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75&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王建功
副书记 胡建学 曲进贤 张敬茂
中共市纪委书记 赵祉善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海涛
副主任 薛允志 许希亮 蒋先明
郑建栋 郑洪超 王锡禄
刘振健 王文元 乙恩波
周兴礼(未到职)
市长 胡建学
副市长 张仁敬 宋广吉 杨庆蔚 仲崇高
市政协主席 崔建文
副主席 盛钊 喻衡 平继元
高淑源 张逸芳(女) 林光
麦加滕 张国骏 李永昌 於益民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赵风启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单德环

1990年, 泰安市总人口638.46万人,比上年增加15.8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8.54‰(含第四次人口普查核实的原漏登人口);人口密度为649人/平方公里。
1990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一要稳定、二要鼓劲,三要发
展”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治理整顿,努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 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人心稳定的要求, 经济和各
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18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国民收入68.68亿元,增长8%;国民生产总值83.94亿元, 增长9%; 工农业总产值
101.14亿元, 增长14.8%;财政收入5.19亿元,增长9.4%。
农业获得丰收,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3.11亿元(按198
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0.16亿元) ,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种植业产值23.5亿元,增
15.8%。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达250.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棉花、油料分别比上年增长20.2%和150.5%。林业生产,当年造林15.46万亩,比上
年增长34.9%; 主要林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板栗产量2406吨,增长59%;核桃产量5
61吨,增长25.5%;花椒产量1948吨,增长17.7%。畜牧业,大牲畜年末存栏24.6万
头, 比上年增长5.2%;生猪190.98万头,增长2.8%;羊190.78万只,增长8.6%;
肉类总产量达20.17万吨,增长8%。 渔业生产受1989年干旱的影响,水产品产量仅5
699吨, 比上年下降17.6%。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67
50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全年增加农业贷款1.14亿元,比上年多增加0.59亿元;
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5.98亿元, 增长2.3%。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
目5万多项,新打机井3458眼,配套2913眼,扩大灌溉面积18.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114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0.78万千瓦,比上年末下降3.2%;拖
拉机3.87万台, 下降2.3%;排灌动力机械84.85万千瓦,增长3.4%。结合防汛,进
行科学调洪、水库、塘坝、东平湖蓄水10.7亿立方米。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99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7.33亿元 (按1980年不变价
格计算为8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81.26亿元,
增长9.8%。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市属及以下工业产值89.06亿元,增长16.7%;其中
市属工业产值12.87亿元,比上年下降2.1%;县(市、区) 属工业产值22.15亿元,增
长9.7%; 乡镇工业产值16.82亿元,增长19.7%;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36.07亿元,
增长27.9%。主要工业品产量如呢绒、饮料酒、钢材等均增长20%以上。产品质量也
有所提高,市重点考核的可比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2.5%;市县工业能源消耗继续
下降, 万元产值能耗5.0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7%。1990年,工业企业的经济效
益不够理想。全市乡镇以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66亿元,比上年下降24.7%,
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分别比上年下降4.21、3.96和2.53个百分
点。产品销路不畅,产成品积压,资金周转慢,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比上年增加10
天;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面上升到21.3%。
投资规模稳定,“八五”重点项目工作进展顺利。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5.9%。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基本保持上年的工作量。其
中全民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 增长1.5%;城镇集体投资0.41亿元,下降31.2%;
农村集体投资2.1亿元,个人投资2.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
民基建投资完成3亿元, 比上年增长2.1%。其中,生产性投资完成2.1亿元。更新改
造投资有所增加,全民更新改造投资1.46亿元, 比上年增长16.5%。 其中用于节能
降耗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达0.12亿元,基本保持了上年的水平。在深入调查研究、
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了“八五”期间安排工业建设项目224个。根据国家产业政
策的要求,本着资源立足当地、技术立足当地、人才立足当地和在泰城发展耗水少、
耗电少、 无污染、附加值高的建设项目的原则,从224个建设项目中选择了15个项目
作为市里的重点,其中基本建设项目5个(盐化工、无机复合材料即池窑拉丝、铁基弗
尼合金加工、大麻纺织、新历铁路),技术改造项目10个(山东塑料机械厂农用塑料制
品挤出生产线、市制革厂高档皮革制品生产线、泰安棉纺针织厂技术改造、泰安罐头
食品总厂扩大规模、山东电缆厂开发自控温和高中温潜油泵电缆、泰安汽车起重机总
厂发展中小吨位汽车起重机专用底盘、泰安无线电总厂开发生产蜂窝式移动电话、山
东电讯三厂开发短波无线电话机和3.5英寸电脑软磁盘、 肥城橡胶厂拖胎优质轻量化
