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73&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于潮
副书记 邵桂芳 齐乃贵 孙嘉炼
中共市纪委书记 王立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成凤
副主任 王灿德 李汉三 王鹤田
戴耀西 王华民 滕司宪
董建春 韩理 王荆玉
市长 邵桂芳
副市长 邹立健 房忠昌 李惠信
张文玉 刘景云 于效群
市政协主席 远东
副主席 刘玉兰(女) 姜日绍 王金源
钟华德 王文岳 杨明立
曾文戊 李在连 张平治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高新亭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学义

1990年, 全市辖3区2市7县,面积17302平方公里,总人口860.3万人,比上年增
加23.95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8‰,其中非农业人口94.6万人;全市人口密度
为每平方公里497人。
1990年,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进一步治
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按照稳定局势,发展经济,转变作风的指导思想,开拓进
取,迎难而上,努力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各项计划,全市国民经济在治理整顿中取得
新的成绩。1990年,全市社会总产值351.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44.3亿元,国民收入
119.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89年增长11.4%、
8.8%、8%、12%,提前4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2.25
亿元,比上年增长9%。粮食总产量475.8万吨,比上年增长17%,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总产量8.38万吨,比上年增长28.6%;花生总产量14.65万吨,比上年增长7.4%;
黄烟总产量13.4万吨, 完成年计划的128.8%;蔬菜总产量213.67万吨,水果总产量
26.03万吨,居全省前列;全年造林24万亩,比上年增长8.5%,森林覆盖率为16.4%;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57.53万千瓦,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173.6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
为8.88亿千瓦小时。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实行“开发南山北滩,提高中间平原”的
发展战略,农业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由单一经营转向综合经
营,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全面发展。诸城的从“农业大合唱”到贸工农一体,寿光
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昌乐、临朐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均受到国务院领导的
充分肯定。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工业生产稳步上升。全市现有乡镇及以上工业企业2781家,
主要产品发展到108类5000多个花色品种,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纺织、电子、轻工、
化工、建材等六大支柱行业为主体,以电力、煤炭、冶金和其它能源、原材料等基础
行业为保证,以盐业及海洋化工等潜在优势产业为后续的工业体系。一批能源、交通、
原材料项目相继建成和投产,老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明
显增强。全市重点支持的126种产品产量平均增长14%以上,限制和淘汰了26种长线、
滞销产品。 全市开发市以上新产品440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新产品32项,有320项产品投入批量和小批量生产。全市重点检查的150项产品质量指
标, 持平或改善的有139项,稳定提高率为92.7%,优质品率为22.7%,潍坊电子计
算机公司生产的JKQ-3型程控交换机和潍坊地毯厂生产的90道机拉洗高级手工栽绒地
毯分别荣获国家银质奖, 有111种产品获省部优称号。到1990年底,已组建县属以上
规模较大、 生产经营较好的工业企业集团42个,有46户优势企业承包兼并了4 5户亏
损企业,全市已有潍坊棉纺织厂、潍坊第二印染厂、山东潍坊拖拉机厂、潍坊柴油机
厂、潍坊化工厂、潍坊计算机公司、潍坊纯碱厂等30个企业形成年产值过亿元或利税
过千万元、 创汇过5百万美元的生产能力;全市先后有40个工业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
企业,154个工业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大中型企业已发展到138家。199 0年,
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2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乡镇及乡镇以上工业完成
1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员劳动生产率21990元/人,比上年提高6.6%。从
全年形势看,全市工业生产克服市场销售疲软的不利影响,保持逐月上升的趋势,已
初步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并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建设得到加强。199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2亿
元,其中县及县以上全民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共完成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县及县以上生产性投资完成7.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县及县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
2.56亿元, 比上年增长1.5%;全市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与非生产性
投资比例为80∶20,支农投资和支农工业投资占5.8%,水利占3.6%,能源及原材料
占43.6%, 文教卫生占9.7%。投资结构趋向合理,重点工程得到加强。全市重点工
程14项,完成投资3.17亿元,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进度计划,其中潍坊纯碱厂完成投资
5500万元, 潍坊化纤厂2800吨粘胶长丝项目完成投资8162万元;寿光3万立方米人造
板合资项目和潍坊化工厂6000吨氯化聚乙烯项目已建成试产。 1.3万门市话程控工程
外设工程基本完工,室内装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1991年3月市话东分局、4月西分局,
坊子、寒亭分局将正式投入运营。同时,“八五”重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取得了
重大进展, 如潍坊发电厂,已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潍坊化纤厂扩建2万吨粘
胶短丝,潍坊二印特宽幅装饰布、寒亭百万吨原盐、潍坊模具中心等项目的立项工作
进展较顺利。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外贸出口总值大幅度增加。1990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
0项, 合同外资金额224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867万美元,其中新批准“三资”企
业25家。 到199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49项,合同外资额1.39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9948万美元,批准成立“三资”企业73家;全市出口商品发展到19大类
550多个品种, 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600多家,产品销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
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总值达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工矿产品完成9.47亿元,
增长24.6%, 开发新品种60个,增加收购额6077万元;出口千万元以上的商品达3 1
种,潍坊纯碱首次出口东南亚,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为化工行业注入了
新的活力。
1990年共接待访问、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及从事商贸、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外
宾、 华侨、港澳台胞987批,计7412人次,比上年增长56.1%。成功地举办了第七届
潍坊国际风筝会,使潍坊走向了世界,世界了解了潍坊,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又有新的起色。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突出抓了
水、气、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9亿元。全市改、扩、新建普通和城市
高级道路58.8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28.7公里,新安供水管道43.4公里,新增日供
水能力5.4万吨, 城区生活用水基本解决,竣工住宅面积65万平方米,城区又有6355
户居民用上了煤气。环保工作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
发谁保护”的方针,“三同时”执行率达95.2%,投资3699万元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
161项, 工业废水排放处理率达到55.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74.9%,废渣综合
利用量为98.2万吨,城区大气中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为21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降低
30.6%。
商品流通和物价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90年实现社会商
品零售总额59.8亿元, 比上年增长4.8%,全市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完成34.4亿元,比
上年增长8.5%, 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16亿元,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零
售物价总指数为104.3, 是近几年涨幅最低的一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的温饱问
题已基本解决, 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4元,
职工年均工资达到2022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4%和13.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
54.3亿元, 人均存款636元,比上年增长29.0%。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各类财产保
险承包额195亿元, 比1989年增长46.2%,社会福利企业,农村敬老院也有较大的发
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教学条件有所改善。1990年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4433人;中等专业学校23处,在校学生14852人;普通中学776处,在校学生408190人;
农村职业中学69处, 在校学生34124人;小学6192处,在校学生721454人,学龄儿童
入学率达99.27%;幼儿园7244所,在园幼儿247870人;全市成人高等学校3处,在校
学生7291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26449人;特殊教育学校12处,在校学生1369人。
1990年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支出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取得新成果。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7万人,
其中被评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686人,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7628人。全市13 8
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设立专门技术开发机构117个,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5249人,
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项目319项,1990年全市共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268项,
其中有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5项填补国内空白,95项达
到省内先进水平,237项发明申请了专利,122项发明获专利权。
文化事业取得重大进展。1990年共发表文艺作品2466件,展出、比赛、演出的作
品1226件, 共计3692件, 其中有256件获奖,是1989年获奖总数的2倍,大型现代戏
《盼儿记》晋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以及首都文艺界、戏剧界的好评。承办了全国农民
歌手邀请赛;民间艺术研究成果突出,出版了《风筝的学问》和《潍坊民间故事》两
本书;进行了6次大型对外文化交流;在意大利夺得意大利艺术节的最高奖“金风筝”
奖,在法国迪埃普市第六届风筝会上获最佳组织奖和特别奖。新建一座现代化综合图
书馆,藏书量达60万册。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
000个,卫生技术人员19459人。医学科学取得科研成果19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的11项, 填补国内空白的4项,静脉导管血类固醇激素测定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州、诸城、昌邑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防氟改水取得重
大成绩,全市有1600个行政村,120万人用上了清洁卫生水。
体育事业又获得好成绩。 全市共参加省以上比赛25项,承办了省比赛及市比赛1
2项,在各项比赛中,有1人破3项省纪录,12人破26项市少年记录,8人破10项市纪录;
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61枚,银牌57枚,铜牌44枚;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全国风
筝邀请赛和第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又有青州市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市直机关的自身建设出现了新局面。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从4月至年底,狠抓
了机关党员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和《关于
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排除各种错误
思潮的干扰,遵纪守法,勤政为民,努力工作。市直各部门树立“马上就办”的工作
作风, 自觉为基层排忧解难,一年来到基层现场办公4477次,解决问题4384个,有6
530多名机关干部自愿捐款96700多元,资助了贫困山区群众和机关遇到特殊困难的干
部职工。 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工矿企业参加劳动达43500多个工日。在治理整
顿经济遇到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各级领导依靠群众,实事求是,转变作风,艰苦创业,
两个文明一齐抓,始终保持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孟庆云 李长山)

