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74&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王玉玺
副书记 韩寓群 程金亭 徐炳熹
中共市纪委书记 张健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丁培德
副主任 师洪先 关敬周荣华
李清伦 力韧 李国华
李德一 刘志祥
市长 韩寓群
副市长 张知平 马道生 唐伦伟
谢计达 杨茂山 牛光明
市政协主席 翟学恕
副主席 尹伯敏 李传让 张自仪
张献坤 孙恺铭 杨毅兴
莫圣泽 任治平 许思孝 周庆孚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史为政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德志

1990年,全市行政区域仍为12个县(市)区、180个乡镇,共10684.9平方公里;年
末总人口727.0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93.07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9‰,人口密度为
每平方公里680人,人均占有耕地1.137亩。
年内,全市社会总产值222亿元,比上年增长9.1%(数值当年价,对比按可比价,
下同) ; 国民生产总值98亿元,增长10.6%;国民收入81亿元,增长11.3%; 工农
业总产值187.2亿元, 增10.7%;地方财政收入6.37亿元,增长6.5%;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为1351元和1140元, 分别增长5%和2.5%。 年内经济和社会
事业的发展, 使全市“七五”计划目标圆满实现。“七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党
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从济宁市实际出发,明确了“内向外向结合,开放开发并重,
城乡一体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强农、重工、活商”的工作重点,确定了“科
教先导、繁荣济宁”的战略方针,使“七五”期间成为全市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
好的时期之一。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均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
个翻番。 “七五” 末年与“六五”末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2%,平均每年递
增11.5%; 国民收入增长69.7%, 递增11.2%;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07.2%,递增
15.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2%,递增22%,连续四年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1990年,全市社会稳定。全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坚决贯彻党中央“稳定压倒一切”
的方针,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力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
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的思想教育;冬季在全市农村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
教育活动; 在全市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了反革命犯罪、 严重刑事
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 集中力量开展了“扫黄”、除“六害”斗争,年内全市刑事
案件和重大案件发案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上升幅度。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年初市委出台了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实施方
案。年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实行向农业倾斜和加强能源、交通、原材料、出口创
汇等重点建设的政策。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增加,仅市财政就拨款1237万元,比上
年增长21%;全市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资金1.93亿元,完成土石方7114万立方米;农业
综合开发中的麦棉双高产田扩大到70万亩,吨粮田开发30万亩。年内完成了梁济运河
治理第二期工程,顺利进行了济宁至南四湖二级坝航道开挖工程、四方合资红麻制浆
工程等重点建设。 当年投资3.9亿元、占全民基建投资51.4%的兖州矿区和邹县热电
厂建设进展顺利,并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工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发展基础工业和搞
活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产品适应性和开发性结构调整为龙头,以存量资产调整为突
破口, 以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为手段,对28家企业、110种产品实行了重点扶持,重
点开发了一批质量高、市场适应性强、效益好的产品,有的已形成了适度生产规模,
一批质劣、滞销产品被停、限产;全市年内技术改造共完成98个项目、资金2.34亿元。
对公司的清理整理, 已撤并380户;党政机关开办的56户公司,已撤并35户,办理脱
钩的9户;查处违法违纪金额258.9万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9.1万元。在流通领域,
重点整顿了烟草、医药、食盐、煤炭市场,广泛开展了“扫假清劣”活动,共查处假
冒伪劣商品24大类、170多个品种,价值352万元。深化改革,农村稳定和完善了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土地合同管理,全市有16个乡镇、273个村试行了“两田制”
和土地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加强了以县为主体、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村社
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科、物、政”一体的农业承包集团发展到99个。工业企业以完
善发展企业承包、 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年内兑现原承包企业170户,其被奖罚户
比例为85.9∶14.1;在此基础上全市97%的企业实行了新一轮承包。在新一轮承包中,
实行了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加与“八五”规划、产品结构调
整相结合,完善了奖惩办法、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发包与承包两方的权利和义务、指
标考核体系。宏观调控改革,年内实行了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完善价格分类管理制
等,强化了税收的监督和检查。
对外开放领域拓宽,资金技术引进取得进展。年内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68项,
金额4512万美元,其中外资2018万美元,其项目和金额数量居全省非开放地市之首;
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216项,金额1.4亿美元,其中外资7266.5万美元。年内
利用外资投向均为生产性项目,其中产品出口型和先进技术型项目占90%以上;引进
利用外资范围已扩展到欧美、 东南亚等共12个国家和地区。 年内“三资”企业健康
发展, 当年批准“三资”企业18家,投资1753.3万美元,其中外资556.6万美元;累
计批准“三资”企业39家,投资7615万美元,其中外资2431万美元,居全省地市第六。
年内已开业投产“三资”企业20家,产值2.8亿元,创汇5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8%和2.6倍; 其中当年批准当年建成投产的6家,追加投资的6家;这些企业均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年内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利用现汇引进79项,成交额3322万美
元。与国内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年内签订各类协议466项,已实施260项;引进资
金390万元, 引进和委培人才850万人次,物资协作金额9.6亿元,举办了第四届“荷
花会”、首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等15次较大型经贸横联活动。年内商品出口品种、
数量增加,结构得到优化。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廉洁勤政、依法行政取得成效。年内全市普遍开展了民主
评议党员活动;党政各级干部普遍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开展了向焦裕禄学
习的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活动,认真查处了干部职工长期挪借拖欠公款、违法违
纪建私房、利用公款送子女上学、贪污受贿、利用公款请客送礼等问题,共清理挪借
拖欠公款2041万元,已收回88.2%;处理违法违纪建私房1964户,占查出的58%,追
缴罚没款488.8万元;查出用公款送子女上学干部职工1165人、侵占公款179万元;查
处贪污受贿案155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84万元。年内各级政府对山区、库区、滩
区及灾区群众进行了重点扶持,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对市区
住房特困户通过调查,拨出专项资金,改善了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年内全市开展了
“依法行政年”活动,全市举办学习《行政诉讼法》培训班325期,9月份开展了《行
政诉讼法》 宣传月活动,组织了行政执法检查155次,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了处理。
年内市、县两级均建立了法制局。
农业丰收,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年内粮食生产在夏粮遭受严重病虫害而大幅度减
产的情况下, 通过大力开展秋季增产运动,仍夺取了全年总产328.7万吨并比上年略
有增长的收成。 棉花总产10.4万吨,比上年增长19.3%;花生总产9.07万吨,增长5
5.6%;新造林11.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17%;果品产量5.85万吨,增长6%;
肉类和水产品总产分别为20.54万吨和2.8万吨,分别增长15.3%和21.6%。全市农业
总产值60.64亿元,比上年和“六五”末年分别增长5.4%和19.9%,“七五”期间年
平均递增3.7%。 在年内的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占39.4%,比“六五”
