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地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79&run=13

中共地委书记 董凤基
副书记 王道玉 冯宝璞
赵玉兰*(女)
中共地纪委书记 李建业
地区人大工委主任 胡兆坤
副主任 杜洪三 周茂林
地区行政公署专员 王道玉
副专员 胡安夫 阎启俊 赵延孝
宋存胜 王天瑞 蔡玉昌 张华福
地区政协工委主任 商功阁
副主任 刘翠英(女) 尹致中 徐晓东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镜福
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 于三杰

1990年1月区划调整后, 惠民地区辖1市6县,即滨州市、惠民县、阳信县、无棣
县、 沾化县、 博兴县、 邹平县。 下辖80个乡、 2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
9080.9平方公里,耕地593.84万亩,总人口348.26万人。
经济概况。1990年,惠民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经历了较长时间的
市场疲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稳定压倒一切”
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大灾之年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好成绩。 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为26.4亿元和22.8亿元,分别比1989
年增长5.0%和4.1%。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5.07亿元,比1989年增长5.8%。“七
五” 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5.4%,平均每年递增6.2%,国民收入增长50%,平
均每年递增8.6%,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0%,平均每年递增11.3%。
农业。1990年惠民地区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落实“科教兴农”措施,大灾之年
取得好收成。夏粮总产达到88.35万吨,秋季作物因灾减产。农业总产值14.32亿元,
比1989年下降8.7%。林牧副渔“四业”产值达到4.47亿元,比1989年增长8.8%。全
区造林面积8.07万亩, 比上年增长9.1%; 年末实有林地81.19万亩,比1989年增长
6.4%,森林覆盖率6.20%,比1989年提高1.8个百分点。果品产量达到12.8万吨,比
1989年增长18.4%,在全省果品评选中,阳信鸭梨被评为特优水果,惠民县短枝型红
富士苹果被评为优质水果。肉类总产量达到8.08万吨,比1989年增长13.5%;禽蛋产
量4.86万吨, 增长8.7%; 大牲畜年末存栏61.12万头, 增长9.1%; 猪年末存栏
45.7 1万头,羊年末存栏64.56万只,分别比1989年下降4.7%和14.3%。水产品产量
6.32万吨, 比上年增长5.7%。推广淡水池塘模式化养鱼高产技术2万亩,单产388.6
公斤,创我国北方地区先进水平。引进适宜本区自然条件的新品种罗氏沼虾试养成功,
亩产105.65公斤, 鱼137公斤,越冬成活率90%以上,为全省先进水平。1990年末全
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37万千瓦,比1989年增长3.7%;农田灌溉面积394.97万亩,
比1989年增长2.0%;农用化肥施用量 (折纯) 14.41万吨,比1989年增长4.9%。农
田水利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工程土石方5835万立方米,新增排灌
机械7625台,新增扬水站49处,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2.42万亩,增加除涝面积10.59
万亩,改良盐碱地12.87万亩,治理平原风沙区58平方公里。
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1.9亿元,比1989年增长14.7%;乡镇工业产值11.5
亿元, 比1989年增长16.5%,实现利税3.33亿元,比1989年增长10.67%。全区工业
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乡(镇)22个,比1989年增加9个。全区开发中高档新产品18个,邹
平毛巾厂、 博兴县博兴镇安装建筑公司两处企业升为省级先进企业,9处企业升为省
级系统先进企业。
工业。1990年全区工业生产克服了市场销售不畅,资金紧张等困难,开始步入稳
定增长阶段。 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0.75亿元,比1989年增长14.2%,超出全省平均
水平3.5个百分点。 全区重点调度的30种主要产品,有20种增长,有16种产品超额完
成年度计划。 新创省优质产品11个,部优质产品15个,优质品率达到10.4%,比198
9年增长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23%,比1989年增加1.23个百分点。有32个
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验收合格。 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10项,其中有37项填补省以
上空白。 滨州活塞厂等8个企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滨州化工厂等6个企业利税超过1
000万元。
交通邮电。1990年全区地方交通完成货物周转量1亿吨公里,完成客运周转量3.8
亿人公里, 分别比1989年下降21.7%和11.9%。新建改建公路147公里,大中修挖补
罩面工程206.8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1.6万元, 邮电业务收入完成1647.1万元,分别比1989
年增长17.4%和20.8%。博兴县自动电话综合通信工程全面竣工,市话实现了自动,
长话进入国内大网。 新开了滨州至惠民、阳信、无棣的自办邮路。 年末市内电话用
户达到7140户, 比1989年末增加1133户,农村电话用户3186户,增加197户。
基本建设。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比1989年增长14.3%。其中生产性
投资完成1.69亿元,比1989年增长7.0%。全区施工项目202项,其中本年新开工的项
目112项,竣工项目116项。鲁北化工总厂“三、四、六”工程、邹平铜矿一期工程、
博兴玻璃厂、 滨州造纸厂箱板纸项目、无棣东风港两个千吨级泊位码头、邹平魏桥1
10KV输变电工程、滨州汽车站等一批较大基建、技改项目相继竣工试产投产。
商业贸易。全区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01亿元,比1989年增长2.9%,城乡集
市贸易成交额达5.22亿元, 比1989年增长20.6%。全区共撤并转95家公司,调整了1
24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总值92万元。完成商业网点改造
项目24个, 总投资3488万元,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滨州市中心商场总建筑面积5
500平方米,实现当年拆迁、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营业。
1990年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13亿元, 比1989年增长4.1%,出口商品品
种达141种。
财政金融。 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3亿元,比1989年增长4.6%,全区支大于
收697万元。 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无棣县粮食企业承包后,在全省第一个做到
了当年不增加挂亏。全区共查出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违纪金额2315万
元,其中应交财政收入1287万元,到年底已入库1270万元,入库率达98%,居全省第
一。
1990年末综合现金收入49.94亿元, 比1989年增长12.7%;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18.12亿元,比1989年末增长33.04%,是地区历史上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保险业务
收入4022万元,比1989年增长39.38%,保险险种32个,比1989年增加5个。
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1990年是惠民地区“科技进步年”。共取得科技
新成果126项, 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0项,省内先进水平的65项,获得省科技进
步奖12项。 150万亩农田实施配方施肥技术, 提高产量10%,45.7万亩棉田通过实
施摘早蕾技术增产12.8%。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滨州4042”被省品种审定
委员会认定。 工业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110项,新增花色品种1300
余个,有3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有25种产品获省(部)优称号。滨州活塞厂搞的铝活塞
异形肖孔加工设备,采用微机控制,机电结合,主要技术指标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
平。
1990年全区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800人, 比1989年增加610人;中等专业学校
在校生4475人。 全区普通中学292处,在校生14.66万人,职业中学19处,在校生956
8人。 儿童入学率达到99.6%。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地区自学考试办公室成为全省两
个受国家教委表彰的先进单位之一。按照实际需要,调整了中师布局,撤并了沾化师
范。
1990年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68处。出版各类图书杂志200万册。在各省以上文
艺刊物发表作品12部,创作录制了电视剧12部(集)。文化工作者李少南受到文化部和
公安部的表彰。 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348个。滨州市被评为全国县级十佳卫生城市。
全区向亚运会捐款68万元。 博兴县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区有6个乡镇被命名
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
人民生活。1990年全区职工工资总额3.92亿元,比1989年增长16.0%,职工人均
工资1960元, 比1989年增加224元。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562元,
比1989年增长13.6%,人均生活费支出1312元,比1989年增长5.3%;农民因灾减收,
人均纯收入449元。
(赵建明 王宏)