以艰苦奋斗创业靠艰苦奋斗发展
高密县南关村现有1804户,5480人。1978年以前,是个“一穷二白”的村庄,人
均年收入不足40元,被称为名副其实的“难关”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关
村党支部决心靠发展多种经营改变穷面貌。 他们首先因陋就简,动员群众凑了7台缝
纫机,在牲口棚里用借来的2000元钱作资金办起了服装厂;党支部书记王建章和大家
一起带着干粮跑项目, 扛着产品搞销售,当年盈利3万多元。继而,由几十个人组成
瓦工队干起了建筑业,于1982年破天荒地承建了县商业局大楼,党支部成员日夜靠在
工地上,指挥施工,建成了以速度快、质量高闻名全县的“百日楼”,赢得建设单位
的信任。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建材业的发展。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外地考察,“三
顾茅庐”从北京请来退休的技工,办起了水磨石厂,生产的黑色水磨石地板于1987年
被评为部优产品,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1984年,村干部和企业职工跑淄博、奔济南,
白天拜师学艺,晚上睡在车站,自己动手建成初具规模的采暖设备厂,1987年钢制柱
式散热器被评为省优产品, 该厂成为潍坊市第一家产值过千万元的村办企业。198 5
年3月, 引进日本服装生产流水线,在厂房土建过程中,村干部在工地上办公,昼夜
突击,奋战45天建成两座厂房楼,相继往返青岛、高密之间,组织设备装卸和运输,
使引进设备在2个月内安装完毕, 当年投产,3个月创产值140多万元,成为全省引进
项目中,早投产、早见效的一个范例。
1989年在治理整顿的新形势下, 南关村率先试行股份制,动员群众集资630万元,
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在研制新产品中,采暖设备厂的书记、厂长和工人同吃
同住, 奋战3个月,研制成铸钢柱型散热器,被列入省科委“星火计划”,度过了产
品更新换代的难关。建筑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和职工大搞技术安全攻关,完成自动门、
安全钩、限位器等多项技改项目,为企业节省资金20多万元。
南关村以艰苦奋斗创业, 靠艰苦奋斗发展。 1990年, 全村总产值达到8144.62
万元, 完成利税800万元,人均收入连续稳定在1530元左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4509
万元。 下属13个企业中,有省级企业1家,省系统先进企业2家,县级企业2家,三级
建筑企业1家。党总支书记王建章被推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徐自先 禚镇刚)

潍坊风筝节
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潍坊风筝以其古朴典雅,工艺精湛而誉满全国,蜚声
海外。潍坊市政府为使潍坊经济走向世界,架起国际联系的桥梁,利用滩坊风筝这一
优势,对外开放,打开门户,于1984年2月成立了风筝协会,并决定4月1日至3日举办
“潍坊国际风筝会”,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
风筝节。1984~1990年潍坊连续举办了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四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以
及中国风筝精英大奖赛。1988年4月1日,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会议上,潍
坊被一致推举为“世界风筝都”。在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
会”,总部设在潍坊。至此,潍坊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风筝中心。1990年11月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说:“近几年来,各地利用文化和
经济贸易结合进行对外宣传,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自贡的恐龙灯会等也是成功的”。
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朱穆之也把举办国际风筝会看作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振兴当
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创举,在全国带了个好头,这对潍坊和潍坊的国际风筝会是
一个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为了办好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市委、市政府遵循“着眼政治、落脚
经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缜密实施,年年都出
新花样,不断完善风筝会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一种形式,三个结
合”的路子,即利用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这一独特形式,将放风筝与经济技术、文化、
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传统的放风筝这项民间娱乐活动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
比赛项目;创造性地把传统的放风筝与旅游、文化、经济活动结合,闯出了一条风筝
结友谊,风筝带动经济起飞的路子。
同经济技术结合。每届风筝会,都紧紧围绕“乘风筝盛会,促经济腾飞”的目标,
利用客商云集的有利时机,举办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及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洽谈生
意,收集信息,引进技术、资金、物资等,大力开展经济交往。七届风筝会累计成交
额达35亿元。仅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期间,就接待了美国、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
家和地区的76家客户, 100多个客商,谈成合同、协议项目共7项,总投资额达142 7
万美元, 其中外方投资达323万美元。在举办的潍坊工业产品交易会上,签订合同、
合作意向143项,成交额达6亿多元,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达成物资协作协议10项,经
济联合技术协作项目24个,专家推荐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24项。还举办了风筝节
大型山会、风筝旅游系列产品交易会等。市场总成交额达10.26亿元。
同文化结合。每届国际风筝会,潍坊不仅在风筝上大作文章,而且通过开掘整理
其他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如木版年画、嵌银、仿古铜、核雕、剪纸、扑灰年画等民间
艺术,同时把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传统歌舞、大型民族焰火、灯会、戏曲、音乐会等
搬上风筝会舞台,既使风筝会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又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第三
届风筝会开始,开辟了一条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使青州三山一亭 (云门山、驼山、
玲珑山、范公亭) 、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安丘石家庄农家风情、诸城恐龙化石、高
密“三绝”(剪纸、扑灰年画、泥塑)、潍坊十笏园等一系列优秀的民间艺术及名胜古
迹似线串珠,大放异彩;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做农家事,随农家俗,也是游人的一
件乐事。潍坊市还投资重点兴建了风筝博物馆、图书馆、工艺美术大楼、临朐山旺化
石博物馆等,使这些民族文化精粹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第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
市里又别具匠心地在十里白浪河滩举办了数万人参加的游览大山会,山会上,把商品
贸易和放风筝、打秋千、看马戏、玩杂耍等揉为一体,形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
河图”。风筝会也使潍坊的各种民间艺术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盛名。近几年来,先后有
20多个民间艺术和书画代表团去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
地区进行友好访问,举办各种展览。潍坊的文化艺术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同体育结合。从1986年开始,潍坊在潍北沿海放飞场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风筝邀
请赛和1989年的中国风筝精英大奖赛,还举行“世界风筝十绝比赛”。此间,以潍坊
的实践为蓝本研究制订了我国第一部《风筝竞赛规则》(试行稿),经国家体委批准试
行,推动了风筝竞赛活动在全国的兴起。继潍坊之后,北京、天津、南通、济南、阳
江、梅河口等地也相继举办了风筝会和风筝比赛,并已形成相当规模。一个群众性的
放风筝热潮正在全国兴起。1991年,潍坊将举办第八届滩坊国际风筝会和承办第一届
全国风筝正式比赛。
潍坊市政府在潍坊风筝节期间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这一战略决策的拟定和实施,
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巨
大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
一、提高了知名度,增加了吸引力。从1984年开始,每届风筝会都邀请和吸引上
百家新闻机构的数百名中外记者和数万名国内外来宾云集潍坊。市委、市政府总是抓
住有利时机,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宣
传工具,广泛宣传潍坊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丰富的资源,潜力深厚的
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来潍合作的优惠政策等等,使潍坊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通过建立“世界风筝都”,成立国际风筝联合会,潍坊在国际间的知名度大大
提高,有力地改善了潍坊的外部投资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经济、技
术、文化事业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二、融洽和发展了干部群众、上下级关系和公共关系,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安定了社会,稳定了民心。每年的国际风筝会,中央和省、部领导前来参加,成了领
导了解基层,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窗口和渠道。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全市
3000多个企业单位,充分利用风筝盛会的良机,广邀朋友。每年数以万计的经济界、
文化界、体育界、科技界人士通过经济技术洽谈会、交易会、文化活动、风筝比赛等,
同潍坊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潍坊国际风筝会发展了国际公共关系, 1984年至
1990年共接待来潍坊观光和洽谈生意的国外客人、华侨、港澳台胞54712人次;同时,
潍坊每年还应邀出访有关国家;现在已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比较固定的
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关系,与日本、德国、美国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大批
中外来宾的纷至沓来,带来了大量的国内外文化、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广大干
部群众在同来宾交往中了解了世界,增长了见识,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
新。1986年,潍坊被确定为全国16个中等城市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全国率先进行了
经济体制、金融、生产资料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潍坊的繁荣与稳定。
三、扩大了对外经济技术交往,带动了潍坊经济的持续发展。到1990年底,全市
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49项,合同外资金额1.3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948万美元, 兴
办三资企业73家; 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600多家,产品销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
0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14.1亿元,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351.2亿元,国
民收入119.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16.7亿元,跨入全国25个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城
市的行列,被国内外赞誉为“风筝经济”。

