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80&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王渭田
副书记 王久祜 刘兴武*张守业 李祥栋
中共地纪委书记 张杰文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刘兴武
副主任 于兴和 袁安珍 孙成顺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久祜
副专员 曹正寅*高广田 冯登善
郝洪琪 李邦秋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王有明
副主任 支玉斌 侯曰田 程彩霞(女)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怀三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刘广伦

经国务院1989年12月2日批准, 沂源县由临沂地区划归淄博市,1990年1月1日正
式交接。 区划变动后,临沂地区辖1市10县,282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19136平方
公里。总耕地面积1121.23万亩,比1989年(不包括日照市和沂源县,下各项统计数字
同) 减少2.09万亩。总人口1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4.9‰。
1990年, 临沂地区社会安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区社会总产值(可比价,
下同) 133亿元,比1989年增长11.5%;国民生产总值55.4亿元,增长6.8%;国民收
入49.3亿元,增长6.6%;工农业总产值116.96亿元,增长12.1%。在“七五”期间,
提前两年完成了“七五” 计划,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90年,还完成了《临
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要点(草案)》的编制工作。
全区各项改革继续向深层发展。农村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
体经济。 全区乡、 村两级服务组织已发展到1.36万个, 双层经营搞得比较好的村2
138个, 占总村数的20%。新增公共积累1.3亿多元。全区有368个县以上企业签订了
新一轮承包合同,其中工业企业251个,财贸企业117个。实行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进
展顺利。科技、金融、外贸、教育、卫生和人事、劳动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新
的进展。
农业生产打破多年徘徊局面,在遭受洪涝、病虫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大丰
收, 粮、油、果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3
7.92亿元, 比1989年增长7.6%。其中种植业产值24.02亿元,增长8.5%;林业产值
0.96亿元, 增长7.6%; 副业产值3.47亿元,增长3.4%;牧业产值9.04亿元,增长
6.6%;渔业产值0.43亿元,增长13.1%。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 粮食总产409.21万
吨,比上年增长6.3%;棉花0.84万吨,增长44.9%;花生45.15万吨,增长27.2%;
水果41.41万吨, 增长21.5%。全区植树造林33.25万亩, 比上年增长8.1%, 年末
实有林地面积484.86万亩, 增长3.8%。年末生猪存养量313.2万头,比上年增长0.5
%,肉类总产量30.91万吨,增长6.3%,家禽存养3055.15万只,比上年增长15.3%,
禽蛋产量13.83万吨,增长14%,水产品产量2.97万吨,增长11.3%。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全区金融部门发放农业贷款11.6亿
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供销系统向农村供应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总值近5
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 全区投资1.7亿元, 投工1.32亿个,完成水利工程项目
2.14万处, 改善和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26万亩,治理涝洼地14.5万亩。同时完成了许
家崖、陡山两座大型水库和一批中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确保了汛期安全。全区建
立科技示范乡44个, 示范村411个,示范户15386个。推广配方施肥700万亩,比上年
增加50万亩;间作套种250万亩,比上年增加123万亩;花生、地瓜地膜覆盖100万亩,
比上年增加55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年末,全区机械总动力182.95万千瓦,
比上年下降4.1%。全年化肥施用量23.6万吨(折纯),比上年增加5.4%。农村用电量
5.3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38%。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23.43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
46.7%,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克服销售不畅、资金紧张等困难,保持了持续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完
成7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47.78亿元,比上年增
长8%,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6.1%;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10.4%,全区乡及乡以
上轻工业产值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7%,重工业产值14.93亿元,增长6.4%。全
区重点考核的35种产品产量中,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的24种,占68.6%;比上年增长
的19种, 占54.3%。重点考核的118项主要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率为88.1%,优质
产品率16.6%, 有83种产品获省及省以上优质产品奖。全年新开发产品126项,其中
13项填补国内空白,30项填补省内空白。 兰陵美酒厂1990年实现利税4028万元, 比
1 989年增长65.6%,利税额在全省同行业(白酒)和地区工商企业中均居首位。该厂
生产的兰陵特曲、兰陵美酒在1990年布鲁塞尔第28届世界产品质量评比会上双获金奖。
1990年,全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151元/人,比上年提高4.1%。
地方预算内全民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6亿元,比上年减少26.9%;工业销售利税率为
9.82%,比上年下降4.26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746万元,
比上年增长28.6%。 其中,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26364万元,增长54.5%;更新
改造完成10502万元, 下降30.4%;城镇集体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万元。总
投资中,生产性投资3302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非生产性投资10726万元,增长
89.1%。文教卫生事业的投资完成3125万元,增长58.06%。全区在建的2个重点项目
完成投资8744万元。1990年,全民所有制和县以上城镇集体建筑施工单位完成建筑业
总产值21667万元, 比上年增长21.16%。全年竣工工程354个,其中141个被评为优
良工程。城市建设新建住宅18.2万平方米,新建沥青路面5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
4.1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渠14.8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4万吨/日。
交通、邮电事业继续发展。提前完成了205国道郯城至红花埠路基新建和327国道
临沂至费县老油路改造两项重点工程。全年新建沥青路面107.2公里,桥梁8座,新增
通车里程34.1公里。 完成货运量1319万吨,货运周转量86271万吨公里;客运量1913
万人,客运周转量142660万人公里。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193.1万元,比上年增长
11.8%。全区年末城市电话用户达12368户,农村电话增至6533户。
城乡市场稳定, 对外经贸持续增长。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45亿元,比上年
增长2.1%。 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0.3亿元,增长1.6%;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9.0
3亿元,增长4.9%。列入考核的40种主要社会商品中,有17种销量增长,23种销量下
降。 全区农副产品收购额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区共有城乡集贸市场864
个, 综合成交额12.47亿元。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8个,签约合同金额2035万美
元,共利用外资715万美元。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银行存、贷明显增加。全区完成财政收入4.5亿元,比上年
增长6.9%, 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8亿元, 增长13.5%。全年财政支出7.2亿元,增
长14.8%,加上财政定额补贴,实现了收支基本平衡。1990年,全区银行信用社各项
存款余额48.77亿元,增长32.4%;贷款余额56.35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贷款
增长24.9%, 商业贷款增长17.1%, 农业贷款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增长
32.6%。全区共开办国内保险33种,承保金额98亿元,保险费收入6149.7万元,比上
年增长36.7%。
扶贫工作取得新的成绩。1990年,地区继续加强扶贫包点力量,各种渠道投入扶
贫资金7000多万元。 又有277个村通了车,575个村通了电,275个村解决了吃水难的
问题, 348个村人均收入超过200元。累计已有2914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超过200元,占
原有贫困村总数的97%。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进一步发展。1990年末,全区共有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127048人, 比上年增长7.6%。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77项,其中25项获
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52项获地区科技进步奖。全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1.57亿
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21.8%。全区多渠道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对城镇国办学校校
舍进行改造。 全年共向各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8500余人, 居全省第四位。全区出
版各种图书、刊物28种,发行书刊30.7万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责任制,集中开展了
3次大的活动, 完成4种节育手术60万例。全年地区运动员参加国家级比赛,获银牌3
枚, 铜牌2枚,其它奖牌8枚。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奖牌113枚,其中金牌13枚。全区
共向亚运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13.48万元。
人民生活。 据农民家庭抽样调查, 全年人均总收入为812.54元, 比上年减少
21.46元, 其中人均生产性收入773.50元;全年人均总支出717.55元,其中生产费用
支出237.39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7元。全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2万人。全民
所有制单位有职工31.1万人,全年工资总额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5%; 集体所
有制单位职工9.95万人,工资总额1.36亿元,增长7.94%。 城镇个体从业人员1.3万
人。 1990年末, 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3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据抽样
调查推算,1990年,农村新建住房834万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6.3平方米。
(赵建峰)

