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67&run=13

中共市委书记 贺国强 副书记 翟永 李启万 庄庆臣 孙常印
中共市纪委书记 倪士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元荣
副主任 刘振嵩 艾鲁川 房立 郭德耀 王儒学 王忠堂 饶曼妮(女)
市长 翟永
副市长 赵传明 庄庆臣 张福山 谭永青 封居尚 刘统侠 徐克勤
市政协主席 刘耀华
副主席 王砚耕 王炳琴 张明山 吴鸣岗 张东木 诸葛士廉
冯德英 王耀生 李清岷 陈景法 王世墉 姚兆迪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景文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徐世经
1990年, 济南市辖5区5县,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总人口523.6万人;市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32.27万人。
1990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实行治理整顿,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七五”计划的各项指标。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29亿元,比1989年增长6.7%,比“六五”末(1985年,下同)增长61%,平均每年增长10%,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国民收入103亿元,比1989年增长7%,比“六五”末增长51.6%,年平均增长8.7%;工农业总产值259亿元,比1989年增长9.2%,比“六五” 末增长103.8%,年平均增长15.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11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五”期间,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整个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八五”时期和今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治理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1990年,继续实行财政、信贷“双紧”方针,同时适当调整控制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确保了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市属城镇集体以上基本建设投资比1989年减少3.3%,其中全民减少21%,技术改造增加了33%,城镇集体减少16.2%;涤纶工程、硝酸磷肥、北郊热电厂等重点工程和汽车配件厂、机床二厂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均完成了计划任务。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扶持133种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对41种产品实行了限产、停产。深入开展了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强化了市场管理,完善重要商品的专营方法,清理整顿公司工作基本结束, 流通秩序进一步好转,市场物价稳定,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3%,比1989年回落13.4个百分点。在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前提下,企业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内部配套改革逐步完善。 全市已有102户预算内国营企业顺利进入第二轮承包,承包办法有新的改进;974家企业实行工效挂钩,其中全民企业892家,占96.2%。企业兼并及横向经济联合迈出新步伐,截至1990年底全市已有69个企业兼并了88个企业,新建了啤酒、花岗石两个企业集团,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20多个,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884个单位建立了多种经济联系。 企业集团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强强联合的新趋势。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成开业,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创造了条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巩固完善,有1500多个行政村试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了新的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流通领域、科技、教育、劳动、人事等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稳步发展。
工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七五”期间,通过引进技术等手段,先后对汽车制造总厂、机床一厂、机床二厂等一批骨干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使企业技术装备有了较大改善,工业发展实力大大增强。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225.3亿元, 比1989年增长9.5%,比“六五”末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16.9%。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产品持续增长, 原油加工、水泥、钢、生铁分别比1989年增长3.3%、 2.9%、7.6%、6.9%,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棉纱、棉布、呢绒、啤酒等轻纺产品均有增长。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990年优质品产值率达到24.8%,比“六五”末增加5个百分点;有8种产品1个项目获国家金银奖,获奖数量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是历年来最多的。全年开发新产品700种,完成技术改造项目420个。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到1990年,全市共有157家企业晋升为省级以上先进企业,其中国家一级企业3家, 二级企业39家。 乡镇企业发展加快, 1990年乡镇及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7.5亿元,比1989年增长2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比1989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5.14亿元,比1989年增长6.2%,比“六五”末增长20.2%,平均每年增长3.75%。商品粮、棉基地县和“菜篮子”基地建设有较大进展, 粮食总产量达到18.15亿公斤,比1989年增长11.7%,比历史最高年份增长7.9%, 市及章丘、平阴两县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两县被国家统计局列入全国产粮百强; 经济作物中,棉花虽遭受洪涝灾害,总产量仍达5000万公斤, 商河、济阳两县被国家统计局列入全国产棉百强;油料实现翻番,花生总产量达2175万公斤, 比1989年增长1.1倍;肉、蛋、奶、鱼的生产均有较大增长,总产量分别比1989年增长17.3%、 28.5%、16.9%、7.4%;城市工矿区菜田种植面积达10.25万亩, 产量稳增,品种齐全,供应充足;林业生产好于往年,造林面积20.5万亩,比1989年增长1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终日趋健全,农村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7.7亿元,比1989年增长15.1%,比“六五”末增长2.1倍;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0.7%,比“六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
1990年2月国务院批准济南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后, 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整体开放意识,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90年外贸商品供货总值完成11.3亿元, 比上年增长21.6%,比“六五”末增长2.2倍,平均每年增长26.5%;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227家,出口商品增加到21大类、386个品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品出口比重提高到89%;机床、电子、丝绸等五大类产品均比1989年增长30%以上。出口渠道有所增加,逐步走出了以省外贸公司出口为主、多口岸多渠道出口相结合的路子。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有较大发展。“七五”期间,合同利用外资约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亿美元。1990年全市在多种形式的对外经贸洽谈中, 签订合同84项,合同利用外资0.6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193万美元。“七五”期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10家,已开业50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3家。“三资”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势头良好,1990年全市生产性“三资”企业实现产值2.25亿元,比1989年增长1倍,出口创汇也有较大增长。“七五”期间完成技术引进项目300多个,引进生产线60余条,关键设备4100多台(套) ,先后对200多家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加强了同友好城市、港、澳、台地区的经济联系,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各方面友好往来不断增加,1990年全市共接待参观、访问、旅游和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人员2.06万人次,比1989年增长48.1%。
城乡市场供应充裕,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七五”期间,以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服务网点比较配套的、多成份、多渠道、开放式的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全市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网点发展到5.66万个,从业人员19.04万人,城乡农贸市场发展到320多处。 市区改造扩建了百货大楼、人民商场、大观园等一批大型商店,县城和乡镇驻地的商业设施也有明显的改善。商业企业与全国各地的1000多家工商企业建立了联营、 联购、联销关系,来济经商的客户达到480家,投资近3000万元,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逐年增强。1990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58.1亿元, 比1989年增长7.7%,比“六五”末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6.5%。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年安置就业人员2.24万人,待业率控制在2.4%以内; 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2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1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1.7%、6.4%,比“六五”末增长1倍和66.5%,均高于物价上涨指数。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51.08亿元,比1989年增长39.1%,比“六五”末增长3.4倍。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动力,城市建设、管理又上新水平。1990年,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为重点,以节水保泉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突破口,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了“三迎一创”和城市“三上”活动。辛庄高架桥、榜棚街拓宽工程按期建成通车,济南飞机场、济青高级公路济南段、外环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 南门地下停车场破土动工;甸柳庄、七里山、黄台、洪家楼4处通讯设施建设两处已交付使用。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线路增加到40条,营运里程由1989年末的1006公里增加到1212公里。管道煤气工程已供气2万户,城市气化率达到45.7%,比1989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综合开发住宅108万平方米,50%的住房特困户已搬进新居,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5平方米,比“六五”末增加2.3平方米。城市绿化、净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绿地面积55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89年的3.9平方米增加到4.07平方米。环境保护工作以防治大气、水、 噪音和固体废物等公害为重点,积极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年内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 面积8.59平方公里。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处理率比19 89年提高1.59%,处理达标率提高6.15%,工业粉尘回收率提高4.0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1%。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和每平方公里月降尘量均比19 89年降低。1990年,特别令全市人民欣喜自豪的两件大事:一是由于各项节水保泉措施比较得力,又遇丰水年景,干涸两年之久的泉群重新喷涌,为“泉城”增添了光彩,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二是由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打了一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漂亮仗,荣获全国“十佳”卫生先进城市称号,把全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科技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文化、卫生等事业都有新发展。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的方针,科技教育投资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支持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局面。 “七五”期间,市属科研单位共取得科技成果1290项,其中900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提高到80%。其中1990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300项, 比1989年增加17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32项,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225项。实施66项“星火计划”,重点成果推广项目32项,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90年创建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起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中小学辍学现象明显减少。中等教育结构进一1989年增长3.35%,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中等教育的比重提高到20.06%。 济南联合大学初具规模,市属普通高校在校生达2840人。教育质量有所提高,1990年全市在校生在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达496人次。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都取得许多新成绩。1990年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获省以上奖励45项,其中一等奖8项;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不断改善,1990年全市卫生事业机构病床达到1.82万张,通过加强医风医德教育,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提高。突出加强了农村后进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 圆满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4‰。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有30.4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专业运动员在国际体育竞赛中夺得金牌7枚, 在全国、全省竞赛中共夺得金牌75枚,其中获全国国家级竞赛金牌39枚,为全市人民争得了荣誉。

