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68&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郭松年
副书记刘镇 俞正声 张惠来 杨在茂
中共市纪委书记 徐长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今吾
副主任 李延令 李乃久 孙炳岳 施稼声 李逵道 徐国轩
马延农 宋修业 王垂泰
市长 俞正声
副市长 秦家浩 宋玉珉* 胡延森* 董尧椿* 徐世甫 程友新
张先平 王增荣
市政协主席 牟周
副主席 许善义 马绪涛 赵蓝田 王玉成 张永耀 孙喜茂
翁维权 左克智 王桂浑 杨衍普 邓仁爱 张晦庵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殷康生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冠升
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胶南县和莱西县,设立胶南市(县级)和莱西市(县级) ,行政区域不变。区划调整后,本市辖7区5市。全市面积10654.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总人口666.65万人 (农业人口498.33万人,总劳力247.29万人) ,比1989年增加9.49万人,增长1.4%。其中市区205.7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7.28‰, 死亡率6.58‰,自然增长率由1989年的9.93‰上升为10.70‰。耕地面积747.59万亩,比1989年减少0.57万亩。
1990年,青岛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紧缩力度,启动市场和促进生产的要求,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努力克服市场疲软和资金紧张等困难,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68.21亿元,国民收入143.4亿元,社会总产值480.3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5%、4.5%和10.3%。工农业总产值415.17亿元,比1989年增长13.6%。财政收入22.78亿元,比1989年增长3.2%,全市财政决算总支出11.63亿元,比1989年增长9.7%。
1990年是“七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青岛市“七五”计划各项主要指标已经全面超额完成。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分别递增8.5%、16.4%和9.6%。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进一步展开,取得明显成效。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点,从清理压缩逐步转到合理控制规模、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建设上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 比1989年增长8.5%,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2.8%上升到74%。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3项重点工程按计划进度进行,共完成投资5.8亿元。清理整顿公司开始进入建章建制阶段,全市累计撤并各类公司403家。认真落实流通领域的各项治理整顿措施,流通秩序开始好转,城乡市场进一步扩大。金融部门调整了紧缩力度,适时增加了银行贷款,各项贷款由年初计划的11.1亿元,实际调增到36.08亿元, 对启动生产、促进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新一轮承包全面展开。企业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补充完善, 承包制得到稳定和发展。已有669户企业签订了新一轮承包合同,占应承包企业总数的50%,其他企业基本落实了承包基数。1990年在工商企业中,有25户兼并了26户, 累计全市工商企业已有99户兼并了109户。重新登记后的企业集团累计为16家。 继续进行劳动制度改革,在加强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全市又有917个企业、37万名职工进行了动态优化劳动组合。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路子。总结推广了平度市在“两田制”(责任田、经济田)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的经验,加强了土地、积累和服务三项制度建设。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全市实行“两田制” 的村庄由占村庄总数的69.8%增加到71%;耕地面积由占总耕地面积的69%增加到78%。 土地成方连片种植面积达到50%以上。全市农村签订承包合同92.06万份,占应签数的83.5%。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市和各县(市、区) 普遍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制度, 有110处乡镇建立了合作基金会,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9%,比上年增长15%;村级合作基金会1800个,占村庄总数的30%。社会化服务不断加强,全市累计已有各类服务组织1.8万个,全市60%以上的村逐步建立了服务制度。
工业生产形势逐步好转,产品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57.18亿元,比1989年增长11.9%,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3亿元,比1989年增长6.6%。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2.5%;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110.3亿元,增长10%;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150.6亿元,增长24.3%;城镇合作及个体工业总产值0.26亿元,增长23.7%。轻工业总产值150.9亿元,增长6.8%;重工业产值100.4亿元,增5.6%,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59.2∶40.8变为60∶40。在市考核的78种产品产量中,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的有30种,比上年增长的有36种。产品质量有所提高, 市重点考核的可比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92.7%,有6种产品获国家质量金奖,6种产品获国家质量银奖,51种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123种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 170种产品获市优质产品称号。全市优质产品覆盖率已达31.1%。有20种工业产品被评为“青岛金花”。市重点考核的80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和90种产品原材料消耗指标,稳定降低率分别达到71.3%和79.7%;全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2.2%。新产品研制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共研制开发新产品713种,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51种,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99种,填补国内空白的97种,填补省内空白的154种。已投产的新产品535种,投产率达75%。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83亿元,比上年下降28.4%;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增长5.39%;工业销售利税率为9.98%,比上年下降5.06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为16.3%,比上年下降9.71个百分点; 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11天,比上年延缓17天;全民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5501元,仅比上年提高1.1%。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有所发展。 完成客运周转量58.03亿人公里,比1989年减少7.9%,货运周转量1628.34亿吨公里,增长8.9%。港口吞吐量3068万吨,减少2.4%。全市计费邮电业务总量6856万元,增长29.8%。全市新安装电话9239部,程控直拨电话累计6550户。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粮食获得空前丰收。市财政农业支出6423万元,比1989年增长7.4%。 全市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共筹资1.33亿元, 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3.24万个, 扩大灌溉面积14.6万亩, 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72万亩。农田灌溉总面积412.02万亩, 比1989年增长2.7%。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1990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3.52万千瓦,增长5.2%;拖拉机5.54万台,增长3.4%;载重汽车3880辆,下降2.6%;全年化肥施用量20.47万吨(折纯) ,增长14.3%; 农村用电量67616万千瓦小时, 增长7.6%。 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7.98亿元, 增长6.1%。粮食总产量299.82万吨,增长12.96%,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棉花总产1.75万吨,增长19.9%;花生总产41.4万吨,增长5.6%;肉类14.57万吨,增长11.6%;禽蛋9.95万吨,增长27.4%;水产品21.18万吨,增长7.1%。全年造林面积4.52万亩,增长1.7%。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1990年青岛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重点办的11件实事,有9件已经完成,2件基本完成。1990年城市供水量11896万吨, 比1989年增加1547万吨。年末全市居民使用液化气、煤制气的总户数为23.1万户,增加3.8万户。全年液化气供应总量1.6万吨,增加0.15万吨,煤制气供应总量3073万立方米, 增加488万立方米。 气化率达到52.7%。 全年发电量40.2亿千瓦小时(含小发电机组),增长35.4%。全年实际用电量41.1亿千瓦小时,增长7.1%。 年末市区公共汽车、电车线路共有46条,总长度777公里,增加4条,增加长度115.3公里。 全年汽、 电车客运量6.33亿人次, 与上年持平。1990年市区植树53.5万株。 绿化覆盖率达到22.8%。人均占有公共绿地3.7平方米。1990年青岛市被授予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城乡市场逐渐好转, 零售物价趋于平稳。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4.4亿元,比1989年增长5.8%, 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7.5亿元, 增长15.2%。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市区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6%,涨幅比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 1990年市区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5%,涨幅比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4.4%。主要生产资料销售开始回升,1990年全市物资系统销售各类生产资料30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外贸出口增长较大。1990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青岛市自营出口总额3.35亿美元,增14.3% (计划数为2.57亿美元)。据青岛海关统计,1990年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7.7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7%。利用外资进展较大,1990年全市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66个,增长63%。合同外资金额788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519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项目63个,比上年增长43%, 合同外资金额6649万美元,增长108%。到1990年末,全市累计有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170家,其中中外合资125家,中外合作26家,外商独资经营19家。 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扩大,1990年全市共达成经济技术协议730项,引进外地资金7.88亿元。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7.2万人,比1989年增长25.3%,其中台胞1.8万人,增长47.5%。全年旅游外汇收入13534万元(外汇人民币),增长43.1%。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科技事业成绩显著。199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7万人,比上年增长10.8%。独立的科研机构141处。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931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03项, 国内先进和国内首创的548项,省内先进和省内首创的136项。全市获国家发明奖4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获全国、全省科技进步奖39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01项。 全年成交技术合同项目2668个,成交额2137万元。全年授权专利169件,在广州国际专利展览会上,有27个专利项目获奖。教育事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1.5003亿元, 比上年增长12.1%,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1990年末全市高等学校在校生1.54万人,比上年增长1.7%;普通中学在校生29.6万人,与上年持平。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5.5万人,增长6.1%;中等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54.6%。全市小学在校生63.2万人,下降0.4%;各类成人教育在校生40.4万人,下降9.5%。文化事业保持发展势头。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 刊物、 报纸328种; 发行图书、刊物5878.2万册;发行报纸12009.2万份。 全市创作小说78部,剧本73部,电影剧本2部,电视剧本4部。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个,获省级奖励24个。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有卫生专业人员2.8万人,比上年增长2.7%;医疗床位2.35万张,增长3.9%;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有了明显缓解。 体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0年青岛市运动员打破全国纪录5项,破省纪录3项, 破市纪录38项。获得金牌103枚,银牌102枚,铜牌76枚。青岛籍运动员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获银牌9枚,铜牌2枚。1990年青岛市第三次被授予全国“田径之乡”称号。
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据抽样调查,1990年青岛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624元,比1989年增长11.6%,剔除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人均生活费支出1507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952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2%。1990年全市安置待业人员2.64万人,年末待业率为1.1%。年末职工人数103.2万人,增长2.5%。 全年职工工资总额24.4亿元, 增长16%。 职工平均工资2400元,增长13.2%,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6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 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9.6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65.6亿元,增长36.2%。
青岛市国民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产品结构调整进展不快;工业生产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国营企业生产回升缓慢;市场仍未从根本上摆脱疲软的局面;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企业增多;财政困难突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1990年,青岛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来抓,为稳定大局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调整充实了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干部中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组织全市干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继续深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全市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大大提高,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学习严力宾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学先进、讲奉献、树新风”活动。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为严力宾同志题词,极大地推动了“弘扬雷锋精神、学习严力宾事迹”活动的深入发展。严力宾事迹在青岛市、山东省和全国巡回报告130多场, 直接听众30多万人,严力宾事迹展览参观人数48万余人,介绍严力宾事迹的《碧海丹心》 一书出版发行4.5万册,组织拍摄的严力宾事迹录像和电视专题片,先后在青岛市、山东省和中央电视台播放。以严力宾为榜样,争做“四有”新人蔚然成风, 全市1.2万多个学雷锋小组开展了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全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市、县(区、局)、乡镇三级创建管理体系,使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创建活动由过去的单位自建逐步发展到区域性、 系统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0年末全市共有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3个, 省级文明单位73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385个;文明建设先进县、区、局(公司) 19个;文明乡镇18个;市级文明单位2307个,占全市单位总数的16%。全市还积极开展了以军警民共建为主体的各种共建活动,活动形式由单一的军民共建发展到警民共建、民兵带建等多种形式。1990年末全市有军民共建单位623个, 警民共建单位413个,民兵带建单位444个。全市继续深入开展“三优一推广”活动,突出职业道德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行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继续开展了“打非扫黄”活动,净化了社会环境,清理整顿了音像市场,没收2万余盘非法录像带,查获贩黄大案要案13个。通过整顿印刷业,对全市585家印刷厂进行了登记审查,确定书报刊定点印刷厂20家。

