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76&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李文全
副书记 吴隆江 臧海强 王曰銮
中共市纪委书记 王炳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太启
副主任 张崇德 门兆英 姜成玺
马守德 孙传平
市长 臧海强
副市长 王大海 张锦超 李同轩
邵恒斋 由学志
市政协主席 李文全
副主席 桂占山 李仕恩 张春璞
王金田 邱铁凯 戚遵烈
张锦升 李耀辉 于国本 李宗科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华义明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世俊

威海市是一座沿海开放城市, 1990年辖1县1区2个县级市,共有74个乡镇。所辖
的荣成市、文登市和乳山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74个乡镇为全国重点工业卫星镇,威
海港和石岛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可与世界各开放港口直接通航。全市土地总
面积5436平方公里, 总人口237.5万。1990年,威海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6.8亿元,
比“六五”期末的1985年增长75.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平均年增长11.9%;
国民收入达到60.4亿元, 增长82.5%,平均每年增长12.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0
亿元,增长2.03倍,平均每年增长24.8%。
农业方面。 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8万吨,比1985年增加29万吨。1989年
和1990年,夏粮单产和总产连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嘉奖。1990年全
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2万吨,渔业总收入达到25.8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均居首位。
1990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0亿元,比1985年增长2.7倍,平均每年增长29.9%。
工业方面。 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1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
3.2倍, 平均每年增长33%。全市乡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06亿元,比
1985年增长1.4倍,平均年增长19%。乡镇工业完成产值59.8亿元,比1985年增长4.7
倍,平均每年增长36.5%。乡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4.1%,利税占53.8%。
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2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38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97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对外开放方面。从1987年到1990年,全市利用外资由1650.7万美元增加到1.07亿
美元,增长5.5倍;实际利用外资由472.15万美元增加到820.3万美元,增长1.74倍;
批准建立三资企业由9个增加到87个,增长8.66倍;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由6.3亿元增
加到11.48亿元,增长119.3%。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威海机场已开辟了威海至北京、济南、广州三条航线;建成
了山东省第一条全封闭汽车专用公路,并正在建设威海至青岛、威海至烟台高等级汽
车专用路;建成了威海老港万吨级泊位码头,在国内首家开通了威海至仁川客货运输
航线。 装机2×12.5万千瓦的威海电厂和拥有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的威海新港均
已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并正在着手筹建;桃村至威海的地方铁路预计1992年底可
投入运营;邮电枢纽工程已投入使用,实现了与全国及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讯并网,
开通了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市区调水工程、热电工程、煤气工程、治污工程正在
加紧施工,不久将全部投入使用。
商品流通方面。 1990年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6亿元, 比1985年增长
157.1%,平均每年增长20.8%;完成财政收入3.6亿元,比1985年增长89.5%,平均
每年增长13.6%; 市区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5.4%, 比上年下降了7.8个百分点,比
198 8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
科技教育方面。 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发展到8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万多人。19
90年共取得科研成果82项,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先进水平的48项;推
广科技成果102项。全市高等院校发展到8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50处; 小学入学率、
初中普及率、 高中升学率、大学录取率分别达到99.8%、95%、47.4%和29.6%,
均列全省前茅;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75%。文化艺术和卫生体育等各项
社会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1990年全市职工人均年工资达
到1906元, 比1985年增长94.7%,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达到917
元, 比1985年增加325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2.6亿元,人均1372元。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5.43‰。

