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72&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陈建国
副书记 杜世成 周训德 巴忠鼎 王军民
中共市纪委书记 滕文林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传周
副主任 栾聚茂 王效 王书臣 李世文 姜德华
陈朴先(女) 王宝祥 杨静之 宋存平 高吉儒 张积慧
市长 杜世成
副市长 周训德 刘国栋 杨金镜 王树建 王学刚
市政协主席 曲元显
副主席 许善文 刘延凤(女) 虞俊鹤 李皆荣 王仲哲 郑开友
刘菩按 史百祥 姚孟彝 方广威 王正麟 任永泰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英春(女)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杨连政
1990年,烟台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稳定局势、发展经济为中心,振奋精神,战胜困难,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新发展。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国民收入达到1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8.7%,“七五”时期平均每年递增11.5%和11.6%;社会总产值达到34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6.9%,“七五”期间翻了一番多。
工业生产持续、适度增长,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4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增幅8.4个和2.6个百分点,比198 5年增长1.84倍,平均每年递增23.2%。其中乡镇及以上工业产值15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增幅9个和2.4个百分点, 比1985年增长1.34倍,平均每年递增18.6%。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78.9%和3倍, 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2.3%和24.5%。全年乡镇及以上加工工业产值122.8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8%;基础工业产值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两者比重由上年的80.4∶19.6调整为78.1∶21.9。乡镇及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53.9∶46.1调整为53.2∶46.8。全市列入考核的50种主要产品有27种比上年增长,其中有6种增幅在20%以上。全市完成销售收入(乡镇以上)9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工业品外贸收购额达到1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至年底,全市乡镇及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30个, 比1985年增加483个。其中大中型企业已发展到133个, 比1985年增加86个,成为全市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乡镇办工业企业增至1261个,总产值达到31.2亿元(1980年不变价) ,形成了具有34个大行业260多个行业小类、比例协调、阵容整齐、门类齐全的乡镇办工业体系。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与生产较快增长形成明显反差。年末县以上工业企业成品库存达18亿元, 比年初增加4.91亿元, 乡镇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净产值率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产销率下降3.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面上升4.4个百分点,亏损额增长1.4倍; 百元产值实现利税下降2.22元;百元销售收入下降1.31元;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增加19天。 县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4.4%,比同口径工业企业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6.7个百分点。
全市农林牧副渔全面丰收。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1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122.92亿元,增长20%;农业总产值70.6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比上年增长23.2%;农业净产值4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全年粮食总产276.67万吨, 比上年增长35.2%,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总产111.38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花生总产36.53万吨, 比上年增109.9%;水产品总产46.06万吨,增长11.7%,果品总产46.52万吨, 减产21.8%。全年造林面积16万亩,比上年增长34.4%;新增封山育林面积18.1万亩,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88%。全市投工4171万个,投资2.05亿元,完成水利工程项目25918项, 增加蓄水能力1955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水浇地87.9万亩。年末,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24.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1990年,全市农村集体公共积累达11亿元,公共积累总值达到33.4亿元。
全年全民和县以上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1亿元, 扣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加2.24亿元, 增长18.1%。其中全民投资13.15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长15.9%; 集体投资2.77亿元,增长28.7%。全年完成农业投资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倍。 全年全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全市能源、原材料工业完成投资3.14亿元, 占全部工业投资的33.3%;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1.47亿元,占总投资的9.23%。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11.60亿元,比上年增长9.9%; 非生产性投资3.96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增长80.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78.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105.2%。全年全民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23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5.29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98.2%。房屋竣工面积141.77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31.1%。其中住宅58.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2.0%。全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58.75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2.62倍,人均居住面积8.24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全市县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89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全年地方公路客运量2941.2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9.6%,周转量20.1亿人公里,增长7.4%; 货运量2309.2万吨,周转量14.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3.7%和9.2%。 铁路客运量209.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7.7%;货运量440.4万吨,增长0.5%。烟台港西港池竣工投产,新增6个泊位,增加年吞吐量390万吨。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118.5万吨,比上年下降6.5%;客运量171.4万人次,下降0.1%。6月,民用航空开通了烟台~东京国际活鲜货运航线。全年民航客运量4.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货运量722吨, 比上年增长20.3%。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96万元, 比上年增长19.5%。特快传递、国际港澳电话业务增长幅度超过46%,长话增长19.2%。年末拥有市内电话27818户,增长18.4%;农村电话8989户,增长7.9%。
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4.8个和1.3个百分点,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仍比上年增长5.5%。其中消费品零售额48.51亿元, 增长9.2%;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6%;对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1%;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0.63亿元, 下降3.4%。 全年城乡集市贸易额16.8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1%,涨幅比上年回落15.6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最低水平。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4%。 全年国营商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54.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1.5%,资金周转进一步减缓。
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6.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自营出口商品货源完成6.83亿元。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81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出口21344万美元,增14.3%;进口6768万美元,增长28.9%。
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 162个,其中三资企业82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30.2%;协议外资额9100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6469万美元,分别增长23.9%和104.1%;实际利用外资5323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3018万美元,分别增长153.5%和164.7%。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281万美元,增长10.5%;完成营业额157万美元,增长9.5%。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6万元,累计5.58亿元;新签外引内联生产性项目36个,累计126个;协议(合同)总额8028万美元,累计31049万美元,其中外资额分别为3213万美元和7992万美元;新投产企业17家,累计63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362万元, 增长17.4%;全部企业出口创汇5190万美元,历年累计13886万美元; 全区企业实现利税2245万元,累计9736万元。全市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者10360人次,增长0.1%;外汇券人民币收入961万元,增长38.1%。
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72项, 总完成率达107.6%;获科技成果29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填补国内空白的65项。组织实施国家、省两级星火计划62项、火炬计划28项,推广重点科技成果64项。各项科技成果可增加工农业总产值5亿多元,增加利税8000万元。
年内烟台市被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全市已有151处乡镇首批实施5年义务教育。104处学校开始全面实施“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学制)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市区共建共育三项实验受到国家和山东省的肯定。爱国卫生运动登上新台阶,11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省级卫生城市。
全年在各类体育比赛中,本市运动员获国际金牌5枚、银牌4枚;国家级金牌22枚,银牌15枚,铜牌13枚;省级金牌52枚。龙口市路身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莱州市被评为全国11个体育先进县优秀单位并居之首位。 芝罘区连续三届、 莱州市连续两届获“全国田径之乡”荣誉称号。亚运会期间,全市团体捐款90万元,个人捐款近50万元,全市人民购买亚运集资奖券和宣传品达155万多元。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847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活费支出1624元,比上年增长8.9%;农民人均收入840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生产性纯收入768元,增长3%。全部职工工资总额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全部职工平均工资2137元, 比上年增11.1%,扣除物价因素仍增长4.4%。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358元。
年末城镇福利院收养190人, 农村敬老院收养3872人,SOS村有儿童103人。全市293个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6815人。
年内,烟台市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市,被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双拥模范城”。在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烟台市和莱州市分别获全国地级市和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得分均居榜首。烟台市建筑工程公司青年工人于建友获全国首届青工技术大赛抹灰第一名。烟台市新华书店经理许旭获全国出版界最高奖--中国出版韬奋奖。