青岛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
1990年,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积极进取,各项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继续深化改革,搞好“超前试验”。继续抓好劳动人事制度和内外贸易结合等方面的改革,重点抓了管理体制、土地有偿出让转让和自然村改造等项改革试验,进一步改善了“软环境”。认真贯彻青岛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搞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在与市有关的17个委办局衔接落实的同时,对属管委会本身的计划、规划、财政、基建项目、土地、劳动、人事等方面进行了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权限的确定,简政放权,简化了办事程序。制定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有偿出让转让办法》,进行了土地“空转起步” 试点,组建了地产联合公司,出让了3块土地,公司当年分红,居委会当年得利。13个自然村的村委会已全部改组为居委会,并建立了经济发展基金会,做到开发区区域管理的行政管理、发展规划、劳力安置、土地使用和经济发展的“五统一”,促进了区街经济的发展。坚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的方针,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91万元(累计达到58572万元),其中城市建设投资4567万元(累计达到30849万元);地面开工面积2.24万平方米(累计达到37.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万平方米(累计达到25.7万平方米),完成砼路面道路6.63公里,敷设管网8.91公里,完成2、3号换热站工程,完成住宅、办公楼、厂房、商业网点等6万平方米。 努力开拓招商渠道,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共签订外引内联项目35个(累计达到169个),比上年实际增加31个,其中“三资”项目7个,合同投资总额1672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2377万美元,比上年实际增加7倍。外引内联项目当年开工的20项 (累计100项,其中利用外资22项) ,其中利用外资2项。开发区全年出口总值3142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46.7%,其中“三资”企业643万美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725万元,比上年增长41.25%。
(张炳岐)