济南市“菜篮子”工程发挥效益
自1984年以来,济南市狠抓“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国营生产基地为骨干,以集体和专业村户为重点,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逐步建起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 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其中计划内常年菜田5.2万亩,人均占有0.04亩;建立了保护栽培基地、季节菜基地、水生菜基地、渡淡菜基地等,形成近、中、远郊结合,各类蔬菜基地配套发展的生产格局。禽蛋生产除市属潘村、彭庄两个大型养鸡场外, 机关、学校、厂矿企业、部队自办养鸡场100多个;大力推广大涧沟村集约化、社会化养鸡的经验,使全市养鸡业得到较快发展,蛋鸡存养量达1000万只以上。 近几年建起1处万头瘦肉型养猪场,发展了千余户存栏1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同时,积极发展农户分散饲养,使生猪存栏达到80万头。奶牛生产,在抓好三个国营牧场的同时,大力扶持集体和个体饲养,现奶牛存栏量已达4800头,比改革前增长3倍多。 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章丘白云湖、长清孝里洼等水产基地已投产见效,全市水产养殖达6.3万亩。
1990年全市蔬菜总产量13亿公斤, 鸡蛋0.8亿公斤,肉类1.08亿公斤,分别比1985年增长1.03倍、 1.15倍和2.08倍。1990年市区蔬菜供应量日人均0.4公斤,猪肉年人均25公斤,鸡蛋年人均15公斤,比1985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商品质量不断提高,供应的蔬菜中鲜嫩菜达80%以上,猪肉中鲜肉率达80%,鸡蛋也由过去的冷藏蛋改为常年供应鲜蛋。副食品价格比较稳定,1990年肉蛋菜等主要食品价格升幅比1989年明显回落。城市居民群众比较满意。

