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5&rec=135&run=13

〔1990年及“七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概述〕1990年是“七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全省继续贯彻“科教兴鲁”战略,坚持治理整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工作出现
了新的局面。
一、各类教育事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在巩固发展普及初等教育成果的基础上,
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 有步骤地实施。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由1985年的9
7.41%、95.98%提高到1990年的98.6%和97.90%。由于人口增长率降低,小学在校
生由1985年的894万人下降到1990年812万人。初中在校生由1985年的307.98万人增加
到1990年的319.96万人, 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由66%提高到75.52%。全省
有590个乡镇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占乡镇总数的24%。普通高中适当控制了规
模,在校生由1985年的48.34万人下降到1990年的47.34万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
发展,职业高中在校生由1985年的12.93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23.24万人;普通中专在
校生由10.02万人增加到14.85万人; 技工学校在校生由3.52万人增加到11.86万人;
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1985年的35.4%提高到1990年的
51.34%。 普通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在校
生由1985年的8.53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10.79万人, 其中省属高校在校生由5.87万人
增加到7.34万人。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工作重点逐步转到以岗位培训和职业培训为主
的轨道上来。 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由1985年的8.58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11.77万人;
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由12.38万人增加到15.94万人。“七五”期间,近百万职工补习
了初中文化和初级科学技术, 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00万人;自1983年建立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制度以来,已有2.52万人获大专以上毕业证书。
“七五” 期间,全省共培养初中以上毕业生679.22万人,比“六五”期间增加1
42万人。其中初中493.26万人,普通高中83.0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51.47万人,普通
高等学校本、 专科14.64万人, 研究生0.33万人, 成人高校14.18万人, 成人中专
22.27万人。
二、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为了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省委召开
了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充实调整了29所高校校级领导班子,组建了省委高校工作
委员会,坚持省委常委固定联系一所高校的制度,举办党员教授政治理论学习班,进
一步增强了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开展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
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加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 统一组织了
“科教兴鲁建设营”、“重点工程劳动营”和“国情省情考察营”活动,使学生在与
工农结合,与实践结合过程中提高思想增长本领。
为了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省教委设立了中小学德育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
门和规模较大的中学配备了专职德育工作干部,贯彻实施了中小学德育大纲、德育纲
要,在134所初中、286所小学进行了国情教育试点,全省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学雷锋、
学赖宁、升国旗、唱国歌等教育活动,学校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德育的现象有了
明显改变。
三、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平度市农村教育为
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经验有了新的发展。莱芜市在抓好教育内部三教统筹的同时,积
极探索教育、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子。全省中小学普遍增
设了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学校拓宽了专业面,进行了产校结合、校企结合的“双元
制” 试点,试办了一批职业初中,在64个试点县建立起232个实施“燎原计划”示范
乡镇。在改革大中专招生及分配制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
有了新的进展; 高等学校在为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5年间,
