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81&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刘洪仁
副书记 樊思宝 王玉柱 丁宗山
中共地纪委书记 刘泮扬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于法杰
副主任 张宝光 刘广新 吴倩之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玉柱
副专员 毕可文 阎世海 李明先
刘延谟 李玉祥 邢德茂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樊思宝
副主任 邹学信 刘温如 李宝珊 黄爱菊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许修堂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王进宝

1990年菏泽地区辖菏泽、曹县、单县、郓城、鄄城、成武、定陶、东明等1市7县。
行署驻菏泽市。 共辖253个乡镇、办事处,13941个自然村。面积12156.3平方公里,
总人口776.6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9.89万。
1990年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的方针,坚持重工强农兴商的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年和“七五”计划各项目标,
上下左右齐心协力, 团结奋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3亿元, 比上年增长8.3%,比1985年增长40.1%,平
均每年增长7%;国民收入达到49.2亿元,比上年增长7.1%,比1985年增长26%,平
均每年增长4.7%;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1985年增长70
%,平均每年增长11.2%。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区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科教兴农,
增加农业投入, 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1990年全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2
3.18万千瓦,农村通电率77.5%,农村用电量达2.86万千瓦时,农用化肥实物施用量
达69.5万吨,新增灌溉面积59.3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43.2万亩。随着农业基本
生产条件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和综合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尽管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
频繁,但整个农村经济持续增长。1990年又遇风雨虫雹灾,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区农
业总产值达30.2亿元,比上年增长6.6%,比1985年增长11.4%,平均每年增长2.2%;
粮食总产达273.5万吨,接近上年水平,比1985年有一定增长;棉花总产达22.2万吨,
比上年增长21.5%。其中曹县棉花总产一举翻番,收购皮棉100.25万担,成为长江以
北第一个百万担皮棉县,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林业由于广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全区农田林网发展到998万亩,农
桐间作702万亩, 树木总数3亿多株,全区人均39株,林地面积达220万亩,木材蓄积
量1000万立方米。桐树总数4390万棵,桐树丰产林57万亩,木材蓄积量达210.68万立
方米,为全省最大的桐木生产基地。四旁植树数、木材蓄积量及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
一位。全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桐间作化、河道林带化,成为全国四个“平原绿化
达标地区”之一,被国务院授予“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乡镇企业有了突破性发
展。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1985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0.3
%。
城市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90年工业生产加强市场预测,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企
业管理,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3亿元,
比上年增长22.1%, 比1985年增长1.67倍。 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由“倒四六”变为
“正四六” 。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比1985年增长
2.3倍。 新上了一批纱厂、电厂、涤纶丝厂和炼油厂等骨干项目,基本建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并逐步形成了轻纺、食品、皮革、石油、机械、
建材等支柱性产业,整个工业生产初步实现了速度、效益、后劲的统一。重点考核了
77种主要工业品,质量稳定提高71种,稳定提高率为93.2%;重点检查的20项主要物
耗指标, 稳定降低的16项,稳定降低率为80%;已有5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27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08个企业被评为地级先进企业。有2个产品创国优,
20个产品创部优,68个产品创省优。工业的崛起带动了流通领域各业发展,促进了地
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0.7%,比198
5年增长69.5%。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5.03亿元,较年初增长24.58%,各项贷款余额
41.13亿元, 增长19.5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比198
5年增长123.6%。
对外开放迈出了较大步子。 全区外贸出口商品已达12大类,近400个品种,收购
总值达3.1亿元,比上年增长3.3%,比1985年增长47.6%,而且外贸出口产品的结构
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制成品比重由“六五”末的百分之十几提
高到50%以上。其中羊剪绒、革制品、裘皮服装、医用敷料等商品供货额均居全省前
列。 “七五”期间,全区共引进关键设备200多台套,重点改造了11个企业,建成了
扑克牌、 罐头、皮革等9条生产线,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出口创汇能力。通过与
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实施协作项目5356项,并引进了大量资
金、物资、技术和人才,建立了一批起点较高、规模较大,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三资”
企业。“三资”企业已发展到22处, 合同利用外资3967.9万美元, 1990年合资企业
完成产值1.4亿元,创外汇1347.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倍和6.6倍。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系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全
区各师范学校、高中和规模较大的初中、小学都设立了政教处,并调整配齐了党政工
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工作机构,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思想政治工作网
络。 同时,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农村集资3亿
元, 完成了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加强了乡镇中学的建设。全区253个乡镇,已有24
1个乡镇依法进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阶段,覆盖人口724万人。全区有残疾学龄儿童少
年2870人,已入学1030人,占残疾儿童少年总数的36%。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菏泽地
区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荣获优胜单位称号; 初中数学联赛获一等奖1名,三等奖19
名。在全省中学化学竞赛中有11名获一等奖,58名获二等奖,95名获三等奖。成人教
育稳步发展。科技兴菏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区12万亩吨粮田开发,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小麦平均单产405公斤, 比开发前三年平均单产314.15公斤增产90.85公斤, 增长2
8.9%;玉米平均单产602.93公斤,比开发前三年平均单产385.7公斤增长217.23公斤,
增长56.3%。企业科技稳步推进。开发的防盗变压器、杨木绒毛浆、耐热炉箅条、新
型离心脱水机、18马力拖拉机、羊肠线系列产品、单丝涂塑玻璃窗纱等新产品填补了
国内、 省内空白。全区253个乡镇,已建立乡镇科委的占乡镇总数的97.3%;配科技
村主任5808人, 占行政村总数的71%。成立各种技术协会、研究会1410个,会员达6
万余人。卫生系统深入广泛开展了“学雷锋、学白求恩,满意在医院”活动,医德医
风明显好转。区卫生系统建立学雷锋小组1475个,组织医疗服务队(组) 233个,开展
院外医疗卫生咨询服务1.3万余人次; 医务人员拒收或退回病人及其亲属所送礼金
1500人次, 价值15500元,为病人捐款8931元,赢得了群众赞扬。体育工作又取得较
大成绩。 1990年参加省12项比赛,获得奖牌167枚。在“希望杯”武术比赛团体赛中
再次夺魁, 实现了“四连冠”。广播电视事业有新发展。村通播率达到89.51%;中
央和省电视台的转播覆盖率由1989年的64%上升到76%。社会保险业务开办险种由上
年的32个发展到40个, 承保金额达50亿余元,收入保费3844万元,比上年增长47.82
%。 1990年自然灾害严重,保险公司先后为150家企业和4200户居民支付自然灾害赔
款480万元。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4元,比上年增加79元,比
1985年增加165元, 平均每年增加33.6元;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1670元,比上年增加
116元,比1985年增加724元。全区城乡储蓄余额达到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2.9%,
比1985年人均增加220元。
(李顺广 马涛 张煜)

