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71&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周永康* 陆人杰
副书记陆人杰* 唐生海* 李殿魁
赵芳清 张庆黎
中共市纪委书记 丁恩海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生海
副主任 唐恩来 刘怿 严大凡* 高树林 郭洪涛 魏广修 刘家祥
市长 李殿魁
副市长 耿佃杰 郝敦典 张万湖 李吉祥 滕化迎 毛健民
市政协主席 赵芳清
副主席 梁树 鞠庆初 赵正修 周自立 卢爱珠 刘希圣
上官正昌 刘存吉 李煜良 关美华 王效书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闻祥德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长君
东营市辖2区3县、 6个市属国营农牧渔场、57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6.9万人。
1990年,全市人民围绕稳定局势、发展经济两大任务,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均与上年持平,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除胜利油田外的地方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农业生产收成较好。1990年,全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风、雹、涝等自然灾害。大灾之年,各级政府坚持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深化改革,完善服务,增加投入,大搞开发,带领全市人民采用多种补救措施,奋力抗灾救灾,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粮食总产量62.51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小麦总产量30.3万吨,比上年增产30.5%;棉花总产量2.97万吨,比上年减产23.9%;果品总产量5745吨,比上年减产22.9%; 肉类总产量2.98万吨,比上年增长36.1%;水产品总产量35194吨,比上年增长16.5%;乡镇企业总值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工交生产稳定增长。1990年,在面临多种困难的情况下,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4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胜利油田克服资金短缺、电力紧张、气候干扰等重重困难, 全面完成了生产建设计划,实现了稳产要求,原油产量达3350.62万吨,天然气产量14.39亿立方米,工业产值37.42亿元。地方工业,努力启动市场, 狠抓产品销售,经受住了市场疲软、资金紧张、原材料短缺的考验,完成产值10.60亿元, 比上年增长13.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7.21亿元,比上年增长7.9%,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合成氨、氮肥、粮食酒、机制纸、抽油机、抽油杆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工业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继续提高, 1990年,有8种产品获得部、省优产品称号,14种产品获市优产品称号, 市造纸厂、广饶石油机械厂、广饶化肥厂晋升为中型企业,6个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开始起步,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状况有所改变,轻工业与重工业之比,由1988年的1∶12.2和1989年的1∶10.1缩小到1990年的1∶9.5。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均有所增强。1990年,全市地方交通完成货物运输量1087.2万吨,比上年下降23.1%,完成客运量416.7万人,比上年增长1.9%;邮电业务总量完成856.9万元,比上年增长28.7%。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199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6.11亿元,比上年下降2.5%。其中生产性投资42.32亿元,占全部投资92%;非生产性投资3.79亿元,占全部投资8%。年初确定的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以及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得到资金保证,进展比较顺利。市纺织厂二期工程、化工厂、毛巾厂、电力调度大楼、麻湾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和东营区化工厂、 垦利110KV变电站、利津抽油杆一期工程、王岗盐场等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垦利炼油厂延迟焦化项目、王庄引黄二干改造工程完成了计划进度。市立医院、市电视台、市档案馆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中。
出口贸易增长较快。1990年,全市对外贸易系统,在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积极配合下,采取灵活措施,多渠道收购,多口岸出口,出口贸易额有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出口创汇总额196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市出口创汇企业不断增多,出口基地正在形成,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全市与美国、日本、西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财政收支持续平衡。1990年,全市财税部门积极培植财源,依法治税,促产增收,保持了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48亿元 (不含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为年计划的102.4%,比上年增长12.5%;全市人民继续贯彻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精神,压缩了各种不必要的支出,人员经费、会议费、车辆费等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年地方财政(灶内)支出2.55亿元,为年计划的103.8%,比上年增长4.3%。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1990年全市可用财力(包括上级拨入的专项资金7238万元)35701万元,总支出34294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1990年,全市50个科技实施项目,43个完成了年计划,14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教育事业成绩显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巩固率达到98.3%, 分别比上年增长0.6%和0.2%;初中入学率87.3%,比上年增长4.7%;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15所、30个专业;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全年投资1480万元,广饶县、河口区、垦利县以优良成绩通过了省级城镇校改验收。卫生事业全年投入资金481万元, 完成了17处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建设任务。市艺术团正式成立,年末艺术表演团体达到4个,电影放映队达到274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85%。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到2766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9元,比上年增长0.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年末达到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79平方米,比上年增0.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6平方米。全年劳动就业7000人, 全市待业率为1%,低于全省3.16个百分点。由于商品结构调整,花色品种增多,商业设施增强,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达到11.70亿元, 比上年增长11.2%。零售物价实际水平下降,全年总指数为99.1%,比上年回落了17.4个百分点,比计划控制目标低15.9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丰硕成果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 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山东省的重点地区。1983年10月建市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综合开发,步入新的阶段。
一、 下大气力抓水利。七年中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达4亿多元,先后改建了曹店、 王庄、胜利、宫家引黄闸,新建和扩建了麻湾、邓河、王庄3个灌区,引黄能力由建市初期的45个流量扩大到400多个流量, 蓄水能力由1.6亿立方米扩大到3.3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138万亩扩大到189万亩。
二、 土地开垦和中低产田改造。东营市有601.7万亩待开发土地,黄河还在它的入海口处每年新造土地5万亩。 1988年以来,东营市把荒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作为新增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制订了鼓励开发的优惠政策,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大打土地开发之仗。 1988年全市开发碱地10万亩,其中7万亩种植水稻,当年亩产达到465.5公斤。垦利县新开发的2万亩水稻,当年平均亩产达550公斤;新开发的3万亩棉花,当年平均亩产皮棉50公斤。1988年全市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生产能力平均提高15%。1989年和1990年春,全市又开发荒碱地25.4万亩,1990年利用这些新开发的荒碱地, 种植13万亩水稻,获总产2925万公斤,平均亩产450公斤;种植12.4万亩棉花,尽管遭受了涝灾,仍收获了310万公斤。
三、草牧开发。建市以来,共建设人工草场5万亩,围栏草场3.5万亩,封育天然草场30万亩;建成畜禽良种场4处,引进德国良种黑白花奶牛200头,还引进了部分考力代良种羊、双A肉食鸡、良种蛋鸡及瘦肉猪,促进了全市畜牧业发展。
四、滩涂开发。1985年开始,累计投资(包括劳务折资) 2亿元,进行沿海滩涂开发,先后建成对虾养殖净水面12万亩(含胜利油田3.5万亩),配套建成对虾育苗室9处,育苗水体2.02万立方米, 设计能力达20亿尾。饵料厂年加工能力3万吨,冷藏保鲜能力2850吨/次, 速冻能力350吨/次,加上其他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配套体系;建成鱼种孵化培育厂3处,年育苗能力2亿尾,开发淡水养鱼面积9万亩;利用地热资源建成罗非鱼越冬保种场3处,流水池面积2600平方米,越冬保种能力4万公斤。
五、农业智力开发。全市建成7处农业中专和农业中学,拥有专业师资300多人,在校生3000多人;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注册学员5400多名,已毕业1533名;建成了市、区(县)、乡(镇)农技推广网络,全市拥有农业技术专业人才2600多人。
六、农业科技开发。1990年全市重点实施了“1172”工程,包括的11个方面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7大开发和两大攻关,均取得实质性进展。广饶县5万亩吨粮田开发,获亩产989.8公斤, 比项目前三年粮食亩增237公斤,比上年亩增179.8公斤,分别增长31.5%和22.2%。 该县实施的黄河三角洲8万亩夏玉米高产技术开发, 平均亩产564.6公斤。 1990年全市收获的半精量播种的小麦,平均单产410.35公斤,比相同条件下常规播种的小麦增产38.2%。10万亩棉花综合“丰收计划”项目,通过灌水压碱,地膜覆盖等措施的实施,平均亩产皮棉73公斤,比上年增产22.7%。
(朱蔚东志)