末年上升了13.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总产值66.4亿元,比上年和“六五”末年分别增
长17.6%和4.3倍。“七五”期间年平均递增39.6%。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2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其中乡镇企业占51.47%。全市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88.2万亩,
达到648.9万亩; 农业机械总动力28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6%。年内农业发展中
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
工业生产逐步回升, 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稳定提高。年内全市工业总产值126.5
7亿元, 比上年增长12.7%,增长幅度居全省地市第五。全市重点考核的产品质量稳
定提高率为90%, 优质产品率为15%;山推牌TY220履带推土机和鲁抗牌青霉素钠及
其粉针剂分别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市内另有一种产品获银质奖,60种产品获省优、
部优称号;累计优质产品获国家金奖的3种、银奖12种、部优115种。全市工业已基本
形成了能源、机械、纺织、化工、食品、建材、医药七大支柱产业的体系,工业总产
值“七五” 末年比“六五”末年增长174.5%,其间平均年递增22.4%;国营大中型
企业由“六五”末的2个发展到60个;已有国家二级企业24个,省级先进企业108个;
出口创汇企业达到154家;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80亿元。年内工业发
展的主要问题是:效益下降的状况尚未明显好转。全市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年内实现
利税2.49亿元, 比上年下降34.8%; 亏损企业亏损额4595.9万元,增亏3998.9万元;
可比成本上升8.2%;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33天,延缓27天;产品积压较严重。
交通运输、邮电业继续发展。年内济宁机场开通了至北京的民用航线,为济宁民
航运输之始。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546.8公里,其中国道、省道1151.2公里。 全
市货运周转量16.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3%;客运周转量9.96亿人公里,增长6.4
%。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年底
割接投产的万门程控电话和1140线长话工程,改善了全市通讯状况。全市市话交换机
容量达到1.87万门,长途电话达到600路;全市有市话话机39517部,农话话机8897部,
私人电话1131部。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539.8万元,比上年增长16.6%;“七五”期间
平均年递增32%。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城乡基本建设取得新成绩。年内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严格
控制规模, 同时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 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4亿元,比上
年增长14.5%; 其中全民所有制基建投资7.59亿元,比上年下降2.8%,其生产性与
非生产性投资比例为3.8∶1。年内建成投产的全民基建项目131个,新增固定资产8.4
亿元。年内新增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1万吨,达到10.5万吨/日;新增城区家庭煤气用
户4041户, 达到33971户,占城区家庭户的38.8%;全市全民基建投资中的住宅投资
74 78万元, 比上年增长36.2%。整个“七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
成7 3亿元, 是“六五”期间的2.7倍,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800万吨,推土
机20 0台,机焦30万吨,发电装机120万千瓦,棉纺22万纱锭,自来水日供水10万吨;
交通、邮电、商业、科教文卫等设施也有较大增强。
内外贸易活跃, 物价基本稳定。 年内市区落成开业了“百货大厦”、“天马商
场” ,建筑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以上,落成开业了市区第一家涉外旅游宾馆“太白酒
楼” ;全市商业零售网点已达5.4万个;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9.8亿元,比上年增
长3.5%, 比“六五”末年增长97.8%,“七五”期间平均年递增14.6%。全市外贸
出口收购总值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5%,比“六五”末增1.94倍。“七五”期间平
均年递增24.1%, 出口商品已有25个大类213个品种。年内出口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
的收购值比例为59.2∶40.8。 市区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9%,比上年的上升
幅度回落15.5个百分点; 全社会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2%。 年内
全市旅游外汇收入2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年内市场疲软、销售不畅的现象
还比较突出。
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形势稳定。 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 工商税收占86.2%,
为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在全省地市(不含青岛) 中,增长幅度居第一位,增加
的绝对数居第三位,征收的绝对数居第五位;在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5854.5万元,
占7.8%,文教卫生事业费2.55亿元,占33.8%,行政管理费8331.8万元,占11.1%。
年内信贷和货币回笼投放兼顾了稳定通货和搞活生产、 流通, 全市银行现金收入
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支出94.75亿元,增长11.3%,货币净投放2.45亿元,
比上年多投放7445万元; 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2.89亿元,比年初增长28.3%,贷
款余额51.04亿元, 增长18.9%, 其中工业和商业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2.5亿元和
0.3亿元; 年内银行为5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发放了启动贷款,为企业清
理“三角债” 2.3亿元。全市年内保险费收入6445万元,比上年增长33.4%,赔付率
为39.2%。
科技面向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农村已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体876个、
从业人员3520人, 村级服务队4452个、23123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县2个、乡镇2 1
个、 村191个、户2110个。在已开发的吨粮田中,年内有33.3%共10万亩粮食亩产达
到1028.5公斤。 年内共完成科技新成果132项,其中1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组织实施
星火计划322项,SB-30型组合碾米机,当年设计、当年投资生产、当年见效,被国家
机电部列为“八五”期间重点推广产品。在第五届全国发明成果展览会上,济宁市选
送的6个项目全部获奖, 其中获银奖1个,铜奖5个。重点推广的16项科技成果,全部
完成。 “七五”期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601项,其中1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9
5项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已依法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德
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提高,学校条件得到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小学毕
业升初中率为70%。全市已筹集城镇校改资金4700万元,征收教育费附加4500万元,
已开工建设9.12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年内市文艺团体排演了《红嫂》、《焦裕禄》等现代戏,
受到省文化厅的奖励。在建国40周年之际组织了《祖国颂》文艺大赛,在首届国际孔
子文化节期间排演了《箫韶乐舞》。年内开展的乡镇文化中心达标挂牌活动,使全市
67处乡镇文化中心有38处达标挂牌,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得到省文化厅的肯
定并在全省推广。
卫生、 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已建立乡镇防疫站113个,实行医疗费减免
的村129个,比上年增加74个。全市200个氟害村中已改水受益的有80个村。全市用上
卫生自来水的农民已有72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33万人的任务。邹县、曲阜分别被
省爱卫会命名为卫生城。 体育事业,济宁市运动员在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上获女子5
000米竞走金牌; 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团体冠军2个、亚军1个,单项金牌8枚、银牌6
枚、 铜牌11枚;有4人4次破4项全省最高纪录。年内圆满地承办了“济宁全国竞走邀
请赛” 和“济宁全国女子自由式摔跤冠军赛”。全市为亚运会捐款120万元,发售集
资奖券50万元,捐献书画等作品60余件。金乡、微山两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
市这类县已有4个。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全市职工当年人均工资2189元,比上年增长1
2%,比“六五”末年增长1.1倍,“七五”期间平均年递增16%;城市居民人均生活
费收入1412元,比上年增长14.4%,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9%。农民人均纯
收入633元,比上年增长9.5%,比“六五”末年增长57%,“七五”期间平均年递增
9.5%;人均收入200元以下的农户由上年的3.5%降到1.7%。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人均
501.2元, 比上年增加109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农村人均房屋面积20.9
平方米。