技术改造、大汶口石膏矿新型墙体材料) 。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
而且将为今后泰安的发展搭起产业的框架。
交通、邮电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年末通车里程达到2678公里;完成了泰安汽车站
的迁建工作,缓解了居民乘车难的状况;泰莱公路建设完成了进度计划。运输生产受
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工作量呈下降趋势,全市完成旅客运输量2356万人,客运周转量
107056万人公里, 分别比上年下降4.6%和2.5%。完成货运量2396万吨, 货运周转
量96382万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下降3.5%和0.9%。其中交通部门完成客运量1915万
人次, 比上年增长1.2%;客运周转量92483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2959万吨公里,
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18.4%。 邮电事业,完成计费邮电业务总量3714万元,比上
年增长12.8%。出进函件4356万份,电报190.4万份,报刊发行12008万份,长途电话
4 80.7万张。 年末城市电话达到3.55万部。 农村电话1.2万部,分别比上年末增长
17.5%和10.2%。
内外贸易、 旅游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45亿元,比上年
增长8%。 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25.44亿元,比上年增长9.5%;社会集团消费品
零售额2.03亿元,增长6.6%;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98亿元,增长2.3%。在全部商
品零售总额中, 全民所有制商业零售额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供销合作社
零售额6.28亿元, 增长0.2%;其它集体所有制商业零售额6.09亿元,增长3.41%;
个体商业零售额6.45亿元, 增长19.6%。城乡集市贸易市场由上年的506个增加到51
4个,成交额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城市集市贸易成交额3.13亿元,
增14.1%;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7.15亿元,增长14.2%。市场物价稳定,全社会商品
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全市完成外贸商品收购总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
19.1%,其中,工业品收购总值为2.32亿元,增长27.9%,占收购总值的比重由上年
的37.9%提高到63%;建成农副产品出口基地21个,出口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50户,
出口商品达到15大类260个品种。 利用外资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年谈成对外经
济技术合作项目11个, 合同利用外资总额817.34万美元,有7家三资企业建成投产。
199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万人次, 其中接待外国人9175人,比上年增长1.72
倍, 港澳台胞和华侨3766人, 增长5.2倍。旅游外汇收入244万元外汇人民币,增长
1.33倍。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科技事业,1990年全市共完成省
市两级安排的科技项目109项,比上年增加15项;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4项,其中获
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省科技进步奖33项。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90年末全市拥有各
类专业技术人员12.22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1.01万人,其中获中级以上职称的有2313
7人; 企业技术开发工作有新的进展,全市4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设有专门技术开发
机构28个,比上年增加7个,共组织技术开发项目139项,增加49项。各类学校的数量
及在校生数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全市中小学师资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共有中小
学教师51646人,比上年增加582人,其中小学教师31811人,增加202人;在小学教师
中有中师、高中以上学历的占46.5%;在中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46.5%。
文化卫生事业也有一定发展。 全市共出版各类图书54种, 67.5万册, 杂志22种,
10.35万册;泰安日报全年发行量达1669.2万份。全市拥有市县综合档案馆8个,档案
馆面积9095平方米, 馆藏档案14.21万卷,全年利用档案2.06万卷次。全年各级财政
用于卫生事业的投资达3210万元。 预防保健工作在基层全面推行2000年人人享有初
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取得较大成绩,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25.3%。全市有
3名运动员被选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夺得1枚金牌、1枚铜牌、
1个第四名。 市里组队先后参加了全省22项次比赛,共夺得金牌70枚、银牌45枚、铜
牌43枚, 打破8项省纪录。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深入。1990年还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
登山活动和“亚运之光照泰山”火炬接力活动。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1990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494元,比上年
增加235元,增长18.7%;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6.4%。农民人均收入651元,
比上年增加67元, 增长11.5%,按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
费支出1341元, 比上年增加117元,增长9.6%;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12元,增加46
元,增长9.9%。199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1平方
米;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1990年全市共安置城镇待业青年人
员4.38万人, 年末全部职工人数达到54.7万人, 比上年末增长4%。 其中全民职工
41.93万人,增长2%。全年职工平均工资2232元, 增长11.3%。 其中,全民职工平
均工资2496元,增长11.5%。全市城乡居民存款增加,1990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
3 2.07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23.3%,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为20.58亿元,增长42.6
%;农民存款余额为11.49亿元,增长26.2%。
(刘斌范 董树平)

