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43&run=13

〔“七五”期间山东广播电视事业迈出新步伐〕“七五”期间,在中央“四级办广播、
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的指导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山东的广播电视
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广播电视并举、有线无线结合,遍布全省城乡的广播
电视宣传网络。从1986年到1990年5年间,中波广播电台由原来的8座增加到13座,电
视台由原来的9座增加到35座; 广播节目由9套增加到14套,电视节目由9套增加到36
套。省电台第一套节目的人口覆盖率已达到86%;省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人口覆盖率
达到76%。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
节目的人口覆盖率已达到80%。广播电视专用微波线路省内干线总长由1412公里发展
到2054公里;市地到县的微波支线已建成1186公里。目前全省16个市、地全部通达了
微波信号,有11个市、地安装了新闻回传设备,大大提高了新闻传输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卫星地面站从无到有,仅广播电视系统内就建起了160多座,
使电视信号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农村有线广播正在向高质量、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全
省126个县(市、区) 建起了广播站,其中有76个县(市、区)实现了由广播站改建为广
播电台;2404个乡、镇建起了广播站。有线广播的通播率达到了84.2%,喇叭入户率
发展到61%;全省喇叭总数达到1100多万只,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近几年,省和
地方财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县级台、站内主要设备的更新改造任务。在此基
础上,有67个县(市、区)实现了广播、电话、传真三位一体的“一线多用”。有线电
视台开始发展, 已有4个县级区台开播,26个企业办理了建台手续。广播电视科研工
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全省有17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广播电影
电视部和省、市级科技奖;有1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厅科技进步奖;有86项成果获得省
厅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近两年来,又有“山东省广播电视技术发展预测及战略
研究”、“录像带多路复制监控装置”和“电视录像带库微机综合管理系统”等项目
通过了省级鉴定。 青岛局的“新闻编辑与管理微机网络系统”通过了部级鉴定。5年
来,光是利用微机对中波及调频、电视发射机进行自动监测控制的项目就有15个,为
发射机房“无人值班、有人留守”创造了条件,并在安全优质播出中发挥了应有的作
用。 省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业已全部竣工,1990年5月下旬,两台的编辑部门已迁入办
公。大楼内机房的设备安装正在抓紧进行。大楼全部启用后,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和
制作能力将会有新的提高,制作条件也有明显改善。

(新闻研究所)
〔1990年全省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概况〕1990年,全省各广播电视部门,通过进行全员
培训, 组织广播电视工作者学习江泽民、 李瑞环在中央新闻研讨班上的讲话,贯彻
“两为”方针,清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有较大起色。
一、始终把握“稳定、鼓劲”的基调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
工作开展广播电视的宣传。山东广播电视部门在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
程中,通过大量报道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做出的丰功伟绩,报道治理整顿、深化改
革的先进典型和重大建设成就,以及“迎亚运、做贡献”的突出人物和事迹,宣传了
爱国主义和亚运精神。济南广播、电视两台组织了《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大
讨论,开办了《出力献策、走向振兴之路》和《来自重点工程的报道》等专题宣传及
对外开放的系统报道。青岛广播、电视两台针对全市11件大事进展情况,开办了《建
设中的重点工程》、《九十年代第一春》、《凡人风采》等栏目。淄博市广播、电视
两台也配合本市4月初提出的“大干50天, 确保双过半”的口号,增设了《决战风采
录》、《奉献颂》等栏目。
二、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讲求宣传艺术。1990年,各级台、站不仅注意了
宣传什么,而且注意了怎么宣传,加强了受众调查与反馈工作。山东人民广播电台,
为了检验上年节目整体改革的社会效果,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评选活动,
参预此项投票活动的听众达1.37万人。山东电视台通过研究遍布全省的收视点反馈的
观众意见,把“强化屏幕、净化屏幕、优化屏幕”作为改进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杜
绝了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节目播出。青岛电视台拍摄的《黄海明珠》、《今
日青岛》、《青岛走向世界》、《大浪潮》、《合力篇》、《世纪之梦》等专题片,
都具有强烈的青岛地方特色。烟台广播电台新开办的《烟台晨光》主持人节目,倍受
听众青睐。 济南广播电台2月份在对1.25万多名听众的要求进行调查后,对当时开办