加强领导搞好服务促进棉花生产
曹县地处鲁西南边陲,农业人口123万人,耕地156.7万亩,人均1.27亩,是个老
棉区。 1990年全县种植棉花77.9万亩, 平均单产67.4公斤,收购皮棉100.25万担。
继1984年之后,第二次超过了百万担,成为全国三个实现百万担皮棉县之一,是长江
以北第一个百万担皮棉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
先进县、全国“科技兴棉”先进单位。
为了实现1990年百万担皮棉的生产任务,曹县成立了棉花生产购销指挥部,县长
任指挥长,指挥部设办公室、宣传组、生产技术组、物资供应组、购销组,各级建立
岗位责任制。在落实植棉面积时,县里与农民签订生产定购合同书12万份。全县组织
5000名县乡干部下去帮助农民搞营养钵育苗,移栽面积60.5万亩。 并开发黄河故道、
太行堤水库等沙碱荒地,扩大植棉面积10万亩。县里还在良种、技术、物资等方面向
农民提供服务,县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补贴115万元,从外地购进中17、中16、
鲁9等棉花良种110万公斤。 县供销社购置4万部制钵器低价售给棉农, 购进14.2
万公斤农膜和12230万公斤化肥、77万公斤农药出售给农民。县农业银行发放900万元
贷款,由财政部门贴息,按每亩棉花10元钱发到农户。曹县还积极组织推广了“一早
四改”的科学植棉措施,加强科技培训,大力采用化学药剂调节、机械防治棉田病虫
害等新技术。
由于曹县在植棉中采取了过硬的行政措施和服务措施,推广了科学技术知识,全
县的棉花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全县单产皮棉80公斤以上的地块达14万亩,亩产
百公斤皮棉的地块8000多亩。实施的“丰收计划”项目32万亩,平均单产皮棉69.9公
斤,比前三年平均单产47.5公斤增加了22.4公斤,其中20万亩麦套棉,单产皮棉达到
72公斤以上。在棉花收购中,曹县认真执行棉花收购政策,及时兑现款、肥、油,不
给棉农打白条。使棉花收购秩序稳,厂站关系顺,合同观念强,受到广大棉农的欢迎。