艰苦创业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山村
房干村地处莱芜市境西北部华山后坡的山套里,海拔700多米,有大小11座山头、
9条山沟、 3000亩山场、508亩耕地;全村151户、570口人,其中党员24人,团员4 9
人。
过去,这个村条件很差,生产落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到1975年,年人均收入
才48元。1975年新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
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长足发展。
1990年,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5万元,人均分配1510元;户户吃上了自来水,90%以
上的户有电视机,60%的户有冰箱、彩电,村里安装了全市第一家村办电视差转台。
至此, 已连续16年未发生刑事案件,计划生育率始终保持在100%。年内,该村被命
名为省级“文明村”,党支部书记韩增旗当选为省五次党代会代表、全国农业劳动模
范。这个村的党支部在带领群众治穷致富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原来的房干村,山是光秃秃的“和尚头”,河是旱时无水、涝时成灾的乱石滩,
地是瓢一块、碗一块的山岭薄地,路是“人挑难换肩,驴驮挤破鞍”的羊肠小道。恶
劣的自然条件, 使群众难以解决温饱问题,仅1975年前的10年间就由国家救济粮125
万斤、 款11万元、牲口50多头。1975年新一届党支部领导班子成立后,5名支部成员
立志带领群众摘掉贫穷落后帽子。他们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制定了一个山水林田路综
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脱贫致富计划,提出“宁可累死,不能穷死”,决心
通过艰苦奋斗,使穷房干“翻身”。
根据计划,他们首先治山治水,修路选地。1975年冬,着手修建第一座水库。经
匡算, 工程投资除去人工费外至少需要1万元。在集体穷得叮响、贷款又无着落的
情况下,党支部发动党员、群众集资,支部书记韩增旗把给爹娘准备的寿板都卖了钱,
几天内凑起5000元,保证了工程如期上马。全村劳力齐上阵,吃住在工棚,昼夜加班
干。寒冬腊月,工棚里滴水成冰,没有一人嫌冷;饭送到工地,地瓜冻得梆梆硬,没
有一人叫苦,一天干15个小时,没有一人说累。共产党员、团支部书记韩俊美带领青
年突击队开山劈岭,她带头抡锤打炮眼,手震裂了,她用炮捻子线把张开的血口子缝
起来继续干, 自己一个冬天就打坏了7根钢钎。村民毛文祥夫妻俩双双上了工地,妻
子不幸被山上滚下的石头砸折了双腿,他把妻子送进医院,刚打上石膏,深明大义的
妻子就把他撵回了工地。奋战一冬春,水库如期竣工。第二年正好赶上大旱,由于发
挥了水库的灌溉效益,粮食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增产两成多。初战告捷,鼓舞了干部
群众的斗志。 自此,他们连续奋战15个年头,打了3个硬仗:一是兴修水利,先后修
了下沟、苇沟、南沟、徐家沟等7座水库,总库容75万立方米,建成胜利渠、幸福渠、
石门渠等6条灌溉渠, 总长1.2万米;二是开山修路3万米,使全村大大小小11座山头
全都能跑汽车;三是改土造地,先后改河、缩河、棚河造地70多亩,修整了土地,使
508亩耕地全部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为治山治水,全村平均每个劳力每年投工300
个,共搬运土石150多万立方米,磨烂独轮车外胎1400条,用烂车篓和抬筐480 0个,
仅钢钎就用了近50吨,炮锤、镐头用了2000把。
在治山治水、修路改地的基础上,他们坚持因地制宜,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房
干特点的治穷致富路子: 一是根据房干山多地广的特点,大搞封山造林,先后植树2
00万株。1990年,全村拥有用材树70万株,果树4万株,总价值2000多万元,人均3万
多元。随着绿化面积的扩大,改善了生态环境,画眉、黄百灵、丹啄鸦等70多种鸟类
在这里的山林中落了户,联合国生态环境保护组织、日本农业考察团、国家农牧渔业
部、林业部等有关组织、团体和部门都前来进行考察。二是根据当地土壤适宜种姜的
特点,大量发展麦姜间作,年产生姜达到5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即达1400多
元。三是根据水库多的特点大搞库塘养鱼,年产鱼已达5000多公斤,人均15公斤。四
是根据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大力发展畜牧业, 现已达到户均2头牛、5只羊、3头猪。五
是根据本村剩余劳力多的实际和市场需要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鞭炮厂、综合加工
厂和塑料制品厂, 产品销往十几个省市。1990年村办企业产值达到220万元,实现利
税30万元。因地制宜、广开财源成了房干人致富的法宝。
二、坚持共同富裕目标,搞好经营管理。
房干村在治穷致富的奋斗中, 始终坚持共同富裕这个目标。1983年春,村里把4
万多株果树交给3户村民承包经营, 但多数群众对这种做法不满。党支部经过统一认
识,一致认为政策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是对头的,但目的是他们先富带个
头,促使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这些果树,是全村群众冒着严寒挖穴栽植的,是男女
老幼挑着桶、端着瓢一株株浇活的,是全村的摇钱树,致富的指望。现在刚要大批下
果, 却只包给了3户,他们很快能富起来,可多数群众怎么富呢?我们鼓励少部分人
率先致富,但决不是把多数人的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人为地把他们“凑富”。在
房干村,只要有一人受穷,就不算社会主义。认识统一后,他们改变了由少数几户大
包干的承包法, 将4万株果树仍由集体统起来,同时采取联产计酬的承包形式,交由
部分农户分散管理,收益由集体统一核算,个人得小头,集体得大头。
为了便于管理,他们打破原先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划分方式,按专业分工将全村编
为农业、 林业、塑料厂、鞭炮厂、服务队、外出人员管理等6个生产组织,人员合理
搭配,既照顾村民的特长,也兼顾家庭经济收入。使每一户既有进厂做工的,也有务
农种田的;既仓里有粮,也腰里有钱。村办企业实行集体承包,独立经营,按合同上
