量,更能确切地反映经济的实力和素质。这对我们的工作,
从数量和质量、物质生产和控制人口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主要经济总
量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许多人均占有指标却处于中等水平,有的甚至处于下游。这
种状况应当改变。根据现有基础和人口增长趋势,人均占有水平的提高比总量增长的
任务更艰巨。只有把经济效益和增长速度搞上去,人口增长速度降下来,才能确保这
一任务的实现。
实现《纲要(草案)》确定的任务,困难不少,但有利条件更多,我们应当有充分
的信心。国家确定的今后十年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建
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制定了比较符合山东实
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建立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经济的条件好于过
去任何时期;经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明显好转,经济结构有
所改善,活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社会安定,人民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更加高
涨;尽管国际局势多变,我们仍有可能赢得较长时间,充分发挥沿海开放的优势,更
多地利用国际市场,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专心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当然,在看到有
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除了前面说到当前的一
些困难制约着我们发展外,还要考虑到国际形势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影响,充分估计
到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由于主观认识跟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等造成
的新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踌躇不前。只要我们充分利用
有利条件,及时克服不利因素,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各项规划目标。
做好今后10年的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据中央确定的基本指导方针,结合我省实际,要遵循以下指导思
想:
(一)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国民经济。这是我们
付出昂贵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
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防止急于求成,避免出现大的波折。强调经济的稳定,
是为了持续、协调地发展。发展中国家要靠发展才能富强起来。只有把经济搞上去,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改善人
民生活,这就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效益,而不是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我们必须坚持
稳定与发展的统一,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积极地不断地搞好综合平衡,处理好各项重
大比例关系,向管理和技术进步要质量、要效益,努力走出一条少投入、多产出、低
消耗、高效益发展经济的路子,在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争取全省经济发
展得更好更快一些。
(二)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振兴山东的必由之路。实现今后的战
略目标,消除经济体制上的弊端,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坚定不移地把
改革推向前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凡是实践证明有利于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都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配套完善,
并积极进行新的探索,促使改革不断深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重大改革措施
出台要经过试验,充分考虑经济环境的可能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使其更富有成效。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置身于世界之外,任何国
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健康发展。今后10年,我省经济要有新发展,必须进
一步贯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更大胆、更积极地扩大对外开放,处理好自力更生
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外向型经济的
发展。
(三)坚持“科教兴鲁”。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国民经济的
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不仅因为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能赢得主动权;而且因为我省财力和某些资
源相对不足,如果单纯依靠大量投入资金、消耗资源发展经济,路子将越走越窄。今
后10年,要继续开发山东、建设山东、振兴山东,缩小同先进省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依靠科教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这是从全省整体出发,
考虑到条件不同和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各有侧重的完整方针。开放地带有开发,开发
地带要开放,相互间的基本利益是共同的,富民兴鲁的目标是一致的。根据这一方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地区经济布局,合理配置东西部生产力要素,是提高全省经
济整体素质与效益的必要基础和前提。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各地的特点,处理好
地区与全省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实现合理分工、优
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五)坚持既要适当集中,又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优化地区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强
化基础产业,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必须适当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办好关系全局和
长远利益的大事。纠正目前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存在的过于分散的现象,要从实际出
发,防止走统得过死的老路。把必要的集中和适当的分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
面的积极性,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动摇的一项原则。
(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主要
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的经济建设,将长期面临能源、原材料、资金不足的矛盾,要
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
的思想,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活。要千方百计节约财力、
物力和人力,坚决克服铺张浪费现象,勤俭办一切事业。
(七)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要以两个文明的尺度全面
衡量。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要创造丰富的精神财
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反对“和平演变”和加快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迫切要求我们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弘扬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集中力量抓好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
富民兴鲁、振兴中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10年时间有限,财力、物力有限,只有
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抓住重点,才能实现积极的综合平衡,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遵照
党中央确定的战略重点,围绕实现今后10年的奋斗目标,必须集中力量把以下几件大
事抓紧抓好。
(一)确保农业稳步增长,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业是立国安邦的产业,是国民经
济的基础。我省是人口大省,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要把农业抓
得很紧很紧。要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围绕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进一步促进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和林牧副渔各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良性循环。粮棉油生产