济南市荣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称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济南市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卫生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搞好城市卫生作为整个城市工作的突破口和推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在城市卫生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市区分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城市整体卫生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近几年在全省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连续名列前茅。1990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开展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活动的指示精神,在全市城乡各行各业掀起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活动的热潮。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都成立了创建卫生城工作领导机构,充实加强了爱卫会组织,形成了上下贯通、有权威的领导体系。各级领导分工包干抓创建,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突出抓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工作;抓紧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公共场所及“两站一场”等窗口单位的综合整治,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卫生死角和老大难问题。二是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市里多次召开各区、各部门党政负责同志会议和全市性的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全面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电视、广播、报纸分别开辟了创建卫生城市的专题节目和专栏,印发了创建卫生城市宣传提纲,卫生业务部门举办了展览、学习班,中小学增设了专门卫生课,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卫生城”的重大意义、奋斗目标、任务要求和典型经验,切实增强了“爱泉城,讲卫生,做贡献”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实行了目标化管理。按照条块结合,块块为主,条条保证的原则,市政府与各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窗口单位签订了创建卫生城市责任书,把96项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各单位,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限期完成。各区政府加强了对驻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活动的领导,中央和省各驻济单位积极配合大力支持,起到了表率榜样作用。四是全力以赴,综合整治。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加了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彻底清扫公共卫生和家庭卫生,绿化、净化、美化市容环境,全市累计疏浚污水沟渠39条, 清除淤泥2.9万立方,清理卫生死角2500多个,清运垃圾8亿立方米, 植树853324株。经过全市人民的积极努力,济南的城市卫生工作达到全省、全国的先进水平,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除害防病、食品卫生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观,在1990年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表彰大会上,济南市荣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的称号,并受到国家爱卫会的表彰和奖励。

(王保欣 刘少玲 张贺清)

市中区
中共区委书记 王丕俊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吴乃田
区长 王翰科
区政协主席 赵绪信
1990年, 市中区辖1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镇。 面积58.26平方公里。 全区人口29.86万人。全年完成社会总产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工农业总产值达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出口商品收购值实现805万元,比上年增加145.4%。
工业、交通。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实现利润1643万元。全年完成技改和新产品开发项目24项;打包机、扁管散热器、薄塑料雨衣、儿童服装等拳头产品均增产20%以上;外贸出口实现年年翻番。1990年批准中外合资企业3家。 区散热器厂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5家工厂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1990年完成货运量63.3万吨,货物周转量2200万吨公里。
农业。1990年得到全面发展。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975亩,粮食总产达2244吨,比上年增长17.4%。蔬菜播种面积5076亩,总产1.05万吨,比上年增加15.5%。果品总产750吨, 比上年增加100%。大牲畜存栏数234头,生猪存栏数4050头,羊存栏数3495只, 产奶170吨,产肉3310吨。养鸡210万只,产肉鸡175万只,产蛋1060吨。1990年农业总产值3020万元,比上年增长56.6%。
商业、 饮食服务业全年完成营业额3.2亿元,实现利润1533万元。全年新增个体商户721户,全区达3222户。农副产品上市量54320吨,成交额63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17%。区物资购进总额1572万元,销售总额1529万元。
1990年区财政收入3364万元,比上年增长7.3%;支出3322万元,比上年增长2.9%。工商利税收完成3172.4万元,比1989年增长4.3%。
城建管理。1990年区城建开发新建、续建工程26.8万平方米,竣工使用面积13.8万平方米。 市政养护工程年投资240万元,新建改建16条主干道路,铺沥青路面11万平方米,砌人行道4.2万平方米,更新、维修排水管道(沟) 1130米。专业绿化植树24946株,种草5998平方米,种花16383株(盆) ,群众绿化植树60010株,建绿地花坛5000平方米, 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2.46%,人均占有公共绿地5.68平方米。建水冲式公厕6处,安装新钢制组合垃圾台(箱) 21处。1990年依法加强综合治理,对三条主干道路进行全面整顿,共清理沿街乱建面积18238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7处,共青团路、文化西路被评为省先进市容达标路。 12个街道办事处实现“烟尘控制区” , 全区69.6%炉灶推广使用型煤。
文化事业。 1990年市中区被国家科委指定为重点联系区, 全年完成科技攻关和“星火”、“火炬”项目4项,推广科技成果4项。
1990年全区有11所普通中学, 在校生10300人,教职工1204人;小学44所,在校生24642人,教职工1562人,幼儿园40所,在园幼儿10325人;职业高中5所,设服装、园林、电工、汽车修理等12个专业,在校生1456人。全区有社会办学20所,农村成人教育完成7000人次。当年完成校舍改建工程10项,其中永长街回民小学新建一座五层、建筑面积3566平方米的教学楼,已投入使用。
1990年区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举办了新春民间扮灯会、元宵花灯联展活动;区文化馆创作的“学卖瓜”等节目分别获省市汇演和华东六省一市调演奖;市中区与西宁市城中区等四个文化馆在济联办“卡拉OK”歌手大奖赛和书画、摄影联展。
社会保障。 1990年全区有福利工厂15个,安排残疾人301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100%,福利工厂年创产值1521.4万元,实现利润166.8万元。对城区30户31名五保老人, 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七贤镇镇、村敬老院共3处21名五保老人,五保统筹率为100%,全区各街道办事处建立8个社会服务网络,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项目896项。
(张洪森)