市南区
中共区委书记 黄绍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曹登宝
区长 王宝琪
区政协主席 黄绍美
1990年, 市南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35.21万人。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00亿元(1980年不变价) ,比上年增长5.1%;商业、物资、饮食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完成33.069万元,比上年增长20.30%;在企业增支因素高达901万元的情况下, 全区实现利润3692.24万元,超过年度计划2.5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促进了全区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完成413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9%。

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1990年,市南区基本完成了区属工商企业的整顿。通过企业整顿,提高了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已有39个企业达到计量定级,1个企业进行了标准化定级,22个企业市级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全区有7个企业8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50%以上的工业企业采用国家或部颁标准组织生产。企业管理的加强,提高了区属企业的素质。一是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列入市重点考核的30种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保持在96%的水平。至1990年部优产品达到8个,省优产品5个,市优产品17个,“海藻精华”系列化妆品、氨纶泳装、去污粉3个产品获全国美化生活大奖赛金奖。4个产品获市创金花优秀产品称号,全区优质产品覆盖率达到20%,产值3974万元。二是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89年共开发新产品19个, 新品种1100个,实现产值1300万元,利润120万元;1990年, 开发新产品14个,品种1600个,实现产值2100万元,利润250万元。三是推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谈成外资项目1个,利用外资14万美元,签订意向性协议11个。出口产品增加到14个,完成交货值850万元。

强化综合治理完善市政设施
区政府为强化综合治理,成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区城建、规划、市政、绿化等部门密切配合,用半年时间,治理了云霄路西侧联建居民小区。拆除违章建筑122处,清除垃圾3500吨,绿化面积12.354平方米,铺六角板9662平方米,铺设了雨、污水管道,翻建沥青路面5518平方米,把昔日脏乱不堪,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联建片,建设成为设施配套齐全,道路整洁,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工商部门投资80余万元,对全区农贸市场进行整顿改造,增加了经营和卫生设施,新建市场大棚2400平方米。环卫部门投资8万元,对53个公厕,进行了彻底改造,把其中15个旱厕改造为水冲式厕所;环卫部门和浮山地区7个农工商公司集资40万元, 购置了专用垃圾运输车和大型垃圾方箱,在全市率先解决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清运问题。市政部门完成市政设施养护工程量300万元,并投资132万元,整修了几十条道路,共平整路面31万平方米,铺人行道板8万平方米, 翻建沥青路3635平方米。绿化部门接管并对外开放了信号山公园,并新建部门绿地和景点。全区市容环境水平有了新的改观。
(王德江 李德义)

市北区
中共区委书记 于锦初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乐舜
区长 王国
区政协主席 姜锡光
1990年, 市北区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8.7万,辖10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工业总产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商品销售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利润1400.7万元, 比上年下降11.6%;财政收入2388.4万元,比上年增长7.5%。区财政分成收入和上级专项拨款收入共计1631.8万元,支出1609.2万元,年度财政结余22.6万元。

依法治区取得明显成效
1990年,区政府认真落实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依法治区的决议》,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依法治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1.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多办实事。一是依法强化城区管理,努力为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认真贯彻《城市规划法》和《青岛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旧城改造开工面积6.8万平方米,竣工3.5万平方米;翻修路面6条,铺装人行道10.5万平方米,改造公共厕所9座,清理违章占路和过期工棚1.5万平方米, 新建街头绿地和植物造型16块,栽植绿篱1500多米,并建成了青岛港区烟尘控制区和面积1平方公里的固定噪声源达标小区。 二是依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居民创造优良的社会秩序。从全区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和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出发,依据《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市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案》 ,把任务进行具体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实施目标管理,全区283个独立核算单位都落实了安全防范措施,其中96%的单位实现了安全达标,全区治安案件的发案率比上年明显下降。三是依法创建食品卫生示范区,努力为居民提供优质的饮食服务。区政府把创建食品卫生示范区作为重点办好的实事之一,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从加强自身管理和强化监督检查入手,成立了10个街道群众食品卫生检查组, 对全区1048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档案管理,监督检查的覆盖率达100%,从业人员的体检率达98%,餐具消毒合格率达85%以上,顺利通过了青岛市的食品卫生示范区考核验收。
2.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基层上,下大力抓好城区基础工作。街居工作是整个城区工作的基础。为抓好这个基础,区政府采取调整机构、充实力量和下放权力、完善职能等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了街道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贯彻《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突出抓了居委会的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全区113个居(家) 委会全都依法进行了改选,并普遍建立了《街道办事处指导居委会工作规则》、《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委员会工作规则》、《社区服务管理办法》和《居民公约》等制度,抓了居委会干部的培训,使居委会工作明显加强。现在的居委会不再是单纯地收粮证、打苍蝇的“事务篓子”,而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居民参政、议政,搞好自治上。许多街道办事处成立了议政会,居委会成立了议政组,积极组织居民参政议政,较好地发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作用。
3.坚持从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抓起,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治区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为保证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能够依法行政,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 狠抓了法律、法规的学习。建立了区长学法日和机关干部学法日制度,有所侧重地学习了《行政诉讼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规划法》和《青岛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对全区130多名副处以上干部和93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规培训。(2) 制定了《市北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了内部工作关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3) 下大力推进廉政勤政建设,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建立了一个内外结合、有机统一的监督体系,从而保证了各项政务活动方向的正确性,行为的规范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开始把各项政务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于庆顺)

台东区
中共区委书记 辛毓明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复才
区长 滕长福
区政协主席 于兴昌
1990年, 台东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面积8.05平方公里;人口21.96万人。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62亿元, 比1989年增长7.7%;完成商业营业收入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实现工商利润总额1891.48万元 (扣除年终一次性减利因素实际为1592.06万元) ,比1989年负增长8.5%。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514.6万元,比1989年增长17.4%, 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地方财政收入1037.6万元,灶内支出1025.2万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1990年,区政府稳步发展社会福利生产,全区社会福利企业已有14个,企业产值达1115.3万元,实现利润225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76%和11.3%。区政府为了为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 对全区294名福利企业残疾职工进行了查体。区政府还注意做好孤老户的供养和社会救济工作,全区共有“三无”孤老35名,这些人除享受国家定期救济外,还受到各街道家庭义务服务队的照顾,使他们的衣食住行、生病就医等方面都得到了保障。 区政府全年共发放城市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3.4万元,其中孤老定期救济1.2万元,临时救济1.1万元。
区老龄工作得到加强,已完成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登记建卡工作,摸清了全区老年人的基本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打下了基础。
业服务工作, 为全区3378名待业人员发放了待业报名证,组织了742人参加招工统考。 全年共参加和开办劳务市场3次,其中市级二次、区级一次,为全市企事业单位输送合同制工人1461人, 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036人,集体所有制单位425人。区内还积极搞好收缴待业保险金, 全年共收缴待业保险金116.73万元,为933人次发放了待业救济金和医疗补助费,初步建立了待业保险工作网络,使待业青年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1990年,台东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财力困难,重点办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8件实事。 一是投资130万元完成了131座旱厕的改造,其中区政府投资71万元,完成57座旱厕改造任务;二是完成了东昌路、台湛路土路改柏油路工程,使道路硬化率比上年提高9%; 三是完成了延安二路、威海路道路达标建设和宁夏路、延安路的绿化达标任务;四是创建了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和1平方公里的固定噪声源达标小区,烟尘控制区面积累计达到5平方公里,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62%;五是对北一、延二路和台东五路3所小学进行了扩建改造,新增教室面积3900平方米;六是新建了30 00平方米的区医院门诊楼, 新增床位50张;七是为全区640名2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进行了查体; 八是投资51.7万元,对全区7处集贸市场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场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李信贵 王玉胜)