郓城县搪瓷厂又上新台阶
郓城县搪瓷厂是国家轻工部日用搪瓷制品定点生产厂。 现有职工376人,固定资
产369万元。 几年来,这个厂以改革开放、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抓管理、上等级,
强化企业素质,使一个业不抵债、累计亏损90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菏泽地区的先进企
业。1985年和1986年利润连续翻番,1987年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成为省级先进企业,
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完成产值628万元,实现利税142.2万元,人
均创利税在全省同行业名列第一。他们的主要经验:一是从抓管理入手,制订了一套
完整的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工作打破了粗放经营的局面,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标准化的轨道。二是始终把科学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广泛搜集信息,掌握
决策依据。全厂设立厂外、厂内两个信息网络,使外部市场信息和内部生产信息可随
时反映到厂部。 三是厂领导班子注意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决策能力。5名正副厂长都
先后参加了国务院举办的厂长经理学习班、全国高级企业家学习班和省科委举办的经
济技术分析学习班。厂里还经常聘请专家、教授来厂讲课。1989年该厂根据市场行情,
把生产面盆改产为快餐杯, 从造型设计到批量生产时间不到1个月。快餐杯投放市场
后, 成为热销货, 仅此一项就提高效益17万多元。四是严格决策,保证决策质量。
1988年,市场日用杂件需求量增多,客户进货由过去大批量、少品种改为多品种、小
批量, 厂里投资30万元,购进8台先进设备,增建窑炉一座,专门生产日用杂件。这
一年全厂产值、利税都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
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其中人均创利税8299元,是国家一级企业4000元的2.07
倍。
(吴庆华 张煜)

菏泽市
中共市委书记 胡公厘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永亮
市长 郭仲生
市政协主席 刘传荣

1990年, 菏泽市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8万亩,比1989年减少1400
亩。 总人口115.5万人,比1989年增长5.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6‰。全市工农
业总产值12.16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农业总产值
4.29亿元,比上年增长5.4%。林业在实现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区) 的基础上,
又有新发展, 林木覆盖率达20%以上。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7亿元, 比上年增长
12.9%。出口商品收购总额3551.7万元。财政收入396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年
末城乡储蓄余额达到6.66亿元, 比年初增加1.85亿元。“三资”企业发展到9家,利
用外资1600万美元, 出口创汇近800万美元,荣获山东省“引进外资过千万美元先进
市”称号。

麦棉两熟高产开发
1990年,是菏泽市实施“麦棉两熟高产开发”项目的第二年。开发区和带动区的
小麦、棉花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麦棉两熟开发项目安排在市内生产条件、 植棉基础较好的6个乡镇, 棉田面积
14.27万亩, 棉农人口18.88万人, 实施麦棉两熟面积12.23万亩。 其中,麦套春棉
8.16万亩, 麦套夏棉4.07万亩。带动区5个乡镇,实施麦棉两熟面积5.08万亩。开发
区和带动区小麦亩均单产比开发前三年亩均单产各增产37.2公斤和0.6公斤, 共新增
产45 4.95多万公斤, 合计新增产值366.40多万元;棉花亩均单产比开发前三年亩均
单产各增产10.6公斤和18.39公斤; 共新增产223.80多万公斤, 合计新增产值
1342.8万元; 棉籽共增产358.09多万公斤,合计新增产值286.46多万元。 开发区
和带动区共实施麦棉两熟高产开发面积17.31万亩,新增产值1995.67多万元。
实施麦棉两熟高产开发,菏泽市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了以一个副市长任组长的开发领导小组,抓关键生产环节;
建立了以市棉办农艺师为组长的开发技术指导小组,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及时解决技术
问题。
二、搞好技术传授,提高科学植棉水平。市里举办广播电视技术讲座8次, 聘请
棉花专家举办培训班3次, 各乡镇分别举办培训班14次,培训人员1200多人次。召开
6次现场会,进行技术示范。编印了《麦棉两熟技术要点》等9种技术材料,有力地推
动了各项新技术的应用。
三、 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占开发区面积的69.1%;
在开发区更新与麦棉相配套的小麦、棉花优良品种占95%以上;对开发区土壤选点抽
样化验含肥量及成分,配方施肥;施用助壮素,调控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塑造合理株
型,减少蕾铃脱落;采用轮作换茬,选用抗病良种,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
麦后及时中耕灭茬,适时打顶去边心。
四、优先供应化肥、高效农药、柴油,优先解决棉田浇水灌溉条件,优先配置良
种、制钵器。大大促进了两熟生产的发展。
(李开冉 王遵成)