普通高校共取得重要成果1765项, 推广运用800多项,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七五”期间,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国
家预算内经费1990年达到23.73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16.24%,其中教育事业费19.87
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15.66%;教育费附加达到7.7亿元;厂矿企业办学教育经费1.2
2亿元; 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用于教育1.50亿元;学杂费1.89亿元;社会各界集资捐资
达到3.05亿元。 整个教育总投入达到40.38亿元。初步探索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路子。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基本完成了“六配套”任务,
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初见成效,有25个县市区完成省定“五达标”任务。省属普通高
校5年共完成投资4.41亿元,新建校舍97.47万平方米,教学、生活用房得到较大改善。
师专校舍建设采取统筹规划、省市(地)共同负担、重点投资的措施,5年共投资1.6亿
元,新建校舍30万平方米,使校舍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小学仪器装备和实验
室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卫星电视教育有较大发展,覆盖面已达50%。
在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重视抓好教育经费的使用和
管理,加强了审计监督。对教育系统存在的乱收费、乱办班、乱编滥印和派购复习材
料及读物的“三乱”现象进行了治理,收到初步成效。
五、加强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省教委会同省委组
织部、省人事局制定了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职务培训的规划方案,在省教育学院,青
岛、惠民、烟台三市地,以及乳山、平度、诸诚等县市进行了校长培训试点。培训注
重政治素质的提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在职、业余、自学等多种形式,收到了
好的效果。
各级各类师资队伍经过整顿、充实、提高,学历程度和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5年间, 共补充新师资41.68万人,培训教师17.66万人。1990年中小学教师总数达到
68.38万人, 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85年的27.3%、
14.2%、 60.5%提高到1990年的36.54%、35.92%、77.72%。“七五”期间,教师
待遇得到较大提高,国家和省出台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都已落实兑现;
民办教师待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1990年民办教师年人均工资收入达到1047元。199
0年全省又评选出168名特级教师和20户优秀教师世家。
由于明确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七五”期间,教育事业取
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要求相比,差距仍很大,在
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全社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有待进一
步提高;教育投入仍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公用经费比例下降,教师待遇仍
然偏低;教育脱离实际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市校舍改造
和中小学内部设施的配套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马钊)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1990年3月17~22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议
主要议题是:贯彻全国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山东现场会和国家教委1990年工
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改善办学条件、试行内部管理改革
和实施义务教育等方面的经验,讨论修改有关会议文件,部署安排全省教育工作。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 3月17~18日,代表们分两路考查了淄博市、寿光县和莱
芜市、 新泰市城镇校改和农村中小学内部设施配套情况;3月20~22日,在济南南郊
宾馆举行大会。 张瑞凤副省长、宋法棠副省长分别讲了话;青岛市、泰安市等6个单
位分别介绍了学校德育工作、师资培训、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讨论修
改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的意见》、《关
于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 、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山东省艺术教育工作规划》、《关于迎接国际扫盲年加快扫盲工作步伐的意见》、
《关于实施“燎原计划” 的意见》、《关于全省职业学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等8
个文件。
会议要求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治理
整顿、深化改革和科教兴鲁的方针,进一步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持续、
稳定、协调发展;加强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依靠人民
办教育,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有效