天桥区
中共区委书记 陶安岭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左宪让
区长 李华理
区政协主席 李同祥
1990年, 天桥区辖1个镇,城区设1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3480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9081人。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1.62万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9‰。全区财政收入587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5亿元,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0.97亿元,出口商品交货值2068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4%、12%和3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6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天桥区位于济南市北部, 境内有济南火车站和济南长途汽车站两大交通枢纽,400多家国家和省、市属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来,天桥区委、区政府凭借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90年,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10.97亿元,占全区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抓网点布局。针对繁华地区、偏僻街巷、新建居民区商业服务网点不配套的问题,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区、街、镇、村、居多渠道并进,国家、集体、个体三扇大门齐开等方法,进行服务网点的配套建设,实现了网点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1990年,全区商业服务网点已达4883处,50%的街道办事处建起了商业服务一条街。二抓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各街、镇的优势,搞好与驻区企业相关的纺织、化工、汽车等行业的配件供销服务。围绕企业职工子女待业人员多、闲散人员多的现状,在场地、政策等方面提供方便,支持企业开办商店、宾馆、饭店等, 既安置了闲散、 待业人员, 稳定了社会,又方便了群众,增加了企业效益。1990年,全区劳动服务事业总收入达1亿多元,90%以上的待业青年得到安置。三抓市场建设。几年来,天桥区采取与企业联办市场等多种方法,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全省最大的果品批发市场等13处各具特色的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1990年,又建起了济南市第一家封闭式、全天候型的工人新村农贸市场和集生产加工、零售批发、生活服务三位一体的洛口服装市场。到1990年底,全区共建成各类市场15处,个体业户发展到3658户,形成了农副产品、工业品、果品、服装、建材等门类较为齐全、批发零售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李绍和)

历下区
中共区委书记 栾毅昌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秦树才※ 沈润宝
区长 彭万生
区政协主席 姚传明
1990年区划调整后,历下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镇,共有183个居民委员会、25个村民委员会。 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38.7万。全区工农业总产值3.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农村经济收入完成2.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农业总产值1083万元,比上年增长28.2%;粮食总产量1238万公斤,比上年增长51.9%,创单产历史最好水平;蔬菜上市量1430万公斤,肉、蛋、奶、鱼总产量197.2万公斤; 水果产量62.5万公斤。商业营业额完成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1990年区财政收入5035.5万元,比上年增长6.7%,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 区属职工平均工资1821元,比上年增长5.7%,农民人均收入1137元,比上年增长58元。全区居民储蓄8亿元。
(李明川 吴汉中)

历下区被定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1990年,历下区委、区政府认真制订科技兴区措施,筹措科技资金,走“大科技、多方位、广渗透”的路子,促进了科技“星火计划”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取得显著成绩,被省科委定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历下区利用驻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多的优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区、街建立科技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编制和实施“一、二、三工程”,即制订总揽全局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银河计划》;抓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抓好“星火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的落实。经过区15个部门和大专院校、科技单位的论证,《银河计划》被列为市科委的软科学计划,并于1990年上半年完成编制任务。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新技术开发区在顺利筹建中,科技街1989年12月建成开业后,在科技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成效,被列为省、市科研项目的有12个,现已完成省、市计划各1项,区自定计划9项,年增产值1900多万元, 实现利税400万元。历下区被评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进而有计划地发展星火产业集团。

历下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
历下区文化馆,多年来坚持改革,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群众文化阵地,充分利用该馆的地理和人才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了大批文艺骨干,近几年文化馆组织了书法、绘画、京剧、舞蹈等7个协会,有500多人参加。为配合党的中心任务,每年举办多起大型文化活动。从1984年夏天开始,在大明湖公园举办了三届“明湖之夏” 游乐晚会, 开展多种游乐活动,每晚观众达4~5万人。1990年在解放阁举办了“解放阁消夏晚会”,有舞蹈、京剧清唱、皮影戏、相声、山东大鼓和划船游览等节目,有几十位文艺界名演员参加演出,被誉为群众的文化乐园。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文化馆。1990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馆。