鄄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陈兴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福连
县长 段连湘
县政协主席 陈心义

1990年鄄城县辖3镇22乡, 面积1032.7平方公里,人口68.63万,其中农业人口6
4.9万, 耕地97.5万亩。工农业总产值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工业总产
值3.45亿元, 比上年增长26.4%;农业总产值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7%。农民
人均收入492元,比上年增83元,年末人均储蓄余额255.6元,比上年增加53.6元,全
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45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724.6万元,比上年增长30%。

粮食生产受到国务院表彰
1990年, 鄄城县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10年总产持续增长和5年总产、单产持续增
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
1990年,县委、县政府围绕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指导思想,下大力
气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了小麦、玉米两大主要作物。并且全民动员,进一步改
造和完善了全县水利灌溉网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同时,鄄城
县还通过与山东农业大学建立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发展职业高中、农民广播学校、农
民技校等形式,培训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加快科技推广步伐。鄄城县在全县普遍推
行了“科、物、政”三位一体的集团承包科技开发新体制,承包集团承包了小麦、玉
米开发区中的44个基点村,进行中低产田开发和吨粮田开发,以抓基点村促开发区,
开发总面积6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8%。鄄城县还重点抓了农技推广、农机服务、良
种繁育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 仅良种一年就向农民供应200多万公斤;玉米种植品
种已全部更新。通过科学施肥、合理密植,全县粮食生产在受到严重灾害的情况下,
仍获得好收成, 126.78万亩粮食作物总产达29万吨,比上年增加7.5%,全县人均占
有粮食473公斤,比上年增加23公斤。

县酒厂利税过千万元
鄄城县酒厂强化企业管理,狠抓产品质量,1990年实现利税1003万元,比上年增
长116%, 在全区白酒行业率先突破利税千万元大关。“亘古泉”老窖和“亘古泉”
特酿在连续10年保持省优的基础上,“亘古泉”特酿又被评为轻工部A级产品。
县酒厂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干部职工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他们实行正面灌
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及时疏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典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
法,在全厂上下开展主人翁思想教育,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同时,面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做到年年有新产品投产,年年有
新产品储备。 并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了生
产能力,降低了消耗、成本。县酒厂还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通过选送
代培、大中学校分配、引进人才,鼓励自学成才,搞技术讲座等多种途径,提高了管
理水平和企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严格了工艺程序,加强了质量检测,促进
了销售。另外,在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提高他们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利用一切机会和
各种宣传形式加强产品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实行送货上门,让利销售,提高了企
业效益。
(县政府综合室)

郓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昌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方才
县长 张国敏
县政协主席 周庆文

1990年, 郓城县辖7区6镇32乡。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耕地157.9万亩,比上年
减少0.03万亩。总人口99.27万人,比上年增加3.8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2‰。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6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农业总产
值4.51亿元,比上年增长7.2%。粮食总产44.60万吨,比上年减少8.8%, 棉花总产
2.34万吨,比上年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503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
2838.5万元, 比上年增长5.28%,财政支出5841.9万元,比上年增长11.68%。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2.9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亿元,职工平均年工资1740元,
比上年增长11.1%,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474万元。
1990年,国家体委授予郓城县“体育运动先进县”称号,省政府授予郓城县“拥
军优属模范县”称号。