弘扬沂蒙精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群体意识,是凝聚、激励人们自强不息、顽
强拼搏、昂扬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立
场坚定、 爱党爱军、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1990年,在党中央和省委领导关怀
和支持下,临沂地委、行署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核心内容,切实
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了弘扬沂蒙精神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利用革命老区
的有利条件,使弘扬沂蒙精神经常化。沂蒙山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许多著名的革
命纪念地。地区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1990年先后举办了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成立
44周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园40周年和山东省战工会(省政府前身)成立50周年的纪
念活动。并把重要纪念活动同节日、纪念日和瞻仰、慰问等活动结合起来,使沂蒙精
神的宣传既做到持久开展又不断掀起高潮。二是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地区先
后树立了临沂市罗庄镇、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并进行
广泛宣传。 1990年4月,在省委领导的提议下,地区组成了“沂蒙精神报告团”赴省
会济南, 做报告7场,听众8000多人,受到热烈欢迎。三是采取电影、电视、图片等
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形象直观的教育。组织开展了“热爱沂蒙、振兴沂蒙”演讲比
赛和“弘扬沂蒙精神、争做四有新人”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四是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保证弘扬沂蒙精神活动的健康发展。即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确立弘扬沂蒙精神活动在总体布局中应有的位置;正确处理弘扬沂蒙精神与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的关系,使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加发扬光大;正确处理领率
与被领率的关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弘扬沂蒙精神的首位,使弘扬沂蒙精神
的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五是联系实际,因势利导,把弘扬沂蒙精神活
动逐步引向深入。 全省掀起弘扬沂蒙精神的高潮后, 地委在全区开展了“全省学习
沂蒙精神, 我们怎么办”,“全省学习九间棚,九间棚在我区,我们怎么办”等大
讨论,并要求全区各级、各单位联系实际学赶九间棚,对照沂蒙精神找差距,重点围
绕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革命干劲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开展了“学、比、查、议、改”
的活动。在农村,则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了弘扬沂蒙精神活动更
加扎实的深入发展。
弘扬沂蒙精神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的两个文明建设。首先,加深了沂
蒙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感情,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增强了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第二,为全区人民树立了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培育了一代沂蒙新人。许多曾在沂蒙山区战斗和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故
地感受最深的就是:“沂蒙山区的山变了,水变了,但人们的传统作风、革命精神没
有变”。第三,有效地抵制了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巩固
发展。 由于1989年严重干旱,农业歉收,1990年春夏全区有150万群众生活发生了困
难。全区干部群众共捐款112.4万元,捐粮58.5万公斤,衣物1.4万件,还互助互济粮
食1000多万公斤,帮助灾区群众度过了难关。1990年,全区共评出省级文明单位44个,
地级文明单位94个,文明村庄2062个,双文明户53.8万户。刑事案件明显减少。全区
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凝聚了力量,激发了干劲,1990年,全区人民克
服了市场疲软、资金紧张和洪涝灾害等困难,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农业
生产获大丰收,粮、油、果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赵建峰)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1990年,临沂地区外贸系统全年共完成出口收购额9.04亿元,超额67.8%完成了
省下达的任务指标,比1989年增长20.1%,出口收购额连续三年居全省第四位。地区
外贸局被评为“全省外贸先进集体”。
外贸系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同创汇型产业、企业的合营和联系,提
高出口竞争能力。除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原有合联营关系外,还对其中部分重点企业,
在资金、信息和生产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使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
强竞争能力。全年合联营企业共提供出口收购额2.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罗
庄临沂联合毛纺有限公司、 蒙阴德阳纺织有限公司等6个企业,完成出口收购额都在
1000万元以上。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从种植、养殖到收购、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农副产品
生产体系建设。巩固提高了花生、大蒜、板栗、芦笋等10个农副产品体系,重点发展
了花生、麻、肉食鸡等骨干商品,增加了农副产品加工制成品。全年10个生产体系
共提供出口供货额3.4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三是加强了对创汇型乡镇企业的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方面的指导。目前全区创汇型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268家,共完
成出口商品收购额2.2亿元, 其中乡镇办企业160家,完成出口供货额1.9亿元,比上
年增长5.6%。 四是帮助生产企业抓好新产品的开发和扩大轻工、机电、建材、纺织
等工业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全年共开发新产品61个,提供出
口收购额6000余万元。 工业品出口收购额5.3亿元。五是拓宽供货渠道,打破区域界
限,积极到外区、外省组织货源,弥补本区部分资源的不足。全年共组织区外货源92
个品种,提供出口收购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