(吴汉中)

槐荫区
中共区委书记 张印峰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连成
区长 马洪泉
区政协主席 刘茂儒
1990年, 槐荫区辖11个街道办事处,两个镇,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年底总人口为3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万人。耕地6.8万亩,比上年减少1107亩。工业总产值完成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商业营业额完成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农业总产值完成4206万元,比上年增长4%;财政收入完成4700万元,比上年增长0.5%。

坚持依法治区建设文明新城区
遵照党中央“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的方针,槐荫区自1988年以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坚持依法治区,建设文明城区的尝试。三年来,通过上下努力,全民动员,在全区开始形成依法治区的新局面,城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社会治安秩序和街风、民风进一步好转,连续三年被评为济南市双文明先进单位。全区在依法治理的实践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突出重点,深化普法教育。在普法教育中坚持了四个结合:一是全员学习同重点学习相结合。二是普遍学习同专业学习相结合。三是普遍学习同阶段性学习相结合。四是经常性普法教育同集中教育相结合。由于不断深化普法教育,全区已初步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浓厚气氛。二、抓点带面,推动依法治区工作的全面展开。为保证依法治区的顺利进行,区领导首先注意发现,并推广了“配套典型工作法”的运用。在全区初步形成了依法治街(村)、治厂、治校、治店,治理机关等六个方面的配套典型,使全区依法治理工作呈现出上下促进、左右影响、全面展开、滚动式发展的良好势头。三、从治本入手,建立严密有序的依法综合治理网络体系。为促进社会安定,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区里普遍建立了联防治保、治安巡逻、楼群自管,民事调解、厂企内部保卫和帮教等6支群众性自管、 自防、自治队伍,在全区形成了全方位的防范体系,为建设文明新城区、创造了良好稳定的区域环境。

(槐荫区政府办公室)

历城区
中共区委书记 谢传仁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高洪勋
区长 孙继鑫
区政协主席 侯金水
1990年,历城区辖15个镇、5个乡,总面积1694平方公里,耕地86.37万亩,人口943183人。 工农业总产值15.78亿元,比上年增10.3%。农业总产值3.22亿元,比上年增长0.56%;粮食总产量达到3.3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蔬菜总产4.8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4%; 干鲜果产量2108万斤,比上年增长315万公斤;大牲畜存养量4.42万头, 比上年增长4.6%。1990年全区财政收入8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47%;城乡储蓄余额8.95亿元, 比上年增40.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3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出口商品总值2352万元,比上年增长36.3%;职工平均工资1929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收入746元,比上年增长1.6%。

工业生产保持适度稳定增长
在工业生产市场持续疲软、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1990年,历城区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组织产品销售,加强企业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使整个工业生产有效地遏制了滑坡, 走上了适度、 稳定发展的轨道。 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区直工业产值完成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9%;乡镇工业完成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户办工业完成产值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有12个乡镇的乡镇企业收入过亿元, 有3个乡镇的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在效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预算内国营企业完成税金比上年增长30%; 乡镇和村办企业利税比上年增长31.5%。主要产品产量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技术改造有12项竣工投产,新增产值1.92亿元,新增利税2290万元。加强了产品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共开发新产品2 8种, 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其中有5种填补了省内空白,3种填补了国家空白。多层次、 全方位地开展了横向联合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年内洽谈项目121项,已落实53项。 在开展企业升级创优活动中,有8个企业晋升为省级和省系统先进企业,有47个企业在计量、标准化、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验收或晋升工作中升级或获奖。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0%以上。有一个产品获部优称号、四个产品获省优称号,是产品质量创优最多的一年。

对外经贸迅速发展
1990年,历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济南市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一机遇,针对本区外贸出口现状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在抓好矿产品、五金机械、医药化工、干鲜果品、芦笋、养殖、粮油等出口产品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进行出口产业、产品的调整,下大气力抓了工业产品的出口,全年工业品出口种类增加到20余个,形成了生铁、水泥、芦笋罐头、卫生纸、皮革、服装、花岗石等出口拳头产品,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区出口产品收购总值达到2352万元,比上年增长36.3%。同时,积极进行涉外活动, 建立经贸关系,稳妥地利用外资,全区“三资”企业由1989年的6家增加到11家, 投资总额达747.7万美元,注册资本71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34.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8%、37%、171%,已实际利用外资233.5万美元。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和利用外资都是对外开放以来最好的一年,被评为省、市对外经贸先进单位。
(赵延君)

章丘县
中共县委书记 赵正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锡芝
县长 刘海亭
县政协主席 张庆禄
1990年,全县辖11镇11乡,面积1699平方公里,耕地115.05万亩,人口95.5万。工农业总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工业总产值24.6亿元,农业总产值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5%、9.7%。粮食总产44.07万吨,比上年增长26.9%,创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入7709万元,外贸商品收购总值600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16.4%、8.6%。农民人均收入821元,城乡储蓄余额6.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40.5%。