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威海市从1981年至1985年, 连续五年在全省城市卫生评比中名列第一,1984年
被评为全国城市卫生先进单位,1986年被省爱卫会命名为山东省第一个卫生城市。在
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把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认真贯
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
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方针,实行总体规划,狠抓治本措施,高起点,
严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卫生、绿化、美化、城市综合整治、配套发展上又取得
了突出的成绩。 1990年6月又被国家爱卫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目前,
市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达到32.5%,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旧城区改造完成90%以上,地面水和海水水质都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大气质量达到国
家一级标准,主要干道噪声值控制在60分贝以下,其他一些主要指标也都达到或接近
国内先进水平。其主要做法是:
一、树立大卫生观念。在工作指导上坚持高起点。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建设和卫
生管理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高起点,逐步建立适
应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的新格局。城区规划为2个工业区、1个火炬高技术
产业开发区、 1个出口加工区、1个疗养区、6个旅游风景区、2个行政办公区、2个商
业区、12个居民生活区。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建设改造和管理,书记、市长亲自抓,
分工市长靠上抓,市里有爱卫会,市区每个单位都有爱卫组织,使每项工作有人抓,
层层事事有人管。
二、突出系列治理工程建设。在治本建设上坚持高标准。城市卫生和环境建设需
要大量投入。市里在城建总投资中每年都拿出10%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
础上,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动员市区所有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多渠道、多形式集资集劳。市委、市政府每年都确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干几件实事,
并层层抓落实。现在,市区基本上完成了三大系列治理工程建设。一是市容市貌治理
系列工程,主要是以旧城改造为中心的综合配套建设;二是污染治理系列工程,主要
进行了三项配套建设,即企业治污设施配套建设,先后从生活区、疗养区和旅游区内
搬走了有污染的工厂,关停了所有电镀企业,对有烟尘排放的企业全部进行了锅炉改
造,对排放的污水全部进行了处理;公共治污设施配套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和船舶
含油污水处理站,安装了地下排污管道,实现了雨水、污水分流管道地下化;生活治
污设施配套建设,主要抓了自来水和液化汽的普及、集中联片供热和煤气工程建设。
三是城市废弃物治理系列工程。突出抓了“四化”,即粪便排放管道化、垃极收集容
器化、环卫作业机械化和废弃物处理无害化。
三、实行“四个并举”,在绿化美化上坚持高质量。“四个并举”就是:城市建
设与城市绿化并举,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并举,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并举,绿化和美
化并举。近几年,市区新增绿化面积368.3公顷,栽植各种树木110万株,建街头绿地
27万平方米,建街心绿带4万平方米,铺草皮20万平方米,建公园3个,花坛400多个。
基本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四、强化预防工作,在防病灭病上坚持高要求。主要抓了“全、早、快、严”四
个字。“全”就是全面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消灭空白点。1990年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评审, 威海市免疫卡证符合率达100%,新生儿基础免疫
率达97%以上, 12岁以下儿童计划接种率达95%,提前4年达到国家标准。“早”就
是对各种传染病早查、早防、早治,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消灭。 “快”就是开展突
击性行动,迅速根除病媒载体。“严”就是在行业卫生管理上,严格制度、严格标准、
严格检查监督。 几年来,全市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一直达到70%以上,集中给水4项
指标合格率在93%以上, “五病”调离率达100%,食品卫生合格率达95%以上,餐
具消毒合格率达90%以上。
五、坚持依法治市,在管理工作上坚持高水平。市里先后制定了《城市市容卫生
管理暂行规定》等30多个规章,逐步把城市管理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建立并形成了一
系列严格的卫生工作制度。如分工负责、门前三包、卫生达标、岗位责任和检查评比
等。同时还建立了10支管理队伍。教育广大市民人人管好自己,争做文明市民,同时
监督别人,使守纪律、讲卫生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创办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由国家科委、山东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共同创办的
国家级开发区,是国家科委与地方政府合办的三个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开发区位于威海市区西北部,控制区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6.25平方公里,
近期开发1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威海市风景区和文教科研区。东连市区,西临大海,
南靠烟(台)威(海)高等级汽车专用路,北邻科研教育区,距市中心3公里、海运码头4
公里、火车站10公里、航空港40公里。
目前,开发区内的“七通一平”工程、标准厂房、专家公寓、职工住宅等工程已
全面铺开。 开发区创办以来,已有400多个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经济实体到
威海联系合作开发事宜。 目前已有程控交换机、高速传真机、电子电话机、X射线像
增强仪、 人工皮肤等8个项目进入了开发区。另有遥控雷达、微波通讯、高能电池等
30多个高、精、尖项目也准备进入开发区。
开发区的主要任务是:(1) 通过政策导向和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良
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及科研实体。(2) 孵化和扶植高新技
术企业及创业者,引进具有开发价值的国内外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二次开发,使之形成
一定规模的产业,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3) 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
合作,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国际市场。(4) 将区内已经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向传统
产业扩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本地商
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近期投资开发的重点是:(1)微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2)光机电一体
化技术及其产品;(3) 新材料技术及其产品;(4)激光技术及其产品;(5)新能源和节
能技术及其产品;(6)无污染的精细化工技术及其产品;(7)医药科学、生物工程技术
及其产品;(8)海洋工程技术及其产品;(9)其它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
技术。此外,还可以在开发区内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从事房地产开发,兴办金融机构,
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等。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可以是中外合作、合资经营或外商
独资经营的,也可以是国内联营或独资经营的。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进入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
和开业单位,除享有国家统一制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外,地方政府还
将给予权限范围内的其它优惠,如资金信贷、基本建设、人事管理、外汇管理、土地
使用等。同时,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还可以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
(宋修光)