济宁市开通定期航班
济宁市于1989年开始筹办定期航空班机载客运输。 1990年9月19日正式开通了济
宁至北京的定期航班。济宁市从此有了定期航空运输,到北京只需50分钟。机场设施
完备, 场内外交通、通讯便利。通航后至1990年末,每周1次共飞行14次航班,均安
全顺利运行, 运载旅客1205人次,其中包括7个团体、2次包机共254人次的外宾,平
均上座率达到86%;乘机和询问乘机的人员除有省内的鲁南、鲁西南地区外,还有苏
北、豫东等地。
(邵伟)

现代化通信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0年末,一项万门程控市内电话和1140线长途电话工程在济宁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项工程的投入使用,使这一地区的电信通信由传统模拟式进入了现代化数字控制式,
大大改善了通信设备落后、通信紧张的状况。
该工程于1987年2月立项建设,省、市政府和邮电部门共投资3200多万元。经3年
的紧张施工,新建成高14层、70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的综合电信大楼;新安装
的主机通信设备,为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德国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
该工程投入使用后, 市区市话容量由8000门增加到18000门,新增了三言通话、
转移呼叫等十几个服务功能; 国内长途电话直拨电路由103条增加到404条,并开通
了国际直拨电话;济宁市所辖的曲阜、兖州、汶上、邹县、嘉祥、金乡等县市的电话
也进入了全国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
(王立杭)

市中区
中共区委书记 贾万志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戴洪德
区长 于栋修
区政协主席 盛遵祥

1990年, 市中区辖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8.08万,总面积39平方公里,
耕地1.23万亩,比上年减少0.053万亩。工农业总产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其中, 工业总产值为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农业总产值804万元,比上年增
长5.9%。粮食总产4500吨,农民人均年收入1096元,比上年增长6.3%。全区财政收
入2216万元, 城乡储蓄1.31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6亿元,完成出口交货总值
4101万元。

农村经济改革走出新路子
市中区共有60个自然村,环绕在城区周围。近几年来,由于城区建设的不断扩展,
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到1990年,人均耕地只有0.27亩,加之土地零散,个体耕作,因
而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比较低,投入多、产出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生产
力的发展。 区委、区政府针对这一实际状况,从9月份开始,在全区4个乡的8个村进
行改革试点,即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为突破口,以兴办集体农场为主要形
式,采取平等竞争、择优承包的方法,层层落实承包责任制,实行企业化管理,走工
贸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试点的8个村,建农场8个,共有耕地1837亩,其中,种植粮食
作物1200亩, 蔬菜637亩。每个农场按其生产特点,下设粮食车间、养殖车间、蔬菜
车间和加工车间。土地实行统一管理之后,从实行情况看,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
经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集体农场的兴办,使劳动力、土地、资金、机械设备等都得到了合理配置。据测
算, 粮食单产可由原来的315公斤,提高到340公斤;蔬菜由亩产收入1500元提高到2
100元,增收600元。
土地的相对集中,能够采取先进科学技术,走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促进
农业向机械化、水利化、区域化、专业化转变。1990年,种植业全部达到了良种化,
即良种由农场统一引进、采购,促进了种植业的稳产、高产;同时,因地制宜,合理
施肥,提高了肥效利用率;另外,水利设施进一步规范化,基本做到了排灌有序,确
保旱涝丰收。
土地统管之后,促进了农业内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增强了
集体经济实力, 使乡、村“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提供及时有效的各项生产服务。1
990年, 8个农场分别建立了农业机械、农用电力作业、水利排灌和农业技术等4个服
务队,大大强化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促进了分工分业、 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从8个村的试点情
况看,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原来的2550个,减少到757个,腾出了70%的劳动力
从事工副业生产。工副业发展了,又能吸收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业生产,推动二、三
产业进一步发展。
逐步形成了城市特点的产业结构。 1990年,8个农场正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筹
建干鲜果市场、竹货市场和废旧物资回收市场,各种市场的形成与建立,将有力地推
动工贸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任广琴)