实施村级规范化管理
1990年,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实际,探索治理整顿新路子,重点抓了村级规范化管理。 制订实施规章制度共3章、12项、85条。其内容涉及农村经济管理、社会秩序管理、组织管理诸方面。将村级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一体化轨道。 初步实现了农村改革由单打一向综合型转变。村级经济管理共5项49条。涉及承包费收取使用、土地管理、农民义务工基建工管理、财务管理、农业服务等方面。对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劳动积累,完善双层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秩序管理,制订规约4项17条。涉及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对搞好普法教育、依法治村,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法律效能。组织管理,制订规约3项19条,涉及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廉洁勤政、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使加强农村党政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有了组织保证。实施步骤为:由点到面,分期分批进行;组织力量,深入指导;正面灌输,强化教育;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村级规范化管理,增强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使精神文明建设出现新起色,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以恢复发扬,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理顺了经济关系,强化了社会服务体系, 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全县实施村级规范化管理的635个行政村,能提供集体全程服务的196个,占30.87%;提供专业性服务的413个,占64.13%。新上副业项目165项,技改项目29项,增加产值3894.3万元,利税400多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2.44亿元,公共积累达1.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2%。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县委、县政府在1989年严重干旱小麦播种面积减少3.21万亩的情况下,1990年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强化对农业的领导,政策向农业倾斜,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深化种植方式改革,多方位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并规划实现了吨粮田开发、白云湖产综合开发、绣惠桃花山畜禽生产开发、引黄灌溉补源、明水南山绿化保泉、 垛庄水库流域综合治理6大农业开发工程。共完成水利工程5162项。扩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8.7万亩。使全县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全面丰收。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9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85年增长97%、4.5倍。粮食总产44.07万吨, 分别比上年和1985年增长26.9%、13.6%,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8835吨,分别比上年和1985年增长86.8%、19.3%。被评为全国粮、棉生产先进县。全县全年造林2.7万亩,占年计划的150%。年末存栏生猪24.61万头、大牲畜9.5万头、羊16.67万只, 分别比上年和1985年增长5.1%、 12.6%、16.1%和10%、88.1%、200.9%。 肉蛋奶总产量5.5万吨,人均占有58公斤。鱼产量1800吨,分别比上年和1985年增长63.6%和11.8倍。 多种经营总收入达11.5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85年增长7.5%和1.24倍。这一年全县农业生产为国民经济“七五”发展计划期间最好的一年。
(杨积清 李曰禄)

长清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善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近仁
县长 曹维新
县政协主席 陈淑水
1990年, 长清县辖7个镇4个乡,人口51.41万,耕地61.96万亩。工农业总产值1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六五”末增长1.55倍。

农业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0年,长清县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再加上风调雨顺,使全县获得了农业大丰收。农业总产值为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粮食总产量为2.4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1.7%,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花生总产1253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15倍。全县11万户农民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实加强乡镇村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济实体,提高了社会化服务能力。 全年投入农田基本建设资金1280万元,投入农业劳动积累工421万个,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978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平方公里,扩大、改善水浇面积4.15万亩,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广良种化,科学种田,全县列入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项目6个,全部验收合格。3万亩吨粮田开发,达标率在30%以上。20万亩小麦、玉米综合技术开发,亩产较开发前三年平均增产98公斤,达到696公斤。

引进外资百万美元
长清县抓住与济南市一起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利时机,从土地、资金、住房、利润分成等方面制定外商投资办厂的优惠政策, 吸引外商投资兴办“三资企业” 。1990年6月长清明星化工厂与香港顺帆设备工程公司合资经营的 “济南星港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港商投资60万元,提供生产技术和设备,长清县承担厂房建设,配备技术工人, 供水供电等。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预定货款金额250余万元,年创汇40万美元。 1990年8月又与台商沈泽龙先生合资建立了“长台橡胶有限公司”,总投资120万元, 生产橡胶密封件系列产品。这种产品是现代化机械工业不可缺少的基础配件。由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检测手段,产品全部出口,销往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美国等,产品供不应求,年创汇62万美元。至1990年底,长清县除已投产的两家合资企业外,另有1家报省审批,4家签定了意向书,已引进外资106.7万美元。

花岗石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清县已探明的花岗石资源有鲁清红、万山红、珍珠绿、木纹石等27个品种,储量达200亿立方米。 为了开发丰富的花岗石资源,1990年长清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五金矿产品及其加工技术及设备展销会”,赴上海参加了“山东石材恳谈会”。成立了长清县花岗石开发公司,投资550万元兴建开采花岗石矿山4个,花岗板材加工厂3个。 已建成国营石材加工厂1个,乡镇集体石材加工厂7处,可形成年产花岗石板材5万平方米生产能力。 1990年11月,长清县花岗石开发公司与香港中意石材有限公司合资兴办“济南长意石材有限公司”,总投资1356万元。至1990年底,已有中外客商40余家80余人次来长清县订购花岗石产品, 有8家客商洽谈合资建矿事宜。已有两家签定了合资合同,4家达成了合资建矿意向。
(吴熙惠)