烟台市首创安全生产目标等级管理办法
年初,烟台市劳动部门在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制定了安全生产目标等级管理办法,在全市试行。其基本模式是:在确定出安全生产目标数值的前提下, 根据企业年内完成安全目标的程度,用千分制的形式划分出6个安全等级,进而与企业升级相对应,即800分以下为安全生产不合格企业;800分以上按每50分一段,分别对应市级先进企业、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一级企业;1000分以上为安全生产特级企业,对应国家特级企业。凡达到合格以上等级的单位,在企业升级中,即具备了晋升相应等级的安全生产资格;对不合格单位,给予挂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在限期内仍达不到规定的,按下一个安全等级对待;达不到安全等级,但已升入省和国家级企业的,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取消其已获称号。同时,还与企业工资总额、职工工资升级、经营者收入挂钩,把企业前途、职工利益与安全生产联系起来,从而启动了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这种办法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必达项”把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突出出来。“必达项”既是安全生产等级的基础部分,也是必须达到的项目,其分值占总分的50%。通过“必达项”的设置和落实,有效地促进企业把安全生产的重心落到抓预防打基础上。安全生产目标等级管理办法为全国首创,试行效果显著。到年底,全市工商企业事故起数、死亡和重伤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2.6%、15.2%和47.5%,创历史最好水平。