(李卫国)

电力与邮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990年,临沂地区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做法,狠抓了电力、邮电基础
设施建设,缓解了地区电力、通信紧张的矛盾,为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全区经济建设
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力基本建设进展迅速。1990年,全区先后完成了临沂发电厂2×5万千瓦机组扩
建工程第一台5万千瓦机组安装、 临沂热电厂、110千伏临沂至七里沟送变电工程、2
20千伏十里泉至临沂二回和临沂至沂水送变电工程等一批大中型基建项目,共完成投
资1.53亿元。 1990年,全区新增装机容量1.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2%;新架设3
5千伏及以上线路179.2公里,6~10千伏线路683.9公里;新建变电站16座,新增变电
容量19300千伏安。 目前,全区共有地方小火电厂9座,装机总容量7.65万千瓦;有3
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8座, 变电总容量达120.3万千伏安; 拥有220千伏和110千伏输
电线路1063.4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557公里,6~10千伏配电线路13294.4公里,形
成了覆盖全区,发供合一的电网格局。
邮电基础设施建设一年上了三个台阶。 一是1月份费县千门自动电话工程开通投
产,结束了全区市话使用“摇把子”的历史,实现了自动化。二是临沂市6600门市内
程控电话和720线长途程控交换设备以及与全省联网的1920路数字微波工程,经过3年
多时间的紧张建设, 于年底全部竣工。12月30日,6600门市内程控电话和720线长途
程控交换设备一次割接投产。临沂程控电话的开通,使地区的邮电通信能力又向前跨
了一大步,长途电话可直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通信手段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是下半年郯城、 莒县、沂水、蒙阴、费县、平邑、临沭、沂南8个县的长途电话并
网工程开工, 年底一次开工投产,使全区11个县市中9个县市的长途电话并入全国自
动网, 可直拨国内各大城市和地区。1990年,全区邮电系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8
8万元,新增长途电路270条,净增市话交换机容量6340门,新增农话中继电路47条,
新建支局、所17处,新增场地2256平方米,成为建国以来通信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
(王熙 张贵华)

九间棚村弘扬沂蒙精神结硕果
九间棚村在平邑县天宝山乡的龙顶山上,4个自然村均在海拔640米以上的山顶部。
1990年底,全村有60户,204人,其中党员10人。有耕地131亩,荒山2240亩。
清初,外地几户逃荒者来到龙顶山顶端,在山东侧的石棚里住下来。到1963年,
棚内分为9家,石棚被分隔成9间,九间棚便由此而得名。1964年,党和政府帮助九间
棚人结束了穴居生活。但这里四面临崖,地薄水缺,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自
然条件十分恶劣, 群众生活非常艰苦,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180元。为了改变贫困面
貌,九间棚人,特别是九间棚的共产党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硬是在这块不毛之地
上,创造了人间奇迹。1985年以来,先后绿化了荒山,架了电,修了盘山公路,引水
上了山。1990年人均收入757元,比1984年增加577元。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1990年
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在向贫困开战中,九间棚人在村里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充分发扬了艰苦创业、无
私奉献的革命精神。1984年架电时,党员、干部带头集资。原党支部书记刘敬德首先
拿出500元钱, 党支部书记刘加坤把准备修房子的200元用在了架电上,10天内不足2
00人的九间棚就凑齐了1.5万元架电资金。一根根500多公斤重的电线杆,九间棚人硬
是用血肉之躯抬上山梁。1985年,全村奋战5个月, 建成一条6米宽、 3500米长的盘
山公路, 用掉1万公斤炸药,压断200多条扁担,磨秃了上千根钢钎。1986年5月,建
卧龙泉扬水站,全村大干一个月,一座扬程102.5米、输水管道8公里的扬水站建成投
入使用。随后又在山顶修建了3个大水池、35个小水池,实现了高山水利化。“七五”
期间, 全村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24万元,除8万元国家贷款外,其余全部是村民自筹
的, 人均800元; 累计投工10万个, 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出基建工310天。1983年
到1988年,治山整地450亩,栽植果树2万棵,人均120棵,比1984年增加112棵。
九间棚干部群众的业绩, 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1989年11月6日,在平邑
县参加全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会议的副省长马世忠,到九间棚村视察时,握着刘
加坤的手说:“向你们学习,不仅农业要学,各行各业都要学。”11月18日,中共中
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到九间棚视察,赞扬九间栅人“人苗
树苗一起树” 。1990年1月26日,副省长高昌礼同九间棚人共度春节。8月7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莱西县召开的全国村级政权建设会议上接见刘加坤时说:“社
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9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
视察九间棚时,挥笔写下了“艰苦奋斗,振兴平邑,九间棚精神发扬光大”的题词。
九间棚人的事迹, 震撼了平邑,震撼了全国。《人民日报》1990年6月11日发表
了专题介绍文章。 据1990年7月28日至12月31日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到九间棚参
观学习的有596个单位,28848人。九间棚在平邑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一个群众学
九间棚人、干部学刘加坤、争创九间棚式先进群体的群众性活动,在全县城乡普遍开
展起来。
(王照伦 李有仁)