环翠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家钦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光秀
区长 刘国信
区政协主席 丛新滋

1990年, 环翠区辖7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5.7万人口。总面积408平方公里,
耕地14.09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9‰。全区财政收入1037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
151396万元。 粮食总产51744吨, 花生总产7341吨, 果品总产18026吨,水产品总
产6.57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529万元。职工平均工资1766元,比上年增长2.7%。
农民人均纯收入1853元。

工业在困境中开拓前进
1990年,在市场疲软、资金短缺的困难情况下,全区工业实现了区委、区政府关
于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递增3个亿的宏伟设想。其主要特点是:
一、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全区共有区属企业41个,镇办企业98个、街道企业33个,
村办企业368个,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4亿元。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占工农业
总产值的92%,比上年增长26.2%。其中镇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9亿元,比上年增长
27%; 村办工业产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它工业产值0.13亿元,比上年增
长6.9%。
二、 经济效益逐步好转。 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利润8016万元, 比上年增长4.6%。 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3507 0元,比上年增加22.4%。
三、 企业素质普遍提高。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全区有1个企业通过国家一级企业
预考评, 1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有9个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有6个企业
跨入了产值过千万、利润过百万的“小巨人”行列。有13种产品获省(部)以上优质产
品称号。其中有2种产品分别获国家银质奖和国际金奖。
四、技术改造取得新成就。全年在建技改项目99项,总投资6219万元,当年完成
投资3500万元,有47项竣工投产。共开发新产品85种,还扩大了20种名优产品的生产
能力。全区工业企业的技改工作,基本达到积蓄后劲的目的。
五、外向型工业迅猛发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全区工业企业克服种种困
难,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外贸出口交货值12834.4万元,比上年增长27.8%。
全区出口企业已发展到50个, 比上年增加9个;出口产品达到51种,已批准建成合资
企业19个,有8个已投入生产。
1990年,全区各级工业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技改工作。在开展技改工作中,首先调整行业结构,以市场及先进
技术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然后狠抓资金的落实。各工厂企业多方筹措技改资金;
狠抓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落实,把好项目的论证考查关;狠抓对重点技改项目的现
场调度。 此外,还兼并了5个镇以上微利和亏损企业,优化了资产配置;压缩淘汰了
部分滞销产品,扩大了50种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使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各工厂企业普遍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坚持以企业为龙头,带
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搞好企业升级,区有关领导部门全面摸底排队,反复研
究确定重点升级对象,及时召开升级调度会,组织检查,提出整改措施,深入进行全
面质量管理培训,全区有2500多人获得培训结业证书。同时,还开展了评比优秀产品、
双增双节、职工教育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企业素质的提高。
三是强化销售工作。为了摆脱市场疲软、资金周转不畅的困境,各工厂企业修改
补充了销售人员经济责任制和奖励办法,做到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极大地调
动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扩大销售队伍,改变经营作风,变“经销”为“行销”,
主动上门争取用户,做到“优质、高效、周到”。工商、工贸通联协作,积极组织地
产品销售商场,举办了春、秋两季商品交易会,促进了市场流通。
(宋协生)

荣成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执政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姜保国
市长 李国栋
市政协主席 刘洪军

1990年,荣成市辖24个镇、4个乡,75.59万人,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人口自然
增长率3.6‰。 全市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6.1亿元,比1989年增长17.6%。其中工业总
产值28.18亿元, 比1989年增长21.3%。 农业总产值7.9亿元,比1989年增长6.2%。
粮食总产7.96亿斤,比1989年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元, 比1989年增加1
01元; 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880元,比1989年增加248元。全市财政收入10609.7万元,
比1989年增长7.1%。 城乡储蓄余额10.5亿元,比1989年增长33.6%,居全省县级首
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75亿元,比1989年增长13.9%。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亿元,
比1989年增长14.3%,名列全省前茅。