烟台市首届三胞联谊会京剧艺术节
10月9~12日, 烟台市委、市政府在烟台举办了首届三胞联谊会暨京剧艺术节。应邀出席的三胞达150多人。 其间,举办了烟台市对外经贸产品展览,展出了烟台市400多个企业对外交易的1700多种产品。 共签订外资合同、协议46项,总金额5299.6万美元。合同、协议外资额2005.1万美元。其中合同25项,总金额2372.2万美元;合同外资额1085.6万美元。 签订意向10项。外贸出口商品成交额532万美元。同时开展了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演出活动,计27场,观众达5万余人次。其中有以市京剧团为主,从全市5个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中选拔的优秀演员参加演出的京剧大歌舞, 有市京剧团出国剧目展演及外请的京、津、沪和省内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示范演出;举办了业余京剧团擂台赛、市区驻地街头巷尾京剧清唱、演唱会。举办了包括京剧服装道具、京剧脸谱艺术、 市京剧团三次出国演出资料、艺术摄影和书画共5个展览。举办了建国40年京剧优秀影片回顾展, 放映67场,观众3.1万人。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密切了与三胞的关系,又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创办全国唯一地市级高级技校
1990年1月11日, 经国家教委和国家劳动部批准,烟台市劳动技校成为全国唯一地市级进行高级技校试点的劳动技校和机电产品自营出口基地。该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为主要任务, 年招生600余人。随着高级技校的创办,烟台市职工培训工作在全国地市级率先形成了初、中、高相结合的梯次培训格局。

(崇岭)