艰苦创业治穷致富
大峪崖村座落在莒南县城以东6公里处。全村共440户,1390口人,1600亩耕地,
2000亩山滩。这个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百多元。1985年以来,该
村“两委”领导班子,在党支部书记、离休干部阎维深的领导下,积极带领群众艰苦
创业,治穷致富。并实行统分结合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农、工、商综
合经营的路子, 使全村的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 (1)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先后投工
51.3万个, 投资47.8万元,建起容量11万立方米水库一座,机、电灌站5座和10余处
小型水利设施,修渠1.73万米,其中,石渠6000米。修路20多公里,建桥涵13座。开
发荒山荒滩1600亩,栽果树4万株,丰产林3万株。全村耕地(含果园)全部实现水利化。
为解决水源受工业废水污染问题, 1990年又投资49万元,投工6万个,兴建一处调水
工程,预计1991年春季竣工。(2)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起丝棉厂、氧化亚铜厂、
塑料厂、 木器厂、砖厂等8个企业,固定资产161万元。1990年工业产值160.9万元,
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吸收外村劳力200名。(3)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为解决劳力
不足,提高劳动效率,于1989年春办起了4个农场。全村除人均留0.8亩口粮田外,剩
余609亩耕地分归4个农场,实行集约化承包经营。1990年,农场平均粮食单产比分散
经营增加90.5公斤。 在此基础上,1990年又成立了6个林业专业队,将1200亩果园划
片承包经营。成立了一个养殖场,养猪50头。(4)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先后成立农机、
水利、购销、劳务、科技等7个服务队,服务工作人员110名。生产上浇水、耕耙、播
种、收割、脱粒、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等重要生产环节,都由服务队统一
负责。群众看病、理发、洗澡、买煤等生活必须事宜由村统一服务,村民在生产、生
活方面实现了22个不出村。1990年,全村各业总收入305.3万元,是1985年的2倍。粮
食总产133.5万斤, 增长15.6%,农副产品商品率由50%提高到80%。农民人均收入
1070元, 是1985年的1.9倍。1989年大峪崖村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村党支部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支部书记阎维深于1987年被评
为全省模范共产党员,1989年被国家老龄委授予有所作为精英奖,1990年被评为省农
业劳动模范,并光荣地参加了沂蒙精神报告团,赴济报告。
(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临沂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敬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敬涛(兼)
市长 徐志顺
市政协主席 庄廷敦

1990年,临沂市工农业总产值33.30亿元,比1989年的30.51亿元增长9.14%。工
业产值27.84亿元,比1989年(含村及村以下企业) 的25.23亿元增长10.85%;农业产
值5.46亿元,比1989年的5.28亿元增长3.4%。粮食总产61.7万吨,比1989年增加1.2
万吨。 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7.1亿元,比1989年增长14.6%,占全市工业产
值(除地直部分) 的76.14%,为市属企业工业产值5.36亿元的3.19倍。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11.27亿元,比1989年增长2.2%。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9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财政收入1.1亿元,比1989年增长7.8%。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9.69亿元,比年初增
长41.5%。 农民人均收入780元,比上年增加88元;职工平均年收入1817元,比上年
增加162元。

农业生产多灾之年获得丰收
1990年,全市农业遭受洪涝、病虫等多种自然灾害,受淹农田20余万亩。在全力
动员抗洪救灾的过程中, 市里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总投资3200万元,完
成农田水利建设工程1937处,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特别在治理柳青
河工程中,全市调集18个乡镇的5万民工上阵,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清淤整治河道21
公里,解除了汛期洪水对沿岸12万亩粮田和3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同时,积极做
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健全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立各种
服务组织3239个,狠抓优良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地膜栽培、化学除草等科技
成果的推广应用。 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亿元, 比上年增长34%。其中:粮食超额
2.9%完成全年计划; 造林面积2.27万亩,平原绿化通过林业部达标验收;果品产量
比上年增长50.6%;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9%,大牲畜、生猪存栏量均超额完成
计划, 家禽饲养量超过计划近一倍;水产养殖受到省政府表彰,淡水鱼产量690万公
斤,比上年增长15%。

临沂市池塘养鱼产量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临沂市努力为渔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使全市池塘养鱼单产、总产连续三年居全
省首位。 1990年池塘养鱼单产342公斤, 总产5928吨, 分别比1989年增长13.6%和
15.5%。
临沂市内有池塘2500余个, 宜渔面积17332亩。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市
委、市政府从搞好服务入手,在全省内陆县市中率先设立乡镇水产站,配备了渔业干
部。 采取逐级培训办法, 使每个养鱼户学到养鱼技术。发放“明白纸”,对全市渔
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片包乡包户的岗位责任制,并从资金、物资上支持和方便养鱼户。
市里每年都要筹集近百万元资金,以低息贷给养鱼户,扶持发展生产。并积极购进柴
油、 钢材、木材、化肥等物资以满足建塘养鱼需要。 三年来, 全市先后改进池塘1
万多亩,开挖、开发新鱼塘2500亩,一类鱼塘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40%。

改造传统农业引进新兴产业
临沂市义堂镇地处平原,有4.8万人口,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人均耕地仅有7分。
1984年一建镇,镇党委就围绕怎样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问题,进行了
探索。“七五”期间,他们一手抓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引进。首
先,投资852万元,以吨粮田建设为重点,对3.8万亩耕地、6000亩果林、1500亩水面
进行深度技术开发,实现稳产高产。同时,经过论证,投资3400万元,从匈牙利引进
了良种繁育、饲料加工、屠宰冷藏成套设备。于1990年下半年建成年产600万只鸡雏、
3.2万吨配合饲料和加工销售万吨鸡肉的肉鸡联合公司。作为核心载体,它为2万名农
村劳力找到了出路, 使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起来,每年可饲养肉鸡570万只,
用鸡粪喂猪8万头, 并为种植业、林果业提供了充足的肥料和饲料。集体每年可创产
值1.2亿元、 利税1000万元,农民养殖纯收入2570万元。全镇初步形成以肉鸡产业为
龙头,以吨粮田开发为重点,种养加、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格局。为适应这种新的格
局,义堂镇建立了以镇农业综合服务公司为中心,以村组为基础的社区性农业生产服
务体系和以镇肉鸡公司为龙头的专业化肉鸡生产服务体系。1990年,全镇农林牧渔和
工副业收入达到1.7亿元,粮食亩产850公斤,比1984年分别增长了400%和13.86%。
下半年肉鸡饲养发展到200多万只,全镇增加纯收入500多万元。
(唐毓光 辛茂刚)