缴利润。村里的3000亩山场和70万棵用材树包给17个林业专业户。林木收入全部归集
体, 林业专业户的收入按经营情况决定。对4万株果树按人口分到户,由各户负责浇
水、施肥,看护和技术管理由林业专业户负责。收果子时,各户收各户的,按比例提
成给林业专业户,专业户再按比例上缴集体。这样做,使懂技术的、有劳力的都能发
挥自己的优势,村民各尽其能,人人受益。对土地的承包,从1983年起就实行了“两
田制”:全村划出330亩耕地作为口粮田,人均6分地,一人一份,随人口增减而增减。
其余作为责任田由6个农业专业户承包,每亩每年向村里交小麦、玉米各150公斤。畜
牧业实行户有统管。牛羊全部交畜牧专业户看管,在山上统一建圈,统一喂养,牛羊
粪和羊毛归专业户,牛羊的使用和宰杀权仍归各户。
同时,还加强了村级服务组织建设,开展了生产服务、科技服务、销售服务和生
活服务。 村服务队有50余人,分为农水、林果、畜牧业、供销4个组。农水组负责统
一放水浇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施除草剂;林果组负责果树统一剪枝和技术管理;
畜牧组负责牲畜的配种、治病和优良品种推广;供销组负责运输、购买生产资料,推
销农产品等。近几年来,服务队先后推广了除草剂、地膜覆盖、果树栽培、优良品种
等26项实用技术,很受群众欢迎。全村年产生姜50万公斤,大部分是通过村供销组外
销的。村里还购置了6辆汽车和两台拖拉机专门为群众服务。
房干村始终坚持对困难户实行资助。近10年来投资2万余元,为5户困难户免费盖
了20间新房。对没有致富能力的实行个别照顾,全村33名残疾人全部进了村办企业。
对遇上意外困难的,也尽量提供帮助。村民韩增文家意外失火,房子烧了个干净,村
里立即组织力量, 给他家盖了4间新瓦房。几年来村里出现12个重病号,医疗费全部
是村里支付的,共4000多元。这样做使群众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三、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核心。
为了把村党支部建设成团结战斗的集体,房干村坚持不懈地抓了思想作风建设。
“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党员活动和党员联
系户制度等都落到了实处。党支部还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每天早晨,支
部成员和各行业党员负责干部都到村办公室集合,汇报情况,部署工作;党支部每月
召开一次支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每个支部成员都制订了廉洁勤政的“小立法”,
贴在村里的政务公开栏里,让群众监督。
党支部经常教育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
共产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就出现在哪里。治山治水,送炸药、放炮是最危险的活,党
支部副书记、 村委会主任绳攸文和党支部委员、 村会计刘继合主动承担了送炸药、
雷管和装炮、放炮的任务,8年中,110吨炸药、30万个雷管就是他俩一趟趟背上工地
的。1980年隆冬,长沟水库需要抢险清基,也是绳攸文砸开冰面,第一个跳进齐腰深
的冰水中。在悬崖上打炮眼谁都害怕,党员韩明昆把绳子往腰间一系,吊在悬崖上一
干就是13天,腰部被绳子勒出道道伤痕。书记韩增旗无论改河造地还是修建水库,总
是一马当先,他食宿在工地,白天驾着小车推土、运石,晚上研究安排工作,工作最
紧张时,他一连两个多月不回家。修水库时,妻子患病在泰安住院45天,他委托亲戚
在那里看护,自己仍然坚守在工地上。
1975年, 新的党支部班子建立后,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订了“约法三
章”:一要以身作则给群众做出样子;二是一身清,不拿集体一草一棒;三是公道正
派,铁面无私。这三条一直成为党支部领导成员的座右铭。1985年扩建鞭炮厂,需要
从外村招收部分工人。消息传开,登门说情送礼的接踵而来,党支部坚持标准,拒收
礼物,严格按条件录用。一名支委的亲戚因不符合条件,照样不予录用。这样,招收
3 00多人,没有一个“关系工”。1980年规划新村,有人为占好地基,送礼上门,托
人说情,支委们一个口子也不开。一个村民给韩增旗送去价值八九百元的席梦思床,
韩增旗给他抬回去; 再送回来,又抬回去。韩增旗的三叔拿来300元钱,叫他给划块
好宅基地,韩增旗退回钱,义正辞严地说:“这个不行,谁违犯村里的规定也不行!”
近年来,村里富裕了,家底厚实了,但支部一班人始终做到两袖清风。村里有鞭
炮厂,但从没有人私拿一挂鞭炮;水库里的鱼,果园里的果子,从未有人白吃白拿;
成材树漫山遍野, 没人私伐一棵。1985年春,支委刘继合家中盖新房,缺400多斤水
泥。担任村里会计的他就掌管着村里整修水渠备下的水泥,有人劝他先用上几袋,可
他硬是驾起小车,跑20里路买回水泥。党员干部的行为深深感动了群众,许多群众说:
“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好当的,不服不行!”15年来,党支部班子历经7次换届改选,没
换过一个人;近3年6次民主评议党员,没有一个不合格的;14名在各行业中是骨干的
党员,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房干村的先进事迹和经验, 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1990年8月,中共泰安市委在
该村召开现场会, 会议认真总结了房干村的5条经验:一是有一种艰苦创业的拼搏精
神,二是有一个“共同致富、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三是坚持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
的治穷致富路子,四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过硬的党员队伍,五是有一套行
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来该村视察,题词“艰苦创业,十年巨变”,
希望房干村更上一层楼。 省长赵志浩等领导同志也来考察指导, 对房干经验予以肯
定。 《大众日报》、《泰安日报》等多次报道房干村的先进事迹。截至1990年底,
房干村已接待省内和天津、 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内蒙等省市区的参观者7万余
人,房干人所表现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主义风尚正进一步发扬光大!