的节目,采取了提高宣传艺术性的措施。各级广播电视台(站)的各类节目,在省以上
评选中获奖档次有了较大提高。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有40个节目在全国获奖,比上年增
加33个;山东电视台有29个节目在全国获奖,比上年增加10个;其中一等奖比上年各
增加3个。全省地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全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广播节目达150小
时50分钟,比上年增加125小时41分钟;被中央电视台采用的电视节目达99小时07分,
比上一年增加49小时59分。
三、新闻改革出现新势头。山东各级广播电视台(站)的新闻改革,经过动乱后的
一段反思,清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迈出了新的步伐。根据各地深化改革和经
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台(站)仍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新闻节目上。青岛广播、电视两台,
1990年对新闻节目都作了调整和改进,广播电台推出了以正点新闻为中心的节目改革
方案,大幅度地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和播出次数,每天播出新闻11次,比原来增加4次,
全年新闻节目播出的时间由原来的365小时10分钟,增至660小时40分钟。全年播出稿
件2.2万件, 比1989年增加75%, 除早新闻增加时间外, 还开辟了《国际新闻》、
《体育新闻》、调频立体声《直播新闻》等栏目。青岛电视台开辟了专访栏。全年播
放各类新闻片5600条,其中新闻1700条(包括专访40条),扩大了报道层面。枣庄电视
台先后开办了《企业之窗》、《淮海大地》、《一周要闻综述》等栏目。固定栏目由
上年4个增加到10个, 初步实现了栏目规范化。 济南广播、 电视两台,电视宣传继
《土地忧思录》之后,又采录了《少年启示录》、《住房见闻录》和《在最后的机会
面前》等专题报道;广播宣传先后采写了《易炜里的决策》、《蛋糕引起的思索》、
《冷面孔、热面孔》等报导。这些报道,题材新颖,思想性强,引起较大反响。潍坊
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由原来每天只播发1组增加到2组, 播出次数由原来的每天3次增加
到6次, 并增设了两个专题节目和3个文艺节目;潍坊电视台的自办节目也由每周3次
增加到每周4次。 山东电视台在不增加播出时间的前提下,增加了有效信息,加快了
传播节奏, 新闻节目全年共播出信息1.2万条,比1989年增加1000多条,其中被中央
电视台采用669条, 能代表山东工作水平的、有影响的重要典型、经验、成就无一漏
报。
四、文艺宣传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一年来制作的各类文艺节目,质量有明
显提高,一些重大节日的文艺广播晚会,不断推陈出新,受到听众的欢迎;广播剧的
创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台、站制作的18部27集广播剧,大部分贴近现实生活,
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其中省台创作的5集广播连续剧《奉献》,在全国评比中
获一等奖。
1990年全省共创作电视剧45部113集,其中讴歌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占三分之二以上。省影视制作中心和省电视台摄制的3集电视连续剧《青春无季》、2
集电视连续剧《夫妻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普遍好评。省和济南电视
台联合拍摄了16集的电视连续剧《孔子》,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了较高层次的进取。
在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方面, 有关部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省1年来
共出版音带29个(其中音乐歌曲9个、戏曲20个) ;像带8个(其中国产片4个,引进片4
个)。在占领文化阵地,活跃城乡文化市场,丰富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全省广播剧广播文艺节目优秀作品评选〕 1990年1月11日,由省广播电视学会和省
电台联合举办的全省第四届(1988~1989年度)广播剧、广播文艺节目评奖在济南揭晓。
1988~1989年全省共生产广播剧80余部,文艺专题节目1500多个,经专家评选,
共有39部优秀作品获奖。其中,省电台的广播连续剧《奉献》和综合文艺专题《献给
祖国》双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有:青岛台的广播短剧《小车站》和文艺专题《南极
之歌》,济南台的广播连续剧《超级幸运儿》和戏曲专题《玉琢始成器,剑拔能倚天》,
烟台台的配乐报告文学《再生的母亲》,潍坊台的专题文艺《情系风筝城》及省电台
的戏曲节目《吕剧选段联唱》。威海、枣庄、济宁、临沂和东营电台的广播剧和广播
文艺节目获三等奖。
〔全省首届儿童少年部分民族器乐大赛〕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推动
民族器乐发展,提高民族器乐演奏水平,由山东电视台、山东电台举办的全省首届儿
童少年部分民族器乐(琵琶、二胡、扬琴等)大赛经过4天紧张的复赛和决赛圆满结束。
有36名选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参赛选手是从全省13个市、地,40多个县、市
(区)层层选拔出来的,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这次比赛,涌现出一批艺术人才,有力地
显示出民族器乐的演奏后继有人,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参
赛选手人数虽然城市仍居优势,但农村优秀人才也有机会脱颖而出。获大赛少年甲组
一等奖的是一位农村镇办联中的女学生,其演奏水平与舞台气质受到所有评委的赞赏。
(李崇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