(李长山 高金铸)

潍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玉芬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勋
区长 梁吉人
区政协主席 唐昌星

1990年, 全区辖10个乡镇, 7个街道办事处, 面积355平方公里, 耕地29.16
万亩,比上年减少0.27万亩,人口5385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388人。1990年,全
区工农业总产值112919万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9007万元,比上年增15.6
%, 粮食总产1401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013.5万公斤。职工人均年工资1919元,比
上年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862元,比上年增加53元。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710
元, 比上年增加39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191万元,比上年增长3.1%。出口商品
收购总值616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

平原绿化达标县
潍城林业生产基础较差,1985年全区仅有林地5100亩,农田有树不成网,树木标
准不高,质量低劣。
1987年,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成一个用材、防护、经济林合理布局,点片网带
相结合的城郊园林型林业生产体系的战略,制定出二年实现平原绿化达标的总体规划。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1) 提高认识。使全区上下普遍认清平原绿化事业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提高植树造林的自觉性。(2) 加强领导。区、乡、村层层建立绿化工作领导班
子,实行绿化目标责任制,并列入政绩考核内容。(3) 落实政策。按照“统一规划,
集中劳力,以工换工,轮流治理”的原则,及“益在社会、多方投资”,“以资代劳”、
“以劳代资”的办法,3年中全社会投资47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73万元,乡镇投资
126万元,各村投资270余万元(含投工)。同时,落实包育、包销政策,建立育苗基地。
(4)强化管理。全区每年投资近40万元,用于林木管理工作。各乡镇成立了有236人组
成的10支路林管理专业队伍,各村出1~2人管护。使树木片片有人管,段段有人护,
责任明确,奖罚严明。
经过两年奋战, 全区26.99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出现了万亩荒山披绿装,
成片造林两年翻两番,城乡“四旁”绿化迅速发展的可喜局面,并达到了以下主要指
标:
1.1989年林木覆盖率为11.4%,达到国家要求一般农区覆盖率为10%的标准。
2.全区宜林化农田面积26.99万亩已基本完成林网建设工作,林网植树达154.6万
株,网络面积控制在200~400亩之间,林网结构以疏透型结构为主,比较整齐。
3.宜林荒地造林保存面积32797亩,占宜林荒地87.1%。
4.“四旁”植树达到423.7万株(墩),总覆盖面积18309亩,占村镇总面积的31.8
%。
全区绿化达到平原绿化标准要求。1990年,国家林业部授予“平原绿化达标县区”
称号。

(赖雪樵)

坊子区
中共区委书记 孟庆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牟振生
区长 李育林
区政协主席 李永祺

1990年, 全区辖9个乡镇,面积361.7平方公里。耕地32.59万亩,与建区时的19
84年比减少1.11万亩; 人口240348人,比1984年增加10707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
(1980年不变价) 51937万元, 比1984年增长2.36倍。其中,工业总产值44112万元;
农业总产值7825万元。 财政收入2606万元。 职工平均工资1720元,城乡储蓄余额
1659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59万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190万元。

把发展农业放在“城郊型”经济结构的首位
坊子区自1984年建立以来,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
“立足城郊特点,面向城乡市场,建设郊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以“科技兴农”
为先导,“扶农、固本、强基”的总要求。制定了抓好“一个强化”,实现“四个突
破”,搞好“两个开发”,打好“两个总体战”的工作方针。在落实政策,科技开发,
增加投入,搞好服务等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使农业生产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
情况下连年取得丰收。1990年粮食总产达12190万公斤,亩产520公斤,分别比建区时
的1984年增长68%和84%,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89年分别增长25.4%和21.5%,被国
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称号。其基本作法是:
一、强化思想教育,采取算帐对比,分析区内的优劣利弊,反复强调农业是整个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水之源,木之本;使农民破除小农经济观念,树立起商品意识,
自觉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商品经济。
二、从实际出发,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一是调整了种植业结构,针对坊子区阜岭
多、土层薄、水源不足,适宜林果生产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增加经济作物的面积,使
黄烟、棉花、花生发展到6.5万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林果业, 先后栽植以山楂为
主的杂果5万亩, 1990年山楂大面积丰收,总产达200万公斤,实现收入100万元。二
是大搞多种经营生产,促进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把以“两个开发”为重点的多种经
营生产作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方面发动群众进行资源开发,
先后开发高价值经济田8万亩;建蔬菜大棚2000个;开发“五荒”2.6万亩;改造中低
产田6万亩;开发吨粮田2万亩,有力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从专业户抓
起,以典型带动千家万户,逐渐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区内建起了商品生产专业村、专
业户和养殖、蔬菜、林果、手工业品等生产基地,发展了以庭院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多
种经营生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使全区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
向,以农业为主体,以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为两翼的新经济格局,体现了城郊型农业
的新特色。1990年全区多种经营总收入达21500万元,比1984年增长2.5倍,其中年收
入达700元以上的农户有3万余户, 占总户数的50%,千元以上的1.1万余户,占总户
数的18.3%。
三、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业环境治理。增加生产投入是发展郊区农
业、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全区本着软(科技)、硬(物质)一齐抓,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千方百计增加资金、劳务和科技投入。一是突出了以治水
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本着当前与长远兼顾,开源与节流并举,小型为主,配套为
主,当年见效为主,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选准主攻方向和治
水重点,大小结合、土洋结合,拦、挖、截、提、调,区、乡、村、户四级常年治水
不停。7年来,全区新打机井1184眼,大口井197眼,小井和梅花井4767眼,建小水库
6座,小塘坝78座,修复配套机井1260眼,扬水站18处,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2万亩,
使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4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42%,平均每户增加水浇地1.5亩。二
是以劳动积累为主,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首先
提出了“三个一”的奋斗目标,即每个乡镇修好一条乡级路,每个村修好一条村级路,
建好一条街。 7年来,全区新建整修道路1100公里,建桥涵61座,实现了区内道路四
通八达, 村村可通车。通过大搞劳动积累,治理荒山10座,整地改土3万亩,四旁植
树430万株, 新建农田林网4.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984年的4.2%提高到16.7%。三
是立足科技兴农,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了区、乡(镇)、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着
重抓了旱薄地小麦开发、吨粮田开发、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有机旱作、地膜覆盖、
秸杆还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玉米指标化栽培、良种良方配套、庭院开发、优良禽
畜繁育,青贮饲料等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镇、村科普夜校、农民夜校为主
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农民群众进行了科技教育和培训,培养了各种专业技术
骨干和一批“土专家” ,提高了农民的科学务农水平。7年来全区投入农业基本建设
和科技推广的资金累计达3617万元,投工2624万个,全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生产
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农业发展后劲大大增强。1986至1990年连续5年全区粮食生产创
历史最好水平。
四、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搞好服务。在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全区本
着基本稳定的原则,逐步建立了流转制度、投资补偿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并对合同
的签订、签证、兑现、变更等手续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双层经营机制内部
加强了集体经营层次,强化了村级服务组织。从发展集体经济入手,建立多层次、多
形式、多渠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村村建立了低偿和无偿服务站、组,重点加强了耕
播、灌溉、良种培育、购买化肥、农药、柴油、种子等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维修等关键
环节的统一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不好办或办不了的事情。在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还
因地制宜地实行了统分结合的适度规模经营,把生产服务推向了更高层次。