市郊区
中共区委书记 蔡敬钦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太宽
区长 苏将忠
区政协主席 何传沛

1990年, 市郊区辖12个乡镇, 676个自然村,总面积830平方公里,耕地78.82
万亩。人口58.57万人。工农业总产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比1985年增长
2.17倍; 财政收入2400万元, 比上年增长12.3%, 比1986年增长2.38倍;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农民人均收入822元(新口径计算) ,比上
年增长7%。

克服困难调整结构稳步发展乡村工业
1990年,市郊区乡村企业经受了市场疲软,资金、原材料紧缺,产品竞争激烈的
严峻考验,各级党政组织始终为发展乡村工业吹热风,鼓实劲,采取了上管理、练内
功、增效益、稳步发展一系列措施,在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的同时,适时调
整产品结构,对33个重点企业实行倾斜政策,先后限制淘汰了缺乏竞争力的22个产品,
重点发展了67种适销对路产品, 开发新产品18种。全区有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和省系
统内先进企业,有14个企业晋升为市、区基础级企业。
到1990年底,全区乡村工业已发展到89处,有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
造纸、 饲料、木材加工、皮革制品、被服、塑料、编织等12个行业,240种产品。其
中, 有10种产品获得省优质产品、部优质产品称号,20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有8个
企业产值超千万元,34个企业产值过百万元。全区乡村工业总产值6.57亿元,占全区
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2.7%,提高到61.8%。其中乡镇办工业产值3.01亿
元, 比上年增长29.3%,比1985年增长6.9倍;实现利税2487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
(张学智)

曲阜市
中共市委书 记崔波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尹效英
市长 房立泉
市政协主席 李守振

1990年曲阜市辖13个乡镇,总面积896平方公里,人口59.81万。全市工农业总产
值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下同) 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比1985年增长
116.4%。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51亿元,外贸收购总值2373.8万元,分别比上年
增长1.2%和2.6%。接待旅游人数为128万人次,其中内宾127万余人, 外宾9495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40.6%。 全年财政收入为4452.4万元,支出为4423万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15%和13.5%。 全市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772元,比上年增长7.7%,
比19 85年增长95.2%; 据600户农民家庭收支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3元,比上
年增加82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1亿元,人均486元,比上年增长29.3%。
特别是山区贫困村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全市45个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371元,
比19 85年增加221元。

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1990年曲阜市按照“强农重工、上粮保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稳定农村的现行政策,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狠抓科技兴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使农村经济又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种植业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30.87万吨,棉
花总产5973吨, 花生总产898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8%、47.2%和89.8%。粮油总
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生产是历史上第五个丰收年。二是畜牧林业又有新发展。全
市生猪年末存栏23.6万头, 肉类总产量2.4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0.9%,
特别是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进展快、效益好,被评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
县” 。植树造林1.16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5.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1.5%,连
续五年保持了全国平原绿化县的光荣称号。三是乡镇企业走出困境,保持了较好的发
展势头。乡镇工业总产值完成4.07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5.9%,比上年增长
18.6%。四是农田基本建设成绩显著。全年新打机井739眼,新建提水站9座,铺设高
低压输水管道52万米,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先进县”。五是“四个开发”初见成效。高产田开发面积达到10万亩;中低
产田开发有了较大发展;山区开发取得可喜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畜
牧开发进展较快, 青贮氨化饲料达2.5万吨。 六是对农业投入明显增加, 年内市、
乡财政共投放支农资金748.1万元,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宁廷亮)

孔子文化节
1990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于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隆重举行。
本届孔子文化节,是山东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旨在“以弘扬民族
文化为主题,纪念活动同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济技术合作密切配合,达到纪念先
哲、交流文化、发展旅游、促进开放、增进友谊、繁荣经济之目的”。在各方面的努
力和支持下,文化节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本届孔子文化节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气息浓郁,特色突出而富有新意。围绕弘扬民族文化这一主题,挖掘、
整理、创演了集乐、歌、舞三位一体的仿古《箫韶乐舞》,此乐舞博得中外人士的高
度评价,认为是继《丝路花雨》、《仿唐乐舞》之后推出的又一走向世界的古典乐舞。
举办了大型《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孔子文化大全书展》和《国际书画名家笔会
作品暨台湾书画名家作品展》。中外观众普遍认为展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历史性、
知识性和纪念性,是了解孔子、孔子文化和孔子故里的罕见而珍贵的艺术品和资料。
二、经济活动形式多样,效益显著。通过举办对外经济技术洽谈会,各种物质、
产品交易展销定货会等活动, 共与外商达成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和意向5项,国内经济
合作协议6项; 参加交流的商品有10多个部类、200多个品种,成交额达3.2亿多元;
产品展销成交额达100多万元;通过论证,确定的8个技改项目,总投资额8000万元,
完成投产后将新增年产值1.4亿元,利税5000万元。
三、学术活动层次较高,学术交流逐步深入。文化节的学术交流活动有两项:一
是建立了“孔子学术会堂”,举行了首次孔子及儒家思想学术报告会。二是成立了我
国第一家“颜子研究会”,举行了首次颜子学术讨论会和陋巷中学堂命名仪式。两项
活动的开展,对弘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孔子及儒家思想精华,发扬颜
子勤奋俭朴、好学上进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文化旅游项目增多,活动的国际性增强。除保留往届的旅游项目外,本届文
化节又新举办了中国孔孟文化摄影等三项展览、《箫韶乐舞》及“大成杯”全国斗鸡
斗羊表演赛等各种文化旅游活动达17项之多。慕名参加文化节的有美国、英国等27个
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和海外同胞、侨胞1500人,出现了孔子文化节面向国际的良好趋势,
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进了国际间的了解和友谊。
(颜景汕)