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
郓城县在抓农村改革的同时,把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当作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
来抓,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1990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搞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1989年8月至1990年底,县里投资52万元,在县体育中
心完成了规模为33米×20米×7米的训练房,50米×21米×1.8米的游泳池和含20个靶
位的射击场三大建筑任务, 还建成射击场和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各一处。 全县38个
乡镇、 30多个300人以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建设了“一场一室” (运动场、活动
室) , 其中灯光球场18个,水泥地面球场14个;556个行政村也建设了简易的“一场
一室”。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田径场地94个。
深化体育改革,强化关键措施,提高训练水平。首先,努力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
县每年举办三次以上群众体育比赛。第二,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一是抓好衔接训练。
1990年底, 县内基层代表队已达116个,业余训练点19个,传统项目学校17处,全县
共有运动员2300余人。二是抓好业余体校。1984年把县业余体校正式列入政府事业编
制, 已毕业三届4个班。1986年以来,向省级以上专业队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37名,
升入大、 中专体育院校的学生133名,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荣获前六名的20
人次, 在全省比赛中获前六名的102人次。第三,落实奖励政策。如:对先进体育工
作者和比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庆功表彰和授予荣誉称号;对体育成绩
突出而文化课差一些的学生,招生时采取降低分数段或破格招生的办法;对个人办的
业余体校,县里一样对待,一样支持等等。

郓城特铸厂产品填补国家空白
郓城特铸厂是镇办企业。1987年以来,他们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先进技术和
设备,生产与冶金、机械、电力、建材四大行业相配套的铸铁产品,他们研制生产的
“耐热铬钢新材料” 于1989年通过省级鉴定, 被认为是:“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
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1990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发明三等奖。同时该
厂生产的“耐热铬钢烧结算条”,1990年度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9年春夏之交
的政治风波平息后,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经济制裁,武钢烧结厂无法再从法
国继续进口四联体箅条配件,急需国内提供替代产品,该厂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同
他们联系,按他们的要求,请山东工业大学杨士浩教授具体设计和指导,苦战7昼夜,
生产出合格产品,保证了武钢烧结厂生产正常进行。实践证明,郓城特铸厂生产的四
联体烧结机箅条成本低于进口产品,使用寿命却大大超过国外产品。
1990年, 郓城特铸厂已生产耐热、耐磨四大系列产品30余个。1990年完成产值5
02万元,创利税101万元。
(智庆鹏)

巨野县
中共县委书记 韩广洁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立品 王效春
县长 李德章
县政协主席 邵庆慈

1990年,嘉祥县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区划调整后,巨野县辖27个乡镇,1060个
自然村,18.70万户,81.40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49857人) ,耕地面积114.129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六五”末增长43.1%,平均每年递
增6.7%。 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361万元。巨野县1990年的经济发展有以下主
要特点。
一、主要比例关系有所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在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
业总产值完成2.88亿元, 比上年增长5.1%。粮食总产18.9万吨,油料总产2274吨,
比上年减产。棉花面积达到81.75万亩,总产达到3.41万吨,比上年增长4.6%。在工
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的比重由68.9%下降到46.3%,工业由31.1%上升到53.7%。
在农业产值内部,种植业的比重,由75.8%下降到72%;林、牧、副、渔的比重,由
24.2%提高到28%。
二、 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3.3
4亿元, 其中县属工业产值8675.7万元,棉花加工工业产值6744.9万元;乡镇办工业
产值4993万元,村办工业产值4200万元。县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人21453元,
县直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4.5%,县直工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30天。
三、 城乡市场繁荣,财政收入增加。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2.5亿元,外
贸收购总值为1430万元,出口供货总值1121万元,县财政收入2459.5万元。
四、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由1985年的864
元增加到1600元;农民人均收入447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990年底达27692万元,
平均每年增长27.2%。

(陈有举 贾昌亭)

单县
中共县委书记 温新月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温新月(兼)
县长 周书运
县政协主席 周书运(兼)

1990年, 单县辖7区8镇29个乡。总面积1661平方公里,耕地147.3万亩,与1989
年相比减少166亩。人口106.36万,自然增长率为11.6‰,与1989年相比降低1.41‰。
工农业总产值8.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6亿元,农业总产值3.7亿元,分别比19 89
年增长15.1%、24.3%和5.4%。粮食总产36.2万吨,比1989年增长2.7%。职工年均
工资1637元,比1989年增长1.7%,农民人均收入432元,比1989年增长16.5%。财政
收入3023万元,比1989年增长3%。财政支出5615.9万元,比1989年增长3.1%。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2.27亿元, 比1989年减少723万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779万元, 比
1989年增长4%。城乡人均存款240元,比1989年增长20.6%。
“七五” 期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0.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8%。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4%。