对外贸易向出口制成品转移
荣成市曾以“花生外贸”、“水产外贸”闻名遐迩。但前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
不断深入, 多口岸出口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对原料性出口日益淡漠, 市内的出
口资源日渐匮乏。1986年至1987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由80年代初的连续五年居全
省第一,跌落到第三位。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扭转市内出口商品收购徘徊
不前的局面, 经过深入调查, 充分论证,市委、市政府及时地提出全市外贸出口要
“立足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以工业品为主导”的全市外贸出口新设想。充分
发挥本市以化工、抽纱工艺、粮油、食品为主的出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应国际市
场需要的工业品生产和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使全市外贸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99 0年, 全市工业制成品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出口额已占整个出口比
重的72.9%以上,实现了以工业品出口为主的结构调整。主要做法有:
一、建立出口企业集团,使工业产品的出口形成集约、规模效益。荣成市以外贸
花生加工厂为龙头,联合花生食品厂、罐头厂等25处企业,组建了花生制品的加工群
体,年加工制成品达1万多吨;以市橡胶厂为龙头,联合橡胶机带厂、轮胎翻新厂等6
处企业,组建的橡胶出口创汇加工群体,年出口额达8500万元;以市绣花厂为龙头,
联合12处企业组成了工艺品出口加工群体,使工艺品出口形成规模效益,年出口额达
5000万元。此外,玻璃、塑料、建材、皮革、机械等出口创汇加工群体也初具规模。
这8大集团的建立,使全市的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1990年,8大工业集团的供货
额占工业品出口总值的93%。
二、 吸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嫁接”现有企业。近几年,先后利用外资1
300多万美元, 兴建三资企业15个,三来一补项目10个,为出口企业引进成套生产线
50余条, 设备1000多台套,先后开发了子午胎、机制渔网等50多种出口产品。仅引
进先进设备一项,出口增值达2亿元,增创外汇5000万美元。
三、加强农副产品的再生利用,努力提高农副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近几
年,该市相继建成了10余处花生加工厂,并对全市的水产品加工厂进行了改造,建成
了24个专业外贸冷藏加工厂, 引进了花生生产加工流水线7条、 组装式冷库2座等一
大批设备, 使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又上一个档次。1990年,出口花生制品达8748吨,
出口额2646万元。生产的速冻蔬菜也相继投放到了日本、香港等市场。1990年,以农
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的出口比1986年增长45%。
四、加速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为全市外贸出口储足后劲。市有关部门广泛收集信
息, 及时加以反馈,在青岛专门设置了办事机构,在市内也设立了4处技术信息指导
站。 1988年以来,先后开发了30多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产品,199
0年,已有26种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额达3000多万元。

(周耀武)

文登市
中共市委书记 李书绅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文华
市长 张立新
市政协主席 焦占学