汶上县
中共县委书记 崔广禄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尊华
县长 吕俊连
县政协主席 肖龙雪

1990年, 汶上县辖12乡3镇,有耕地85万亩,68.20万人。全县工农业产值8.8亿
元,比1989年增长7.8%;财政收入2315万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650元,
增长8%。
发展粮棉生产促进全县经济协调发展
1990年,汶上县立足本地实际,提出了“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的发展农村
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县里首先成立了以县长吕俊连为组长的粮棉生产领导小组,全
县15处乡镇都成立了棉花生产办公室,并层层签订合同书,把生产指标、交售任务、
奖罚条件落实到单位,把责任落实到人。其次,健全了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
服务体系。全县还共举办技术讲座、培训班125次,培训技术骨干1.8万人,印发技术
资料15万份,并聘请了省棉花中心和武汉大学的教授作为常年技术顾问。全县成立了
26个“科、物、政”三结合承包集团,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粮棉双高产模式开发”
和省棉办“20万亩麦棉两熟高产开发”等10多项开发任务,取得了显著效果。三是健
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县里成立了种子管理站、棉花种子专业公司、棉花原种厂和良
种棉加工厂,并建立了4万亩良种繁殖区,全县实行了统一供种。四是加强物资服务,
县里帮助农民解决粮棉生产中所需种子、肥料、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贷款6000多万
元;成立了8个机防植保服务队,帮助棉农防治病虫害5.5万亩。1990年,全县粮棉生
产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33.5万吨,比上年增长2.4%, 比1985年增长38.9%,
棉花总产达到2.43万吨,比上年增长13.6%,比1985年增长27%,受到国务院农牧渔
业部、纺织工业部的表彰奖励。
粮棉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来源,全县初步形
成了以轻纺业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具有汶上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棉纺、织布、毛巾、
地毯、面粉加工、大豆浸出和酿造业等,所需原料85%以上来自县内的粮食和棉花。
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比1986年增长252.2%。
工业生产的发展, 有效地缓解了县财政紧张的局面。1990年,县财政投资124万元,
用于扶持棉花生产。全县的工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工农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高文峰)

兖州县
中共县委书记 陈步堂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怀川
县长 惠震
县政协主席 于立志

1990年, 兖州县辖5镇8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6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
4.56万亩。 人口57.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2.9万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14亿元,
比上年增长9%,比1985年增长83%,其中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含中央、省、市属工
业产值2.54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1亿元,对外贸易收购总值2885.3万元,出
口商品总值1021万元。年集市贸易成交额9611万元。县财政收入6666.4万元,比上年
增长5.1%, 财政支出5622.6万元。城乡居民年终储蓄余额3.7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
余额663元。 职工年人均工资1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8元,比1985年分别增加868
元、367元。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向“吨粮县”进军
兖州县地处鲁西平原东部, 地势平坦, 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建国后,尤其是
1974年以来全县实行水、田、路、林、村统一规划,进行了以农田林网化为主体的大
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全县共建百亩左右的方田6460余块,方内平整, 利于机械耕作。
至199 0年,全县累建提水站2座,拦河闸20座,长条井23座,可蓄水1255万立方米,
建排水沟1329条,计3796公里,桥涵闸6363座。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54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331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79台。全年机耕面积69.5万亩,小麦机播面
积5 5.6万亩, 机收面积30.5万亩。全县有农用载重汽车102辆,排灌机械动力17.97
万千瓦,有机电井13787眼,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62.51万亩,占总耕地的97.5%。
农村年用电2423万千瓦小时。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1990年全
县农业总产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35.2万吨,单产799公斤,人均
产粮617公斤,被国务院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县。
1989年县政府制订了30万亩农田平均亩产吨粮的发展规划,计划三年实现“吨粮
县” 。1990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实行向农业倾斜政策,全县已有1个乡实现了“吨粮
乡”,173个村实现了“吨粮村”。
(高永志)

泗水县
中共县委书记 阮承乾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佑林
县长 刘宪存
县政协主席 孔凡楹

1990年, 泗水县辖4镇11乡,人口56.16万。总面积1091.79平方公里。全县有耕
地64.34万亩, 人均占有耕地1.15亩。工农业总产值4.7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16亿
元,农业产值1.55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5.3%和24.5%。工业产品中,有1种获国
际金奖, 2种获部优称号,5种被评为省行业第一名,8种打入国际市场。此外,塑料
双向拉伸薄膜、有机溶剂、红泥塑料和植物油厂、制药厂、杨柳淀粉厂等建成投产。
粮食总产18.8万吨, 比1989年增长26.5%。花生产量达到1.85万吨,比上年增长113
%。全县造林3万多亩,果品总产1.20万吨。治山整地5.2万亩,完成水利工程556项,
扩大灌溉面积3.7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万亩。 肉类产量为2.13万吨,比1989年增
长10.7%。财政收入2064万元,比上年增长13.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1亿元,集
市贸易成交额为6067万元, 比上年增长4.1%。 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665万元, 比上
年增长15.7%。 工商税收完成1739.8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362
元,比上年增加44元。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9‰。