县城建设
1990年单县县委、县政府针对县城街道弯曲狭窄,破损严重的状况,狠抓了以拓
修街道为重点的城内基础设施建设。 4个月内共拓修两条大街、6条巷道;修石拱桥1
座、过路涵洞6座。拓修街道全长6170米,总面积11.62万平方米;硬化面积4.48万平
方米。平整土路面积8.1万平方米。修下水道3100米。动迁22个单位、512户;拆除房
屋1504间。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县城容貌的三台商场东侧和烈士塔西侧的建筑
物一举全迁, 对所有动迁户进行了妥善安置,整个工程共动用土石方5.8万立方米。
同时对新修街道配齐了给排水、通讯、路灯、绿化等功能设施。安装路灯42盏。铺设
主管道2800米, 打自来水深井两眼,新增自来水用户914户,扩大供水面15.5%。新
植法桐、国槐和其它风景树木1300余棵,绿化带1500米。在县城各主要干道设置隔离
礅4000余米。整个县城基本上达到了路平、水畅、灯明、整洁、卫生。一个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文明县城已具雏形。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
1990年,单县县委、县政府作出农业十大科技开发的决定,即小麦、玉米、棉花、
蔬菜、果树、夏花生等高产开发;玉米中产开发和水产、畜牧、食用菌开发。总面积
为2.24万亩。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一名县委副书记为组长,一名副县长
和一名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的领导班子, 下设办公室, 制定并完善承包措施和规章
制度。 年底, 基点开发面积增产粮食1360万公斤,棉花60万公斤。增加产值1610万
元。
基点村十大科技开发起到了辐射源的作用。陈桥村与东张庄等搞夏玉米开发,采
用紧凑型品种,增大密度,2000亩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有些地块单产575公斤。潘
庄村食用菌开发,推动了全县食用菌生产,1990年全县投料450万公斤,产值达950万
元。

(解保卫)

成武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胜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新春
县长 霍正气
县政协主席 王金祥

1990年, 成武县辖4镇14乡,总面积98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84万亩。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5.09亿元,比1989年增长1%,比“六五”末增长47%,平均每年递增8
%。其中工业总产值2.83亿元,比1989年增长5.2%;农业总产值2.26亿元,比198 9
年降低4%(因夏粮受灾)。商品零售总额2.11亿元,比1989年增长0.3%。农民人均纯
收入488元,比1989年增长21%;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645元,比1989年增长9.5%。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反映,199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20.69‰,死亡率5.63‰,自然增长率15.06‰,全县总
人口为583377人。

调容变压器填补国家空白
成武变压器厂自行设计的低损耗调容变压器,性能达到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
进水平,与我国现行标准相比,空载损耗降低42-50%,负载损耗降低26-37%。产品
新颖、实用、可靠、美观。1989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证书第21163号) 和山
东省星火计划成果展交会金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0年10月,该厂生产
的调容变压器作为山东省变压器行业的唯一产品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第54届年会中
国电工电子产品展览会,获参展荣誉奖,并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节能产品。
1986年, 该厂发现农村用电负荷季节性强,每年只有3个月农忙季节用电量大,
其余时间用电量小, 有时达不到额定容量的20%,经过组织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于1
987年12月研制成功了ST, 低损耗调容变压器。此产品根据用电量大小,通过调容开
关,及时调整所需容量,达到节能目的,非常适用于广大农村和工矿企业的需要,同
年12月5日,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 他们又于1990年对现生产的12个品
种的变压器进一步进行了优化设计。除了征求专家改进意见外,还不定期邀请各业务
单位到厂座谈, 听取意见;组织技术人员长年跟踪服务,一年内就走访了8个省市的
70多个市、县、区,为改进产品提供了依据。同时,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全部采用
了国际标准,严格按标准进行检测,坚持做到不合格原料不投入使用,上道工序不合
格产品决不转入下道工序,不是优等品或一等品绝不入库出厂。该厂1990年生产1254
台调解变压器, 已销售一空,供不应求;完成产值1020万元,实现税利133万元,人
均纯税利7225元。
该产品已被列入省重点推广项目。 山东省科委、经委和电力局于1990年5月份专
门在菏泽召开了此产品科研成果现场推广会,会后又联合下文,要求各地市试点推广,
尽快在全省普及。
(胡耀兰)