要登上新的台阶。 1995年,粮食总产达到375亿公斤,棉花13亿公斤,花生22.5亿公
斤; 2000年,粮食总产达到400亿公斤,棉花14亿公斤,花生26亿公斤。要把林业作
为发展农业的基本建设,认真贯彻《森林法》,继续实行绿化责任制,搞好荒山荒滩
绿化,争取10年绿化山东大地,到200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5%。因地制宜建立、
发展绿化带和经济林、丰产林基地,搞好林粮、果粮间作,提高果品质量,增加产量。
积极发展畜牧业,搞好饲料的开发和生产,促进农、林产品的转化,稳定发展猪、鸡
生产,大力发展食草畜禽,建立节粮型畜禽结构。加快水产业的发展,以养为主,海
水淡水并举,养殖、捕捞、加工并举,推广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精养高产。注意保
护近海资源,积极组建远洋船队,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
振兴农村经济,仍然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继续稳定和落实农村各项政策。
要把“科教兴农”方针落到实处。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
文化、技术素质。加强农业第一线科技队伍建设,稳定农村科技人员,鼓励科技工作
者下乡,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搞好立体种植
养殖,提高农林牧渔各业的单产水平。搞好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
田,加快生产基地建设,拓展农业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黄淮海平原、黄河三角
洲、山区、滩区、湖区、浅海滩涂和海岛七大区域,加大开发力度,拓宽生产领域。
要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与财政收入的增长要保持同步。
乡镇企业要适当增加支农、建农资金的比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民增加生产
性投入。资金、物资投入与劳动积累相结合,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坚持不懈地搞好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兴建、整修一批骨干防洪除涝工程。增加化肥、农药、农膜、
柴油、农业机械的生产,及时提供优质、充足的农用生产资料,加强农机管理,提高
农业机械化水平。搞好灾害性天气预报。要造成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大气候,从各方
面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对于实现
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切实
抓紧抓好。继续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建立符
合乡镇企业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
业素质。乡镇企业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建筑材料、为大工业配
套、出口创汇产品、民用小商品和第三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着力加强管理、调
整结构、上档次、上水平;起步较晚的地方,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立足当地资源,
选准方向,积极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素质。今后10年,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条
件,调整资产存量,优化增量,处理好一二三产业、农业与工业、基础工业与加工工
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关联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发展基础工业,优化和发展支柱产业,培植开发新兴产
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基础稳固、相互协调、有序运转的产业结构体系。就工
业结构来说, 着重加快能源、化学、电子、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8个支
柱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其它行业。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这是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必
要条件,也是今后经济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有计
划地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通信等骨干工程,建设市政公
用设施,增强城镇辐射功能。要重点加快以济青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完善公
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本世纪末,全省县级以上
城市实现国内和国际电话直拨,乡镇电话基本实现自动化,半岛开放区和其他有条件
的乡镇实现国内和国际电话直拨。基础工业,重点是加强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建设,
使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及医药、冶金等行业的主要产品均有较大增长,缓解紧缺
局面。采取得力措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搞好重点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
力针,突出节约,充分挖掘现有生产能力和设施的潜力,靠降低消耗促进经济的发展
和效益的提高。
改组改造加工工业。今后10年,要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提高和发展统一起
来,重点立足于对现有基础进行改组改造,依靠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横向联合,发
挥现有企业潜力,在提高的基础上求得新的发展。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
更新老旧设备,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技术改造要与企业改组紧密结
合,分行业、成系列进行,提高专业化水平。要把电子工业放到突出位置,创造条件,
超前发展。机械工业,在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攻成套,上水平,研制技术水平
高的生产线和设备,加快机电仪一体化的步伐。推进国防军工技术的发展,加强军工
企业的“军民结合”和发展民品的统一规划与协调。纺织、丝绸工业,要向深加工、
多品种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出口创汇。严格控制新上棉纺能力,搞好小棉
纺的调整改造。轻工业,要调整改造消费品工业,搞好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系
列化产品,积极发展造纸、制盐、陶瓷、塑料、包装、装潢工业和装饰装修业。
积极发展建筑业。实现第二个翻番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建筑、建材业承担
着重要的任务。要搞好城乡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建筑业的现代化
进程,提高勘察设计水平、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提高竞争力,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跻身国际市场。重视房地产开发,使其成为重要产业。搞好
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加快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建材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加产
品品种,提高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发展第一、二产业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交流、扩大对
外开放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第三产业不仅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人民生活质
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本身就创造价值和财富。我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行业
不全,服务程度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22%,低于先进省市,也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已成为突出薄弱环节。必须从认识和行动上来一个转变,把第三产业作为今
后10年的战略重点,发展速度要超过第一、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
1995年达到26%,2000年达到3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加强领
导,广造舆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大气候。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交通通信的同时,加快发展商业、供销、饮食服务、外贸、旅游、物资、文化、卫生、
金融、信托、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仓储及各项市政公用事业等。当前要突出
抓好商业、饮食服务业和文化卫生等方面,切实解决人民生活中各种“难”的问题。
注意开发信息产业,逐步完善信息网络。要进一步放宽政策,继续坚持国家、集体、
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别是引导集体和个体劳动者把资金投向第三
产业。因地制宜,推动部分乡镇企业转向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以劳务为主的
饮食服务、修理等行业,要放开让个人经营。城乡新增和富余劳动力应尽量充实到第