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王景华)

〔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 1990年5月21~23日省委在济南召开了全省高校党的建设
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研究了全省加强高校党的建
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学校局势等问题,部署了高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会
议期间,省委书记姜春云、副书记马忠臣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姜春云同志
的讲话,突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一是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和紧迫性;二是当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三是省和市地党委要进一
步加强对高等学校党的工作的领导;四是集中力量继续抓好高校的稳定工作。姜春云
同志指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要对高
校这块阵地高度地重视起来,牢固地占领下来,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看我们能不能把高
校党的建设搞好,看高校党组织有没有战斗力,看我们能不能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真正加强起来。为切实加强对高校党的工作的领导,省委确定,坚持定期研究高校重
大问题的制度,坚持省委领导同志联系高校的制度,并建立领导同志到学校作报告的
制度。
(于新明)
〔全国农村学校勤工俭学现场会在潍坊市召开〕1990年6月6~10日,国家教委在潍坊
市召开了全国农村学校勤工俭学现场会暨1990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会议。国家
教委、计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劳动人事部有关领导同志,29个省、直辖市、自治
区和14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共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 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潍坊市8个县市区38处学校开发校园经济、开展
勤工俭学的情况,一致认为这个市勤工俭学方向正确,路子对头,措施得力,收效显
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在全国大力推广。会议还传达了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
同志关于开展勤工俭学的指示精神,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农村勤工俭学的经验,研究
制定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勤工俭学的意见和目标。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山东省副省
长宋法棠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提高对勤工俭学重要意义的认
识,切实加强领导。要完善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勤工俭学的分类指导。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拓宽发展渠道,从育人的高度抓好勤工俭学,使农村学校真正成
为当地经济建设的示范园地。会议上还向勤工俭学收入过2亿元的山东、河北、吉林、
黑龙江4省颁发了锦旗。
(侯典明)
〔城镇学校校舍改造〕全省城镇学校校舍改造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方面支
持下, 至1990年8月,已有16个市县区首批通过了验收,实现了校改“五达标”。总
成绩均达到优良标准。这16个市县区是:莱芜市、寿光县、潍坊市寒亭区、淄博市周
村区、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县、胶州市、枣庄市薛城区、东营市河口区、广饶县、潍
坊市坊子区、安丘县、青州市、高密县、五莲县、诸城市。莱芜市和寿光县并列第一
名,潍坊市寒亭区列第二名,淄博市周村区列第三名。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山东省财
政厅、山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在莱芜市召开了奖励表彰大会,对达标的县市区授奖旗
一面,奖金40万元。张瑞凤、宋法棠副省长到会并讲了话,强调城镇校舍改造“三不
变”,即到1993年全省基本完成城镇校舍改造的时间不变;验收标准不变;对完成校
改任务的市县区奖励政策不变。
继16个市县区在全省首批通过验收之后,1990年12月,又有淄博市临淄区、莱西
市、 即墨市、平度市、烟台市福山区、长岛县、垦利县、临邑县、齐河县9个市县区
通过了第二批验收,成绩均为优良。淄博市临淄区获第一名,莱西市获第二名。至此,
全省已有25个市县区完成了城镇学校校舍改造任务。德州地区的临邑、齐河成为山东
省西北部贫困地区首批实现“五达标”的县。
(校改办)
〔省政府批准公布第二批中小学特级教师〕为了鼓励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提高教
师的社会地位,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1990年教师节期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又公布、表彰了168名特级教师。其中,中学特级教师117名,小学特级教师51名。这
是继1979年以来山东评选的第二批中小学特级教师。
这次评选的特级教师,是近年来山东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一批特别优秀者,是中
小学教育界的专家。他们中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的班主任;有热爱教育事业、勤奋执教几十年如一日、堪称师德楷模的优秀教师;有
扎根山区、为发展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老教师;也有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在教学改革