定陶县
中共县委书记 文廷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马近舜
县长 张作田
县政协主席 张秀长

1990年, 定陶县辖4镇15乡。总人口56.51万,比1989年增加1.59万,耕地76.67
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8.53亿元,比1985年增长122.7%,其中工业总产值6.08亿元,
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331.2%和1.2%。在农业中,畜牧业发展比
较迅速,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型向商品经济型发展,并逐步向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方向
发展。 1990年底,全县有畜牧专业村75个,饲养专业户8300户,其中,养殖大户135
0户。全县畜牧业总产值577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 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
长9.3%和61%。全县财政总收入2027万元,比1989年和1985年增长11.2%和265.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7亿元,比1985年增长39.9%。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07亿元,比
1989年增长9.8%。 外贸收购总值1.42亿元, 比1989年增长21.4%。 农民人均收入
达553元, 比1985年增加108元,增长24.3%。
陈集镇注重双层经营壮大集体经济
定陶县陈集镇在改革的浪潮中,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双层
经营,逐步壮大集体经济,为全镇群众架起了共同致富的金桥。
陈集镇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他们根据这一优势,逐步向农业倾斜,增加农业投入,
健全和完善各种服务体系,搞好农业的综合开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85年以
来, 陈集镇从企业利润中拿出180万元用于农业发展,先后建起了良种、农机、水利
等八大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发展到1900多部;农田有机井750眼,实现了50亩地1眼井;
架设农电线路400多公里, 农业生产的耕种、浇灌、收打等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
水利化、 电力化,确保了粮棉生产的连年丰收。镇里又从公共积累中拿出400万元,
使全镇16处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六配套” ,并力镇中学新建两座教学楼。又投资200
万元,兴建了影剧院、敬老院、幼儿园、卫生院门诊楼。开辟了皮毛专业市场,铺修
了柏油公路,安装了自动电话。同时,每年又拿出近10万元发放各行政村干部工资,
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干群关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高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使全镇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1990年, 全镇粮食总产达1750万公斤,棉
花总产达120万公斤, 平均亩产分别为630公斤和77.5公斤,比1985年分别增长3%和
22%。
种植业的发展,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和饲料资源。到1990年,陈集
镇养殖业实现了户均1头牛、 1头猪,人均1只羊、10只禽,这就为以皮毛加工为主的
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陈集镇乡镇企业达1071处,从业人员9
517人,占总劳动力的73%,拥有固定资产390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600万元, 能生
产250多种产品, 其中有100多种产品销往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 有34种产品在省以
上评比中获奖,其中仿彩貂猾皮衣获第80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银牌奖,“欣菲牌”
裘皮衣获部优产品称号。 1990年, 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74亿元,比1989年增长
20.4%,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比1989年增长20%,为1985年的9.7倍,人均创汇600
美元, 居全省领先地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23元,其中来自集体统一经营部分占52.8
%。1990年,陈集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乡镇企业总产值、乡镇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
提供的利税、出口创汇及人均占有均居菏泽地区各乡镇第一位。
(李文存)

曹县
中共县委书记 路绍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谢新治
县长 刘天臣
县政协主席 刘大用

1990年, 曹县辖12镇19乡, 人口131.4万。 总面积1974平方公里,耕地156.7
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9.6亿元(1980年不变价) ,其中工业总产值5.1亿元, 农
业总产值4.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22.6%; 财政收入3012.6万元,比
上年增加14.5%; 财政灶内支出4635.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亿元,外贸出口
商品收购额374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1元,比上年增加40.8%;城乡人均储蓄
240元,其中农民人均储蓄92.67元。