四方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奎珍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玉虎
区长 于冲
区政协主席 赵希贤
四方区面积22.4平方公里。1990年,常住人口25.4万,辖1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有区属工业企业128个, 固定资产原值3872万元,净值2245万元。1990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1.68亿元,比1989年增长5.11%;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9955万元,比1989年增长2.71%;乡镇企业总收入达1.31亿元,比1989年增长6.62%,出口商品交货值达3604万元,比1989年增长39.58%,出口创汇655万美元;商品销售额达1.86亿元,比1989年增长19.62%; 实现利润1296万元,比1989年下降24.58%;实现财政收入3385.2万元,比1989年增长7.38%。

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
四方区坚持“工商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全区基本形成了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的新局面,促进了商品交流,方便了人民生活。
1990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41亿元,各类网点总数3287处,比1989年增加356处, 从业人员达1.77万人,网点布局日趋合理,经营品种齐全,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特别是一些偏僻地带群众购物不便的情况有所好转。区内设立了综合集贸、 工业小商品和废旧品等各类市场共8处,总摊位数2345个,其中固定摊位935个, 临时摊位1410个。1990年商品上市量达2866万公斤,总成交额4931万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8.19%和10.5%。 此外,还有临时摊点群7处,早晚市21处。经过区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在市渔业公司的支持下,区人民一路市场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传统夜市, 鞍山一路市场增设了销售点,丰富了居民群众的菜篮子。四方区还拟于3年内,将人民路沿街住宅底层全部规划为商业网点,形成人民路商业街。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就绪, 在建网点13412平方米。1990年,全区商品销售额和商业利润首次超过了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利润。
区内的社区服务事业也发展迅速。 到1990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社区服务项目2656个, 其中,为老年人服务项目399个,拥军优属服务项目657个,为残疾人服务项目119个, 为儿童服务项目826个,婚丧服务项目122个,康复医疗服务项目31个,便民利民服务项目502个。这些服务项目在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海云庵糖球会盛况空前
近年来,由四方区政府主办的海云庵糖球会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融经贸、文化、旅游等活动于一体,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的盛大民俗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糖球会起源于海云庵庙会。 坐落在海云街1号的海云庵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道教郝祖华山派。1982年,该庵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庙会。是日,庵内香火鼎盛,庵外摊贩云集,百货杂陈,赶会群众络绎不绝。因庙会食品中以精球居多,且制作技艺精湛,花色品种繁多,深受赶会者喜爱,海云庵庙会遂以糖球而名扬四方。此民俗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为丰富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以糖球为媒介,促进四方经济的发展,广交海内外朋友,四方区政府主办了1990年糖球会。这届糖球会无论从规模、形式上看,还是从内容、影响上说,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上市摊位约2000个,参加商品交流的工商企业达60余家。会上不仅有糖球制销、商品交流等活动,还有各种民间文娱以至精球造型艺术大赛和摄影抓拍赛等活动。在历时3天的会期内,与会群众达60多万人次,在岛城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苏联、新加坡、菲律宾等外国友人和港澳台胞也闻讯而来。

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成绩显著
1990年,四方区加强了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在青岛市首次举办的1990年“琴岛杯”城市三上(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台阶)活动中,被评为市内五区第一名,获得“琴岛杯”。
城市规划方面,完成了对海云街商业住宅小区、杭州路河覆盖工程、人民路商业街、 温州路个体联片以及鞍山一路北段市场、台柳路市场等改造项目的规划,并对1985年以来50个应进行室外配套建设的楼院进行了规划设计和综合整治, 已完成其中20个楼院的配套建设。保质保量地进行了土地申报登记工作,查处违法占地1304.6亩,非法买卖的土地41.1亩, 在“琴岛杯” 城市三上活动中,“双违”管理取得第一名(市内五区)。
市政设施建设与养护管理方面,翻建了清江路、都昌路、南宁路东段等15条道路,总面积为7.2万平方米,修补柏油路面2万平方米,铺垫黄沙路面20.6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板1.8万平方米。全区车行道硬化率达到82.12%,人行道硬化率达到67.6%,分别比“六五”期末增加26.57%和63.68%。另外,还疏挖了小村庄河、杭州路河、海泊河北支等河道沟渠2200米,清淤2万余立方米。
环卫方面,公厕建设有突破性进展,全区公厕已达56座,每平方公里占有公厕由1989年底的0.8座提高到3.3座(按建成区面积16.69平方公里计算) ,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指标, 比“六五”期末增加了3倍多,其中40座公厕安装了上水,基本改变了过去公厕无水冲刷的状况。另外,还新建垃圾台5座,新设垃圾方箱150个,全区垃圾台增至9座,方箱增至1022个。主次干路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机械化清运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了落地垃圾问题。
绿化方面,栽植各种树木6万余株,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绿地和绿化带的建设任务,美化改造了嘉禾路小游园, 南山建园工程也已初具规模。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02%,比“六五”期末提高3.02%;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22平方米,比“六五”期末提高52%。
市容整顿方面, 整顿了人民路、温州路等主次干路25条,清理乱贴乱画等违章7439起,拆除影响市容的广告牌456块,粉刷主次干路的临街墙壁1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200个,完成了错埠岭一小区和山东路二小区设施配套工程,建成了抚顺路、嘉善路两条达标路。
另外, 还开工兴建了小村庄南山、湖岛村和杭州路街道办事处第一居委会3处自来水工程(除小村庄南山工程部分完工外,其余全部交付使用),为2100余户居民解决了吃水难问题。
(宫殿荣 杨有仑 王仁杰)