东水西调
坊子区是贫水区,多年来人民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用水极度困难。1990年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筹集资金1370万元,利用农闲季节克服
重重困难,奋战85天,胜利完成了东水西调工程。该工程东起潍河西龙凤扬水站,西
至坊子城区, 全长25公里。途经7个乡镇,横跨10条河流沟渠,穿越两条铁路、三条
公路。 包括采水工程、加压泵站、主干供水管线、配水厂、城区供水网等5个系统工
程和13项配套工程,开挖土石方15.6万方,动用劳动工日15万个。1990年12月30日胜
利剪彩供水, 日供水总量8万立方米。其中向坊子城区机关、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日供
水2万立方米;为沿途41个村的2.26万人解决了吃水问题;灌溉农田3.5万亩;可为国
家重点工程潍坊发电厂日供施工用水4000立方米。

(任光明 王吉安)

寒亭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光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全义
区长 李英文
区政协主席 赵洪君

1990年, 全区辖12个乡镇,总面积810平方公里,耕地56.5万亩,分别比1989年
和1985年减少0.3万亩和1.4万亩。 人口34.85万。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加0.35万
和1.55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5.03‰, 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下降3.42‰和上升
2.93‰。 财政收入3905万元, 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3.1%和335.8%。工农业总
产值(19 80年不变价)7.01亿元,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长11.7%和94.7%。 其中,
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长13.4%和140%。 农业总产值1.85
亿元, 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长7.3%和27.6%。 粮食总产23.1万吨, 分别比
1989年和19 85年增加2.5万吨和5.7万吨。 职工平均工资收入1892元,分别比1989年
和1985年增加265元和98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823元,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加80
元和291元。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36亿元,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加0.58亿元
和1.83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7亿元, 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加0.14亿元和
1.31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4956万元,分别比1989年和1985年增加1276万元和
2729万元。

城镇学校校舍改造获省表彰
1988年以来,继全区农村小学实现“六配套” (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
门、厕所) 之后,又对城镇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改造,两年多来,共投资1100万元,为
扩建学校征用土地76亩, 新建楼房12幢,建筑面积23504平方米,新建和翻建平房53
1间, 10365平方米,铺设高标准炉渣跑道1条,硬化路面23540平方米,绿化校园215
00平方米,并对室内外设施进行了维修。经省检查验收,7处城镇学校(普通高中2处,
职业高中1处,初中1处,小学2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 校舍改造均达到省“五达标”
(规模、校舍、课桌凳、操场、校园环境)要求。1990年8月,全区总分列全省第二名,
寒亭一中被评为全省“十佳” 学校之一,获省教委、建委等7个部门的表彰。城镇学
校校舍改造主要采取了以下4条措施:1. 加强领导,区里成立校改领导小组,由区长
和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分任正副组长,并吸收人大、政协、计委、建委、财政局、教育
局等部门领导同志参加。下设集资办公室和校改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事宜。为引起
各方面的重视,形成共识,通过各种会议,深入开展“五讲”活动:即讲这次校改是
建国以来非常难得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机不可失;讲没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就没有
经济的后劲,重视教育就是重视经济;讲抓好城镇学校,使群众的愿望变成现实;讲
校改前房舍失修、面积不足、场地狭小、设施简陋,以致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身体健
康的情况,校舍不改造,势必带来严重后果;讲区财政和人民收入逐年增加,具备搞
好校改的物质基础。2.搞好集资,本着区财政拨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集一点、社
会助一点的精神,以区政府名义对集资的有关问题下发了专门文件,层层落实责任制,
区六大班子包乡镇、包部门,乡镇包村,村包户,部门包企业,干部筹集资金完成情
况与政绩、经济收入挂钩,任务落实到人。领导还主动解囊,并多方筹借资金。先后
从区内外有关部门筹借资金110万元, 教育部门清理家底挤出17万元,城区各村自觉
降低征地价格,为学校节省资金10万多元。并努力减少开支费用,凡有校改任务的学
校,发动师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
带领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支援校改,共投工10万多个,节省开支50多万元。在基
建项目的安排中,全部实行了议标、投标和招标,杜绝人情工,节省开支10万多元。
3.多方配合,特聘国防科工委著名的建筑师和潍坊建筑设计方面的专家帮助规划设计,
反复比较,选用最佳方案。区政府出面请驻寒亭部队和省、市驻寒企业前来支援,清
除了大量建筑垃圾。区内有关部门之间搞好协作,各负其责。遇到收费项目,酌情减、
免、缓。4.落实管理,开展爱校、护校宣传教育,建立校产档案,对学校公物使用管
理层层实行责任制,建立公物定期检查、损坏赔偿和评比奖惩制度,增强师生爱护公
物的责任感,还把学校管理纳入德育轨道,使管理、育人、教学融为一体。

(谭家正)

青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隋华堂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隋华堂
市长 王治华
市政协主席 潘增贵

1990年, 青州市辖36个乡镇, 面积1569平方公里, 耕地95万亩, 人口85.51
万人。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 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 工
业总产值19.5亿元, 增长11%。 粮食总产43.97万吨,比上年增加7.96万吨。财政
收入1009 6万元,职工平均收入1847元,农民人均收入716元。

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青州市委、市政府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坚持“重工强农抓流通”
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使全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1989年财政收入10015.9万元。1990年在经济出现较
大困难的情况下, 财政收入仍保持继续增长,达到10096万元。市长王治华在全国财
政收入过亿元县市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财政收入创亿元的经验。
一、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稳固财源基础。县委、县政府认真组织实施中产变高产
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吨粮田开发和小麦、玉米丰收杯竞赛,促进了农业增产
增收。同时,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努力增加棉花、黄烟的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的产出
率。 通过支农周转金、贴息贷款等形式,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扶持乡镇建起12个畜
牧基地。开发果品资源,形成了以山楂、苹果、蜜桃为主体,柿子、核桃、杏等品种
齐全的生产体系,建成各类果品加工厂22处,年加工能力1100万公斤。
二、发挥工业优势,扩大主体财源。坚持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企业
基础管理,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抓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
发展。1990年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34项;技术开发项目17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水平,
1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项填补省内空白。抓产品的适应性调整和开发性调整,增
强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开发新产品102种,增加新产品产值13542.2万元。坚持扶优
限劣政策,大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对特困企业实行兼并、合并和联合,促进
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促销政策,加强经销队伍建设;开展工、商联
合,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供销工作,搞活生产经营的暂
行办法》、《关于搞好产品销售,加强工艺性协作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
了生产、销售、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搞活流通,加快经济循环。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合商业的主渠道作用,深购
远销,丰富市场供应,扩大商品流通。另一方面,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保护合法
经营,取缔违法经营,打击投机倒把,教育个体工商户依法缴纳税金。全市个体工商
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近9000个, 从业人员1.5万人。1990年个体税收1797万元,占
全市财政收入的17.8%。

(王效友 张雯)