公路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东营建市初期的1984年, 公路状况落后。当时,仅有4条半三、四级干线公路,总长211.8公里;且分布不合理,占全市面积一半的黄河以北地区仅有半条6公里的干线张义路。黄河南北要靠轮渡通连。有26%的乡镇和59%的村庄不通公路。全市共有公路489.5公里, 公路密度为15.62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当时的全省平均水平23.5公里/百平方公里差距很大。 对外主要出口辛河路,是一条使用了20多年的三级路,高峰期每天要通过各种车辆1.64万辆次,超过设计能力30倍。造成路况差,通过能力低,经常发生堵车现象和交通事故。
从1985年开始,在省有关部门指导下,东营市和胜利油田规划了“七五”期间公路建设蓝图,市、县(区)分别成立了公路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大打公路翻身仗的热潮,至1990年底,东营公路面貌大改观。
全市干线公路共投资3.41亿元, 新建和改建干线公路9条,使干线公路里程达566.21公里,是建市初期的2.67倍。通车里程达1838.4公里,是建市初期的3.76倍。全部乡镇和65%的村庄通了柏油路。 公路密度达2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建市初期上升57%。公路等级提高,现有一级路94.6公里,二级路335公里,三级路631.4公里,四级路772.6公里,等外路4.8公里。其中辛河路广饶至东营段是高标准一级公路。黄河胜利大桥是架设在黄河之上的第43座现代化公路大桥,1987年国庆节建成通车后,结束了东营公路只能隔河相望的历史。
公路事业的发展, 带来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全市客货运输车辆已由1985年的18432台增加到1990年的26459台,增长43.5%。
(李德辉)