沂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牛泉然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九如
县长 黄宜全
县政协主席 刘振邦

1990年, 沂南县总人口为87.02万人,比上年增加349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
1.89‰。全县有耕地107.6万亩,全县农业总产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6.1%。粮食
总产33.18万吨,增长6.8%,花生总产4.56万吨,增长34.5%。工业总产值5.32亿元,
增长19.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7亿元, 减少4.8%。 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
1891元, 增长12.2%,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14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元,增
长8.6%。
(岳荣传)

县城建设步伐加快
1990年,沂南县强化规划管理,增加城建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面貌有
了大的改观。(1) 规划管理。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城市规划法》宣传活动,组建了城
市管理监察队,制定了《沂南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规划建设中,坚持运用
法律、 行政、经济等手段,走依法治城的路子。全年清查处理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1
3起,处理率100%。(2)综合开发。投资488万元,开发西山住宅小区1.02万平方米,
当年开发率65%,同时,配套建成了通信、储蓄、学校、商店等服务设施,被省建委
称为“明星小区”。(3)城市供水。投资12万元,铺装供水管道9.4公里,形成全城供
水管网。(4)道路建设。投资76万元,新建和改造道路3条,全长1650米,铺装沥青路
面1.02万平方米, 安装路灯100盏, 铺设排水管道1250米, 建成第一条质量较高的
“三块板”道路。(5)电力建设。投资70万元,架设高低压线路15.26公里,铺设电缆
1 950米,新安配变电器10台,计365千伏安。(6) 电信建设。投资18万元,安装地下
电缆6000米,新上DD16机架一台,实现长途电话国内直拨。(7) 园林绿化。投资20万
元,开发建设西山公园、水上乐园各一处,新增绿地面积6700平方米,绿化带1200米,
栽植各种树林7100株,绿化覆盖率当年增加2%。(8)集贸市场。征地60亩,投资20万
元,新建阳都商场一处,从根本上解决了集市贸易场地问题。至年底,县城建成区面
积4.57平方公里, 人口3.6万人。城内供水普及率91.6%,道路硬化率90.4%,绿化
覆盖率26%,并有其他基础设施。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城建规划管理先进县城”和
“卫生先进县”。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90年,签订中外合
资合作项目意向书9份,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200万美元,争取国际无偿援助440万元。
被临沂地区行署确定为外向型经济开发基地县。
(马士专 于发成)

和庄计划生育协会
沂南县张庄镇和庄村,是个有671户2482口人的大村。1979~1987年全村有320户
超生,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1‰左右,年人均收入200元上下。生产的发展为人口过
快增长而抵消。为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被动状况,使群众做到“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1988年2月,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了村里90名老干部、老
党员、老模范、老军烈属、老革命残废军人建立了村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现已发展到
395名,占全村人口的15.8%,纵横联系着412名育龄夫妇。协会制定了章程,建立了
工作、会议、学习等项制度,还建立了“三册”(会员与联系户明细册、会员花名册、
理事会员点名册)、“四簿”(会议记录簿、育龄夫妇登记簿、好人好事登记簿、五好
会员事迹登记簿) 。这些会员处处以身作则,并以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讲述计划生育
的好处,对育龄夫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带领群众自编自演计划生育文艺节目,1990
年春节期间, 协会举办了迎春演唱会,有400多人登台连续演唱了8天,演出节目500
多个。1988年以来,和庄村连续三年无一人超生,按政策规定可以安排生二胎的41对
育龄夫妇都主动报名终生只要一个女孩, 计划生育率为10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
率下降到3.8‰,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750元。和庄村计划生育协会被全国计划生育
协会授予模范集体称号,并受到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亚大地区理事会的表彰奖励。
(岳荣传)

沂水县
中共县委书记 段明福*朱纪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隆茂
县长 莫西云
县政协主席 宋奎元

1990年, 沂水县辖21个乡10个镇,总面积2435平方公里,耕地121.1万亩。人口
110.8万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首次跨过10亿元大关,达到11.09亿元,比1989年增长
19%。工业总产值7.32亿元,增长18%,农业总产值3.77亿元,增长21.6%。粮食总
产39.66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9年增长20.61%。财政总收入3157万元, 比
上年增长5.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137万元, 增长1.3%。外贸出口商品采购额
5805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2亿元,增加4154万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
290元,增加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440元,比1989年增加97元。职工
年平均工资为1753.2元,比1989年增长10%。

沂水县粮援项目第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由世界粮食组织和联邦德国援助部分资金的沂水县粮援项目一期工程,经过项目
区干部群众1988~1990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沂水县粮援项目区位于县西北部山区11个乡镇,共有376个行政村,32.7万口人,
总面积8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万公顷。境内山岭连绵,沟壑纵横,海拔100~900
米。生产条件差,土地瘠薄,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能力低,水土流失
严重。 一遇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农业减产。1986年人均口粮只有101公斤,人均收入
仅97元。虽然每年靠国家供应粮食700万公斤左右,但人民生活仍然贫困。
根据中德两国政府粮援协议规定,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于1987年确定该区为粮
援项目区, 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扩大农田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并具体制订了1
988~1990年实施规划。为完成项目计划,联邦德国援助沂水县1.75万吨小麦和300万
马克,共折合人民币1790万元,国内配套资金1006.72万元,总投资为2796.72万元。
为确保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沂水县政府成立了粮援项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
项目区的11个乡镇和村庄都成立了项目领导机构,负责项目工程的组织实施;省、地、
县层层举办培训班,提高业务技术人员的素质;因地制宜,搞好项目工程的规划。同
时,项目工程自立项起,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多次派专家组来沂水进行考察、检查和指
导。使项目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到1990年,粮援项目第一期工程已按计划标准要求胜利完成。三年来,共打深井
31眼, 建大口井103眼,建机房129处,修蓄水池149个,水窖4057个;建成家庭自来
水3431处, 供水站218处,铺设管道22.65万米;建防渗渠道4.25万米,整平梯田328
6公顷,垒砌地堰110万米,建拦水坝529座,拦河坝778座,石砌河道2840米;植水保
林976公顷, 树木451.3万株,植经济林1069公顷,98.4万株;架设输电线路15.45万
米, 修环山公路161公里。共建工程9425项,动用土石1010.8万立方米,投入工日达
316万个。 经省、地、县三级项目办公室和有关专家检查评估,80%的工程达到优质
或优良的标准。
粮援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后,沂水县强化工程管理,更好地发挥了工程效益,加快
了山区开发步伐。所建130处饮水工程,解决了近8万人口、10.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并使3431户、13753口人吃上了自来水,每年可节约用于取水的工日达300万个;所建
43处灌溉工程, 扩大灌溉面积1617.6公顷,每年可增产粮食1200吨;治理小流域1 7
个, 完成水利工程22处,控制水土流失面积88.4平方公里。所建水保工程,使155公
顷土地得到了灌溉, 每年可增加粮食230吨。联邦德国方面已同意在沂水继续实施第
二期粮援工程项目。