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后起之秀。
省教委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广泛宣传特级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组织广大
中小学教师学习特级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发展山东的教育事业做出
新贡献。

山东省第二批特级教师名单
济南市
胡宏智 顾大义 聂在富 戴思明 马建中
李奇瑞 陈莉(女) 孟宪菊(女) 刘惠纹(女) 马晓玲(女) 杜丕缇
青岛市
任培林(女) 李鸿业 于家骧 傅万青
宋君(女) 张伟 孙韵梅(女) 纪玉恂
曲慧敏(女) 韩裕栋 倪焕文 董少川 胡萃沛 李洪友
淄博市
马忻良 杨运德 徐玉柯 杨秀芬(女)
刘爱芹(女) 胡尊亚 王秉信
枣庄市
张百长 张扩基 侯全芬(女) 张涵芬(女) 李德奇 王端田
东营市
郝尔标 王长亭 孙兰环(女) 邵仪匀(女)
潍坊市
刘昆忠 苏乃谦 刘恩德 王兰香(女)
张钦兰(女) 张秀云(女) 岑士榜 周德法
李昕(女) 傅克庆 王德明 王玉英(女)
欧正明 唐宗学 张英武 孙绳顺 秦学宽
烟台市
于宝芸(女) 徐东媛(女) 梁忠杰 于先甲
张敏丽(女) 王允贞(女) 李文云(女) 聂晶磊
尉云臻 丁信忠 林国深 李淑琦(女) 徐志立 尚作勤
威海市
戚罗兰(女) 李惠修 梁绍春 孙义君 赵延龄
泰安市
金桃生 张文卿 刘振泗 孔繁玲 刘蓉(女)
魏锦业 徐茂欣 李晃 宋其香(女) 王厚龙 李淑娟(女) 李德盛
济宁市
姜郁侬(女) 陈正芳 文开讲 黄建埙
韩国荣(女) 亓卓范 侯荣良 随遵元
张东兰(女) 颜廷芳 李欣明 李平 鲍扬倜
日照市
袁永道
德州地区
张光辉 赵坤云(女) 康永泉 张玉环(女)
孙燮生 武景正 王绍贞(女) 王英林 姜明凤(女) 王传让
惠民地区
李光尚 薛相畴 李鹏年 王象宾 张松岭 王荣嘉 王世慧(女)
临沂地区
丁培昌 高迎熙 王胜利 陈世均 刘永梅(女)
辛玉生 薛山会 谷增发 翁来法 吴英芳(女)
徐彩(女) 陈宏(女) 郭谊山 陈增兰(女) 赵景龙
菏泽地区
王启信 莫忠庆 刘如孟 吴昌英 张钟谊
冯晖 谢瑞朗 张洪芝(女) 王献骥 万伟之 张华 高家启
聊城地区
常持恩 赵淑琴(女) 孙诚 李近山 贺照禧
窦愈之 张广岩 宋泽生 于书莲(女)
省直
杨殿奎 郭维亮 韩洪仕 董衡 李芳荣(女) 宋琦 徐文东 赵家琛(女)
济南铁路局
龚维新
胜利油田
马善敏(女) 张言志

(王景华)
〔省政府决定与国家教委联合开通中国教育电视第3个频道〕 为进一步加强山东的教
育基础,提高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经1990年12月24日省长办公会
议讨论, 省政府决定与国家教委联合开通中国教育电视第3个频道。国家教委负责提
供卫星转发器(每年租金80万美元),省里负责卫星上行站建设及组织对卫星发射的软
件。卫星上行站与“山东教育电视台”同时建设,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由省教委实
施统一管理。
开通中国教育电视第3个频道, 是山东及全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
大的国际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频道主要为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术及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提供播课服务。其
信号能覆盖全部国土及亚洲大部分地区, 第3频道的开通将大大提高山东在国内外的
影响,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周新利)
〔评选首批优秀教育世家〕1990年9月8日,在省政府召开的教师节座谈会上,命名、
表彰了首批20户“优秀教育世家”。此项评选活动是由山东省教育工会、山东教育社
联合举办的。
首批20户“优秀教育世家”,是经基层单位、学校推荐,以市地为单位评选产生
的。这些家庭都是几代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成员都受到过省级以上表彰。他
们当中, 有4代人从教,夫妻双双荣获全国荣誉称号的北镇中学教师吴庆勋一家;有
扎根偏僻农村,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夫妻二人多次荣获全国、省级荣誉称号的鄄城一
完小王宛平一家; 还有终生献身教育事业、教育子孙两代7人从教,现已81岁高龄的
郓城县武安镇徐孔立一家。
学校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项评选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
教的良好风尚,鼓励教师终身从教,世代献身教育事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省教委
决定,自1990年起,此项活动每年举行一次。

山东省首批优秀教育世家名单
主要成员申报单位
顾林 临沂教育学院
王桂珠 枣庄师专
王复宁 山东大学
杨鸣歧 烟台师院
高荆济 南师范
任世淦 滕州市官桥中心中学
鹿生林 烟台十七中学
高玉龙 临朐师范
王春树 微山县高楼乡盐店小学
袁英 金乡师范
刘朝宾 泰安市教育局
吴庆勋 北镇中学
张廷俊 阳信一中
李以渐 夏津县官屯联中
蔡思新 聊城教师进修学校
孟凡信 郯城县教育局
黄中言 单县三中
徐孔立 郓城县武安镇
王宛平 鄄城县鄄城镇一小
于力群 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王景华)
〔全省电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七五”期间,全省电
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教育形式及层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播电视教育迅速崛起。自1979年创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以来,全省相继建
立了20个市(地)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90个县级工作站,形成了具有固定教学基地、
较强办学能力、多层次、多学科的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已开设大专专业59个,中专专
业13个,为山东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初中级合格人才。截至1990年底,大专层次累计
