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d00&A=4&rec=56&run=13

[电力工业发展概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电力工业以加快电力发展
为中心,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取得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从
1980—1989年, 全省新增发电机组457.79万千瓦,其中电网装机411万千瓦;建成投
产500千伏输电线路602.3公里, 降压变电容量50 万千伏安; 220 千伏输电线路
2688.3公里, 降压变电容量312万千伏安;35-110千伏输电线路9856.3公里,降压变
电容量877.7万千伏安。
到1989年底,全省装机容量达到741万千瓦,是1979年的2.45倍,比1949 年增长
68倍;其中电网装机容量达到637.6万千瓦,是1979年的2.4倍。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
和变电容量比1979年分别增长1.9倍和3倍, 比1949年增长198倍,全省装机容量在全
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由第6位跃居第2位。
1989年,全省发电量为418.8亿千瓦时,是1979年的2.47倍,跃居全国第1位;其
中电网年发电量378.5亿千瓦时, 是1979年的2.57倍。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工作得到
加强,电力的社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1989年全省每千瓦时工业产值达到3.05元,社
会节电7.4亿千瓦时。
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治理整顿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山东电网内
部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发展完善,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电网供
电标准煤耗率为390克/千瓦时, 比1979年降低50克/千瓦时,线损率也逐年下降。
1989年全省电力生产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04万元/人,比1979年提高80.9%。继邹
县电厂、烟台电业局之后,又有山东电建一公司、龙口电厂、潍坊电业局晋升为国家
二级企业;16个电网直属企业和25个县级电力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20个直属企
业实现了档案管理升级;31个直属企业实现了计量管理升级。
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1989年,省局直属单位共
51个, 拥有职工5.74万人; 地方和企业自备电厂职工2.49万人,县级电业单位职工
4.67万人,农村电工10.78万人。到1989年底,省局直属的51 个单位全都形成了从设
计、施工、生产、科研到修造、教育、后勤服务等配套齐全的生产体系。为提高队伍
素质,适应电力工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省局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通过开展爱祖国、爱电业、爱岗位教育和献计献策、立功竞赛活
动,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人人为国分忧,为电网做贡献,在电业系统内
部蔚然成风。在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的关键时刻,全省电业职工旗帜鲜明,坚守
生产岗位,许多同志在交通受阻时,步行一、二十里路按时上班;有的同志连续顶岗,
保证了电网稳定和队伍稳定,为全省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电力建设一公司副总工程师朱菊儿与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
电力试验研究所汽机室主任张超杰出席了国庆40周年劳模表彰大会。山东电力建设二
公司经理王茂侠、莒县电业局局长郑玉萍获全国能源系统“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全
省电业11名职工获全国能源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5名职工获“山东省职工劳动模
范”称号。
[山东省电力公司成立]为加强对山东电网的统一管理,根据国家对能源工业体
制改革的要求, 经能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协商, 能源部批准,山东省电力公司于
1989年1月15日正式成立。 查克明任总经理,雷声、徐福田、李昌富、袁懋振任副总
经理,徐福田任总工程师(兼)。山东省电力公司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
地位的经济实体,同时保留省电力局名称,作为省政府的管电职能部门,对全省电力
工业实行统一规划和行业管理。
[电力企业全面开展治理整顿]1989年全省各电业单位,紧密结合电力工业实际,
全面开展治理整顿工作。省电力局先后组织10多个治理整顿服务组,深入基层,调查
研究,帮助基层检查分析存在问题,制订措施。各电业单位以安全生产、全面完成国
家计划为中心,狠抓了工作程序化和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了劳动纪律、规章制度等关
键问题的治理整顿和对发电设备的管理、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 设备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全年累计多发电4亿多千瓦时。全局共实现百日
安全纪录69个,有12个局属单位连续安全纪录超过300天以上。
第二,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发展,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
性。在电煤缺口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各单位积极组织来煤加工、以煤换电、自购议价
煤、 议价油,共多发电95.4 亿千瓦时,为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做出了贡献。1989年,
山东电网比国家指导性计划多发电16.5亿千瓦时,比1988年增长8.3 %;降低煤耗节
约标准煤24.24万吨,降损节电1.4亿千瓦时;劳动生产率比1988年增长5.8%。
第三,“三基”工作得到加强。1989年,全省电业系统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标准
已全面开始制定,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治理整顿得到完善。为加
强基层班组管理,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三组”升级竞赛,重点在选配班长、岗位培训、
加强管理上下功夫。 并于8月在龙口电厂召开了班组建设工作会,表彰先进,推广经
验,全局有60%以上的基层班组达到“信得过班组”标准要求,基层班组素质明显提
高。
[电力建设保持稳定发展]1989年,山东电网在建发电工程4项,总容量172万千
瓦,输电工程11项。建设重点是创造条件确保邹县电厂4号30万千瓦、黄岛电厂3号21
万千瓦机组投产。由于年初国家没有安排山东省新机投产计划,建设中面临资金短缺、