(王祚厚 段维德)

莒县
中共县委书记 谢恩学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战光厚
县长 李鸿翔
县政协主席 张洪举

1990年, 全县辖28个乡,4个镇,总面积1952.4平方公里,耕地115.01万亩,比
上年减少0.48万亩。人口105.84万,比上年增加2.82万人(包括历年超生未报人口) 。
全县工农业产值9.45亿元。 农业总产值3.88亿元, 比上年增长4.02%,工业总产值
5.57亿元, 增长5.1%。乡镇办以上企业实现利税3035.2万元。全县财政收入3715.2
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45亿元,贷款余额4.6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3亿元,
出口商品收购总额6088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1.40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年
均工资收入1750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均工资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元。

县城建设
莒县城素有“莒国故城”之称,三千多年来,历为国都、州治、郡治、县治所在
地。 莒城虽然历史悠久,但因年代久远,战乱频仍,已破烂不堪。建国后特别是198
5年以来, 莒县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把解决城市供水不足、排水
不畅、居民住房难、园林绿地少、环境治理差和单位乱圈滥占土地、乱建设等问题作
为重点来抓,坚持从实际出发,每年确定几项重点工程和办几件实事,促进了城市规
划、建设、管理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莒县城市规划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至1990年,城市建成区5.7平方公里,城区硬
化道路6条,计20.7万平方米,同时硬化和铺装了人行道;城区有骨干道路17.9公里,
一般宽度在30米左右;从1982年起,疏浚石砌了6公里的护城河; 1990年,市区排水
管道总长25.3公里。 至1990年,已建成水场2处,直径100毫米以上的管网总长3.9公
里,日供水能力为4万吨,基本解决了城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1985~1990年,6年新
建住宅6万多平方米。全县共投资329万元,治理污染13项,到1990年,全县工业废水
净化处理率为30%;废气净化处理率为40%;全县“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3万元,
工业用水重复率20%。
1990年,莒县在临沂地区开展的“沂蒙杯”城市“三上”活动中以集中整治市容
市貌为重点,全城动员,全民发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一举获得“沂蒙杯”。莒
县市政公司获优质创新杯,莒县自来水公司,莒县房管所分别获优质服务杯;城市规
划获全区第一名,综合开发获全区第二名,环境卫生获全区第二名。

(莒县史志办)

莒南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军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尚延生
县长 杨家美
县政协主席 孙树臻

1990年, 莒南县辖6镇19乡, 95.84万人口。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耕地109.34
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9.68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5.93亿元,农业总产值3.75亿元,
分别比1989年增长10%、12.3%、6.5%。粮食总产35.99万吨,比1989年增产3.32万
吨,增长10.18%,其中夏粮总产14.49万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单位”。
果品总产5.13万吨。 蚕茧总产78.3万公斤,增长28.4%;烤烟607万公斤。财政收入
3535.6万元, 比1989年增长8.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3.3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12元。

花生产量居全国百强县第四
莒南县土质多为砂砾土,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好,加之其它自然因素,适宜种植花
生。1956年,种植40.2万亩,为全国县级第一。197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花
生生产基地县。从1984年以来,莒南县农业科技部门注重宣传推广花生栽培新技术。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站,每年举办花生种植技术讲座和召开科技现场会50余
场(次)。利用有线广播、电视录相、放映科教片、编印科技资料等形式,向农民进行
花生种植技术性指导, 农民基本达到人手一份科技资料。1984年以来,先后获得7项
地级以上花生科研成果奖(部级1项、省级4项、地级2项) 。该县从1984年开始夏花生
直播覆膜,到1990年全县夏花生覆膜8万亩,属国内首次大面积采用。
1985年, 全县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花生新技术,覆膜5.88万亩,一般亩增皮果6
0~140公斤, 增产幅度平均为36.5%。1990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39.45万亩,其
中盖膜31万亩, 盖膜面积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平均亩产由1985年的212.5公斤提高到
289公斤, 单产居全省首位。 1990年, 全县花生总产11.28万吨,比1989年增产
1.95万吨, 增长21%, 花生出口1万余吨, 其中由外贸部门组织出口小花生品种达
6500余吨。
(王相连 刘建增)

临沭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本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万青枝
县长 鲁东涛
县政协主席 宋志友

1990年, 临沭县辖20个乡镇,有57.2万人,比1989年增加1.5万人。有耕地79.0
7万亩,比1989年减少0.19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56亿元(1980年不变价计,以下
数字同) ,比1989年增长11.6%。其中工业总产值3.43亿元,增长16.3%;农业总产
值2.14亿元,增长4.9%。粮食产量为22.62万吨,增长6.2%,其中产小麦10.91万吨,
创临沭历史最高水平。花生总产5.49万吨,比上年增长8.9%。 农民人均纯收入47 8
元, 增长12.4%。 全县财政灶内总收入2541万元,比上年增长14.7%;财政灶内总
支出2699万元,增长10.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190万元,比上年增长5.3%,出口
商品收购额6629万元,增长13.9%。