招生12.56万人, 毕业7.26万人,相当于同期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中专
层次累计招生5.2万人, 毕业1.21万人。在认真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发挥广播电
视教育的优势,组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13.11万人次(其中大专层次单科生9.01万人)。
二、学校电化教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七五”期间,继幻灯、投影
之后,录音、录像、电视、微机等手段逐步进入教学领域,学校电化教育呈现出蓬勃
发展的好势头。 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已拥有教学用幻灯机5144台,投影仪264
87台, 录音机49770台,录像机5256台,电视机7639台,语言实验室644个,微机235
2台。 所有普通高校均建立了电教中心,95%的中专学校建立了电教室,35%的中小
学把电教手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卫星电视教育为发展社会大教育展示了十分光明的前景。自1986年国家开通
卫星电视教育频道以来,我省在加强接收设备研制、生产的基础上,狠抓了教育电视
收转网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教育电视台5座(还有13座正在建设中),
卫星地面接收站658座, 放像点5000多处,为几十万人系统地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广
大农民学习致富实用技术,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周新利)
〔1990年教育费附加征管情况〕1990年全省共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7.67亿元,占当年
教育事业费支出数的38.5%,比上年增长12%。城市教育费附加从1990年8月1日起,
征收率由1%提高到2%,管理形式由在预算外管理改为纳入预算管理。1990年全省共
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1.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除部分地
区由于受风雨灾害影响而略有减少外,大多数地区比上年增加。全省征收农村教育事
业费附加6.5亿元, 比上年增加5171万元,增长8.7%,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
4%(含乡、村企业征收部分)。
1990年城乡教育费附加实际支出7.73亿元。 其中用于农职业学校4758万元, 占
6.15%; 用于普通中学3.16亿元,占40.86%;用于小学3.8亿元,占49.08%;用于
其他学校3019万元, 占3.91%。 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1.18亿元,其中用于修建校舍
985 0万元, 占83.5%。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支出6.55亿元,其中用于公、民办教师
工资3.41亿元,占52.10%;用于修建校舍1.58亿元,占24.16%;其他公用经费1.55
亿元, 占23.74%。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占的比重太小,公用经费紧缺的状况仍普
遍存在。
我省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乡征县管,二是乡征乡
管。从管理效果看,前者能较好地按规定及时征齐,并基本解决了挤占、挪用的问题。
部分县市正在推广这种管理形式。
(刘振鹏)
〔招远县中考制度改革实验〕近年来,招远县通过试行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
比结果同中考招生名额分配挂钩的办法,探索高中、中专招生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取
得了预期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评估指标分为“办学条件”和“办
学水平”两个系列。办学条件分为校舍、教学设施、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四个方面;
教育水平分为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三大指标。各项内容经过分解,都有
明确具体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二、严格实施评估。评估按自评、乡镇评和教育局
复评的程序,每年分三次进行,形成最终结论。三、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数学
模式,计算出各乡镇应分配的招生名额。四、全县举行统一的高中招生考试,按乡镇
所分数额择优录取新生。
1990年底,这项实验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周期,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有关部门
的帮助下,他们又拟定了第二个周期(1991~1994年)的实验方案。

(王景华)

〔师范院校招收民办教师学员〕1990年,全省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小学民办教师4500人;
师专招收初中民办教师720人, 其中中文专业520人,数学专业200人。招生对象是政
治素质好,有一定教学能力,经过1987年省登记在编,持有《民办教师任教证书》,
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学习的现任中小学民办教师。中师招收的
小学民办教师必须具有初中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10年以上教龄,师专招收的初中民
办教师必须具有高中或中师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 8年以上教龄。师范院校招收的民
办教师学员通过两年学习,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发给中师或师专毕业证书,分配回原
乡镇小学或初中任教。师范院校招收部分中小学民办教师,对调动民办教师工作的积
极性,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祝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