平阴县
中共县委书记 刘克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庆泉
县长 张新一
县政协主席 张会庭
1990年全县辖12个乡镇,面积900平方公里,耕地46.81万亩,比上年减少200亩;人口374451人,比上年增加7267人。工农业总产值为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农业总产值3.41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24.4%;粮食总产量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46.3%, 比历史最好年份增长21.5%;工业总产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县属工业完成2.07亿元, 比上年增长13.9亿元,乡镇工业完成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财政收入完成348 6万元, 比上年增长13.6%。财政支出4335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年人均工资19 16元, 比上年增长1%。农民人均收入707元,比上年增长110元。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全县人均储蓄473元,比上年增加117元。

平阴县粮食生产受国务院表彰
1990年平阴县增加农业投入,推广先进技术,粮食获得历史最好收成。1990年全县向农业投资2400万元,扩大灌溉面积2.55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94万千瓦。 农村全面开展科技达标活动,形成了县、乡、办事处、村四级科技管理服务网络,全年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75项,开发吨粮田3.5万亩;对26万亩作物实施了高产栽培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管理,主要粮食作物实现了良种化。投入加科技使农业获得大丰收,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46.3%,比历史最好年份增长21.5%,增长幅度达到国务院规定标准,受到国务院表彰。

省委省政府授予平阴县
全面推行机关岗位责任制先进县称号
1984年以来,平阴县把岗位责任制作为新时期加强机关建设和县委、县政府总揽工作全局的总抓手,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年年都有新的发展。1986年把目标管理引入岗位责任制,1987年首先在领导干部中推行了任期目标责任制,使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完善。1988年又在年终岗位责任制考评中,实行了分管首长负责、对部门、干部进行分类、分级考核的方法,增强了考核的针对性和评比的可比性。1989年针对机关综合性工作部门工作目标不易量化的问题,又采取了按部门职能分类确定目标的方法,在县委、县政府部分部门进一步试行工作规范,使岗位责任制有了新的发展。1990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在机关综合性部门全面推行工作规范,并在部分部门进一步试行岗位规范,使岗位责任制向正规化、规范化的高层次发展,为逐步实现机关定编、定岗、定员创造了条件。 7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和执行岗位责任制,不仅使全县的总任务、总目标自上而下地到岗到人,而且在对干部的管理上也形成了自上而下层层管理,自下而上逐级负责的新局面, 保证了全县各项工作的落实, 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推行机关岗位责任制先进县称号。

首届玫瑰文化节
平阴县是著名的玫瑰之乡,每年的花开季节都有许多客商来县赏花定货。1990年平阴县委、县政府于玫瑰盛花期的5月10~20日举办了首届玫瑰文化节,文化节期间,邀请中国评剧团和一些省市文艺团体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举办了学雷锋歌咏比赛;玫瑰之乡春意浓摄影展览;省内近百名书法家联谊活动……
玫瑰节期间,县内生长旺盛的万亩玫瑰花竞相开放,平阴城乡异彩纷呈,花香四溢,前来赏花、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真可谓车如流水,人如潮,10天共接待赏花、观光游客近10万人,其中有回乡探亲观光赏花的台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20余人,外地专家、学者100多人。他们白天赏花游览名胜、联络感情、广交朋友,晚上看戏、听歌、交流信息,为进一步开发平阴资源、繁荣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献计献策。整个玫瑰文化节充满了友谊欢乐的气氛。

胡庄“露德圣母堂”修复
被誉为全国两大天主教圣地之一的胡庄“露德圣母堂” 坐落在城西南6公里处的胡庄村西尖山上,始建于1895年,重建于1928年。此堂在国内外天主教界有一定影响,1966年“文革” 期间,遭破坏,成为废墟。1989年6月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根据广大天主教徒的愿望,本着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由国内教友自愿献仪和出工修复。 1990年4月基本竣工,25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宗怀德主教专程来平阴,为圣母堂主持了圣堂仪式,为教友做了一台六品大弥撒。圣堂仪式后,自5月1日开始举行圣母月活动,省内济南、泰安、聊城、惠民、淄博、德州、临沂、济宁及北京、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6省市35个地市县的20788人参加了朝圣活动,献仪1.43万元,观光人员2.6万余人。
(鹿传铎)

济阳县
中共县委书记 任荷舫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书庆
县长 李光喜
县政协主席 阎维杰
1990年, 全县辖5镇、15乡,总人口51.4万人,总面积1076平方公里,耕地97.8万亩。工农业总产值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工业总产值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农业总产值2.40亿元,比上年减少5.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46亿元, 比上完成计划的116.6%,城乡储蓄余额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财政收入13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5元。