抗洪救灾大办水利
1990年夏季,惠民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从7月6日到8月5日,
全区连遭12场大到暴雨, 平均降雨577.6毫米。特别是7月6日至23日,短短17天,黄
河以北五县市降雨高达449.3毫米, 最大降雨点756毫米,1173个村庄被洪水围困,1
5.7万间房屋倒塌,248.9万亩农作物绝产,2460座桥涵闸建筑物被冲毁。工商企业、
交通、 通讯、滩涂开发以及城建等方面也遭受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元,间
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之多。
面对来势凶猛的洪涝灾害,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展开了英勇
顽强的抗洪救灾斗争。地县乡7900多名干部奔赴抗灾第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抢救安
置倒房、 危房户9.1万多户,组织63万劳力上阵,疏挖排水沟渠2360公里,排除田间
积水、泥涝212万亩,抢救农作物108万亩。全区向灾区紧急援送了面粉139.5万公斤,
各类熟食16.5万公斤, 煤炭4995吨,生活用汽油、柴油、煤油834吨;组织2500多名
医疗防疫人员和11000多人的群众自防队伍,投放各类药品价值34.76万元,调进了大
量食醋、 大蒜, 开展了群专结合、 土洋结合的疫病防治工作;筹集发放救灾化肥5
500吨、柴油900吨、农药4.25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生产自救活动,取得了抗灾斗争
的初步胜利,并创造了大灾无大疫,没有一人病死饿死的奇迹。
在总结洪涝灾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从1990年8月开始,全区又展开了一场规模
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到1990年底,共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583处,搬动
土石方4021万立方米,最高上阵劳力达58.15万人,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01.66万亩,
增加和改善除涝面积82.4万亩。工程规模之大、上阵人数之多、质量效益之好为历年
所未有。
(赵建明 王宏)