东营区
中共区委书记 刘锦信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高广兴
区长 李献军
区政协主席 刘杏元
1990年,东营区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45.09万人(包括胜利油田、石油大学、中建八局) 。总面积1153.6平方公里,耕地28.8万亩。工农业总产值1.33亿元,比1989年增长1.5%。其中工业总产值7092万元,增长14.2%;农业总产值6258万元,比1989年下降9.8%。粮食总产6.0万吨,比1989年增长1.3%,农民人均收入661元,增长11.1%, 职工人均工资1826元, 增长9%。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1亿元,增长1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28亿元,增长39.1%。

东营市玻璃钢厂稳步发展
东营市玻璃钢厂是一个村办企业, 建于1984年。他们瞄准市场,稳步发展,5年迈出五大步,1985年创产值19万元,获利税1.9万元,1990年创产值550万元,获利税68万元。5年累计产值1729万元,利税203.6万元。1987年加入“中国玻璃钢协会”,1990年达到国家三级计量标准。
该厂位于胜利油田腹地,把为油田生产服务做为重要生存依托。1987年初,胜利油田急需一批野外作业值班房, 该厂决定年产值班房100台,结果产品供不应求,当年创产值174万元,获利12.3万元。
注意智力投资。 建厂以来,先后投资2.4万元用于职工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学习班12次, 140多名职工基本掌握了必要的业务技术,具备独立操作能力。他们还与实力雄厚的单位加强横向联合,引进先进技术。经过挖掘内部潜力,自己设计研制的波纹板对辊机,耗动力小,操作方便,压出的波纹板美观平滑,一次节约资金3万元。
重合同守信用, 也是该厂生产经营的突出特点,1987~1990年该厂连续4年被市工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李怀金)

河口区
中共区委书记 张殿国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庆成
区长 张俊林
区政协主席 钱芳清
河口区东南依黄河,东北临渤海,海岸线长254.37公里,滩涂97万亩,土地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 现有耕地30.06万亩。1990年,全区辖4乡1镇和两个办事处,人口16.16万,比上年增加3463人。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6355万元, 比上年下降12.24%。总产粮食2.61万吨,棉花803吨。 大牲畜存栏1.5万头。羊存栏4.4万只。肉类产量2124吨。水产品总量4853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488万元, 比上年增长16.53%。固定资产总投资2558万元,比上年增长8.6%。 财政收入3206.9万元,比上年增长8.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亿元, 比上年增长40.7%。职工人均收入1696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收入438元,比上年减少6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6.95‰。
胜利油田驻河口境内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7.45亿元,产原油1540.98万吨,天然气5.74亿立方米,分别占胜利油田年产量的43.5%和40%。