青州蜜桃节
据史料记载, 青州蜜桃栽培历史悠久。 北魏时期著名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他的
《齐民要术》中,对青州蜜桃的繁殖、栽培等技术均有详细记述。它以晚熟、肉细、
味甜、色艳、较耐贮存而著称。自明清以来,青州蜜桃以列为“贡品”而闻名四方。
青州蜜桃成熟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时值秋末冬初,适逢仲秋、国庆佳节。其
它品种的桃早已下市,唯其正值收获之季。它果色浓艳、果肉丰满、质脆而甜,使人
望而生津。青州蜜桃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根、皮、叶、花、仁皆可入药。
1990年8月,青州市委决定:每年的9月28日为“青州蜜桃节”。
1990年9月26日至28日,历时3天的首届“九○”青州金秋蜜桃节经贸联谊会”获
圆满成功。来自苏联、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客人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
侨胞70多人, 山东省、潍坊市有关部门的领导300多人出席了这次大会。它为青州与
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青州蜜桃走向世界,繁荣青州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
用。
目前,青州市专门成立了机构,对青州蜜桃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改进栽培技
术,改实生繁殖为嫁接繁殖,采用地膜覆盖、穴贮肥水、喷洒微量元素等,使青州蜜
桃果型渐大,品质更优,产量猛增。

(张景孔 张雯)

诸城市
中共市委书记 陈延明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延明(兼)
市长 黄存福
市政协主席 李宗友

1990年, 诸城市辖15镇12乡,面积21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万亩,总人口
10324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工农业总产值3474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3%。
工业总产值228701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农业总产值118703万元(1990年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4.4%。农业商品产值79271万元,农业商品率达64.5%, 比上年提高2.8
%, 比1985年上升7.8%。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1132万元,比上年增长22.1%,比
1985年增123.4%。粮食、油料、肉类总产量列入全国百强(据1989年国家统计局统计),
分别占第41、 92、68位。省内粮、肉总产量列第3位,油料列第20位。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67222万元,比上年增长6.3%,比1985年增109.6%。外贸出口交货值27567万元,
比上年增长11.4%,比1985年增长206.9%。农民人均净收入82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
活费收入1520元, 分别增长8.9%、 17.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增长5.7%、
12.7%。全市整个国民经济超额完成“七五”计划规定的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日趋协调
诸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强化商品
经济意识,立足于本市基础和特点,组织城乡商品生产,加快了宏观指导下的经济调
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出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全面发展、主要比例关系日趋协调的
新局面。
199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46.5%,比1985年下降13.1个
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35.8%,比1985年上升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
升至17.7%, 比1985年上升2.6个百分点。呈现以第一产业稳定发展为基础、第二产
业大力发展为主导、第三产业把握契机百业俱兴的势头,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益。
农、轻、重比例关系在新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引导下,宏观趋向协调,微观趋向
合理。1990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74.9%,比1985年上升19.9
个百分点;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至25.1%。农业内部,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大农业发
展战略,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和多种经营,在科技兴农进
程中实现结构调整,1990年,粮食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为58.4%,经济作
物产值比重上升至41.6%。林、牧、副、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7.3%,
比198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在社区经济中,非农产业(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
服务业等)的迅猛发展,搞活了农村经济满盘棋。1990年,农业同非农产业的比例为1
∶1.17, 非农产业的比值比1985年增长58个百分点,促成了20.77万农业劳动力的产
业转移(其中有10万为农闲时转移),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工业内部,以市场为导
向、产品竞争为契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素质,实现产业内部的优化组合。在
稳定发展机械、 电子、 建材等重工业生产的同时,优先扩大纺织、 食品、 服装、
家具等轻工业生产。1990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72.6%、27.4%。全市出现生产
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平衡趋势。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构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关系。
以工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为例,1990年,全市工业有全民所有制企业44个,城乡集
体所有制企业1280个,个体和联合体所有制企业4296个,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依次为31.8%、 57%、11.2%;商业、饮食、服务业中有全民企业287个,集体企业
854个,个体、联合体企业13098个,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0.3%、
39.2%、20.5%。在社会主义主渠道经济引导和宏观调控机制作用下,多种经济成分
竞争互补,搞活了流通,繁荣了市场,进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周升阶)

昌邑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凤池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占博
县长 赵俭
县政协主席 王德仁
1990年, 昌邑县辖4镇18乡,814个行政村,面积1578.7平方公里,总人口67104
6人,其中农业人口615122人,非农业人口55924人。
1990年,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12515万元,比1989年增长
18.7%;全县粮田面积71.24万亩,粮食总产402981吨,单产566公斤。

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在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过程中,昌邑县委、县政府把加强党
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落脚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
在全县推行了“六统一”服务,制定了服务达标标准和奖惩办法,县乡村各级、各行
各业都建立健全了农业服务组织,在良种、机械、水利、生资、科技兴农等方面,多
形式、多渠道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系列化服务。全县有40个村达到了一级标准,实现了
全方位服务;有148个村达到二级标准,实现了系列化服务;有236个村达到三级标准,
为农民提供了生产关键环节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开展,不仅解决了农民一家一
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完善了双层经营机制,推动了
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双层经营机制的完善,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迅速发展。
一年来,全县共投资1956万元,投工1117万个,完成土石方2400万立方米,修复峡山
灌区干支斗农四级渠道2385条, 修建防渗渠道110多公里, 筑路659条, 林网植树1
47.6万株。同时,在县南部贫水区还重点抓了调水工程建设;埠岭区重点抓了治岭治
埠、引水上山;平原区试行了遥控灌溉新技术;沿海乡镇重点抓了开荒造田,农业生
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是农业生产全面丰收。 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0596万斤, 比1989年增长
23.6%,并在全县涌现出了7个吨粮村;棉花总产达到320240担,比1989年增长14%;
林牧副渔各业比上年都有一定增长。
三是乡村企业长足发展。1990年,全县乡村两级投资3600多万元,新上项目、完
成技改项目131个, 新增产值25亿元,并有25个乡村企业晋升为省系统级和市县级先
进企业。乡村工业产值达到了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有8处乡镇工农业总产
值过3亿元大关,其中柳疃镇达到3.3亿元。
四是农民生活显著提高。199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8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5元,增长1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488万元,
人均存款782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31.9%。其中下营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
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3元,按国家规定标准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五是农村安定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一年来,通过深入扎实地进行农村社会主
义思想教育,广大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
上,全县顺利地完成了村党支部的换届改选工作及村委会、民兵、共青团、妇代会等
组织的配套建设,并狠抓了社会治安、法制教育和创建文明村、户等活动,有力地巩
固和发展了农村的大好形势,使全县农村出现了四个稳定,即班子稳定、政策稳定、
思想稳定、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农村形势愈来愈
好。
(董云卿)

高密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在辉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单昭明
县长 姜玉生
县政协主席 张凤玉

1990年, 全县辖29个乡镇,面积1605.6平方公里,耕地1352483亩,比上年减少
619亩。 人口837985人,比上年增加9566人。工农业总产值278424万元,比上年增长
15.8%。其中,农业总产值83122万元,比上年增长6.7%;工业总产值195302万元,
比上年增长20.1%。 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为7295万元,比上年增加6.4%。农民人均
纯收入781元, 比上年与1985年分别增加157元、285元。职工平均工资1763元,比上
年与1985年分别增加146元、 795元。 县城人均居住面积7.9平方米, 比1985年增加
1.23平方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591万元,比上年增加0.6%。