瞄准国外市场用土产品换“洋钱”
临沭县果菜脱水厂,利用当地丰富的大蒜、黄姜、地瓜、胡萝卜等土产资源,开
发数十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实现了用土产品换“洋钱”
的理想。
该厂在经营上从完善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入手,坚持了“产品靠质量,效益靠管
理, 成败靠决策,市场靠信息”的方针,先后制定各种规章制度160余条,贯彻率达
到100%。 他们抓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每个职工都树立起以厂为
家的思想,坚守岗位,尽心尽职。抓产品质量,以优取胜。厂里建立健全了企业标准
化体系,组建了质量管理机构,制定了一套从厂部到车间、班组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
保证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1989年“沭星”牌脱水蒜片被评为临沂地区优质产
品。 同年出口至美国、 日本的产品也受到外国公司的好评,并指名再要该厂产品。
1990年,深圳举行的秋季外贸交易会上,该厂的蒜粉、蒜片又被评为荣誉产品。抓供
销,以捕捉信息为先导。他们在青岛、天津、河北、广州等通商口岸建立了信息网络,
把搜集到的国外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了产品销售的运筹能力,产品供不应求。
在生产上,他们抓产量,促效益,以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为基础,推广运用现代化管
理方法,不断更新改造设备,扩大再生产,并注重自身积累,达到自我完善。企业的
运转不再需要外来资金,同时产品产量也成倍增长。1987年出口产品600吨,19 90年
上升到1500吨, 仅脱水蒜片一项,产销量就占全省的1/4,经济效益连年翻番,出口
创汇1983年为17.9万美元, 1990年达到210万美元。1990年完成产值1217万元,实现
利税169.7万元。 果菜脱水厂成为临沭县乡镇企业中第一个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过百
万元的企业, 受到了县委、 县政府的通令嘉奖, 并授予“临沭县明星乡镇企业”
称号。1988至1990年该厂连续三年被省、地外贸土产公司评为出口创汇先进单位;被
省、地农行授予“特级信用企业”;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重合同守信用”企
业;被省乡镇企业系统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刘贯让)

郯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传林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田庆淮
县长 蔺景何
县政协主席 刘文荣

1990年,郯城县辖5镇17乡,总人口87.24万,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耕地99万亩。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77亿元, 比1985年增长110.5%; 工业总产值6.58亿元,比19
85年增长409.26%;农业总产值3.19亿元,比1985年增长5.58%。财政收入(灶内) 3
761.5万元,财政支出(灶内) 3514.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8亿元,外贸收购总
额42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1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16亿元。

农田水利建设大发展
郯城县地处沂、沭河中下游之苏鲁边界,地势低洼,素称沂蒙山区“洪水走廊”,
县内的水利工程大多建于50~60年代,年久失修,退化、老化严重。1989年遇到历史
上罕见的大旱,1990年又发生了1974年以来最大的涝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1990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当
年的水利建设规划,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基层,广泛发动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农田水
利建设热潮。经过一年奋战,全县共完成2250项水利工程,修建桥、涵、闸1232座,
整修道路590条930公里,开挖沟渠及骨干河道清淤670条980公里,新建防渗石渠4.45
万米,铺设地下低压管道39条2.8万米,新打机电井534眼、大口井33眼、小真空机电
井820眼, 修复机电井615眼,配套机电井275眼,新建、整修机电排灌站25处。完成
了沂河石护岸2300米和老墨河流域治理17.2公里基建工程,整修小(二) 型水库2座。
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4平方公里, 治山整地1万亩,解决山区3个村2700人吃水问题,
扩大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治涝面积14.7万亩。全县共完成投资2398万元,其中省、
地县投资488万元, 群众投资1910万元, 完成土、石、沙827万立方,投入劳动工日
989万个。 全县干部群众团结治水,艰苦奋战,表现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白马
河清淤是一项重点工程, 工程全长10.3公里,清淤土90万立方,9个乡镇动员10万人
上阵,县直机关干部5000多人参加了义务劳动。该工程可治理易涝面积10万亩,增加
蓄水量30万立方米。

科技兴牧结硕果
1990年, 郯城县畜牧业依靠科技进步,获得迅速发展。全县大牲畜存栏9.26万
头, 比1989年增长4.25%;家禽存栏280万只,增长6.46%;家兔存栏28万只,增长
25.5%, 肉类总产2.49万吨,蛋类总产1.35万吨,分别增长24.1%和28.21%;畜牧
业总产值7437万元, 增长21.34%;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2%;人均畜牧
业收入183元。
在畜牧业生产中,县乡两级政府狠抓科技兴牧,制定了优惠政策,集中使用扶持
资金130万元, 推广应用新科技。一是狠抓了瘦肉猪基地建设,22个乡镇全部建起人
工授精站,实现了公猪良种化,瘦肉猪杂交改良覆盖率达98%。同时大力推广了栏圈
改造、规模养殖、快速育肥和暖圈养猪等成套技术,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益。二是集
中技术力量, 大抓了饲草开发。新建永久性青贮窖2031个,挖土窖169个,青贮玉米
秸2万吨, 氨化麦草1.5万吨,有4个乡被省农业厅评定为青贮氨化达标乡。三是建立
了科技服务体系,普遍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全县畜牧系统技术人员与100个专业户、
13个专业村、 3个重点乡分别挂钩,建立了联系点,面向基层,服务到户,保证了新
技术的推广运用,促进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秦士杰)

苍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荣强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保忠
县长 刘其夏
县政协主席 张万连