(莱芜市史志办公室)

泰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胡化泉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善林
区长 戴有奎
区政协主席 王盛泉

1990年, 泰山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 3个乡,总面积29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41万亩,比上年减少800亩,人均占有0.57亩。总人口36.65万人,比上年增加8200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78‰,比年计划降低2.22个千分点。有非农业人口27.75万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1237人。 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4%,其
中完成工业总产值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实现农业总产值4635万元,比上年
增长8.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04亿元,比上年增长4.6%。财政收入2601.6万
元, 比上年增长10.6%。区直职工人均年工资1588元,比上年增加197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达750元,比上年增加31元,增长4.3%。银行各项存款达2.51亿元;各项贷款
年末余额达到3.92亿元; 保费收入达到1624万元。 全区出口商品交货总值达到176
9.1万元,比上年增长17.4%。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
泰山区在科技事业发展中,认真贯彻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一是狠抓科
技组织网络建设,全区7处、乡科委都配齐了专兼职干部,9个管区配齐了科技网长,
128个村街设置了村街科技副主任。全区科技服务队(组)从业人数390人。厂办科研所、
组33处,新建了区直工业技术协会、建筑协会和退离休科技人员协会等4个技术协会。
二是狠抓科技与经济的联合, 区政府为科委增拨了三项科技经费,由上年的1.2万元
增加到3.5万元,组织实施了各类计划项目49项,是上年的4倍。其中科技成果重点推
广计划16项,重点技术开发计划8项,科技攻关计划21项,星火计划3项,国家级新产
品试制鉴定计划1项。 年内完成的20项计划,新增农业产值3000万元、工业产值2000
万元, 增产粮食1305万公斤,蔬菜1031万公斤,果品487万公斤,水产品36万公斤,
节电154度,节油17万公斤。三是狠抓成果专利、技术市场科技开发和科技情报工作。
1990年全区取得科技成果24项, 比上年增加1倍半,其中人工压电水晶获省科技成果
二等奖。在参加全国第二届国际新产品交流交易会上,QY12型液压汽车起重机获铜牌
奖,水箱产品获优秀奖。年内,区委、区政府隆重召开了第一次全区科技工作会议,
并作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全区经济的决定,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区科技事
业的发展。
(张豪)

郊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仁安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景堂
区长 唐家品
区政协主席 谷杰民

1990年,泰安市郊区辖19个乡镇,105.41万人,总面积1773.5平方公里,其中耕
地面积112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12.29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8.0
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农业总产值第一次突破4亿元大关,达到4.25亿元,比上
年增长11.4%;财政收入3617.7万元,增长9.5%;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8亿元,
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元,比上年净增81元。

狠抓工农业生产
郊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之一。区委、区政府始终
把农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通过增加投入、完善政策、搞好服务等措施,大搞农业
综合开发,实现了农业的全面丰收。1990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了50万吨大关,达到
51.8万吨,比上年增长30.2%,创历史最高水平,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
称号; 油料作物空前丰收,仅花生总产就达到1.97万吨,比上年增长2.7倍。多种经
营总收入达到11.09亿元,增长17.1%。干鲜果品总产量达到4.75万吨,增长82.7%;
全区有林面积67.25万亩, 林木覆盖率为33.7%,达到了国家平原绿化县的标准。全
区投资3340万元, 投工2168万个,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1.2万项,扩大、
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4万亩,其规模、标准和效益都是10多年来所没有的,被省政府
命名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区)。
区直工业狠抓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企业的配套达产,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
关,达到了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1990年,全区共有市批技改项目18项,其
中, 化肥厂废水闭路水循环、食品公司冷库、万吨饲料厂等3个接转续建项目已竣工
投产,10个新开技改项目完成了当年投资计划,投资总额1771万元。全区优质产品增
加到17种,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11.2%,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 到年底,全区已
有省级先进企业3个, 市级先进企业26个。外向型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区与中建总公
司、台湾立宝公司合资兴办的山东立宝石材开发有限公司已正式运营;果品公司罐头
食品厂生产的芦笋罐头畅销国内外, 1990年为国家创汇131万美元;毛巾厂生产的系
列产品也已打入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邢长彦)