惠民地区七县市全部跻身于全国棉花生产百强行列
惠民地区在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植棉比较效益降低的情况下,为国分忧,积极
发展棉花生产,全区6县1市全部跻身于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市行列。
一、始终把棉花生产放在全区经济工作的首位。确立“稳增粮、大上棉”的指导
思想,强化对棉花生产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棉花生产,
各职能部门选派大批干部下基层,抓计划落实,及时解决广大棉农遇到的困难,促进
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二、制定优惠政策,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除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棉花生产的政策
外,地区及县市又制定了开荒植棉奖、超产奖、高额丰产奖等政策,并建立各种服务
体系,为发展棉花生产提供服务。
三、 大力推广棉麦套种,麦棉两熟面积达到150万亩,占全区棉田面积的40%。
充分利用现有荒地,开荒植棉54.4万亩。
四、 依靠科技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全区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210万亩,占全区
棉田的2/3。 推广了棉花摘早蕾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系统化学控制
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常俊喜)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惠民地区是国家进行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自1988年起,组织实施了
第一个三年开发计划。
全区共安排开发项目61个, 计划总投资844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拨款2983万
元, 地县配套投资1793万元,贷款2871万元,县以下自筹793万元。资金投向针对本
区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突出水利、改土和科技。五年安排水
利投资4883万元, 占总投资的57.9%;改土711万元,占8.4%;农业科技633万元,
占7.5%。 采取集中使用资金,以重点开发带动全区的方针。簸箕李灌区三年共安排
投资5707万元,占全区总投资67.6%,水利工程投资4002万元,占灌区投资的70.1%。
到1990年底两年多时间,全区新增与改善灌溉面积9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7万亩,开
垦荒地14.3万亩,发展农田林网47.6万亩,农林间作11.2万亩。簸箕李引黄改造工程
的建成,增加了12个流量的引水能力,扩大灌溉面积4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9万亩,
解决了沿海一带8.1万人、1.5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另外,还新建良种基地6.2万亩,
试验示范田2.1万亩, 推广农作物增产技术开发面积200万亩,开展技术培训9.2万人
次。开发区新增生产能力:粮食36.4万吨,棉花1.47万吨,鱼、肉、蛋1957吨。增加
农业收入3.3亿元。
(宋迎春)

滨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阎启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玉禄
市长 张英民
市政协主席 陈德金

1990年,滨洲市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41.57平方公里,其中市
区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68.76万亩,总人口56.3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27万人,
占总人口的21.79%。 工农业总产值6.33亿元,农业在遭受建国以来最大洪涝灾害的
情况下, 总产值1.45亿元,为1989年的77.94%。工业总产值4.89亿元,比1989年增
长7.33%,社会商品零售额3.61亿元,比1989年增长8.97%。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巩固了省级卫生城的荣誉称号,并跨入了全国县级十佳卫生城行列。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
滨州市乡镇企业已形成乡(镇)办、村(居委会)办、联办、个体办企业的多层次发
展的新格局, 有工业、 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多种行业。全市乡镇企业已达到
1.5万处,其中:乡办135处,村(居委会)办664处,联办544处,个体经营户1.38万户,
从业人员5.9万人,年总产值达4.66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1.45%,是1978年的
20.75倍。 乡镇企业中,年产值达到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10个,全市企业收入最高的北镇街道办事处,企业总收入为1.02亿元。
滨州市在发展乡镇企业中,不断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推行优化组合和不同形式
的生产责任制,同时注重智力投资,扩大横向联合,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全面效益。
共开发新产品10多种,其中由黄河散热器厂生产的“双金星DB-250型扁管散热器”填
补了地区空白;杜店陶瓷厂生产的“微晶玻璃大理石饰面板”填补国内空白;华英实
业公司生产的“安金砂炮”,市第二染织厂生产的医用“不粘纱布”,滨州化工厂生
产的“RY-3表面活性乳剂”,填补了省内空白。
乡镇企业为了搞好生产经营和产品质量, 自身培训各类技术人才537名,聘请24
3名,全市乡镇企业中,有技术职称的人员1080名,其中中级职称146名,为滨州市乡
镇企业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廷武)