沧口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芝咸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维璞
区长 杨清斗
区政协主席 刘志功* 于守臣
1990年,沧口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全区总人口28.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6.78万。面积46.14平方公里,耕地3.8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3%。
199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占年计划的102%,比上年增长4%,比1985年增长220%; 实现利润总额4061万元,占年计划的102%,比上年增长4%;区管商业营业额达到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完成出口交货值5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0.8%;财政收入3882万元,占年计划的101.6%,比上年增长7.36%;农村总收入达到2.82亿元, 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分配达1356元,比上年增长3.4%;城乡人民储蓄额达到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荣获“琴岛杯”优胜奖
1990年,沧口区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开展“琴岛杯”城市三上活动的决定,从宣传发动入手,从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眼,加强领导、研究方案、制定标准、狠抓落实,取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同步提高的明显成效。其中规划、绿化管理工作在城市三上活动中分别夺得“琴岛杯”城市规划优胜奖和城市绿化优胜奖。在规划管理工作中,沧口区从宣传贯彻《城市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入手,从薄弱环节抓起, 对照三上活动标准找差距、订措施、抓落实。组织了300余人参加的“两法”知识竞赛,利用宣传车、宣传牌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法规。在深入宣传教育的同时,依法清理违法占地和违法建筑,成立了清理“双违”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拆除违法建筑71处。按照青岛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了十梅庵居民小区建设和胜利桥北端西侧地段改造规划设计以及沧口广场改造规划方案的评估,为实施规划奠定了基础。同时,针对本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了区村镇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基本达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要求。在绿化管理工作中,沧口区实行专群结合的工作方式,制定和实施了“分片包干”的管理办法,加强专业绿化管理,并成立红领巾护林队,设立园林绿化监督岗,发动社会力量搞好社会绿化管理,提高了全区的绿化管理水平。一是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搞好专业绿化管理。沧口区专业绿化队伍从干部到职工都个个有任务,人人有责任。在分片包干区域内,设卫生管理和绿化管理2项检查内容、 10项检查标准,并规定相应的判分标准,通过有关部门的随时抽查,按规定评分决定奖罚,使专业绿化管理工作做到工作落实、责任明确、赏罚分明。二是发动社会力量,搞好社会绿化管理。在绿化环节上,采取群众挖坑、专业绿化的办法,使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在管理环节上,沧口区开展了“我为祖国添新绿”的活动,成立红领巾护林队和园林绿化监督岗、流动哨,负责包栽、包活、包管理。由于采取专群结合、植树护林的有效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沧口区的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在去年春秋两次全市园林绿化工作检查中,沧口区均名列第一。

廉政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1990年,沧口区作为青岛市廉政建设试点单位,狠抓制度建设,坚持以廉促勤、举廉肃贪,使以权谋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腐败现象以及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抑制,并探索了一些加强廉政建设的有益经验:一是抓思想教育。在全面发动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机关干部中存在的攀比思想、埋怨情绪和糊涂观念,为廉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抓建章立制。在召开有关方面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接受批评、找出“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七条措施规定》,建立了特邀监察员制度和举报信息工作制度,并在各部门、单位制定了相应的“纠风”措施和廉政规定,做到领导抓、抓领导、层层抓落实。三是抓监督监察。充分发挥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能优势,狠抓执法监察这一重要环节,深入掌握监察对象的政风状况,找准易于发生腐败现象的环节和廉政规定、制度上的漏洞,分别进行例行的、专项的和预防性的执法监察,变坐等办案为主动出击。同时,进一步完善监督监察网络,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新增100个举报箱,方便群众监督举报。在监督监察的基础上,查处案件12起,并抓点带面先后大张旗鼓地树立了3个廉洁勤政的先进集体和1个模范人物, 公开处理了用公款建私房、虚报冒领奖金、私设小金库以及滥发钱物等5起违法违纪案件,伸张了正气,严肃了政纪。一年来,区监察局以坚持原则、秉公执纪的突出成绩,被评为市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毛元凤)

黄岛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玉论诚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彭清玉
区长 程绍田
区政协主席 刘承源
黄岛区辖3镇1乡,总人口9.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人,总面积(含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152平方公里,有耕地63886亩,人均0.85亩。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4亿元, 比上年增长20.8%,比“六五”期末增长2.3倍。粮食产量达到27568吨,比上年增产5.2%。农业总产值达到392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全区拥有工业企业310家, 固定资产1.06亿元,职工1.48万人;工业总产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实现利税2962万元,其中利润2268.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1.8%。 出口交货值达到4250万元,出口创汇817万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13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完成工商税收4291.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2307.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3%; 财政收入完成2220.9万元,比上年增长20.7%,财政支出20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3269万元,比年初增长88%;全区城乡储蓄余额达133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2元,比上年增长3.4%。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1990年,黄岛区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方向,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横向联合,扩大对外开放,拓宽经济往来渠道,促进了全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一、出口创汇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以农副产品为主的传统创汇行业和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创汇行业有较大发展,农副产品收购值1452.4万元,工业产品收购值2297.6万元,分别占收购总值的34.2%和65.8%,出口产品有地毯、胶鞋、彩电预选器开关、花生、竽头等23种。
二、涌现出一批创汇大户。全区出口交货值超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7个,出口交货值累计达3524万元, 分别占出口创汇企业总数的64%和收购总值的83%。出口值1446万元的青岛地毯五厂跨入全市20个创汇大户行列。
三、 利用外资有较大发展。到1990年末,共实施利用外资项目8个,其中“三资企业”5个,“三来一补”项目3个,总投资981.5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571万美元,现已利用270.7万美元。 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形成年产值7789万元,利税1500万元,创汇1321万美元的生产能力。
四、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区委、区政府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台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发挥靠近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包片开发了新街口工业区,加强了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