战胜特大涝灾夺得较好收成
1990年7~8月份, 济阳县连降大到暴雨,平均雨量643.3毫米,超过了丰水年1964年同期雨量,全县遭受建国以来未遇的特大涝灾。灾后,全县上下奋力抗灾自救。一是加强领导,广泛进行思想发动。二是实行“排涝责任制”,组织群众奋力抗灾,全县共出动劳力16万人,疏挖排水沟5230条,新挖泥涝沟15.2万多条,开挖土方85万余方,开动排水机械1000余台,排除内涝积水35万亩。三是推广“四、三、二、一”排水措施。即四统一,包括统一规划、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统一指挥;三集中,包括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领导;两舍得,即舍得挖地,舍得挖庄稼;一排除,即排除一切干扰,确保排水措施的实施。四是抗灾排涝与秋季增产运动相结合,实现抗灾夺丰收。采取边排水、边耠地散墒、边追肥的保苗方法,并制订以丰补欠的措施。五是组织各行各业大力支援抗灾斗争。金融部门发放救灾支农贷款100余万元,物资、供销部门紧急调拨救灾化肥4336吨,柴油80吨。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在罕见的重灾之年仍然夺得了农业的较好收成。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2.57亿公斤, 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总产1.6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18460吨,比上年减产18%。

发挥城郊优势强化技术联合
1990年,济阳县充分发挥划归济南、近靠济南的优势,积极和济南大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纵横经济技术联合。全县39个县属企业已全部与济南市区企业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其中10个参加了市区的大企业集团。全县5998个乡镇村级企业中,与市区企业有联系的有1800多个,占30%以上。为搞好联系主要抓了以下措施:①形式多样,作好“联合”的文章。一是定点联合,吸收市区企业扩散的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产品;二是群体联合,与优质、名牌生产厂家挂钩,积极参与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增强经济势力;三是专项联合,在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实行单项或多项合作,力争使县属企业联合面达80%,乡镇村企业达75%。②调整结构,作好“协调”的文章。根据济南工业发展特点,调整全县工业布局, 重点发展机械、棉纺、造纸、轻工、化工5个骨干行业,确保纤维、棉纺、凸板纸、升降台、白酒等17个“拳头”产品的生产。③引进技术,作好“消化”的文章。发挥靠近济南的优势,攀“高亲”,找“后台”,借水行舟。一年来,和济南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签订意向合同协议117项,引进技术35项,引进资金350万元。 预计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增产值7000万元,年增利税700万元。④广开绿灯,作好“服务”的文章。重点建立四大体系,搞好四项服务。一是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搞好政策服务。制订并落实有关发展联合、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资金的优惠政策,为经济技术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搞好信息服务;三是建立技术监督体系,搞好技术服务;四是建立物质保障体系,搞好物质方面的服务。
(张海灵)

商河县
中共县委书记 孙洪祥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清芳
县长 张守忠
县政协主席 马跃功
1990年, 商河县辖21个乡镇,2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54万亩, 比上年减少1.05万亩,人口55.54万人,比上年增加2.16万人。全县工农业总产值8.12亿元, 比上年下降2.4%,其中工业总产值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农业总产值2.68亿元, 比上年下降22.2%, 粮食总产29.11万吨,比上年下降18.8%,但夏粮比上年增长10.41%,创历史最高水平。城乡人民储蓄余额1.57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5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元。

夏粮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商河县是全国小麦生产基地县。1989年小麦总产18.7万吨,受到国务院和农业部表彰。1990年又有较大突破,小麦总产20.04万吨,比1989年增长10.41%。
为夺取小麦丰收, 商河县委、县政府重点实施和加强了以下生产措施:1、改革种植制度,大搞麦棉套种。麦棉套种是解决粮棉争地,扩大小麦实际播种面积,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科学种植方式。为确保1989年度麦棉套种面积的落实,县组织有关部门, 抽调500多名干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利用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指导资料等形式,宣传麦棉套种的优点,解决麦棉套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点,保证了麦棉套种面积的落实。全县麦棉套种面积达到41万亩,在不减少棉田面积的情况下, 比上年增加麦田面积5.44万亩。2、推广吨粮田开发小麦丰产经验。1989年,县吨粮田开发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县委、县政府在秋种工作中及时加以推广。对农业实行财政、信贷优先扶持,农业技术部门加强服务,农药、柴油、化肥等生产资料倾斜供应及保障灌溉用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做到了政策、技术、物资、 服务四到位。3、推广优良品种。全县普遍种植了鲁麦7号、鲁麦8号、鲁麦12号及7951--25等高产良种。 4、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1990年由于阴雨天多,空气湿度大,外来菌源多等原因,全县小麦锈病、白粉病及麦蚜虫灾有大发生的潜在趋势。县委、县政府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全县累计7万人次参加防治,喷施各类农药150吨,基本控制了病情、 虫情。5、适期播种、严格播种量、施足底肥、实行机耕机播及加强小麦后期管理,保粒多增粒重等生产措施。
(王新华 王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