三产业中去。
(三) 东西结合, 优势互补,促进地区布局合理化。10年规划的地区布局,是在
“七五”计划关于全省分为东西两大片、六个经济区的基础上考虑的。根据我省经济
发展实际和资源分布、交通运输状况,今后10年及更长的时间内,以点、线、面结合,
形成“二、三、六”的总格局,即全省分为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鲁西内陆经济
开发区两大片,形成胶济、新石和计划新建的德龙线三条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建
设鲁中、胶东、鲁东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六个经济区。
以交通干线为动脉,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展开经济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带,是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多年的建设,胶济沿线已成为我省经济发达地带,今后10年
要继续巩固、发展、提高这一经济带,同时向南北两翼逐步展开。胶济沿线要在保证
农业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和高档轻纺、机械、电子、化工、
冶金等行业,充分发挥在全省经济中的带头作用。新石铁路的通车和石臼港的建成,
为南翼的展开创造了条件。这一线要加快港口配套,新建大型钢铁企业和复合肥料厂,
扩大利用鲁西南油气资源,形成煤炭、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纺织、轻工和农业
等系统开发的产业聚集带。北翼农产品和土地资源丰富,黄河是全省最大的淡水资源,
又有全国第二大油田,已拥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要力争国家批准建设德龙铁路,扩建
相应的港口,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把这一线建成全省重要的粮、棉、畜牧生产基地,
扩大原盐、乙烯和纯碱生产能力,形成石油开采、化工、纺织和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利
用的产业聚集带。在德龙铁路未立项前,要积极做好一切可以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尽快向北翼展开创造条件。同时,充分发挥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和将要建设的京九
铁路的作用,将三条产业聚集带有机地串连起来。
优化地区经济布局, 合理配置东西部生产力要素,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是9
0年代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东西部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按照互惠互
利的原则,坚持政府搭台、政策引导、企业唱戏的路子,进一步加强横向经济联合与
协作,继续搞好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把技术、资金、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合理分工,
互相支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求得共同发展。要积极支持西部地区利用矿产资
源、农副产品资源、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发展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逐步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是走向共同富裕不可忽视的方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扶贫要强调扶本、扶志,首先解决好“班子”、“路子”问题。“八五”期间,对贫
困地区已确定的政策不变,资金不减,继续扶持。重视解决库区、滩区群众的生产、
生活问题。坚持解决温饱问题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增加经济收入与改善基本生产条件
相结合,继续采取各级各部门扶贫包干、对口支援等办法,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
贫困地区全部脱贫。
我省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近海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比
陆地面积还大;又是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大力开发海洋资源
是振兴山东经济的重要内容。要树立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意识,贯彻陆海并举的方针,
保护近海生物资源,加强海水养殖、海水捕捞、海洋化工、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
洋交通的研究开发。近期重点开发利用1980万亩浅海滩涂,逐步实现“陆上一个山东,
海上一个山东”的战略设想。
(四)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今后10年,要以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
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目标,围绕解决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加大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相互配套的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要围绕解决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稳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
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把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营的优越性都
充分发挥出来。在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自愿的原则,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
营,稳妥地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
增强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认
真落实《企业法》,坚持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从改善外
部环境、优化内部机制两方面入手,逐步使绝大多数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扶持,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轻企
业负担,在宏观上为企业正常生产和提高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通过完善承包
经营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深化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商品经济
发展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当前,需要着重建立能对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和有利于
产品销售的经营机制;促进产品上质量、上档次,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提高效益的
管理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机制;增强主人翁意
识,提高职工素质的精神激励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把搞活
大中型企业放到重要位置,采取措施,制定政策,重点扶持,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发展企业集团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搞活企业的重要措施。要在巩固、
提高现有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改组、联合、兼并,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大中型
骨干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有计划地组建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覆盖率高、
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形成大中小企业配置合理、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企业组织结
构。要积极探索突破“三不变”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强化核心层、紧密层在集团内部
的作用。
没有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要把培育市场、拓展流
通放在与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发展跨地区、跨部门的商品流通,破除地区封锁。
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有效地发挥国营商业、物资和供销社的主渠道和“蓄水池”
作用,进一步发挥集体和个体商业的作用。加快发展集贸和批发市场。大力疏通、开
拓农产品流通,完善消费资料市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有计划地发展金融、技术、
信息、房地产和劳务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在保
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理
顺主要商品价格,发挥价格调节供求关系、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要把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作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按照建立中央和省两级调控体系的要求,继续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具体