下丁家村艰苦创业不停步
龙口市下丁家,地处山区,平均地势海拔100米,由下丁家等8个自然村组成。面积10平方公里。 人口3200人,其中农业人口3000人。有可耕地2500亩,其中粮田1700亩。 解放前,这里是有名的穷山沟,山是和尚头,地是乱石窝,十年九灾,十年九歉。自1952年以来,下丁家人在王永幸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彻底改变了山区贫穷落后的旧面貌。1965年,下丁家荣获“全国农业战线红旗单位”称号。1979年,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下丁家因地制宜,实行“专业分工、按劳计酬到队(厂),定额管理到劳”,依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令人信服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之路, 创造了大旱之年大丰收,粮食亩产超一吨的奇迹。1989年8月25日,山东省省长赵志浩目睹下丁家“山上林、腰间果、脚下粮”,林翠果香,葱绿一片,大旱之年,毫无旱象,称赞下丁家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转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摇摆,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停步,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领导班子建设不降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走样。”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752.5万元,人均分配1280元,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称号。40年来,下丁家党组织带领广大群众重点进行以下几项开发建设。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下丁家始终坚持“以农业为本,全面发展”,下大气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1952~1957年,在王永幸带领下,苦战40昼夜,建成下丁家山区第一座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又投工12万个,在口子村建成一座水库;在青石板上打石井17眼, 完成水利工程12项,共投工27.5万个。水浇地达到900亩。同期,垒建梯田石堰1.6万平方米,整造梯田500亩,投工3.5万个。1963~1965年,共建水库4座,其中圈子村高山水库投资3.5万元, 历时6个冬春,投工2.5万个,扩大水浇地80亩,造地20亩。 1976~1977年,共投工8万个,搬动土石16.7万立方米,用石3000多万立方米, 架桥涵69座,修成长16公里的环山公路,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1977年,粮食亩产达950公斤。1978年,天大旱,下丁家人大干,整“两平 (地上平、地下平)石堰、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田200余亩,结束了2500亩可耕地的整治任务。翌年12月, 投工1.98万个,历时6个月,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的北夼水库。为了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1983年春,下丁家党总支决定在凤凰山上再修一座库容为30万方的高山水库,共投资150万元。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500余名青壮年开上工地,一日两餐、三餐吃在山上, 冬夏凿石,春秋垒坝,妇女砸石子、筛沙子。在100米高的陡峭山路上, 依靠肩挑人抬,将6万余吨的石块、物料运到山上。历时两冬三春,1985年春,水库竣工。钢筋水泥石拱坝高26.5米,长204米。山腰下800亩粮田和果园实现了自流灌溉,年增效益30余万元。1986~1990年,下丁家加强水利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型水利工程,修建低压管道灌溉200余亩,果园渗滴灌120余亩。12年来,下丁家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430多万元,其中水利建设投资为295余万元,投工62万个,搬动土石方42万立方禾,新建续建水库4座,打大口井19眼,修扬水站8座,装机1 36千瓦,拦河截流5处,配套浆砌渠道1.5万米,建倒虹吸灌渠2500米,形成了一个水库、塘坝、渠道、扬水站相互联接,纵横交错的农田水利系统。库塘总蓄水量达到1 50万立方。 全村1700亩粮田和1700亩果园,灌溉率达100%。1990年,粮食总产179.67万公斤,亩产1056.5公斤。
二、发展林果业。下丁家有山岚7000余亩,发展林果生产条件得天独厚。1978年以前, 村有果园450亩。为了扩大果园面积,全村干群顶风冒雪,开山劈石挖树坑,在荒山秃岭栽果树。至1986年,共栽1万棵山楂,1万棵杏树,1万棵桃树,1万棵梨树,扩大果园面积750余亩, 人均果树30余棵。1990年,果园面积达1700亩,水果总产量386万公斤,收入256.6万元。
三、兴办工业企业。为了以工副业养农业,下丁家从山区实际出发,不贪大求洋,“立足本地资源”、“多搞横向联合”,积极稳妥地发展工业企业。1978年前,村里仅有被服、做鞋、粉碎等小作坊式的副业项目。1979年以来,以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厂房土建工程自己干,机器设备自己安装,模具自己设计,先后建立了果脯加工厂、石英粉厂、机械加工厂、电线电缆厂、油泵油嘴厂、内燃机配件厂、保温容器厂、 建筑材料厂、塑料泡沫厂等9个厂,38个项目,从业600余人。有3个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畅销10几个国家。1990年,村投资24万元,扩建果脯加工厂,扩建厂房3 00平方米, 购置锅炉1台, 将原煤炭加热烘干改为蒸汽烘干,年产值达158万元。投资26.1万元, 新上“硬模液压浇铸”项目。投资64.8万元,新建4层厂房楼一幢,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投资10万元,在保温容器厂增设纸箱车间。至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700余万元。工副业总收入1293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4%。
下丁家人依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在经济富裕面前仍旧保持艰苦奋斗本色。 1990年,下丁家集体积累达1500余万元,流动资金和银行存款700余万元。下丁家党总支一班人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本色,正确处理积累与分配、收入与支出、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确定“积累迈大步,分配小步走”,每年积累总额保持在当年纯收入的30%左右。人均分配增长一直低于集体纯收入的增长。1978~1988年,全村集体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3.2%,人均分配平均每年增长20.9%。1978~1990年,全村工副业新增固定资产总值640余万元, 农用动力机械新增3400多马力,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同时,下丁家注意劳务的积累,注意资金积累同劳务积累相结合,使劳务积累始终占有相当的比重。积累的增加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储备了后劲。为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下丁家坚持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原则,对各自然村和专业队的管理费用,分别采取“定额管理”和“大包干”的办法,严格审批制度,全村管理费用支出一直控制在纯收入的1%以内。 村干部因公出差节俭朴素,从不乱花集体的钱。历任和现任党总支书记王永幸、战德禄、王清业率先垂范,外出联系业务,乘火车坐硬席,住旅馆住标准低的,吃饭、抽烟、喝酒不花集体一分钱。在本市办事则以骑自行车为主。他们为集体经济的发展东奔西走,为群众共同富裕呕心沥血,工作量比其他村的干部都大,收入却低得多,在本村仅相当于中上等劳力的水平。这几年,富裕起来的下丁家人,盖起了高标准的大瓦房,有10几户盖起了“将军楼”,王永幸住的仍是多年前盖的三间半普通的青瓦房,家中无高档家具。干部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群众,教育了群众,培养起一代下丁家人的优良品质。
1990年8月8日,中共中央常委宋平视察后说:“一个村就干了这么多的事,如果全国人民都动员起来,苦干实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大大加快。”下丁家过去靠艰苦奋斗创业,现在靠艰苦奋斗发展,艰苦奋斗是下丁家的传家宝。
(于培祝 赵兰香)

芝罘区
中共区委书记 栾秉良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肇绪
区长 张秋波
区政协主席 张连之
1990年,芝罘区工农业总产值11.94亿元(1990年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11.2%,建筑施工实现产值1.41亿元, 比上年增17%; 财政收入8083.6万元, 比上年增长12.78%,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至1990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628处,已形成以机械制造、 电子仪表、医药化工、皮革塑料、纺织缝纫、金属制品、食品饮料7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210种,完成工业总产值10.13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0.6%(按同口径)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9亿元,比上年增长5%。完成农业总产值1.80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1.6%(按同口径);农村经济总收入6.97亿元, 比上年增长11.90%;公共积累率27.3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全部达标,市区治安案件比前两年的平均发案率下降21.6%;刑事案件下降15.89%。