沾化县
中共县委书记 苏乃军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宝珩
县长 王观庆
县政协主席 张景兰

1990年,沾化县总面积2214.57平方公里,总人口37.52万,耕地面积81.45万亩。
由于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风雹灾害, 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
2.62亿元, 比1989年减少14%。其中农业总产值1.29亿元,减少31%;粮食总产905
61吨,减产35200吨;棉花总产7114吨,减产9296吨;农民人均收入195元,人均减收
244元;城乡储蓄10340万元,比1989年增长20%。

全民动员修水利
在连续15年严重干旱之后,1990年沾化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和风雹灾害袭
击。7月6日至23日,连降10次大到暴雨、2次冰雹和2次8-12级暴风,全县降水量平均
551.9毫米,降水中心803毫米。加之上游客水大量入境,全县一片汪洋,农作物全部
积水成灾,绝产面积55万亩。痛定思痛,在总结这一惨重现实的时候,县委、县政府
认识到,由于连年干旱,工作上只注重引水抗旱,忽视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全县水利
设施老化失修,沟渠淤积严重,加重了这次灾害的损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
县政府确定利用三年时间,彻底治理全县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在筹集水利建设经费上,县里采取了县级骨干水利工程经费县、乡财政挤一点,
群众集一点,结合使用劳动积累工等措施解决;乡村田间工程及水利设施,主要使用
水利积累工, 县乡适当给予补助。1990年,全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38.08万元, 其
中县自筹40万元, 乡镇自筹13.28万元, 群众集资284.8万元;投入水利劳动积累工
238万个,一半用于县办工程,一半用于乡镇和村级田间工程。
1990年,集中组织了两次水利大会战。从抗灾救灾开始到秋种之前为第一战役,
全县上阵人数达14.21万人, 以乡镇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治理为重点,开工6008处,
完成5645处。新挖沟87条,长7500米;新筑渠26条,长2.69万米;沟渠清淤5261条,
长147.84万米; 维修和新建生产桥55座,涵洞和进出水口216座。秋种结束后进行了
第二战役, 全县组织民工11.22万人,以县骨干工程治理为重点,同时兼顾村级田间
工程。 开工2354处,完成1827处。新挖沟2条,长7500米;沟渠清淤1721条,长31.0
4万米; 新建和维修桥、 涵、 闸等中小型建筑物104座。 两次会战,共完成土石方
471.97万立方米。全县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2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8万亩。农业水利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李树昌)

博兴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乐敏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鲍同兴
县长 张型鲁
县政协主席 张文儒