途径和形式。进一步深化计划、投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省级调控,建
立起以国家计划为主要依据,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协调
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提高驾驭全省经济发展的能力。
近期要重视加快城镇住房制度和以养老、医疗、待业、工伤为主要内容以及计划
生育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通过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改变国
家统包过多的状况。这些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各地要按照
中央确定的原则,分散决策、分批推进,认真搞好各种类型的试点工作,根据实际情
况,积极组织实施。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干部人
事、机构等方面的政治体制改革。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对外开放是振兴山东经济
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认清现实,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整体开放意识。扩大对外
开放,要把出口创汇、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交往与文化、人才
交流结合起来。实行以贸带经,以经促贸,贸经技结合,使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规模
不断扩大。 争取1995年出口总额达到55亿美元,2000年达到80~100亿美元。按照国
家外贸体制改革的要求,外贸出口既要增长,又要自负盈亏,这就不仅要努力扩大对
外贸易规模,而且必须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外贸经济效益,主要依靠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外汇收入。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建立不同类型、
各具特色的出口商品基地,形成较完善的出口生产体系,逐步实现由主要出口资源性、
初加工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精加工产品转变,增加机电、轻纺和高新技术产品出
口。争取国家赋予具备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外贸经营自主权。全方位、多层次
地开拓国际市场,把出口产品生产和对外销售结合起来,兴办海外企业,就地生产,
就地销售。
多渠道、多形式地利用外资,重点是外商直接投资,并努力争取条件比较优惠的
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主要用于基
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出口创汇型、技术先进型项目,吸引更多的外资参加现有企业的
技术改造,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巩固扩大已有合作关系,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积极
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合资企业股份制、土地有偿使用、
成片开发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进行大胆探索。切实办好现有“三资”企业,按照国际
惯例进行管理。用足用好政策,不断健全涉外法规,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基础设施,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努力扩大对外宣传,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在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
流与合作。进一步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积极发展旅游业,力争把我省建成全国的旅
游热点地区,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
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对外承包工程。
无论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开放,都要把全方位开放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抓住重
点,形成拳头,带动全省。首先支持青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济南、枣庄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发挥效益。加快山东半岛开放区建设,重点
引进高起点、高创汇项目和大型项目,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率先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格
局,带动内陆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发展同兄弟省市区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
作,促进全省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六)全面落实“科教兴鲁”方针,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实现第二个翻番
的战略目标,并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创造条件,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科教兴鲁”
必须先兴科教。要深化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机
制。各级都要努力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继续鼓励全社会办科研、办教育,建立科
普网络,依靠科教兴农、兴工、兴商、兴贸。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方
针,搞好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用基础研究的布局。一
是大力开发和普遍推广效益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加强中间试验,强化科研与生产
结合的中间环节,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
用,使高新技术产业在重点区域形成气候,在重要领域形成特色;三是重视和加强应
用基础研究,为科技发展积累后劲。加强社会科学和软科学研究,从理论与实践、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回答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搞好人才开
发工作,制定和落实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开展群众性
的科学实验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继续推广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
经验。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扎扎实实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大力发展多层次、
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努力优化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岗位培训,
重视扫盲工作,切实抓好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
中心,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提高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围绕德智体全面发展,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
育手段,防止和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农村学生辍学的问题。
认真办好师范教育,加强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
教师队伍。
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理解、关心、支持知识分子,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和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切实改
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七)坚持三项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控制人口、保护土
地、改善环境,是关系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
社会的高度重视。
今后10年,我省人口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全
省上下要有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增强全省人民的人均占有意
识,稳定政策,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禁计划外生育。要把
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基层,实行人口控制目标责任制,做好基础工作,把人口计划指
标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家庭,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