完善政策水产品生产出现新突破
1990年,黄岛区认真贯彻水产工作总方针,继续全面深化渔业改革,完善渔业政策,积极解决生产的稳定发展,加速了自然资源优势向商品经济优势的转化,全区水产品总产量完成22566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养殖产量11711吨,比上年增长56.3%,捕捞产量10824吨,比上年增长29.3%。实现了由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转变。
--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加快渔业生产发展步伐,继续深化渔业改革,完善了渔业承包合同。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的决定》和《关于鼓励发展渔业,加强生产管理的暂行规定》,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强化乡镇、村两级管理职能;区别不同养殖品种,以养为主,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地确定了“稳定对虾养殖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稳步发展扇贝;大力发展贻贝;逐步恢复海带养殖;积极发展滩涂贝类和海珍品养殖”的海水养殖生产思路。199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3163亩,海珍品护养面积达到5000亩,养殖品种发展到对虾、海参、鲍鱼、扇贝、紫菜等10多个,其中对虾养殖6547亩,扇贝养殖1330亩,贻贝养殖1200亩,滩贝护养达13857亩, 鲍鱼养殖20亩,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的比重由1989年的47.1%上升到52%。
--改进网具、发展捕捞。根据渔业资源的变化,不断调整捕捞生产结构。改进渔具和完善捕捞方法,年组织小元网、扒蛸等生产船62条,捕获鹰爪虾、面条鱼、八带蛸等3500吨。
--建立体系,搞好服务。全区建立了科技推广、物资供应、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生产五大服务体系。目前全区从事渔技推广的专职技术人员达到62人;区投资30万元建起了年产1500吨的饵料加工厂和3800立方米的育苗水体,共育出虾苗4.17亿尾,扇贝苗4.7亿粒, 鲍鱼苗30万粒,满足了养殖苗种的需要。全区冷藏企业有15家,总冷藏能力达到2800吨/次,有5处冷库经省商检局验收合格达到出口标准,加工品种发展到11种,水产品出口收购额达到1350万元。

(杨世平)

崂山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志圣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知斗
区长 李华瑞
区政协主席 黄守诚
1990年,崂山区辖13个乡镇,69.87万人,总面积858.2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2.47平方公里,水域(不含海域)面积7.6平方公里,有耕地30.06万亩。全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财政总收入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城乡年末储蓄余额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4.4%;人均储蓄98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8.55‰,比1989年下降3.36个千分点。

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崂山区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思想指导下,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保持了农、林、牧、渔各业的持续稳定增长。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20436万元,比1989年增长9.9%。粮食总产量达到10.22万吨,增长9.2%,耕亩单产534公斤, 增长11.3%。商品菜总产量达到27.14万吨,增长3.1%。水产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总产量达56234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980吨,增长19.5%, 淡水养殖产量228吨,增长85.4%。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其中大牲畜存养量2571头, 增长16%;家禽存养量256.79万只,增长7%;牛羊奶产量9201吨,增长23.3%; 禽蛋产量16073吨,增长15.4%。林业生产以及庭院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林地面积37.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2.9%,木材总蓄积量45.97万立方米,当年采伐量1212立方米,果品总产量23361吨。整个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合理,正在向发达型近郊农业的格局迈进。 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6元,比198 9年增长5%。
工业生产在资金、能源、原材料不足和市场疲软等困难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199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6.6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2%,比上年增长22.4%, 其中区属工业完成3.81亿元,增长14.6%;乡镇办工业完成5.78亿元, 增长12.5%;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17.00亿元,增长28.4%;其他完成800万元。全区工业主要加强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加强了适销对路、名优特新、出口创汇、有效供给等骨干企业产品的生产,对那些市场滞销、效益低的产品和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了限制或关停并转,使全区产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狠抓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对企业管理层、经营层、生产层的业务和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加强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 至1990年,全区有3个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5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39个企业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118个企业被国家定为三级计量合格单位、106个企业升为市级以上节能先进企业。
(陈爱德)

即墨市
中共市委书记 赵克志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蓝维瑞
市长 孟广耀
市政协主席 赵克志(兼)
1990年,即墨市辖30个乡镇,拥有103.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44万人,非农业人口6.80万人) ,比1989年增长0.8%。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比1989年增长0.1%,粮田面积101.61万亩,比1989年增长6.2%。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8亿元, 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337.4%和14.2%。粮食总产量达到54.5万吨, 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50.2%和7.9%,199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花生总产量6.26万吨,在全国各县(市)中居第九位。“七五”期间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5.6万亩,199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9万吨,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94.5%和9.1%。 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02亿元,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57.9%和1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197.4%和11.1%。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32.82亿元,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499.4%和16.9%。有73种产品获得青岛市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出口商品交货额继1986年突破亿元大关后,1990年达到3.06亿元, 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326%和28.8%。“七五”期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5%, 1990年总额达到7.26亿元, 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154.2%和15.6%。财政收入“七五”期间年均增长18.5%,1990年达到9162万元,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133.8%和8.9%。1990年年末城乡储蓄余额达到6.2亿元,分别比1985年和1989年增长380.6%和41.4%。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57元,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62.6%和4.7%;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900元,比1985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89.6%和6.9%。 “七五”期间取得科研成果214项,其中4项达到省级先进水平。“七五”期间市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1990年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1990年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 (市) 行列。教育事业迅猛发展,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县(市),勤工俭学连续三年列全省首位。

粮油生产列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1990年, 即墨市粮食单产、 总产分别达到567公斤和54.5万吨, 比1985年增长54.01%和58.7%,年均递增9.02%和9.67%;花生总产6.26万吨,比1985年增长9%,年均递增2.3%。 “七五”期间共向国家贡献粮食193368吨,油料36046吨。其中1990年贡献粮36778吨,油料7556吨。“七五”期间,即墨市粮油生产之所以能够连年丰收,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主要是因为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一系列政策,不断为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根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问题,先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关于鼓励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几项暂行规定》、《关于增加农机投入的暂行规定》、《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积累制度的试行规定》等14个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文件。鼓励粮食生产的规定中所设立的粮食总产、增长幅度、“吨粮田”、“双千田”、粮油合同、定购交售四种奖励,激发了农民搞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990年吨粮田面积由1989年的8.7万亩增到10万亩;“双千田”由1989年的0.5万亩增到1万亩。增加农机投入的规定,对新购置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和奖励,调动了集体和个人购买农机的积极性。1990年全市新增各种农业机械4900台(件),其中链轨拖拉机67台,财政补贴32.7万元。目前,全市机耕作业面积达到137.8万亩,水浇能力扩大6.7万亩。水利建设以奖伏补的政策规定,对有效机井、大口井,新挖平塘等大小项目,按投资多少分别以500~10000元的等级奖励。1987~1989年农田水利建设共投资5200万元, 其中财政支出以奖代补资金达366万元。投工180万个,兴建各种水利工程项目12000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5.1万亩,使市水利建设跨入省先进行列。
二是抓投入重在“造血”,努力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针对水利设施失修老化、灌溉效益下降,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等实际问题,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入手,组织各行各业和广大农民,增加对农业资金、物资、人力等各种投入,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首先在全市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农民个人和集体投资为主渠道的“四个一点” (国家投一点、市乡投一点、村里拿一点、农民集一点) 的投资体系。另外,还建立了劳动积累工制度。199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前三年的基础上又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085万元, 投工491万个,完成水利工程项目2491项,改善扩大农田灌溉面积3.9万亩。
三是大力依靠科技,全面振兴农业。到1990年全市已建起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网络, 建立31个实体性农业技术推广站,拥有专、兼职技术人员120名,造就培养了1300名农民“土专家” ,发展了7000余个科技示范户。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500期, 接受科技训练的农民达16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新成果的示范、推广。1990年实施“农业丰收计划”40万亩,其中10万亩旱薄地小麦平均单产544.4斤,比实施前三年的平均单产406斤,增产138.4斤,增长34.1%;地膜覆盖花生15万亩,推广配方施肥72.1万亩; 间作套种立体种植45万亩,科技人员下基层承包农作物面积7万亩。
四是积极推行了“两田制”和区域化的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针对土地分割零碎、分散经营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1990年在1989年“两田制”试点的基础上, 全市对主要依赖土地收入的788个村庄实行了“两田制”,并在推行“两田制”,使土地成方连片的同时,实施了区域化的种植,使种植计划和作物茬口布局、作物品种和技术措施、机耕机播和收获时间、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实现了“五统一”,促进了农业稳步发展。
(顾玉义)