1990年, 博兴县辖4镇8乡,44.31万人口。总面积897.44平方公里,耕地68.99
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2‰。 工业总产值4.02亿元, 农业总产值2.16亿元,
分别比1989年增长25.7%和8.1%。粮食总产23.29万吨,棉花总产1.87万吨。财政收
入322 4.8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8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571.8万元。
年末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余额3.0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37元,职工年平均工资
1815元。1990年博兴县相继被国家农业部、纺织工业部、国家体委、省政府授予全国
棉花生产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灾年实现棉花“三突破”
1990年, 博兴县农业生产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汛期全县平均降水589.7
毫米, 沿黄乡镇达700毫米以上,雨量大而且集中,并多次遭受大风和冰雹袭击,全
县34万亩棉田中有4万亩棉田绝产, 3.5万亩棉田减产5成以上。在此情况下,经全县
人民的共同努力,棉花生产仍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个突破。34万亩棉田 (比19
89年增加11万亩) 中,扣除因涝灾绝产和减产的部分,平均亩产皮棉71.4公斤,为历
史最好水平;皮棉总产达到18741吨,比1989年增产22.1%,为1985年以来最高产量。
全县完成棉花收购任务17250吨, 比棉花订购任务增收2250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皮
棉46.85公斤,人均向国家贡献皮棉25公斤以上。
博兴县在指导发展棉花生产中,一是抓政策落实,在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奖励政
策基础上,适当提高了化肥、柴油、农药的奖售数量,并制定了售棉贡献奖、高额丰
产奖、 麦棉套种奖和开荒植棉奖。1990年共兑现奖金58万元,化肥13783吨,柴油18
52吨,农药76吨,并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进行了罚款。二是抓科技推广,1990年经考
试、 考核招聘了68名棉花技术员,344名兼职技术员,2198个植棉带头户。从乡到村
到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技推广体系, 在棉花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18.05万
亩春棉全部推广了地膜覆盖,20万亩棉花实行了麦棉套种,还推广了配方施肥、综合
防治病虫、化学调控、科学修棉等先进技术。实施的“十万亩麦棉套种增产技术”开
发项目, 平均亩产小麦239.96公斤,亩产皮棉74.71公斤;“棉花高产,优质技术开
发” 项目,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04.6公斤;“棉花栽培增产技术开发”项目,完成10
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0.4公斤,比前三年亩增20公斤。1990年推广的先进技术和实施
的科技项目, 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较大的科技成果。 博兴县推
广的“地膜覆盖增产技术” ,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棉花中产变高产技术开
发”项目,获省农业厅一等奖。三是抓服务。县里成立了15个承包集团下乡承包棉田,
并拨出5万元资金、 300吨化肥、20吨柴油和6吨农药给予扶持。科、物、政承包集团
搞的棉花全生育期防治病虫害承包, 每亩收取费用30元,防治效果在98%以上。农
民比原来每亩节省开支20多元。
四是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县春、夏、冬三次水利会战,出动劳力12万人,
机械960台,完成土石方897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增加除涝面积31.8万亩。
全县基本上实现了乡乡镇镇通黄河水,井灌河灌双配套,部分乡镇实现了地下防渗管
道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达到了46万亩,为全县棉花和整个农业的丰收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郝德田)

邹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贵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曲克祥
县长 燕钦国
县政协主席 陈元德

1990年, 邹平县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112万亩,66.7万人。工农
业总产值10.1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3.32亿元, 工业总产值6.78亿元。 粮食总产
36.29万吨, 棉花总产2.29万吨, 肉类1.86万吨。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4亿元,财
政收入4841万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元。人口自然增
长率控制在8‰以内。
创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
1990年,邹平县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创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作为精神文
明建设的突破口,取得显著成绩。惠民地区行署先后两次在邹平县召开初级卫生保健
工作现场会。全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会议推广了邹平县的经验和作法。全省有38个县
(市、区)到邹平县参观学习。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一)把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列入政
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成立了县长任主任委员的初级卫生保健协调委员会,抽调4
0余人组建了专门班子, 制定了《邹平县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
目标》,实行分类指导和阶段目标管理;(二)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强化全民健康意识。
把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开课率达90%。所有示范村都建起了健康教育宣传
展室,把健康教育同计划生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举办农民
健康夜校、广播电视等途径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为10万名农民建立了健康
档案,接受健康教育的达132万人次。全县儿童“四苗”接种覆盖率达94%, 食品卫
生合格率达85%以上, 各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到1.87‰;(三)依靠群众,重点突
破。除县财政拨款外,全县每人每年2.25元列入提留,乡镇统筹,专款专用。重点进
行了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设、改造厕所、改水和改造村容村貌。为突破改
厕难关,成立了农村改厕技术试验指导小组,设计出了适宜农户的“双池联圈水封式”
卫生厕所。改水工作,建立了全县范围的水质、水源和改水项目工程档案,做到保护、
改造、建设、使用、监测系列化管理,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全县81.5%的人口饮
用水达到安全卫生标准, 改水受益人口和自来水建设两项指标均达到了“七五”计
划规定的要求。