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搞好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趋势,重视老龄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发挥离退休人员的积极作用,
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再生资源。
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抓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计划控制审批建设用
地,对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用地要加强管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侵占。坚持“占一亩补一亩”的原则,建立土地复垦制度,有计划地开垦荒地。
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地质勘探,开辟新的矿源,为经
济和社会发展储备、提供充足的资源。要继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搞好水资
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黄河水,积极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搞好废污水、微
咸水的处理利用,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快节水技术改造,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缓解我省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采取切实措施,尽快解决部
分山区、沿海和高氟区人畜吃水问题。
环境保护,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是能否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大
事。要依法治理环境,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治理,重视防治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限
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对海洋、湖泊、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解决海水倒
灌问题,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八)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使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生产
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本着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既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积累率过高,
又要避免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影响人民的长远利益。在保证财政、信贷、物资、外汇
综合平衡的前提下,“八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2000亿元,其中全
民所有制投资为1200亿元,主要用于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严格
控制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建设。
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是长期的重要方针。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双增双节”运动,
大力培植和扩大财源,以节约求增产,以增产促增收,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采取
措施,促进利税大户增盈和亏损大户扭亏。抓好财政补贴县和创建财政收入过亿元县
的工作, 力争5年大部分补贴县基本自给,10年全部自给,部分成为上缴县;财政收
入过亿元县从16个,争取“八五”末发展到30个以上。要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会制
度,加强审计监督。实行依法治税,严禁偷税漏税。严格控制财政支出,量入为出,
控制机构和人员膨胀,反对铺张浪费,确保财政收支平衡,逐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生
产建设的比重。
要继续贯彻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的方针,坚持先富帮未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原则,到本世纪末,使全省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小康水平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到2000年,全省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3000元,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明显改善,食物结构
进一步优化,每户拥有一套比较经济实用的住宅,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平均预期寿命
超过72岁。那时,整个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精神风貌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出
现一个更加鼓舞人心的情景。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全面实现第二
步战略目标
实现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需要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各级领导的精心组织。
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政
府自身建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新的姿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
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
主义教育,加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和新方
法,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继续解决好“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坚持移
风易俗,加强青少年教育,创建更多的文明单位、先进集体、五好家庭,支持工会、
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好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先进比奉献树新风”、“双
学双比”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果,切实搞好城市的社
会主义思想教育。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努力办好新闻、出版、广播、
影视、戏剧、文物、档案等事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创作更多
的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反映伟大时代风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活跃群众文化,丰
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文化阵地。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
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努力发展卫生事业,大力振兴中医,搞好中西医结合,改善
医疗条件,端正医风医德,提高服务质量,巩固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尽快改变
部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到本世纪末,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各方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
同动作。各级政府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搞好必要的设施建设,
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各项决议,积极办理人民代表、政协
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在作出和实施重要决策、
处理重要事务时,一定要认真听取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和社会
各界的意见,重视支持他们的工作,发挥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要全心全意
依靠工人阶级,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支持和引
导他们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力。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倾听群众和下级的批评,对
打击报复者要严肃追究。认真处理和接待人民来信来访,继续实行政务公开,通过各
种形式,及时向人民群众通报政府工作。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强化宪法和法律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权威和作用。巩固
发展依法行政年活动取得的成效,坚持依法治省。各级政府要在职权范围内,积极加
强行政规章制度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认真搞
好第二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健全各级政府的法制机