棉花生产突破百万担
曹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1990年,曹县县委、县政府从国家急需出发,抓
住棉花行情好的机遇,大胆决策,提出了“大干1990年,总产百万担” (即5000万公
斤)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 落实植棉政策,调动棉农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在县党代会、人代会、 农
村经济工作会上大讲发展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和优惠政策, 下发了《给全县棉农的
一封信》,让棉农吃上定心丸。同时将几年来未兑现的柴油、化肥、棉油、棉饼等物
资一律清兑到户,计划内不足的实行议价转平价,仅此一项就付款87万元。
二、 积极推广科学植棉。首先在县财政极困难情况下,补贴115万元资金,引进
良种110万公斤,新建4万亩良种繁育基地,使全县基本实现良种化。其次,四次邀请
专家、教授来县检查指导,举办学习班、技术讲座7次;开展棉花技术培训140期,培
训3.3万人次, 编印技术资料32期,5万余份。组织220名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
术承包,带领1万多科技户对棉农进行示范。第三,推广行之有效的“一早四改”(即
早打钵、改小钵为大钵、改卫生钵为营养钵、改苗床不动钵为搬钵假植、改稀栽为密
植) 育苗新技术,使全县亩增皮棉11.3公斤。第四,推广化学药剂调节新技术,在50
万亩棉田施用,平均单产提高11.2%,霜前花增加13.8%,增产皮棉3000吨。同时,
还提高机械防治棉田病虫害面积, 先后投资60多万元,购置弥雾机,组成100个机防
队, 使机防面积达30多万亩, 每亩棉田比常规防治减少开支17元,全县共节约开支
500多万元。
三、强化棉花生产服务体系,搞好植棉大合唱。首先建立棉花生产购销指挥部,
组织5000余名干部下乡宣传指导,并实行责任书、风险金抵押制度,共签订责任书、
保证书、 合同书24.56万份。其次组织有关部门购进农膜14.2万公斤,化肥1.22万公
斤,农药77万公斤,柴油500万公斤,大中型机械3.4万部,植棉小农具52万件。其三
是各行业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部门都制订了支援棉花生产的方案。 工商、 物价、
技术监督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开展“扫假清劣挂黄牌”活动,清理整顿农药、化肥
市场。
以上措施的实行,为棉花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1990年,全县共植棉78万亩,平
均单产67.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5255.9万公斤,比1989年提高82.6%,收购
皮棉比上年翻了一番。棉花总收入3.5亿元,人均300元。
(姚少华 徐志红)

东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孔令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孔令昌
县长 马欲圣
县政协主席 马欲圣

1990年,东明县辖3镇19乡,64万人,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124万亩。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3亿元, 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收入1974万元,比上年增长2
0.37%,城乡储蓄余额1.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66%,农民人均纯收入502元,
比上年增长26%。

注重扫盲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东明县现有农业人口58万,文盲、半文盲占一定数量。1990年,为迎接国际扫盲
年,东明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发布的《扫盲工作条例》,把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提
高劳动者素质,振兴全县经济的重点来抓。被地区评为扫盲先进单位。
一、联系县情,深化观念,牢固树立科教兴农新意识。针对本县是农业县,而农
业又发展缓慢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农村扫盲和成人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农和培
养跨世纪人才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这项工作。
二、宏观协调,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新机制。一是健全政策引导机
制。 县政府及办公室连续下发3个文件,制订鼓励性政策,同时对文盲也实行限制性
措施。二是健全领导服务机制。县里成立农民教育委员会,乡里成立办公室,村里建
小组,各有分管领导牵头,形成网络。三是健全责任承包机制。县、乡、村、扫盲教
师四级签订《扫盲合同书》,严格奖罚制度。四是健全投入保证机制。县、乡、村三
级都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教师经费办法,共筹集经费23多万元,保证了扫盲和成人教育
的开展。
三、教育进村,扫盲先行,创造出教学新方法。为了促使扫盲和成人教育健康发
展,县里先后采取制订标准,各类业校合一,因人施教,送学上门,包教到人,文化
与技术相结合, 堵扫并举,严格督导验收等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县共办扫盲
班 (组) 425个,学员6852人,送学上门和包教包学的1674人,插班学习的1250人。
经验收,全县已有6057名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脱盲,脱盲率达97.6%,达到了国务院
规定的脱盲标准。
四、教育延伸,面向生产,推行在高层次农科教结合中培养实用人才新模式。对
于已脱盲的青壮年,县里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行继续教育。主要采
取五种模式培养人才:一是学习文化技术与常规生产相结合;二是学习文化技术与资
源开发相结合;三是学习文化技术与重点项目相结合;四是学习文化技术与关键环节
相结合;五是学习文化技术与脱贫致富相结合。通过以上措施,广大农民文化科技素
质大大提高,截至1990年底,全县农村科技带头户发展到4500余户,各种农业专业学
会、 协会增加到120个,有成员8600余人。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应用技术的
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
到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2元,比上年增加130元。
(高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