莱芜市
中共市委书记 汪明培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何心振
市长 孟昭章
市政协主席 王锦峰

1990年, 莱芜市辖15镇12乡,1个城区办事处,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有111.38
万人。 耕地面积85.91万亩,人均0.97亩。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3.1亿元,其中农业总
产值3.69亿元,工业总产值19.41亿元。粮食总产44.4万吨。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

丰富资源待开发
莱芜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现已探明的金属矿产有铁、铜、金、铅、锌、铝土等。
非金属矿产有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长石、蛭石、五色石、燕子石、陶土。
其中铁矿石、 煤炭、建材资源是莱芜的优势资源。铁矿石总储量为5.5亿吨,居华东
之首,品质优良,易于开采,品位最高的达60%,一般在45~50%之间。地处莱芜境
内的“鲁中冶金矿山公司”,年产矿石百万吨以上,是华东最大的开采基地。莱芜钢
铁总厂是山东省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现拥有620立方米高炉、 50平方米烧结机、
2500吨水压机和25吨氧气顶吹转炉等省内最大的冶炼设备。除此而外,还有市属群办
铁矿27处,选矿厂20处。全市年生产生铁85万吨,钢48万吨,矿石82万吨。煤炭储量
4.4亿吨, 境内有4处国家统配中型煤矿,31处市属矿井,年产原煤300万吨,为山东
四大煤田之一。建材资源品种丰富,储量大,质地优。初步探明,花岗石、大理石有
20多个品种,储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莱芜黑”花岗石板材,如墨似漆,光可鉴人,
深沉凝重,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珍品”。现全市有较大的花岗石、大理石开采点两
个,加工厂4个,年产荒料5000立方米,板材3万平方米。莱芜市还是全国花椒、山楂、
柿子重点生产县(市);莱芜生姜闻名全国。
莱芜丰富的物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处在开始阶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莱芜市委、
市政府计划吸引外商投资建设独资、合资或合作企业,开展来样、来料、来件加工和
补偿贸易业务。其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农牧产品的系列加工以及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机械加工、建材工业、轻工纺织、
化学工业等方面,有一批项目急待开发。
1.机械加工工业。充分利用莱芜丰富的钢铁资源、建立铸、锻加工中心,生产铸
管、铸件和其他铸锻件产品;对现有机械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生产冶金、矿
山机械、新兴农业机械、纺织机械、轴承钢球、中高压阀门、内燃机凸轮轴和拖拉机、
汽车配件。
2. 建材工业。开发利用丰富的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资源、建成年产1万立方
米荒料、15万平方米板材的石材开采加工厂;建设工艺美术厂,生产各种石雕、盆景
等工艺美术产品; 发挥白云石资源优势,开发铸石制品,建成年产1万吨的铸石厂;
建设水泥出口基地;生产轻、重质超细碳酸钙产品。
3.轻纺工业。建设以生产生姜制品和山楂制品为主的万吨级果品加工厂;利用当
地蚕茧资源,发展缫丝和丝织,并利用其下脚料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大麻织物和
服装;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印染,增加坯布和巾被织物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
质量,提高出口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发挥莱芜市丙纶厂和塑料制品厂已引进的国外
设备的作用,在丙纶地毯、土工布、塑料制管、注塑等产品方面合作生产、经营,提
高经济效益;利用现有布鞋、皮鞋、裘皮、制革、服装等生产能力,产品上档次、上
水平,增加出口能力;合作生产草编、手工地毯、燕子石、羽毛画等工艺美术制品。
4. 化学工业。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建设年产1万吨针状沥青焦
生产项目,开发出口产品;利用丰富的煤焦油资源,建设煤焦油系列化工项目;建设
2000吨聚乙烯生产线; 利用氟精矿粉资源,开发氟化氢、聚四氟乙烯系列产品;将3
万吨合成氨改造为尿素项目,
(刘曰芝)

新泰市
中共市委书记 亓志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增力
市长 王培信
市政协主席 郑茂兴

1990年,新泰市辖28个乡镇、办事处,130万人。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1.95亿元,
比上年增长14.8%, 其中工业总产值18.61亿元;农业总产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
10.3%。 全县粮食总产44.84万吨,增长24.4%。财政收入1.17亿元,增长14.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6亿元,增长9%。农民人均收入649元,增长14.1%。全县人口
自然增长率9.8‰。