“1129工程”进展顺利
“1129工程” 是河口区政府根据河口区现状制定的3年发展规划。其内容包括:强化1个基础(农业);实现1个翻番(工业);振兴2项事业(教育、科技);办好9件实事(水利、 电力、卫生、乡镇中学校改、职工住宅、通讯自动化建设、液化气站建设、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公路交通网建设) 。整个工程总投资7857.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2019.16万元,其它款项由上级对口拨款、地方集资和油田企业支援解决。
“1129工程”在第一年,即1990年进展顺利。农业在遭受特大风雹、雨涝灾害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收成。对工业进行了全面整顿。科技方面成立了区人才培训中心,各乡镇成立了科委并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建立了科技服务站,有30个村成立了科技服务组织,全年实施各类科研项目17项,“现代黄河三角洲刺槐林研究”取得成果。“天然气切割技术”、“扁桃体套扎器”等获得发明专利权。推广科研项目8个。9件实事提前完成计划。(一)完成王庄二干一期工程,建蓄水池9个;安装自来水管线4公里,33个村用上了自来水。(二) 配套完善了义胜变电站,架设照明用电主干线39.63公里,增加用电村28个,实现了全区村村通电。(三)区医院门诊楼建成开业,卫生防疫站、区医院住院部建成,改造了四扣乡卫生院,全区卫生室覆盖率62%。(四)乡镇中学校舍改造提前完成。(五)新建职工住宅3000平方米,并建幼儿园一所。(六)通讯大楼主体工程竣工。(七)液化气站完成主体工程。(八)架设有线广播线路70杆公里,区直和乡镇有线广播通播率100%,购置了录相设备,电视差转台建设正在顺利进行。(九)交通网络建设,新建县乡四级优质标准公路16.3公里。
(张秀英)

垦利县
中共县委书记 王丁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金星
县长 姜振邦
县政协主席 王永德
1990年,垦利县辖12个乡镇,1个渔业管理站(乡级)和垦东办事处(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 ,20.73万人。工农业总产值2.38亿元,比1989年增长4.9%,农业生产由于遭受特大涝灾, 完成产值7097万元,占年计划的83.4%,工业总产值16681万元,占年计划的106.9%,比1989年增长14.9%,创历史最好水平。财政收入1635万元(不合耕地占用税),增长4.2%,财政支出3104.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职工年平均收入1800元,比1989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457元。 长期靠吃统销粮过日子的垦利县,利用黄河水在荒碱滩上进行大面积水稻开发试验获得成功,1990年全县水稻总产4.25万吨,使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54万吨,比上年增长9.2%,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受到国务院表彰。

发挥技术优势当好生产先导
垦利县在1990年度抓科技兴农方面取得明显效益,引起了国家科协的重视。
科普宣传,针对农时季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科普赶集29次,参加咨询的农民2万多人次。放科教影片17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5万多人次。印发《垦利科普》1.2万份,乡镇科技小报2.5万份。印发宣传资料、“明白纸”6万余份。印发水稻栽培、养鸡技术小册子5000多册。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上起了很好的作用。
技术培训。 167个村办起农民技术夜校,发展水稻、葡萄、蔬菜研究协会23个,发展各类会员220人。全县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3期,学员17702名。
科技服务。从农业部购买了《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录相片,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播放。还聘请水稻技术员办水稻培训班8期,培训水稻技术员500人。在遭受特大涝灾后,他们及时编印了棉花、玉米灾后管理的“明白纸”5000余份,发放到农民手中,指导农民依靠科学抗灾。
科技扶贫。建立了董集乡官庄村、永安乡一村、新安乡十六村等10多个扶贫联系点,帮助他们购买良种、化肥,制订脱贫计划等。永安乡一村农民高俊亭发展家庭规模经营遇到困难,县科协就帮助他家购买水稻良种400公斤,化肥3吨,县科协主任、副主任还先后30多次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使高俊亭当年开发种植的40亩水稻,平均亩产稻谷达500公斤。

(李长梅)

利津县
中共县委书记 杨庆德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魏克勤
县长 杨志良
县政协主席 林乐松(女)
1990年, 利津县辖3镇14乡,总人口28.9万人,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3.69万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37亿元,比1985年增长37%,“七五”期间,年均递增6.5%, 其中农业因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涝灾,总产值仅完成0.93亿元,比1985年下降19.7%;工业总产值1.44亿元,比1985年增长151.2%,年均递增20.2%。财政收入1305.8万元, 比1985年增长134.9%,年均递增18.6%。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1741.3元, 比1985年增长20.8%。受涝灾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34元,但仍比1985年增长16.4%。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01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85年增长14.6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8亿元,比1985年增长64.1%。“七五”期间,全县粮食总产量51.40万吨,棉花总产量4.9万吨,分别年均递增41.39%和41.7 6%。