泗水县淀粉厂依靠管理创效益
泗水县淀粉厂是一个村办企业,淀粉是企业的主导产品,占总产值的85%。近年
来,在市场疲软,企业尤其是乡村办企业外部经营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全面完成了上
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1990年,在济宁市系统级先进企业的基础上,又晋升为山东
省系统级先进企业。
为使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生存和发展,该厂狠抓了干部职工的思想业务
素质的提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方式培训学习。几年来,
有86人到外地学习, 有55%的职工参加了本厂的集中学习训练。 35名管理人员中,
已取得技术职称的15人。1990年这个厂共生产淀粉8292吨,粉条1200吨。淀粉的优质
品率达到85%, 出厂合格率达到100%,比省系统级先进企业标准超35%;粉条优质
品率达到35%, 出厂合格率达到100%,比省系统级先进企业标准超23%。产品在全
省25家食品行业淀粉评优中荣获第一名,并获省优质产品奖和部优质产品奖。
为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工厂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把厂里
的计划指标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明确奖惩界限和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
还注重抓班组建设,对班组长进行重点培训,每个班组,每个生产环节都建立了岗位
责任制。 1990年,完成产值1600万元,占年计划的114.3%;销售收入1400万元,占
年计划的127%,比1989年同期增长33%;人均月工资140元,比1989年增长12%;向
国家交纳税金35万元,比1989年增加14万元。出粉率超省系统级先进企业标准2.3%,
每吨产品综合耗能为270公斤/吨(标煤) ,比省系统级先进企业标准降低17公斤/吨,
荣获山东省节能先进单位。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进入国际市场,受到客商的欢迎。

(王久亭 韩光灿)

邹县
中共县委书记 高建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泽年
县长 丁文昌
县政协主席 赵登文

1990年,邹县辖12镇8乡,总人口为103.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8.7万。全县工农
业总产值17.82亿元, 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业产值3.41亿元,工业产值14.41亿
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9.7%和9.2%。财政总收入917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亿
元,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4亿元。 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3079元, 农民人均收入
601.4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2.6%。1990年被命名为山东省农田基本建设、拥
军优属、农机化工作先进县,省级食品卫生达标县和鲁南、鲁西南第一个省级卫生城。
北宿镇被誉为“中国乡镇之星”。

高标准县城建设
邹县县城位于鲁南京沪铁路和104国道线上, 现有人口16万, 城区面积16.5平
方公里。1988年、1990年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鲁南第一个省级卫生县城。
邹县城有独特的城市格局。山、河、城一体,旧城、新区分明。岗山、铁山横卧
城北,怪石嶙峋,林木苍翠,遍布古摩崖石刻,城东是碧波荡漾、蓄水一亿立方米的
人工湖-西苇水库, 城南部孟庙、孟府两大古建筑群,碧瓦红垣,碑碣林立,古木参
天,城西由南而北布满了参差错落的高大烟囱、冷却塔、厂房、井架,专用铁路线纵
横交错。旧城内有仿古建筑,千年古塔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新城区机关、学校、
医院、商店、新住宅的高楼错落有致。
随着城区面积的拓展和人口增加,邹县域重点加强了市政建设。采用棋盘式布局,
建成长42公里、 宽14~32米的16条主干道,东关、南关大桥和6-9-6快慢道铁路立交
桥。 1989年,又投资1300万元拓宽了长3000米,宽45米的峰山路。现在全城区390多
条街巷路面总长77.5公里, 面积131万平方米,全部达到硬化标准,人均占有道路13
平方米; 有路灯650盏。近年还开辟了全长27公里的公交线路及去峄山的旅游线路。
城区住宅向商品化发展, 先后在几个住宅小区兴建商品房4.1万平方米,全城人均住
宅面积达8.33平方米。城区已形成以峄山路、岗山路、铁山路、平阳路为主的商业街,
还建有凤凰山等6处大型商场。全城日供水5万吨,普及率为95%。
重视城市环保工作,持之以恒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保健意识,把卫生治
本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是邹县城区建设的一个特点。 从1985年起他们抓
了几个重点路段的治理和建设。1990年在“奋战百日,争创省级卫生县城” 活动中,
又修补道路3.07万平方米, 拆除民房、 违章建筑0.87万平方米, 粉刷围墙、楼房
15.8万平方米, 清除沿街摊点489个,长期垃圾死角15处,新增绿地3处,绿化带1.2
万平方米,沿街摆放花盆1.35万盆。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人均占有绿地4.05
平方米。 城区原有8个有污染的生产点已关掉归并4个,建立了3平方公里的高标准无
烟尘区。 新建22个公厕。城区270人的环卫队伍和10多部机械,使全城保洁率达到95
%。县里还狠抓了食品卫生工作,各饮食单位“四防”设备齐全,并实行餐具集中消
毒制度。
(张信民 龙青)

微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士盈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相玲
县长 石茂喜
县政协主席 钟士新

1990年, 微山县辖5镇、13乡。人口62.75万人,其中农渔湖业人口58.86万人,
占总人口的90%;非农业人口5.89万人,占总人口的9.4%。总面积为1714平方公里,
其中南四湖面积为120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504.58平方公里,占
总面积的29%; 耕地面积42.16万亩,人均0.78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09亿元,其
中工业总产值2.98亿元, 农业总产值2.10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2.7%、14.9%和
9.8%。粮食总产23.9万吨,比上年增3.9%,创历史最高水平;水产品生产,由于汛
期水大,湖水水位回升适宜,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水产品产量实现1.21万吨,
比上年增长24.1%;财政收入312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6.9%,比上年下降0.36%,
按可比口径计算,为年初预算的102.9%,比上年增长6.37%;职工平均工资18 44元,
实际增长9.2%; 农渔湖民人均收入636元, 比上年增长5.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2.4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城乡储蓄额3亿元,比上年增长34%。