打破农业徘徊局面
新泰市面对2/3的丘陵山区和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 牢固树立抗旱夺丰收的雄心
壮志,完善政策,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强化服务,使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农业
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突破之一,农村改革得到深化,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落实,广大农民的商品经济
观念、价值观念逐步形成。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统分
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得以确定,科技兴农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22个门
类、63个商品基地初具规模。
突破之二, 粮油生产获得全面丰收。1990年粮食总产实现44.84万吨,比上年增
长24.14%;花生总产4.11万吨,增长151%,分别比历史最好年份增加3703万公斤和
97.5万公斤。粮食生产受到国务院表彰。
突破之三,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大的改善。市乡村各级都把水利作为重要基础产业,
象抓粮食能源交通那样大搞水利建设,围绕改善生产条件和建设稳产高产田的目标,
当前与长远兼顾,抗旱与防涝并重,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水利工程规模、
数量、质量、效益出现了大的突破和发展。1990年,全市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6万处,
扩大灌溉面积17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平方公里,工程规模、资金投入、建设
速度、质量效益都是过去10年的总和,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市。
突破之四,林业生产形成热潮。为开发建设山区,省纪委、泰安市政府的领导在
新泰市承办绿化工程点,带动了大规模的山区综合开发。目前在全市山区已形成了十
大万亩绿化片,新栽植各种树木33万株,全市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2.2%。目前,广
大农民开发建设山区出现了家庭承包,分户治理;统一治理,分片承包;连片开发,
规模经营;依靠科技全民办林的景象。林业生产成绩显著,分管市长葛希山同志被评
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突破之五,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14.20亿元,工业总
产值达到9.0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30%;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已达70%。
突破之六,大农业良性循环的机制初步形成。土地管理走上了依法管理,综合开
发的路子,1990年新开发土地1.57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
达到31.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达到8000台(部)。畜牧业生产开始了全国瘦
肉型猪基地建设,生猪存栏达40万头,肉类总产4万吨,蛋类总产1.5万吨。多种经营
立足当地资源,发展庭院经济,总收入达到12.5亿元。
(王光锋)

宁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乔善泉*赵一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成才
县长 赵一民*张现贵
县政协主席 殷修明*徐道齐

1990年, 宁阳县辖20个乡镇, 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耕地92万亩,人口81.3万。
工农业总产值8.7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86亿元,增长16.2%,农业总产值2.84亿
元, 增长12.4%, 财政收入4299万元,增长11%,粮食总产37.14万吨。职工人均
工资1736元,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560元,增长9.6%,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
额2.21亿元,增长30.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亿元,增长0.4%;售市贸易成交额
9 050万元,增长4.9%;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743万元,增长22.9%。

发展中的宁阳县化学工业
宁阳县化学工业始于70年代初,8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化工厂、农药厂、
化肥厂3个县属化工企业,固定资产1.8亿元,主要产品有10个系列30个品种。魁星牌
三聚氰胺为国家银质奖产品,飞达牌碳酸氢铵为部优产品,无水氟化氢、氟化钠、甲
基1605农药为省优产品。1990年,全县化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21万元, 实现利
税2697.6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6.6%、48.1%;出口交货总值为1314万元,占化
学工业产值的13.1%。化学工业的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县属工业的45.7%和79.2%,成
为宁阳县的支柱工业。
为加快化学工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按照“保重点、带一般、促发展”的原则,
从资金、能源、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倾斜,从多方面为其领先发展创造条件,
提供方便。一是走联合之路、促企业发展。1988年宁阳化工厂中标承包宁阳县农药厂,
三年迈了三大步。县农药厂199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06万元,利税1609万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21.4%和78%,比承包前的1987年增长218%和35.76倍。目前已形成了以两
厂为依托,优势互补的山东魁星化工公司。二是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后
劲。1986年以来,共投资5204万元,进行了15项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三聚氰胺经过
连续三年的五次改造, 年产量由800吨扩大到1.2万吨;合成氨扩大到4万吨;烧碱扩
大到4000吨。 新研制开发的克线磷农药、PPD橡胶助剂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家
计委批准的涕灭威工业性试验装置, 1987年动工兴建,到1990年底完成投资3 600万
元,设备已安装完毕,进入调试试车阶段。新型广谱高效的第三代农药--涕灭威1991
年可以投入生产。现在宁阳已初步形成了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原料、化肥、农药生物
工程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三是强化企业管理,促进管理升级。1990年共自办培训
班18期,受训人数达1200人次,另外,还多渠道广招人才,仅1990年化工厂就计划内
外接受大学毕业生近100名,初步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
同时,积极推广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某些重要工段实行了微机控制,促进了企业
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家化工企业都被命名为全省“无泄漏工厂”,并分别晋升为
省级先进企业。