外经外贸迈出新步伐
1990年,高密县外经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央关于坚持对外开放,更有效地扩展
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的指示,进一步增强整体开放意识。认真分析本县优势,加
强对外交流, 积极吸引外资,1990年利用外资210万美元,成立合资企业3家,另有3
家合资企业将于1991年1、2月份领取营业执照,批复合同。年内,县里有关部门积极
参与省第七届对外贸易洽谈会、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市在深圳举办的首届经贸恳谈
展销会,还派团去海南经济特区和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
考察,加强了与外商联系,积极吸引外资。通过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联谊,广
泛联络, 利用一切条件,抓住机遇,先后与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名外商进行了接触,
签订利用外资合同、协议、意向书8项,利用外资525.7万美元。在选择项目上,注重
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和多办嫁接项目,兴办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项目,使企业的
技术改造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 合理使用资金。年内成立的3家合资项目中,有两个
是我方以部分现汇、部分厂房设备折价出资。高密三佳实业总公司与加拿大益嘉工程
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高密县益佳冷藏设备有限公司, 8月14日领取营业执照。该公司
采用加拿大先进技术,生产运输用制冷设备,属高起点、高技术型。据公司调查,在
国内尚属首创。
外贸工作,面临出口生产企业资金短缺,能源、原材料不足,市场不稳,国际形
势变化较大的新情况,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稳定发展农副产品,巩固提
高轻纺产品,开拓扩大机电产品”的调整方针,加强领导,加大措施,全年业务洽谈
200人次, 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额8985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出口商品14大类84
个品种。在外贸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贸、工、农密切配合,共
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协调解决资金500万元,调拨供应钢材260吨,化肥1800吨,鱼
粉3000吨。二是随着国际市场变化,把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作为增强后劲的关键措
施,并坚持立足调整,抓开发,以新取胜促发展。全年工业品出口收购值达到6313万
元,比上年增长24.6%,整个收购值比重由上年的63%,提高到70.3%,其中机电产
品出口收购额2257万元,比上年增长3.58倍,占整个收购总值的25.1%,比上年提高
18.3个百分点。 年内开发PVC、球头、废布手套、玩具、亚麻子粕、纤维填塞物、废
棉、 浴巾、提花毛巾被等9个新品种,收购额1100万元。三是拓宽经营渠道,改变口
岸公司要什么就组织什么,停收就放弃货源的僵化经营方针,变保守经营为主动出击,
在执行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坚持走以本省口岸为主,外地口岸为辅,灵活经营,综合
运筹的路子,组织大理石板、缝纫机针、旅游鞋、废棉、亚麻子粕、冻鸡等10多种产
品到北京、大连、上海、南京、海南等外省口岸出口,收购额达1300万元。
(姜祖幼)

五莲县
中共县委书记 贺炳忠*徐善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韩清存
县长 张庆吉
县政协主席 王聚先

1990年, 五莲县辖6镇16乡, 50.4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面积1442.7
平方公里, 耕地622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12亿元,
农业总产值2.53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1.6%。财政收入3130万元,财政支
出37 49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6亿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8541万元,农民人均
所得7 32元,城乡居民人均存款520元。

大力建设生态农业
“七五”期间,五莲县委、县政府遵循生态学规律,狠抓人工农业生态系统建设,
促进了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与
“六五” 期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1%,年平均气温下降0.5℃, 蒸发量、 大
风、 冰雹及干热风日数明显减少,粮食总产增长15.76%, 花生总产增长24.94%,
果品总产增长38.69%, 农业总收入增长110.9%,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1.17%,在
生态农业建设中,主要做法是:
一、搞好整体规划,完善各项政策。组织农、林、水、气象、科委、科协等部门
科技人员, 进行全面规划,把全县划分为3个生态农业发展区;地多土肥的西北平原
丘陵区,重点发展种植业,以农促牧、促加工;地少土薄的东南深山区,重点发展林
果业,以林促牧、促农;中部低山丘陵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突出各种商品基
地建设。按照规划,将各业发展的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村,再由村分解落实
到户,并根据各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职责与经济利益紧密挂钩的责
任制。
二、搞好“两个改善”,奠定生态农业基础。一是改善土壤条件,10万亩河滩地
平均压土20厘米; 果园普遍深翻80厘米以上。另外,每年向农田投入土杂肥120万立
方米。与“六五”期间相比,全县土层厚度平均增加7~8厘米,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平
均增加0.23%,二是改善水浇条件,采取挖、蓄相结合的办法,千方百计开辟水源,
并加强水利设施的维修配套,全县已有水利工程1000多处,蓄水总量2.326亿立方米,
56%的农田和50%的果园有了水源保证。
三、发展林果业,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绿色屏障。“七五”期间,建农田、河岸防
护林和山岭水土保持林9万亩,使其总量达到46.6万亩;建果桑茶等经济林10.1万亩,
使其总量达到38.5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40.1%。
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使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化学能。主要是运用生态位原理
搞间作套种和运用温室效应原理搞地膜覆盖。“七五”期间,平均每年间作套种26万
亩, 占作物播种面积的41.5%;平均每年用地膜覆盖花生、棉花8万亩,占播种面积
的42.1%。
五、发展畜牧业,给食物链加环,提高生物能的转化率。在发动全社会普遍饲养
畜禽的同时,选择13个乡镇为畜牧业发展基地,进行适度规模养殖,并根据县内草多
粮少的实际,确定了相应的畜牧业结构,即:稳定吃粮的(猪、鸡)、发展食草的(牛、
羊) 、大上创汇的(家兔、水貂)。“七五”期间,畜牧业产值累计2.19亿元,比“六
五”期间增长61.8%。通过发展畜牧业,全县平均每年转化粮食6000万公斤;转化饲
草1.75亿公斤,提供有机肥100万立方米,占有机肥总量的83%。
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给残遗物利用链加环,提高废物利用率。全县91%的农
户采用了省柴灶,平均每年节柴9500万公斤,全县已建起沼气池916个,其中有5个村
普及了沼气。
七、 把好3个关口,减少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一是把乡镇村办企业
“三废”治理关。原有的工业污染源,大都已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了治理;新上项目,
坚持做到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运行。二是把农药关。在农、林业
病虫害防治中,严禁使用污染性较重的药物,尽量减少化学防治,积极推广生物防治,
有169个村悬挂了人造鸟箱1200余个和大批招引木, 招引益鸟,以鸟治虫。有28 0多
个村普遍使用了黑光灯、糖醋液、性激素诱杀等无污染的防治方法。三是把化肥关。
控制化肥施用量,同时,发动群众攒圈肥,挖土肥,沤绿肥,广开有机肥源,增加有
机肥施用量。“七五”期间,亩施化肥基本稳定在50公斤左右,有机肥施用量比“六
五”期间增加60%。
八、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运转功能。县里办林业学校1所和设农林
果、 农业、 畜牧专业的职业中学2所;22个乡镇均办了科普学校;560个村办了科普
夜校。 有1494人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学习,其中毕业680人。另外,还从外地
请进专家、 教授举办技术讲座80余次。“七五”期间,推广农林牧渔业新技术130多
项,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

(厉保津)

安丘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德仕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星增
县长 李宗步
县政协主席 刘德仕(兼)