战胜干旱开发四湖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七五”期间,也正是微山县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的五年。面对严峻的现实,微
山县人民采取应变措施,在省市大力支持下,艰苦奋斗,开发建设南四湖,促进了工
农业持续发展。 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985年的173.5%,年平均增长11.7%,其中
工业总产值为1985年的2.67倍,年平均增长21.7%;农业总产值为1985年的115.9%,
年平均递增3%。粮食总产 (大田产量,不含湖田) 为1985年的102.8%,完成大田粮
食计划; 水产品产量为1985年的60%;林木覆盖率由1985年8.9%,提高到14.7%;
肉产量持平;禽蛋1.6万吨,为1985年的2.11倍;农渔湖民人均收入比1985年增加179
元,平均每年增加3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985年的178.5%, 平均每年递增12.3
%; 出口商品供货额为1985年的2.47倍,平均每年递增19.8%,比计划高2.2个百分
点。
“七五”期间,为加快南四湖开发建设,省领导带领省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多
次深入湖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研究确定了开发项目,省直有关部门在资金、物
资等方面给以大力支持。
微山县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开发建设南四湖现场办公会议精神的过程中,面对持
续的大旱形势, 县委、 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应变能力,制订
“强农、上牧、保水产”的方案,发出了“有水要鱼、无水要粮”的号召,而后又提
出了“有水兴渔、退水抓粮、因草上牧、多种经营、配套发展”的方针,并采取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对农村,进一步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搞好社会化服务,强化合同管理,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增强企业活力,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二)实行向农业倾斜政策,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大抓了山、水、林、
田、路综合治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抗旱防涝能力。改造开发低产田,对沿
湖滩涂抓了挖鱼池、筑台田、搞水产养殖;开垦湖田种植庄稼;发展食草畜禽,搞好
平原绿化。(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精心组织工业生产。县政府强化调度、组织
工业总体战,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四)依靠科
技进步,促进生产发展。一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植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村。全
县81名科技人员组成6个技术承包团, 分别在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进行不同形式的
承包,加快科技成果和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速完成大
型技改和扩建项目的建设,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高经济
效益。(五)县委、县政府注重机关自身建设,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县级负责人分
片包干、包企业,科局负责人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到人,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
对山区、湖区、灾区的贫困户实行重点扶持,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活动,大大提
高了全县人民战胜干旱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自信心。
(艾知舟)

鱼台县
中共县委书记 魏玉东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绍柱
县长 夏满传
县政协主席 王玉岭

1990年, 鱼台县辖14个乡镇,总面积636.9平方公里,耕地58.8万亩,人口39.5
7万人,比上年增加1.37万人;财政收入1620.9万元,比上年增长9.9%;工农业总产
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8.5%;职工年平均工资1757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
均纯收入670元,比上年增长9.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水稻生产又上新台阶
鱼台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1990年,全县种植水稻28.1万亩,总产1
3.86万吨, 单产493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77.7%和13.6%,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
措施是:
一、利用广播、电视讲座、现场会议等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水稻栽培和管理技
术,并以县乡脱产水稻技术员为骨干,乡村半脱产技术员为桥梁,农民科技带头户为
基础,从水稻落谷到成熟,环环紧扣,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二、 选用高产、 抗倒伏、早熟、抗逆性强的徐稻二号、80-7等优良品种,按照
“施足底肥-精细整地-平做秧板-平实畦面-均匀落谷-粪土覆盖-浇出苗水-一
叶一心喷除草剂” 的程序,培育出带蘖适龄壮秧。插秧比往年提前7~10天,增加了
营养生长期。插秧时,改“密植增产”为“适当稀栽”,亩基本苗由原来的12万株降
至8万株左右,以夺取分蘖的优势。在7月12~20日,全县统一烤田,比往年提前3~5
天,有效的减少了无效分蘖,促进了根系发育,使茎杆粗壮,控制了群体,改善了光
照条件,解决了“高产不倒伏”的问题,并及时组织专业技术员和农民技术员对卷叶
螟、稻飞虱、纹枯病等进行观察,摸清病虫害的活动规律。改一次喷药灭虫为两次性
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在施肥上,依据苗情,合理分施和补施。
采用“稳氮、增磷、补钾”的具体措施,把尿素用量控制在40公斤以下,二铵提高到
1 5公斤,钾肥增加到10公斤以上,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三、为使水稻生产全面丰收,县委、县政府于1989年冬,着手在全县范围内,对
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开挖,进一步改善了排灌条件,水
稻种植面积也在1989年17.98万亩的基础上,又扩大10.12万亩,为夺取1990年水稻大
面积丰收,奠定了踏实的基础。
(刘建民 刘欣)

金乡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景伦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鼎贤
县长 王允祥
县政协主席 苑立常

1990年, 金乡县辖14个乡镇, 总面积885.27平方公里, 耕地87.7万亩, 人口
56.87万人, 财政收入20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6.2%,为1985
年的1.8倍; 其中,农业总产值3.12亿元,比上年增长0.5%,为1985年的1.9倍。粮
食总产22.94万吨,比上年略有减少。职工年均工资18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5元。
城乡储蓄年末总额为2.69亿元, 比上年增长30.4%, 为1985年的4.3倍。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2.94亿元, 为1985年的1.9倍。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675万元,为1986年
的3倍。

增强服务意识开展救灾生产
1990年,金乡县小麦遭受特大病虫灾害,比上年减产48.2%。县委、县政府为将
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号召全县人民投入抗灾斗争,积极开展秋季超产运动,并采取
了有力措施。第一,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先后组织千余名干部到基层挂职、包村,深
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情。 一年来,新打机井375眼,修复旧井72眼,配套提水站31处,建节制闸两座,完
成水利工程项目225项; 整修沟路渠275条,全长360公里,完成土石方150.77万立方
米,扩大、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 第二, 调整作物种植布局。夏粮减产后,县委、
县政府立即制定了“三扩一压”的战略决策,即玉米面积扩大到33.9万亩,棉花扩大
到34.5万亩,地瓜扩大到3.9万亩,大豆面积压缩到6.7万亩。第三,组织各行各业,
协同作战,支援农业生产。县农机局及所属公司、站、点,先后从浙江、江苏、潍坊
等地购进拖拉机、潜水泵等2500多台(件)。县供销合作社、物资局,从云南、 贵州、
陕西、 河北等省采购各类化肥87545吨,农药343吨,药械9300架。种子公司不惜亏
本, 八方求援,从辽宁、河北等省调进玉米优良品种125万公斤,棉种7.75万公斤,
菜种3500公斤。 石油公司先后调进8400吨柴油,500吨机油。第四,大力加强科技服
务,县、乡(镇)、村、生产队(组)都建立了科技推广组织。一年来,各级技术站、植
保站、多种经营站先后举办技术讲座335次,受教育者达25万多人,举办大型培训班8
期, 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千余名,印发技术资料27000册。每逢集日他们还自动携带技
术资料,走向街头,设摊开展宣传和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县农业技术部门还配合生产
资料部门共建“庄稼医院”,专司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咨询和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1990年,秋粮比上年增长5%,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增产54.8%,
总产达到2.3万吨, 农业总收入达到4.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县人均增收3 9
元。
(周希彬 刘继斌)