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基础工业
宁阳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华丰、石集、石桥、保安等可供开采的煤田,
优质煤储量5亿吨,发热量在6000~8000大卡之间,是优质汽煤,境内现有煤矿12处。
1988年,国家煤炭总公司委托武汉设计院,对宁阳进行了百万吨产煤县的总体规划。
宁阳县采取积极措施,充分挖掘老资源,积极开发新资源,使煤炭工业得到稳定发展。
目前, 全县9处县乡煤矿年产煤炭近70万吨,计划“八五”末煤炭达到80万吨,本世
纪末达100万吨, 同时,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投资2400万元对原有的2×300 0千
瓦坑口发电厂进行了扩建改造, 新上了2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 年发电能力达到1
8000千瓦。另外,还投资400万元兴建了云磁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991年即可竣工投
入运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能源供应体系。
(王波)

肥城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孔利民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路玉山
县长 蔡衍柱
县政协主席 母兴连

1990年, 肥城县辖17个乡镇,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耕地95.03万亩,人口98.5
万人。工农业总产值17.92亿元,其中县属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在县属工
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工业总产值9.38亿元,比
上年增长26.7%;财政收入8435.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47亿元,职工平均工资
1681元,农民人均收入654元。

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
1990年,肥城县围绕实施“重工强农兴商”的发展战略,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强化农业基础,大力发展
开发性农业。肥城县是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大规模、高起点、
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积极组织农业综合开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投资3200万元,
投工900万个,完成各类工程8700项,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整地造林1.2万亩,
新修、补植农田林网20万亩,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省政府在该县召
开了全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现场会。擒马岭会战工程规模大,标准高,效益显著,
被誉为全省的样板工程。 开发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47.01万吨, 创历史最好水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
位,汶阳镇在泰安市率先建成了吨粮镇。二、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1990年,县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立足于充分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抓管理、
上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搞改造、上项目,全县续建和新
开基建、技改、技术开发项目62个,有18个项目竣工投产。增加固定资产6 341万元,
县化肥厂年产4万吨尿素改造工程竣工投产, 生产出了合格的尿素产品。建成了青岛
电视机厂泰西分厂。全县企业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有5种产品创省优称号,
县罐头厂生产的飞轮牌芦笋罐头获部优产品称号;21家企业晋升为省市级先进企业,
县水泥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三、稳定发展建筑安装业。肥城是“建安之乡”,在
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努力提高队伍素质,提高施工质量,扩大外出施工,1990年,全
县建安队伍发展到8万多人, 施工覆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并在十一届亚运会
工程建设中创造了一批优质工程,被北京市列为劳务基地县。全年乡镇以上建安企业
完成产值3.12亿元,实现收入1.04亿元。
(刘兴民 于锋)

东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张圣亮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庆森
县长 侯庆祥
县政协主席 傅茂森

1990年, 东平县辖17个乡镇,共73.55万人,总面积1269.5平方公里,耕地92.1
5万亩。 工农业总产值6.2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工业总产值3.88亿元,比
上年增长10.7%;农业总产值2.3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5.7
亿元, 比上年增长14.2%。农民人均收入467元,比1989年增加26元。外贸出口收购
总额完成2938.7万元,比上年增长11.4%;财政总收入完成2254.9万元;银行存款余
额2.58亿元,比年初增加5498万元;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
额79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全面丰收
1990年,东平县、乡(镇)政府以更多的精力抓农业,加强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检
查指导,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入春以来,对春、夏、秋三季农事活动抓得早、抓得扎
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秋种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县种麦面积达到66万亩,比上年增
加6万亩,种麦质量明显好于往年。由于认真实施了农业丰收计划,使5万亩吨粮田开
发提前一年达标,样板田、示范田、丰产田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常年不断地大搞了以
治水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完成各类工程项目6972个,扩大、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
14.32万亩, 小流域综合治理5平方公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大汶河发生7次洪
汛、东平湖达到30多年来最高水位的情况下,全力加强了防汛工作,战胜了特大洪水,
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认真实施了东平湖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落
实经济开发、 移民安置和社会发展项目173个,得到国家水利部、黄河委员会的充分
肯定,并通过了对东平湖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的评估。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开发,
黄河滩区开发也按规定完成了年度实施任务。全县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农业总
产值纯增1150万元,是近三年中增加最多的一年。粮食生产突破了前几年的徘徊局面,
夺得了大丰收, 总产达30.6万吨,建国以来第一次突破30万吨大关;棉花总产286万
公斤,比上年增长18.6%;油料总产740万公斤,增长17.7%。多种经营总收入5.7亿
元,增长14.2%。全年造林7150亩,完善林网9万亩,堰边绿化255万米;畜禽饲养量
稳定增加, 特别是食草畜禽有了较快发展,畜牧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8%。东平湖经
过干涸后,1990年重新蓄水,以湖水养鱼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在下半年得到的初步恢
复和发展,全县水产总产量达到2533吨。1990年依法加强了土地管理,继续试行农村
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新开发农用地9700亩,使全县耕地净减少率降到0.24‰,明显低
于泰安市政府下达的3‰的指标。
(梁瑛 解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