构,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加强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改善执法条件和
手段,重视律师作用,强化法律监督,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
是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法,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对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安定。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深入进
行“反颠覆、反渗透、反演变”教育,高度警惕和及时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
动。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群专结合,城乡一体,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
育等多种手段,加强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深入开展“扫黄”和“除六害”
斗争,坚决取缔毒化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一切丑恶现
象,消除滋生和诱发犯罪的根源。要及时主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
力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创造和保持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注意培养教育基层干部,支
持和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努力把乡镇政府和村级组
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某些地方农村工作“断层”问题,更好地把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国防教育、保密教育,增强国家安全观念,搞好民兵“三落实”和预备役部
队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活动,落实好优抚政策,支持军队
建设,爱护国防设施,维护军队荣誉,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
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各级政府担负着组织管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的
重要职责。搞好政府自身建设,对于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
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加强思想、
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按照“改革创新、廉洁勤奋、团结实干、高效服务”的要求,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民造福,为党争光。
改革创新,是政府工作人员应有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要
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为此,必
须不断解放思想。当前,要针对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际,着力克服因循
守旧、小富即安的小生产思想,重生产轻流通、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速
度轻效益等产品经济思想,努力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商品经济意识、整体开放意识、
人均占有意识和质量、效益观念,以便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廉洁勤奋,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关键所在。政府工作人员
是人民的公仆,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造第一流的工作。
要继续加强廉政建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坚决纠正不正之
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清除腐败现象,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积极发
挥工商行政、税务、审计、物价、统计、海关、商检、监察、公安、司法等执法监督
部门的作用,鼓励支持舆论机关和人民群众进行社会监督,不断改进政府工作,维护
和提高人民政府的威信。
团结实干,是各级政府必需的工作作风。只有各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致,
互相支持,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收到总揽全局之效。要埋头苦干,力戒空谈,讲
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作风。要认
真贯彻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继续坚持干部下派挂职锻炼制度。采
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精简会议、文件及内事礼仪活动,腾出精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高效服务,是政府自身建设的目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精兵简政,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切实做到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
务,为发展生产服务。服务得好坏,关键是能否及时准确地决策。要加强政府自身的
咨询研究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科学决策的体系和程序,提高决策水平,避免重大失误。
决策一经作出,就要狠抓落实,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奖罚分明,确保有效实施。
把上述内容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守则,是为了统一、规范全省各级政府工作人员
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提高政府工作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各位代表!
今年是执行10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第一年,又是完成治理整顿的决定性一年。
十年看五年,五年看头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党中央提出,争取经济稳步发
展,加强党的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仍然是今年要着力抓好的三件大事。我们要认真
贯彻落实。关于今年的工作,省政府将向大会作计划和财政报告。在这里,需着重强
调的是:要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疏通流通渠道,提高
经济效益,把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与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
地位,避免因为丰收而放松农业生产,特别要抓好棉花生产和收购,确保粮棉油稳定
增长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围绕搞活大中型企业,从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
积极扶持,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增强内部活力,发挥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
骨干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逐项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品种,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启动城乡市场,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争取出口创汇有较多增加,
利用外资迈出新的步伐。狠抓开源节流,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毫不动摇地抓好计
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力争今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于去年。进一
步加强对治理“三乱”工作的领导,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决不走过场。
继续加强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执纪,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
“难点”问题。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集中力量重点打击那些危害大、影响大的犯
罪活动,努力保持社会稳定。通过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
计划创造良好的开端。
各位代表!
今后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宏伟的,前景是鼓舞人心的,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让我
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同心同
德,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埋头苦干,胜利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为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