胶南市
中共市委书记 战德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明顺
市长 王寿志
市政协主席 孙植正
1990年, 胶南市辖12镇12乡,84.9212万人口。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达到24.9亿元,比1989年增长12.4%。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20.55亿元, 增长14.1%;农业总产值完成4.36亿元,增长5.4%。实现财政收入7946万元,比1989年增长11.5%。粮食总产量达到43.33万吨,比1989年增长13.5%,创历史最高水平,荣获1990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油料产量继1989年进入全国县(市)第七位后,又实现了新的突破,达到8.47万吨,增长17.4%。林业生产被列为全国12个沿海防护林规划设计试点县和全国经济林名优特商品生产基地。果品总产量达到5.38万吨,比1989年增长16.3%,新红星、红富士苹果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牧业生产先后被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列为瘦肉型猪、水貂、奶山羊、绵羊、菜羊商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猪生产基地,总产值达到8554万元,肉类总产量达到2.87万吨。 水产品总量达到3.94万吨,比1989年增长9.2%。成为国家扇贝、杂色蛤等海珍品出口生产基地,养殖对虾产量跨入全国千吨县行列。199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59亿元, 有4家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8家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有71种工业产品被列为国家、部、省和青岛市优质产品。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9亿元。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54亿元。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达到21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4元。

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胶南市地处沿海开放地带,是青岛市辖的近郊县(市)之一,东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岛区接壤,西、南、北三面与日照市、五莲县、诸城市、胶州市毗连。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发展外向型经济条件优越。自改革开放以来,胶南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放到战略高度上予以重视,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优惠的政策调动出口商品生产的积极性,靠周密的服务促进外资企业和出口商品生产企业的大发展。 1990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2.013亿元,比1989年增长30%,同“六五”末相比增长近3倍;出口商品发展到14大类159个品种,出口供货企业达到58家, 其中年出口额过千万元的有5家,过500万元的有8家,真空包装蛤、手推车、海藻制品出口量居全国之首,肉食、对虾、蔬菜、干芋、花生等出口量跨入山东省先进行列。到1990年底,胶南市先后同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共建立外商投资企业7家, 投资总额2545万美元,其中合同外资1344万美元;来料加工项目4个,加工费收入412万美元;补偿贸易项目5个,设备价款389万美元,1990年已投产的3家合资企业和一家合作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20万元,销售收入4981万元,外汇收入384万美元。
(冯培军)

胶州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殿忠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厚杰
市长 高志喜
市政协主席 郝承德
1990年, 全市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5.86万亩,年减少3000亩。市仍辖8个镇、 9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年末统计人口71.61万人,年增加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87‰。工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年增长19%,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番,比“六五” 计划最后一年的1985年增长了3.3倍;财政收入7791.9万元,年增长12.4%; 外贸出口收购值2.5亿元,年增长50.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18亿元,年增长12.1%;城乡人民储蓄年末余额4.47亿元,年增长36.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被国务院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市”。被农业部、财政部评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市”。

农村经济大发展
1990年,胶州市制定了农村改革的总政策和15个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清理整顿农村财务,丰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广泛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 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1990年投资2679万元,投工807万个,完成水利建设项目7660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万亩,农机投入1500万元,新增了链轨车等大型农业机械。大搞科技兴农,共建立科学技术示范户4000多个,设立植物医院11处,技术承包集团发展到35个。农业生产空前丰收,乡乡镇镇都增产。农业总产值3.397亿元,年增长18.9%,粮食总产量3.92亿公斤,年增产1亿多公斤,单产327公斤, 年增加69公斤,总产和单产比历史上最好的1987年分别增长10.7%和15.5%。
二是,乡镇企业稳步发展。1990年对乡镇企业确立了“投管并举,挖扩同抓”的指导思想,狠抓了企业管理、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和横向联合。投资8100万元,引进资金1500万元,开发新产品49种(类)。保持了适度的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59亿元,年增长22.3%,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3%,为市直工业总产值的3.4倍。实现利税1.89亿元,年增长6.8%。
三是,农村外贸出口增长迅速。1990年在巩固原有出口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新开辟了苏子、 菜葫芦等3个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开发新品种30多个,新发展出口生产企业21处, 省内外业务联系点增至100多处。与外商洽谈了30多个合作项目。农村外贸出口收购值2.11亿元,年增长42.2%。占全市外贸出口收购值的84.4%。李哥庄镇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7281万元,创汇1543万美元。
三项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全市农业总收入达到了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4元,年增加82元。

(贾福明 高巍)