1990年, 全县辖32个乡镇,面积2010平方公里,人口108.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
为9.1‰。 1990年全县完成社会总产值36.9亿元,比1989年增长13.6%,比1985年增
长144.7%, 平均每年增长19.6%; 国民生产总值15.58亿元, 比1989年增长6.5%,
比1985年增长91.9%, 平均每年增长13.9%; 国民收入13.36亿元,比1989年增长
6.6%,超“七五”计划指标,比1985年增长75.8%,平均每年增长11.9%; 工农业
总产值307557万元, 比1989年增长9.3%, 超“七五” 计划指标,比1985年增长
107.2%, 平均每年增长15.7%;财政收入8550万元,比1989年增长13.2%,比1985
年增长4 3.7%,平均每年增长7.5%。
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19995万元, 比1989年增长2.7%,比1985年增长17
%;农村经济总收入151068万元,比1989年增长10.8%,比1985年增长86.9%,平均
每年增长13.3%;粮食总产66164万公斤,比1989年增长9.4%,比1985年增长17%;
棉花总产900万公斤, 黄烟总产2500万公斤, 花生总产2096万公斤, 都超额完成了
“七五” 计划指标。1990年全县集贸市场发展到108处, 新建了国营百货大厦等5处
较大型商业设施, 全县商业零售网点已达6570多处,社会商品零售额58591万元,比
1989年增长7.8%,比1985年增66.9%;农副产品收购总值45952万元,比1985年增长
106.7%;完成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4040万元, 比1989年增长6.2%, 超“七五”
计划, 比1985年增长175.0%,5年累计创汇14385万美元,其中1990年创汇2981万美
元,比1985年增长149.9%。
199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87562万元, 比1989年增长11.9%,比1985年增长1
88.4%, 实现利税9999万元,比1989年增长10%,比1985年增长81.7%。5年间,新
建了棉纺厂、 啤酒厂等9处县属企业,使县属企业发展到54处。通过开展企业进档升
级活动, 全县有8处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7处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90处
企业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 主要产品200多种,其中部优产品21种,省优产品61种。
199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县以上投资6138万元,比1989年增长108.6%。5
年间, 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419万元, 实现了“七五”计划指标;新修县乡公路2
17公里,使公路总里程达到677公里; 新架输电线路155公里, 使全县输电线路达到
2 040公里, 通电村1384个。县城公益事业有较大发展,迁建了汽车站,开通了永安
路,建设了第二水源地,城区电话实现了自动化。
1990年,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2项,其中7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 5年间,全县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89项,比“六五”期间增加101项,
其中,百亩粮田科技攻关项目创我国北方地区最高纪录,棉花良种繁育攻关项目达到
国内领先水平。 5年来,共向高、中等院校输送新生4585名,其中1990年考入高等院
校的494名,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577名,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取最多的一年。文化、
卫生等事业进一步发展,建广播电台1座,电视差转台6座,有线广播通播率达100%,
县、乡、村三级医疗防预保健网络得到巩固发展,有专业医疗卫生人员1431名,乡村
医生2100多名, 在对原有的乡镇医院进行改造的同时,新建了县中医院和7处乡镇医
院,为创建省级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打下了基础。
“七五” 期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743元,比
1989年增加58元,比1985年增加228元,平均每年增长7.6%;职工工资人均1853元,
比1989年增加211元, 比1985年增加858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8480万元,比1989年
增长28.5%, 比1985年增长3倍;人均存款449元,比1985年增长2.6倍。城乡居住条
件进一步改善, 5年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31万平方米,比“六五”期间增加13万平
方米;农村居民建房357万平方米,比“六五”期间增加56万平方米。
(辛星华 张乐圣)

昌乐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李光信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克泰
县长 于生
县政协主席 郝雨东

1990年, 昌乐县辖8镇14乡,868个行政村,55.66万人。面积1033平方公里,耕
地87.9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4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比上年增长19.2%,
其中工业总产值8.7亿元, 增长23.2%,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增长11.5%,实现利
税3033万元, 增长9.4%;粮食总产达到3.44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7.3%,创历史最
好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黄烟质量提高,收入增加,被评为
全国优质烟基地先进县;棉花生产超额完成了国家包干任务,总产达到488.7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21.1%, 庭院经济收入达到2496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外贸出口收
购值达到7242万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达到3909.6万元,比上年增长6.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82亿元, 比上年增长2.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8 9元,
比上年增加50元。银行各项存款余额3.75亿元,比年初增加6009万元。

(赵起云)

外向型经济的新突破
1990年,昌乐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依靠资源优势,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
强宣传联络,努力扩大对外交往,协同作战,勇于开拓,使全县外经外贸工作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
外经工作成绩显著。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制定了吸
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措施,扩大了利用外资规模。1990年,
县内共接触外商140多人次,先后有7批20人分赴美国、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等地
考察。 全县共洽谈签约利用外资项目19个,总投资3810.84万美元,利用外资1009.4
万美元,其中经省政府批准的外资项目8个,总投资1595万美元,利用外资405万美元。
县皮鞋厂与美国芒蒂卡拉公司合资的皮鞋项目, 总投资420万美元,利用外资12 0万
美元,年生产能力72万双,产品全部返销美国。与加拿大益嘉工程有限公司合资的水
泥扩大项目,总投资680.9万美元,利用外资163.8万美元,年生产能力24万吨。
外贸出口出现好势头。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信息,全县立足自身的资源优
势,大搞新产品开发,一年来共开发浓香油、羽毛粉、活性碳、水泥、笤帚、地瓜枣
等新产品17种,增加出口收购额1130万元,占全部出口收购额的17.5%。另外对销售
潜力大的草酸、食品碳铵等出口商品,县内注意不断拓宽出口渠道,争取多口岸出口。
一年来,通过省外口岸出口草酸、水泥等7种产品,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800多万元。
由于政策对头,措施得力,全县的出口产品结构、产品档次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改善。
1990年全县工业品出口收购额达到5346万元,占全县外贸出口交货值的73.5%。

(张云祥)

乡镇企业在腾飞
昌乐县乡镇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深入贯彻“调整、整顿、改造、
提高”的八字方针,强化管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迎难而上,有效地克服了资金短
缺、市场疲软等困难,使全县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90年,全县乡镇企
业完成总产值78311万元(198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3.5%,完成总收入69439万元,
比上年增长30.3%, 完成工业产值60100.1万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乡镇办工
业完成产值20087.1万元,比上年增长24.3%;村办工业完成产值23250.5万元,比上
年增长36.8%;村以下工业完成产值1677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有4个乡镇完成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0%以上, 8个乡镇办工业和朱刘镇万庄、西魏两个村办工业
产值超千万元,8个乡镇办企业产值超过500万元。

(黄传兴)

庭院经济开创致富路
昌乐县从1987年开始,把庭院经济开发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采取有力措
施,引导农民群众在劳力、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村院实现优化组合,使全县庭院经
济由小到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闯出了一条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使小康
目标早日变为现实的好路子。
根据庭院经济开发点分散、生产集约、品种多样、不便于管理的特点,县委、县
政府采取了五项措施,具体组织引导、帮助群众搞开发。
第一,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划分开发区域,因户而异安排开发项目,面向国际国
内两个市场确定开发方向,对庭院开发进行总体设计和全面安排。在区域规划方面,
全县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北部城郊乡镇,重点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奶牛、奶羊、
花卉、瓜菜、副食加工和服务业;中西部山区乡镇,重点发展牛、羊、兔、蜂等畜禽
饲养和草条柳编、工艺品加工、干鲜果品;南部平原乡镇,重点发展鸡、鸭、鹅、猪、
羊、牛、瓜菜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全县庭院经济开发不断提高新
水平。
第二, 典型示范。全县重点树立北岩、、红河、平原、阿陀5个庭院经济开
发乡镇和红河镇埠南头、北展乡孟家淳于、毕都乡北张庄、朱刘镇北庄、镇前孔
等30个不同类型的庭院经济开发典型村。各乡镇也都抓了一批典型村、户,组织参观
学习,交流经验,有效地带动了全县庭院经济深化发展。
第三,完善政策。县政府规定:对闲置不开发的庭院,征收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
补偿费和土地资源荒芜费;对庭院小、项目多、开发利用能力强的户,村里优先划给
一定场所,并扶持开发;对庭院开发达标的乡镇、村、户,分别给予表彰奖励。同时,
把庭院开发列入乡、村两级干部的岗位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
第四,服务扶持。本着完善县一级、健全乡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建立县、
乡、村三级庭院经济开发服务网络。县里以外贸公司、食品公司、果品公司、艺品厂、
乳品厂等单位为龙头,建立肉鸡、鹅、兔、生猪、奶山羊、瓜菜、果品、地毯等一条
龙系列化服务体系;乡镇建立多种经营公司、庭院经济开发专业服务站、专业协会和
研究会等服务组织;村一级建立庭院经济开发服务小组。围绕庭院生产的各个环节,
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物资、产品购销等方面的服务。
第五, 科技兴院。一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年来,推广100多项新技术和200
多个新品种; 二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4年来,县、乡、村三级共培训16万人次;
三是建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方面专业协会59个,联系户8100多个,定期开展
活动,传授技术,交流经验。
目前,全县庭院经济开发,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明显的生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全县庭院经济开发户11万个,占
农村总户的88%, 庭院开发面积2.3万亩,占应开发面积的89%,1990年全县庭院经
济总收入达24960万元,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2.1%,户均1956元,人均440元,500
0元以上的户6320个,7000元以上的1850户,万元以上的850户;庭院经济是多种经营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断发展和开发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多种经营生产的全面发展。
1990年全县多种经营生产收入达到5.16亿元,比1986年翻了一番多。庭院经济的发展,
为增加农业投入积累了资金, 改善了生产条件, 增添了农业发展后劲, 全县粮食
总产达到3.448亿公斤, 比1986年增340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经济总收入
达到8亿元,比1986年增长109.8%;庭院经济开发把小小农家院和市场大舞台直接连
接起来,使广大农民在商品生产的实践中,逐渐摈弃了小生产的旧观念,强化了商品
意识。 全县庭院产品发展到148个项目,1200多个品种,商品率高达92%以上;庭院
经济开发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科学、学技术,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农村科
技带头户发展到1万多个, 大部分青年农民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有的还在科研方面
取得了较大成绩。朱刘镇东水坡养鸡专业户李爱远,成功地配制了质优价廉的“无鱼
骨粉全价配合饲料”,降低了蛋鸡饲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1989年全国饲料工
业会议上获优秀奖;庭院经济开发,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共利
用剩余劳力6万多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30%。
1990年5月22日至23日, 原省人大主任秦和珍来昌乐视察庭院过程中,当看了
镇前孔村笤帚生产后, 十分高兴地题词“传统技艺放异彩,庭院开创致富路”。9
月21日至23日,山东省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在昌乐召开,参观了昌乐县11个庭院经济开
发现场,中共昌乐县委书记李光信作了《大搞庭院经济开发,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的发言, 昌乐县多种经营办公室被评为先进集体。9月26日,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副
省长高昌礼来昌乐视察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镇级改革,参观了庭院经济主体开发典型后
说:“昌乐县近年来,从实际出发,引导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庭院实现
优化组合,使全县庭院经济由小到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不失一条好路子,值
得在全省推广。这是农村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就叫做
《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省政府特邀顾问朱奇民、中纪委委员李发荣、副省长王乐
泉等领导同志对昌乐庭院经济开发都给予充分肯定。1990年接待全国13个省市庭院开
发考察参观团81期,共1936人。受到省内外兄弟单位的高度赞扬。湖北省荆州地委副
书记鲁振华同志带领全区县、 市、 区委书记,看了庭院经济开发现场后高兴地说:
“昌乐,昌乐,繁荣昌盛,人民快乐。”
(赵起云)