1990年,苍山县人口108.87万人,比上年增加4.51万人。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
耕地127.2万亩,比上年多开发出耕地670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67亿元,比上年增
长11%; 粮食总产46.5万吨,棉花总产3.53万公斤;农村人均纯收入571元,比上年
增加3.3%; 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0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由1989年的
65%上升到71%; 社会商品零售额3.3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261.3万元,分别比
1989年增长1.84%、50.75%。52个贫困村架上电,9个贫困村通了车,48个贫困村解
决吃水困难,271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元。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苍山县大炉乡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振刚,带领全村人民战天斗地,谱写出一首催
人奋进的奉献之歌。1986年,杨庄村选举出实干创业的党支部,一等残废军人杨振刚
任支部书记。 他带领支部一班人,走遍全村9座大小山头,制定出脱贫致富的发展规
划。治穷先治山。杨振刚用拐棍支撑着伤残的身躯,或走或爬,坚持在治山工地上,
平均每天要走40多里路。身上被石头和胸椎的钢卡撞击得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还
渗着血,他硬是咬着牙,以惊人的毅志顽强地顶了下来。在其赤诚奉献的感召下,全
村人含辛茹苦地奋战三个冬春, 把2200亩山坡、500亩荒滩全部整完。新建果园500
亩,栽松树、刺槐20多万株,植雪桃、苹果、板栗等果树10多万棵,形成“山有青松
下栽槐,中间果树巧安排”的造林绿化布局。接着,治理村容村貌。共整修环山路20
多里, 建2级扬水站1处,50米桥闸和水塔各1座,村里架上了电,吃上了自来水,盖
起10间小学校舍,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同时,按商品经济规律,围绕市场发展经
济作物,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人均达到半亩经济田。全村的经济收入打着滚的增加,
1990年人均收入达千元,五年翻了两番半。
顽强拼搏的党支部书记杨振刚曾在国防施工中负过伤,留有外伤性脊髓蛛网膜炎、
胸椎十二压缩性骨折、合并骨质增生等后遗症,日常生活靠一副铝合金胸腰卡和一根
拐棍支撑,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带领全村群众治山治水,勤劳致富。担任支
部书记以来,不但没拿集体一分钱的报酬,反而为兴办村里的公益事业拿出自己多年
积蓄的2200元钱。1988年,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
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并光荣地赴京参加建国4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的接见。观礼归来后,又把国务院发给的1000元奖金贡献给了集体。

(张富敏)

费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延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荣先
县长 王培廷
县政协主席 阎振清

1990年,费县辖25个乡镇,人口87.61万人,总面积190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2.26万亩,比上年减少2000多亩。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8.03亿元,
比上年增长18.3%。农业总产值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农民人均收入462元,
比上年增长16.7%。 工业总产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总收入279 2万
元,比上年增长5.6%。社会商品零售额2.8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农副产品收购
额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3054万元,比上年下降13.7%。

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
费县地处山区,山丘面积占76%,土地瘠薄,抗灾力差。建国以来,农田基本建
设取得巨大成就,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山区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与
农业再上一个台阶的要求不相适应,仍然是“风调雨顺上一上,遇到大灾降一降”的
局面。经过调查分析,县委、县政府认为:要保证农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改善生产
条件,在水上作文章,在山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搞好山区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县
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治水改土、整山造林为重点,本着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先易
后难、建管并重、配套完善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规
模会战、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全县分成五大战区,县六大班子领导同志任战区指
挥,县乡两级有1400名干部在农田基本建设第一线,与群众同劳动、共甘苦。一年来,
全县共投工1183万个, 投资1883万元,完成各类工程项目1867处。整山3.9万亩,挖
鱼鳞坑117万个, 垒地坝42.6万米,造地6735亩,砌石渠16.64万米,维修石渠11.91
万米, 开挖土渠4.32万米。打机井40眼、大口井89眼,封山育林3万亩,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35平方公里。建桥涵462座,新修复修道路2695华里。

(刘文宣)

平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綦敦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崇仁
县长 杨培才
县政协主席 王继瑞

1990年, 平邑县辖7个镇,19个乡,91.1万人,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耕地86.2
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6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50亿元,工业总产值4.12亿元,
分别比1989年增长9.51%和11.2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63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收
购总额1083万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875万元;财政收入2851万元;粮食总产31.4
万吨, 花生总产3.78万吨, 果品总产9.07万吨, 水产品0.17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
00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664元。
(王照伦 李有仁)

蒙阴县
中共县委书记 韩修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崔延恩
县长 高成山
县政协主席 薛庆德

1990年, 蒙阴县辖10乡5镇,面积1601.6平方公里,耕地49.1万亩,人口50.22
万。 “七五” 期间全县增加4万人, 减少2万亩耕地。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23亿元
(1980年不变价,下同) ,增长10.8%,其中,农业总产值1.83亿元,增长4.6%,工
业总产值3.39亿元, 增长19.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9亿元,增长4.2%;城乡居
民储蓄余额2.68亿元,增长26.1%。其中农民人均存款4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元,
比上年增加58元。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1990年,蒙阴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协调领导,向较大企业派驻了工
作组, 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速度。县直工业新上技改项目13项,开工9项,完
成投资521.52万元。县棉纺织厂、毛纺厂、乳酸厂、水泥厂、曹庄煤矿等骨干企业狠
抓技术改造,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产品中,棉麻混纺纱
等3个品种被评为部优产品;蒙山牌425号水泥、 酸枣汁被评为省优产品; “云蒙雪”
牌啤酒在全国酒文化博览会上获“长城杯”。年内,蒙阴兔毛纺纱厂和蒙阴县水泥厂
被评为省级节能降耗先进企业。外经外贸成绩显著。新确认外援项目一个,援款40万
元; 批准无偿援助项目2个,援款35.2万元。正在实施的外援项目进展顺利,收到援
款500万元。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到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列临沂地区各
县市第二位,增长速度为全区第一位,受到省政府表彰。乡镇企业在稳定、鼓劲中发
展, 位于岸堤库区的巨山乡乡办工业年产值285万元,利润11.7万元;垛庄镇建筑公
司狠抓质量管理,在省城开拓了市场,赢得了信誉;蒙阴镇装饰布厂被评为全省乡镇
企业先进单位。

(张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