山区综合治理
邹平县有五个乡镇分布在南部山区,土地、人口分别占全县的1/4和1/3。1990年,
邹平县委、县政府从山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专门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山
区调查研究,制定了《邹平县山区治理开发总体规划》。依据总体规划,遵循经济、
社会、科技、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
治理。具体措施是:(一) 每年从县财政拿出300万元资金集中用于山区开发建设,扶
持重点。(二)积极开展对口支持,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县里把
部门支援山区建设情况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三)每个山区劳动力每年用于
山区治理开发的劳动积累工不少于50个,做到常年不停与冬春集中会战相结合。经过
一年奋战, 山区综合治理成效显著。1990年县、乡、村三级总投资914万元,治理小
流域10平方公里, 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4.16万亩,解决了1.2万群众的吃水困难。营
造山区防护林1.1万亩, 经济林0.51万亩。新建、改建县、乡、村道路52条,全长82
公里。 山区五乡镇人均占有粮食385公斤,比1989年增加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560元,比1989年增加58元。
(马兴无 王辉耀)

惠民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俊华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正教
县长 马东向
县政协主席 李成明

1990年, 惠民县辖6镇15乡, 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 60.8万人口,耕地110.7
万亩。 全县遭受了近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经过全县人
民顽强的抗洪救灾斗争,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92亿元,比上年增4.1%; 其中工业
产值4.02亿元, 增长17.8%, 农业产值2.9亿元;粮食总产28.53万吨; 棉花总产
2.14万吨;财政总收入2762.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亿元,增长8.6%;农民人
均纯收入4 94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65亿元,增长22.9%。

以水利建设带动中低产田开发
1988年,惠民县被确定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重点县。三年来,按照制定的总体
开发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投资1772.34万元,完成开发项目31个,营造农田林网11
万亩,开发荒地碱地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建设高标准化高产方田3.5万亩。
累计增产粮食3463.8万公斤,棉花861.3万公斤,鱼肉135万公斤,新增农业固定资产
1342万元,直接经济效益9772.9万元。惠民县在开发中,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把水的开发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按
照旱、涝、碱综合治理,引、提、蓄、挖并举的方针和县抓水源、乡抓骨干、办事处
抓排灌、村抓引水到田间的分级治水原则,对簸箕李引黄干渠和白龙湾引黄干渠及灌
区田间工程进行了综合治理。新建一处低水位引黄闸,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开挖延
伸干渠30公里,新建维修配套建筑物60座,扩大改善灌溉面积47万亩。
2. 以中低产田开发改造为主对方向,提高土地产出量。首先从6乡镇的34万亩中
低产田开始进行改造开发。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农业机械、良种繁育推广、农资供
应服务体系,建立了技术推广、农资供应、行政领导三结合的开发方田管理体制,把
开发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注意样板示范效益,在5个乡镇整治3.5万亩高标准方
田, 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路渠配套的高产稳产田。小麦平均亩产355公斤,棉
花85.6公斤,均增产26.3%以上。惠民县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工作,受到国家开发办
和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吴学文 许国福)

阳信县
中共县委书记 黄学军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金智
县长 盖国强
县政协主席 姜秉占

1990年, 阳信县辖3镇10乡,总面积792平方公里,总人口41.62万人,耕地面积
69.34万亩。 1990年7~8月,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年平均降雨量高达
1037.9毫米, 经过全县上下顽强奋战, 将损失压到了最低限度。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3.3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粮食总产11.77万吨;棉花总产8972吨;果品总产3.6
0万吨;财政收入1088.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58亿元。

阳信县首届梨花会
阳信县是我国优质鸭梨加工出口基地。阳信鸭梨自1985年在全国优质水果展评中
获得“金杯奖” 以来,连续6年在全国、全省水果展评中夺魁,曾先后被指定为全国
城运会和北京亚运会专用水果。1990年,在全省优质水果专家鉴评会上,被评为梨系
列唯一的“特优水果”。
1990年4月11日至15日, 阳信县人民政府与惠民地区旅游局、科委、区文化局,
在阳信县城联合举办了阳信县首届梨花会,吸引外地宾客6000余人。大会开办了消费
品、生产资料和科技市场,举行了突出梨乡风貌的书画、摄影展览和文艺演出,供销、
商业、经委、外贸、农业等部门与外地客户进行了贸易洽谈。
消费品、 生资市场共设立摊位1500个,实现商品销售额300万元。科技市场由27
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 接受咨询的群众6.1万人次,观看科技录像片的4万人次,发放
各种科技资料12.5万份。梨花会期间,经济贸易洽谈活动非常活跃,共达成各种协议
32项, 引进资金400多万元,签订各种供货合同40项,销售额5000多万元。英国伦敦
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伯特·科尔同山东餐具厂(原阳信县第一餐具厂) 签订了1
00万打餐具的供货合同,成交额达1500万元;阿根廷籍外商、新加坡聚昌(私营)有限
公司董事长黄春水先生决定投资240万元, 与青岛帆布厂、阳信县棉麻公司三方筹建
“阳信县聚昌纺织有限公司”。