莱西市
中共市委书记 张成堂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生世鉴
市长 丁瑞云
市政协主席 左祥元
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县级),行政区域不变。辖22个乡镇; 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总人口70.44万人,比1989年增加0.87万人;耕地面积103.9万亩,比1989年减少0.4万亩。
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3亿元,比1989年增长14.9%;国民收入达到11.7亿元,比1989年增长9.3%,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比1989年增长1.8%; 农业总收入达到14.3亿元,比1989年增长19.3%;粮食产量实现了新突破, 单产达到697公斤,总产达到4.74亿公斤,分别比1989年增长11.2%和11.9%,创历史最高水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9.1亿元, 比1989年增长18.3%。工业实现利润1.3亿元,比1989年增长17.9%。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完成1.5亿元, 比1989年增长10.9%。全市预算内财政收入完成5622万元, 比上年增长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74亿元,比1989年增长3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9年增长1.6%。

村级组织建设取得新成绩
1990年,莱西市认真总结前几年抓村级建设工作的经验,继续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强化村级、工作到户”作为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村级建设达标升级活动,狠抓后进村的整顿和转化,推动村级组织上水平、上台阶。全市一类支部已上升到46.9%, 三类支部全部改变面貌。共涌现出94个先进党支部、103个模范村委员。 1990年8月,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在莱西召开,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基层单位的代表共计216人出席了会议。 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莱西市作了题为《立足配套改革,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的典型发言。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参观了莱西市的村级组织建设情况,对莱西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会后,莱西市被国家民政部定为“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市”。

首届“中国莱西山楂节”
1990年10月12~16日, 首届“中国莱西山楂节”在莱西举行,历时5天。国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750多名有关负责同志,经贸界人士、科研专家和来自日、美、苏、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56名宾客参加了这次盛会。本着“以果为媒、以节结缘、广交朋友、促进联合、搞活经济、振兴莱西”的目的,莱西市委、市政府组织来宾参观了山楂园及山楂制品,并组织了果品一条街和地产工业品一条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经济技术信息发布会,同参加节日的来宾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与洽谈。节日期间,共成交山楂果414万公斤,山楂制品1480万元,成交苹果750万公斤,地产工业品价值3757万元, 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1份,协议书37份,达成经济技术合作和转让协议意向58项,引进资金64万元。莱西市成功地举办“首届中国莱西山楂节”,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莱西果品的卖难问题,而且扩大了莱西的对外交流与协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岱功 宫泉激 李广涛 王崇斌)

平度市
中共市委书记 魏景瑞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董永昶
市长 崔锡柱
市政协主席 任福堂
1990年,全市总面积3166.54平方公里,耕地257.23万亩,市辖19个镇,26个乡,总人口129.7万,是山东省目前最大的对外开放县级市。
1990年,平度市全面完成“七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有了新的发展。 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3.9亿元增长到39.37亿元,年均递增22.5%;工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4∶56变为79∶21。全市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8.11亿元,比1985年增长3.6%,年均递增0.7%;农业总收入达到26.8亿元,比1985年增长129.1%,年均递增18%。粮、棉、油生产跨入全国百强大县(市) 行列,油料产量名列全国第一, 粮食产量名列全国第八,棉花产量名列第七十四位。5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省农业先进县等称号。
199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9%,是1985年的5倍,“七五” 期间年均递增38.7%;市属、乡镇和村办工业1990年累计实现利税26598.1万元, 比1989年增长4.3%。到1990年底,全市乡镇以上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已达6.3亿元, 是1985年的3.5倍。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连续5年过亿元,1990年突破两亿元大关,达到2.23亿元,“七五”期间年均递增29.2%。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76888万元, 比1985年增长73%,年均递增11.5%。全年完成财政收入9311.6万元, 是1985年的2.03倍,比上年增长9.8%,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城乡年末储蓄余额达到7.68亿元,是1985年的4倍多。年均递增33%。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6元,比上年增长6.07%。

粮棉油产量跨入全国百强大县行列
1990年,平度市在农业生产中,战胜了风、雹、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夺得全面丰收。 全市农业总收入26.8亿元,比1989年增长11.93%。粮食、棉花、花生在1989年跨入全国百强大县行列之后, 再创新纪录。粮食总产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3.28万吨, 比1989年增长8.23%,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总产达到1.73万吨,比1989年增长18.9%;花生总产达到13万吨,比1989年增长6.56%。南村、明村、麻兰、大泽山4处乡镇的粮、 棉、油、果总产量居青岛市之冠,跨入青岛“十大状元”行列。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7.86亿元,比1989年增长14.27%;大牲畜存养量达到24.54万头,生猪存栏量达到42.73万头,分别比1989年增长6.2%和2.1%。林果生产、庭院经济、水产养殖等都有较好发展。平度市在多灾之年夺得农业全面丰收,主要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抓了三项工作:一是依靠科技振兴农业。 制订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平度农业的实施意见》 和《关于一九九○年农业丰收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市、乡镇、村三级配套,各业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土壤肥料等四大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990年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争创“农业丰收奖”活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全市有42处乡镇申报立奖项目,共349项,立项面积130万亩,经验收评审, 有40处乡镇的146个高产开发项目获得农业丰收奖。二是加大农业有效投入, 突出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0年全市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350 0多万元,投工1500万个,完成土石方2800万立方米,治理中低产田11.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0万多亩,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三是进一步加强了以服务制度为重点的三项制度建设。以土地定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 积累制度建设,筹集各类积累资金7540.67万元,比上年增加了3623.79万元。其中集体积累资金3304.3万元,比上年增加1431.67万元,农户家庭积累资金2249.36万元,比上年增加1647.24万元;服务制度建设,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农业服务中心和服务站 (公司) ,有1775个村庄建立了不同专业的服务组织,772个村庄的“服务大院”初具规模。一年来,乡(镇) 村两级用于服务设施的投资共达4900多万元。三项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为夺取当年农业丰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为今后全市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镇企业年产值居全省首位
1990年,平度市继续坚持“工农并举,突出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工作方针,以资源开发加工为基础,以发展乡镇外向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内引外联,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水平。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1.5亿元,其中乡镇工业25.2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4.07%; 乡镇、 村集体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5.63亿元,实现利税1.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9.9%。乡镇企业产值和乡镇工业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乡镇工业目前已发展到2000多处,生产产品3500余种, 继1989年城关、南村、田庄、蓼兰四个镇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之后,1990年又有门村和马戈庄两个乡产值过亿元, 利税过千万元。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四大产品系列,即以石墨、大理石和其他建材为主的矿产品系列;以草编、抽纱为主的工艺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系列;以粮、棉、油、果、畜、禽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系列;以机械、精细化工为主的机械化工产品系列。到目前,全市乡镇企业中重点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331处,形成了17大类300多个品种的生产体系,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06亿元, 其中年出口交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2处,有3种产品年出口交货值在1000万元以上。
(王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