夏粮生产受到国务院表彰
1990年,利津县把粮食生产当作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夏粮生产狠抓耕作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麦棉间作套种和麦稻连作两熟,90%以上的麦田使用了良种,60%实行了机耕机播。 全县25万亩小麦夺得了空前丰收。 总产达到6.29万吨, 比1989年增长33.5%,平均单产250公斤,比1989年增长23.8%。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受到国务院表彰。全县有5个乡镇总产首次突破千万斤,有467户人均占有小麦1吨以上。

对虾养殖探索出新路
利津县北濒渤海,海岸线59公里,具有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越条件。自1985年开始大规模开发滩涂养殖对虾以来,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000多万元,共计开发滩涂4.5万亩,建成虾池350个,净水面2.5万亩。经过两年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应本县经济基础、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的生产技术措施。具体做法为:“早清池、清彻底;早洗池、洗干净;早肥水、肥好水;早放苗、放大苗;搞暂养、放巧苗;巧换水、保水质;饲料优、科学投;早防病、重安全;适时捕、保效益。”这条“大规格、中产量、低成本、高效益”的对虾养殖新路子,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平均虾长12公分以上;亩产50公斤左右;斤虾成本控制在7元以下;每亩净产值200元以上。1990年,在阴雨天多,降雨量大,虾池水质过淡,严重污染的恶劣条件下,经济效益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对虾放养面积2.3万亩,实现平均单产25公斤,平均商品虾体长11.38厘米,总产545.13吨,总产值981.24万元,盈利204.85万元。获得养虾以来的最佳效益。
(陈延星)

广饶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连元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锡勋
县长 阎君山
县政协主席 张文杰
1990年, 广饶县辖3镇12乡,总面积1131.6平方公里,耕地90.4万亩,人口45.24万。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01亿元,比1989年增长13.8%。其中农业总产值2.60亿元,增长6.9%,工业总产值4.41亿元,增长18.3%。财政收入4030.9万元,增长11.5%。城乡储蓄余额3.05亿元,增长4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4亿元,增长8.6%。

发展粮食生产稳固农业基础
1990年,广饶县实施的吨粮田和中低产田开发,进一步挖掘了粮食生产潜力,农业获得历史最好收成,夏粮和全年粮食生产都受到国务院表彰。
广饶县吨粮田开发区, 选择于小清河以南区域内的53个村,共5万亩土地,均在井灌区,土质肥沃,水源较丰足,机械化条件较好。吨粮田的开发,主要靠科学技术。县、乡(镇)、村均建立了科技开发组织,成立了59人的承包集团,其中县级领导干部3人, 科技干部26人,技术干部30人,总投资21万元。在开发中,技术组根据开发区的自然条件和基础,制定了吨粮田科技开发的总体方案和小麦、玉米的栽培技术规程。小麦生产重点推广了深耕、增施底肥、选用良种、半精量播种技术。玉米生产重点抓了选用紧凑型良种、等行距高密度种植和增加肥料等技术措施。另外,还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杆还田技术,既保证了当年增产,又培肥了地力。吨粮田开发增产效果显著,经省专家验收组测定,小麦平均亩产412.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77.6公斤,全年合计平均耕亩单产989.8公斤,比1989年亩增179.8公斤,增产22.2%,共计增产粮食899万公斤。
广饶县有中低产田30多万亩。 1990年,进行了7万亩中低产粮田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以大型水利骨干为龙头,建成了麻湾调水二期工程和三干恢复工程,实施了大寨沟一期工程和跃进沟二期调水工程, 修建地下防渗渠道76公里,疏挖沟渠177条,长183公里, 修生产路180公里,修建扬水站、桥、涵,闸等166座,新建农田防护林网6万亩,达到了沟、渠、路、林四配套。在种植方面,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新技术,改变了旧的耕作习惯。同时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开发区内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 中低产田的开发,当年收到了明显的效益,7万亩粮田平均单产521公斤,比1989年增产154公斤,总产3647万公斤,比1989年增产1078万公斤,增长42%。
在高产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带动下, 全县1990年共产粮食27949万公斤,比1989年增长17.5%。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7元,比1989年增加100元。
(王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