1990年, 文登市辖17个镇6个乡, 人口72.47万, 总面积1797平方公里, 耕地
96.87万亩。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2‰。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9.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
值2 4.1亿元, 农业总产值5亿元, 分别比1985年增长3.9倍和22.5%; 市财政收入
8109.7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4575万元。市出口商品收购总额2.5亿元,连续4年
列山东省县级单位第二名; 职工平均工资204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6元,城乡人均
储蓄存款1263元。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1990年,文登市在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齐鲁杯”城市“三上”活动中狠抓
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又上新水
平。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已初具规模。
调整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经济建
设和城市发展要求,1990年,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力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调
整并编制出《文登市城市总体规划》 和《文登市城市风貌规划》。同年3月还成立了
13人的文登市规划处,为副科级单位,负责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并拟出《文登市
规划测绘管理办法》,使城市规划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城市住宅建设。近年来,该市住宅开发已由分散、零星建设走上“统一规划,配
套建设”的轨道,先后完成旱冰场和三里河生活小区的开发及各种公共建筑配套设施。
1990年, 城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185.1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66.76万平方米,人
均居住面积为8.6平方米。
市政工程建设。1990年,为整治拓展龙山路、香山路、文山路和昆嵛路,共拆除
旧建筑物8104平方米,拆除违章占压街道商亭17个,取缔违章经营摊贩45个,拓宽街
道4条3万平方米, 铺设沥青路面3.2万平方米,人行道1.2万平方米,增设雕塑4处。
城区现有大小街道93条,主干道7条,总长180多公里,水泥、沥青路面96万平方米。
排水管道总长达4.9万米, 其中当年埋设8509米;全市共有路灯1181盏,其中当年安
装171盏。
城市公用事业。 1990年,全市已拥有公共汽车79辆,营运线路25条547.9公里,
年客运量220.6万人。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标台。为解决市区高层居民用
水难问题,当年增建二级加压泵站和高位水池各一处,埋设供水管道8500米,日供水
能力由1981年的1万吨, 增加到2.5万吨。供水管道长132.4公里,市区供水普及率达
90%,现有发电厂2座,年发电10233万度。煤气工程正在紧张筹建之中,1990年已完
成部分设计和办公、生产基地建设,此项工程总投资为5000万元。邮电服务机构形成
网络, 信息传递畅通便利。全市有邮电局、 支局24处, 邮跨总长279公里,邮电业
务总量488.8万元,比1989年增长36.1%。市内电话实现6位拨号,并入全国自动电话
网,市话总机3000门,电话1886部,移动电话60部;农话总机6354门,电话4375部,
普及率为每百人0.81部。国内长途直拨电话用户182户,可直拨全国443个城市。
园林绿化建设。该市坚持建筑房屋、拓宽街道与绿化、美化同步进行的原则,在
原有文山公园和河滨公园的基础上, 新建街心公园4处,街头绿地14块,街心花园带
493条, 绿篱3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9.1万株,绿地面积达2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
率由1989年的27.3%, 增加到28.4%,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4平方米,市区现有15个
单位被威海市命名为“花园式单位”。
城市环境卫生。全市现有环卫职工110人,拥有各种环卫机械12部,垃圾箱270个,
果皮箱50个,市郊建有垃圾、粪便处理场各一处,年内新规划垃圾处理场一处。年清
运垃圾1.5万吨,日清扫面积43万平方米,建公厕17座,其中水冲式公厕12个。19 90
年投资100万元, 从根本上治理了影响市容市貌的东壕沟和抱龙河。年底文登市被省
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

(王梅胜)

乳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薛洪振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矫明信
县长 王建智
县政协主席 刘京湖

乳山县辖3个乡13个镇,总面积1583.3平方公里,海岸线曲长158.6公里,年末全
县总人口63.66万人。 工农业总产值29.05亿元,比1989年增长14.6%。财政收入525
5万元,比1989年增长7.2%。
农业生产在多灾之年取得了较好收成。 1990年农业总产值10.56亿元,比1989年
增长4.1%;农村经济总收入11.53亿元,比1989年增长6%。粮食总产量31.507万吨,
比1989年增长8.7%,是“七五”期间最好的一年,其中小麦产量16.17万吨,创历史
最高水平, 再次受到国务院表彰。花生总产5.7万吨,比1989年增长26.9%。林牧副
渔各业,除水果因灾减产(果品总产量4.81万吨,比1989年下降36%)外,其他均有较
大增长。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改建水利工程1646项,比1989年增长5.9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08万亩,比1989年增长14.5%。
工业生产克服了重重困难, 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18.49亿元,比19
89年增长18%。其中县属工业企业7.75亿元,增长12.4%;乡镇工业企业5.05亿元,
增长25.5%;村办工业企业4.73亿元,增长17.8%。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
长,计划考核的65种产品中,有31种比上年增长,其中活塞环、双端面磨床、挂锁、
地毯、果汁等22种产品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开发新产品40种,有22种填补了国家和
省内空白。 到1990年底,全县共创出国家二级企业2个,省级先进企业18个,有68种
产品获省、部、国优称号。
市场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亿元,比19
89年增长8.5%; 集市贸易成交额7583万元,增长16.4%。职工人均工资1715元,比
1989年增加252元, 增长17.2%;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750元,增加48元,增长6.8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5.88万元,比1989年增长29.4%,人均924元。
科技、教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科技成果12项,推广应
用重大科技成果42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星火计划奖1项。全县适龄儿童入
学率达到98.6%,在校学生90052人,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55人。人口自然增
长率8.36‰,比1989年同期下降了0.2个千分点。

(杨洪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