外向型经济迈出新步伐
1990年,芝罘区共接触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南朝鲜、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客户300多人次, 派遣出国考察团组10个,共计28人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3个,成交利用外资项目16个,合同金额721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254.4万美元,新投资 “三资” 企业6个, 投产企业总数达到14个, 全区“三资” 企业实现产值4142.5万元,比上年增长88.7%;实现利税410.6万元,比上年增长48.82%;完成出口交货值1735万元,创汇331.6万美元。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芝罘区委、区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96%;符合政策生育率99.56%;晚婚率97.56%;人口出生率10.60‰;人口自然增长率5.3‰。年内,已有6.4万对夫妇报名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领证率94.23%,其中,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农村独女户自愿生一个孩子的增加到2901户, 占农村独女户总数的45.04%。全区5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和116个村全部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 发展会员2万余人,农村会员联系育龄妇女4万余人,参加独生子女两全保险的达10万余份,投保金额300万元。7月,区委领导出席了全国宣传贯彻《公开信》先进代表座谈会,受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1月,在全国计划生育表彰大会上,芝罘区被国务院授予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
(张万华 刘铁军 高永玉)

福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同占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德广
区长 吕在模
区政协主席 刘学增
1990年, 福山区辖6镇、4乡,总面积584.8平方公里,耕地24万亩。全区工农业总产值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工业总产值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粮食总产9.49万吨, 比上年增长48.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8亿元,比上年增长0.6%, 财政收入46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955.8万元, 比上年增长26%。 全年利用外资700.91万美元, 是前6年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11.02倍。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38亿元,比年初增加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 5元,比上年增长17.2%,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777元,比上年下降8.4%。

贸工农外向型经济实验区有新突破
1990年福山区经济实验区形成了综合服务体系。(1)中心型。以国营企业为中心,与集体、农户挂钩,形成多成份、多层次、多部门的经济联合体。(2) 行业型。以行业为组织设置点,使生产、科研、经营销售等环节互相连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3)合作型。采取内引外联方式,实行联合生产和联合经销。(4)协会型。由区直有关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形成松散型生产服务体系。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990年,全区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5955.8万元,是198 5年的3.9倍,5年平均年递增30.1%。

电业公司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
福山区电业公司在推行全面优化劳动组合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五共”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利益共同体。(1) 目标共包。运用合同方式,将公司承包的各项指标纵横向层层分解落实到科室、班组、工会、共青团、第三产业;(2)管理共管。成立企管会、民主管理小组,制定民主管理制度和经理决策程序,建立起共管机制;(3)权利共使。依法界定党政工和职工的权利,并保证各方权利行使;(4) 风险共担。在全公司实行全员风险抵押;(5) 利益共享。坚持合同兑现,分配公开。共同体调动了经营者和职工两个积极性,3年实现利税平均增长21.7%,电力建设投入820万元,占全部固定资产的61.4%。
(福山区史志办)

龙口市
中共市委书记 郝立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郝立钊
市长 于希信
市政协主席 于维义
1990年, 龙口市辖4乡16镇,总面积8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29万亩,比上年减少1500亩。 人口59.75万,比上年增加0.61万人,“七五”期间净增3.89万人。预算内财政首次超亿元, 达1000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完成1.35亿元, 比上年增长25.9%。工农业总产值达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粮食总产27.35万吨, 单产704公斤,比上年增加24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水产品产量达2.23万吨,比上年增长36.5%。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2338元,比上年增长13.5%,比1985年增长99.7%, 农民人均纯收入982元, 比上年增长14.6%, 比1985年增长59.2%。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2.07亿元,每人平均2021元,比上年增长38.2%,比19 85年增长399.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55亿元,与上年持平。
年内,龙口市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广开就业渠道搞好劳务开发
1986年,龙口市对城镇待业青年开始实行公开招工,采用自愿报名,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改招工为招生,先培训后上岗位,组织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培训。1987年,市劳动部门经周密调查,精心组织,首次安排44名城镇待业青年到乡村企业就业,为广开就业渠道闯出一条新路。1988年,市政府制订了《龙口市乡村企业招收城镇合同制工人的试行办法》,规定在招收录用、使用管理、政治待遇上与市属企业合同制工人相同。合同期满可以续订,也可转厂,工龄连续计算;在工资分配上,乡村企业的合同制工人比市属企业工人提前半年定级,三年后比市属企业多增加一级工资,工作满八年再增加一级档案工资。经龙口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试行办法》成为地方性法规文件。 是年,201名城镇待业青年在乡村企业就业。国家劳动部肯定龙口市就业改革“做法很好,方向对头,是扩大劳动就业的很好渠道”。至1990年共有288名城镇待业青年进乡村企业就业。
1990年,全市有待业青年1551名,为了克服就业困难,市里先后建立乡镇劳动服务站4个,其中芦头镇已开展工作,开办劳务市场3次,计划招生1230人,实招1409人,其中待业职工重新就业3人,还有待业人员142人。1990年,龙口市还对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对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进行普查登记,提出加强对小集体企业劳动力管理的意见,制订了《关于龙口市私营企业劳动力管理暂行规定》。通过对小集体企业的升、并、转与治理整顿,制定小型企业吸收就业的政策,加强用工、招工等综合管理和政策法规观念, 将小集体企业劳动力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199 0年对全市28家私营企业实施私营企业劳动力管理暂行规定, 为201名雇工签发了《务工许可证》,为在全市加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力管理开了一个好头。
(于培祝 赵兰香)