设备拖期、工期紧张等诸多困难。为此,省电力局组织力量千方百计跑项目,跑资金,
催购设备材料,并组织十几个电厂的力量支援基建施工,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施工质
量。经过努力,邹县电厂4号机和黄岛电厂3号机分别于12月11日和12月25日移交试生
产, 全年装机51万千瓦。全网共建成投产220和500千伏线路535公里、变电容量51万
千伏安。 全年共完成建设投资12.88亿元,超过上年,比年初增加了63%。
[供用电优质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在电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为增加电
力有效供给,全省城乡供电系统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主要是通过加强职业道
德教育、完善服务制度、坚持管电清廉等工作,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 公开办事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在全省供电系统普遍推行了供用电业务
“四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公开电力指标、公开办电程序、公开电费电价构成与标
准、公开供用电时间,通过设立监督中心、聘请监督员、公布监督电话等,广泛接受
社会监督。
第二,切实为用户办实事。省电力局结合行业特点,制订了为用户办实事的十条
意见。通过加强计划用电措施,基本消灭无计划拉路限电现象,计划拉路比上年下降
27%。 全省农村照明用电量达到15.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1%,全省多数村庄
照明保证率有所提高。同时,坚持电费定期张榜公布制度,基本解决农村电费“三乱”
问题,照明电费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第三,加强电力支农扶贫。为保证农业抗旱和季节性用电,电网通过调整设备检
修计划、增开机组多发电、组织工业让电,增加抗旱负荷40多万千瓦,促进了农业生
产。为帮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积极增加电力投入,实行了“五优两
免一缓三定”的优惠政策。近几年来,电业部门对老区和贫困地区免收和缓解各类费
用1500万元。 1989年对上述地区优先安排35-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5 项,对15个贫困
县安排扶贫资金240万元, 架设高低压线路1469公里,安装配变电设备719台,使605
个村庄通了电, 229个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新增电灌面积25万亩,新上乡村工业
859个。 在第三次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表彰大会上,山东电力局和济南、烟台电业
局被评为先进单位。
[多元化经营健康发展]全省电力系统在坚持“一业为主”搞好安全发供电的前
提下,端正为社会,为电力生产建设、为职工生活服务方向,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事
业。到1989年底,省电力局所属单位的多元化经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62万元,比上
年增长51%;总收入达到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利润3900万元,比上年增
长68%;上缴各种税金3648万元,劳动生产率为3.14万元/人;先后共安置职工家属
和待业子女3700名。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既增加了社会财富,同时也为职工解除后顾
之忧,提高集体福利,促进了职工队伍的稳定。
[小火电生产与建设]由于山东严重缺电,一些地市为解燃眉之急,自办了一批
地方小火电。截止到1989年底,全省地方火力发电厂已达113座,装机总容量为98. 9
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3.3%;发电量达40.2亿千瓦时,比1988年增长38.9%,
占全省发电量的9.6%。有5个地方电厂年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
为促进各电厂加强安全文明生产、节能降耗、设备管理和职工培训等方面工作,
省电力局加强了行业管理,组织开展了治理整顿和厂际竞赛活动,有24个电厂被评为
竞赛优胜单位,1989年,全省地方火电厂建设完成投资9亿元,投产40台共27.95万千
瓦发电设备,其中投产单机6000千瓦以上的机组共有26台。
[电力工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电力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80年代的10年中,山东省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翻了一番多。但由于社会对电力需求
量的增长大大高于发电能力的增长,电力缺口由1986年的80万千瓦猛增到150 万千瓦。
同时,由于受资金、煤炭、运输、设备制造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电力在建规模缩小。
1989年只建成投产51万千瓦;1990年在建规模为146万千瓦,计划投产56 万千瓦;由
“七五”转为“八五”的在建规模仅有90万千瓦,降到“七五”以来的最低点,与实
际需要相差甚远。
统配燃料供应不足,影响电网稳发满发。1989年国家统配电煤分配额减少,山西
煤到货率低,电煤缺口达到363万吨。省有关部门支持解决电煤326万吨,电网自购高
价煤97万吨,才维持了全年发电量的增长,但增加小井煤和自购高价煤使发电成本大
幅度上升,国家煤运加价政策不能补足众收,电网难以消化。
电网效益下降,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第一,由于煤炭、原材料、水、
运输等方面不断涨价, 造成电网资金利润率大幅度下降。 1979年电网资金利润率为
22.4%,1989年降为3.81%,而电网基建贷款到1989年底累计高达44.8亿元,平均年
息为9.17%,电网经营困难,无力还本付息。1989年,电网欠交国家利润8900万元,
占承包利润指标的39%。 第二,大修和更改资金缺口大。新投产设备的折旧50-80%
用于归还基建贷款。 老设备折旧费低。山东电网40至60年代投产机组45 台共53.6万
千瓦,这些设备运行时间较长,设备老化,运行可靠率低,因受资金限制,无力进行
改造,使电网安全稳发稳供受到影响,连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很困难。
电网统一管理亟待加强。集资办电对解决电力建设投资不足,加快电力发展起到
了积极作用,但在管理上也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部分企业的供用电设施未按国家规
定纳入全省电力规划,电源和输变电工程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建设现象严重;集资
电力、企业自备电厂与电网的关系尚未理顺,有的只并网,不参加统调,严重威胁电
网安全生产,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益和节能降损;地市、企业集资办电重发电、轻供电,
电网建设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全省输变电工程投资占电力工业总投资“五五”期间为
26.8%, “六五”期间下降为23.9%,“七五”头3年则下降到14.1%,以致出现了
临沂、烟台、威海和淄博送电能力不配套的情况。
(雷鸣)