临朐县
中共县委书记 迟昭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卢荆之
县长 王庆德
县政协主席 马奎

临朐县辖28个乡镇, 87.9万人。面积18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07万亩。“七
五” 末的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84080万元,国民生产总值92005万元,国民收
入79342万元, 分别比“六五”末的1985年增长218%、103%和103%。粮食总产量3
0534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565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3.8%和185%。全县财政收入
4613.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3845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6121万元,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6850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6%、85.7%、227%和295%。

五年综合开发脱贫成绩显著
1985年, 临朐县被国务院列为沂蒙山区7个重点贫困县之后,县委、县政府把综
合开发作为扶贫脱贫的重点,奋斗5年,面貌大变。
一、改造旧山河。临朐境内,山区丘陵占八成,过去贫困在斯,而今开发亦在斯。
“七五”期间,全县人民持续不断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年中先后治理“五荒”
37.2万亩, 整地改土20.35万亩,治理小流域30条,闸山沟3800多条,新增耕地4.07
万亩。同时新建水库、塘坝71座,扬水站450座,新打机井、 大口井2800余眼,铺设
输水管道36万米,共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
二、突出抓粮食。临朐历来缺粮,人们长期苦于温饱问题的困扰。县委、县政府
抓准这一薄弱环节,采取保护耕地、增加投入、两田(高、低产田)开发、土地优化升
级等一系列积极措施, 大打粮食翻身仗。5年中,每年的农业开发基金,县以50%以
上、乡镇村以80%以上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因之,全县的粮食产量在稳中有增的基础
上, 出现了突破性发展。1990年首次闯过3亿公斤大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1985年
的352公斤增至368公斤。
三、多方要效益。近年来,临朐县注重坚持基地建设和系列化开发的方针,围绕
优势产业作文章,全县初步形成了果品、烤烟、桑蚕、肉食鸡、奶山羊等18个生产加
工基地, 其中仅奶山羊基地,涉及14个乡镇200多个村,奶山羊由1985年的2.59万只
发展到4.86万只,8000多个贫困户依靠养羊脱贫致富。1985年以来,全县栽植各种果
树900多万株, 县内辟有百万株山楂基地,200万株优质果树苗木繁育场,建有9座果
品冷风库, 15处果品加工厂,形成了系列化服务体系。1990年,全县果品总产达350
0万公斤,平均每人近40公斤。草花编、地挂毯等多种经营收入240.9万元。
四、脱贫先治愚。县委、县政府注重在贫困地区扶智脱愚,不断增其内部造血功
能。全县28处乡镇普遍建起科普学校,60%的行政村建起农民技术夜校,70多个农民
专业技术研究会应运而生。几年中,全县涌现出农民科技带头户9000余户,农民技术
员发展到25600多人。 科技扶贫惠及种植、饲养、工副业等各个方面,仅农业科技承
包一项,1990年即增加社会效益640万元。
5年综合开发,临朐已非昔比。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比1985年增加367元,
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贫困户由原来的13.6万户减少到0.35万户,仅占总数的1.61%。
1991年2月全国扶贫现场会在山东召开, 临朐被列为介绍经验、参观现场的重点县份
之一。

(贺光东)

寿光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伯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本诚
县长 马金忠
县政协主席 王书德

1990年, 全县辖10镇、24乡,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100.2万。工农业总产值
21.8亿元,比1989年增长11.7%。其中工业总产值16.2亿元,比1989年增长13.2%;
农业总产值5.6亿元, 比1989年增长7.4%。粮食总产63286.5万公斤,财政收入1.46
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22亿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1.14亿元。职工年均收入227
8元,比1989年增长11.1%;农民人均所得911元,较1989年增长11.3%;城乡储蓄余
额6.94亿元,较年初增加1.99亿元。

实行综合治理促进农村工作
1990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从本县实际出发,针
对农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县、乡机关干部分期、分批下乡进村,开展农村综合
治理。
治理工作由县委书记挂帅,成立了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由1名县委副书记具体负责, 1名常委专职靠上。先后抽调500多名干部,在孙家集镇
预先试点的基础上,分3批进驻33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历时1年,春节前结束。
治理工作大体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思想发动,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学习、普及中央颁布的“十法一条例”和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讲座”材料,大大提
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政策、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澄清了各种模糊认识。第二阶段集
中解决农民群众中反映最强烈、意见最大的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宅基地管理”、
“承包合同” 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全县共清兑“三角债”797万元,追回
干部贪污、挪用公款31万元,调处经济合同纠纷523起,完善、补签各类合同7万份,
清退多占、 抢占和影响规划的宅基地76.9万平方米,建立村级治安联防队716个,协
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529起,处理各种违法犯罪分子565名。第三阶段是建立健全以村
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治保会、调解会和文教卫生委员
会等八大组织,并建立农村生产服务体系,重点在乡一级配备了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
牧综合服务站,村一级健全了农业综合服务大院,做到了统一购置和管理使用大型农
具、统一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统一规划和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
和销售农副产品。发挥集体力量,解决了个体农户发展生产遇到的难题,使农业生产
再上新台阶。第四阶段是制定乡规民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联系实际、深入
调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县统一制定了17个规范性文件,即“村级机构设置和村
干部报酬”、“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管理”、“宅基地管理”、“村庄规划
建设”、“电力设施和供电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
“农村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工作”等17项规定,并将这17个文件汇编印刷成册,
发至各村各户,使农村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经济日报》曾以
“寿光有本红皮书”为题作了报导。

(柴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