莱阳市
中共市委书记 原万同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仁义
市长 位同亮
市政协主席 王可庆
1990年, 莱阳市辖7镇17乡及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9.60万人。工农业总产值27.67亿元(1990年价) ,比1989年增长16.6%。其中,工业总产值20.88亿元(含乡村工业产值),实现利润7743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23.8%和3.6%。粮食总产量达到41.50万吨,比上年增长16.2%,花生总产量达到4.9万吨,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7元, 增加41元;外贸收购额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0034亿元,比1989年增长15.9%;财政收入6521.3万元,增长5.7%,社会商品零售额5.95亿元,增长1.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38亿元,增长28.3%。

加强旱薄田小麦生产开发
莱阳市有旱薄田50多万亩,占麦田面积60%以上,低者常年单产只有50~75公斤。多年来,市农科部门一直把挖掘旱薄麦田增产潜力,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作为科研主攻方向。70年代末,开始作试验研究,单产逐年提高。1988年,15万亩开发区小麦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亩产达到237.5公斤,比1987年旱薄田亩增产119公斤。1989年开发试验田10.3万亩,1990年单产253.6公斤。市旱薄田开发基地冯格庄乡马岚村15 00亩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 其中130亩单产500公斤,37亩单产550公斤,4.3亩高产田单产608.6公斤,创全国旱作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其高产做法主要有四条:(一)采用抗旱耕作法,根据墒情调节耕刨深度,以利蓄水保墒;(二)科学用肥、施肥,快速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三)选用抗旱耐瘠小麦品种,以种节水;(四)适期播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而经济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

对外贸易获得新发展
1990年,莱阳市对外贸易公司在资金紧缺,出口收购任务不足,竞争激烈,市场疲软的情况下, 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有较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0034万元(1990年不变价为2.74亿元) ,超过国家计划的37.7%,比上年增长29.5%,比1986年翻了一番。
这个公司为了在困境中求发展,想方设法积极发展外贸出口商品生产,加强工贸协作,优化商品结构、扩大工业品出口比重,在信息、技术、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一年来,共协助5个企业设计新花样、新品种200多个,成交额1000多万元。柴油机是莱阳市名优产品,但近几年出口数量一直上不去。公司主动派员到厂方了解情况,为上级业务公司提供机样,加强工贸双方联系,全年出口柴油机24790台,比1989年增加4.5倍,成为全省最大的柴油机出口基地。在扩大原有工业品出口的同时,这个公司还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全年又有24个产品跻身于国际市场, 增加收购额728万元。1990年,莱阳市工矿产品出口比重由上年的73%,增加到79.3%。
在自营生产和收购中,这个公司全年完成自营收购额8114万元,超过莱阳市政府承包计划的151%, 占全市收购总值的36%。他们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积极跑上级业务局、公司和金融部门,解决收购资金,争取计划外出口任务;二是在抓好本地货源的同时,积极组织一批业务骨干到外省外地跨地区经营,以弥补本地货源不足,全年共外采出口商品20多种, 增加收购额4000多万元; 三是抓好自属企业生产。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 公司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6个自属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疲软局面中,坚持质量第一,按照“信息快、决策快、行动快”的办企业要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以竞赛促生产、 以竞赛促效益,全年共完成工业产值2100万元, 提供出口商品价值1700万元,实现利润120多万元,均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全年计划。
1990年, 经国务院企业指导委员会批准, 莱阳市外贸公司成为全国经贸地、县(市)货源行业中第一个国家二级企业。
(莱阳市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