嘉祥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润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金良
县长 梁之安
县政协主席 李志勇

1990年, 嘉祥县辖18处乡镇, 760个自然村,总面积978平方公里,耕地92.83
万亩,总人口70.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54万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395亩。
工农业总产值9.68亿元,增长12.3%;工业总产值完成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2%; 农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上年下降2.9%,占工农业
总产值的32.8%。财政收入29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4.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1
亿元,年末城乡人均储蓄406元,比上年增长27.7%。农民人均纯收入655元,比上年
增长6%。

普法教育先进县
1990年,嘉祥县普法教育有成绩。原嘉祥县委副书记、县普法领导小组组长许谦
迎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个人,嘉祥县被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普法先进集
体。国家司法部、人事部授予嘉祥县司法局局长、县普法办公室主任刘华亭“劳动模
范”荣誉称号。
嘉祥县的做法是:一、春节前把包括宪法、刑法、行政诉讼法及各专门法在内的
20多个法律法规内容,采用以案释法,图文并茂的形式,绘制了50多平方米的宣传版
面,并播放宣传录音。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深入到全县城乡进行巡回展览,先后
展出40多场次, 受教育者6万多人次。二、制定了《嘉祥县普及法律常识考核验收实
施方案》 ,组成5个普法验收检查小组,历时4个月,对全县18个乡镇、150个县直单
位,44万余人进行考核验收,单位和个人的验收合格率均为93.7%。下半年,通过省、
市领导普法考核验收。三、学习宣传《行政诉讼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成立了
辅导队伍,印制和订购了5000份《行政诉讼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学习小册子。
县委在党校举办了三期党建理论和两法学习班,共500人,每期10天,其中3天学习两
法, 由专门辅导员进行辅导讲课。考试成绩人均95分以上。各单位辅导讲课200多个
课时。在济宁市《行政诉讼法》知识竞赛中,嘉祥县代表队获优秀奖。1990年11月下
旬成立了嘉祥县经济法律法规培训班领导小组,一名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下设
经济法律法规培训班嘉祥县管理分站, 先后召开5次动员会,分站的同志登门招生。
至年底统计招生第一期学员505人,成为全市先进县。
(李家义 任根喜)

黄垓乡建立中学生土地监察中队
嘉祥县黄垓乡在普遍开展国土观念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挥中学生在土地管理工作
中的作用,成立了由25人组成的“中学生土地监察中队”。该队在乡土地管理所和学
校团支部的组织领导下,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在全乡进行巡回土地监察
执法,积极履行“土地小卫士”的光荣义务。第二监察小组的五名队员,发现黄东村
杨某在责任田里安上砖机,欲破土砌砖,便前去制止,杨某不理。5名学生留下3人看
守现场,其余两人回乡报告,乡土地管理所闻讯赶赴现场,和学生一起及时制止了这
起毁地事件,保护了土地。据不完全统计,黄垓乡中学生监察中队成立以来共制止违
法占地案件17起,其中在责任田里私自起土15起,擅自建房两起。这支队伍在搞好监
察执法的同时,还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快板书、顺
口溜、相声、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来宣传土地管理法规,并深入集镇和田
间地头演出,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粘克兴 孙德亭)

梁山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广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穆衍峰
县长 吕玉山
县政协主席 杨朝福

1990年, 梁山县辖24个乡镇, 总面积964平方公里, 耕地82.77万亩。 总人口
65.63万人, 比1989年末增加3.61万人。工农业总产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9.8%;
财政收入3662.9万元,比上年增长7.39%;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比上年增长8%;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86亿元, 比上年增长3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亿元,比上年
增长3.1%;外贸出口供货额226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1990年,梁山县在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强了粮食种植、
棉花植保、 种子收购、畜禽防疫等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比上年
增长5%。 粮食总产25.5万吨,与上年持平。植棉面积26.4万亩,总产1.39万吨,收
购皮棉8500吨,比上年增长21%;林业产值815万元,比上年减少8.9%。畜牧业产值
4863万元, 比上年增长33.4%。渔业产值445万元,比上年增长9.6%。副业产值139
0万元,比上年增长6.8%。乡镇企业总产值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各具特色
的专业村发展到156个,总收入2亿多元。年末,农村储蓄余额1.5亿元,人均250元。
1990年,全县安排支农资金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8%。发放农业贷款1.6亿
元,比上年增长36%。全县共完成水利工程3890项,其中县办重点工程11项。总投资
4018万元,投工472万个,完成土石方482万立方米。治理河道、开挖疏浚沟渠2470条;
修建桥涵等建筑物678座;新增灌溉面积4.4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9万亩,发展
旱涝保收田27.9万亩。1990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梁山县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先
进县称号,陈垓灌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90年,全县10万亩小麦高产开发田,在
病虫害严重的大灾之年, 仍夺得单产298公斤的好收成; 10万亩夏玉米丰收, 单产
361公斤。 拳铺乡“万亩夏玉米综合开发”,单产610公斤;以小安山等4乡镇为重点
的万亩低中产田开发, 玉米单产356公斤,均比开发前有较大幅度增产。1990年,县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郑自修 黄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