(赵和祥 祝广信)

无棣县
中共县委书记 冯梦令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永锡
县长 周清利
县政协主席 杨宝珩

1990年,无棣县辖18个乡镇,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耕地82万亩,总人口41.9万。
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工农业总产值达
到4.38亿元,比1989年增长1.7%。其中工业总产值2.49亿元,比1989年增长3.2%;
农业总产值1.89亿元, 与1989年持平。财政收入完成2242.7万元; 粮食产量13.5万
吨;棉花产量1.5万吨;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5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1.43亿元;
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30元;农民人均收入451元。

畜牧业实现牧工商一体化
无棣县草场资源丰富,农民历来就有种草养畜的习惯。并经长期的饲养培育,形
成了“渤海黑牛”、“德州驴”两大驰名中外的地方畜种。近几年来,县里充分利用
资源优势,狠抓了牲畜养殖、草场改良,使畜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同时,抓了草畜
产品的加工、 销售,使畜牧业基本实现了牧工商一体化,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199
0年,全县畜牧总产值达到2596万元。
一、狠抓了畜牧生产。围绕畜牧生产,一是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
议,研究制定畜牧开发规划;并确定一名副县长具体抓畜牧工作。二是每年召开“赛
牛会”,鼓励农民多养牛、养好牛,提高群众对畜牧业的认识。1990年11月份,在大
山镇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赛牛会,邀请省、地领导和有关专家参加,对优胜者分别给
予电视机、自行车等奖励。三是搞好商品畜基地建设,以典型促全面。1990年,建立
饲养5000头大牲畜以上的乡镇基地三个, 基地村73个,发展养殖专业户309个。四是
抓了大牲畜的良种繁育。 全县建立了9处家畜改良站和一处输精点,发展了89户配种
专业户, 初步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配种服务网络。1990年大牲畜配种3.1万头,受胎
2.3万头。 五是采取群众统一提留防疫费的办法,推行畜禽防疫技术承包。畜禽死亡
率由以前的30%下降到5%。 六是搞好饲草开发,为发展畜牧业奠定基础。无棣县拥
有79.8万亩天然草场,近年来县里加强了对天然草场的管理,落实了草地分户承包有
偿责任制,把草地承包到户,采取封育草地,更换良种等办法对草场进行了改良,使
草场产量和载畜能力迅速增加,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家庭小牧场的发展。1990年发展
小牧场达477个。狠抓了人工牧草种植。县里制定了“对退耕还牧的耕地减免农业税”、
“人工种草适当给予补贴” 等优惠政策;5月份,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
过决议,将“紫花苜蓿”定为“县草”,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种草节”,并加大了
对人工牧草的投资。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县里共拿出530万元低息贷款用于种草。
1990年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 县里拨专款40万元、化肥10吨、柴油2 0吨用
于人工种草。 1990年的人工种草达6.3万亩,产干草3.78万吨。通过以上措施,全县
畜牧生产取得显著成就。199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到7.81万头,羊存栏19.1万只。
二、搞好草畜产品的深加工。一是搞好畜产品加工。县里于1986年建成了一座加
工能力为1万头牛、 10万只羊的清真肉联厂和一座库容550吨的冷库;发展了3个屠宰
专业村、220户屠宰专业户。1990年共加工大牲畜1.09万头,羊19.13万只。二是抓了
草产品的加工。建起了年生产能力4000吨的全国第一家苜蓿粉加工厂,1990年又新上
了草块生产项目。其产品苜蓿粉含粗蛋白在18%以上,深受用户欢迎。1990年生产苜
蓿产品728吨。
三、拓宽流通渠道,搞好产品销售。县里专门成立了牧工商公司,几年来,吸引
了大批国内外客商;其草畜产品出口日本、香港、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销往北京、
天津等市场。

(胡凤元 梁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